1. 人民币何时能充当世界货币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进行的一种有利于中国的配置。由于多元世界货币的竞争态势决定了人民币在发展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而规避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稳定人民币的币值,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地不断增强,随着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必然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一、人民币应成为世界货币
所谓世界货币就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计价、结算、购买、支付的货币。就目前世界范围内流通的货币看,世界货币是由多种货币组成的货币,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货币不存在统一为一种货币的可能。例如,在欧元出现以前,世界货币主要是由美元、日元、英镑、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等组成,在欧元出现以后,世界货币便改为了由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组成。而亚洲货币则不可能是由多种货币组成,亚洲货币有可能效仿欧洲货币的模式,其出台以后,亚洲各国的货币全部被收兑,统一流通为一种共同认可的可接受货币。
由于世界货币是由多种货币组成,而亚洲货币仅是一种单元货币,且目前的世界货币除欧元外都不是区域货币,由此可以认为,一种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其过程不必先成为区域货币再成为世界货币,而是可以直接成为世界货币,它不受现有世界货币币种组成的限制。
这是自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牙买加协议》以来,世界货币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多元化格局,而这种格局则使一种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可以不受现有世界货币币种的限制,其过程也不必先成为区域货币再成为世界货币。
但区域货币的实现,是必须先设计出一种货币,或者在区域内各国现有的货币中选定一种货币来作为区域内统一流通并代替原来各国流通的货币。这就说明了区域货币的实现是一件非常复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功夫、克服许多困难、解决许多问题的大事情。众所周知,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居世界前茅的欧洲,欧元从酝酿到诞生都要花费40多年的时间,而亚洲如果实行货币一体化出台亚元,必定需要花费比欧元更长的时间。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亚洲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差异比欧洲要大,经济一体化水平比欧洲要低,且在政治上还潜在着一定的战争风险,由此造成了亚洲地区无论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融合程度方面,还是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方面都远未达到统一货币的可能性。因此,如果人民币要发展成为亚洲货币,其过程必将是非常漫长或遥遥无期的。
因此,一种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的可能性比该种货币要成为亚洲货币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目前充当世界货币的几种货币之所以成为世界货币,其根本原因就是货币发行国凭借其自身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经济实力,实现了其货币转变为世界货币的跨越。可以说人民币要成为世界货币比人民币要成为亚洲货币的过程在时间上一定会快得多,在操作上也一定会简单、容易得多,在利益上更是会大得多。人民币只要强大就可以成为世界货币,而不必先成为亚洲货币后再成为世界货币。
二、人民币为什么要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世界各国的国际储备资产。当一个国家货币能够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时,这实际上就是这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参与了世界资源的配置。而当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时,人民币也就有了对世界资源的计价、结算、购买与支付的能力,有了让中国人持有人民币走遍世界各地的能力。因此,人民币发展成为世界货币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变铸币税损失为铸币税收益
铸币税是指拥有货币发行权的主体通过发行货币所获得的收益,是发行本币所具有的购买力减去铸币费用后的差额,它形成政府的收入。之所以叫铸币税,是由于早在金属货币时期,具有货币铸造权的主体为铸造重量不足、成色不足的金属辅币而得到的额外收入。因此,铸币税就有了“贵金属主币面值与重量不足、成色不足的贱金属辅币的价格之差”这样的性质。推及到不兑现的纸币,由于纸币发行成本非常低,而纸币的购买力当时与金属货币的购买力具有同等的效力,这就使得纸币发行的净收益几乎等于纸币的面值,即发行纸币所具有的购买力减去纸币发行费用后的差额。因而,今天的铸币税,其概念已经延伸到拥有货币发行权的主体因发行纸币而获得的收益。
任何国家发行纸币都是借助货币发行权向纸币持有者筹集资金的一种行为。人们手中持有的纸币,是用付出自己的劳动或出卖自己的财产换来的,因此,手中持有的这些纸币可以表明为还没有进行相应的购买。由于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而个人手持纸币是通过个人付出劳动得来的,因此,可以把个人手持纸币看成是一种国家对个人的债务证明,或者是个人对国家的债权证明。在这里,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个人。
然而,市场的“永恒”性决定了流通领域总有一个货币余额——即市场流通最低需要的部分——会“滞留”在市场上不停地流通,并且这个余额会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而增长。这是市场离不开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必然结果。因此,当一种纸币的币值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时,流通中的这种纸币在市场上就不会绝迹,其“滞留”的余额自然不会退还到发行者手里。例如,我国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现金至2003年末已达1.97万亿元,这1.97万亿元的人民币现金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50多年来累计发行形成的,这是一个由于市场的“永恒”性而“滞留”在人们手中和流通领域中的余额,这个余额就是永不退还到发行者手中的货币。
国家的债务通常来说是要归还。然而,国家发行纸币形成的国家负债则是不要归还的,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流通领域中不能没有纸币,且流通中的纸币量还必须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这样,就形成了国家发行纸币所背负的债务可以永远地背下去,个人手中拥有的纸币所形成的债权也可以永远地拥有下去的逻辑。这个逻辑,实则是国家无须还债。这个无须还债,实则就成了国家的收益。
国家发行货币可以获得收益,但这种收益取之于谁用之于谁,则要视货币发行国与货币接受国而定。货币发行在本国而流通也在本国,则收益是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货币发行在本国而流通在他国,则收益是取之于他国用之于本国。货币发行在他国而流通在本国,则收益是取之于本国用之于他国。货币发行在本国而流通在世界各地,则收益自然是取之于世界各地而用之于本国。当然,只有强势货币才具有将本国收益向世界扩展的能力。
铸币税收益是各个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但是,由于世界货币在全球流通的原因,许多国家的铸币税收益也就只能被世界货币的发行国拿去。铸币税收益到底有多少,从历史记录来看,工业化国家平均在GDP的1%,发展中国家大致在GDP的2.5%以下,而我国,从1994年到:1998年五年中,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税收益平均占GDP的5.5%左右。[3]
除了货币发行可以获得铸币税收益之外,世界货币发行国还可以通过转帐货币的方式从他国取得铸币税收益。例如,通过支付转帐货币把他国的财富转移到本国来,这些货币也会由于市场的“永恒”性而形成一个“滞留”余额,这个余额也会由于“滞留”的原因而在他国永不回流。
当今,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世界货币。美元凭借其特殊的经济地位和美国经济规模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以自身的强势货币优势向若干国家渗透并部分或全部地排挤它国的弱势货币,从而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巨额的铸币税收益。美元既是国际间主要的计价,结算手段,又是主要的国际储备手段,许多国家都持有大量美元。据统计,在全球流通的美元现金中,约有70%以上的美元现金是在美国之外的国家流通,其数量高达40000亿美元以上,[4]再加上各国的美元原始存款,还有从美国支付的巨额转帐货币,各国被美国无偿拿走的财富数额就大得惊人,据说有30万亿美元以上。[5]目前,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占60%以上.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占40%以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近50%,[6]可见美国之外的国家为了得到以美元表示的硬通货而近乎大量地、无偿地为美国提供商品和劳务。
大量的美元“滞留”在美国境外流通,为美国在巨额贸易赤字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的现实提供了理论解释。即这些美元如果永远不回流美国,美国就永远得到其好处,长久以后才回流美国,美国就得到在长久以后之前的好处,得到这些美元变成美国现实购买力之前的货币时间价值。这个货币时间价值如果仅以40000亿美元计算,对美国而言就无疑是一种长久的无息贷款。这个无息贷款,即使按2003年的美国利率来计算(美国贴现率2003年最低时为1.0%。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也相当于每年为美国节省了400亿美元的利息支出。[7]而从通货膨胀的角度分析,即使按1%的通货膨胀率来计算(美国2002年物价上涨率为2.2%左右),也相当于每年为美国减轻了债务负担400亿美元,或者说,美国每年把400亿美元货币贬值的损失转嫁给了美国之外的国家。可见,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通过向世界发行货币,无偿占有其他国家的财富也是原因之一。因而,人民币如能成为世界货币,那么,我国也可以通过向世界发行人民币的方式筹集一部分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抵补我国因长期使用外国货币而造成的铸币税损失。
(二)铸币税收益及其扩展
作为迈向世界货币的前期准备,1993年3月1日,我国政府规定,人民币可以限额出境,每个中国公民和外国人每次可以携带6000元以下的人民币出入中国国境(2005年1月1日起,由6000元调整为20000元)。至此,人民币开始了让世界熟悉和接受的漫长过程。
要让世界接受人民币,首先必须得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接受和承认,尔后,在此基础上。人民币才能流得更远,才能让更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人民币,欢迎和接受人民币。
目前,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呈现逐渐走强趋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和港澳地区流通活跃,颇受欢迎。除了缅甸和老挝政府规定人民币不能进入其边境地区20公里外,其他国家如蒙古、俄罗斯、朝鲜、越南、柬埔寨等对人民币在其境内流通一般不加限制。[8]人民币币值稳定,购买力强,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花费了巨大成本树立起来的信誉,使得人民币已经成为上述国家边境地区的主要货币,并被用来储藏作为保值的工具。
从货币的时间价值上判断,人民币在境外不论是流通还是“滞留”,都会对我国形成一个购买力的时滞。这个时滞又分为二种情况,一是由于人民币充当了所在地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而永不回流,对我国只能是一种观念上的购买力;另一种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这个购买力会由于回流而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因而可以说,在观念购买力变为现实购买力之前,境外人民币形成了我国的铸币税收益。且这种铸币税收益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发展以及人民币信誉的不断提高而向外扩展。这种扩展,就是人民币开始向世界货币发展的起点。
铸币税收益的扩展是指铸币税收益从发行货币的直接收益延伸到发行货币以外的间接收益。我国人民币收益的扩展主要表现在:
1.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改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国际货币储备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则有助于提高国际货币储备体系的均衡性,改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的结构,支持世界货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使世界货币能更好地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作用,消除“特里芬难题”所带来的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2.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美元、欧元、日元等充当世界货币,是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和国际信誉较好的表现。人民币如成为世界货币,也将既能体现又能加强我国这个发展中经济大国的地位。且货币是资金的载体,资金是经济活动的血液。掌握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就能较深入地掌握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律,影响世界经济运行的现状,提高国际投资者对我国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认同,降低或减少我国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费用和利息支付,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改变因缺少话语权而在国际经济事务与进出口贸易中屡屡受制的被动局面。
3.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可以减少我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汇率风险,减少我国因使用外国货币造成的财富流失。截止目前,我国在对外经济往来中完全使用外国货币,每笔交易使用何种货币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一旦使用币种不当,如在商品进口和借用外债方面使用的货币升值,商品出口和向外贷款方面使用的货币贬值,就要遭受损失。1982年我国就因发行日元债券,到期还本付息时由于日元升值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9]人民币如成为世界货币,我国在对外经济往来方面以及我国公民出国旅游、探亲、公差、购物等方面就可以尽可能多地使用人民币,不管汇率发生什么变化,用人民币计算的价值不变,就可以使汇率风险减少甚至消除,减少因使用外国货币而引起的铸币税收益的损失。
三、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
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且今后仍将快速发展。因此,从我国货币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参与程度与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言,人民币没有理由不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
(一)货币储备国对世界货币的选择可以看作是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基本条件
通常,世界各国都把世界货币作为自己国家的国际储备货币,因而,世界各国对自己所需储备货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越强,各国对该国货币就越有信心,因而越有可能选择该国货币作为世界货币。(2)货币发行国的进出口数额。一个国家的进出口数额越大,各国为了进行贸易结算所需要保留该国货币的数量就越多,因而越有可能选择该国货币作为世界货币。(3)货币发行国的资金融通数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资金融通的数量越大,就越有可能选择该国货币作为世界货币。(4)货币币值的稳定性。一种世界货币的币值越稳定,保留这种货币的风险越小,各国就越愿意持有这种世界货币。
就我国情况而言。首先,从经济实力来看,我国的经济基础虽然原来比较薄弱,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进步很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尽管周边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货币大幅贬值,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或下降,而我国的经济仍然基本正常运转,快速发展。
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一番,其他经济数据也将相应增加。到那时,我国尽管人均收入仍比较低,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可能达到世界前三或前四位。[10]这就将使人民币的经济基础大大加强,从而成为一些国家在国际交往中放心使用的货币。
其次,从进出口数额来看。200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512亿美元,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58%;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4384亿美元,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5.9%;进口贸易总额为4128亿美元,占世界进口贸易总额的5.3%;三者在世界进出口贸易排行榜中位于为第四位、第四位和第三位。[11]我国贸易盈余的不断扩大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与排位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
再次,从参与国际资金融通方面来看。在境外投资方面,截止到2003年末,我国累计境外投资超过300亿美元,其中,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协议投资114.27亿美元,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7470家。2003年当年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协议投资20.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3%,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510家,同比增长45.7%。[12]这说明了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但2003年,我国境外证券投资0.17亿美元,对外贸易信贷14.65亿美元,对外贷款77.73亿美元,[13]则说明了我国与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资金融通相比,表现为实力不强,这与我国目前的国际经济地位很不匹配。我国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在这方面的竞争实力。
最后,从币值的稳定性来看。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且非常重视国际信用,注意执行国际承诺和义务,这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这一时期,我国政府从全球和亚洲大局出发,不惜承受商品出口增长率降低、甚至绝对额一度减少、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造成的损失,坚持了汇率的稳定。在这期间,许多亚洲货币对美元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略有上升,说明了我国政府对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坚定立场和信心。
(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正在加快
人民币要成为世界货币,最终必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这是国际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技术性要求。因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以后,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人民币本金的安全性和回报率等,都是非本国居民所最关心的问题。人民币如果不实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最终必然制约人民币在我国与外国之间的流动。因此,人民币只有实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人民币才能成为既可以购买世界上任何商品,又可以随意兑换成其他货币的理想价值载体,才能成为受国际欢迎和接受的货币。当然,人民币要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却不必等到资本项目实现可兑换后才进行,相反,推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进程也能为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条件。
今天,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和部分资本项目可兑换。今后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积累国家经济、金融运作经验,选择适当的时机,实现资本项目下全面可兑换,从而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
(三)拥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以及先进的银行体系
国际资本流动本质上是高度市场化的流动,其有效性与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内的一国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一个高度发达且又开放的金融市场之所以对一国货币发展成为世界货币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市场能够向国内外提供高度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的金融工具,能够迅速变现金融资产,并自由迅速地低成本进出该市场而成为规避货币持有风险的通道。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货币,也同样必须要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来支持,且市场的金融资产规模(总量与质量、存量与增量)与市场自身的发展程度(国内市场效率及与国际市场衔接状况)都必须与发达国家可以同日而语。然而在今天,我国不管是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广度方面还是在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金融市场的效率不高,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格局也未形成。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包括加快资金拆借市场、短期国债市场、长期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的发展步伐,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金融市场体系,改善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要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的供应、回笼和调控的能力,建立适应金融开放和有利于资金加速流动的金融监管体制。要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它们的业务经营水平和管理的水平,增强其拓展市场和业务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银行体系在日趋激烈的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中经受得住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冲击,提高我国在参与国际资金融通方面的竞争实力,进而达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目的。
总之,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问题是一个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而出现的新课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具前沿性和挑战性的新课题。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坚定信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在不远的将来,人民币就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人民普遍欢迎和接受的货币
2. 美元化的美国的态度
毋庸置疑,美国政府对美元化的态度举足轻重,尽管从理论上看,实行单边美元化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美国政府目前的政策是对美元化采取开放和中立态度,并让拉美国家的领导人主动来对话[6]。比较而言,美国商界对阿根廷等国表现出来的政策美元化倾向持有相当积极的态度,并且对政府在美元化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模棱两可极为不满,他们热切希望政府能够抓住这一体现美国的经济领导地位、实现自由贸易理想的历史机会。(Ignatius1999; Shelton 1999)
美国政府高官对美元化表现出来的低调欢迎也的确是事出有因。任何选择均有利有弊。对美国而言,美元化可能带来的最明显的负面影响,就是美国可能被迫介入调整美元区内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失衡。当它们的经济出现衰退时,美国极有可能面对两种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做的选择,一是投入更多的资本,二是接受更多的劳工。目前美国的对策是运用汇率和贸易政策进行调节,这显然与美元化后的情况大相径庭。反过来看,如果美元化经济体的数量和规模均达到一定的水平,则它们的经济周期或状况亦会对美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Bergsten 1999)此外,美元化虽然可以消除汇率风险,但是它并不能保证美元化经济体的各商业银行不出现支付困难。这样一来,美国还必须就是否成为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者做出选择。(Barro 1999)也许正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才有人积极主张阿根廷干脆就实行单边美元化。他们认为,对阿根廷而言,进入美联储体系的贴现窗口既无必要也不理想,因为现存在的其他机制已经能够提供紧急援救。(Hanke and Schuler 1999)
有无必要支持政策美元化也是美国决策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美元化在今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已经从中得到了巨大好处,并集中表现在美元作为大多数贸易品的计价单位和流通支付手段上,表现在由此而来的巨额铸币税上,表现在美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全球影响力上。与美国经济规模和成熟的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的事实美元化,是华尔街保持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美元在境外流通,对美国而言无异于一种半永久性的无息贷款。长期以来,作为世界投资者的安全天堂,美元使美国吸引了巨额低利率外资。来自国外的、特别是日本的资金,为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上半期美国庞大的联邦预算赤字提供了资金。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资金流入更为安全的美国,压低了美国的利率,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大量外资流入弥补了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
尽管存在上述疑问,但美元化确实能够为美国带来进一步的收益。这种收益首先表现在使铸币税有稳定的、持久化的和广泛的来源方面。换言之,美元化、特别是单边美元化经济体所损失的铸币税,即为美国的铸币收入。在现实美元化下,美国虽然得到了大量的铸币税,虽然吸引了巨额的海外投资,但美国是通过出售以美元计价的债券来向国外借钱并且为此是支付利息的。到1997年底,因为经常项目逆差的积累,美国的净外债高达1.2万亿美元。到2001年该数字预计会突破2万亿美元。如果把这笔钱全部投入到美国的有价证券市场,假定回报率为7%,美国仅为此每年就需付出1400亿美元的利息和股息,约占其GDP的1.5~2%(Preeg 1999)。由于欠的是美元,故美国可以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冲销掉所欠外债,但如果海外投资者认为美国将如此,他们就会要求更高的利息。(Krugman 1998; Mundell 1998b)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化、尤其是单边美元化,将诱使大量的美元投资投到美国以外的美元化经济体,从而降低美国向海外借债的利息成本,亦即增加其铸币税。其次,美元化将会为美元区的经济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使美国从中获益。最后,从技术上讲,与欧元区建立相比,美元区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它拥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国家在政治上予以支持。无疑,这也自然意味着美国在美元区内拥有无可置疑的领导地位,而且美国经济领导地位亦会因此而得到加强。
在此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在支付巨额利息后,美国的净债务是否还应被算作美国的铸币税。表面上看,美国和加拿大与澳大利亚一样,通过卖给外国人有价证券和不动产来弥补其贸易赤字,并为此支付利息,因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以无息贷款形式存在的铸币税。但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要远远大于其利息支出。1999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预计为2400亿美元,大约为利息支出的两倍。最近10年来的其他年份亦如此。这等于说美一直在靠新的借款来偿还原有借款的利息,而且偿还后还有剩余。这意味着美国的国际净债务,至少从短期看,就是其所得到的国际铸币税,不仅如此,其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当然,这一切归根到底还在于美国雄厚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尽管货币联盟的历史从整体上看是一部失败的历史(成功的例子仅为政治上先行统一的美国和德国)[7],但欧元的启动应该讲已构成美国推行美元化政策或建立美元区的外在压力。这种压力直接来自于美国得自美元的国际铸币税的下降可能。尽管欧元自创立以来因欧盟经济状况不佳而在美元面前略显疲软,但是仍旧有人认为,在未来的5至10年内将会有5,000~10,00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持有量从美元转换为欧元(Bergsten 1999b)。依据前面的结论,这便意味着美国将丧失如此数量的铸币收入,其年损失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25%左右。尽管在程度和时间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8],但欧元将对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产生冲击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其负面影响除了表现在美国向世界征收铸币税的能力下降或将遇到竞争者外,还表现在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唯我独尊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表现在美国的货币与贸易政策将受到来自欧洲越来越大的掣肘。再退一步讲,即便是美国通过美元得到的铸币税增长速度的放慢本身,亦会对美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支持美元化以弥补将要失去的铸币税,至少是减缓丧失铸币税的速度,对美国的决策者来说来已经是十分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