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8年綠色信貸不良貸款率
最高0.7%
綠色信貸業務的特殊性是指綠色信貸政策需要公眾的監督,政府和銀行不僅應該將相關環境和社會影響的信息公開,並且應該提供各種條件包括信息的披露、必要的經費和真正平等對話的機制。
㈡ 你有錢的話會存入農村商業銀行嗎覺得它的經營安全嗎
這話說的,農村商業銀行雖然規模不大,盈利能力不強,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怎麼就不能存款了?截止2018年底,我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已經擴容至2279家,包括農村信用社800家,農商行1403家,農村合作銀行30家以及農村資金互助社46家,總資產達到34.57萬億,而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僅為261.4萬億,佔比為13.2%。由此可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已經是我國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服務三農的主力軍,不可或缺。
在國際慣例中,一般償付標准為人均GDP的2-5倍,而我國當時執行標准為人均GDP的12倍,按照央行的調查報告,可以覆蓋99.63%的家庭,也就是說能夠超過50萬存款的家庭只有0.37%,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在全額償付范圍之內,沒有什麼擔心的。
農村金銀行業金融機構正因為呈現散小狀態,服務區域有限,品牌影響不大,所以在存款方面往往利率高於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而且還經常搞存款送積分送禮品活動,對老百姓來說這是實實在在好事,是親民的,選擇它們就可以使利息最大化。假如本金超過50萬,完全可以不同家庭成員身份存入,或者分散到多家銀行存入,完全規避風險不是問題。
㈢ 目前鄉村金融的規模如何
對於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組織與活動的規模、分布和作用,學者們進行了一些調研和評估。在總量規模估計上,學者們的估計差異仍然較大;在分布和作用方面,學術界的分歧較小。總體看法為,農村民間金融組織與活動的規模大、分布廣、作用重要。
3.1 規模
我國農村都普遍存在民間金融組織或活動。不同學者對其規模作了不同的估計。由於農村民間金融調查存在樣本小、總體大的問題,學者迄今為止所作的統計推斷並不一定可靠。有關農村民間金融的總量估算數據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指向性的。郭沛(2003)依據第三方調查數據計算了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規模在2002年為2001億元-2750億元之間。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2004年對全國20個省,82個市縣,206個鄉村、110家中小企業、1203位個體工商戶進行了實地調查,對各地區地下金融規模、農村地下金融規模、中小企業非正規融資規模進行了基本判斷,測算出2003年全國地下金融(地下信貸)的絕對規模在7405億元——8164億元之間(李建軍等,2004)。兩者的推算在方法論上均有明顯缺陷,但無疑是可貴的嘗試。[10] 根據一些學者的不完全統計,中國農村「高利貸」高達8000億到1.4萬億元,僅浙東南地區就有3000多億元(唐仁健,2003;張宇哲,2004)。但這種計算依據並不清楚。
也有一些研究估算了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的相對規模。IFAD(2001)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民來自非正規金融市場的貸款占來自正規金融市場的四倍以上,非正式信貸市場對農民的重要性遠勝於正式信貸市場。
上述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2004)的調查結果為,全國20個被調查省、區、市的地下金融規模平均指數為28.7,即全國「地下金融」的業務規模占正規金融機構業務規模的比重近三成。從不同區域角度看,西部7省區、東部8省區和中部5省區的地下金融規模指數分別為28.98、28.66和25.2。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調查結果雖然不能推算到全國或者東中西部地區的民間金融相對規模,但從中至少可以看到這些調查樣本中的民間金融相對規模。
3.2 分布
我國全國農村各地普遍存在民間借貸。溫鐵軍(2001a)組織調查了分布在東、中、西15個省份24個市縣的41個村。[11]調查到借貸案例57起;放貸案例27起。對調查資料作統計處理後的發現是:除了有兩個地方存在不計利息的民間借貸外,其餘地區均有高利息民間借貸存在。如果按照調查地點計算,民間借貸的發生率高達95%,高利息的民間借貸發生率達到了85%。[12]
民間金融組織或活動在各地的形式有差別。比如江浙、福建、廣東存在各種合會,東北存在「對縫」業務,陝西、山西存在各種 「基金」(席秀梅等、2004)。所謂「對縫」業務,是指利用銀行借貸「轉貸」出去謀取利差(楊愛新等,2004)。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截至2001年存在眾多典當行、寄賣行採用「利滾利」方式高息放貸現象(周崇華,2001)。普遍根據江蘇省鹽城市金融學會課題組的最新調查(王大龍,2004),鹽城市各縣民間金融形式主要為四種:互助形式的民間借貸(不計息或者低息),「高利借貸」,企業內部集資,村級經濟組織成為民間放貸的新主體。根據中國社科院《鄉鎮企業融資與內生金融創新研究》課題的研究,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的民間金融種類比較多,包括互助形式的民間借貸(不計息或者低息),親友熟人之間、個人和單位(政府、學校、企業等)之間、單位之間的「高利借貸」,專門民間放貸人的借貸,銀背,合會(標會等),地下錢庄,企業集資等。廣東地區的民間借貸的組織形式,一種是無組織的零散的民間借貸,包括私人間借貸、企業間借貸及集資;另一種是有組織的民營金融,包括信息公司、互助金會、標會和當鋪等。但廣東有組織的民間借貸較少,基本上是屬於圈子內借貸,借貸雙方信息很對稱(巫燕玲,2004)。
3.3 作用
無論是民間金融還是官方、半官方金融,其供給都是需要面向需求,其作用和效率首先視其在何等程度上反映偏好和滿足需求而定。農村民間金融的效率和作用首先看其是否能夠、在何等程度上反映民眾的偏好、滿足民眾的金融需求。農戶的有效信貸需求有以下幾個特點(唐仁健,2003):(1)小規模、分散化;(2)多樣性、復雜性; (3) 缺乏或較少抵押擔保; (4)方便、及時;(5) 由於貸款量不大、季節性強,農戶、小額貸款、對利率事實上並不太敏感。與此對應,金融供給者越是貼近農戶,其與農戶之間的信息對稱性就越高,信息優勢和成本優勢就越大。可以說,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在對分散農戶提供金融服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從當前比較有權威性的調研看,隨著農信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開展,正式金融對農戶和農村企業的信貸服務涵蓋廣度雖然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其服務的深度仍然是有限的。[13]
調查數據顯示,迄今為止,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對民間金融組織信貸的依賴度較高,對農戶和農村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的滿足程度較高,作用較為突出。根據何廣文(1999)對浙江、江蘇、河北、河南、陝西的21個縣的365個農村家庭的問卷調查,這些農村家庭借款行為的60.96%是與民間放貸主體之間發生的。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對農戶固定調查點進行的抽樣調查,多數農戶從銀行和信用社得到貸款難度較大。2000年至2003年,農民每人每年從銀行和信用社借入資金65元,通過民間借貸借入190 元,分別占借入資金總量的25%和75%(傅志寰,2004)。
民間金融的重要性為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對31個省市自治區2萬多農戶的跟蹤調查數據所證實(見表格2)。從1995-1999年,這些農戶私人借款
表格 2 1995-1999年農戶借貸資金來源構成
(單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銀行、信用社貸款
24.23
25.42
23.94
20.65
24.43
合作基金會借款
5.52
3.45
2.91
3.42
3.47
私人借款
67.75
69.27
70.38
74.29
69.41
其他
2.50
1.86
2.78
1.64
2.68
資料來源:溫鐵軍,2001a。
每年均占信貸資金來源的67.75%以上。同一系統的調查結果表明,1999年,農戶通過民間借貸市場獲得的貸款占農戶貸款總數的69.41%,平均每戶1008.56元,其中,有息借款491.87元,佔48.77% (曹力群,2001a)。2000年,平均每個農戶累計借入款1020元,其中約700元來自民間借貸,而且在私人借款中有息借貸的比重高達47.7%,其中大部分為高息借貸(曹力群,2001b)。2003年的農戶借款中,銀行信用社貸款佔32.7%,私人借款佔65.97%,其他佔1.24%;1995年農戶借款中,銀行信用社貸款佔24.1%,農村合作基金會借款佔5.5%,私人借款佔67.9%,其他佔2.5%(張信哲,2004)。
據江西省農調隊對全省2450戶農戶的抽樣調查,2003年有574戶有借貸行為,佔23.4%,其中從銀行或信用社得到貸款的有120戶, 占被調查農戶的4.9%;從2001年至2003年,從銀行或信用社得到的貸款僅占農戶總借貸收入的13—23%左右,而民間貸款所佔比重為76—86%(傅志寰,2004)。據安徽省農委從農村調查點了解的情況,2003年農民戶均借款中,來自銀行、信用社的佔12.6%,來自民間借貸的佔83.5%(傅志寰,2004)。根據人民銀行濟南分行2004年的調查,山東省50%的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滿足依賴於民間借貸,在流通領域這一比例則高達80%,而且民間借貸的利率往往在10%以上(蔣飛,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中德農戶金融需求研究課題組1999年的典型調查也同樣印證了民間金融的重要性(何安耐、胡必亮主編,2000)。廣東省東莞市雁田管理區(原雁田村)最初發展農村工業,其資本依靠其強大的宗族私人親屬關系借貸和引進資金。5個典型調查村,非正規金融活動均佔有超過65%的比重,無論它們在何種經濟發展水平(見表格3)。[14]
表格 3 五村莊農戶借貸款來源的比例
(1997-1999年3年數據,%)
王澗村
屯瓦村
福星村
項東村
雁田
個人和民間借貸
65.2
65.6
80
81.3
73.33
國有商業銀行
/
4.2
0
0
26.67
信用社
32.3
22.3
19.6
18.8
基金會
2.5
0
12.4
0
資料來源:何安耐、胡必亮主編,2000。
從總體上看,當前正式金融由於存在壟斷化、商業化等傾向,只能提供有限的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更難以滿足日益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在這一情況下,民間金融在現階段滿足農村金融需求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㈣ 不良貸款率
法律分析:不良貸款率指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該指標是計算本外幣口徑數據。
法律依據:《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 第三條 本次試點不良貸款包括:單戶對公不良貸款、批量個人不良貸款。銀行可以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和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單戶對公不良貸款和批量轉讓個人不良貸款。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受讓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內的銀行單戶對公不良貸款,批量受讓個人不良貸款不受區域限制。參與試點的個人貸款范圍以已經納入不良分類的個人消費信用貸款、信用卡透支、個人經營類信用貸款為主。
㈤ 請問各地的銀行不良貸款率能在哪裡找到
各地銀行不良貸款率獲取渠道:
人民銀行貨幣信貸科;
銀監局監管科。
註:
不良貸款率屬於銀行內部數據,不對外公布;
如需獲取,請攜帶相關公函前往查詢,且保證對數據的保密。
不良貸款率:
不良貸款率指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
不良貸款是指在評估銀行貸款質量時,把貸款按風險基礎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其中後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
㈥ 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 創新模式不斷出現
2018年末,不良貸款余額達到2.03萬億,不良資產市場的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不良資產的市場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更迭,資產管理公司(AMC)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公司處收購不良資產,然後處置回收。對於銀行等機構或公司來說,可以加速不良資產處置,快速收回資金,投入到正常業務中;而對於AMC而言可以折價收購不良,處置資產回收資金後賺取一定價差。
在行業蛋糕變大的同時,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也在不斷革新,如債務重組、市場化債轉股、產融結合基金、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等創新模式不斷出現,拓展了不良資產處置途徑。
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規模創近年高位水平
不良貸款余額在2018年末達到2.03
萬億元,較3季度末有所下降,減少68億元,但依舊處於近年來高位水平。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3%,較上季末下降0.04個百分點。
從全年趨勢看,不良貸款率從年初開始連續三個季度攀升,到4季度有所下降。1季度不良貸款率為1.75%;2季度不良貸款率升至1.86%,在連續9個季度穩定在1.75%左右之後首次出現上升;3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
0.01個百分點至1.87%;4 季度,隨著國家一系列防風險政策出台,不良率有明顯下降,為1.83%,仍處於近年高位。
商業銀行五級貸款方面,近兩年,正常類貸款佔比有小幅度提升,關注類貸款佔比則 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良類貸款佔比升高。2018
年四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正常類貸款余額105.02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3.46 萬億元,不良貸款余額2.03萬億元。
2011-2018年Q4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不良資產供給角度看,夏雨認為,商業銀行三類貸款增速上,不良貸款增速開始抬頭,從2017年維持在12%附近,快速上漲到201·8年三季度的21.66%。未來不良資產包的形成或將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保持較大的供給量。
從不良資產需求角度看,「4+2+N+銀行系」的不良資產市場格局基本確定,變數僅在「N」(民營未持牌資產管理機構)。隨著市場趨於飽和,未來不良資產經營機構的數量將保持在較慢的增長水平。
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不斷創新
產公司可通過追償債務、租賃、轉讓、重組、資產置換、委託處置、債權轉股權、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處置資產。
除了傳統的資產處置方式,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未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以投行的理念、工具、模式經營不良資產,通過債務重組、產融結合基金、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等創新方式積極參與運作,發現由於信息不對稱而暫時被低估價值的資產,並嫁接資本市場,提升其內在價值。例如,中國長城總裁、執行董事周禮耀曾表示:「面對新形勢,長城資產的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已經主要從政策性時期的『三打』模式實現了向商業化的『三血』模式轉變。」
目前,許多處置方式都在由傳統模式向投行化思維轉變。馬賽在采訪中也提到處置不良資產的兩個行業理論:冰棍理論和劈柴理論,所謂冰棍理論——「處置不良資產就像賣冰棍。冰棍在手裡時間長了,就融化了,不良資產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趕快處置,時間長了,就只剩下一根兒木棒了。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㈦ 全國的農商銀行整合變成一家公司是不是就能超越工商銀行
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農村商業銀行數量龐大,從業人員眾多,營業網點覆蓋全國所有縣域鄉鎮地區,為數以億計的農村居民和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如果從簡單意義的整合或者合並為一家公司,在資產規模、從業人員數量和服務網點等方面無疑是完全可以超過宇宙行的,但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超越,實質意義並不大。
從核心競爭力上講,短期內整合後的農商行即使想與宇宙行分庭抗禮也沒有可能,更不必說超越。最新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底,工商銀行共有營業網點15973家,從業人員439150人,而全國農商行共有1423家,以重慶農商行為例,分支機構就有1775家,從業人員15688人,可想而知全國農商行從業至少可以稱為百萬大軍,所以如果全國農商行整合為一家公司後,無論網點數量還是從業人員總量都完全可以超過工商銀行。
4、品牌價值也不是可以靠簡單整合就可以超越的。工商銀行作為2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綜合實力可不是蓋的,其對於全球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都起到穩定器作用。
其曾經連續6年蟬聯英國《銀行家》1000強,美國《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財富》500強榜首,並連續3年位列英國BrandFinance全球銀行品牌價值500強榜首,這種品牌價值豈能靠簡單整合就能取得?顯然沒有這么簡單。
由此可見,即使全國所有農商行整合為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從資產規模、營業網點和從業人員可以超過宇宙行,但在公司治理水平、盈利能力、風控水平以及品牌價值等核心競爭力方面,還是難以匹敵的。
㈧ 農村信用社利息為什麼很高達到一分
借款利率1分?其實是一個民間利率說法,即月利率為1%,換算成標准銀行貸款利率就是年化12%。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達到12%,雖然比較高,但有其特殊性,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農村信用社用於放貸的資金成本比較高,主要包括融資成本和運營成本。融資成本主要指吸收存款的成本,而農村信用社由於自有資本規模小,用於放貸的資金來源就主要依靠三種渠道,一是向 社會 吸收存款,但由於其品牌影響力不大,服務區域有限,所以執行的存款利率往往高於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二是同業存款;三是同業拆借款項,也同樣因為品牌影響和地域限制,競爭加大,而推高了吸收存款的成本。因此,要想保證通過貸款取得利差,它的利率就往往高於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
其次,農村信用社經營方式比較傳統,或者說比較落後,金融 科技 投入嚴重不足,也會加大運營成本。比如大量線下物理網點的存在,以及大量業務通過櫃面來完成等,無形之中都會大量增加門店費和人力成本,這些都會轉嫁到貸款利率上,而通過借款人來買單,才會實現利潤,否則很可能導致虧損。
第二,農村信用社貸款門檻比較低,導致風險成本增大。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客戶群體主要是當地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由於借款人產權制度的不完善,很難辦理抵押貸款,所以很多貸款只能採用信用或保證擔保的方式進行放款。
很明顯,在理論上信用貸款和保證擔保貸款的風險是高於抵押貸款的,或者說形成呆壞賬的可能性更大。如何控制不良貸款的佔比呢?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提高貸款利率,以獲得適當的利差來覆蓋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因此,在同等情況下,風險越大的貸款,利率越高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存款利率是水漲船高的關系,在當前貸款報價利率LPR以及存款利率進入下行通道形勢下,已經很少看見貸款利率超過一分的了。
金融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安全,包括我們常規認知里的銀行存款。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銀行是非常有安全保障的,是國家信譽在支撐。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國家信譽更支撐更多的是國有六大銀行,如果還有額外的力量,要支撐的也是六大銀行之外包括招商銀行、廣發銀行等在內的十二家股份制銀行,至於農村信用社,雖然也有國家信譽在支撐,但力量確實不夠。
2015年5月1日開始執行的《存款保險條例》里明確規定,如果銀行倒閉了,50萬以內的存款由保險公司負責賠付。50萬以外的,就得儲戶自求多福了。農村信用社也是銀行類金融機構,所以《存款保險條例》是可以覆蓋的。如果你在農村信用社沒存那麼多錢,比如50萬以內,倒也不用太擔心,畢竟還有保險在那裡。
農村信用社因為吸儲困難,所以利息往往都要比商業銀行甚至城商行給的還高一些。我的建議是,最好還是不要在農村信用社存款。
如果真到了破產的時候,即便有保險在那裡放著,什麼時候能夠拿到理賠款還真不好說,目前國內好像還沒有哪家銀行導致《存款保險條例》里的理賠條款執行過,所以一切都是未知數。對儲戶來說,這樣的事情還是不發生的好。
目前農商行不良貸款率都很高,有業內人士說,很多農商行不良貸款率甚至能達到30%。雖然兩者不盡相同,但服務對象比較相近,多少有些參考性。
農商行不良貸款率都這么高了,農村信用社能好得了?
央行有一組截止2015年底的數據顯示,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率為4.3%。數據是這么公布的,至於你信不信是另外一回事。
拿另一組數據給大家做個對比,作為四大銀行之一的農業銀行2017年不良貸款率是1.81%,高於銀監會公布的行業平均不良率水平。
在股市中,豐厚的利潤也常常伴隨著風險。因此,股票投資者在進行炒股的時候,要多多的了解這方面的風險並避免。同時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多多的運用技巧和策略。如果大家對股市技巧方法策略感興趣的話,朋友們可以關注股票股市貓九去看看,有很多股市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信用社眾所周知是在全國營業網點最多,並且最深入農村的一個銀行了,基本上每個省市的村鎮上必有一個農村信用社。
那麼農村信用社為什麼利息比其他銀行高,並且都達到了一分左右了呢? 這個其實很容易理解,農信社貸款門檻很低,利息自然會很高。所謂門檻低,說明客戶資質不是很好就可以去農信社申請一筆貸款。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來說,尤其拿村鎮農信社來說,鎮上一個普通農民只要找個擔保人去農信社都能貸出來幾萬塊錢。這種資質的客戶去其他銀行即使找幾個擔保人,銀行也不會貸給他。因為覺得他還款能力不足,資質太差,銀行風險太高。然而農信社可以貸,農信社同樣承擔著很大的風險,所以這種客戶利息一般都是最高,一分左右了。 農信社也不是沒有低利息的貸款,那是針對優質客戶的。說白了,你的資質決定了你貸款的利息跟額度!拿鄭州市來說,如果是公務員事業單位上班的客戶,月息也就4.5厘到5.1厘,還有的農信社最高也就是7.5厘左右。如果是房產抵押貸款的話,月息也是4.5厘。希望可以幫到樓主,更多問題可以關注私信我 @鄭州郭郭金融
銀行是為有錢人開的,按目前來講,窮人在農村的還是多一些,而農村信用社的放貸對象就是農民,農民由於沒錢,信用社怕賠不起貸款,就要提高利率。用他們的話說,是為了防止信用社出現虧損,大有「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意思,也應了「高風險,高回報」的市場規律。
我們的金融學家,一邊說農民苦、農民窮,大有為農民打抱不平的意思,一邊又說把利息調整上去。就這樣,利息就高於其他銀行。這個還好理解,最讓人不理解的是,我們地方貸款還要買保險,雖說是自願,但不買還能貸款嗎?說直白點,還是為了口袋裡的錢。假如誰說沒有人逼你貸款,那就請把市場放開,讓外資銀行進來,大家來公平競爭。
不過話又說回來,四大行(工農中建)的錢不是每個人都能借到,這樣手續、那樣抵押,把你弄的頭昏眼花,還不一定能夠審批(除了房貸和車貸外)。而信用社,手續確實簡單,在我們地方,一般的農戶都能貸到三五萬元,又不需要什麼抵押,執行的是「一年還本,按季結息」。貸款到期後,只要還上,過一二天又可以把款貸出來,這一點還是非常方便農民的,是其他行不可比擬的。
結束語:
總之,信用社的利息高於其他行是鐵定的事實,但沒辦法,農民要金融,就離不開信用社。
首先信用社存款利息相對較高,吸存成本高必然導致投放的貸款利率也高。其次信用社服務群體主要為微小、三農,風險高,需要通過高利率覆蓋風險。另外信用社金融產品單一,主要為存款和貸款,而農行產品則要豐富的多,其收益來源包括存貸利差,手續費等多種中間業務收入,農行更能通過差別劃定價帶動其他業務的發展,提高客戶綜合貢獻度,提高銀行自身的綜合收益。農村信用合作社指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由社員入股組成、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高於一般商業銀行,是普遍現象。這主要是信用社提供金融服務的對象與商業銀行服務的對象存在差異所造成的。一、農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決定了其高利率自央行放棄存款利率管制後,銀行逐步形成幾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國有商業,存款利率最低;第二梯隊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存款利率燒高;第三梯隊是城商行、農商行,存款利率更高;第四梯隊是農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最高。信用社這么高的利率吸收進來的存款,自然放貸出去就比別人高。二、農村信用社業務風險程度決定了其高利率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對象是三農和小微企業,由於其服務對象相對來說小而散,信用風險和和操作風險遠高於一般銀行所面對的客戶,也就是說農村信用社的客戶基本上都是被普通商業銀行刷下來的客戶,所以為了覆蓋相對高的風險,自然需要更高貸款利率。
你好,我們在看貸款利率的時候,還要關注一個還款方式。
同樣的利率,還款方式不一樣,對於使用者來說,資金使用率更高。
像你說的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接近每月1%,其實他是每個月只需要還利息(有的是每季度),那麼他對於用戶來說,資金使用率就高了,因為本金一直在使用。
那他對於銀行來說,他的風險更大了,因為本金一直沒收回。其實大部分做生意的人,都更願意選擇先還利息的這種還款方式,哪怕利息高一點點。銀行卻不喜歡這樣,因為本金回收太慢,風險高。
每一種貸款方式,在設計之初都有設定特有市場人群。利息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合不合適。越是資質好的人貸款更多選擇權,越是資質不好的,選擇少,利息還高。
㈨ 農村信用社相關數據
2003年4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框架確立了國際金融界的監管和風險管理的新框架。如果說1988年的巴塞爾資本協議是國際金融界的「神聖公約」的話,那麼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可以說是新版的「神聖公約」。這也標志著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出現了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由以前單純的信貸風險管理模式轉向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並舉,信貸資金與非信貸資金並舉,組織流程再造與技術手段創新並舉的全面風險管理模式。目前,農村信用社正處於全面改革中,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為農村信用社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同時也給我們的改革帶來了新的壓力和動力。
一、風險管理現狀及差距
近幾年來,我市農村信用社不斷學習借鑒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其他兄弟信用社的先進經驗,制定包括授權授信、審貸分離、審計稽核、崗位輪換等大量的內部控制制度,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我國加入WTO後五年的過渡期即將結束,中國將面臨著全面的金融開放,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信用社的風險管理必須按照新資本協議要求,加快改革創新,構建全面的風險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但就目前我市農村信用社實際而言,與全面風險管理模式相比,無論是在觀念、技術、方法、體系還是外部環境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1、缺乏全面風險管理意識。一是不能正確處理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如我們的主營業務貸款業務,部分員工在考慮業務發展時,往往忽視了風險管理;在強調風險管理和控制時,又放鬆了市場營銷和業務拓展,甚至認為少發展業務就可以控制風險,通過少發展業務來逃避承擔風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懼貸」、「惜貸」現象;二是缺乏全面風險管理觀念。絕大部分員工在風險管理意識上仍是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對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操作性風險等重視不夠;三是風險管理意識還沒有貫穿到每一位員工,還沒有貫穿到業務拓展、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往往把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看作是信貸、稽核等部門的事情。
2、風險管理方法比較落後。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在風險管理方面表現出突出的傳統風險管理模式的特徵:即比較重視定性分析,主觀性成分佔比較重。如在我們的貸款調查環節上,大多局限於對客戶本身的個人信用、資金實力的了解,量化分析手段欠缺,主觀性較強;在信用風險管理中重視貸款投向合規性、貸款運行安全性等的分析,但在風險識別、度量、監測、預警等方面客觀性、科學性不夠突出,風險管理方法顯得比較落後。
3、風險管理的外部環境急待完善。信用社向客戶提供的不僅是一件產品,也是一種信用。因此,外部信用環境對於農村信用社的發展至關重要。當前我國的信用環境還沒有得到根本好轉,針對企業和個人的誠信中介服務還沒有普及,這便使得信用社對客戶進行信用審查的成本極高,而且也造成社會普遍缺乏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規范,直接給風險管理帶來了難度。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強調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但我們目前的信息披露還很不規范和完備,外部監管和市場約束的作用還遠遠沒能充分發揮,因此營建良好的外部信用環境是信用社得以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建議及對策
新余農村合作銀行正在積極籌建之中。從長遠發展來看,不管是農村信用社還是農村合作銀行都必須加快創新步伐,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要提高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能力,關鍵在於加強改革創新步伐,圍繞風險管理的文化、體系、機制、技術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1、培育先進的、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文化決定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風險管理觀念和行為模式,它滲透到農村信用社業務的各個環節。省聯社成立以後非常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提出了以「勤奮、忠誠、嚴謹、開拓」作為江西省農村信用社的企業精神,這也是農村信用社形成凝聚力、創造力的真正源泉。因為只有先進的企業文化尤其是風險管理文化才能使我們制定的規章制度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提高和培育風險管理文化,強化全員風險管理意識是農村信用社治理不良資產、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和基礎。
2、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隨著金融業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創新以及利率逐步走向市場化等因素,農村信用社所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因此農村信用社急需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既要加強對信貸風險的管理,同時也應將市場風險、利率風險、財務風險等多方面的風險納入風險管理的范疇,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理體系。在風險管理的重點上,應由傳統的強調審貸分離向構建全面風險體系轉變;在技術上,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轉變。從技術上來講,內部評級法是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在學習這些先進的風險管理計量方法的同時,更要深刻認識到學習和掌握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的重要性。要以改革為契機,創新管理技術,建立全面風險管理系統,為農村信用社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做好准備。
信社紮根農村,服務「三農」,是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主力。農村信用社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繫到我國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2004年8月2~5日,筆者在湖南省邵陽市的邵陽縣就縣域金融服務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邵陽縣位於資水上游,毗鄰邵陽市區,總面積1996.88平方公里,耕地70.39萬畝,其中水田面積49.93萬畝;林地101萬畝。縣轄22個鄉(鎮)、3個農林場,人口92.41萬,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在傳統農業地區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發現:當前農村信用社經營已出現轉機;如果能夠妥善處理一些深層次矛盾,農村信用社將能夠走上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一、農村信用社經營已出現轉機
2000年以來,在人民銀行的指導下,農村信用社以小額信貸為突破口,轉變經營觀念,調整經營思路,嚴格內部控制制度,強化風險防範,經過廣大員工的共同努力,其經營終於走出了低谷,呈現出良性發展的勢頭。
2004年1-5月,全縣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達到7.98億元;比年初凈增9329萬元,完成市辦分配邵陽縣存款任務的97.2%;累放貸款2.8億元;不良貸款余額1.95億元,佔全部貸款的31.4%,比年初壓縮1996萬元,下降了13.8%;清收維權貸款本息60.1萬元,維護信用社權益案件8起,金額66萬元.另外,信用社為確保支農資金需要,及時投放貸款。1-5月累計投放支農貸款15486萬元。
邵陽縣農信社根據實際情況,從改善服務入手,大力組織資金以增強信用社的資金實力,由此也辦出了很多「特色業務」。一是抓住勞務收入是該縣農民現金收入主要來源的特徵,加強與勞務人員的感情聯絡,利用春節大量外出務工人員回鄉過年的有利時機發動其存款;二是針對信用社對公存款薄弱的特點,聯社及各信用社將工作情況向當地黨政匯報,爭取地方黨政對信用社工作的重視。三是抓住郵政儲蓄新增轉存款利率降低的機遇,搶占郵政儲蓄的市場份額;四是積極開展業余攬儲活動,搞好上門服務;五是通過懸掛橫幅,標語,點歌,發新年賀卡等方式,來提升信用社的行業形象,提高知名度,積極穩住老客戶,拓展新客戶。
為了提高資產質量,信用社狠抓貸款質量管理。一是對客戶進行分類,對現有客戶逐戶摸底,設立檔案,凡信貸客戶中的奉賢客戶。劣質客戶和劣質項目予以限制和淘汰,使之從信貸客戶市場退出;二是積極推行市辦擬定的「優良客戶管理辦法」和「信貸奉賢客戶管理辦法」;三是加強了信貸基礎工作建設。貸款管理電子化;四是對新放貸款實行跟蹤管理。新放貸款的收回率要達96%,不良貸款控制在4%以內,未達要求的,不得提審貸款,只能清收舊貸;五是落實貸款的「三包」責任制。貸款的投放做到「包放,包收,包效益」;六是建立貸款風險責任追究制。七是取消了代辦員的放款權。代辦員只能主抓存款,清收貸款,對農戶小額貸款也要求全部到信用社櫃台辦理。加上監管力度的加強,邵陽聯社不僅扭虧為盈,而且實現了連續三年盈利。
二、困擾農村信用社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農村信用社經營出現轉機,決不意味著其未來的發展道路就是平坦的。當前,尚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在困擾著農村信用社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矛盾主要是:
(一)不良貸款比率偏高、歷史包袱沉重。據統計,到2004年5月,邵陽縣內農村信用社共有不良貸款1.95億元,佔全部貸款余額的31.4%。這一比例不僅遠遠超過國際銀行界通行的標准,也大大高於國有商業銀行的水平。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有:與農業銀行脫離代管關系時,農業銀行有意識地轉嫁風險貸款;城市信用社、農村基金會並入信用社時,也把部分不良資產帶入了農村信用社;90年代初「上項目熱」和「開發區熱」時,農村信用社受地方行政干預,為了配合「大局」而發放貸款;企業惡意逃廢、懸空信用社貸款;以及經營不善等。不僅如此,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國家曾規定要對居民儲蓄存款實行保值補貼,但貸款利率卻沒有相應提高。「國家出政策、金融機構買單」的結果,就是保值補貼成了農村信用社的沉重包袱,據統計,僅保值儲蓄一項,農村信用社就多增加利息支出7,198萬元。在不良資產和政策性包袱的重壓下,農村信用社長期處在嚴重資不抵債的艱難境地。由於不能獲得投資回報,廣大農民不願意向農村信用社投資入股。再加上地方政府受財力所限,難以大量投入,農村信用社的資本金得不到補充,法人治理結構得不到改善、科學的管理體制不能建立起來,真正的經濟核算更是難以得到貫徹。
(二)自主經營受到壓抑。對農村信用社而言,人民銀行目前承擔著監管者和託管者的雙重角色。但這兩種職能是相互沖突的。為了減輕監管方面的壓力,人民銀行就具有了抑制農村信用社活力的傾向。
(三)縣域資金大量外流,經營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國有商業銀行的退出,為農村信用社開展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但也帶來了資金大量流出的問題。由於收縮放款,國有商業銀行的縣級分支機構只得把大量閑置資金上存,再加上郵政儲蓄的吸存,就形成了縣域經濟資金大量外流的局面。
(四)少數農業貸款期限結構不合理,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戶貸款半數以上用於農業生產。
(五)管理水平低,員工素質難以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信用社的許多領導一談到人才問題都感觸良深。他們都覺得現在制約農信社發展的最大問題其實是人才的缺乏。人才也是資產,是第一資產,而目前農村信用社人才匱乏,員工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術水平低,業務能力差,人員素質遠低於商業銀行,這些已不適應農信社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以人為本善用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農村信用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五)規模小,創新能力差,服務水平落後。
三、對策性建議
當前,伴隨著金融組織結構和經營戰略的大調整,農村信用社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只有解決了上述深層次矛盾,農村信用社才能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三農」、服務於社員。
(一)明確農村信用社的商業化發展方向,適時推進對農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1)從資本金構成看,由於農村信用社存在大量不良資產,農民和經濟實體並不願意入股信用社,農村信用社的資本金多來自政府投資和職工入股;(2)從監管角度看,農村信用社所適用的,也是商業銀行的監管標准(3)從歷史經驗看,產生巨額不良資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忽視了經濟核算的極端重要性;(4)從國際經驗看,財務上的可持續性是小額信貸機構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採取措施,解除農村信用社沉重的歷史包袱。前面已經提到,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和不良資產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對於國有銀行因政策、體制原因而形成的歷史包袱,國家已採取了剝離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性、體制性不良資產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要求其自行消化,就會人為形成一個對農村信用社極不公平的外部環境。進一步講,完全靠擴大存貸款利差、用信用社的盈利消化這些歷史負擔,不僅需要較長時日(甚至還會出現信用社的微薄利潤不足以償付不良資產的巨額利息,最終導致歷史欠賬越滾越大的現象),而且其實質是把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轉嫁到農民頭上,這和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是直接相悖的。
(三)為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1)適當放寬對貸款利率上浮的限制。(2)多渠道拓寬信用社的資金來源。(3)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適當減免農村信用社的營業稅和所得稅,放寬對核銷貸款損失的限制等;(4)適當增加農村信用社的經營自主權。在強化管理、嚴控風險的前提下,適當增加農村信用社在用人、網點設置方面的自主權;增加其在利率、貸款期限的自主權。
(四)成立省(市)級的行業協會,切實加強對農村信用社的業務指導,提升農村信用社的業務水平。新的行業協會將承擔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社的業務指導職能,具體負責全省(市)范圍內農村信用社(或小型金融機構)的人員培訓和提高、與省(市)外乃至國外同行的交流、推廣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方法、制定行業經營管理規范、政策調研和業務指導等事項。
(五)進一步凈化農村信用環境。要加快社會徵信體系建設;加快建立貸款擔保機構;加大打擊逃廢債務行為的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守信光榮、欠貸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