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銀行貸款 > 印度500億無息貸款

印度500億無息貸款

發布時間:2022-09-28 15:31:53

① 日本貼錢150億幫印度造高鐵是真的嗎

據日本媒體報道,正在印度訪問的日本自民黨總裁外交特別助理河井克行9月5日在新德里發表演講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9月13日至15日訪問印度,屆時將參加印度高鐵的開工儀式。

河井克行在演講時稱,印度高鐵項目是一項標志性項目,標志著日印關系進入新的時代。他希望在安倍訪問印度期間,印度高鐵項目能有重大發展。

這條高鐵連接孟買和艾哈邁達巴德。艾哈邁達巴德是莫迪家鄉的商業重鎮。這條高鐵也是印度規劃的首條高鐵線路,預計總長505公里,建成後兩地旅程時長將從7-8小時縮減至2小時。項目總造價約為9800億盧比(約合147億美元)。這條高鐵最終或將通向新德里。

日本政府計劃為該項目提供超過超廉價貸款,期限50年,年貸款利率僅為0.5%。要知道,日本一般只會提供1.5%的貸款利率和不超過25年的貸款期限。

② 中國對外援助的21%屬於無償援助,這種中國式的幫扶,到底誰受益最大呢

中國21%的對外援助是其他國家受益。過去對俄羅斯的援助為4000億美元,而對非洲的援助僅為600億美元。除了這兩個國家,委內瑞拉是650億,印度尼西亞是500億,拉丁美洲是1180億,巴西是100億,厄瓜多是120億,安哥拉是74億,中東國家是550億。

要知道的是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當地涌現出像倪春兵這樣的一批人才,要發揮好他們的帶頭作用。合戶入戶是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良方”。“一是要求貧困戶有能力自食其力,二是鼓勵貧困戶自食其力。人們帶領其他人致富。能夠更好地帶動貧困戶不用擔心飼料、防疫、銷售等問題,可以直接享受豬肥育放後的福利。在該模式已在全區多個鄉鎮推廣,惠及全區約30%的深度貧困戶。

③ 印度中的矽谷班加羅爾,同等於哪一年的深圳

班加羅爾坐落於印度南部的卡拉塔克邦,16世紀以前的歷史記述不明。自英國進駐印度後,在這里變成英國人的半殖民地,直至印度獨立英軍才撒離。在英國殖民統治期內,班加羅爾創建了相應規模的工業體系。二戰時,這里是英國至關重要的軍事基地,為英國航空製造業出產零部件。

身為印度矽谷,班加羅爾免不了同有中國矽谷之稱的深圳比起來。2019年深圳GDP總值將近4000億美元,班加羅爾為1000億美元,二者的相差也是相當之大的。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建設、醫療服務、環境污染問題等領域,全部都是班加羅爾必須應對並急需解決的難題。總體而言,今天的班加羅爾大概等同於深圳2010年左右的水平。追上深圳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④ 金融危機

一、美國

美國是本輪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因此所受的損害最大。不管危機的時間周期長短如何,怎麼結束?危機對美國的實體經濟的打擊是明顯和巨大的。也由於金融危機發端於美國,人們會從對美國華爾街的懷疑發展到對美國誠信的懷疑,因此美國的債務發行將遇到大的阻力,加上美元的國際壟斷地位因為金融海嘯而遭受削弱,因此美國在財政和資金籌集上會有大的困難。因而經濟會不景氣(美國的經濟發展是靠外來資金維系的,外來資金的減少,必定影響經濟)。經濟實力的減弱也會相應的影響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例如援助減少、駐外機構經費減少、對外投資減少、……等等,這些都會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美國國際影響力的減弱對美國、對世界來講,都不是壞事。美國因為國際影響力的減弱會促使他們反省過往過度干預的政策,可以讓他們改變以價值觀外交為主的政策導向,轉而回歸到門羅後注重經濟利益的保守主義政策上。而美國前期的國家政策正正好是美國崛起的關鍵。對世界來講,國際環境中如果減少了美國以自己意志為主調的指手畫腳,國際關系將更加的民主和諧。

美國國際影響力的減弱還表現在「美國夢」的破滅。原來大家誤以為美國的強大是因為其發展模式好。很多民眾很相信美國的說教。因為美國不但原來自己的經濟發展好,那些跟隨美國的,如韓國、日本、西德也都有好的經濟發展。這次的經濟危機後,人們就會仔細分辨韓國、日本與西德的經濟發展並不全是美國的功勞,而與他們的民族的組織紀律性有關。

為美國總結三個經驗教訓:A。武力只是保障和獲取利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B。價值觀外交可以為美國帶來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以及相應的帶來經濟利益。但價值觀外交只是一種施加影響的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則是國家的重要職責,不能捨本逐末。為價值觀的貫徹而損害國家經濟利益。C。一切經濟運行以量入而出的經濟原則來進行,如果入不敷出則不管收入來源多麼的廣泛都將難以為繼。即使享受鑄幣稅的美國也會因為赤字而亂了方寸。

美國如果調整政策保持美元的穩定,則維持其第一大國的經濟基礎還存在。如果美國還繼續超量消費,入不敷出。而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彌補財政和貿易赤字,則美國是殺雞取卵,自毀長城。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對長期貶值預期的美元將失去信任,美元也難逃衰落的命運。如果美國的有識之士,可以反省以往政策,並確保美元的價值長期穩定(比維持美國軍事力量的優勢還重要),如果採取這樣的措施,美國的經濟還是有扭轉的可能。因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會帶來貨幣的需求,一年成萬億美元的世界新增量財富可以為美國帶來幾千億的鑄幣稅(貨幣需求可讓美國有發行貨幣的空間,而貨幣對美國來講是無息貸款,或者說是逐年減值的貸款)。還有美國有強大的科技力量和生產里,美國的恢復如果政策對路還是有機會的。美國是生是死在於美國的決策者,關鍵是維持美元的穩定價值,也是人們對美國的信心(國家信譽)。雖然現在,保持美元穩定會有很大的經濟困難,但幣值穩定這個根本問題美國領導人如果忽略了,或心存僥幸,認為大型的計算機預測系統可以測算出允許美元貶值的程度,繼續採取美元貶值政策,則美國衰敗無疑。因為大型的計算機預測對本次的雷曼破產的效果和次貸危機影響的預測是不準確的。機器與模型並不一定能准確的預測結果。

二、理論方面

以往西方的國際關系理論都以權力為中心和國際無政府無秩序這樣的假設來研究國際關系。由於金融海嘯從美國開始並蔓延至整個世界,這樣的事實會導致西方的理論研究者著手研究國際關系的系統性和整體性,這就是中國俗語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古代的「天、地、人」各成系統又互相聯系的「系統論」和唯物主義觀點必將成為國際關系研究的寵兒。以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系統化理論觀點,將引導新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

國際合作從原來的氣候到能源再到現在一致的金融行動,這種種的事實都說明國際間合作的深化。原來以歐美為主的國際關系理論也將發生大的變化,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俄羅斯文化還有世界各地其他的文化都將對國際關系理論的做出有力的貢獻。大家都會明白:國際秩序並不是因為無政府沒秩序而不存在。種種的規則、條例、習慣;大量的經濟、環境、政治、軍事的實際操作例子證明國際秩序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只是沒有像國家內部那樣明顯存在著執法者和仲裁者。但人類的普遍價值觀還是引導著國際關系的秩序建立。以後的國際秩序建立會更加的深化。首先表現在各國已經有意願建立金融和經濟方面更加全面的合作關系和制度,隨著金融和經濟合作的深化,各國會在法律和平等制度的建立慢慢建立共識。國際新秩序呼之欲出,但又困難重重。新的、有效的國際新秩序必將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發展出來,新的政治合作機制和軍事也將慢慢呈現。國際將迎來一個和平及民主化的新時代。雖然美國的執政者會因為不甘心領導地位的失落,而不斷的惹是生非。但每一次的搗亂都將導致美國衰落速度的加快,直至美國不被認為是世界領導者為止。

三、大國家觀念的確立及民族自決行為的減弱

金融海嘯令富裕的冰島一夜破產,這讓那些熱衷於小國家、小民族意識的思想家汗顏。小國家小民族抵抗風險的能力極弱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而且印度、巴西、印尼等大國家在這次的金融海嘯中顯示出很強的抵抗經濟風險能力。因此金融風暴會令那些熱衷獨立,在各個國家內部鬧獨立的思想家反思,畢竟小國家的抗風險能力和保障人民幸福的能力很弱。這就會弱化那些搞獨立的民族分子的行動力。可以說金融海嘯會在國際間大大的強化強化「大國家」觀念。原來不願意加入歐盟的冰島在本次的金融危機後,表示願意加入歐盟就是最好的例子。

還有隨著危機防範意識的增強,以後小國家的結盟會更加的強化。像東盟、海灣國家聯盟、安第斯地區聯盟、非洲國家聯盟、阿拉伯聯盟等的作用將大大的強化。弱小國家協同行動除可以保障國家安全外,還可以保障經濟及金融方面的安全。

而事實上大的經濟模式和大經濟可以互通有無、互補不足,是有效的、低損耗的政治和 經濟制度。聚合是一種長期的國際演化過程。這過程雖然經歷了二戰後的反向發展,但這次的金融危機又再讓人們思考:是大國有利還是小國有利?有悠久發展歷史的中國就堅信「大一統」理念,大一統可以減少耗費。是較佳的社會發展模式。美國原來的各邦發展組合成為現在的美國;荷蘭和義大利也是由小邦小國組合成為現在的國家模式;德意志更是由眾多的小國聯合組成現在的德國;印度;……等等的實例都可證明大組織的優點。世界國家或世界政府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大方向。至於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社會怎麼解決國際平等和執法問題則是無需憂慮的事。這就像人類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現在的國家模式一樣,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會發展出公平合理以及低損耗的社會制度,不需我們杞人憂天。

認為自私自利的國家行為是「零和關系」,難以和諧共處的西式國際關系立論,應該是不成立的。一樣的自私自利原始個人,不也好好的演化,共處在現在的法制社會中?人類是有智慧的他們會慢慢演化產生出合理、有效的平等機制。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端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其影響也是帶有全局性的。而且,國際金融危機已經並將繼續對世界經濟各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自由放任模式受到質疑。此次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市場不受監管和金融體系規章制度缺失的弊端。為了遏制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深化,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從自由主義向凱恩斯主義即國家干預方向回擺。

世界經濟高增長期中斷,發達國家同時陷入經濟衰退。受國際金融危機拖累,2008年及未來兩年內世界經濟增長將顯著放慢。日本、歐元區和美國,世界三大經濟體在二戰後首次同時陷入衰退。據估計,美國經濟衰退將經歷至少18個月,為大蕭條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衰退。

能源資源「超級牛市」將可能終止。世界銀行在《2009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稱,最近石油和糧食價格大幅度下跌,標志著過去幾十年來歷史上最嚴重的商品價格上漲的終結。

主要經濟體調整增長方式。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正促使美國消費進行多年的調整,同時,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正在調整增長方式,積極擴大內需。但真正改變全球經濟失衡局面還需要印度、日本、德國等國家擴大個人消費。

國際金融體系醞釀重大改革。危機導致國際金融體系重新洗牌,也為改革不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提供了契機。顯然,在可見的未來,對現行國際金融秩序的改革如果僅限於作些修補,特別是美歐要維護其既得利益,就不可能對現行金融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西方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危機證明了全球化與缺乏可信的國際監管之間的矛盾日漸增大。這促使各國重新認識和評估全球化及其負面影響,對美國倡導的經濟和金融自由化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

美國經濟金融實力遭受一定損蝕。金融危機表明長期以來美國金融體系穩定的神話被打破,顯示紐約華爾街在全球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下降。面對全球性危機,美國主導世界事務的能力下降,必須與歐洲、日本及中國等新興大國聯手「救市」。危機使美國背負上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對外經濟政治影響也將受到限制。

中國在危機中發揮獨特的穩定作用。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遭遇嚴峻挑戰,但也帶來一些重要機遇。與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樣,中國被視為重要的穩定力量。
中國不要盲目地參與美國救市行動

美國今天至少有上百萬億美元的金融泡沫和幾十萬億美元的債務,當危機再次爆發時,美國政府如果還繼續動用注資的辦法來救市,只能使美國的泡沫氣球越吹越大,將來破起來造成的危險更大。因此,美國國會和一百多名經濟學家反對政府救市是有道理的,就是不願讓金融泡沫繼續鼓下去。當然,不出手救市的結果是很明顯的,那就是一批批銀行和企業要破產跨下去,美國財富和美國經濟要露出真原形,與美國有關的一切債權國都要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美國財富縮水將達到什麼程度?如果將美國政府和企業里用金融衍生工具包裝和虛擬出來的虛假財富擠出去,那麼美國當前的財富量將大幅縮水, 如果退回到實物經濟,美國的股市將跌回3000點。水落石出之後,美國的實物經濟總量並沒有多少。以實物經濟總量來衡量,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所以,現在的問題就是:讓不讓美國這個財富大氣球撒氣?如果不讓它撒氣,或者不讓它撒徹底,那麼美國就會象一個定時炸彈一樣時刻懸在世界各國人民頭上,隨時隨地地對人們形成威脅。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讓這個泡沫適當地破滅。讓美國回到實物經濟。這樣對美國和世界其他各國都有好處。

因此,我認為不要人為地去干預危機,中國不要以傳統的方式(如注資或收購)進行救市。美國財富泡沫破滅的晴雨表就是股市,只有道瓊斯跌到5000點以下,或者跌回90年代初期的2000點和3000點,美國的危機才有可能見底。如果美國退回實物經濟,如果美國經濟露出其真實的原形,那麼美國的GDP將大幅萎縮,中國的GDP將在幾年內超過美國。但在這期間,中國也要付出巨大的損失。

譬如,中國投入美國的1.2萬億美元的債券投資就要化為烏有。那麼現在中國參與美國救市行動,這批海外投資就能保全和收回來了嗎?也不可能。這是因為美國的債務窟窿太大,七八千億美元僅僅是杯水車薪,今天暫時把危機止住,過些日子還會進一步惡化,並把所有購買美國金融資產(債券)的國家都牽進去,七八萬億美元也不夠補窟窿的。所以,中國如果現在參與救市,就等於雪上加霜,那就是在2萬億美元的損失之上再添額外的損失。

因此,一動不如一靜,中國不如靜觀其變。中國決不能再損上加損了!看看美國的債務量有多大,政府的債務現在已經10萬億美元,民間的債務要高達幾十萬億美元。美國現在砸鍋賣鐵可能也還不上這樣巨大的債務,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賴帳。而賴帳的辦法就是印鈔票,讓美元大幅貶值 ,造成超級通貨膨脹。其結果,那就是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的外匯資產大幅貶值。中國的將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是鐵板釘丁的打水漂了。

其結果肯定是一場大清算,如果一眼就能看到這種後果,那麼今天中國政府的做法就是立即行動起來,想法挽救損失。如何拿這2萬億外匯儲備換回點真實資產。

中國挽救損失的辦法:來一場外資企業國有化!

立即用海外債券收購美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的股權以及美國部分企業的股權

中國的第一目標首先是保衛將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首先是已經投到美國的大約1.2萬億美元。這筆投資,有的已經拿不回來了,譬如購買的3700億美元的「兩房」債券,購買的5000億美元的政府國債也不好抽出。怎麼辦?那就是進行兩國政府間的談判,動用國家力量來保衛自己的海外投資。

中國是一個被美國綁架者,但中國手中也有討價還價的籌碼。具體辦法就是,用我國的海外債券回購美國企業在華投資企業的股權。譬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上海的投資,中國要用美國國債將其股權收回國有。對美國所有的在華投資企業,凡是涉及到國家安全戰略性的企業,統統進行股權收購。中國也要象美國一樣來一場外資企業國有化!

中國不是再向美國貼錢,而是出售債券,換回美國在華企業的產權。這樣做,既是在拯救美國,也是在拯救中國本身。既是在向美國注資,又是讓美國企業回歸美國。

目前,美國在華投資共有大約2000億美元,只需要動用我國的海外外匯儲備一部分就可以完成這一任務。中國政府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那麼隨著美元的大貶值和美國企業的破產倒閉,中國的海外投資很快便會化為烏有。

在美國破產之際,中美兩國要進行一場大清算,中國購買美國的債券美國可以賴掉,但美國投進中國的企業,美國賴不掉,中國可以拿美國的在華企業做抵押。即使如此,也難以挽回巨大的海外投資損失。只不過是亡羊補牢而已。

⑤ 印度在蘇聯解體的時候欠俄羅斯外債欠了多少錢

印度是用一種什麼方式,巧妙的歸還了蘇聯外債的。

我們知道冷*戰*時*期印*度對美*蘇*兩*國,是兩*面討*好兩面*派,所以從兩個國*家都獲得了大量的援助。在這中間蘇*聯為了遏*制*中*國,所以特意的扶持印度。在蘇*聯和印*度這幾十年的交往之間,蘇*聯給印*度援助了大量的什麼鋼廠、水泥廠、石油廠等等,還有大量的農業項目。總共的援助加上無期貸款大概有一百多億盧布。

⑥ 印度富豪成亞洲首富,印度的貧富差距有多大

⑦ 印度的軟體為什麼那麼牛

軟體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屬於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產業。近幾年,中國軟體業雖然保持穩健、快速的發展,並且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軟體人才,但每年仍存在幾十萬的人才缺口。關於解決軟體人才荒的辦法,是很值得向印度學習的。在人力資源日益成為軟體業發展第一大資源的今天,印度的「軟體人才戰略」給了同樣期待在軟體上「創造輝煌」的中國同行以巨大的啟示。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軟體大國,單看他們「世界第一大軟體外包供應國」的名號就能知道軟體業在他們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分量,他們的Java程序員約占所有程序員總數的20%,Java及相關產業甚至占據印度GDP的2%。印度軟體業的崛起,固然有諸多因素,但人才優勢無疑是這其中的一個亮點。據有關數據顯示,10億人口的印度至少有35萬名合格的軟體人才,並正在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急劇增長。龐大而優質的軟體人才庫成為印度這塊相對貧瘠的土地上一筆無價的財富。高質量、低成本的軟體人才成為印度軟體業乃至整個信息產業迅速崛起的引擎。由於有相當規模的人力資源,印度有實力提高軟體業的產業化程度,並能在軟體開發領域提供一流的技術和質量保證。由此為印度贏得了大筆海外訂單和高額出口回報。

能夠擁有這么豐厚的人才儲備,和印度的教育模式是分不開的。印度許多中學都開設了電腦課。每年培養出50萬軟體人才,可來自高校的卻僅佔15%左右,各種各樣既可降低培養成本,又可縮短培養周期的培訓機構在印度軟體業發展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就這個問題,筆者走訪了北京一家著名的職業教育機構「國信藍點java培訓中心」,他們的負責人分析道:「職業教育給印度軟體業帶來的益處十分明顯,不但有效地解決了低端人才缺乏問題,大大縮短人才培養時間,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而且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培養出的人才更好地滿足了企業需求,豐富的人才儲備更使人力資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軟體企業及產業競爭力。這些都是中國的教育機構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反觀中國,在職業教育這方面和印度比起來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大多數人的心裡,職業教育只是「非正宗」的教育方式,他們更願意通過「初中-高中-大學」的教育模式來學習。但是大學教育現在很多時候是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所以出現了大學生數量水漲船高,失業和待業人數也與日俱增的態勢。更多的人在找不到工作後再參加職業教育,以期學到一技之長,找到滿意的工作。對於這個問題,國信藍點java培訓中心的負責人說:「培養正確的學習和職業觀念是很重要的!而且如果想要從事一種職業,需要盡早培養。例如我們的項目驅動式教育模式,就是中心將java的特點和學員的學習心理結合起來開發的一種教育模式。我們應該學習印度,把國民教育和市場結合起來,市場需要什麼要的人才我們就以此為尺度去投入培養。」 作為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的直屬單位,國信藍點對於職業教育的發展還是很在意的。

很多人會說,印度的綜合國力還沒中國強呢!也許你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它在軟體業上的成功,我們還是值得好好借鑒一下。古語有雲,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做好我們的軟體業,就要從最基礎的人才培養抓起,這樣行業的發展能更持久!

⑧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那些領域他們的GP是多少外匯儲備是多少

印度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近年來,印度經濟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高達9.3%,這一世界文明古國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正煥發出青春.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與中國在經濟增長模式上有顯著的不同.本文對印度經濟增長的現狀和特點,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及發展趨勢做一簡要分析.
一,經濟發展現狀和特點
1,經濟增長呈現加速趨勢
1991年印度發生國際支付危機,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之後經濟發展呈現平穩增長的趨勢.2003年開始經濟增長加速,該財年經濟增長高達8.5%,在剛剛過去的2005-06財年(2005年4月-2006年3月)經濟增長又達到8.4%的水平,增長速度僅次於中國,經濟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圖1:印度經濟增長率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2,產業結構獨具特色
印度是一個農村人口眾多的國家,農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較高.由於受氣候的影響較大,農業增長波動很大,農業增長的波動直接導致了宏觀經濟的波動.與農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服務業,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5-06財年達到54%,與此同時,服務業呈現加速發展趨勢,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同中國經濟發展軌跡不同,印度的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相對較低,2005-06財年僅為26.1%.
表1:印度經濟結構(%)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25.3
24.3
24.4
21.9
22.2
20.8
19.9
工業
25.4
25.9
25.2
25.9
25.7
26.0
26.1
服務業
49.2
49.8
50.5
52.2
52.1
53.2
54.0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表2:印度經濟增長速度(%)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0.0
6.2
-6.9
10.0
0.7
3.9
工業
6.3
2.7
7.0
7.6
8.6
8.7
服務業
5.6
7.1
7.3
8.2
9.9
10.0
GDP
4.4
5.8
3.8
8.5
7.5
8.4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3,消費處於重要地位
2004-05財年,印度私人消費與政府消費佔GDP的比重分別為61%和11%,二者合計高達72%,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僅為24%.而2004年我國私人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1%,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則高達44%.另外,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到中國的10%.顯然,相對於投資而言,消費在印度經濟中處於更重要的地位.
4,對外貿易快速增長
從2002年開始,印度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同中國相反,印度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外貿逆差逐年擴大,這種現象進一步說明印度具有旺盛的國內消費.盡管出口增長迅速,但2005-06財年出口依存度僅為17.5%,這說明印度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需求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同時,印度的出口結構逐步優化.通過表4可以看出,1994-95財年出口額最高的是初級產品和服裝紡織品,而2004-05財年出口最多的則是軟體和工程貨物.
表3:印度2001-2005年商品對外貿易(單位:億美元)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增長率%
進口額
增長率%
貿易赤字
2001-02
952.4
438.3
-1.65
514.1
1.74
-75.9
2002-03
1141.3
527.2
20.29
614.1
19.45
-86.9
2003-04
1419.9
638.4
21.10
781.5
27.25
-143.1
2004-05
1863.5
835.4
30.86
1115.2
42.7
-279.8
2005-06
2376.1
1027.3
22.97
1424.2
27.7
-396.9
表4:印度出口額最大的前五個部門
1994-95年
2004-05年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寶石及珠寶
45.0
軟體
172
成品服裝
32.8
工程貨物
145.8
棉紗線,織物,成品
22.3
寶石及珠寶
137.0
海產品
11.3
化學品及有關產品
126.7
皮革製品(不包括鞋類)
10.6
紡織品
120.1
數據來源:商務部駐孟買總領館經商室
5,財政收入和財政赤字雙重增長
印度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6-07第一財政季度(2006年4月-6月)財政收入增長37.8%,與此同時政府支出增長了40.5%,財政赤字高達77740億盧比(170億美元),同比增長42.6%.印度政府希望將本財年(截至2007年3月)的赤字水平控制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8%以下.
6,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
2004和2005年,以批發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6.6%和4.8%,截至2006年7月22日,同比通貨膨脹率為4.84%.為了抑制潛在的通貨膨脹,7月25日印度儲備銀行將基準利率提高25個基點,這是2004年10月啟動加息周期以來第6次上調利率,共加息150基點.印度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源於兩方面,首先是較強的國內消費需求,其次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7,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2003年10月,印度外匯儲備突破1000億美元,2006年3月底超過1500億美元,是世界上新興國家和地區第五大外匯儲備國,前四位分別是中國,韓國,台灣和俄羅斯.外國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大量流入印度資本市場是近年印度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二,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
1,改革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動力
自1947年獨立到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印度實行的是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並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政府對經濟計劃的主導作用,強調通過"進口替代"實現工業化,重視發展國營企業和重工業,限制私營企業,排斥外資.1991年印度爆發了國際收支危機,政府財政赤字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5%,外匯儲備僅有10億美元,只夠維持三個星期的進口支付,當時的拉奧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為特色的新經濟政策:放鬆對私營經濟發展的限制,加快公營經濟改革,由計劃向市場轉變,實施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改革之後經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財政赤字逐年下降,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國際收支狀況持續好轉,外匯儲備大大增加,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外商投資逐步增多,國民經濟穩步發展.進入21世紀,印度進一步推行市場經濟發展戰略,使其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實現了有印度特色的經濟增長.
2,私營經濟的推動
印度在獨立之後一直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但對其有嚴格的限制,上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推行了旨在推動私營經濟發展的改革,90年代將這種改革進一步深化,私營經濟的能量得以充分的釋放,由此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和國際知名的品牌,如塔塔集團,比拉集團,維普羅軟體公司,蘭巴克西制葯公司等.目前,印度的私營企業不僅資金雄厚而且經營管理規范科學,私營企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已佔到75%,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
3,中產階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私營企業的發展同時催生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印度的經濟學者將能夠買的起車子和房子的群體定義為中產階級,據此推算印度有3.5億人左右的中產階級隊伍,這一階層擁有持續穩定增長的購買力,同時具有西方人的消費觀念,是消費品市場穩定發展和結構不斷升級的主要推動力.
4,相對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多年歷史,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金融監管制度健全.印度銀行體系中,商業銀行中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4.7萬家,多為私營.商業銀行的貸款方向,35%是給政府和政府公司,65%是給私人和私營企業.銀行資產與GDP的比率為70%,而且比率正在下降,已經不如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目前,印度共有23 個股票市場,其中National市場和孟買市場是全國性的,其他21家是區域性交易市場,共有上市公司1 萬家.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企業的融資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5,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將IT產業作為重要產業加以扶持,90年代以來世界信息產業大發展,印度很好的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IT產業迅猛發展並帶動了貿易,旅遊,電信,金融等行業發展.目前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IT產業已成為印度的支柱產業.
6,製造業的發展是印度經濟新的推動力量
1991年的經濟改革,印度設計了繞過工業化階段而直接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大力發展服務業的發展路線圖,這就規避了基礎設施不足帶來的局限.目前服務業已經比較發達,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印度准備壯大製造業,2005年9月印度政府公布了《印度製造業國家戰略》報告,表明向製造業進軍的決心.可以預見,工業化將成為印度今後發展的新的推動力量.
7,注重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
印度歷屆政府都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和人才培養.目前印度不僅能製造眾多的高級技術產品,而且開始涉足尖端技術領域,在核電,衛星,電子及軟體,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學等領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在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已經或正在轉化為新的生產力,這對其產業結構變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印度注重理工科教育,理工科的人才多於其他國家,由於英語是其教學語言,因而人才天然具有國際化背景.
三,印度經濟發展前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消費拉動而非投資拉動,由服務業推動而非工業化推動,由內資驅動而非外資驅動的,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目前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基礎設施落後,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必然將國民經濟帶入一個新的經濟增長周期.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印度不久在總量上將成為經濟大國,但從人均水平看,在很長時期內仍是發展中國家.
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國際油價,印度煉油廠所需原油的70%需要進口,因而國際油價上漲將對印度經濟產生嚴重不良影響.1991年國際原油價格上升直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從而誘發了經濟危機.目前印度具有較高的外匯儲備,再次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油價上升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⑨ 印度發展軟體產業有什麼有利條件

印度如何發展軟體產業

吳曉宇

近10多年來,印度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特別是計算機軟體業。據統計,2000年度印度軟體出口62億美元;2001年度出口達85億美元。據預測,到2008年,印度軟體業將出口5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列第二。到目前為止,印度全國已建成17個計算機軟體園區,注冊公司超過7500家。印度在滿足全球軟體需求方面具有很強的能力,現在它又逐漸成為那些尋找更低成本生產基地的主要電子製造服務供應商的一個中心。

印度軟體業能取得如此成就,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實際出發,選准適合本國軟體產業的發展模式。

雖然國內電信設施落後、資金匾乏、軟體市場小,但印度的人力資本使它在同亞洲地區其他一些新興技術力量進行激烈競爭時占據優勢。單就信息產業部門來說,印度已經擁有接近60萬的軟體服務專業人員,其中有接近75%的勞動力畢業於工程專業。隨著一些新的工程學院在全國各地出現,3年後,受過培訓的工程技術人員可能會再增加30%。印度政府充分利用擁有高技能的廉價勞動力,軟體人才相對豐富、成本低廉、海外學子多、母語為英語的優勢,選擇海外市場為主攻方向,並發揮一些市場政策的優惠吸引全球的信息產業製造商,在起步階段選擇准入門檻較低而市場潛力大的勞務輸出、軟體定製加工等信息服務業作為切入點,把目標瞄準全球重要的北美市場、歐洲市場,並成功地進入了美國市場。由於質量可信、交貨及時、服務周到,印度計算機軟體業擁有一批像美國通用、波音那樣的著名大客戶。

第二,政府為軟體出口創造有利條件。

首先,印度政府決心在21世紀頭10年內實現軟體超級大國目標,除把信息技術作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列入國家議事日程並增設信息技術部外,為加強政府對軟體產業的領導,還成立了內閣信息委員會,將行業主管部門從國家局升格為內閣部,以加大信息技術發展的力度;同時制定「軟體2000行動計劃」,明確目標,統一協調並逐項實施。此外,有20多個邦政府也宣布了積極的信息技術產業政策。其次,20世紀80年代後期,印度政府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潮流,針對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制定了重點開發計算機軟體的長遠戰略,注重軟體技術園區的建設,並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和配套服務,於1991年6月首先在印度著名的科技中心——班加羅爾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計算機軟體技術園區。此外在改善軟體企業發展和參與國際交流的社會環境等方面也採取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措施。現在班加羅爾已成為世界十大矽谷之一,馬德拉斯、海得拉巴、孟買、浦那、新德里郊區——偌伊達等已成為印度重要的計算機軟體開發中心。

第三,重視軟體產品的質量和軟體企業的管理,樹立良好形象。

印度軟體企業的整體水平和信譽在全球有很高的評價,這是印度軟體能大量出口的堅實基礎。印度始終堅持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質量標准進行高起點的計算機軟體開發。例如,在世界計算機軟體業中,美國梅隆??卡耐基大學軟體工程研究院頒發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等級證書最具有權威性。CMM等級證書共分5級,如果一個軟體公司獲得CMM 4級或5級證書,就等於取得了進入世界計算機軟體市場的門票。至2002年4月,全球通過CMM5級認證的57家軟體企業中,印度就佔了42家。印度全國軟體和服務公司協會規定,凡擁有10名員工以上的計算機軟體公司必須達到ISO9001認證。截止2001年3月,印度已有250家計算機軟體公司獲得了ISO9001認證,是世界上計算機軟體公司獲此認證最多的國家。據麥肯錫公司的調查表明,全球軟體開發項目中只有16%能按計劃完成,而印度大的軟體企業其項目按合同完成率在95%以上,他們對時間、質量、成本的控制能力的確非常強。

第四,重視人才培養,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印度有強大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政府從3個途徑對印度軟體人才進行開發和培養: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養;二是民辦私營的各類商業性軟體人才培訓機構;三是為海外留學工作人員回國開辦軟體企業或者從事軟體開發工作,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現在每年有15—18萬名計算機工程師從大學畢業,涌進各個軟體公司,這些人迅速地改變了他們及其家庭的生活境遇。多年來,印度都在盡力建立一套體制,為受過良好訓練的人提供致富的機會,使他們成為企業家、技術專家和優秀的軟體工程師。

第五,為了對軟體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印度各級政府制定並實施了多項扶持政策。

如對海外投資和采購以及銀行優惠貸款和風險投資等方面都採取了一系列促進軟體出口的措施。

第六,制定了世界上最嚴厲的打擊盜版法律法規。

第七,在稅收方面制定了極為優惠的政策措施。

為了鼓勵海外投資,印度政府對進入高科技園區的本國和跨國公司都實行優惠政策:免除進出口計算機軟體的雙重賦稅;放寬中小企業引進計算機技術的限制;允許外商控股75%至100%;全部產品用於出口的軟體商可以免徵所得稅等。新出台的政策還規定,在軟體園區注冊的企業可享受10年免交所得稅;進口軟體設備免稅和加速折舊;外商向信息服務部門如互聯網、電子郵件、電子商務投資100%控股可獲自動核准。對信息產業園的私人企業實行免稅和稅收激勵政策。該政策從先征後退,變成了直接在省一級或地方減免稅,這樣可以減少IT企業的啟動成本。為了提高進口計算機質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政府放寬了對計算機進口的限制,允許進口計算機技術的企業資產限額從2億盧比降至100萬盧比;為提高計算機軟體的質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政府還放寬了對計算機進口的限制,大幅度降低關稅等。

⑩ 50年以來,印度為推進經濟發展採取了什麼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

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印度政府於1991年7月開始進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至1996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6.2%。九·五計劃(1997至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率有所下降,為5.4%。2001年,印出台十·五計劃,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年均8%。
2001/2002年度,政府繼續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由於農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印經濟增長率達到5.6%,較上年提高了1.6%。

國內生產總值(2001/2002年度):209400億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1/2002年度):5.6%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2年7月):1美元=48.83盧比
年均通貨膨脹率(2001/2002年度):4.3%
(資料來源:印度中央統計署2003年1月公布數據)

【工 業】 2001/2002年度,工礦業比上年度增長2.7%,產值3368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4%,是過去10年以來增長最慢的一年。其中製造業2.4%,電力工業2.7%,礦業1.1%,初級、中間產品和消費品的增長都較上年有大幅減少。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煤 30000 30963 32779
鐵礦砂 7270 7770 n.a.
原油 3195 3243 3203
天然氣(億立方米) 284.5 294.8 297.1
水泥 9821 9761 10690
鋼材 2440 2927 3064
化肥(氮、磷肥) 1430 1470 n.a.
布(億平方米) 236 402 n.a.
發電量(億度) 4807 4996 5153
汽車(萬輛) 87.5 79.7 83.4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n.a.暫無統計)

【農 業】 2001/2002年度農業及相關產業增長率5.7%,產值30205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7%。由於全年降水的時間和地區分配均勻,糧食產量增長6.3%,為2.12億噸。糧食儲備目前已達5000萬噸。農村人口約佔全國的72%。全國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2001/2002年度牛奶產量約為8460萬噸,人均每天226克。印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

近些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01 2001/02
糧食總產量 20890 19590 21200
稻 米 8950 8490 8310
小 麥 7560 6870 7180
牛 奶 7810 8100 8460
油 料 2070 1840 2050
甘 蔗 29920 29920 30010
茶 83.5 84.8 84.7
皮棉(萬包)* 1160 970 1010
黃麻(萬包)** 1050 1050 1160
注 * 每包皮棉為170公斤。
** 每包黃麻為180公斤。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服 務 業】 80年代以來以高於其他產業的速度發展。1993-2000年,印服務業實現了7.1%-10.5%的高速增長。2001/02年度,服務業比上年增長6.5%,總產值為6163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8%。從業人數1994年為1261.8萬人,其中85.2%為政府機關和國營部門職工。印度軟體製造與服務業近幾年來以年均超過50%的增長率迅速發展,2001/02年度軟體總產值 98.6億美元,其中出口78億美元。政府計劃到2008/2009年度,印軟體產值將達到870億美元,出口500億美元。

【旅 游 業】 政府已將旅遊業作為社會效益良好的創匯產業列入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全國第六大出口創匯部門。1999年各類旅館1229家。近年來,外國旅遊者人數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受9·11事件影響,印度2001/02年度的外國遊客量下降了10.2%,人數242.3萬,收入下降8.1%,為29.1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6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2001/2002年度鐵路線總長6.31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57萬公里,約占鐵路總長的25%;2001/2002年度客運量4930億人公里,貨運量為3332億噸公里,鐵路運輸總收入3783.7億盧比,比上年增長8..5%。
公路:2001/02年度總長約330萬公里,其中國家級路5.8萬公里。1999/2000年度登記的各種機動車輛約4839萬輛,其中客車55.9萬輛,貨車268.1萬輛,公路運輸總收入為3393.3億盧比。目前,公路承擔著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
水運:印有港口共約200個,其中12個大港口和184個中小港口。內陸可航行河道總長約1.4萬公里,實際使用的不足30%。印有83家海運公司,其中19家承擔遠洋運輸業務,49家承擔近海運輸業務,其餘兩兼。到2002年3月,印全國水運總能力為3.44億噸,2001/2002年度印水運貨運總量為2.88億噸。印還在十·五計劃中將主要港口的總貨運量提高到4.7億噸。孟買為全國最大港口,海運的1/5和集裝箱運輸的1/2經過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
空運:印航空公司有: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和其他42家私營航空公司。2001/2002年度,旅客數量為3998.3萬,貨運量為85.4萬噸。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國有德里、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個國際機場;國內機場92個。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地方債務累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龐大的赤字已成為經濟中主要的不穩定因素。2001/2002年度政府財政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為解決赤字問題,印政府提交了財政責任與預算管理法案,目標是到2006年將中央政府赤字削減到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並在2011年前大幅降低政府債務規模。

近年中央和地方財政狀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99/2000 2000/01 2001/02
總收入 54261.6 59796.3 67099.1
總支出 54581.3 59561.7 67812.9
財政赤字 -18482.6 -19985.3 -22871.6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截至2002年12月,印外匯儲備(包括黃金儲備和特別提款權)為704億美元。到2001年9月,外債為996.1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其中短期債務占總債務的比重從1991年3月的10.2%降到2001年9月的2.8%。

【對外貿易】 近年來,由於進口增加、出口不振,貿易赤字日益嚴重,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百萬美元):
1999/2000 2000/01 2001/02
進口額 55383 59264 57618
出口額 37542 44894 44915
差 額 -17841 -14370 -12703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印度經濟概覽)

2001/02年度,印出口增長0.8%,進口下降0.2%,貿易逆差與非貿易盈餘基本相抵,經常賬戶大體平衡。2002年1月,印政府公布2002-2007年中期出口戰略,計劃以下列部門為重點將年出口總額增加到800億美元:工程、機電、電子、紡織、寶石和首飾、化工、農業、皮革和鞋類。該年度印主要進口商品為:珍珠、寶石、電子產品、金銀、化工產品、石油及其製品、燃料、資本貨物、化肥、鋼鐵、造紙原料、紙張等。主要出口商品為: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及其製品、農業及相關半成品、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主要進出口方向是歐盟(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英國)、北美地區(加拿大、美國)及澳大利亞和日本。

【外國資本】 印度從1991年起實行積極吸引外資的新政策。1991年至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協議金額達639億美元。 2001/2002年度,印吸收外國投資52.8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39億美元。到2002年10月,對印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美、日、英、德、荷蘭、韓、法、意和新加坡。吸引外資多的行業是能源、通訊、電子設備、運輸業、服務業、化工、旅館和旅遊、紡織業等。

【外國援助】 印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01/2002年度獲貸款及捐贈總額為2509.5億盧比,約為5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援1755.9億盧比,約為36億美元。近年取得外援情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1999/2000 2000/01 2001/02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36.78 720.85 803.70
國際開發協會 352.69 413.53 444.00
日 本 374.23 272.98 205.80
亞洲開發銀行 216.30 526.50 672.50
德 國 41.00 38.60 41.20
英 國 204.10 47.40 194.40
美 國 7.45 8.11 12.20
荷 蘭 13.37 7.03 33.2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人民生活】 2001/2002年度印度人均收入為378美元。據印度官方公布資料,1999/2000年度印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為2.6億,佔印總人口的26.1%,其中75%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人數1.93億。印度歷屆政府將消除貧困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十·五計劃中制定了減少貧困人口的目標,2007年要將貧困人口數量減少到2.2億,占總人口的19.3%。1999/2000年度印度失業率為7.32%。2000/01年度,印消費價格指數上升5.2%。到2000年,全國有各類診療所和醫院4.3萬家,登記行醫人員50.39萬人,登記護士73.7萬人。2000年,人口預期壽命為65歲,人口出生率25.8‰,死亡率8.5‰。

閱讀全文

與印度500億無息貸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村信用社手機銀行貸款能貸多少 瀏覽:387
房屋貸款需要配偶資料嗎 瀏覽:437
貸款營銷工作中 瀏覽:857
86年無息貸款 瀏覽:553
貸款35萬25年利息多少月供多少 瀏覽:133
房貸貸款余額與貸款金額 瀏覽:357
普羅小額貸款 瀏覽:99
抵押補充貸款資金psl 瀏覽:446
哪個貸款可以一年還本金 瀏覽:308
如何理解貸款工作面試 瀏覽:608
網上貸款60萬還不上要判幾年 瀏覽:346
生源地助學貸款的利率怎麼算的 瀏覽:708
電信手機卡可以貸款嗎 瀏覽:252
新泰貸款公司招聘 瀏覽:346
富龍小額貸款公司正規嗎 瀏覽:121
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河南 瀏覽:141
銀行貸款70萬元30年利息是多少 瀏覽:59
公積金貸款需要開流水嗎 瀏覽:478
二套房商業貸款時間 瀏覽:610
貸款對工作證明要求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