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幣何時能充當世界貨幣
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是對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進行的一種有利於中國的配置。由於多元世界貨幣的競爭態勢決定了人民幣在發展成為世界貨幣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風險,而規避風險的根本出路在於穩定人民幣的幣值,提升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地不斷增強,隨著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參與程度的不斷提高,人民幣必然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一、人民幣應成為世界貨幣
所謂世界貨幣就是可以在世界范圍內計價、結算、購買、支付的貨幣。就目前世界范圍內流通的貨幣看,世界貨幣是由多種貨幣組成的貨幣,至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世界貨幣不存在統一為一種貨幣的可能。例如,在歐元出現以前,世界貨幣主要是由美元、日元、英鎊、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等組成,在歐元出現以後,世界貨幣便改為了由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組成。而亞洲貨幣則不可能是由多種貨幣組成,亞洲貨幣有可能效仿歐洲貨幣的模式,其出台以後,亞洲各國的貨幣全部被收兌,統一流通為一種共同認可的可接受貨幣。
由於世界貨幣是由多種貨幣組成,而亞洲貨幣僅是一種單元貨幣,且目前的世界貨幣除歐元外都不是區域貨幣,由此可以認為,一種貨幣要成為世界貨幣,其過程不必先成為區域貨幣再成為世界貨幣,而是可以直接成為世界貨幣,它不受現有世界貨幣幣種組成的限制。
這是自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牙買加協議》以來,世界貨幣體系所形成的一種多元化格局,而這種格局則使一種貨幣要成為世界貨幣可以不受現有世界貨幣幣種的限制,其過程也不必先成為區域貨幣再成為世界貨幣。
但區域貨幣的實現,是必須先設計出一種貨幣,或者在區域內各國現有的貨幣中選定一種貨幣來作為區域內統一流通並代替原來各國流通的貨幣。這就說明了區域貨幣的實現是一件非常復雜、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功夫、克服許多困難、解決許多問題的大事情。眾所周知,在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居世界前茅的歐洲,歐元從醞釀到誕生都要花費40多年的時間,而亞洲如果實行貨幣一體化出台亞元,必定需要花費比歐元更長的時間。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亞洲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差異比歐洲要大,經濟一體化水平比歐洲要低,且在政治上還潛在著一定的戰爭風險,由此造成了亞洲地區無論是在生產要素市場以及資本市場的融合程度方面,還是在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方面都遠未達到統一貨幣的可能性。因此,如果人民幣要發展成為亞洲貨幣,其過程必將是非常漫長或遙遙無期的。
因此,一種貨幣要成為世界貨幣的可能性比該種貨幣要成為亞洲貨幣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目前充當世界貨幣的幾種貨幣之所以成為世界貨幣,其根本原因就是貨幣發行國憑借其自身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經濟實力,實現了其貨幣轉變為世界貨幣的跨越。可以說人民幣要成為世界貨幣比人民幣要成為亞洲貨幣的過程在時間上一定會快得多,在操作上也一定會簡單、容易得多,在利益上更是會大得多。人民幣只要強大就可以成為世界貨幣,而不必先成為亞洲貨幣後再成為世界貨幣。
二、人民幣為什麼要成為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是世界各國的國際儲備資產。當一個國家貨幣能夠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時,這實際上就是這個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參與了世界資源的配置。而當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時,人民幣也就有了對世界資源的計價、結算、購買與支付的能力,有了讓中國人持有人民幣走遍世界各地的能力。因此,人民幣發展成為世界貨幣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一)變鑄幣稅損失為鑄幣稅收益
鑄幣稅是指擁有貨幣發行權的主體通過發行貨幣所獲得的收益,是發行本幣所具有的購買力減去鑄幣費用後的差額,它形成政府的收入。之所以叫鑄幣稅,是由於早在金屬貨幣時期,具有貨幣鑄造權的主體為鑄造重量不足、成色不足的金屬輔幣而得到的額外收入。因此,鑄幣稅就有了「貴金屬主幣面值與重量不足、成色不足的賤金屬輔幣的價格之差」這樣的性質。推及到不兌現的紙幣,由於紙幣發行成本非常低,而紙幣的購買力當時與金屬貨幣的購買力具有同等的效力,這就使得紙幣發行的凈收益幾乎等於紙幣的面值,即發行紙幣所具有的購買力減去紙幣發行費用後的差額。因而,今天的鑄幣稅,其概念已經延伸到擁有貨幣發行權的主體因發行紙幣而獲得的收益。
任何國家發行紙幣都是藉助貨幣發行權向紙幣持有者籌集資金的一種行為。人們手中持有的紙幣,是用付出自己的勞動或出賣自己的財產換來的,因此,手中持有的這些紙幣可以表明為還沒有進行相應的購買。由於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而個人手持紙幣是通過個人付出勞動得來的,因此,可以把個人手持紙幣看成是一種國家對個人的債務證明,或者是個人對國家的債權證明。在這里,債務人是國家,債權人是個人。
然而,市場的「永恆」性決定了流通領域總有一個貨幣余額——即市場流通最低需要的部分——會「滯留」在市場上不停地流通,並且這個余額會隨著國民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而增長。這是市場離不開貨幣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必然結果。因此,當一種紙幣的幣值能夠保持長期穩定時,流通中的這種紙幣在市場上就不會絕跡,其「滯留」的余額自然不會退還到發行者手裡。例如,我國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現金至2003年末已達1.97萬億元,這1.97萬億元的人民幣現金是中國人民銀行成立50多年來累計發行形成的,這是一個由於市場的「永恆」性而「滯留」在人們手中和流通領域中的余額,這個余額就是永不退還到發行者手中的貨幣。
國家的債務通常來說是要歸還。然而,國家發行紙幣形成的國家負債則是不要歸還的,這是因為一個國家流通領域中不能沒有紙幣,且流通中的紙幣量還必須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這樣,就形成了國家發行紙幣所背負的債務可以永遠地背下去,個人手中擁有的紙幣所形成的債權也可以永遠地擁有下去的邏輯。這個邏輯,實則是國家無須還債。這個無須還債,實則就成了國家的收益。
國家發行貨幣可以獲得收益,但這種收益取之於誰用之於誰,則要視貨幣發行國與貨幣接受國而定。貨幣發行在本國而流通也在本國,則收益是取之於本國用之於本國。貨幣發行在本國而流通在他國,則收益是取之於他國用之於本國。貨幣發行在他國而流通在本國,則收益是取之於本國用之於他國。貨幣發行在本國而流通在世界各地,則收益自然是取之於世界各地而用之於本國。當然,只有強勢貨幣才具有將本國收益向世界擴展的能力。
鑄幣稅收益是各個國家政府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但是,由於世界貨幣在全球流通的原因,許多國家的鑄幣稅收益也就只能被世界貨幣的發行國拿去。鑄幣稅收益到底有多少,從歷史記錄來看,工業化國家平均在GDP的1%,發展中國家大致在GDP的2.5%以下,而我國,從1994年到:1998年五年中,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稅收益平均佔GDP的5.5%左右。[3]
除了貨幣發行可以獲得鑄幣稅收益之外,世界貨幣發行國還可以通過轉帳貨幣的方式從他國取得鑄幣稅收益。例如,通過支付轉帳貨幣把他國的財富轉移到本國來,這些貨幣也會由於市場的「永恆」性而形成一個「滯留」余額,這個余額也會由於「滯留」的原因而在他國永不迴流。
當今,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世界貨幣。美元憑借其特殊的經濟地位和美國經濟規模在整個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以自身的強勢貨幣優勢向若干國家滲透並部分或全部地排擠它國的弱勢貨幣,從而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巨額的鑄幣稅收益。美元既是國際間主要的計價,結算手段,又是主要的國際儲備手段,許多國家都持有大量美元。據統計,在全球流通的美元現金中,約有70%以上的美元現金是在美國之外的國家流通,其數量高達40000億美元以上,[4]再加上各國的美元原始存款,還有從美國支付的巨額轉帳貨幣,各國被美國無償拿走的財富數額就大得驚人,據說有30萬億美元以上。[5]目前,美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佔60%以上.在國際外匯交易中佔40%以上,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占近50%,[6]可見美國之外的國家為了得到以美元表示的硬通貨而近乎大量地、無償地為美國提供商品和勞務。
大量的美元「滯留」在美國境外流通,為美國在巨額貿易赤字條件下實現經濟增長的現實提供了理論解釋。即這些美元如果永遠不迴流美國,美國就永遠得到其好處,長久以後才迴流美國,美國就得到在長久以後之前的好處,得到這些美元變成美國現實購買力之前的貨幣時間價值。這個貨幣時間價值如果僅以40000億美元計算,對美國而言就無疑是一種長久的無息貸款。這個無息貸款,即使按2003年的美國利率來計算(美國貼現率2003年最低時為1.0%。是45年來的最低水平),也相當於每年為美國節省了400億美元的利息支出。[7]而從通貨膨脹的角度分析,即使按1%的通貨膨脹率來計算(美國2002年物價上漲率為2.2%左右),也相當於每年為美國減輕了債務負擔400億美元,或者說,美國每年把400億美元貨幣貶值的損失轉嫁給了美國之外的國家。可見,美國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通過向世界發行貨幣,無償佔有其他國家的財富也是原因之一。因而,人民幣如能成為世界貨幣,那麼,我國也可以通過向世界發行人民幣的方式籌集一部分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用於抵補我國因長期使用外國貨幣而造成的鑄幣稅損失。
(二)鑄幣稅收益及其擴展
作為邁向世界貨幣的前期准備,1993年3月1日,我國政府規定,人民幣可以限額出境,每個中國公民和外國人每次可以攜帶6000元以下的人民幣出入中國國境(2005年1月1日起,由6000元調整為20000元)。至此,人民幣開始了讓世界熟悉和接受的漫長過程。
要讓世界接受人民幣,首先必須得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人們的接受和承認,爾後,在此基礎上。人民幣才能流得更遠,才能讓更遠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了解人民幣,歡迎和接受人民幣。
目前,人民幣境外流通狀況呈現逐漸走強趨勢,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邊境地區和港澳地區流通活躍,頗受歡迎。除了緬甸和寮國政府規定人民幣不能進入其邊境地區20公里外,其他國家如蒙古、俄羅斯、朝鮮、越南、柬埔寨等對人民幣在其境內流通一般不加限制。[8]人民幣幣值穩定,購買力強,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花費了巨大成本樹立起來的信譽,使得人民幣已經成為上述國家邊境地區的主要貨幣,並被用來儲藏作為保值的工具。
從貨幣的時間價值上判斷,人民幣在境外不論是流通還是「滯留」,都會對我國形成一個購買力的時滯。這個時滯又分為二種情況,一是由於人民幣充當了所在地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而永不迴流,對我國只能是一種觀念上的購買力;另一種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這個購買力會由於迴流而轉變為現實的購買力。因而可以說,在觀念購買力變為現實購買力之前,境外人民幣形成了我國的鑄幣稅收益。且這種鑄幣稅收益正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發展以及人民幣信譽的不斷提高而向外擴展。這種擴展,就是人民幣開始向世界貨幣發展的起點。
鑄幣稅收益的擴展是指鑄幣稅收益從發行貨幣的直接收益延伸到發行貨幣以外的間接收益。我國人民幣收益的擴展主要表現在:
1.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可以優化世界貨幣結構,改善國際貨幣儲備體系。國際貨幣儲備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則有助於提高國際貨幣儲備體系的均衡性,改善國際貨幣儲備體系的結構,支持世界貨幣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使世界貨幣能更好地發揮國際儲備資產的作用,消除「特里芬難題」所帶來的國際清償力不足的問題。
2.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可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美元、歐元、日元等充當世界貨幣,是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強大和國際信譽較好的表現。人民幣如成為世界貨幣,也將既能體現又能加強我國這個發展中經濟大國的地位。且貨幣是資金的載體,資金是經濟活動的血液。掌握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權和調節權,就能較深入地掌握世界經濟運行的規律,影響世界經濟運行的現狀,提高國際投資者對我國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的認同,降低或減少我國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發行費用和利息支付,增強我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改變因缺少話語權而在國際經濟事務與進出口貿易中屢屢受制的被動局面。
3.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可以減少我國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匯率風險,減少我國因使用外國貨幣造成的財富流失。截止目前,我國在對外經濟往來中完全使用外國貨幣,每筆交易使用何種貨幣一直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一旦使用幣種不當,如在商品進口和借用外債方面使用的貨幣升值,商品出口和向外貸款方面使用的貨幣貶值,就要遭受損失。1982年我國就因發行日元債券,到期還本付息時由於日元升值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9]人民幣如成為世界貨幣,我國在對外經濟往來方面以及我國公民出國旅遊、探親、公差、購物等方面就可以盡可能多地使用人民幣,不管匯率發生什麼變化,用人民幣計算的價值不變,就可以使匯率風險減少甚至消除,減少因使用外國貨幣而引起的鑄幣稅收益的損失。
三、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條件
我國經濟經過20多年的飛速發展,已經進入了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且今後仍將快速發展。因此,從我國貨幣在國際經濟生活中的參與程度與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而言,人民幣沒有理由不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一)貨幣儲備國對世界貨幣的選擇可以看作是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基本條件
通常,世界各國都把世界貨幣作為自己國家的國際儲備貨幣,因而,世界各國對自己所需儲備貨幣的選擇主要取決於下列因素:(1)貨幣發行國的經濟實力。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越強,各國對該國貨幣就越有信心,因而越有可能選擇該國貨幣作為世界貨幣。(2)貨幣發行國的進出口數額。一個國家的進出口數額越大,各國為了進行貿易結算所需要保留該國貨幣的數量就越多,因而越有可能選擇該國貨幣作為世界貨幣。(3)貨幣發行國的資金融通數量。一個國家參與國際資金融通的數量越大,就越有可能選擇該國貨幣作為世界貨幣。(4)貨幣幣值的穩定性。一種世界貨幣的幣值越穩定,保留這種貨幣的風險越小,各國就越願意持有這種世界貨幣。
就我國情況而言。首先,從經濟實力來看,我國的經濟基礎雖然原來比較薄弱,但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進步很快。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盡管周邊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貨幣大幅貶值,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或下降,而我國的經濟仍然基本正常運轉,快速發展。
預計到201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一番,其他經濟數據也將相應增加。到那時,我國盡管人均收入仍比較低,但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可能達到世界前三或前四位。[10]這就將使人民幣的經濟基礎大大加強,從而成為一些國家在國際交往中放心使用的貨幣。
其次,從進出口數額來看。200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512億美元,佔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58%;其中,出口貿易總額為4384億美元,佔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5.9%;進口貿易總額為4128億美元,佔世界進口貿易總額的5.3%;三者在世界進出口貿易排行榜中位於為第四位、第四位和第三位。[11]我國貿易盈餘的不斷擴大和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與排位的不斷提高,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升。
再次,從參與國際資金融通方面來看。在境外投資方面,截止到2003年末,我國累計境外投資超過300億美元,其中,經商務部批准或備案的境外協議投資114.27億美元,設立的境外中資企業7470家。2003年當年經商務部批准或備案的境外協議投資20.87億美元,同比增長112.3%,設立的境外中資企業510家,同比增長45.7%。[12]這說明了我國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企業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趨勢正在加強。但2003年,我國境外證券投資0.17億美元,對外貿易信貸14.65億美元,對外貸款77.73億美元,[13]則說明了我國與美、日、英、德等發達國家大規模地參與國際資金融通相比,表現為實力不強,這與我國目前的國際經濟地位很不匹配。我國還必須進一步提高在這方面的競爭實力。
最後,從幣值的穩定性來看。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且非常重視國際信用,注意執行國際承諾和義務,這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這一時期,我國政府從全球和亞洲大局出發,不惜承受商品出口增長率降低、甚至絕對額一度減少、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等造成的損失,堅持了匯率的穩定。在這期間,許多亞洲貨幣對美元大幅度貶值,而人民幣對美元的比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略有上升,說明了我國政府對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堅定立場和信心。
(二)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正在加快
人民幣要成為世界貨幣,最終必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這是國際資本流動對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技術性要求。因為,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以後,人民幣金融資產的變現能力、人民幣本金的安全性和回報率等,都是非本國居民所最關心的問題。人民幣如果不實行資本項目的可兌換,最終必然制約人民幣在我國與外國之間的流動。因此,人民幣只有實行資本項目的可兌換,人民幣才能成為既可以購買世界上任何商品,又可以隨意兌換成其他貨幣的理想價值載體,才能成為受國際歡迎和接受的貨幣。當然,人民幣要成為世界貨幣的過程卻不必等到資本項目實現可兌換後才進行,相反,推進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進程也能為實現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創造條件。
今天,我國已經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和部分資本項目可兌換。今後的任務就是要進一步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提高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積累國家經濟、金融運作經驗,選擇適當的時機,實現資本項目下全面可兌換,從而實現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兌換。
(三)擁有相當廣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場以及先進的銀行體系
國際資本流動本質上是高度市場化的流動,其有效性與包括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在內的一國金融市場的成熟程度密切相關。一個高度發達且又開放的金融市場之所以對一國貨幣發展成為世界貨幣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就在於這樣的市場能夠向國內外提供高度安全性、流動性和贏利性的金融工具,能夠迅速變現金融資產,並自由迅速地低成本進出該市場而成為規避貨幣持有風險的通道。人民幣要想成為世界貨幣,也同樣必須要有一個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來支持,且市場的金融資產規模(總量與質量、存量與增量)與市場自身的發展程度(國內市場效率及與國際市場銜接狀況)都必須與發達國家可以同日而語。然而在今天,我國不管是在金融市場發展的廣度方面還是在金融市場發展的深度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金融市場的效率不高,競爭性的金融市場格局也未形成。我國必須進一步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步伐,包括加快資金拆借市場、短期國債市場、長期資本市場、期貨市場的發展步伐,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金融市場體系,改善金融市場結構,提高金融市場效率。要進一步強化中央銀行對人民幣的供應、回籠和調控的能力,建立適應金融開放和有利於資金加速流動的金融監管體制。要提高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高它們的業務經營水平和管理的水平,增強其拓展市場和業務創新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銀行體系在日趨激烈的國際銀行業的競爭中經受得住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沖擊,提高我國在參與國際資金融通方面的競爭實力,進而達到維護國家金融安全與穩定的目的。
總之,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問題是一個伴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增強而出現的新課題,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極具前沿性和挑戰性的新課題。可以相信,只要我們創造條件,堅定信心,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在不遠的將來,人民幣就一定能夠成為世界人民普遍歡迎和接受的貨幣
2. 美元化的美國的態度
毋庸置疑,美國政府對美元化的態度舉足輕重,盡管從理論上看,實行單邊美元化也並非完全不可能。美國政府目前的政策是對美元化採取開放和中立態度,並讓拉美國家的領導人主動來對話[6]。比較而言,美國商界對阿根廷等國表現出來的政策美元化傾向持有相當積極的態度,並且對政府在美元化問題上表現出來的模稜兩可極為不滿,他們熱切希望政府能夠抓住這一體現美國的經濟領導地位、實現自由貿易理想的歷史機會。(Ignatius1999; Shelton 1999)
美國政府高官對美元化表現出來的低調歡迎也的確是事出有因。任何選擇均有利有弊。對美國而言,美元化可能帶來的最明顯的負面影響,就是美國可能被迫介入調整美元區內其他經濟體的經濟失衡。當它們的經濟出現衰退時,美國極有可能面對兩種不情願但又不得不做的選擇,一是投入更多的資本,二是接受更多的勞工。目前美國的對策是運用匯率和貿易政策進行調節,這顯然與美元化後的情況大相徑庭。反過來看,如果美元化經濟體的數量和規模均達到一定的水平,則它們的經濟周期或狀況亦會對美國的貨幣政策產生影響。(Bergsten 1999)此外,美元化雖然可以消除匯率風險,但是它並不能保證美元化經濟體的各商業銀行不出現支付困難。這樣一來,美國還必須就是否成為商業銀行的最終貸款者做出選擇。(Barro 1999)也許正因為考慮到了這一點,才有人積極主張阿根廷乾脆就實行單邊美元化。他們認為,對阿根廷而言,進入美聯儲體系的貼現窗口既無必要也不理想,因為現存在的其他機制已經能夠提供緊急援救。(Hanke and Schuler 1999)
有無必要支持政策美元化也是美國決策者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因為美元化在今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已經從中得到了巨大好處,並集中表現在美元作為大多數貿易品的計價單位和流通支付手段上,表現在由此而來的巨額鑄幣稅上,表現在美國的貨幣政策具有全球影響力上。與美國經濟規模和成熟的金融市場密切相關的事實美元化,是華爾街保持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美元在境外流通,對美國而言無異於一種半永久性的無息貸款。長期以來,作為世界投資者的安全天堂,美元使美國吸引了巨額低利率外資。來自國外的、特別是日本的資金,為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上半期美國龐大的聯邦預算赤字提供了資金。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資金流入更為安全的美國,壓低了美國的利率,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大量外資流入彌補了美國巨額經常項目赤字。
盡管存在上述疑問,但美元化確實能夠為美國帶來進一步的收益。這種收益首先表現在使鑄幣稅有穩定的、持久化的和廣泛的來源方面。換言之,美元化、特別是單邊美元化經濟體所損失的鑄幣稅,即為美國的鑄幣收入。在現實美元化下,美國雖然得到了大量的鑄幣稅,雖然吸引了巨額的海外投資,但美國是通過出售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來向國外借錢並且為此是支付利息的。到1997年底,因為經常項目逆差的積累,美國的凈外債高達1.2萬億美元。到2001年該數字預計會突破2萬億美元。如果把這筆錢全部投入到美國的有價證券市場,假定回報率為7%,美國僅為此每年就需付出1400億美元的利息和股息,約占其GDP的1.5~2%(Preeg 1999)。由於欠的是美元,故美國可以用通貨膨脹的辦法沖銷掉所欠外債,但如果海外投資者認為美國將如此,他們就會要求更高的利息。(Krugman 1998; Mundell 1998b)在這種情況下,美元化、尤其是單邊美元化,將誘使大量的美元投資投到美國以外的美元化經濟體,從而降低美國向海外借債的利息成本,亦即增加其鑄幣稅。其次,美元化將會為美元區的經濟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使美國從中獲益。最後,從技術上講,與歐元區建立相比,美元區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即它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國家在政治上予以支持。無疑,這也自然意味著美國在美元區內擁有無可置疑的領導地位,而且美國經濟領導地位亦會因此而得到加強。
在此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是,在支付巨額利息後,美國的凈債務是否還應被算作美國的鑄幣稅。表面上看,美國和加拿大與澳大利亞一樣,通過賣給外國人有價證券和不動產來彌補其貿易赤字,並為此支付利息,因而根本就不存在什麼以無息貸款形式存在的鑄幣稅。但與此同時還應該看到,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要遠遠大於其利息支出。1999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預計為2400億美元,大約為利息支出的兩倍。最近10年來的其他年份亦如此。這等於說美一直在靠新的借款來償還原有借款的利息,而且償還後還有剩餘。這意味著美國的國際凈債務,至少從短期看,就是其所得到的國際鑄幣稅,不僅如此,其數量還在持續增長。當然,這一切歸根到底還在於美國雄厚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
盡管貨幣聯盟的歷史從整體上看是一部失敗的歷史(成功的例子僅為政治上先行統一的美國和德國)[7],但歐元的啟動應該講已構成美國推行美元化政策或建立美元區的外在壓力。這種壓力直接來自於美國得自美元的國際鑄幣稅的下降可能。盡管歐元自創立以來因歐盟經濟狀況不佳而在美元面前略顯疲軟,但是仍舊有人認為,在未來的5至10年內將會有5,000~10,000億美元的國際貨幣持有量從美元轉換為歐元(Bergsten 1999b)。依據前面的結論,這便意味著美國將喪失如此數量的鑄幣收入,其年損失約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25%左右。盡管在程度和時間方面存在較大的爭議[8],但歐元將對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支配地位產生沖擊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其負面影響除了表現在美國向世界徵收鑄幣稅的能力下降或將遇到競爭者外,還表現在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唯我獨尊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表現在美國的貨幣與貿易政策將受到來自歐洲越來越大的掣肘。再退一步講,即便是美國通過美元得到的鑄幣稅增長速度的放慢本身,亦會對美國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支持美元化以彌補將要失去的鑄幣稅,至少是減緩喪失鑄幣稅的速度,對美國的決策者來說來已經是十分現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