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地理環境
和政縣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古稱金劍,寧河。全縣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縣城距省城府蘭州市 100公里,距州府臨夏市 33公里。
和政縣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南北袤延46公里,東西寬廣37.5公里,總面積960平方公里,恰為中華錦綉山河萬分之一。東向翻山過河達廣河、康樂境;南向越嶺透峽接卓尼、合作地;西向跨梁繞壑至臨夏縣;北向穿谷走窪抵臨夏、東鄉域。距省城蘭州90公里、僅50分鍾車程,完全進入蘭州1小時都市經濟圈,距州府臨夏市20公里、僅15分鍾車程,面向蘭州、服務藏區的交通區位優勢十分優越,是蘭州——臨夏——拉卜楞——九寨溝黃金旅遊線上的重要節點。全縣總面積960平方公里,轄6鎮7鄉,1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438個村民小組,4.36萬戶,總人口20.53萬人,有漢、回、東鄉等8個民族,各民族相處和諧。和政縣歷史悠久,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為羌、戎之地,東晉太寧三年(公元325年),前涼在縣境內設置金劍縣,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築香子城,明洪武八年築寧河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設和政驛。和政縣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古動物化石富集,文化積淀深厚,被譽為「隴上綠色明珠」、「古動物化石之鄉」和 「中國花兒傳承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政縣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200米,年降雨量630毫米,年平均氣溫6.2℃,無霜期132天。農產品資源主要有小麥、玉米、蠶豆、油菜、洋芋、中葯材等。畜牧業也比較發達,全縣有草場面積52.82萬畝,可供利用的面積47.74萬畝。自南至西有大南岔河、小南岔河、新營河、牙塘河、牛津河五條河流,年均徑流量為3.623億立方米,水能總蘊藏量為3.7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6萬千瓦。
和政縣轄5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三合鎮 、三十里鋪鎮 、馬家堡鎮 、買家集鎮 、梁家寺東鄉族鄉、陳家集鄉 、羅家集鄉 、卜家莊鄉 、新營鄉、關灘溝鄉、新莊鄉、松鳴鎮、達浪鄉。
和政縣自然資源比較豐富.農產品資源主要有小麥 、玉米 、蠶豆 、油菜 、中葯材等.水能資源有發源於太子山的牙塘河、大小南岔河、牛津河等五條河流,可開發電量1.56萬千瓦。林產品資源主要有本地特色的林果---啤特果 ,俗稱酸巴梨,牙麵包,它富含氨基酸 等多種微量元素 。
和政自然遺存和人文積淀豐厚。是河湟花兒的發源祥地之一,一年一度農歷四月二十八的松鳴岩花兒會 規模盛大,西北聞名,被中國民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傳承基地」。有松鳴岩 、南陽山 、滴珠山 、太子山 、鐵溝、寺溝等為代表的旅遊勝地10多處;有達浪鄉鄭家坪「齊家文化遺址」為代表的旅遊勝地15處;有占據「世界六項之最」的古動物化石及出土地30多處,以「和政」命名的「和政羊 」世所罕見,被譽為「動物世界裡的東方瑰寶」。
和政古稱金劍,寧河。和政牛羊漫坡太子山在漢以前為西荒之地,宋崇寧四年(1105年)設寧河縣,寧河之稱由此始;明嘉靖十年(1531年)設和政驛,和政之稱自此始;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26日設和政縣,l949年8月21日和政解放,9月5日成立和政縣人民政府。
1929年由臨洮、臨夏兩縣析置和政縣。據《元和郡縣志》載,因北周武帝宣政年號得名,改宣政為和政,取義更為祥瑞。
2000年,和政縣轄1個鎮、12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三合鄉、達浪鄉、新莊鄉、關灘溝鄉、買家集鄉、陳家集鄉、新營鄉、卜家莊鄉、羅家集鄉、馬家堡鄉、松鳴鎮、三十里鋪鄉、梁家寺東鄉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8292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23853、三合鄉10157、梁家寺鄉11917、陳家集鄉11912、卅里鋪鄉18695、馬家堡鄉13674、羅家集鄉12439、卜家莊鄉9759、買家集鄉11609、新營鄉10550、關灘溝鄉7679、新莊鄉12572、松鳴鎮15640、達浪鄉12468。
和政處於青藏高原 與西北黃土高原 交匯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南部是秦嶺山系西延形成的石質高山區,北部為黃土高原特徵的黃土丘陵溝壑區。以太子山為主的山脈形成南北向伸延的4條山系和東西向伸延的2條山系將全境分割成4個河谷地帶和2個溝谷地帶。整個地貌特徵是:層巒迭嶂,河流交錯,溝壑縱橫,水流湍急。南部太子山系最高峰海拔4368米,北部最低處海拔1900米,縣城附近的河谷開闊地帶海拔在2200米左右。全縣地貌呈現出山丘起伏、溝壑縱橫、山多川少的自然景觀。全境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又有「春遲秋早,冬長夏短」的高原氣候特徵。春季多雨雪,夏季短而少高溫,並多暴雨和冰雹,秋季降溫快而又多連陰雨,冬季長而乾燥,年降雨量639毫米,且集中在農歷七、八月間,農作物易受秋澇災害。因南北地勢高低懸殊,地域之間氣候差異較大,往往出現南濕北旱或北濕南澇現象。平均年日照為2457小時,無霜期為133天,年均氣溫5℃。
全縣己開發利用的農耕地33.9萬多畝,占總面積的23.6%;林業用地34.84萬畝占總面積的25%;草地44.38萬畝,方總面積的28.4%。全縣以農業為主,以種植糧食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麥、青稞 、蠶豆和洋芋 ,其它作物還有豌豆 、玉米、蕎麥 、糜子 、穀子 、大燕麥,小燕麥等。
和政縣比較豐富.農產品資源主要有小麥、玉米、蠶豆、油菜、中葯材等。水能資源有發源於太子山的牙塘河、大小南岔河、牛津河等五條河流,可開發量1.56萬千瓦。林產品資源主要有本地特色的林果---啤特果,俗稱酸巴梨,牙麵包,它富含氨基酸等多種微量元素。
㈡ 甘肅臨夏怎麼樣啊,經濟、人文等等方面介紹一下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 置州、建郡,古稱抱罕,後改導河、河州,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番古道之重鎮, 茶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之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 1956年11月19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 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州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 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四季分明, 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 ,無霜期137天。
基本情況旅遊景點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甘肅省中南部,現轄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一市七縣。中華兒女的母親河——黃河橫貫南北。在8169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生活著回族、漢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個民族190多萬各族人民。其中,東鄉族、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聚居地的全國獨有少數民族。
走進臨夏,親近臨夏,撩開她朦朧而神秘的面紗,感悟她悠久豐蘊的歷史,領略她深厚燦爛的文化,目睹她獨特瑰麗的風情,飽覽她秀美多姿的風光,您定會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塊神奇迷人的地方。
——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頭」
地圖遠古時代,華夏大地,黃河暴漲,洪水肆虐,剖腹而生的夏禹,承大任,率民眾,鑿龍門,辟伊闕,疏「九河」,歷經十三載,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息水患,造福蒼生。《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這「積石」便是現今臨夏州境內的積石關。積石雄關下,遺存至今的「禹王石」,歷經歲月滄桑,世事變遷,依然見證著當年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默默稱頌著大禹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不朽精神。
——這里是「中國西部的旱碼頭」
臨夏古稱河州,是黃河流域上唯一以黃河命名的地區——大河之州自古以來是溝通中原西域經濟、政治、文化的紐帶。善於經商的臨夏人激活了繁榮的市場。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匯縱橫、互補有無,素有「河湟雄鎮」之稱,名列「隴上八州」之首。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一——河州茶馬司就設在這里。多年來,這里茶馬互市,商賈雲集,南來北往,東進西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贊曰:「東有溫州,西有河州。」
——這里是「民族建築藝術的博覽園」
彩陶館臨夏是東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築藝術特色鮮明。走進臨夏,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鱗次櫛比、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築。綠色茵茵的清真寺,直聳雲霄的喚醒閣,獨特的阿拉伯建築風格,使你恍然走進「天方夜譚」中的神話世界;紅園、東公館、蝴蝶樓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於一身,獨具江南水鄉風格。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藝術的完美結合,阿拉伯建築與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的巧妙運用,使臨夏成為領略民族建築藝術、了解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勝地。
——這里是「古動物的伊甸園」
臨夏是遠古時期古生物繁衍棲息的樂園,境內自然遺存十分豐富。出土於黃河之濱太極湖畔,形成於1億7千萬年前的永靖恐龍足印化石群,蜚聲中外,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屬世界之最;在巍巍太子山下發現的距今1000多萬年至200萬年的和政哺乳動物化石群, 雄居歐亞,世界罕見,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展覽價值,占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現藏各類化石6000多件。
——這里是「中國彩陶之鄉」
臨夏是古黃河文化發祥地和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這塊沃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存。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因最早在這里發現而命名。這里是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存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被郭沫若先生命名「彩陶王」 的國寶就出土於臨夏。
——這里是「中國花兒之鄉」
風景區臨夏是中國花兒兩大體系——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的發源地,「花兒」文化經久不衰。「花兒」是流行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是當地各民族中廣為流行的口頭文學形式。河州「花兒」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在臨夏,你可以聽到最地道的「花兒」。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間小道,處處飄盪著「花兒」美妙的旋律。每年一度的松鳴岩「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歌手雲集,人潮湧動,一片「花兒」的海洋。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後正式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康樂縣、和政縣分別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前不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在臨夏成立並舉行了授牌儀式。
旅遊資源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遺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發掘出的古動物化石以其數量、品種、規模和完整程度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境內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鱗次櫛比,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彩陶王」,被譽為「中國的彩陶之鄉」。全州共有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07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3處。較為知名的有炳靈寺石窟、「黃河三峽」、松鳴岩、蓮花山等。這里是民歌「花兒」的發源地,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臨夏民族風情濃郁,是古羌族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匯融合的地方,特別是伊斯蘭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穆斯林群眾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國民經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78.59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68億元,增長7.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67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24億元,增長17.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6.6:28.6:44.8調整為23.8:30.1:46.1。全州人均生產總值3971元,增長14.2%。二、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推力,第一、二、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2.7%、30.2%和57.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7、4.1和7.8個百分點。非公有經濟快速發展,其實現的增加值佔全州生產總值的43.55%。
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2008年,全州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36.32萬畝,糧食總產52.5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不斷優化種植結構,玉米、馬鈴薯、雙低油菜、中葯材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148.31萬畝,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62.8%。扶持發展設施農業,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新增日光溫室2200萬畝、塑料大棚1500畝。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全州造林16.35萬畝,義務植樹545.3萬株,新建綠色通道380.8公里;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新增花椒種植面積2.55萬畝、啤特果3.07萬畝、育苗1.1萬畝。大力發展畜牧產業,新建標准化養殖小區72個、規模養殖場184個,全州大牲畜存欄、畜牧業產值、肉類總產量分別增長5.04%、8%、8.85%。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良好。實施73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解決了1.26萬絕對貧困人口和4.5萬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加強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永靖省級試點縣和9個省級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任務。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產生活條件,農田水利、農村道路、人飲工程、沼氣建設、危房改造取得較大進展,新修梯田5萬畝,完成0.6萬畝的東鄉南陽渠田間配套建設任務,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硬化農村公路556公里,解決15.51萬人的飲水安全和1.3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建成沼氣池1.6萬座。加大勞動培訓和輸出力度,全年培訓勞務18.52萬人,輸轉勞務45.3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9.94億元,增長27.9%。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運行質量有所提高。2008年,全州實現工業增加值17.71億元,增長1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14億元,增長11.1%。按隸屬關系分,中央企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下降3.1%;省屬企業實現增加值2.47億元,增長11.4%;州縣屬企業實現增加值4.92億元,增長33.69%。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63億元,增長51.4%;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1.51億元,增長7.0%。在支柱行業中,電力生產及供應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同比下降0.03%;化學原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同比增長14.69%;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業實現增加值0.73億元,同比增長1.45倍;飲料酒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15億元,同比增長10.22%;食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34億元,同比增長18.1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8%;工業產銷率為97.73%,比上年下降1.66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9242元/人,比上年提高14489元/人。
臨夏回族自治州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96億元,同比增長16.8%。
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成效顯著。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7億元,比上年增長64.95%。按投資主體分,中央投資1.1億元,下降25.17%;省屬投資17.48億元,增長1.57倍;州縣屬投資34.09億元,增長44.08%。按城鄉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7.05億元,比上年增長70.84%;農村固定資產投資5.62億元,增長27.63%。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0.58億元,增長5.45%;第二產業投資22.19億元,增長59.28%;第三產業投資24.28億元,增長1.29倍。重大項目投資進展順利。全年在建重大項目20個,本年完成投資22.43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2.59%。
交通郵電通訊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4341.49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里程212.27公里。貨運周轉量3.42億噸公里,增長2.71%;客運周轉量3.58億人公里,增長9.78%。郵電業務總量3.53億元,增長12.2%;年末本地電話用戶15.99萬戶,增長3.76%;行動電話用戶29.1萬戶,增長5.5%。電話普及率每百人達到17.66部。
商貿流通日趨活躍,旅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2億元,同比增長19.3%。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8.4%,出口創匯20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3%。接待國內外遊客144.8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1%和27.4%。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金融保險平穩運行。全州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7.23億元,增長20.6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9億元,增長27.97%,全年財政支出51.03億元,增長38.84%。各類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達114.35億元,比年初增長26.59%;貸款余額54.12億元,比年初增長29.57%。財產險保費收入5460萬元,增長22.34%;壽險保費收入5451萬元,增長41.0%。
基礎設施臨夏回族自治州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全州新開工項目290項,完成投資22.5億元;續建項目794項,完成投資23.8億元。蘭州-臨夏-甘南鐵路被納入全國鐵路建設規劃,總投資15.7億元的折達二級公路開工建設,康臨高速公路、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一期工程等項目進展順利,東鄉縣鎖達路改建、和政縣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項目建成。狠抓生產財源性項目建設,實施了劉化集團年產20萬噸低壓合成氨、和政縣隴滇公司鋼材生產一期工程、永靖縣年產2萬噸離子膜燒鹼生產線、廣河縣宏良皮業公司二期工程、東鄉縣達板萬噸彩色鋁型材生產線等項目。加強電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鹽鍋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永靖縣、臨夏330千伏輸電工程建設進入前期工作。加強社會事業項目建設,臨夏回民中學教學樓、5所明德小學,州婦保院門診樓暨傳染病區、和政縣醫院整體搬遷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簽約招商項目91個、資金60.7億元,到位資金17.33億元,項目履約率84.5%。最近,根據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開展了項目申報和爭取工作,已落實項目60個、資金1.79億元。加大城鎮開發建設力度,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永靖縣古城新區、廣河縣城河北新區開民項目順利啟動,和政縣縣城開發、積石山縣縣城市政建設、臨夏市大夏河南岸綜合治理和工業園區建設、康樂縣縣城濱河新區開發和舊城區改造進展順利。狠抓小城鎮建設,確定39個集鎮進行規劃設計和改造建設。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下降4.7%、5%,劉化公司、臨夏市兩個污水處理廠實現了達標排放,飲用水源地保護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臨夏回族自治州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認真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給24.6萬名小學生、7.3萬名初中生免除了雜費、免費發放了教科書;對5711名職校生發放國家助學金428萬元;爭取到國家助學代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108萬元,資助了2038名高校貧困生。狠抓「兩基」攻堅,廣河縣、和政縣「兩基」工作通過省政府驗收。全州高考本科上線1452人,增長54.3%。加快衛生事業發展,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48所鄉鎮衛生院、52個村衛生所(室)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為128所鄉鎮衛生院配備醫療設備5318台(件);狠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94.67%;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健全應急預案,充實應急隊伍,加強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及時處置各種疫情和突發事件。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00個「農家書屋」;東鄉族擀氈技藝、米拉尕黑、永靖七月跳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年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60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2項,其中20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選派246名科技特派員到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實現了人口和計劃生育控制目標,「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實施,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成功舉辦全州體育運動。
人民生活臨夏回族自治州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1847元,同比增長15.8%。城鄉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城鎮恩格爾系數37.5%,農村恩格爾系數為47%。積極擴大就業,全州新增就業1.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3.91%;登記核實城鎮零就業家庭126戶,實現了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萬人、8.4萬人、4.9萬人、0.9萬人。全州23.71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0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4平方米。
濃郁的穆斯林風情臨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109.76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56.2%。伊斯蘭教在臨夏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和深遠影響,早在唐代,伴隨著絲綢之路的悠悠駝鈴聲,伊斯蘭教在這里開始紮根,歷經宋、元、明、清廣泛傳播,這里逐漸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繁盛之地。回族是臨夏穆斯林中人口最多的一個群體,現有62.7萬人;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居住地的兩個少數民族。臨夏穆斯林各民族在衣著、飲食、婚喪嫁娶、節慶禮儀等物質、文化生活和喜好、風尚、禁忌等方面,都保持著較為完整的伊斯蘭風格,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每年到麥加朝覲的臨夏穆斯林近千人,一年一度隆重熱烈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臨夏穆斯林的傳統節日。
風景保護區遍布全境的伊斯蘭特色建築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一個重要體現。這里清真寺和拱北(先賢陵)建築風格獨特,主要有中國古典式建築、阿拉伯風格式建築、中阿混合型建築三大類型,現代建築技術不斷融入。境內現有清真寺2614座,拱北143座。
獨具特色的清真飲食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又一體現。不論是三泡台蓋碗茶、發子面腸、釀皮子、甜麥子和油炸食品等風味小吃,還是扣牛肉、東鄉手抓羊肉、糊羊肉、粉絲鴿蛋、羊肉葫茄等傳統菜餚都做工考究、色香味美。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走南闖北臨夏人的足跡,臨夏清真飲食在祖國各地廣泛傳播。
㈢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條例(2011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和《甘肅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及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臨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等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屬甘肅省管轄。自治州轄區為: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永靖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自治州的首府設在臨夏市。第三條自治州設立自治機關。自治州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自治州人民政府。自治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
自治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規定,行使下設縣、市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和自治權。第四條自治州的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把自治州建設成為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的民族自治地方。第五條自治機關必須維護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保證憲法和法律在本州內的遵守和執行。
自治機關堅持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保障各族人民平等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教育公民履行應盡的義務。
自治機關加強社會管理,依法預防和懲處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自治機關把國家整體利益放在首位,積極完成上級國家機關交給的各項任務。第六條自治機關根據本州的實際,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有權制定優惠政策,加速自治州的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自治州自治機關維護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障各族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第七條自治機關根據本州實際,加快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全面貫徹落實上級國家機關為民族地區制定的優惠政策。
自治機關執行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本州實際情況的,可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第八條自治機關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自治機關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對公民的不動產實行徵收並給予補償;自治機關因搶險救災等緊急情況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對公民的動產和不動產實行徵用,使用後應當返還被徵用人,如有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第九條自治機關必須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益,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享有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享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第十條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自治機關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維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禁止邪教活動,促進宗教和睦和順。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自治州境內的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第二章自治州自治機關第十一條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是自治州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縣、市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選舉單位依法選舉產生。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的回族和其他民族的代表名額和比例,根據法律規定的原則,按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有關規定確定。
自治州內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選舉委員會主持。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任期屆滿一個月以前,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必須完成下一屆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至少舉行一次。
㈣ 無息貸款需要什麼條件
無息貸款需要的條件:
1、必須中國公民,個人無息貸款申請人需要年滿18周歲,且年齡不能多於45周歲,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中國公民。外籍人士是無法申請的。
2、具備穩定的住址,有當地的常住地址,即固定的住所,有本市戶口。換言之,申請人若要申請無息貸款,需要到戶口所在地提出申請。
3、徵信良好,無息貸款申請人有著良好的信用以及還款能力,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無不良信用記錄。無息貸款不同於其它的貸款,需要提供擔保、保證人擔保。
4、借款用途,這是無息貸款的條件的關鍵,貸款的用途若是用於項目建設或者自主創業,那麼項目有可行性,且有利於社會的經濟良好發展,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無息貸款是國家出台的扶持政策,借款人不需要支付利息,因此申請門檻較高,比較常見的是大學生助學貸款、大學生創業貸款。另外,無息貸款雖好,但大家還需結合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貸款方式。
法律依據
《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一條
個人貸款申請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借款人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或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境外自然人。
(二)貸款用途明確合法。
(三)貸款申請數額、期限和幣種合理。
(四)借款人具備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
㈤ 臨夏縣屬於哪個市
臨夏縣隸屬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東與臨夏市、東鄉縣、和政縣接壤,南以甘南州合作市、夏河縣為界,西與青海省循化縣毗連,西北與積石山縣相連,北面與永靖縣隔河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
縣境東西寬53.1公里,南北長59.85公里,總面積1212.4平方公里。轄6個鎮、19個鄉、2個民族鄉,共219個行政村、2101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11個居民小組。
(5)甘肅臨夏市和政縣無息貸款擴展閱讀:
明初,沿襲元代舊制。明太祖朱元障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河州衛,為軍政一體制,屬西安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置河州府,屬陝西行中書省。
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置西安行都衛於此,領河州、朵甘(今青海省南部及四川省北、西部)、烏斯藏(今西藏自治區)三衛。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西安行都衛為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翌年行都指揮使司廢,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
洪武十年(1377年)分衛為左衛、右衛。十二年(1379年)七月改左衛為洮州,升右衛為軍民指揮使司。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九年(1473年)復置河州,屬陝西省臨洮府。
清順治初年,沿用明制。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二年(1663年)河州屬甘肅省臨洮府。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歸入蘭州府,河州改隸蘭州府,州下無屬縣,今臨夏縣地直轄於蘭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蘭州府廢。河州改名為導河縣,屬蘭山道,縣治在今臨夏市郊城關鎮。民國十七年(1928年)三月,國民政府內政部改定甘肅省部分縣名,導河縣更名臨夏縣,臨夏縣之名自此始,並從導河縣析出寧河(今和政)、寧定(今廣河)、永靖三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縣屬之。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縣仍屬之。
1949年8月22日臨夏縣解放,26日臨夏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治在今臨夏市),隸屬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6月23日從臨夏縣中分設臨夏市,縣治由城區遷往韓集。1958年12月撤銷臨夏縣建制,臨夏、永靖二縣並入臨夏市。
1961年12月恢復臨夏、永靖二縣建制,臨夏縣治又遷韓集。1973年12月,撤銷臨夏市建制,並入臨夏縣,縣治遷至城關鎮(今臨夏市內)。1983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准恢復臨夏市建制,縣市分設,縣治再遷至韓集。自此至今,縣治在韓集。2004年全縣共轄19個鄉,6個鎮。
㈥ 和政縣的介紹
和政縣隸屬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北緯24.85″-35°20′,東經23.23″-103°17′,古稱金劍、寧河。全縣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縣城距省城府蘭州市100公里,距州府臨夏市33公里。和政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南北袤延46公里,東西寬廣37.5公里。和政縣2013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1.9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5%和政縣東向翻山過河達廣河、康樂境;南向越嶺透峽接卓尼、合作地;西向跨梁繞壑至臨夏縣;北向穿谷走窪抵臨夏、東鄉域。境內河流縱橫,地勢南高北低,山多川少,森林覆蓋率29% ,植被覆蓋率80% 以上,被譽為「隴上綠色明珠」。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81萬人。
㈦ 臨夏市到和政縣現在能不能通行
截止2022年12月20日臨夏市到和政縣可以通行。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截止2022年12月國家實施疫情開放政策,實施自行檢查,故截止2022年12月20日臨夏市到和政縣可以通行。
㈧ 甘肅省郵政銀行創業無息貸款能展期嗎
不能。根據甘肅省的郵政發布的規定顯示創業免息貸款不能申請延期,創業擔保貼息貸款最長期限不超過3年是可以重新申請免息貸款,但是不可以申請延期。
㈨ 甘肅省臨夏市和政縣怎樣了
新華網蘭州3月9日電 8日16時50分,甘肅省和政縣境內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截至9日上午,已造成8人死亡。甘肅省交警總隊事故科副科長羅軼說,事故發生在甘肅省道309線123公里+250米處,一輛車牌號為甘A27480的宇通大客車與一輛車牌號為甘N19259的昌河牌小客車相撞後,宇通大客車碾壓在昌河牌小客車上,導致小客車內9名司乘人員中的5人當場死亡,4人受傷,隨後又有3人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死亡。據和政縣委宣傳部介紹,事故發生後,臨夏回族自治州及和政縣主要負責人迅速帶領醫護、公安、安監等部門領導趕赴現場,開展緊急救治、現場勘查、死傷者家屬安撫等工作。據悉,目前倖存傷員病情穩定,事故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