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投資與證券》2010第10期,文章《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分析》作者是誰該文章從第幾頁開始
作者 王光宇 從第21頁開始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分析
國有大型銀行歷來是我國銀行悔敏業金融機構的中流砥柱,纖前纖在支持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中起著政府金融杠桿的作用。如根據中國銀監會的數據,截至2010年3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為84.3萬億元,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42.9萬億元,佔比達到50%。在負債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79.5萬億元,其中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負債總額40.6萬億元,也達到50%。目前,大型銀行中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四家已在A股市場上市,農行也即將開始IPO。分析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年報,既可以一窺中國銀行業的整體業績表現,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國民經濟運行的態勢和趨勢。尤其在過去的2009年,我國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採取了超常規的貨幣政策和財稅手段,各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在支持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表現出一些與往年不同的特點和趨勢,更需要對其年報進行跟蹤和解讀。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解讀
目前國有大型銀行中除了農業銀行以外,其他四家均在A股上市。根據各家銀行披露的年報,2009年國有大型銀行經營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各家銀行藉助於政策機遇積極進行「以量補價」,但營業收入增幅並不明顯。我國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末先後數次下調了利率水平,這給各銀行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凈息差收窄。盡管銀行凈息差收窄對各個銀行的利潤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壓力,但國有大型上市銀行2009年的業績仍然實現了增長。這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當年天量信貸的投放。2009年,中央政府實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有大型銀行迅速抓住這一時機擴大信貸投放。四家上市銀行均持續加大了對重點建設項目、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信貸支持力度,並大力發展個人信貸市場。從數據上看,2009年四大行新增貸款佔全國9.58萬億元新增貸款的33.7%,希望藉助於以量補價抵消凈息差下降的影響。如2009年工行新增人民幣貸款10352億元,增幅為24.2%,為歷史上貸款增加最多的一年。建行貸款增加了1.02萬億元,中行則在發展戰略上做了調整,除了繼續強調海外業務之外,開始重視發展國內市場,並將其作為縮小與工行和建行經營差距的突破口。2009年中行新增貸款總額為1.17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近50%,成為2009年國內銀行業的「貸款冠軍」,其大跨步加快發展國內市場的戰略由此可見一斑。
2009年二季度後,由於預期未來信貸規模可能受到限制,國有大型銀行繼續執行搶占規模的思路,紛紛加大了信貸投放,以量補價。反映到收入上,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總共獲得經營收入8897.73億元,同比增長0.86%。這一略顯保守的數字似乎顯示著各家銀行以量補價的戰略並未徹底實現。營業收入中,工行繼續保持其老大位置,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同比微降。建行和中行則均錄得超過2300億元的收入,建行收入微降0.16%,中行則實現了1.6%的增幅。比較突出的是交通銀行,該行經營收入雖然與其他三家差距不小,但卻實現了5.58%的增幅,列四行第一。
凈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增長在較大程度上源自於此前計提的撥備回撥。2009年四家上市國有控股銀行的年報表明,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總共實現凈利潤約3462億元人民幣,比2008年的凈利潤總額增長了17%。這一成績比營業收入的增長數字要靚麗許多。就凈利潤收入的絕對數排行而言,工行以1294億元位居四大行之首,建行以1068億元位居次席,中行以810億元毀仿排在第三位,交行則居於末位,其2009年凈利潤只有301億元。如果考慮凈利潤增速,則中行居首,2009年該行凈利潤同比增速為27.2%。工行、建行、交行則分別為16.4%、15.3%和5.6%。顯然,不論從凈利潤規模還是凈利潤增速來比較,交行在四行中都處於靠後位置。這一方面是其規模相對於其他幾家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源於交行2009年撥備覆蓋率的大幅提升。數據顯示,2008年底交行撥備覆蓋率僅為117.10%,在同業中處於較低水平,中國銀監會要求各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需達到150%後,2009年交行提高撥備覆蓋率至151.05%。這一動作保證經營合規的同時導致其凈利潤減少,並相應影響了凈利潤增速。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凈利潤增幅,除了交行外均超過兩位數,形勢較好,但這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此前提取撥備的回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後,各家銀行受到資產減記的影響,紛紛計提了巨額撥備,而在2009年全球經濟開始觸底復甦的情況下,此前各行提取的撥備沖回,並隨即成為凈利潤增長的背後推手。如中行2009年的撥備比2008年少提了67%,不考慮撥備因素,中行2009年實現撥備前利潤1260.84億元,同比下降4%。工商銀行實現撥備前利潤1905億元,同比下降5.2%。如果不考察撥備因素,只考察撥備前利潤,則多家行的數字並不好看。總之,各家大型銀行的撥備回沖成為2009年凈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
獲取盈利的能力不斷提升,一些主要盈利指標進入先進銀行行列。一家銀行的盈利能力代表著其賺錢能力,一般而言,資產收益率、資本收益率兩個指標較多地用來反映銀行的盈利能力。國際上常常將資產收益率超過1%的商業銀行定位為先進銀行,而根據2009年幾家銀行的年報,建行、工行和中行三家大型銀行均已經超過這一標准,建行以1.24%居於首位。此外,交行的0.94%也已經接近這一標准。這顯示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在全球銀行業市場確實已經體現出一定的先進性。從資本收益率來看,建行以20.87%位列第一,工行以20.15%緊隨其後,數字也相當好看。此外,相對於一般上市公司而言,商業銀行還經常用一個指標來衡量其盈利能力,這一指標就是信貸業務中的凈息差(NIM)。銀行凈息差指銀行凈利息收入和銀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其計算公式為:凈息差=(銀行全部利息收入-銀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資產存貸息差。從某種意義上講,銀行的凈息差可理解成其他行業的「營業利潤率」。2009年建行以2.41%的凈息差居於首位,中行以2.04%居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建設銀行這三項指標均居於上市國有銀行的首位,顯示了該行較強的盈利持續能力。但是,受到政府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等因素的影響,2009年四行凈息差水平相比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這可能是國有大型銀行下一步經營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凈利息收入同比實現負增長,中間業務收入成為各家銀行穩定收入的重要源泉。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根據國家「保增長」的政策基調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求,藉助於央行取消信貸規模管制等時機,大幅增加了信貸投放。但遺憾的是,巨額的信貸投放並未反映在凈利息收入的增長上面。相反,除交行外其他三家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增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凈利息收入水平來看,工行利息凈收入2458.21億元,比上年下降6.5%;建行實現利息凈收入2118.85億元,較上年降幅為5.8%;唯獨交行保持了1.41%的增幅。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促使我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國有大型上市銀行首當其沖地承擔起宏觀調控的任務(本博點評: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擔負著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政治使命,一定程度受到來自政府的指令制約,而非完全自由經濟體制下的市場化經營——這也是一些市場人士詬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現有體制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擁有的許多「特權」。)。而由於人民幣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均大幅下調,主要靠存貸利差盈利的銀行,盈利空間被大大收窄。但是,各家銀行凈利息收入出現下降,既是2008年末央行下調利率導致的息差收窄傳導到2009年的結果,也與2009年市場流動性過剩引起商業銀行的議價能力下降有關。如果從在經營收入中的佔比來看,凈利息收入仍占絕對地位。如除了中行非利息收入佔比超過30%之外,其他如工行和建行的佔比均在15%左右。這顯示凈利息收入在四大行收入構成中仍占首要位置,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業務模式和收入結構仍顯單一,主要依賴於利息收入發展,戰略轉型和業務調整的任務還較繁重。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盡管在利息凈收入上出現普降,但另外的非利息收入卻在各家大行中出現了上升的勢頭。無論在營業收入中的總佔比,還是和2008年相比,幾大行的數據均較為搶眼。工行非利息收入較上年增長36%,建行增長29.85%,這正好對凈利息收入的下降形成抵消效應。2009年,中間業務收入成為各家大型上市銀行穩定收入的重要武器。鑒於中間業務不消耗銀行自身的資本金,同時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也比較小,因此這方面的業績成長對於整個銀行業而言有著積極意義。從增加中間收入的角度來看,各家大型國有銀行均積極推進其戰略轉型和業務轉型的進度,在實現收入結構進一步調整的同時增進了中間收入。從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年報來看,2009年四大行藉助於開展金融服務創新等手段,保持了中間業務的快速發展,並推動了各自凈利潤的正向增長。四大銀行的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為凈利潤的平穩增長做出重要的貢獻。如工行依託其16000個網點衍生的強大客戶基礎,積極建立多元化的產品結構,不斷高效擴展其分銷網路,在銀行卡、投資銀行、對公理財和擔保及承諾等業務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9年,工行手續費和傭金收入比上年增長超過25%,列四行第二位。建行則繼續在工程造價咨詢、工程資金監管、基金代銷、銀行卡、資產託管等方面發力,全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480億元,較2008年增長25%。中行繼續充分發揮其國際業務的傳統優勢,繼續保持其在國際結算、結售匯、貴金屬銷售、外幣理財等業務領域的市場領先地位。2009年中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460億元,同比增長15.19%,其在非利息收入佔比進一步提高到31.7%,居於四行第一。交行藉助於其銀行卡、託管業務等,2009年其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達到114億元,比上年增長28.99%,增速居四行的首位。
資產質量繼續保持良好勢頭,撥備覆蓋率大幅提高增進了應對風險的能力。2009年,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627.3億元,不良貸款率1.81%,相比2008年仍然實現了「雙降」。就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來看,2009年四行的不良貸款率控制仍然比較好,也成功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的雙降。這一方面是資產基數大幅增加的原因,但也表明四家銀行總體的資產質量保持了相對穩定,風險管理水平取得了持續的提升。截至2009年末,四家大型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603.5億元,同比下降了13.61%。四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平均值也由2008年的2.27%大幅下降至1.48%,不良貸款比例處於較低水平。其中工行1.94%的不良貸款率為幾家銀行的最高,交行1.36%的比例為最低。但與此同時,2009年各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在政策推動下的積極放貸,也不同程度上引起了不良貸款的暴露。盡管幾家銀行實現了全年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的雙降,但從環比數據看,中行和工行下半年較上半年略有上升,且個別分類貸款有輕微惡化情況出現。如工商銀行2009年年末關注類和損失類貸款較上半年有所上升,其中關注類貸款增加362億元,損失類貸款增加39.5億元。以上顯示應對經營中的風險仍是國有商業銀行的重要任務。
2009年,考慮到巨額貸款可能會增加不良資產的暴露,為實現穩健經營,並順應監管部門對於國有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150%的要求,四家國有大型銀行均將其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提高到達標水平之上。其中,建行2009年的撥備覆蓋率達到175%,同比增加44%,為四行最高。2009年第三季度後,建行有意識地放緩了信貸投放的節奏,並大幅增加了撥備計提。這一做法在四行中最為超前,顯示出建行更為穩健審慎經營的理念。而對於四行中的中行和交行而言,撥備覆蓋率均在151%左右,正好滿足監管要求的150%,處於剛好達標的臨界點。
資產充足率呈現下降勢頭,但資本對經營約束的瓶頸日益明顯。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基本都達到兩位數以上,遠遠超過巴塞爾委員會8%的標准。核心資本充足率則多數在9%左右,也遠超新資本協議4%的要求。但隨著2009年三季度後各大型銀行放貸量的快速增加,資本也隨之快速消耗,導致幾家大行的資本充足率均較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末,四大國有上市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1.8%。其中,工行的資本最為充足,其資本充足率為12.36%,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9%,資本充足率比2008年的13.06%下降了0.7個百分點。交行資本充足率為12%,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15%,居於四家第二。建行位於第三位,其資本充足率為11.7%,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31%,也分別較2008年下降0.46個百分點和0.86個百分點。2009年人民幣新增貸款居同業首位的中行資本壓力最為明顯,其11.14%的資本充足率處於四行最低水平,較上年下降2.29個百分點,核心資本充足率也下降為9.07%,融資壓力在四大行中居首。2009年,中國銀行的貸款規模增速達到了50.4%,在各大型國有上市銀行中增速排在首位。這不僅使其受到人民銀行定向發行央行票據的「處罰」,也使中行本已不足的資本缺口進一步擴大。
成本管理難度增加,銀行凈利潤的持續增加面臨挑戰。銀行業的成本控制,主要指標是員工成本和成本收入比。2009年各行紛紛加強成本管理,四家大型國有上市銀行繼續壓縮各項運營費用,實行嚴格的成本控制。但在這一背景下,各家銀行2009年的成本收入比仍出現了增長。其中工商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至39%,中行增長3.6個百分點至37%。唯一例外的是交行,其成本收入比出現了0.39個百分點的降幅,但其39.25%的數字仍使其居四行之首。大型國有上市銀行成本收入比的上升,表明各行的成本管理工作越來越困難。
就成本管理的情況進行銀行間的比較,也可以考察人工費用的情況。這可以通過提取四家銀行的員工費用和員工人數這兩個指標進行統計。員工費用是指銀行用於支付員工工資、獎金和各種福利的費用,這可以從各家銀行年報「業務及管理費」項下的「職工費用」或「員工成本」中體現出來。2009年的年報顯示,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員工費用中,工行和建行的員工費用支出分別為604.91億元和511.38億元,較上年增加13.6%和9.6%。中行和交行的員工費用支出則分別為454.74億元和123.91億元,也較同期有所增加。如果考慮更有可比性的人均員工成本,可以發現,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中人均員工成本最高的是中行,其人均員工成本達到17.32萬元,工行以15.52萬元的人均員工費用支出居於最後。國有大型上市銀行成本管理難度的增進,可能源自於人員增加等剛性因素,也可能是銀行發展階段和經營模式調整的原因。但從長遠看這卻會對凈利潤造成侵蝕,不利於提高銀行經營效率,也不利於增加股東權益。
2010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發展評析
2009年在國內外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四大國有上市銀行在經營上仍有獨特表現。一方面與國家政策機遇和中國經濟增長密不可分,同時也是各家銀行自身合理調整業務結構,大力開拓創新中間業務,積極拼搶市場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的必然結果。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對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進行簡要的解讀之後,可以繼續挖掘出一些東西指導以後的工作。
目前在利差收窄已經成為大趨勢的背景下,國有大型上市銀行需進一步推進業務轉型,將中間業務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抓手。從已公布的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2009年年報來看,為應對利差收窄周期到來的影響,各家銀行紛紛採取調整資產配置結構,大力發展收費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佔比等諸多措施,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成為推動四家銀行凈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隨著中間業務在銀行收入中佔比的不斷提高,發展中間業務已經成為銀行業競爭的焦點。在利率市場化趨勢加快,未來銀行凈利差繼續收窄的趨勢面前,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將成為目前仍然承擔宏觀經濟調控義務的國有上市銀行改善業務結構的方向。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非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個別銀行甚至高達70%,非利息收入已經成為決定銀行整體收入狀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據統計,目前非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美國和加拿大平均為45%,歐洲國家為44%,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為28%。反觀我國,近年來國有銀行中間業務雖然發展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業務仍然存在較大的空間可供改進。一方面,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僅為十幾個百分點,遠遠低於美國和歐洲,與亞洲其他較為成熟的市場如日本、新加坡等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中間業務還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目前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品種仍相對較少,業務范圍較窄。目前幾家銀行的中間業務領域均普遍集中於傳統的結算、匯兌、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證、押匯等產品領域,而現代銀行業占據主體地位的咨詢顧問類、投資融資類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發展不足。因此,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尚有許多工作等待開拓。如大力發展財務顧問和私人銀行業務,積極開展房地產等資產證券化,加快發展資產託管業務等。通過大力尋找中間業務超常規發展的突破口,國有大型銀行將能夠持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並為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
宏觀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政府政策調整頻繁,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可能面臨不良資產暴露,需要加強相應的業務管理和風險應對措施。2009年在國家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動下,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均採取以規模換取收益的思路,紛紛比拼信貸投放,搶占市場。大型國有上市均在信貸增量上大做文章,做大規模,以量補價,藉以保持利潤較快增長,在同業中不掉隊。信貸規模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而是變成了一種政治覺悟的體現。但喧囂之後,需要面對的問題是,2009年各行發放的一部分貸款可能變成不良資產。如發放的佔比較高的信用貸款、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可能成為各家銀行需要認真考慮的重大問題。2009年,四家大型國有上市銀行投放了大量的「鐵公基」類固定資產貸款,尤其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房地產開發、土地開發儲備貸款等業務領域,貸款集中度突出的現象較為普遍。這容易引起後發的信貸質量問題。2009年,各級大型銀行均在房地產領域投放了大量的貸款,鑒於目前國內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泡沫化現象嚴重,2010年國家對於房地產行業實行了一攬子調控措施。可以想像,如果這些嚴厲的政策調控引起房地產價格深度調整,則國有大型銀行必將面臨信貸風險的過度暴露,不良資產比率也面臨反彈壓力,銀行風險管理面臨巨大挑戰。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2009年的信貸狂潮中,幾家大型銀行幾乎都與許多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融資平台簽訂了大量的一攬子信貸支持協議,這些政府投資融資平台存在的信用風險,可能成為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下一步經營的重大隱患。針對這些問題,大型國有上市銀行需要加強相應貸款的風險管控工作,同時在內部實施更為審慎的風險管理框架,加強貸前審查和貸後跟蹤,密切跟蹤所投項目的綜合負債狀況和償債能力,並實施房地產貸款季度壓力測試,及時將這些風險掌握在可控范圍內,為各自的持續經營排除障礙。
在經營規模擴大導致資本出現缺口的情況下,國有大型上市銀行需要處理好資本補充與業務發展的關系。資本實力歷來是衡量銀行綜合實力的主要標志之一,經濟增長必然帶來資金的需求,資金需求則預示著銀行貸款的擴張,銀行規模放貸後又必然面臨資本金的補充。對於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來說,既要面對業務擴張帶來的資本充足率下降困境,還要接受資本充足率提高的監管要求。2009年,銀監會將銀行大型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底線從8%上調為11%,這一數字在2010年再次被提升為11.5%。這使各大型銀行資本金不足的局面愈發突出。目前,大型國有上市銀行的再融資方案已經逐漸清晰,上市的4家大型商業銀行均已公布了再融資方案,幾家銀行採取發行可轉債、A股和H股融資等方式解決。如工行和中行均採取「A股可轉債+H股配售」的方式,交通銀行則採用「A+H股配售」的模式,建設銀行採取「A+H同時配股」方式。2010年,國務院批復銀監會關於大型銀行2010年補充資本的相關方案,要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採取「A股籌集一點、信貸約束一點、H股多解決一點,創新工具解決一點、老股東增加一點」五個原則進行。從已公布的中、工、交三家大行融資方案看,已充分考慮到銀行再融資對A股市場形成的資金壓力,比如均爭取在H股多融資,在A股多以定向增發、定向配股等對二級市場沖擊較小的融資方式進行。除了藉助於外部融資渠道外,幾大行也可能通過留存利潤來補充資本金。目前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利潤留存約為1785.8億元,將為補充資本金提供後續支持。但總的來說,國有大型上市銀行業務發展與資本金不足的矛盾可能會成為一個常態。這要求各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在資本短缺的現狀面前,以實體經濟有效需求和自身資本充足為條件,更注重資本約束,科學處理資本質量、信貸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控制信貸非理性增長,防止因信貸過快增長而加大資本缺口,以便維持自身的可持續經營。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B. 農行8000億不良資產三種處置方案出爐
中國農業銀行財務重組已進入最後沖刺階段。近日,有知情人士表示,有關方面已經提出了農行不良資產處置的三套方案。這三套方案分別是,比照工行、建行相關方案處置不良資產,不良資產剝離後再委託農行處置以及全部委託長城資產管理公司處置。
農行相關人士亦向記者證實,農行不良資產處置方案是在以上三套方案范圍內,但目前尚未未向決策層提交,其最終方案有待決策層批准。
比照工建兩行方案有難度
此前,農行曾對外披露,截至2006年底的不良資產余額為7320億元左右,不良貸款率為23.55%。據《財經》雜志報道,截至2007年底,農行的不良資產余額約8161億元,不良貸款率23.64%。而這一數字尚不包括非信貸不良資產。此外,農行並未公布貸款五級分類情況,因此不良貸款的構成亦不清楚。因此,尚無法獲知農行剝離不良貸款的具體數量。
據了解,建行、工行股改時均採取了剝離不良資產,將損失類貸款剝離到對口的資產管理公司,可疑類資產則按區域打包,面向資產管理公司進行招標。
2005年,工行在股改時剝離了7050億不良資產。其中損失類貸款1760億元,加上700億元的非信貸風險資產,合計2460億元,劃歸財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賬戶。財政部將這筆資產委託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處置。剩下的額度為4590億元,基本覆蓋了工行的可疑類貸款。工行將賬面價值為4590億的可疑類貸款分為35個資產包,向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發出招標邀請。
最終,損失類貸款被置換成等價優質債券,而4590億可疑類貸款,也按賬面價值置換為央行票據。再加上匯金公司向工行注入的150億美元,工行的資產質量得以大大優化。
上述知情人士稱,如果延續工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模式,農行的不良資產處置方案很可能是把損失類貸款、政策性不良貸款和非信貸不良資產剝離出來,委託給長城資產管理公司處置,可疑類貸款向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招標。
但與工行、建行相比,農行不良貸款的質量更差一些,並且相當一部分在縣以下區域,資產管理公司積極性很難鎮返保證。
在1999年第一次剝離時,農行剝離到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貸款約3458億元。據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前總裁汪興益介紹,這3458億元不良貸款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小、散、差」,共計190多萬戶,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第一次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總戶數的90%以上,並且有50%的資產分布激緩在縣以下區域;二是信用貸款佔比大,金額達到1835億元,占收購總金額的57%,這意味著一多半的資產將顆粒無收。
而此次剝離的農行不良資產中還將有相當一部分為政策性不良資產。農行副行長韓仲琦曾介紹,歷多家銀行的一些政策性業務通過劃轉集中到了農行,這樣形成的政策性不良資產達3000多億。
不過御鉛飢,上述知情人士介紹,為了降低資產管理公司的處置難度,方案中明確了「兩扣除」原則,即農戶貸款和縣以下的貸款將不納入打包范圍,由相關部門直接核銷。
剝離後由農行處置更具可行性
而另一種方案則是全部委託給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由長城資產管理公司處置。而對口剝離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由於沒有經過競標環節,剝離的這部分資產如何定價。「如果不對這部分資產進行定價,那就只能是政策性剝離,這又走了1999年第一次剝離時的老路。」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表示。
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某地方辦事處人士則表示,農行近兩年資產保全力度很大,即將剝離的資產基本都是農行資產保全部門清收過的,投資價值有限。
不過,上述農行人士表示,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辦事處一般設在省會城市,在市縣一級沒有機構,相當一部分資產仍需委託給市縣一級的農行處置,存在「二次委託」問題,反而增加了處置成本。
相比以上兩套方案,如果將不良資產剝離到財政部、匯金公司、農行三方共管賬戶,再委託農行進行處置的話,這更具可行性。
上述農行人士稱,委託農行處置也有利於農行的股改。因為不良資產剝離到共管賬戶後,所有權已經轉移。這部分資產委託農行處置屬於代理業務,可以分流一部分人員去做不良資產清收,減少股改階段人員壓力。此前,其他銀行在股改階段都進行了裁員,而農行曾明確表示,不會將人員推向社會。
C. 數據查詢篇24:工行、建行、農行和中行之不良貸款匯總篇
本文是關於國有四大銀行的 利潤、收入、存貸款、不良貸款 方面數據查詢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前文已對四大銀行的利潤、收入、存貸款進行了統計分析,本文將對最後一項—「 不良貸款數據」— 進行統計和分析。
關於「不良貸款」,分類組成如下:
不良貸款可分為: 公司類不良貸款 、 個人類不良貸款 、 票據貼現不良貸款 和 海外和子公司不良貸款 。
這些不良貸款數據可以從 公司年報 中查詢到,年報的查詢方式在之前的文章有介紹到,這里不再進行贅述。
下面介紹從年報中查詢到的 不良貸款數據 進行統計分析。
1、先來看看國有四大銀行在2017年的「 不良貸款金額 」和「 不良貸款率 」。
2017年,工行、建行、農行和中行的「不良存款金額」分別是2860.75億元(佔比為 34.4% )、1922.91億元(佔比為 23.1% )、1940.32億元(佔比為 23.4% )和1584.69億元(佔比為 19.1% ),共計 8,308.67 億元。
2017年,國有四大銀行中, 不良貸款率最高的是工行 ,其不良貸款率為 2.01% ; 不良貸款率最低的是中行 ,其不良貸款率為 1.45% 。
2、再來看看國有四大銀行在從2009年~2017年「 不良貸款金額 」和「 不良貸款率 」的變動情況。
從2009~2017年國有四大銀行的「不良貸款金額」數據來看:
在2009年,國有四大銀行的「不良貸款金額」相差不大,最高的農行為1,202億元,最低的建行為722億元。
從2009年~2017年, 增長最快的是工商銀行 ,從885億元增加到了2,861億元, 增加了2.23倍 ;
從2009年~2017年,除工行外的三大銀行不良貸款增長速度,建行從722億元增加到了1,923億元,增加了 1.66倍 ;農行從1,202億元增加到了1,940億元,增加了 0.61倍 ;中行從747億元增加到了1,585億元,增加了 1.12倍 。
從2009~2017年國有四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數據來看:
四大行的不良貸款率在2009年~2017年間都經歷了 先減少後增加 的過程;
其中, 工行和農行的變動最大 ,工行從2009年的1.54%,減少到2012年的0.85%,增加到最高點,即2015年的2.79%;農行從2009年的2.91%,減少到2013年的1.22%,再增加到2016年的2.37%。
建行和中行的變動最小 ,不良貸款率基本在 1%~1.5% 之間。
1、2017年不良貸款金額:共 8,308.67億元 ,其中,工行佔比為 34.4% ,建行佔比為 23.1% ,農行佔比為 23.4% ,中行佔比為 19.1% ;
2、2017年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率最高的是 工行 ,為2.01%;不良貸款率最低的是 中行 ,為1.45%;
3、2009~2017年不良貸款金額: 增長最快的是工商銀行,增加了2.23倍 ,其次是建行,增加了1.66倍,再次是中行,增加了1.12倍,最慢的是農行,增加了0.61倍;
4、2009~2017年不良貸款率:變動都 先減少後增加 ,其中, 工行和農行 的變動最大, 建行和中行 的變動最小。
D. 農業銀行的歷史
中國農業銀行是中國大型上市銀行,中國四大銀行之一;最初成立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也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行設在北京。
數年祥讓嫌來,中國農行一直位居世界五百強企業之列,在「世界銀行1000強」中排名前10位左右,穆迪信用評級為A1。
2009年,中國農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並在2010年完成「A+H」兩地上市,總市值位列全球上市銀行第五位。
中國農業銀行,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農業合作銀行,是在新中國時期成立的第一家專業銀行。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本行相繼經歷了國家專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等不同發展階段。
2009年1月15日,本行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7月15日和16日,本行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完成了向國際化公眾持股銀行的跨越。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一角
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全面推進業務經營轉型,其價值創造力、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控制力持續提升。
2010年末總資產突破10萬億元,2011年達11.68萬億元,佔全國銀行金融業資產總額的11.3%,是中國最具規模和實力的大型上市商業銀行,也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1年末各項存款達9.62萬億元,各項貸款5.63萬億元左右,資本充足率為11.94%,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75%,均處較高水平,截至2011年末,不良貸款率同比分別下降0.48%,撥備覆蓋率為263.1%,提升95.05%,各核心指標躍居國內可比同業前列。
農行年報也顯示,其中間業務發展最迅速,全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約461.28億元,比上一年多收入104.88億元左右,增幅超三成,如剔除代理財政部處置不滑逗良資產業務手續費收入後,那麼這一增速更可提高至42.8%,其中的電子銀行、信用卡、投資銀行、代理保險等業務增幅均在50%以上。
2010年農行實現營業收入2904.18億元,同比增長30.7%;凈利潤約949.07億謹手元,利潤增長率達到46%左右;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3777.31億元,同比增長30.1%,實現凈利潤約1220億元,同比增長28.5%,利潤增長率居四大行之首。
中國農行憑借全面的業務組合、龐大的分銷網路和領先的信息技術平台,向最廣大客戶提供各種公司銀行和零售銀行產品和服務,同時開展自營及代客資金業務。
截至2011年末,本行總資產約11.68萬億元,各項存款約9.62萬億元,各項貸款約5.63萬億元,資本充足率11.94%,不良貸款率下降0.48%,為1.55%,各項核心指標均達到國內金融業領先水平。
E. 中國農業銀行農戶不良貸款分類
中國農業銀行農戶不良貸款分為呆賬貸款、呆滯貸款和逾期貸款。
1.逾期貸款是指逾期(含展期後到期)不能歸還的貸款(不含呆滯貸款和呆帳貸款)。
2.呆滯貸款是指逾期(含展期後到期)2年(含2年)以上仍不能歸還的貸款和貸款雖然未到期或逾期不到2年但生產經營已停止、項目已停建的貸款(不含呆帳貸款)。
3.呆帳貸款是指借款人和擔保人依法宣告破產,進行清償後,未能還清的貸款;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則通》的規定,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以其財產或遺產清償後,未能還清的貸款;借款人遭到重大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巨大且不能獲得保險補償,確實無力償還的部分或全部貸款,或者以保險清償後,未能還清的貸款;貸款人依法處置貸款抵押物、質物所得價款不足以補償抵押、質押貸款的部分;經專案批准核銷的貸款。
拓展資料:
1.不良貸款亦指非正常貸款或有問題貸款, 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已有跡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而形成的貸款。 中國曾經將不良貸款定義為呆賬貸款、 呆滯貸款和逾期貸款(即「一逾兩呆」)的總和。
2.同時中國銀行界也採用了國際通用的信貸管理方法,將貸款按風險程度分類,為特定風險級的貸款作相應的准備金提取及其他手段。這套以風險為基礎的貸款分類方法即「五級分類法」。將貸款風險分為五類,即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後三者稱為「不良貸款」,它將貸款按實際償還可能性分別按不同比例足額提取呆賬准備金並專門用於貸款呆賬損失的核銷,並以貸款質量的升級為管理目標。
F. 農業銀行
中國農業銀行是中國大型上市銀行,中國四大銀行之一;最初成立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也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行設在北京。數年來,中國農行一直位居世界五百強企業之列,在「世界銀行1000強」中排名前10位左右,穆迪信用評級為A1。枯團2009年,中國農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並在2010年完成「A+H」兩地上市,總市值位列全球上市銀行第五位。
農行簡介
農行(nóng háng ),中國農業銀行的簡稱 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中國農業銀行是中國大型上市銀行,資金實力雄厚,服務功能齊全, 中國農業銀行北京總行大廈
秉承「誠信立業,穩健行遠」的核心價值觀,堅持審慎穩健經營、可持續發展,通過全國24064家分支機構,3萬余台ATM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覆蓋面最廣的網點網路體系和領先的信息科技優勢,向全球超過3億5千萬客戶(約1406萬VIP客戶),以及260萬余家企業(涉及國計民生的各龍頭企業)提供便利、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其客戶總數量與機構網點勢力分布均居大型商業銀行首位。 中國農業銀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農業合作銀行。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農業銀行相繼經歷了國家專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等不同發展階段。2009年1月15日,中國農業銀行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從國有獨資銀行向現代化股份制商業沒核橘銀行的歷史性跨越;2010年7月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香港兩地掛牌上市,成功創造了截止2010年全球資本市場最大規模的IPO,募集資金達221億美金;這標志著農業銀行改革發展進入了嶄新時期;也標志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改革上市戰役的完美收官。 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穆迪信用評級為A1/穩定,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銀行1000強」中排第8位;2010年,中國農業銀行在《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中,位列第141位;2011年,氏基上升到「世界500強」第127位。英國《銀行家》雜志發布「2012年全球銀行品牌500強排行榜」,農業銀行以99.29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位居全球18位。[1]
編輯本段農行概述
中國農業銀行,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農業合作銀行,是在新中國時期成立的第一家專業銀行。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本行相繼經歷了國家專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等不同發展階段。2009年1月15日,本行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15日和16日,本行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完成了向國際化公眾持股銀行的跨越。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一角
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全面推進業務經營轉型,其價值創造力、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控制力持續提升。2010年末總資產突破10萬億元,2011年達11.68萬億元,佔全國銀行金融業資產總額的11.3%,是中國最具規模和實力的大型上市商業銀行,也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末各項存款達9.62萬億元,各項貸款5.63萬億元左右,資本充足率為11.94%,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75%,均處較高水平,截至2011年末,不良貸款率同比分別下降0.48%,撥備覆蓋率為263.1%,提升95.05%,各核心指標躍居國內可比同業前列。農行年報也顯示,其中間業務發展最迅速,全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約461.28億元,比上一年多收入104.88億元,增幅超三成,如剔除代理財政部處置不良資產業務手續費收入後,那麼這一增速更可提高至42.8%,其中的電子銀行、信用卡、投資銀行、代理保險等業務增幅均在50%以上。 2010年農行實現營業收入2904.18億元,同比增長30.7%;凈利潤949.07億元,利潤增長率達到46%左右;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3777.31億元,同比增長30.1%,實現凈利潤約1219.27億元,同比增長28.5%。 中國農行憑借全面的業務組合、龐大的分銷網路和領先的信息技術平台,向最廣大客戶提供各種公司銀行和零售銀行產品和服務,同時開展自營及代客資金業務。截至2011年末,本行總資產約11.68萬億元,各項存款約9.62萬億元,各項貸款約5.63萬億元,資本充足率11.94%,不良貸款率下降0.48%,為1.55%,各項核心指標均達到國內金融業領先水平。[2]
編輯本段企業文化
一、使命:面向「三農」 服務城鄉 回報股東成就員工 二、願景: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全能型國際金融企業 三、3510戰略:立足本土、全球運作的世界一流商業銀行 四、核心價值觀:誠信立業, 穩健行遠 五、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相關理念: 經營理念:以市場為導向 以客戶為中心 以效益為目標 管理理念:細節決定成敗 合規創造價值 責任成就事業 服務理念:客戶至上 始終如一 風險理念:違規就是風險 安全就是效益 人才理念:德才兼備 以德為本 尚賢用能 績效為先[3]
G. 農行三新不良貸款指的什麼
指3種不良貸款。農行三新不良貸款是指農業銀行近年來新增的不良貸款,包括:新增低息、新增結構性不良貸款和新增風險類不良貸款。新增低息不良貸款指的是貸款利率低於3%的不良貸款;新增結構性不良貸款指的是由於貸款本身結構復雜導致的不良貸款;新增風險類不良貸款指的是由於客戶信用情況及貸款使用情況較差而造成的不良貸款。
H. 不良貸款增加的原因
問題一: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上升的原因包括哪些,應採取哪些對策 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宏觀經濟調整的反映
2003年至2013年粗此,是我國經濟經歷高速發展的十年,這一階段,我國名義GDP年均增速高達16.8%,實際增速也有10.1%。伴隨經濟規模的增長,貨幣供應量從19.05萬億元增長至135.98億元。在經濟的上行期,流動性充裕,投資機會多,企業信貸需求旺盛。同時,中國銀行業在剝離擺脫不良資產包袱之後,通過股改上市,成為市場化運作主體,釋放了銀行的增長動力,資產規模從27.7萬億元提升至151.4萬億元,十年增長了4.5倍。
企業的擴張與銀行的發展一方面相輔相成,另一方面也為當前銀行資產質量惡化埋下了的隱患:一是企業整體杠桿率偏高,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當前中國公司債務已經達到GDP的125%,進入紅 *** 域(公司與個人債務總和與GDP之比正常值為100%);二是企業跨業經營成為趨勢,特別是涉足房地產、礦產等領域的情況較多;三是產能全面過剩,無論是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還是新興的光伏、風電,以及造船等行業均嚴重過剩。
而存在上述風險隱患的「銀-企」借貸體系是不可持續的。進入新常態後,各種關系正在調整,原有借貸體系中的一些風險隱患需要時間來消化和釋放。從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發生的情況看,「企業死亡」與上述三類風險隱患相對應,表現為「高杠桿斷裂」,「多頭投資失敗」和「過剩產能出清」。客戶風險爆發的過程,也是經濟機體去除這些「頑疾」的結果體現。
二、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各國經濟調整的共同現象
橫向上看,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次貸危機後,也普遍遭遇了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的階段。其中,美國銀行業在次貸危機爆發當年不良貸款率較之前提高0.6個百分點,風險暴露主要集中在隨後的兩年(08、09年貸款不良率增幅高達1.57和2.03個百分點),並於2009年達到頂峰(5%),之後逐漸回落,整體上與危機爆發和影響逐漸消除的過程基本一致。其他發達國家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也呈現類似特徵。可見,銀行不良貸款率在經濟下行期上升,隨著經濟復甦回落是全球普遍的現象。
2
美國GDP增速與銀行不良貸款率。數據來源 WIND
直至目前,上述國家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處於較高水平。總資產排名全球20強的銀行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為3.50%。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摩根大通、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巴克萊銀行、花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法國BPCE銀行、桑坦德銀行、富國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均遠遠超過2%的水平,有的甚至達到了8%。
2
發達國家銀行不良貸款率。數據來源 WIND
與之相比,我國上市銀行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為1.52%,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即便是三季度不良貸款率率先突破2%的農業銀行,考慮到該行撥備覆蓋率較高,若將超出平均水平的撥備用於核銷,該行不良貸款率將大幅下降至1.5%以下。
三、應對資產質量惡化,中國銀行業尚有空間
首先,宏觀經濟逐漸展露出積極的因素。雖然短期內經濟仍有下行壓力,一些傳統產業、過剩產能向下調整的慣性仍然較大。但同時,新產業、新業岩租迅態、新動力加快孕育,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提升,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出口降幅收窄等。宏觀經濟型鄭增長結構的調整為銀行業對沖存量風險提供了機遇。
其次,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大多建立了現代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機制,通過引入並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風險管理政策、工具、系統等方面不斷強化和完善,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風控體系,資本對風險的抵補能力不斷加強。
第三,在不良貸款大量爆發前,銀行已經開始意識到一些問題,並採取了相應措施......>>
問題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缺錢。不按時還款
問題三: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狀況,構成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特點、及成因分析? 1.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 眾所周知,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數額巨大,現實狀況不容樂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佔全國銀行業的80%,但由於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之初背上的沉重包袱難以下卸,信貸資金大量沉澱和死滯,1998年的資產回報率不到0.2%,1999年帳面需核銷的呆滯貸款占其貸款總額的2.7%,但加上需核銷的逾期和呆滯貸款,全部壞帳比率為8%-9%(該壞帳比率並不包括已剝離的資產和債轉股在內)。按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貸款總余額佔全部金融機構總余額超過六成,8%-9%的壞帳率即達5000-6000億元,四大商業銀行1999年有3500億元的不良資產被剝離,經獨立評估後與企業簽定債轉股協議的也近1000億元。此外,幾十家股份制小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也相當嚴重(5萬多家農村信用社,二千家左右的城市信用社及地方性信託投資公司等非銀行性金融不良資產的增量和存量更是突出。)。從此可以看出,盡管中央從1995年全國金融工作管理會議以來,要求各商業銀行要將不良資產比率每年下降一定的比率,最近兩三年銀行的貸款質量雖有所提高,但是不良資產比率仍然較高,信貸資產風險依然較大。? 2.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特點 (一)不良資產數額巨大,不良貸款比重相對較高。? (二)我國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復雜。我國銀行不良資產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體制的原因(如政企不分以及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經營管理不善等),還有政策和法律變化的影響等等。? (三)利益關系特殊。在國外,企業和銀行是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銀企關系比較清楚;我國國有企業和銀行都是國有的,銀企關系相對模糊。由於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都是國有的,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和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當然國有商業銀行和 *** 也有一定責任)的實質是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是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缺乏競爭力等的綜合表現。? (四)不良資產類型特殊。在國外,銀行不良資產大多表現為房地產貸款或股票等資產,本身具有較高的價值,而我國銀行的不良貸款則主要是信用貸款,比如大量對外貿企業的不良貸款等。簡言之,清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近期目的是消除金融隱患,幫助國有企業脫困,而最終目標是使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輕裝上陣,實現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戰略性轉換,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3.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成因分析? 不良資產形成原因是復雜的:既有體制政策上的,也有經營管理方面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 (一)從體制方面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資金供給制和財稅改革後的「拔改貸」所形成的銀企依賴機制,使國有銀行的大量貸款在國有企業中沉澱、呆滯,是不良資產產生的歷史原因。? (二)從 *** 方面看, *** 行為邊界過大,特別是地方 *** 的過度干預,使國有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機制名存實亡,造成信貸資金財政化、資本化,是不良資產形成的外部原因。? (三)從企業方面看,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大部分國企的經濟效益低下,是不良資產產生的根本原因。? (四)從銀行方面看,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非市場化及缺少健全的信貸約束機制,是不良資產產生的直接原因。? 首先,商業銀行在資產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貸款「三查」制度未真正落實,授信不統一。? 其次,由於目前許多機構現有信貸人員業務素質不高,且個別人員法制觀念極差,違章違規現象時有發生,人為造成信貸風險損失,嚴重威脅信貸資產的安全運營。? 最後,缺乏一套嚴密的監督機......>>
問題四:不良貸款成因及對策 不良貸款記錄或不良信用記錄主要是指:
1、貸款當前逾期;
2、貸記卡當前逾期;
3、准貸記卡存在透支180天以上未還記錄(含卡費、年費);
4、貸記卡存在近12個月內未還最低還款額次數超過6期記錄(含卡費、年費);
5、單筆貸款存在近24個月內連續逾期超過6期記錄(含擔保人代還)或累計逾期超過10期記錄(含擔保人代還);
6、單筆貸款存在累計逾期超過24期記錄;
7、貸款存在擔保人代還記錄;
8、近24個月內貸款存在展期(延期)或以資抵債等記錄;
9、存在因信用不良被起訴的記錄。
問題五: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都有哪些 不良貸款就是,貸款企業無力還貸或者是拒絕還貸,在貸款期限即將到來後,沒有償還的貸款。
主要就是放貸錢對借貸單位情況沒有清楚了解,高估了對方的還款能力,90%以上的不良貸款就是因為放貸審核人員沒有仔細了解放貸對象或故意放款放貸條件造成的。
問題六:不良貸款的成因有哪些 貸款人一般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在中國境內有固定住所、有當地城鎮常住戶口、18-65周歲的中國公民;
2、遵紀守法,沒有違法行為及不良信用記錄;
3、有正當且有穩定經濟收入的良好職業,具有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
4、銀行規定的其他條件。
問題七:商業銀行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貸款 然而,不少銀行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貸風險控制理念和行為偏差,以致信貸資產不良率還處於高位。筆者認為,要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杜絕不良貸款再次大量發生,應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不良貸款的產生,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企業和個人(借款者)信用的缺失。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截至2000年末,在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開戶的企業中,逃廢債企業達32140戶,懸空銀行貸款本息達1851億元。由此形成的道德風險將在更大的范圍和更長的時間里爆發。因此,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已是迫在眉睫,這是商業銀行控制不良貸款的根本措施。 和商業銀行關聯最為密切的是客戶的信用評級。建立企業和個人評級制度的具體做法是:匯總金融記錄、建立金融信用制度,在此基礎上匯總其他信用記錄,如納稅情況等,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信用等級應每年進行調整。 建立信貸風險管理文化 歐美國家的商業銀行都有自己的信貸管理文化,信貸人員比較容易形成自己的信貸價值取向。嚴密的信貸管理制度是硬約束,先進的信貸管理文化是軟約束,正是這種軟和硬的結合,使歐美銀行多年來一直較嚴格地控制了信貸風險。近年年來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在這方面也陸續形成一些基本觀點,如「再高的收益也不能彌補本金的損失」,「最大的風險就是缺乏風險意識」等,但信貸風險文化的建設仍然不夠。 加強風險控制建設 ――實行「審貸分離」的審查構架 應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
――建立直觀科學的風險預警體系 應建立企業的承貸能力分析指標體系,通過對企業最大限度所能承擔負債的能力分析,控制企業的貸款規模;同時充分運用企業的現金流量指標,搞好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並加強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和趨勢;加強貸款客戶的綜合貢獻度測評分析,對貸款客戶評定授信等級,並據以進行貸款投放和管理決策。 ――加大貸款「三查」執行力度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商業銀行都存在「三查」制度流於形式的問題。「貸前調查」需要調查人員深入企業核實相關數據,但恰恰是在這一「節骨眼」上,信貸人員往往只是輕易採用企業提供的材料和報表數據,做表面文章。「貸後檢查」需要信貸人員深入企業監控其經濟活動和資金流向、認真分析貸款風險變化情況。可不少信貸人員放鬆對貸款企業的後續管理,無法隨時把握企業生產經營變化情況。「貸後管理」則淪為了應付性的日常檢查,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此外,銀行對企業財務指標的風險監控體系也過於復雜,不易操作。
問題八: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貸款 然而,不少銀行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貸風險控制理念和行為偏差,以致信貸資產不良率還處於高位。筆者認為,要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杜絕不良貸款再次大量發生,應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不良貸款的產生,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企業和個人(借款者)信用的缺失。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截至2000年末,在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開戶的企業中,逃廢債企業達32140戶,懸空銀行貸款本息達1851億元。由此形成的道德風險將在更大的范圍和更長的時間里爆發。因此,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已是迫在眉睫,這是商業銀行控制不良貸款的根本措施。 和商業銀行關聯最為密切的是客戶的信用評級。建立企業和個人評級制度的具體做法是:匯總金融記錄、建立金融信用制度,在此基礎上匯總其他信用記錄,如納稅情況等,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信用等級應每年進行調整。 建立信貸風險管理文化 歐美國家的商業銀行都有自己的信貸管理文化,信貸人員比較容易形成自己的信貸價值取向。嚴密的信貸管理制度是硬約束,先進的信貸管理文化是軟約束,正是這種軟和硬的結合,使歐美銀行多年來一直較嚴格地控制了信貸風險。近年年來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在這方面也陸續形成一些基本觀點,如「再高的收益也不能彌補本金的損失」,「最大的風險就是缺乏風險意識」等,但信貸風險文化的建設仍然不夠。 加強風險控制建設 ――實行「審貸分離」的審查構架 應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
――建立直觀科學的風險預警體系 應建立企業的承貸能力分析指標體系,通過對企業最大限度所能承擔負債的能力分析,控制企業的貸款規模;同時充分運用企業的現金流量指標,搞好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並加強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和趨勢;加強貸款客戶的綜合貢獻度測評分析,對貸款客戶評定授信等級,並據以進行貸款投放和管理決策。 ――加大貸款「三查」執行力度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商業銀行都存在「三查」制度流於形式的問題。「貸前調查」需要調查人員深入企業核實相關數據,但恰恰是在這一「節骨眼」上,信貸人員往往只是輕易採用企業提供的材料和報表數據,做表面文章。「貸後檢查」需要信貸人員深入企業監控其經濟活動和資金流向、認真分析貸款風險變化情況。可不少信貸人員放鬆對貸款企業的後續管理,無法隨時把握企業生產經營變化情況。「貸後管理」則淪為了應付性的日常檢查,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此外,銀行對企業財務指標的風險監控體系也過於復雜,不易操作。
問題九:為什麼2014年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存量增加 貸款條件:
18歲以上;上班,有社保或者公積金;
個人保險;
房,車(月供也可以);
徵信良好。
滿足以上之一就可以做貸款,網貸最起碼的要有還款來源。
問題十: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原因及解決途徑――以農行為例 誰能幫幫我 20分 一.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產生原因
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除了部分國有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和財務管理遇到困難以外還可以分為外部經濟環境和商業銀行內部的因素。
第一.外部經濟環境為不良信貸資產的產生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條件。
1.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扭曲了 *** 、企業、民眾的經濟行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地方 *** 或多或少地充當了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調解人,過多干預銀行事務,從而變相誤導了銀行的經營作為,扭曲了部分貸款的合理投和向。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市場機制不夠健全, *** 、企業和民眾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商業化、貸款市場化、交易的誠信原則不能很好理解和貫徹,從而形成的經濟、金融、法律、社會和民事環境,銀行的權益受到傷害,不良貸款日積月累,積重難返。
2.一些國有企業資本金嚴重不足,銀行貸款被用作鋪底資金。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佔用的資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額是企業必須經常佔用,在需在資金最少的時候也不會空閑出來,這種最低限額的鋪底資金,應該使用資本金,而不宜使用銀行貸款,使用了貸款就無法歸還。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安排的經濟建設資金絕大部分用於基本建設方面,老企業需要增加的流動資金幾乎完全依靠向銀行貸款,甚至於有的新企業基本上是使用銀行貸款建成的 。這就使得一些國有企業負債過高,大量銀行貸款無法到期收回。
3.信用觀念的扭曲。由於企業拖欠貸款的現象存在多年,而且大多數拖欠者都沒有受到利益的損害,有些甚至還得到了好處,天長日久就使得人們的信用觀念轉變、扭曲、顛倒,加之少數地方 *** 和主管部門維護社會信用不力,默許一些國有企業把自己的損失轉嫁給國有商業銀行,而國有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正確的觀念,對貸款能否及時收回注意不夠,對到期的貸款催收的工作也抓得不緊,這些都嚴重損害了銀行的利益,致使銀行的不良貸款加重。
第二.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因素對不良貸款的增加和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貸款管理機制落後,自我約束力不夠。近十幾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突飛猛進,但不容忽視的是,在貸款管理上存在著重數量規模,輕質量效益的粗放經營傾向,重貸輕管,重放輕收,跟蹤不到位,約束力不夠,特別是違規操作比較多。可以說貸款管理機制的落後、管理環節上的薄弱是不良貸款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
2.貸款風險監測機制不健全。認為信貸管理重物不重人,缺乏對企業法人或經營主管的品質、素質和個性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信貸風險監測制度不完備,限於風險貸款的統計工作,缺乏貸前、 貸中和貸後環節的風險評估,不能做到及時掌握貸款企業的資產、負債、盈虧情況的變化:預警機制沒有建立,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監測信貸風險。
3. 防範和化解不良信貸資產,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眼睛向內,找准突破口,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更新觀念,把不良信貸資產提升到一種可挖掘利用資源的高度加以認識。
二.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存在帶來的後果
2006年外資銀行在中國正式享受國民待遇,國有商業銀行將面臨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如果不良貸款比例不降下來的話,銀行的經營效益首先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不良貸款的貸款利息難以收回,銀行還須支付儲戶存款的利息,另一方面,銀行大量的資產沉澱在不良貸款上,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大大地降低,影響銀行的經營效益。隨著銀行商業化進程加快。銀行的 *** 色彩將會越來越淡,銀行要憑自身在社會上的信譽,靠銀行的經營效益和服務質量來蠃得客戶,如果不良貸款的比例高而效益下降,銀行就會難以生存,將會在和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
I.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原因及解決途徑——以農行為例 誰能幫幫我
一.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產生原因
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除了部分國有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和財務管理遇到困難以外還可以分為外部經濟環境和商業銀行內部的因素。
第一.外部經濟環境為不良信貸資產的產生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條件。
1.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扭曲了政府、企業、民眾的經濟行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充當了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調解人,過多干預銀行事務,從而變相誤導了銀行的經營作為,扭曲了部分貸款的合理投和向。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市場機制不夠健全,政府、企業和民眾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商業化、貸款市場化、交易的誠信原則不能很好理解和貫徹,從而形成的經濟、金融、法律、社會和民事環境,銀行的權益受到傷害,不良貸款日積月累,積重難返。
2.一些國有企業資本金嚴重不足,銀行貸款被用作鋪底資金。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佔用的資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額是企業必須經常佔用,在需在資金最少的時候也不會空閑出來,這種最低限額的鋪底資金,應該使用資本金,而不宜使用銀行貸款,使用了貸款就無法歸還。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安排的經濟建設資金絕大部分用於基本建設方面,老企業需要增加的流動資金幾乎完全依靠向銀行貸款,甚至於有的新企業基本上是使用銀行貸款建成的 。這就使得一些國有企業負債過高,大量銀行貸款無法到期收回。
3.信用觀念的扭曲。由於企業拖欠貸款的現象存在多年,而且大多數拖欠者都沒有受到利益的損害,有些甚至還得到了好處,天長日久就使得人們的信用觀念轉變、扭曲、顛倒,加之少數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維護社會信用不力,默許一些國有企業把自己的損失轉嫁給國有商業銀行,而國有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正確的觀念,對貸款能否及時收回注意不夠,對到期的貸款催收的工作也抓得不緊,這些都嚴重損害了銀行的利益,致使銀行的不良貸款加重。
第二.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因素對不良貸款的增加和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貸款管理機制落後,自我約束力不夠。近十幾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突飛猛進,但不容忽視的是,在貸款管理上存在著重數量規模,輕質量效益的粗放經營傾向,重貸輕管,重放輕收,跟蹤不到位,約束力不夠,特別是違規操作比較多。可以說貸款管理機制的落後、管理環節上的薄弱是不良貸款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
2.貸款風險監測機制不健全。認為信貸管理重物不重人,缺乏對企業法人或經營主管的品質、素質和個性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信貸風險監測制度不完備,限於風險貸款的統計工作,缺乏貸前、 貸中和貸後環節的風險評估,不能做到及時掌握貸款企業的資產、負債、盈虧情況的變化:預警機制沒有建立,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監測信貸風險。
3. 防範和化解不良信貸資產,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眼睛向內,找准突破口,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更新觀念,把不良信貸資產提升到一種可挖掘利用資源的高度加以認識。
二.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存在帶來的後果
2006年外資銀行在中國正式享受國民待遇,國有商業銀行將面臨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如果不良貸款比例不降下來的話,銀行的經營效益首先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不良貸款的貸款利息難以收回,銀行還須支付儲戶存款的利息,另一方面,銀行大量的資產沉澱在不良貸款上,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大大地降低,影響銀行的經營效益。隨著銀行商業化進程加快。銀行的政府色彩將會越來越淡,銀行要憑自身在社會上的信譽,靠銀行的經營效益和服務質量來蠃得客戶,如果不良貸款的比例高而效益下降,銀行就會難以生存,將會在和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1.不良貸款的存在不利於銀行業及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銀行發放貸款的資金主要來自存款,不良資產過多,許多貸款無法收回或不能按期收回,就有無法支付到期存款、發生存款支付危機的可能。我國商業銀行現在存款支付沒有發生問題是因為有多年來形成的良好信譽,加之有國家作為其強大後盾,能吸收到大量新的存款,可以利用新存款支付老存款。如果情況發生變化,某家銀行的新存款減少,老存款的支付就可能出現困難。如果國有商業銀行出現支付困難,則我國銀行甚至於整個國民經濟就可以出現動盪。
2.不良貸款的存在會助長企業互相拖欠貸款,使社會信用惡化。企業相互拖欠貸款和國有企業拖欠國有銀行貸款,是當前社會信用惡化的兩種主要表現,而且它們的根源是相通的、互為因果的。企業相互拖欠,銷貨企業不能及時收回銷貨款,歸還銀行到期貸款,銀行的不良資產就會增加。反之,銀行不良資產增加,等於接受了被拖欠企業轉嫁過來的損失,減輕對企業催收貸款的促進和推動力度,等於銀行放縱和助長了企業相互拖欠貸款。因此,只有採取堅決措施解決企業拖欠銀行貸款問題,才能促進和推動企業間清理貸款拖欠,使整個社會信用狀況得到了改善。
3.不良貸款的存在損害了銀行和經濟的發展。經濟要加快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信貸支持。如果銀行的不良資產越來越多,則銀行不僅要用於貸款的資金減少,而且不敢放手發放信貸,從而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對銀行業務的發展危害也很大。一些國有企業信用狀況不好,主要表現為對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不守信用,而對外資銀行卻是守信的。加入WTO後,我國同外資銀行的競爭加劇,外資銀行必然千方百計地同我國商業銀行爭業務。如不採取有效措施,整頓國有銀行同國有企業的借貸關系,徹底消除企業拖欠銀行貸款的 現象,則我國商業銀行將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4.不良貸款的存在使銀行改革無法進一步深入。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方向是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逐步實現股份制,已實行股份制並具備上市條件的其他商業銀行逐步實行股票上市。實行股份制和股票上市需要增加透明度,公開資產負債和財務狀況,達到有關標准。如果不能把不良資產降下來,就達不到上市標准,就不可能上市,即使上市了,股票的出售也將成為問題,這就會推遲我國銀行業的改革進程。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銀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為了迎接競爭,把我國商業銀行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銀行,就必須採取堅決措施,解決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過多的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將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
三.運作盤活不良貸款的方式方法
要充分應用市場和法律手段,採取多種形式消化不良資產,通過落實債權,建立不良資產垡回收責任制,依法處置貸款抵押品及垡企業資產,出售債權或更換債務人,資產證券化,減免貸款本息及核銷等方式,盤活不良資產。
1.銀行自身成立專門機構或指定專人催收,加大對不良資產的沖銷力度。銀行應成立專門機構,調集專人催收,對主動想辦法歸還拖欠貸款的企業,應積極給予其所需的新的貸款的支持,以鼓勵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風氣。對已無收回可能的不良資產,用各種方法沖銷,適當提取呆帳准備金,增大沖銷力度。
2.國有企業可實行股份制改革。國有企業銀實行股份制的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企業經營機制,公開發行股票在,用所得資金沖銷不良資產,償還銀行貸款,還可以使企業增加資本金,降低負債率。
3.在企業、銀行界和全社會開展遵守信用的學習和教育活動。應 採取有效措施,使破壞信用的企業借不到款,打擊逃債賴債,破壞信用的行為。對情節嚴重的逃債賴債行為,依法辦理,並形成聲勢,給意欲破壞信用者以震懾。
4.國有商業銀行應逐步實行股份制。國有商業銀行應變成真正經營貨幣的企業,實行自主經營,不再承擔政策性貸款的業務,實行政企分開,建立健全股東監督制度,以提高新增貸款的質量。
5.對不良貸款進行分層處理,對現有的不良資產不能簡單粗放地處理,而要細化分類,對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不良資產在採取措施時要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
6.調整信貸結構,對不良資產增加審查環節。對不良貸款單純地圍追堵截,終究是亡羊補牢的措施,應增大對新增貸款客戶的營銷、評估、預警、審批、貸後管理。回收監測、中間業務服務等各個環節的管理,確保注入的貸款是安全、有效的。
7.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約束人的行為。權力和責任永遠是相伴相隨的,構建講效果和節約的市場經濟的貸款營銷理念,責任到人,逐級考核,合理獎懲。建立和完善信貸經營管理體制,形成審批。經營。風險控制相互制約,權、責、利相結合,分級管理。分級經營的新型信貸經營管理體制,實行審批個人負責制,使權責統一。
四.借鑒美國如何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的方法
我國商業銀行大量不良資產的存大大增加了我國的金融風險,因此探索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有效方法,對於盡快處理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美國政府機構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採取的措施。面對日益深化的銀行業危機,美國政府部門採取了包括收購和接管、存款清償以及營業銀行救援三種方式。美國政府依靠公開拍賣和暗盤競標的方式 ,將其接管的大批破產商業銀行的資產(貸款和不動產)出售給了民間企業,並與民間投資者共同組成合資公司,美國政府作為有限公司的合資者,以其所持有的破產金融機構的資產作為股本投入,並負責安排融資:民間投資者則作為一般合資人注入現金股本,並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另外美國政府還通過簽訂資產管理合同和資產證券化的方式,成功地處置了商業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
2.美國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措施。在銀行業危機中,美國一些大銀行內部也產生了大量不良資產問題,它們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決了這些不良資產,擺脫了困境。
提取壞帳准備金。壞帳准備金的足額提取增強了銀行消除貸款損失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調整債權結構。根據貸款出現的問題的原因和程度,銀行與債權人重新協議商業銀行貸款條件,或減免利息,或延長貸款期限,或追加擔保和資產抵押,以盡量增加項目的潛在價值,提高商業銀行的優先清償地位。
通過法律手段。商業銀行通過法律手段,取得貸款抵押物的所有權,並以資產拍賣收入償付貸款損失。
好銀行加壞銀行模式。將母銀行的不良資產按公平市價連同已經分配好的儲備一並轉讓給一家單獨成立的子公司,母銀行由於轉讓了不良資產而成為資產優良、資產充足的好銀行,而子公司由於接受了不良資產而成為壞銀行。
3.美國處理不良資產的經驗對我國的啟示。首先是政府機構的主導作用。美國機構從全國性和制度性的角度出發,在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加快了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步伐,大大減弱了銀行倒閉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動盪。改善了銀行的經營環境,增強了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能力。
其次是建立了完備的法律體系,為迅速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再次是及時地解決。面以嚴重的銀行業危機,美國政府採取措施,及時對商業銀行進行解決,處理得及時,效果明顯,還創造出新的處理措施使不良資產得到很好的解決。
這些富於創新的措施和手段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市場,在追求不良資產處理速度的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對於新的措施可以對我國處理不良資產的措施帶來一些新的方向和解決途徑。
J. 農行不良貸款有幾級分類
農行不良貸款有3級,分別是可疑、次級和損失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