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處於什麼情況下需要提高利率水平
第一,國家經濟處於通貨膨脹狀態的時候,需要提高利率水平,使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數量減少,平息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
第二,經濟增長過快,經濟過熱,導致泡沫經濟產生的時候,需要提高利率水平,抑制經濟的過快、盲目的增長。
一般來講銀行提高存貸款利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存款不足或貸款過多造成的比如銀行只有5億RMB的存款量卻要滿足多於5億的貸款量這就導致銀行要上調存款貸款利率以達到吸引存款而減少存款的目的從而保證存款貸款的平衡使國家經濟保持平衡另外當國家經濟過熱的時候利率一般會提高因為這樣做可以減少國民對股票、期貨、黃金的投資額將過熱的錢吸引到銀行存款中去以達到緩解投資過熱的目的而利率也被作為宏觀調控三個最主要的財政手段之一用來調整經濟穩步發展。
最直接的分析,經濟繁榮時期那麼經濟就很熱,投資回報什麼的都會很高。利率本質上是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如果現在市場經濟投資收益高於市場利率,那利率就會自行調整,達到市場投資利率的水準滿足市場要求。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是借貸的成本,也是經濟活動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變數。一個多世紀以來,眾多的經濟學家致力於研究利率與實際經濟部門的相互關系。但對於作為金融變數核心的利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和什麼方向上與現實經濟的目標變數發生作用,理論界長期意見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凱恩斯學派、金融結構主義的金融深化學派,以及早期的重要理論流派—瑞典學派。
拓展資料:
以凱恩斯學派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派一直強調利率與現實經濟增長的反向變動關系。凱恩斯(Keynes,1936)於20 世紀30年代提出的流動性偏好R理論認為,實物投資的效益體現為「資本的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Capital ),投資成本為利率水平。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性質決定了利率水平必須相應下調,才能保證實物投資的利潤,否則會出現投資需求不足進而導致經濟衰退。「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性偏好」的心理因素決定了政府必須採取以降低利率為主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才能達到擴張需求、刺激產出增加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