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甘肅如何解決農村融資難貸款難
改革開放以來,甘肅重建了農村金融體系,特別是近年來,在廣大農村地區已初步形成了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主,包括擔保、小額貸款公司、「雙聯惠農貸款」、「農耕文明」貸款以及保險、證券等在內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繁榮注入了活力。然而從近幾年「三農」工作的實際來看,農村金融市場資金投入不足,貸款難、難貸款、融資貴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農業和農民仍然處於金融服務的邊緣和末梢,得不到金融資金的有效支持,直接制約著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甘肅是一個欠發達省份,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擺在全省面前的中心任務,是我們必須實現的宏偉目標。為此,我們提出要在2017年基本消除貧困,這就意味著廣大農村地區也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對自然條件嚴酷、發展基礎較差、貧困人口相對較多的甘肅來說,任務十分艱巨。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力發展現代農村金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眼下最要緊的就是下功夫突破農村融資貴、貸款難這一主要瓶頸,為農村引入充裕的、穩定的、優惠的金融資金,從而為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提供資金保障。 要圍繞2017年消除貧困和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著眼於滿足農村融資需求,堅持金融支持與政府扶持並重、市場化取向與政策性支持並重、加強服務與防範風險並重,著力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著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努力構建和完善以合作金融為基礎、政策性金融為保障、商業性金融為補充、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引導各類資金和經濟資源投向農村,讓農民獲得貸款更容易、辦理業務更便捷、服務費用更優惠,從而推進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1.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拓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具有多樣性、競爭性和高效率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解決農村發展資金不足的基礎性措施。當前要考慮適度放開農村金融市場,放寬對農村金融市場准入的限制,加快形成以政策性金融機構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為主體,以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保險機構和多種類型的農村金融組織直接參與的農村金融體系,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農村金融服務。一是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在做好小額農戶信貸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對農戶規模種養業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業務,同時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扶持力度;二是政策性銀行在繼續推進倉儲貸款、龍頭加工企業貸款等業務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對農村基層建設方面的信貸支持新思路、新模式;三是適當放寬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民授信額度及信用等級評價條件,大力推行貸款營銷辦法,力爭農業貸款增量與農業增加值的同步發展;四是探索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積極發展農村證券市場,不斷拓展農村金融供給的新渠道。 2.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各金融機構要從農村金融需求的特點出發,創新金融產品、提升服務質量。一是使用好已有的金融產品。婦女小額擔保貸款、「雙聯惠農貸款」、「中和農信」貸款和「農耕文明」貸款要不斷完善貸款方式,實現更加便捷高效,最大限度地惠及廣大農戶。實施好已簽約的國開行800億元扶貧開發貸款項目,為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條件。二是創新多樣化的金融產品。要從農村實際出發,針對農牧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採取大中小、長短期相結合的組團式信貸。鼓勵開發小額信用貸款、小額擔保貸款、抵押擔保貸款等多種農村金融產品。建議對5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可直接授信發放,最大限度減少審貸程序。三是構建貼近「三農」的多樣化、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繼續鼓勵在縣域發展新型金融機構,支持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的發展。 3.要實現財政與金融的有效配合。要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首先,在不斷增加各級財政涉農貸款貼息資金的同時,要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從整合的資金中切出一部分專項用於貸款貼息,不斷提高財政資金引導信貸投入的能力,支持所有金融機構擴大對農戶生產性貸款的規模。其次,要完善對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業績的獎勵制度,對投放大、成效顯著的金融機構給予表彰和獎勵。進一步制定和健全對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風險補償、費用補助等政策,形成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激勵機制。 4.要完善貸款擔保抵押辦法。擔保抵押難是當前制約農村金融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必須著力解決好。一是對政策性擔保機構要不斷增加財政資金注入,建立擔保費用補助制度,明確擔保費用補助標准,不斷提高擔保信用等級,增強政策性擔保的能力。同時,支持創辦民營擔保機構,為涉農貸款提供多層次擔保服務。二是探索擴大農村抵押擔保物范圍。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的登記、頒證、確權工作,建立物權評估交易處置的中介機構,為「四權」抵押貸款創造條件。三是推行多種有效擔保模式。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鼓勵其對社員和訂單農戶的信貸予以擔保。同時,積極推廣聯戶擔保,充分發揮農村熟人信用的作用。四是建立涉農貸款風險分攤機制。由於農牧業自身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涉農貸款相對風險較大,這是影響涉農信貸持續投放的主要障礙。要安排一定數量的涉農貸款風險准備資金,在市場激烈變動、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時對金融機構的損失給予一定的補償。另外,要大力推行對農牧業生產開展的保險業務,支持保險公司開辦設施種養、林果產業等保險業務,加大對涉農商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力度,以此來減弱農業生產的貸款風險。同時,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對重點涉農項目進行聯合授信、分工貸款的模式,來分散貸款風險。總之,就是要通過政府、銀行、保險、擔保、貸款主體等多個方面來分攤貸款風險,防止由於不可抗拒的因素給借貸造成重大損失。 5.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一是廣泛開展金融知識教育,讓廣大農戶學會和金融機構打交道,避免捲入到一些非法或違規的金融活動之中,使本來不多的收入遭受損失。二是採取農民群眾易於接受的、實實在在的宣傳方式,繼續深入開展日常或專項宣傳,提高涉農企業及農民的誠實守信意識。三是切實推進社會信用環境建設和金融法制環境建設,出台保護農村信用社合法權益、降低農村信用社維權成本的相關辦法,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四是各職能部門之間要加強協作,相互交流政策信息、監管信息,實現農村區域信用信息共享,促進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五是在科學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監測分析,有重點、有目的地對信用體系建設薄弱的鄉鎮開展整治活動。 6.加強民間借貸管理,進一步規范和利用民間資本。從現實發展情況看,民間借貸發展迅速、靈活的優勢與正規金融有很強的互補效應。因此,要進一步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充分調動民間金融、民間資本的積極性,發展多種類型的小額信貸組織,來滿足農村經濟主體多樣化的經濟需求,使之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 (歐陽堅 作者為甘肅省委副書記)
『貳』 中國2014最新出台的財政政策有什麼
上半年的財政政策:
一、國家層面的財稅重大決策、法律和政策
1.中央深改組和中央政治局分別審議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中央深改組和中央政治局分別於6月6日、6月30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中央認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在治國安邦中始終發揮著基礎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財政工作與財稅改革,在建立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財政制度方面進行了不懈探索。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是一場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是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的制度創新。
中央認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統一完整、法治規范、公開透明、運行高效,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可持續的現代財政制度。重點推進3個方面的改革: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強化預算約束、規范政府行為、實現有效監督,加快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優化稅制結構、完善稅收功能、穩定宏觀稅負、推進依法治稅,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充分發揮稅收籌集財政收入、調節分配、促進結構優化的職能作用;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體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合理劃分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促進權力和責任、辦事和花錢相統一,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中央強調,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以及部門間權利調整,是一場牽一發動全身的硬仗。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要求,增強大局意識,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加強組織領導,周密安排部署,注重統籌協調,把握力度節奏,精心組織實施,確保改革取得成功。
2.預演算法修訂進入三審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4月23日分組審議預演算法修正案草案三審稿。三審稿在完善全口徑預算體系、細化預算公開、完善轉移支付規定、規范地方政府舉債等方面都有較大進步。
與二審稿相比,三審稿一大進步之處是將「規范政府收支行為」寫入立法宗旨,且在監督政府花錢方面有所完善,如第13條明確了未列入預算的不得支出的原則,有利於防止財政資金的濫用和浪費等。
三審稿細化了預算公開規定,強調公開機關運行經費、政府采購等重要支出。此外,地方政府發債的放與不放一直是預演算法修訂的難點。三審稿擬適度放開地方政府舉債的許可權,但同時設立多道「防火牆」規范政府舉債行為。
二、民生領域重要舉措
3.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2月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並在制度模式、籌資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與合並前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保持基本一致。基金籌集採取個人繳、集體助、政府補的方式,中央財政按基礎養老金標准,對中西部地區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地方政府為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鼓勵公益慈善等社會組織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會議要求,要整合資源,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改進管理服務,做到方便利民。要嚴格基金監管,嚴肅查處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發揮制度的保障作用,讓億萬老年人心中有底、基本生活無憂。
4. 中央財政今年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區域治理大氣污染
2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PM2.5和PM10治理為突破口,抓住能源結構、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節,不斷推出遠近結合,有利於標本兼治、帶動全局的配套政策措施,在大氣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見實效,努力實現重點區域空氣質量逐步好轉,消除人民群眾「心肺之患」。
會議要求發揮價格、稅收、補貼等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對煤層氣發電等給予稅收政策支持。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今年安排100億元,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實行「以獎代補」。制定重點行業能效、排污強度「領跑者」標准,對達標企業予以激勵。完善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加大力度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汽車。大力支持節能環保核心技術攻關和相關產業發展。
5. 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覆蓋全國50%以上的縣(市)
3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今年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繼續加大投入,注重發揮市場作用,實行醫療、醫保、醫葯三聯動,強化公共衛生服務,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使人民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資金保障可持續。一是推進全民醫保體系建設。做好基本保障和社會保險的銜接,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建立醫療信息化系統,推動異地就醫即時結算。二是加快公立醫院改革。今年使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覆蓋全國50%以上的縣(市)。合理把控公立大醫院規模,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完善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為患者就近就醫創造條件。三是有序放寬社會力量辦醫准入,在醫保定點、職稱評定、等級評審等方面給予同等待遇。落實醫師多點執業政策。減少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四是完善基本葯物制度,穩定和優化鄉村醫生隊伍,提高偏遠、艱苦及少數民族等地區鄉村醫生待遇。五是規范葯品流通秩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防止葯價虛高。會議強調,醫改是長期復雜的過程,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讓人民群眾共享醫改紅利。
6.支持小微企業和大學生創業就業
4月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進一步減輕稅負、助力小微企業成長的措施,提出將小微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范圍的上限,由年應納稅所得額6萬元進一步較大幅度提高,並將政策截止期限延長至2016年底。
4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2013年底到期的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政策,延長至2016年12月31日,並加以完善。一是取消享受優惠政策的行業和人員范圍限制。凡招用登記失業一年以上人員,均可享受稅收優惠。二是提高征稅扣除額上限。對從事個體經營或企業吸納就業的,除國家給予定額稅收扣減外,地方政府還可按規定再給予比過去更大的稅收優惠。三是增加扣減稅費種類,把地方教育附迦納入減稅范圍。四是簡化程序,將稅收優惠政策管理由審批改為備案,努力營造更好的創業就業環境。
4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在落實好原有政策的基礎上,推出以下新措施:一是將小微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延長至2015年底。科技型小微企業招收高校畢業生達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請不超過200萬元的小額貸款,並享受財政貼息。二是啟動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落實和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幫助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在電子商務網路平台開辦「網店」的高校畢業生,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和財政貼息政策。三是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靈活就業並辦理實名登記、繳納社會保險費的,2年內給予一定數額的社會保險補貼。四是加大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幫扶,將現行只限於城鄉低保家庭畢業生的求職補貼擴大到殘疾畢業生。五是國有企業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要在政府網站發布信息,對擬聘人員進行公示。六是簡化高校畢業生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單位流動就業的落戶等手續。
三、簡政放權、支持創新、發揮市場作用方面的重要措施
7. 設立鐵路發展基金
4月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籌措和落實建設資金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設立鐵路發展基金,拓寬建設資金來源。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使基金總規模達到每年2000—3000億元。二是創新鐵路建設債券發行品種和方式,今年向社會發行1500億元,實施鐵路債券投資的所得稅優惠政策。三是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支持鐵路建設,擴大社會資本投資規模。四是對鐵路承擔的公益性、政策性運輸任務,中央財政在一定期限內給予補貼,逐步建立規范的補貼制度。五是加強統籌協調,保證在建項目順利實施,抓緊推動已批復項目全面開工,盡快開展後續項目前期工作,確保鐵路投資穩定增長和鐵路建設加快推進。
8. 大幅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5月2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大幅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會議決定,成倍擴大中央財政新興產業創投引導資金規模,加快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完善市場化運行長效機制,實現引導資金有效回收和滾動使用,破解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9. 建立涉企收費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5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減少和規范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會議確定,一是正稅清費。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務或體現一般性管理職能的收費項目。把暫免小微企業管理類、登記類、證照類行政事業性收費改為長期措施。依法將有稅收性質的收費基金項目並入相應稅種。二是建立涉企收費清單管理制度,所有收費納入清單,對外公開,接受監督。清單外的一律不得收費,清單內的逐步減少數量。三是清理規范行政審批前置服務收費。需實行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的,實行目錄管理。嚴格規范行業協會、中介組織收費。四是新設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必須有法律法規規定。建立企業負擔舉報和反饋機制,嚴查亂收費、亂罰款和攤派等行為。
10. 增值稅四檔徵收率合並為一檔,相關企業減輕稅負約240億元
6月1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4年7月1日起,將自來水、小型水力發電等特定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6%、5%、4%、3%四檔徵收率合並為一檔,統一按現行簡易計稅辦法,執行3%的徵收率。每年將為相關領域企業減輕稅負約240億元。
11. 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
7月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對獲得許可在中國境內銷售(包括進口)的純電動以及符合條件的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公布車型目錄。讓更多人選擇綠色出行,為可持續發展增添能量。
四、支持科技創新和職業教育的重要政策
12. 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作出重大調整
1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改革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使財政科研資金突出助優扶強,流向能創新、善攻堅的優秀團隊和符合經濟社會重大需求的項目,提高資金配置效率。一要把政府引導支持和企業主體作用有效結合。財政資金積極支持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社會公益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建立財政投入與社會資金搭配機制,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對市場導向類項目突出以企業為主體,自主決定研發方向、要素配置等。鼓勵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既搞基礎科研,又搞應用研究,促進科學與技術、科技與產業融合,推動成果產業化、市場化。二要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流程。建立公開透明的申報、立項、評審和批准制度,健全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終止機制。強化資金監管,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單」制度,杜絕一題多報、重復資助等現象,消除行政化定項目、分資金的弊端,把資金用到刀刃上。三要著力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完善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政策,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的分配激勵機制。推進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創新人才雙向交流。完善和落實促進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政策,落實激勵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讓創造性智力活動得到應有的回報,讓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真正活起來。
7月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決定,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選擇部分中央級事業單位,開展為期一年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允許試點單位採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所得收入全部留歸單位自主分配,更多激勵對科技成果創造作出重要貢獻的機構和人員,進一步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
13.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2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求各級政府要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分類制定和落實職業院校辦學標准,加強督導評估。加大對農村和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完善資助政策,積極推行直補個人的資助辦法。健全就業和用人政策。讓職業教育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創造人才紅利。
『叄』 結合實際談談我國目前正實施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具體含義和政策背景
積極財政政策的涵義
我國政府提出和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經濟社會背景和政策涵義的。
其一,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較意義而言的。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多種原因,我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 以及中央財政收入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出現了國家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趨於弱化,「吃飯財政」難以為繼的窘境。面對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之後出現的需求不足、投資和經濟增長乏力的新形勢及新問題,特別是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必須使我國財政政策盡快從調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來,對經濟增長發揮更加直接、更為積極的促進和拉動作用。這就是「更加積極」或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主要涵義。
其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就我國結構調整和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結構性矛盾也日漸突出,成了新形勢下擴大內需、開拓市場、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嚴重障礙。而作為結構調整最重要手段的財政政策,顯然應在我國的結構優化和結構調整中,發揮比以往更加積極的作用。此外,由於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國有企業改革中下崗、失業人數增加,城市貧困問題的日漸顯現等原因,作為社會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財政政策,也必須在促進社會公平、保證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至為關鍵的調節功能。這是市場機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無法替代的。形勢的變化,緊迫的客觀需要,使中國的財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其三,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一種政策類型,而是一種政策措施選擇。中外的經濟理論表明,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政策,大體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三種類型。如本世紀30年代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及其與之配套、至少實行了10年之久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來所奉行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等,都具有這種政策特徵和政策取向。而我國當前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只是在適度從緊財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據變化了的新情況、新問題和始料不及的某些外部因素而採取的一種應對性財政政策舉措,並非是一種政策類型。
[編輯本段]積極財政政策的性質和特點
(一)政策的階段性。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當前我國出現了需求不足,投資、出口和經濟增長乏力,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劇等特殊情況下,在政策環境允許的限度內,所採取的一種階段性或暫時性的適度擴張政策。也可以說,這是在國內經濟有緊迫需要,政策實施又有現實可能的條件下,所作出的一種有條件的政策選擇。這里所謂客觀需要,就是擴大內需以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需要,是在貨幣政策因實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與效果受限的條件下,必須進行的一種政策選擇。而所謂政策環境允許,就是說,盡管國家財政收支形勢較為嚴峻,但在銀行有較多「存差」,有富裕資金,企業因約束機制強化等原因而貸款謹慎等情況下,財政可以通過實施以適度擴張的國債政策為重點的積極財政政策,來達到擴展需求、刺激經濟的目的。一旦這種政策環境發生變化,財政政策選擇就需另行考慮。
(二)政策的定向性。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在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完全到位,企業機制轉換也尚未完成,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況下,不宜也不能實行全面擴張的財政政策,而只能實施既有利於增加投資、開拓市場、擴大內需,又有利於調整和優化結構,促進體制改革深化的財政政策,即應該實行定向性的財政政策。正是有鑒於此,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選擇了以調整結構、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經濟增長後勁和產業帶動效應為目的,以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方向。
(三)政策的復合性。擴大內需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此積極財政政策的運用,就其自身而言,沒有局限於擴大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這一個方面,而是以擴大需求為主旨,注重多項政策手段的綜合運用,體現了政策復合性。簡要地說,除了向國有商業銀行增發1000億元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以外,同時還發行了2700億元特別國債,以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充足率;通過調整中央財政的支出結構,騰出180億元, 專門用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和抗洪救災等,即通過財政的轉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費與投資;分批提高了一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調整了進口設備稅收政策,降低了關稅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外商投資項目和國內投資項目,在規定范圍內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殖稅,以此推動和增進外經貿方面的需求。
[編輯本段]積極財政政策的政策取向
財政政策原則或政策取向的合理確定與適時調整,對政策目標的實現和政策效應的優劣,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國已經和正在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與適當的貨幣政策,應注意和力求做到下述幾個「兼顧」或幾個「結合」:
第一,在政策重點的選擇上,把增加投資規模與刺激、拓展最終消費需求相結合。在傳統的計劃經濟——賣方市場——短缺經濟條件下,我們一直習慣於把刺激經濟的重點放在投資和生產上,亦即放在增加產品供給上,因為供給的約束始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在市場經濟——買方市場條件下,需要刺激的重點則是消費需求,有效需求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刺激投資和生產固然也是在提高需求,但這只是中間需求,它究竟能對經濟增長發揮多大的作用,究竟能否提高經濟效率,則取決於最終需求的狀況。新形勢下有助於擴大內需的財政、貨幣政策取向,必須把增加投資和生產與刺激最終消費有機結合起來。
第二,在政策力度的把握上,使總量的適度擴張與結構的調整、優化相結合。因為當前問題的性質,既不是簡單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經濟蕭條,也不是簡單的總量需求不足,而是在經濟體制、經濟發展(增長)模式轉軌時期,在已經成功實現了經濟軟著陸,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形勢下,主要由於轉軌「鎮痛」、體制和結構障礙等基本原因而形成的過渡性困難。正是由於這種特點和性質,即在體制轉軌尚未完成,結構矛盾十分突出、適應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還很不健全等情況下,如果片面強調和實施全面松動的總量擴張政策,那就很可能誘發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加重結構調整的困難,從而非但無助於當前經濟的協調、有效增長,而且還將為後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優化,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就業問題的解決,造成更多的麻煩和後延性障礙。
第三,在政策傾向的掌握上,應把支持國有經濟與鼓勵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相結合。因為無論是從其發展需要、發展可能及其存在的巨大潛力,還是從其在諸如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國家稅收、解決就業問題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來看,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對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增長目標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然而,從實際情況看,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又的確存在著不少現實障礙和困難,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都有一些亟待研究解決的政策性問題。
第四,在政策效應的考慮上,使擴大內需的當期政策效應與長期政策效應相結合。因為,既然需求不足將是制約我國後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問題的解決就不能只顧眼前、不計長遠,在政策取向、政策效應的分析和估量上,必須把短期與長期、當前與今後加以統籌考慮。
[編輯本段]積極財政政策的適時調整
既然積極的財政政策並非一種長期的政策選擇,那就必然有一個政策調整或政策轉換的問題,這是我們必須預作準備的。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出現或找到替代當前財政政策「拉力」或「推力」的因素和條件。就是說,要逐步改變以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為重點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用其它的推力來加以替代或置換,從而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和轉型創造條件。我以為,從中長期看,這樣的因素或拉力有如下幾個方面:
1、市場和消費替代。即當前財政、貨幣政策的著力點,應放在有利於進一步開拓市場和刺激最終消費需求方面,逐步減輕經濟增長對擴大政府投資規模的依賴。這方面可供選擇的措施很多,如有序推進銀行的消費信貸;適當增加財政對刺激居民消費需求的支出比重,特別是增加對低收入者的財政轉移性支出數量;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村和農民收入,為開拓巨大的農村市場奠定基礎,等等。
2、民間和企業投資替代。社會資金是永遠流動和相互轉化的。為實現預定的經濟增長目標,除了某些社會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提供,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投入以外,民間和企業投資的增加,就能為政府基於拉動經濟增長目的而進行投入的適時退出創造條件。在這方面,我國是存在很大潛力的。比如,盡快減輕企業沉重的非稅負擔,改變有些企業存在的費大於稅狀況所能產生的企業投資潛力,就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同時,只要引導有方、政策得當,激活我國巨額儲蓄存款余額和游資的利用機制,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又比如,充分運用財政貼息、財政參股、財政擔保等經濟手段,以充分調動和吸納社會資金參與社會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和房地產開發等方面的投入,收到「四兩撥千斤」之效。
3、出口需求替代。雖然國際經濟形勢動盪不定,不確定的因素較多,但通過深化我國外經貿體制改革,加強結構調整,改善政策激勵措施,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等途徑所能產生的能量,也是不可低估的。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去年在引進外資方面所創造的成績,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積極財政政策風險實證分析
積極財政政策風險是指積極財政政策的預期目標不能實現或失敗的可能性。其風險的表現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決策風險,二是政策執行風險。這說明積極財政政策風險不是局限於某一個環節,而是貫穿於政策的全過程。一般而言,導致積極財政政策風險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財政政策目標確定方面的偏差。確定的政策目標嚴重脫離實際,或財政政策目標與國民經濟發展目標脫節,或財政政策目標本身的模糊性,都會帶來相應的政策風險。(2)在財政政策決策和執行的過程中,由於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對稱和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3)財政政策決策者和執行者的水平和能力也影響積極財政政策風險程度。(4)財政政策工具選擇上的失當,且政策工具之間缺乏有機配合。(5)財政政策嚴重滯後,沒有隨經濟運行狀況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6)財政政策作用的力度過大或過小。(7)在財政政策執行過程中,由於特定利益集團的阻撓或政策執行者對政策理解上的偏差。
以上只是從純理論的角度對積極財政政策風險的含義、表現及成因進行了抽象分析,對中國積極財政政策風險的分析不能停留於此,而必須密切聯系中國積極財政政策實踐來具體進行分析。1998年8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財政部關於增發國債用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今年中央財政預算調整方案(草案)的議案》,決定由財政部向國有商業銀行增發1000億元國債,專項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決不搞一般性工業項目。根據這一原則,當年安排的國債資金項目主要包括:農田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鐵路、公路、電信和一些重要機場建設;城市環保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設500億斤倉容的國家儲備糧庫;農村電網改造和建設工程、城市電網改造;增加公檢法及司法設施建設投資;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其資本金;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和進口設備稅收政策。1999年,中央政府為進一步擴大內需和鼓勵出口,決定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政策措施的運用方面,既向銀行增發國債用以擴大投資,又增加居民收入以促進消費;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又支持企業技術改造。2000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發行1000億元長期國債,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技術改造,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60%以上的國債投資用於中西部地區;二是繼續貫徹落實 1999年出台的調整收入分配的各項政策措施,保障城鎮居民的收入穩定增長;三是進一步應用稅收等手段,鼓勵投資、促進消費、增加出口。根據中央的精神,在2001年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繼續追加現有國債資金項目的投資,加大西部地區開發力度,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等。
從近3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來看,通過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1998年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1999年拉動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 2000年拉動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中國官方估算)。2000年GDP增長速度8%,增幅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我國國民經濟已出現了走向良性循環的重要轉機。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盡管2000年國民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回升,但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我國的經濟競爭力還比較弱;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民間資本投資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來;國有企業經營機制還沒有根本轉變,企業經濟效率沒有明顯的提高,不少企業經營十分困難,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農業發展基礎不牢,農民收入增長十分緩慢,農民負擔過重問題仍沒有很好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信息化程度較低;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缺乏堅實的基礎。
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政策的作用效果同我們的預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差,這說明積極財政政策在其決策及實施過程中客觀上仍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導致政策風險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就積極財政政策的目標而言,集中在拉動經濟的年度增長上,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關注不夠。其次,在分析經濟增長速度連年下滑的原因時,認為是內需不足造成的,因而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著力點只是放在擴大內需上,而對社會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缺乏充分的認識和應有的重視。再次,在政策工具的選擇方面,主要是通過增發國債、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來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增長,其他政策工具很少使用,不同的財政政策工具之間缺乏有機配合。第四,在2000年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開始回升的情況下,我國財政政策的重點仍然放在擴大需求上,而沒有適時地進行戰略上的轉移,財政政策顯得嚴重滯後。第五,在處理財政政策作用和市場機製作用的關系方面,片面強調前者的作用,而忽視後者的作用,沒有擺正財政政策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致使財政政策的力度偏大,財政風險尤其是國債風險進一步加大。第六,積極財政政策沒有體現其應有的公平性,而是過於向國有經濟傾斜,對其他所有制經濟存在明顯的歧視,尤其是在財政投入方面。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不利於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第七,由於層層截留、挪用,據估計,約有20%的國債資金不能到位,致使通過國債投資項目拉動經濟增長大打折扣。
[編輯本段]防範積極財政政策風險的基本對策
1.在積極財政政策目標的確定上,必須從片面追求年度經濟增長轉移到確保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上來。作為我國的最高決策層,在制定財政政策目標時,不能僅僅局限於確保年度或任期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而應將重心放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只有這樣,我國的國民經濟才能真正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才有保證。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既包括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也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地區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城鄉經濟結構的合理化、生態環境的好轉等。
2. 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應該從拉動需求轉移到改善供給上來。在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的初期,針對需求嚴重不足的嚴酷現實,財政政策作用的側重點放在拉動需求方面,這樣做簡單、容易操作,而且見效快,因而是無可厚非的。到了2000年,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回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投資品及消費品價格開始止跌回升,這說明我國的需求管理政策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盡管有效需求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經轉移到有效供給上來了。經過3年積極擴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我國的財政赤字率、償債率、債務依存度都已接近或超過警戒線,雖然負債率還較低,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而言,國民經濟對國債的承受能力相對低下,因而以西方發達國家及歐盟成員國所確定的警戒線標准來說明我國的國債發行還有較大的空間,這是不正確的。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的國債負擔率應控制在20%以內為宜,最多不得超過30%,否則有發生財政危機的危險。
由此可見,以擴大國債規模和財政支出規模為主要內容的旨在拉動需求增長的財政政策已沒有多大的迴旋餘地。單一的需求管理政策只能解決短期的經濟增長問題,不可能解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要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應放到改善供給、增加有效供給上來。要通過財政政策的作用,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並使產業結構、地區經濟結構和城鄉經濟結構逐步合理化,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夠有機協調起來。
3.在積極財政政策目標及政策的重心發生轉移的情況下,對財政政策工具的運用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首先,在國債方面,雖然維持一定數量的國債發行是必要的,但國債發行規模要加以嚴格控制,國債增長速度應低於GDP的增長速度,從而使國債風險程度能得到有效控制和降低。國債資金的運用應僅限於具有經濟效益的領域,並重點投向基礎產業及基礎設施,以及企業技術改造和信息產業及生物醫葯等高新技術產業。國債資金向這些領域的投入不是包辦或壟斷,而是重在發揮其對民間資本的引導作用。國債資金應退出納消費性領域,有關社會保障事務應通過稅收等無償性收入來解決。在國債資金投資結構上,要逐步加大新興產業及企業技術改造方面的投入,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升級,充分發揮國債投資的「擴散效應」和「乘數效應」,拉動民間投資的快速增長。要加大對國債投資過程的監督管理,確保國債資金的到位,提高其使用效益。在利用國債投資加大西部地區開發力度的過程中,投資的重點應放在西部地區的基礎工業及基礎設施方面,優化西部地區投資環境,並使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其次,要充分發揮財政貼息的杠桿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靠財政投資支持國家重點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和對社會投資實施調控,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財政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日趨下降、國債風險加大的情況下,面對中長期優化產業結構方面巨大的投資資金需要,財政的直接投資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當前一種切實有效的方式是通過財政貼息支持政策性融資,變直接投入為間接拉動與引導。目前要擴大財政貼息的資金規模,使之成為加強供給管理的有效工具。
再次,要通過稅制改革,優化稅制結構,刺激民間投資。要廢除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變生產型增值稅為消費型增值稅,並相應調低其基本稅率,取消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區分;統一企業所得稅,給內外資企業以公平的稅收待遇。取消地區性稅收優惠待遇,實行以產業為導向的稅收優惠待遇。
第四,要切實解決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和亂集資問題,充分發揮人大、政協、人民群眾及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規范和約束政府本身的行為,切實減輕企業及個人的負擔,調動其投資積極性。如在政府收費方面,有關政府收費的立項、收費標準的確定等都必須通過全國人大或省級人大的審批,收費標準的調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省級人大常委會舉行聽證會。各級政府只是收費的執行者和管理者,無權進行收費的立項、收費標準的確定和調整。
4.正確認識財政政策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堅持市場第一、政府第二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的宏觀調控只能建立在市場機製作用的基礎上,政府的財政政策只是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對財政政策的作用既不能低估,也不能誇大。在運用財政政策以實現經濟發展目標時,要注意掌握好政策的力度和作用范圍,保持財政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和適度性。要通過財政政策的實施,彌補私人經濟部門投資的不足,並積極引導其投資方向,而不是排擠私人經濟部門投資,同其在經濟領域爭利。作為財政政策的決策者和執行者,要注重提高決策水平和執行水平,及時收集和掌握經濟發展信息,減少和避免政策決策和政策執行的盲目性。
5.積極財政政策目標的實現及其風險的防範,還需要其他經濟政策及經濟制度的密切配合。我國的一切經濟政策及經濟制度都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特別是在我國即將加入WTO的歷史背景下,要確保其公開性、公平性、公正性。財政政策的實施結果與預期目標之間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不僅是財政政策本身的問題,還有其他的政策及制度原因。如民間投資缺乏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有力支持,民間投資產業准入政策方面的障礙等,使民間投資近幾年來一直處於低迷狀態。要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必須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面給予公平待遇,廢除各種歧視性的規章制度,民營企業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及銀行信貸等多種方式融資。要逐步取消產業准入方面的制度性障礙,變審批制為登記備案制,除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及國防安全的領域不宜讓民間資本進入外,其他領域應盡可能向民間資本開放。凡是允許外資進入的領域,都必須對國內民間資本開放。
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這是貨幣政策性質和貨幣政策調控方向的重大轉變。這種轉變,是應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對我國經濟沖擊的明智之舉,是有效提振內需、充分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作用的重要舉措,是防止經濟大幅下滑、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有力保證。
在我看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至少包括三重含義:其一,這是「適度擴張」而非「完全擴張」的貨幣政策。兩種政策的區別不僅在於擴張程度的差異,還在於其各自運用時所面對的宏觀經濟態勢的不同。完全擴張型貨幣政策通常在經濟發生危機或經濟蕭條時採用。作為一種「反危機」的宏觀經濟政策,其實施目的在於縮短經濟危機或經濟蕭條的時間過程,拉動經濟復甦;適度擴張型貨幣政策則適用於經濟顯著減速或即將進入下降周期的經濟環境,實施目的在於維護經濟增長的動力,遏制經濟下滑,確保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很顯然,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選擇,與我國現實的宏觀經濟態勢是吻合的。
其二,這種政策無論是在質的規定上,還是在「量」的變化上,都有別於從緊的貨幣政策。質的規定自不待言,「量」的變化也是如此。盡管沒有一個可以用來衡量「適度」的、公認的、統一的標准,但體現貨幣政策能量和實施程度的一些宏觀金融變數指標,如貸款增量、貸款增長率、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等的總體水平,應明顯高於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時期。
其三,貨幣政策的組成部分,如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存款准備金比率一類的貨幣政策工具都應該是放鬆的,盡管它們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作用程度會有差別。以擴張信貸規模和降息為主基調的信貸政策與利率政策,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承擔著主要角色,而匯率政策的作用也不應低估。面對我國出口下滑導致外部需求明顯萎縮的情況,應改變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加大人民幣匯率向下浮動的幅度。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旨在拉動內需,確保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從投資需求看,實施這種政策一方面有利於增加企業投資資金的可得性,擴大投資資金來源,增強企業的投資能力;另一方面,會調低利率總水平,降低企業的投資成本。這兩方面歸結到一起,是有利於刺激企業及其他經濟主體的投資熱情,擴大投資需求。但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要提高投資效率,使投資更好地發揮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必須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使投資資金更多地流向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如「三農」、節能環保、保障性住房、自主創新高科技等行業。應改善投資環境,消除行業和市場壁壘,給民營資本以「國民待遇」,使其能夠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公平參與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投資。對某些總量型的貨幣政策措施,應賦予其結構調控功能。僅以央行作為經常性政策調控工具的存款准備金比率為例。應改變「一刀切」的存款准備金比率,實行差別存款准備金制度,對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所在地區、金融資源相對貧乏的經濟落後地區,可實行相對較低的存款准備金比率。這樣做,既可以增強政策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有利於促進地區間經濟的協調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
消費主要受勞動者收入制約,因而貨幣政策刺激消費需求的作用有限。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面,貨幣政策作用的支點,應是強化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結算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促進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拉動消費。同時,貨幣政策應和產業政策、收入政策、財政政策等宏觀政策密切協調配合,形成拉動消費需求的合力。
『肆』 請通俗解答一下什麼叫過橋資金謝謝!
過橋資金是一種短期資金的融通,期限以六個月為限,是一種與長期資金相對接的資金。提供過橋資金的目的是通過過橋資金的融通,達到與長期資金對接的條件,然後以長期資金替代過橋資金。過橋只是一種暫時狀態。
過橋資金和助保貸充分顯現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和引導作用,已成為企業普遍認可、最直接、最有效的政府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有力措施。
簡單的舉個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比方說:小李之前在工商銀行辦理抵押貸款貸了200萬元錢,現在他手頭有點緊,想再貸100萬,可是,他之前貸的200萬元的貸款至今還未還清,如果要再貸這100萬元錢,必須還清之前的200萬元貸款與利息之後才能貸。小李這時候正缺錢,所以只能找貸款公司墊資幫小李還上那200萬元的貸款與利息,然後小李就可以去銀行辦理300萬的抵押貸款,銀行款項下來,小李用從銀行貸下來的款項歸還欠貸款公司的錢和利息。其中,貸款公司墊資的這部分錢就是過橋資金,貸款公司幫小李還錢的過程就叫過橋。
『伍』 流動資金貸款用途有哪些
流動資金貸款的用途,一般是限於維持公司日常經營周轉而需要支付的費用,流動資金貸款的流動性是非常強的,主要是適合有中期資金需求和短期資金需求的個體工商戶,或者是企業客戶,比如:購買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資、支付水電費、支付生產經營場所的租賃費等等。但是機械設備需要看具體的情況,不是所有的機械設備都可以用流動資金來購買。
拓展資料:
一、資金掉頭就是過橋資金
過橋資金是一種短期資金的融通,期限以六個月為限,是一種與長期資金相對接的資金。提供過橋資金的目的是通過過橋資金的融通,達到與長期資金對接的條件,然後以長期資金替代過橋資金。過橋只是一種暫時狀態。 過橋資金和助保貸充分顯現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和引導作用,已成為企業普遍認可、最直接、最有效的政府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有力措施。
二、過橋資金有如下幾個特點:
1.期限短,通常不超過六個月。
2.含金量高:對於資金運作而言,對使用方相當重要,起支撐和撬動的作用。
3.資金回報高:因其重要性,給予資金提供者的回報相當高。
4.風險較容易控制:由於過橋資金不是長期佔用資金,只是一種臨時需要,往往有後續資金來替代,因此風險較易控制。
三、過橋資金速度快,利率低,從企業提出申請到資金到位,僅需2-3天。"市經貿委中小企業發展局融資指導處處長胡淑桂告訴記者,"這一辦法調動了政府、企業和銀行的積極性,充分提高了過橋資金的使用效率,把資金效應放大到幾百倍。 切實幫助了企業產供銷資金的均衡分布,維護了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同時資金封閉運行的流程設計也能夠有效規避風險。真正做到了通過有限的財政資金來撬動國有投融資機構,通過財政資金的放大作用使更多的中小企業受益。"
四、利息是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使用費,指貨幣持有者(債權人)因貸出貨幣或貨幣資本而從借款人(債務人)手中獲得的報酬。包括存款利息、貸款利息和各種債券發生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