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利率市場化,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的現狀如何
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在市場經濟中,利率水平及其結構由經濟主體自主決定的過程。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含義:(1)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2)形成一個以中央銀行利率為核心、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存貸款利率的體系;(3)中央銀行作為利率調節的主體。
利率市場化實質上是一個逐步發揮市場機制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進而實現資金流向和配置不斷優化的過程。但是利率市場化並不意味著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中央銀行仍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市場基準利率,進而影響其他金融產品的定價。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的現狀
我國在利率的管制上一直比較嚴格,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先後放開了我國的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境內外幣存貸款利率以及人民幣貸款利率,目前僅對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利率進行上限管理。人民銀行已將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種種跡象顯示,我國利率市場化正呈加速推進態勢,至今僅剩存款利率放開最後一步。
我國在逐步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的同時,多年來一直同步推進市場化利率體系和完善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控體系。自1996年取消同業拆借利率上限管制開始市場化利率體系培育在以下三個方面得到有序推進:一是培育和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現已初步建立了以SHIBOR為代表的短期市場基準利率和以國債收益率曲線為代表的中長期市場基準利率;二是在利率雙軌制背景下,通過創新存貸款替代產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逐步夯實市場化利率的形成基礎;三是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機制,推動中央銀行逐步向利率間接調控方式轉變,增強公開市場操作引導市場利率的能力。
B. 2. 敘述我國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和改革情況。(200~300)
利率市場化一直是我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2000年以來廣受人們關注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第一步:經國務院批准,從2000年9月21日開始,改革我國外幣利率管理體制,首先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各種外幣貸款利率及其結息方式。
改革(1) 宏觀經濟形勢決定著改革的時機選擇。
(2) 金融微觀基礎建設的程度制約著改革的實踐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場,健全金融機構後放開利率成功者居多,而無扎實市場基礎者貿然完全放鬆利率管制者多以失敗告終。
(3) 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以及適宜的法律和規章來取代對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預。
在放開利率、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套適宜而謹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質量的監管標准,進行嚴格而效的銀行監督,評估銀行風險。這對利率放開後的金融體系成功地發揮作用非常重要。
(4) 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綜合考慮,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專家們的觀點,只有同時實現一國宏觀經濟穩定和銀行監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實現利率自由化,否則需要有一個創造條件的過程。
(5) 對後利率自由化問題宜盡早防範
C. 我國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利弊
適應利率市場化 國有商業銀行需未雨綢繆
行政管理引發弊端(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建國以來,我國利率一直實行嚴格的行政管理體制。這種嚴格的行政管理利率曾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利率結構和傳導機制上的弊端逐漸暴露,從而導致利率不能正確反映資金供求狀況,對儲蓄、投資沒有彈性,不能對社會資金配置起基礎性的調節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如下:
金融抑製程度高、經濟金融化程度底,金融資產結構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按照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貨幣需求者因交易、預防和投機動機而持有貨幣,這三種動機相對應的金融資產分別是:現金、存款和證券。三種資產中,對利率彈性最大的是證券,其次是存款,而現金無彈性。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處於初級階段,經濟證券化程度還比較低,因此金融資產整體上對利率缺乏彈性。(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製度缺乏應有的地位,利率既不是儲蓄者收入來源關心的主要對象,也不是投資者分割的杠桿。
國有企業產權關系不明晰,預算軟約束,是投資無利率彈性的根本原因。
利率決定是在政府行政規定下形成,因此,利率既不反映資金供求關系,也不能指導資金流向。
利率管理許可權高度集中,儲蓄、投資者以及金融中介無利率自主權。因此,儲蓄、投資對利率彈性缺乏相應的制度基礎。
金融深化和金融資產結構高度集中是利率市場化的金融環境:改革消費支出體制,實現消費市場化是利率市場化的微觀基礎;提高要素分配地位是利率市場化對分配製度的客觀要求;建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是利率市場化的微觀經濟制度基礎;減少政府行政干預、轉化政府職能、放鬆利率管制、理順利率關系,是利率市場化的宏觀環境條件;建立市場規則,歸還儲蓄者、投資者和金融中介自主權是利率市場化的管理要求。
改革利弊條件剖析
從利率市場化改革國家的成功經驗中,我們總結出: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充分有效的金融監管、完善的微觀基礎和完善的金融市場是利率市場化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既面臨一些不利條件同時也具備一些有利條件。先看有利面:一是市場經濟作為目標模式已經確立,利率作為經濟杠桿為公眾所認同;二是收入流程朝著有利於儲蓄與投資社會分工發展;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成為既定目標;四是經濟金融化趨勢正在改善;五是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再貼現、存款准備金等間接調控工具相繼出台;六是居民對利率升降開始具有理性的心理預期;七是金融機構多元化、多樣化處於發展和完善態勢;八是企業多種籌資方式正在形成;九是資本要素分配朝其應有的地位發展;十是政府職能轉變被列入經濟改革的范疇等。
不利的方面:一是短期內資金求大於供、短缺現象不能有實質性改觀;二是歷史包袱過重,消化財力十分有限;三是既得利益集團可能造成昂貴的改革成本;四是市場法規有待健全,特別是司法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五是社會保障制度嚴重滯後,且缺少快速發展的財力等。
針對不利因素,我們應從企業、居民、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中央銀行和金融外部環境等六個方面創造條件,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進程,提升國有經濟對利率的彈性;改革消費支出體制,使其市場化,成為利率市場化的個體微觀基礎;加快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進程,保持金融機構發展平衡;減少行政干預,放鬆利率管制,理順各種利率關系,建立起以市場化為基礎的見解宏觀調控機制;提高經濟貨幣化程度,擴大利率覆蓋面,促進金融深化提升金融資產結構高度;建立富有彈性的有效匯率機制,使匯率真實有效地反映貨幣對外價格,使開放的外部經濟影響及時反映到利率上。
在漸進改革中保持利率靈活管理
根據我國國情,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採取漸進式,分步驟進行(即先外幣再人民幣、先貸款再存款、先大額再小額),這樣可以在整個改革過程中保持對利率的靈活管理。具體操作應按以下三個原則進行:
第一個原則是貨幣市場利率化優先。因為放鬆利率管制以後,中央銀行仍然必須保持對利率的控制力,而貨幣市場是中央銀行調控金融機構頭寸、實現貨幣政策意圖的主要場所。
第二個原則是貸款利率市場化應先於存款利率市場化。如果存款利率先於貸款利率放開,則會縮小存款機構利差,進而導致其經營狀況惡化。而貸款利率先於存款利率放開則會加大存款機構的利差,進而改善其經營狀況。如果存貸款利率同時放開,存款利率上升除了會增加存款機構經營成本外,還會加速貸款利率上升,造成金融體系的劇烈動盪。
第三個原則是大額存款利率市場化要先於小額存款的利率市場化。放開小額存款利率相當於放開了存款市場的所有利率。實際上,對小額存款進行利率管制以降低銀行存款市場的競爭是許多國家長期採取的措施。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中央銀行始終對利率和匯率信號保持足夠的調控能力,並將資本帳戶放開的時間表和利率市場化的時間表錯開是極其重要的。
銀行經營策略應順勢而為
世界上其他國家實行利率市場化初始之時,銀行業大都面對凈息差收窄,競爭加劇的形勢。對此,銀行業一般通過調整經營策略、提高服務收費、拓寬業務領域等手段增加盈利、提高競爭力。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初始也將面臨同樣的困境,我們可在借鑒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從以下方面調整經營策略:
努力擴大資金運用利差。隨著國內區域性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外資銀行的進入,以及大型企業金融脫媒現象的增多,工商銀行要在市場份額下降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必須引用「中風險、高收益」的經營理念,把經營的重心由以往的大型企業轉移到中小企業和個人上來,同時增大對不動產項目的融資,努力擴大資金運用利差。
大力拓展中間業務。中間業務是國有商業銀行最具發展潛力的業務。國外發達國家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全部利息收入比重普遍達到30-50%,高的已超過60%,而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一般還不到10%,發展空間非常大。國有商業銀行應通過價格創新影響客戶行為、合理擴大收費品種范圍、加快分銷渠道的整合創新等謀求互動和雙贏,加以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著力增大零售業務比重。擴大零售業務是國外商業銀行90年代以來十分重視的戰略內容,也是未來國內商業銀行傳統業務中最具發展潛力的一項內容。零售業務的增長不僅表現在資產運用方面,在收益構成上的表現也相當突出,對收益的貢獻非常明顯。因此,國有商業銀行今後應該將零售業務作為一項重要業務來進行發展,盡快改變過去的運作程序和服務方式,樹立以個人為中心的營銷觀念和服務意識,認真研究個人金融業務的運作規律和特點,科學設計個人金融業務的運作模式及所採用的手段,以此增大其對收益的貢獻。
積極處置不良資產。我國在不良資產處置上已經引進國外的做法,將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剝離給專門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經營管理。盡管如此,國有商業銀行現在不良資產的佔比仍然很高。應在國有商業銀行中積極推廣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方式來處置不良債權的做法,永於創新,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成效。
實施服務全能化。服務全能化是增加收益戰略的重要一環。國有商業銀行要爭取客戶,就必須為客戶提供全能化服務,通過整合業務流程、調整組織結構、提供電子銀行服務,適應客戶方便性、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通過服務的全能化,來實現收益來源的多樣化和客戶的多樣化,從而有效分散經營風險,增加經營的穩定性。
強化內部收益管理。強化內部收益管理是商業銀行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收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強化內部收益管理的重點是要提高毛利率和降低經費率上。首先,要吸取高利率時期利率大戰的經驗教訓,經營上必須力求穩定把資金成本抑制到比市場利率更低,推行「低資金成本」的經營戰略。其次,控制人工費、物件費,實行改善營效率的「低運營費用」的經營策略,第三,向客戶提供的服務及金融產品的價格(利率、手續費等)的確定,根據該客戶的收益性及風險等來確定,實行「成本與風險相適應」的原則。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會隨著市場經濟的其他改革,逐漸深化,最終要達成「利率調控在中央,利率決定在市場」的目標。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
D. 我國目前利率市場化現狀啊
我國存款利率目前還是計劃經濟產物,屬指令性的,貸款利率半市場化,屬指導性的,規定最高上浮幅度。由於存款利率長期處於「負值」即遠低於物價漲幅,百姓存款就等於縮水,因此,經濟亂象叢生,如全民跟風炒房、高利貸等。
E. 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思考
率市場化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改革蘊藏著風險,也孕育著機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留給中資銀行的過渡期已為數不多,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桿,能否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銀行資金,也是中資銀行能否在未來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金融企業來說,利率市場化可能產生多方面的風險,它對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對國有銀行經營的重大影響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有利於促進完善的金融市場的形成,為國有銀行創造比較規范的經營環境。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培育金融市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化的過程,最終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融資工具品種齊全、結構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賦有法律和經濟手段監管體制;金融市場主體充分而賦有競爭意識。這些都將為國有銀行的經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促進了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變革。有利於落實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自主權,進一步確立銀行的自主經營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同時,利率市場化會使銀行間、乃至金融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只有銀行的預算約束強,內部風險、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價科學合理才能適應利率市場化,這將迫使銀行的經營機制發生根本性變革。
(三)銀行利率風險和利率管理的難度加大。利率市場化將引起銀行利率風險的擴大。利率變化對銀行是有利還是不利主要是看資產和負債對利率的敏感程度,但是不管利率上升還是下降,利率缺口必然伴隨著利率風險。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影響利率水平的因素眾多,利率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結構也更復雜,與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場利率的波動對於銀行經營的影響更大,利率風險的識別和控制更難。
(四)加大了銀行的競爭壓力和經營壓力,利差縮小。利率市場化將加大銀行的競爭壓力,將導致市場份額的重新分割。銀行間的競爭不再局限於對客戶資源的簡單爭奪,而是擴展到與存款與貸款以及相關的中間業務領域。
(五)有利於商業銀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產品和服務,促進商業銀行業務的發展。利率市場化將導致銀行傳統主導業務的萎縮和非利差型業務的發展。利率市場化以後,銀行為爭奪存款,存款利率肯定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而為了爭奪優質客戶,其貸款利率又會趨於下降,銀行傳統主導業務的比重將會逐漸下降。利率市場化的主要意義在於促進金融創新,所有的經濟主體都會得到創新帶來的好處。利率市場化後,一方面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定價權加大,商業銀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定價自主權,這在客觀上為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大大上升,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大,這在客觀上對商業銀行從事金融創新產生了強大的動力和壓力。商業銀行只有通過持續有效的金融創新行為才能規避利率風險,為資產提供增值、保值的機會。
(六)有利於商業銀行優化客戶結構。利率市場化促使國有銀行經營管理部門自覺關注貸款市場的運行趨勢,根據客戶與銀行所有業務往來可能帶來的盈利、客戶的經營狀況、銀行提供貸款所需的資金成本、違約成本、管理費用等因素綜合確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點優質客戶的同時對風險較大的客戶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為風險補償,推動銀行客戶結構的優化。
F. 試述我國的利率體制改革過程,並解釋為什麼說我國當前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種改革發展的必然
198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加強利率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進行了專門規范,初步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主體地位和管理范圍。
1990年人民銀行下發了《利率管理暫行規定》,對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職責范圍進行了全面的界定,並明確了人民銀行各級機構在利率管理中的職責。此時,人民銀行對利率管理的范圍覆蓋了幾乎涉及所有資金價格和對計息規則的管理。
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時,通過適度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動權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嘗試。
1996年隨著統一的銀行間市場的建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邁上了新台階。金融機構間的批發業務利率逐步放開,人民銀行管理的利率范圍不斷縮小,利率管理種類不斷簡化。
人民銀行針對不同性質資金和不同行業制定的差別利率政策逐步減少,利率管理承擔的財政職能逐步弱化,而對宏觀經濟靈活調控的職能不斷增強。
1998-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並統一了不同期限檔次利率的浮動政策,使金融機構的定價權逐步擴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銀行修訂並下發了《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強調了利率杠桿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簡化了利率管理的種類,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機構自定利率的范圍。
使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以規范的形式明確下來。目前,我國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該《規定》的框架內進行。
(6)我國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現狀擴展閱讀
主要缺陷
一、利率形成機上的缺陷
鑒於利率有其特殊性,從理論上講, 它的形成應當是計劃與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因為, 利率作為國家實施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與經濟杠桿, 要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劃和貨幣供應狀況進行有計劃的調整, 反映國家的貨幣政策導向。
二、利率構成體繫上的缺陷
由於存在上述缺陷, 因而利率構成尚不完整。表現在一是國家計劃制定的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多數, 專業銀行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圍繞基準利率而自行上下浮動的非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少數, 或者說, 中央銀行政策允許的、合法的浮動利率貸款極少。
G. 什麼是利率市場化,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的現狀如何
什麼是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結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現狀如何?
通過十餘年的努力,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特別是貨幣市場利率放開的進度比較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實現貨幣市場利率品種的市場化,包括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債券回購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利率等。二是不斷簡化存貸款利率管理。過去管理的利率品種很多,近年來,通過放開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業銀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後三次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浮動幅度,增強了銀行貸款的風險管理能力,緩解了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四是放開了對外幣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銀行管理的外幣利率品種已經很少了。五是中資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行大額定期存款業務,利率由雙方協商確定。總之,從制度方面看,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H.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狀況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提出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1993年,黨的十四大《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利率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為基礎,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調控核心,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的市場利率管理體系。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中央銀行按照資金供求狀況及時調整基準利率,並允許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在規定幅度內自由浮動。
2003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黨的第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後開放金融市場的需要,人民銀行將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存款先大額長期、後小額短期的基本步驟,逐步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
三、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
自199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以來,經過7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1998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進行了市場化發債,1999年10月,國債發行也開始採用市場招標形式,從而實現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
1998年,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再貼現利率成為中央銀行一項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服務於貨幣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銀行再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1.7],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2] ,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制定。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擴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變。在擴大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時,推出放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計、結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進行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1999年10月,人民銀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進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2003年11月,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降為3年以上不含3 年)。
積極推進境內外幣利率市場化。 2000年9月,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含300萬)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開了英鎊、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確定。2003年11月,對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確定。
回顧1996年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國人民銀行累計放開、歸並或取消的本、外幣利率管理種類為119種,目前,人民銀行尚管理的本外幣利率種類有29種。今後,隨著金融機構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將不斷擴大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自主權,完善利率管理,並通過中央銀行的間接調控,引導利率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