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申請一汽豐田西藏昌都4s店要怎樣流程
先成立一個汽車相關的公司 維修或是2級代理一類的一般注冊資金大約要2000W左右然後有店面 然後有一個維修團隊板金 油漆\r\n機修\r\n保險\r\n售後接待\r\n市場部 銷售部然後申請 在經過一個漫長的考察期 然後可能能成為4S店但是注意地址選擇 4S店有區域保護 一個4S店附近XX公里內是不會再開的在有足夠的資金 一般店裡要有50~100輛車的庫存 考慮好資金 或是貸款 總的來說難度不小\r\n祝你好運吧~~
2. 西藏昌都貸款無抵押 無工資流水 貸5萬
辦理無抵押貸款可以在當地的銀行申請辦理,需要提供近半年的銀行流水,沒有流水是辦理不了的。
3. 想自駕游去西藏,走川藏線,對車輛有什麼要求
西藏這類偏遠地區自駕,現在基本都是柏油路了,對車輛要求不高,但是如果走川藏、滇藏線,因為道路經常損毀翻修,雨季時間長,物資相對匱乏,因此要求很細:
1、車輛動力系統和底盤毛病少,不挑油(平時能吃93,急了90也能燒),配件要好找,正常公路(高速110KM勻速)的單箱油續航里程要能超過600KM。最好選擇保有量大的車,藏區保有量前三的車型——第一豐田巡洋艦LC80、LC100、LC200和霸道LC90、LC120,150霸道在藏區不多,主要是輪胎螺栓質量欠佳,幾次換胎就可能拗斷;第二長城H3和H5主要是汽油2.0和2.4,皮卡主要是汽油2.2車型,柴油的的因為有高反,較少見;第三帕傑羅V3系列和V7系列;第四比較奇葩,順口提下,老款進口現代的新勝達2.7和維拉克斯3.8;
2、排量沒有具體要求,不過SUV最好扭矩200牛以上(自然吸氣車),而且此輸出轉速低於2500轉,因此如果看到有的車扭矩300+,但是輸出轉速高達5000轉,就省省吧。防止因高原氧氣不足引起的動力衰減;
3、最小離地間隙最好不要超過230,不然在搓板路上的彈跳和晃動會非常厲害(FJ除外),一般185以上就夠用,主要還是小心駕駛;
4、四驅有了最好,沒有也沒關系,不要冬季和雨季去,四驅基本用不上,此外首選分時四驅,其次帶中央差速鎖的適時或者全時四驅,還是那句話,再好的四驅也比不過小心駕駛,就算是ROCK-TRACK進了二逼手裡,也能死在小河灘上;
5、雨季有部分水漫路面或者水毀路面,涉水在40CM以上的完全沒問題,不過如果對越野駕駛不熟悉,不要輕易嘗試涉水。老話說就是「快走沙子慢走水」,走水盡量低檔位高轉速,控制車速千萬不要快,有低速四驅,也就是4L的,不要嫌麻煩,超過20CM的水還是掛低四過吧;
6、維修工具不嫌多,易損件和足夠兩次使用保養配件帶全,空濾最少帶一個,想去珠峰大本營,除非你是第一條羅列的銷售前三的車型,不然還是老老實實在拉薩或者日喀則租輛巡洋艦80去吧,否則你一定後悔;
在西藏自駕,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慢,在那裡真正是所謂「慢就是快」,險坡險彎多,尖銳碎石多,只要扎個輪胎,熟手也要40分鍾左右才能累得半死的換好,所以在季節合適、心態平和、駕駛熟練的情況下,QQ也能走川藏,否則LC200也是白搭
此外,一定記住「看景不開車,開車不看景」,否則極大幾率自由落體。停車時候找安全的地方,多為前後方來車的視野和運行路線考慮。在西藏,別指望誰的車都剎得住,別指望誰開車的時候都專心不看景且沒有因為高反頭暈眼花,別指望經過你身邊的車里坐著的司機都不是買來的駕照。
4. 拉薩是藏A昌都山南日喀則那曲阿里林芝分別是藏什麼
1、拉薩市車輛牌照:藏A;
2、昌都地區車輛牌照:藏B;
3、山南地區車輛牌照:藏C;
4、日喀則地區車輛牌照:藏D;
5、那曲地區車輛牌照:藏E;
6、阿里地區車輛牌照:藏F;
7、林芝地區車輛牌照;藏G。另外還有:藏H,西藏駐四川省天全縣車輛管理所(大部分都是西藏駐成都辦事處使用);藏J,西藏駐青海省格爾木市車輛管理所(大部分都是西藏駐格爾木辦事處使用)。
5. 西藏昌都公積金購房貸款年利率是多少
會按照你貸款期限和金額等因素,在公積金基準利率基礎上做上浮後再貸款給你。1-5年,3.75%。5年以上,4.25%。不會直接按基準利率給你貸款。
6. 西藏昌都國五可以上牌嗎
昌都地區目前國五的車輛可以正常上牌照
7. 建國後,黨和政府在西藏的建設成就
西藏自治區成立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全國各兄弟省市的無私援助下,在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西藏各族人民的艱苦創業和不懈努力,西藏城鄉建設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初步形成「以拉薩為中心、地區行署所在地為次中心,縣城為基礎的三級城鎮體系,城鎮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 一、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逐年加大,建築建材業得到快速發展西藏和平解放前,由於受經濟十分落後、交通困難、物資奇缺、技術力量薄弱以及舊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制約和束縛,城鄉建設非常滯後。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進行了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後,為迅速改變西藏的落後面貌,中央從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技術工人、幹部和科技人員支援西藏建設。內地建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帶來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使西藏的建築設計、施工、建材行業得到了很大發展。特別是中央先後召開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進一步加大了對西藏的援助和投資力度,1984年和1994年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分別援助資金4.8億元和23.8億元(實際完成投資48億元)興建43項工程和62項工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117項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為西藏建築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建築施工企業得到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的數量和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發展和提高。目前,建築施工企業已發展到400餘家,從業人員達8萬餘人,各類工程勘察設計單位資質近70家,監理公司40餘家,工程招標代理機構近20家,工程造價咨詢機構10餘家。僅2004年就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8多億元,建築業增加值達42億元,約占同期國民總產值的20%;以水泥生產為龍頭的建材工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建材企業發展到近300家,建材工業總產值9.03億元,建材產品的品種和質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型建材逐步得到推廣使用,工程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工程質量穩中有升。近年來,工程質量監督覆蓋面達98%以上,一次性合格率在96%以上,優良率達17%以上,建築施工現場的安全生產管理得到加強,沒有出現重大工程質量責任事故。「十五」以來,有2項工程獲得我國建築業的最高獎項——魯班獎,有10餘項工程獲得我區建築業的最高獎項——「雪蓮杯」獎。同時,涌現出一批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作品和「樣板工程」。建築建材業的快速發展,對拉動我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在我區國民經濟中已經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有濃郁民族特色藏式建築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從無到有、日趨完善,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一些以寺廟為中心,貴族、農奴主庄園為主體形成的居住區,沒有起碼的城鎮設施,沒有一寸黑色路面,城鎮道路凹凸不平。當時拉薩的建成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萬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在拉薩等地開始修建了一些供電、醫療、文教衛生、道路等公共設施,西藏城鎮建設開始起步。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以後,先後形成了三次大的建設高潮,拉薩市等七地市行署所在地城鎮先後建成了一批等級路面和現代化供水、排水、道路照明等設施,西藏城鎮得到了發展。特別是中央召開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隨著中央和全國各兄弟省市對口援藏力度的不斷加大,城鎮建設投資規模逐年加大,我區城鎮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城鎮基礎設施和城鎮功能不斷完善,城鎮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全區設市城市2個、縣城71個和建制鎮140個,城鎮人口約98萬人。七地(市)所在城鎮道路骨架、上下水管網已基本形成,城鎮道路達495公里,城鎮生活垃圾填埋場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4座,建成區綠化率已達23 %。 布達拉宮廣場 拉薩市金珠西路(趙德勤攝) 三、城鎮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發展迅速,極大地方便和改善了居民生活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供水、排水設施,居民飲用水全靠打土井提水或到河溪中背水。西藏和平解放以後,特別是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隨著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城鎮配套公用事業也相應得到較快發展。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城鎮日供水綜合能力達40多萬立方米,供水管道長785公里;城鎮供水普及率為60%;七地市所在地城鎮已有較完善的供排水設施。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液化石油氣進入尋常百姓家,城鎮液化氣年用量 1.1萬立方米,城市燃氣普及率達80%。燃氣和太陽灶在許多城鎮得到廣泛普及,結束了長期依賴牛糞、柴火和煤油爐的時代,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生活。城鎮公共交通從無到有,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城鎮擁有公共交通營運車輛約1100多輛,計程車2000多輛。隨著電力事業的發展,極大改善了我區用電狀況,拉薩等七個城鎮「亮化」工程建設加快,一到夜晚城市夜空燈光亮麗,不僅方便了市民生活,而且促進了經濟繁榮。這些建設成就,40年前是無法比擬的。 四、城鎮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完善,規劃龍頭作用不斷強化 城鎮建設更注重節能採暖,阿里地區被動式採暖房正逐步得到推廣 近年來隨著我區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城鎮規劃滯後於城鎮建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為此,在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積極指導下,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省(市)的無私援助下,我區城鎮規劃工作得到重視和加強,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完善,規劃龍頭作用不斷強化。經過全區城鎮規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完成城鎮體系規劃的終審工作,制訂了城鎮「非均衡」戰略,初步構建以拉薩市為中心、六地(市)所在地城鎮為次中心、其它城鎮為基礎的三級城鎮體系,為全區各城鎮協調發展繪制了宏偉藍圖;完成了7地(市)所在地城鎮、71個縣城所在地城鎮和部分重點建制鎮總體規劃的編制(修編)、審批工作,有效地發揮了城鎮規劃對城鎮建設的指導作用,促進了城鎮各項事業的有序發展;完成了部分地(市)所在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為提升城鎮品位,加大城鎮規劃實施力度提供了依據,目前還正在組織編制全區縣及縣以上城鎮近期建設規劃,預計在2005年底以前完成;完成了拉薩市布達拉宮周邊的保護規劃和八廓街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組織日喀則市、江孜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促進了全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開展;編制了一批小康示範村規劃,推動了村鎮建設事業的發展;全區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編制工作正在開展,有望2006年初編制完成。 功能逐步完善的西藏城鎮(趙德勤攝) 五、住宅建設成績喜人,居住條件明顯改善 修葺一新的藏式民居 西藏和平解放前,房屋和土地等生產資料都由「三大領主」控制,廣大農牧民沒有自己的住房,居住條件很差。自治區成立後,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居民住房建設,特別是近年來,我區採取積極靈活的政策措施,充分調動集體、個人的積極性,加大住房建設投資力度,同時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從1998年起開始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有力地支持居民購房、促進我區住房建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區積極響應中央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方針,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安居工程、集資合作建房)建設,同時積極培育引導房地產業發展,引進投資,在全區開發了3萬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宅小區10餘處,為拉動我區經濟的快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預計「十五」期間,全區城鎮住房建設累計完成投資近16億元,其中:房地產開發建設投資約11.6億元,全區城鎮累計新增住房建築面積約94.64萬平方米。「十五」期間,我區每年建成住房面積20萬平方米以上,目前全區城鎮住房存量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面積也由1995年的14.02平方米提高到 20.11平方米。農牧民的居住條件也有了較大改善,農民人均住房面積也由1990年的18.94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1.42平方米。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逐年改善。 民房改造使農民住上寬敞明亮的住房 與此同時,積極引導和推進民房改造工作,努力改善農牧民的居住條件。2005年3月,拉貢公路沿線民房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此次民房改造工程涉及拉薩市堆龍德慶、曲水和山南地區貢嘎三縣的1499戶6705人,計劃投資1.7億元。資金籌措採取農牧民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不足部分以貼息貸款、小額信貸、勞務投入、農戶互助等方式。此項工程已於自治區成立40周年大慶前完工。此外,各地區也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推進民房改造工作,如林芝地區從2000年開始實施民房改造工程,僅2004年該地區共改造農房5896戶,建築面積約130萬平方米,投入改造資金7.2億元;昌都地區立足該地區實際,結合小城鎮建設,2004年已完成昌都、八宿、江達三縣1400戶民房改造工作,總建築面積達19.6萬平方米,累計投入小城鎮建設和民房改造資金1.3億元。民房改造工程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了廣大農牧民的廣泛贊譽。下一步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加大民房改造工作的力度,擴大民房改造工作的覆蓋范圍,使農牧民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使農牧區的面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西藏做出應有的努力。 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築 回顧四十年來的建設歷程,成就斐然,引以自豪;展望未來,催人奮進,前程似錦。在這新世紀新階段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隨著國家對西藏建設投資力度的加大,西藏的城鄉建設事業又迎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十一五」期間,我們將在區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和建設部的總體指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促進經濟增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節約型社會和構建和諧西藏的宏偉目標,認真做好各項工作。歸納起來主要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探索符合西藏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加快城鎮管理科學化、城鎮經營市場化步伐,深化城鎮公用事業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強化城鎮功能,突出城鎮特色,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小城鎮和小康示範村,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二是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研究產業政策,調整產業機構,積極引導建築建材企業做強做大,培育「龍頭」企業,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確保建築業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三是以開發建設節能省地型住房和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為重點,積極引導和培育房地產業的發展,加快住房建設,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加快民房改造步伐,切實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居住環境;四是抓好建設行業科研和科技創新工作,在建築節能、太陽能的綜合利用、城市供暖供氣等方面,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科技立項,積極組織科研攻關,提高行業科技水平,為提高工程質量、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環境提供技術支持;五是在加強對全區建設行業的宏觀指導和監督管理的同時,加強行業人才建設,為行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同時狠抓黨風廉政建設,為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干興藏,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為推進我區建設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確保實現我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拉薩作為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設成就尤其引人注目,城市面貌今非昔比,可以說每一個重遊拉薩的人對拉薩的發展變化贊不絕口。目前,拉薩市市區柏油路、水泥路達30餘條,縱橫交錯,形成城市道路交通網路;拉薩市城區面積由原來的不足3平方公里發展到54.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不足3萬人發展到27.2萬人。其他地區行署所在地城鎮建設也已初具規模。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完善,城鎮建設也逐步向高層次發展,建成一條條高等級路面及其配套設施,一座座現代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同時,注重城鎮建設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有機結合,建成了一些體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建築產品,極大地豐富了城鎮景觀。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和建設成效顯著,國家先後投入巨資對大昭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等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修繕。繼 1999年林芝地區八一鎮被評為「全國優秀園林城鎮」之後,2001年昌都鎮昌慶街改造工程榮獲「全國人居環境示範項目獎」,2004年日喀則後藏民族風情步行街榮獲「全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八廓街、布達拉宮廣場、扎什倫布寺廣場周圍環境整治和舊城區改造取得顯著成效,江孜歷史文化名城、雅礱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取得很大進展。同時,以治理「臟、亂、差」為重點,加大建設與管理力度,重視加強城鎮綠化、美化工程,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城鎮環境和市容市貌明顯改善。城鎮環境建設的配套發展,使西藏城鎮建設逐步走上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