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流水資料 > 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

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

發布時間:2022-09-01 10:19:49

1. 如何加大放貸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措施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截至7月末,我行各項貸款余額44.46億元(含貼現7.77億元),比年初增加4.41億元,增長11.02%,市場份額保持在全市金融機構前三位。

——一般貸款投放創新高。截至7月末,我行累計發放一般貸款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億元;一般貸款余額36.7億元,比年初增加5億元,完成央行合意貸款增量全年計劃指標額度的99%,較計劃進度多投放1.02億元。

——加大票據融資力度。截至7月末,累計簽發銀行承兌匯票34.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7億元,累計貼現33.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億元;承兌匯票余額31.8億元,比年初增加13.8億元,票據業務保持全市金融機構市場份額第一;同時,為支持區域內實體經濟,嚴格執行央行信貸調控政策,我行不斷加大票據的轉出力度,騰出信貸規模,累計轉貼現賣出22.3億元。

——調整信貸期限結構,滿足企業生產經營需要。主動調整短期、中長期貸款比例,增加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滿足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需求。截至7月末,我行短期貸款余額25.55億元,佔比57.47%,比年初增加6.38億元,中長期貸款11.14億元,佔比25.06%,比年初減少1.43億元。

——積極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圍繞「兩化互動」和「五個自貢建設」,力促地方經濟發展。不斷加大對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富順晨光工業園區、榮縣郝家壩工業園區、沿灘工業園區、自流井工業集中區、貢井工業集中區、大安工業集中區的基礎設施項目和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截至7月末,累計向省、市重點項目授信6.22億元,涉及機械、化工、商貿、城市基礎設施、園區基礎設施、衛生、教育、旅遊等18個項目,向園區企業累計發放貸款近25億元。

——著力支持中小企業和「三農」發展。截至7月末,我行新增90戶小微型企業貸款客戶,小微企業授信戶數(含個人經營性貸款)1621戶,較年初增加278戶,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含貼現)246844.36萬元,佔全部貸款的55.52%,較年初增加63841.26萬元,增長34.89%,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增速23.87個百分點,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含貼現)增速不低於全部各項貸款增速。截至7月末,涉農貸款余額110770.5萬元,佔全部貸款總額的24.91%。其中: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11570萬元,農村中小企業貸款余額95015.5萬元,涉農不良貸款余額220.5萬元,不良率0.2%。近年來我行涉農貸款逐年遞增,執行力強,效果良好。

2. 江西崇武寧縣經濟狀況如何人口有多少

武寧縣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理清發展思路,強化發展措施,鼓足發展後勁,凝心聚力,奮起趕超,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28090萬元,同比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109404萬元,第二產業324778萬元,第三產業19390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0.3%、12.8%和22.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7.42:51.71:30.87。人均實現生產總值16329元,同比增長14.2%。
二、農業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得到穩步發展,全面落實了中央對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各項補貼穩步進行,增加農民收入。2011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930元,同比增長21.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181770萬元,同比增長7.3%,其中種植業產值為72592萬元,同比增長3.6%;林業產值21462萬元,同比增長7.9%;牧業產值45831萬元,同比增長10.8%;漁業產值40677萬元,同比增長10.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09萬元,同比增長6.8%。2011年我縣主要農業產品有:稻穀播種面積18185公頃,產量119587噸;棉花播種面積1184公頃,產量2314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9311公頃,產量14053噸。年末實有茶園面積744公頃,茶葉總產量1233噸;年末實有果園面積1829公頃,水果總產量7069噸。當年出欄肉豬24.26萬頭,年末生豬存欄14.68萬頭。水產品產量34000噸,其中捕撈產量3300噸,養殖產量30700噸。
三、工業工業生產發展較快。2011年全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9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21.35億元,同比增長39.6%;完成總產值120.89億元,同比增長42.7%;完成增加值29.15億元,同比增長21.8%,實現稅收4.25億元,同比增長63.5%,利潤總額12.45億元,同比增長43.4%。全縣工業用電量25224萬千瓦時。主要工業產品有:原煤、水泥、精銻、葯用膠囊、大理石板材、節能燈具、服裝等。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引資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0.27億元,同比增長42.1%。在投資完成總額中,城鎮投資項目128個,完成投資53.99億元,同比增長29.3%,其中工業投資完成32.5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65億元,其他各業投資完成16.84億元。農村投資完成6.28億元。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縣實際利用省外5千萬以上工業項目資金29億元,增長38.1%;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534萬美元,增長27.2%;實現出口總額10200萬美元,增長126.7%。
五、交通、郵政和電信全縣公路理程2365.3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28.4公里,水運通航里程137公里。2011年,全縣擁有客車263輛,4203客位;貨車3787輛,30384噸位。全年客運周轉量6500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97085萬噸公里。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794萬元,同比增長6.6%;電信業務總量16092萬元,同比增長7.1%。年末全縣本地電話用戶8.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7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2.6萬戶。
六、商業貿易和旅遊居民消費需求旺盛,市場繁榮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2420萬元,同比增長17.6%。在消費總額中:縣級114707萬元,占總額的54%,同比增長18.0%。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貿易業189786萬元,同比增長16.8%;住宿餐飲業22634萬元,同比增長15.0%。全年共計接待遊客15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6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24.3%和25.5%
七、財政金融財政收入繼續攀升。全年財政總收入75316萬元,同比增長38.5%,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2515萬元,同比增長47.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32008萬元,同比增長31.3%,其中教育支出25410萬元,農林水事務支出35740萬元。金融機構存款、貸款增加。2011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667877萬元,比年初增長24.7%。各項貸款余額340022萬元,比年初增長28.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36906萬元,比年初增長21.3%。
八、教育、文化和衛生全縣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縣普通中學27所,小學75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322人,在校生15138人;小學專任教師1365人,在校學生2451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文化事業生機勃發。全縣有檔案館、圖書館各1個,廣播台站23個,廣播人口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6.2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8%。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年末,全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0餘個(含個體機構),其中:醫院、衛生院25個,床位數516張,專科防治所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葯品監督管理局1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759人,其中:醫生463人。嬰兒死亡率為3.2‰,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99.7%。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2011年年末全縣總人口384640人,其中農業人口306794人,占總人口79.76%。總人口中男性198534人,女性186106人。人口出生率14.97‰,比上年下降了3.3個千分點;出生男女性別比115∶100;人口死亡率2.74‰,比上年下降了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12.23‰。城鎮職工收入明顯提高。2011年全縣職工總數為15108人(在崗職工總數10942人),同比增長8.0%,其中全民職工9468人,占職工總數的63%;全縣職工年平均工資26921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1351元),同比增長41.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8.3%)。其中全民職工平均工資30728元,增長43.0%,集體職工平均工資18342元,增長30.0%,其他職工平均工資34885元,增長149.0%。
註:1、本公報數據均採用統計快報和月報數據,定案數據以《統計年鑒》為准;
2、因統計口徑的變更,導致部分數據增幅波動較大,如有疑問,請具體咨詢武寧縣統計局

3. 無錫農商行2018涉農貸款余額

無錫農商行2018涉農貸款余額占總比例73%。
涉農貸款是指《涉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銀發[2007]246號)統計的貸款,農戶貸款、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貸款、城市企業及各類組織涉農貸款。
在涉農貸款的分類上,按照城鄉地域將涉農貸款分為農村貸款和城市涉農貸款,按照用途,將涉農貸款劃分為農林牧漁業貸款、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流通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農產品加工貸款、農業生產資料製造貸款、農田基本建設貸款、農業科技貸款等。
按照受貸主體將涉農貸款分為農戶貸款、農村企業和各類組織涉農貸款、城市企業和城市各類組織涉農貸款。

4. 臨沂06、07、08年的經濟指標,09年的計劃指標

一、2006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政協及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抓住國家宏觀調控機遇,用心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項部署,著力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全市經濟社會呈現了又好又快發展的態勢,實現了「十一五」良好開局。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404.9億元,增長16.3%;地方財政收入58.3億元,增長23.5%;國、地稅收入90.6億元,增長3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7億元,增長1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2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4083元,增長13.4%,「大臨沂、新臨沂」各項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增強。全面貫徹國家「有保有壓」方針,經濟運行向國家調控的方向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530.2億元,增長18.3%。堅持調整經濟結構,狠抓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積極擴大消費,提高發展質量,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到12.7:52:35.3;萬元GDP能耗、電耗、水耗分別下降約4.6%、4.5%和5%,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同比分別削減5.5%、5.8%、4%和1%,城市空氣質量良好率達9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6%。縣域經濟不斷壯大,蘭山區進入全省前10強,沂水縣、蒼山縣分別被評為「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和「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金融運行狀況良好,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014.6億元,貸款余額813.9億元。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取得新成績,進入省級耕地儲備庫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41個,凈增耕地6.5萬畝,莒南縣被列為國家級基本農田示範區;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了招拍掛,實現政府純收益26.1億元。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糧食總產412萬噸,增長6.3%,蔬菜、水果、林產品、水產品和烤煙產量穩中有增,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新的成效。農業產業化、標准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36家,建成農業標准化基地320多個,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149個,各類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到1.2萬個。新農村建設投入力度加大,農業稅全部取消,各級財政支持「三農」資金達42.9億元,增長35.1%,新增農業貸款余額53.2億元。農村「水電路氣醫學」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58.2%,全市91%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有線廣播電視,農村道路改造累計完成13683公里,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21.6萬平方米,列入整修范圍的29處鄉鎮衛生院全部完成建設任務,農村戶用沼氣發展到22萬戶,數量居全省首位。

工業經濟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423家,實現增加值509.4億元、利稅156.4億元、利潤100.7億元,分別增長25.8%、33.8%和35.1%。工業「三個一批」的支撐力增強,八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78.4%;產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分別達到246家和194家,華盛江泉、臨沂礦務局、魯南制葯集團交納稅收居全市前三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中,我市有5家上榜;全市中國名牌產品總數達6個,中國馳名商標達到5件,省級以上技術中心22個,臨沭縣被列為國家火炬計劃復合肥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21.5%。開發區設立審核工作圓滿完成,13個省級開發區通過國家審核。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在全市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和實現工業產值中,民營經濟分別佔73%和82%。

服務業發展上了新水平。商貿物流優勢進一步顯現,臨沂批發城改造完成投入12億元,新建市場80多萬平方米,實現交易額450億元,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建設成為全國推廣的典型;旅遊業快速發展,A級以上旅遊區達到27家;文化產業全面啟動,報業集團成功組建,市圖書館、廣播電視發射塔等一批文化建設項目開始實施,書聖文化節成為全國十大文化藝術類節慶和全國最具潛力節慶之一;金融保險、房地產、典當擔保、信息服務等傳統和新興服務業平穩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行政管理體制、人事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推行到縣區,政務大廳規范運作,政府效能進一步提高,在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120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臨沂政府效率榮登榜首。企業改革深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全面完成,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如期完成,魯洲集團、銀光化工、中國軸承、久泰化工四家企業在新加坡成功上市,融資14.8億元,全市上市企業達到15家。金融、投資、財稅、價格、供銷、事業單位及其他各項改革全面推進,經濟發展活力增強。外向型經濟平穩發展,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2.8億美元,增長26.8%,其中出口16.8億美元,增長31.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4億美元,增長25.4%;境外投資企業達到93家,投資額2億多美元。對外交流不斷擴大,全年有2.1萬人次走出國門,境外2.2萬人次來我市考察、旅遊。

濱水生態城市建設成效明顯。劉家道口樞紐工程完成土建工程的40%,濱河防洪工程完成建設任務的96%,沂河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被建設部評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市區祊河至費縣道路連接線投入使用,南坊片區建設、涑河整治開發初見成效,青龍河、陷泥河清淤治污工作全面完成,中心城區舊村改造完成33%,城市道路、供水、供熱、燃氣、綠化、亮化工程有較大進展。交通、電力、通訊、郵政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臨沂汽車站新站建成啟用,青萊高速臨沂段路基橋涵工程基本完成,國省道改建工程完成150公里,臨沂飛機場新開通了至北京、上海航班;全市35千伏以上主變電容量突破500萬千伏安;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用戶分別達到222萬戶和282萬戶,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寬頻網路村村通的市。城鄉規劃全覆蓋進程加快,9個縣城市總體規劃已全部批准實施,143個鄉鎮、2883個村莊完成了規劃編制。城市環境集中整治、戶外廣告等專項治理活動效果明顯,臟亂差問題得到有效治理。臨沂在全國革命老區城市中第一個通過了國家環保模範城考核驗收,園林城、國家衛生城創建工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得到不斷解決。就業形勢穩定,全市新增城鎮就業9.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3%;轉移農村勞動力30萬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20萬人次。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企業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1.4萬人、54.9萬人和56.3萬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得到落實,保證了農村五保戶以及城市低保人員、下崗失業人員等的基本生活。城鎮困難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全市經濟適用房施工面積54.6萬平方米,其中市區40.4萬平方米,解決了3667戶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啟動了廉租住房建設,已為75戶困難家庭發放住房補貼。上學難、看病難的問題得到緩解,義務教育「一費制」、「兩免一補」政策全部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全市新農合覆蓋農業人口數、參合人數、報銷金額及享受補助人數分別達到595萬人、513萬人、1.7億元和787萬人次。食品葯品監管機制更加完善,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飲食用葯安全有效。認真糾正了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開展了以治理商業賄賂為重點的市場經濟秩序整治,共清理拖欠工程款10.5億元,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2.8億元,立案查處商業賄賂案件195件。「平安臨沂」建設成效顯著。安全生產保持了好的形勢,各類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31.7%、3%、23%和35.3%;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八類主要案件和可防性案件分別下降4.5%和14.4%。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推進,「文明臨沂」建設、普法教育、科普教育不斷深入。高考本科一、二批進線人數居全省第二位,蘭山、臨沭、羅庄進入省教育示範縣(區)行列。「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已普及到1081個村,我市被確定為全國5個農業科技入戶試點市之一,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57.3%和67.7%。群眾性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全民健身活動更加普及,體育競技和體育產業發展水平有較大提高。公共衛生「兩個體系」建設任務基本完成,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下降16%。計劃生育圓滿完成省下達的考核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9‰。審計、財政等部門較好地發揮了監督作用,審計工作共審計1093個單位、上繳財政資金1.9億元,國有資產、社保資金、住房公積金等管理進一步規范完善。統計工作扎實有效,統計數據及時准確。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和「雙擁」工作成效明顯,軍政軍民關系融洽。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繁榮活躍,臨沂日報發行量實現歷史新高,電台、電視台向上發稿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權益得到較好保障。民族、宗教、檔案、保密、史志、人防、地震、氣象、鹽務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如期、全部辦理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在堅持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基礎上,開辦了政務訪談等欄目,進一步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加強了廉政建設,進一步樹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二、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今年是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的喜慶之年,是鞏固宏觀調控成果、實施「十一五」規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一年。在新的一年裡,我們既面臨諸多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從機遇來看,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為我們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擴大開放帶來了新機;國家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強社會事業和新農村建設,支持革命老區發展,為臨沂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我省「雙30」工程及魯南經濟帶規劃的實施,為我們加快發展將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我市經過多年的積累,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經濟實力和城市形象顯著提升,正處於蓄勢待發、提速增效的快速發展期。從挑戰來看,既有國際競爭日趨加劇的挑戰,也有國內經濟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帶來的壓力;既有周邊城市競相比拼發展的挑戰,也有我市基礎差、發展任務重、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的壓力。我們必須居安思危,以高度的責任感、緊迫感,緊緊搶抓機遇,主動應對挑戰,努力開創我市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2007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及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構建和諧社會,認真落實四個著力、三個協調和六個原則、八個新進展的基本要求,努力在結構調整、節能環保和土地集約利用、新農村建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改革開放、關注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七個方面取得新成效,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確定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4%,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7%,化學需氧排放量降低9%,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3%;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外貿進出口、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2%,新增城鎮就業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我只能幫你找到這些,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5. 長寧的經濟

2011年,長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8.63億元,同比增長(增長基礎均為2010年,下同)15.6%。其中: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7.32億元,增長3.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8%,拉動經濟增長0.75個百分點。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1.7億元,增長24.2%,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6.6%,拉動經濟增長11.95個百分點。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9.61億元,增長10.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8.6%,拉動經濟增長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22.8:49.4:27.8演進為2011年的22:53:25。與2010年相比,一產業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二產業比重上升3.6個百分點,三產業比重下降2.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排序仍舊為2:3:1格局排序。
2011年,長寧縣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8.75億元,增長18.7%。其中:一產業增加值6.6億元,增長3.5%;二產業增加值29.2億元,增長26.6%;三產業增加值12.95億元,增長11.7%。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60.4%,上升至2011年的62%,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72.4%,拉動經濟增長11.3個百分點。
2011年,長寧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4.99億元,比2010年增長23.26%,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3.32億元。全社會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23.57億元,增長13.18%;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8.3億元,增長6.24%;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1.18億元,增長162%。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2.32億元,同比下降14.18%;第二產業投資24.53億元,增長5.3%,其中工業投資24.52億元,增長5.3%;第三產業投資28.14億元,增長62.8%。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為4.2:44.6:51.2。
2011年,長寧縣實現財政總收入154828萬元,同比增長47.15%。其中:一般預算內財政收入21659萬元,增長32.65%;基金收入26414萬元,增長133.7%;上級補助收入99963萬元,增長42.1%;預算外財政收入751萬元。財政總支出151907萬元,增長48.9%,其中:一般預算內支出124431 萬元,增長41.36%。在支出構成中科學技術、醫療衛生、交通運輸、住房保障等支出增幅較快。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61.7%,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11.2%,交通運輸支出增長108.4,住房保障支出增長107.2%。
2011年末,長寧縣共有金融保險機構50家,各項存款余額實現46.85億元,增長20.1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3.25億元,增長22.54%。各項貸款余額25.49億元,增長25.74%。其中:短期貸款12.74億元,增長20.29%;中長期貸款12.36億元,增長31.78%。金融機構現金業務收入11.04億元,現金業務支出16.30億元,累計貨幣凈投放5.26億元。
2011年,長寧縣財產和人壽保險徵收保險費6112萬元,增長18.5%,其中農業保險954萬元;處理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1253萬元,同比增長10.9%,其中農業保險賠款412萬元。 2011年,長寧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73億元,同比增長3.3%。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37696公頃。其中:大春面積31677公頃,同比增長0.5%;小春播種面積6019公頃,與上年持平。水稻播種面積13376公頃,同比增長0.1%;玉米播種面積5039公頃,同比下降17%;薯類播種面積7850公頃,同比增長0.2%,小麥播種面積1414公頃,下降 2.8%;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352公頃,增長4.7 %;葯材播種面積89公頃,同比下降18.4%;蔬菜播種面積5181公頃,增長0.7 %;煙葉播種面積623公頃,同比下降8.5%;年末實有果園面積3940公頃;實有茶園面積1657公頃。
2011年,長寧縣糧食產量22.3萬噸,其中:大春糧食21萬噸,同比下降0.2%。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8451噸,增長10.3%;煙葉產量1034噸,比上年下降5.1%;蔬菜產量14.24萬噸,增長1.5%;茶葉產量0.19萬噸,增長 18.7%;水果產量6.5萬噸,增長8 %;葯材產量269噸。全年實現種殖業產值9.18億元,增長2.8%,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34.2%。
2011年,長寧縣出欄豬57.66萬頭,比上年下降3%;小家禽出欄864.69萬只,增長2.6%;牛出欄1.21萬頭,增長5.2 %;羊出欄2.5萬只,比上年下降0.8 %,兔出欄70.98萬只,比上年增長 2.7%。全年肉類總產量5.81萬噸,比上年下降1.2%。其中:豬肉產量4.24萬噸,比上年下降3%,占肉類總產量比重為73%;牛、羊肉產量0.2萬噸,增長5.2%< /SPAN>;禽肉產量1.29萬噸,增長3.2 %。禽蛋產量5260噸;牛奶產量219噸;蠶繭產量178噸。全年實現牧業產值13.98億元,增長1.6%,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48.66%。
2011年末,長寧縣實有水產養殖面積9090公頃,與2010年持平;水產品產量18500噸,增長7.4%。
2011年,長寧縣有效灌溉面積12420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80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5平方公里。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8.32萬千瓦,增長7.13 %,農村用電量9384 萬千瓦小時,增長6.96%。 2011年,長寧縣工業增加值實現38.31億元,同比增長26.50%,工業生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 75.70%,拉動經濟增長11.8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6.96億元,增長33.3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64%,拉動經濟增長10.08個百分點。
2011年,長寧縣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8.78億元,增長38.01%;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8.18億元,增長29.14%,輕重工業產業比重為50.81:49.19。在全縣工業產品中,原鹽增長71.03%,白酒下降6.71%,人造板增長126.43%,水泥增長9.94%,發電量增長34.13%,自來水生產增長102.43 %,玻璃製品下降11.99%。
2011年,長寧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11億元,增長64.71%,實現利稅10.44億元,增長48.11 %。其中:利潤8.12億元,增長57.72 %,稅金及附加0.9億元,下降52.48%。全縣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戶,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38.28%,總資產貢獻率為50.83%,資產負債率為68.98%,產品銷售率為98.52%,流動資產周轉率為 9.61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為7.58%。
2011年末,長寧縣有建築企業14個,從業人員9688人。完成建築業產值9.9億元,增長8%;商品房屋施工面積108.3萬平米;商品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6.07萬平米。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4億元,同比增長2.9%,其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3%。

6. 關於保險業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指導意見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重在民生化
加快消除「金融二元制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我國實體經濟迅猛發展。經濟的民間化、民營化、民生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金融體制,雖然實現了橫向層面上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改革,但整個金融業無論是管理體制還是市場化程度都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並帶來一系列社會民生問題。在關注民生、重視民生、發展民生的呼聲下,金融民生化成為當前金融改革必須面對的要求。金融民生化包括了市場化、民營化、基層化的內涵,旨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由大一統和國有主導的金融體制向民營、民生和草根金融為主的金融體制轉變,實現金融體質改革的最大紅利。
本文意在分析滯後的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業市場化發展引發的系列矛盾中最為凸顯的縣域金融和民間、民營金融困局,力圖探索通過由橫向到縱向層面的金融體制改革,促進地方金融組織體系建設;通過改革大一統的金融市場格局,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化程度;通過大力發展民營金融力量,提高整體金融服務水平和能力。探討如何以順應經濟發展大勢與民生關注要求的金融民生化改革,加快消除金融二元制度,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一、金融體制改革深化的導向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金融業發展史及其改革演進歷程有其歷史必然性。同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深化金融改革在體制方面由橫向到縱向,在市場方面由大一統到放權讓利,在實施內容方面由國有到民辦的導向亦是必然性的選擇。
(一)由橫向到縱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構建起來的金融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很多成效,各種專業性、管理性金融機構先後從人民銀行和財政部分離出來,並普遍採用分支式的組織形式形成了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主線,在橫向層面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別的金融管理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由於改革主線是在分業監管體制和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結構上做文章,沒有在縱向層面上打破金融壟斷,形成中央金融部門長期高度集中各方面的金融權利和金融資源的局面。中央對金融業的高度集權和地方金融高度壓抑,致使在金融體制的縱向層面存在著國家金融政策統一制定與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權和經濟差異化發展需求不匹配;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統一制定與地方金融立法缺失不匹配;國家金融業垂直監管與地方金融監管權缺失的不匹配;國家金融資源統一供給與地方金融資源缺失和差異化需求不匹配;國家信用資金指導性配額與地方項目市場化資金需求的不匹配的狀況。
相對於整個經濟體制改革而言,金融體制改革呈現出明顯的滯後性。金融體制的不健全加劇了城鄉金融二元制度的存在,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城鄉統籌,進一步加劇城鄉經濟二元化,影響國家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縱向結構中省市縣一級金融監管力量的缺失,致使民間金融「自由」發展,亂象叢生,民間金融風險積累引發民生問題、社會問題。
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新時期、新的歷史背景下,改革開放往前推進必須重視頂層設計。金融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更是面臨改革攻堅「深水區」的跨越:即充分認識原有的金融橫向改革和橫向結構的不足,加快金融體制縱向方面的改革,縱深加快地方金融的組織體系建設,構建縱橫交錯的金融監管結構,賦予省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分層次的,對金融的監管權和調控權,走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所走的三重金融監管體系道路。
(二)由大一統到放權讓利
建國以來,我國以大一統的金融體系取代了原來存在的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發起設立的各種基層金融機構。改革開放後,通過對大一統的金融體系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前提條件下的漸進式的改革,四大國有銀行在全國設立了分支式的機構,形成了以銀行、保險、證券為主體,其他金融機構為補充的現代金融體系。在大一統的金融體制演進過程中,國有金融機構經歷了商業化經營和股份制改造兩次的市場化改革。改革的結果是國有金融機構憑借其分支組織結構的便利,高度集中了金融資源,加劇了基層金融服務的缺失,加劇了金融資源分布不均。
經過3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我國大部分商品市場、勞務市場基本上實現了市場化,對外貿易實現了自由化。作為稀缺資源配置的金融市場改革,卻一直處於從屬地位,是其他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配套工程」,並沒有以釋放金融獨立要素的功能為目標進行改革,其市場化程度遠遠滯後於其它市場發展,大大制約了相關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和競爭力的提升。
大一統的金融市場格局下,嚴格的市場准入限制,將民間民營金融排擠與正規金融市場之外,造成執行國家宏觀經濟指導政策的金融市場結構不完整。嚴重的利率管制,喪失了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對資本市場的調節能力。金融市場無細分,金融業態不豐富,金融融資工具單一,不足以滿足經濟快速發展中,不同經濟實體的不同金融需求,致使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長期難以解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活力嚴重不足,形成了大經濟小金融的發展現狀。
現在,猶如走到經濟爬坡過坎的「十字路口」,要突破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滯後性帶來的矛盾,就要打破粗線條的大一統金融市場格局,放權讓利,培育多層次、多元化、多樣性的金融市場細分,提高金融市場化程度;堅定不移的走利率市場化道路,發揮利率作為金融價格的市場調節功能;尊重並引導市場「原創」的創新型金融產品,將金融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適配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2013年7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監管,對非融資性擔保公司進行清理規范。2013年8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強調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健全法治、改善公共服務、預警提示風險、完善抵質押登記、宣傳普及金融知識等方面,抓緊研究制定支持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措施;切實落實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投資(咨詢)公司、股權投資企業等機構的監管和風險處置責任,加大對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的打擊懲處力度;化解金融風險,切實維護地方金融市場秩序。
(三)由國辦到民辦
我國金融市場國有式的制度安排基本上排斥了各種內生性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嚴格限制民營資本為主發起設立金融機構的一系列制度機制障礙,使得蓬勃發展並對GDP貢獻佔主導地位的非公經濟被限制在正規金融領域外,民間資本只有走向地下、進入灰色區域,形成我國獨特的民間金融現象。
2012年,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出台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實施細則,但相關政策的實質性內容並沒有突破姓公姓私、姓國姓民的體制性障礙,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玻璃門與彈簧門現象並沒有從實質上得以解決。結果,現有民營金融機構只是局限在小貸、村鎮銀行、擔保公司、典當以及私募股權等幾類,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租賃等主要金融領域基本上是國有金融機構一統天下,民營資本只能參與入股,而不能由其主發起設立金融機構。2013年7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67號)明確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這是國家第一次明確提出試點民間資本主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小微型民營金融機構。2013年8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3〕87號)強調進一步豐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構種類,支持在小微企業集中的地區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機構,推動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
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就要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合理規范引導民間資本成立形式多樣的民營金融機構,彌補正規金融所留下的金融服務空白,滿足不同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才能充分發揮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的配置和引導作用,實現城鄉、區域一體化的統籌發展。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就要逐步打破國有與民營的分別界限,消除所有制認識誤區在金融領域的負面影響,打破國有金融機構高度集中壟斷的現狀,大力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推動地方金融特別是基層金融、縣域金融市場化改革,消除金融壓抑。金融資源高度集中、縣域金融高度壓抑、民間金融高度脆弱的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國家放寬金融市場准入限制,重新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設立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二、金融民生化的重大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特別是近5-10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外生供給型金融制度的安排越來越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金融內生需求。更多貼近民生、解決民生金融需求的基層金融、草根金融以自發的形式在金融市場上孕育而生、存在和發展。一端是以國有背景為主、規模化經營、對金融資源具有先天壟斷性優勢、國家宏觀貨幣政策、金融政策的傳導者、執行者的所謂的「正規金融」;一端是民間自發、民營為主、經營模式靈活分散、以市場化和逐利性為其顯著特徵、因市場需求而生存發展的所謂的「非正規金融」,形成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上的「兩端」陣營。
(一)金融民生化改革,加快消除金融二元制度,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
城鄉經濟結構二元是社會歷史進程到工業化、城鎮化階段必然出現的,而由此帶來諸多二元制度現象,最為明顯的是「金融二元制度」。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與金融二元制度共同存在,互為因果,又相互影響。要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就必須走城鄉統籌的道路。城鄉統籌發展需要「三農」金融服務體系提供支撐和服務保障,才能優化資源配置,改善長期以來城鄉金融割據、農村基層金融發展規模與結構嚴重失衡、農村金融服務嚴重不足所造成城鄉二元金融差異,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但是在我國分業垂直的金融體制下,縣域金融卻脫離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商業化經營逐漸成為國有銀行的主要追求目標。在利潤最大化驅動下,國有銀行分支式組織結構為將縣域資金向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集中提供了便利,導致貼近基層、貼近三農,投放於縣域的信用資金普遍缺乏,加劇了縣域金融資源稀缺。「一行三會」作為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通過分業垂直的分支式組織結構對金融業進行監管,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造和市場化改革,使得大多中央金融監管部門主要集中於省市一級。人民銀行成為大多數縣級唯一中央金融管理部門,但由於職能受限,不可能對縣域金融實施有效管理。無論是商業性或者管理性金融機構都是垂直型分支式的組織結構,不受地方政府管轄,只對上級行負責,造成了縣域正規金融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利潤最大化和監管風險最小化雙重驅動下,導致縣域金融脫離縣域經發展,縣級政府發展地方經濟很難獲得特色化、差異化的金融支持,嚴重剝奪了縣域金融對實體經濟配置的活力。
據統計,1980年信用社農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17億元,到2000年這個數字翻了近106倍,達到12355億元,而同期貸款余額僅從50億元增加到3588億元,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數量上都遠遠落後於存款余額.農村資金通過金融渠道大量流出,流出量逐年增多。農民沒有從正規金融渠道獲得與足夠的滿足實際需求的貸款,而只有轉向民間借貸。
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確定各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及以下)機構的基本策略後,國有銀行從農村收縮網點,全國近3.2萬個郵政營業網點獲得了巨大的吸儲空間,年吸儲額度從1998年的557億元劇增到2002年的1465億元,其中65%來自縣(及以下)地區,鄉鎮及所轄地區農村佔34%。但郵政網點的主營業務是吸收儲蓄,只有少數郵政網點可以發放少量貸款,所以大部分郵政儲蓄資金通過轉存央行或投資國家重大建設項目而直接流出農村。正規金融向農村索取金融剩餘多,而金融供給不足。1979年至2003年這25年來,農村凈流出資金年平均達到498億元之多。
國家社會經濟進程發展到工業化、城鎮化階段,都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和城鄉金融二元化現象。各國政府都通過政府引導、國家補貼等政策措施和手段解決農村金融的稀薄問題,保障農業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農村金融服務。但在我國金融體制的不健全卻加劇了這一現象。從2001年到2005年,我國農業總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得比重都在15%左右,而同期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貸款卻僅維持在5%左右,農業部門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國家金融部門對其的支持極不相稱,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農」工作一直備受中央重視,近幾年來,在多個部門、多項政策的共同支持下,信貸對「三農」的投入,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12年底,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9.7%,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21.6%,較2007年末增長188.6%,5年間平均年增速為24.4%;農戶貸款余額為3.6萬億元,同比增長15.9%,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5.4%,較2007年末增長170.1%,5年間平均年增速為22.3%;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為2.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4.1%,較2007年末增長81.1%,5年間平均年增速為13.4%;全口徑涉農貸款余額為1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7%,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26.2%,較2007年末增長188.2%,5年間平均年增速為24.3%。
在推動農村金融創新方面,人民銀行於2011年7月分別印發《關於建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專項監測報告制度的通知》和《關於開展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的通知》,建立了按季度監測制度,動態、全面掌握各地推進創新工作進展,加強對縣域金融機構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全面提高信貸政策對「三農」的導向力。銀監會2012年發布了《關於實施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工程的指導意見》、《關於實施陽光信貸工程的指導意見》和《關於實施富民惠農金融創新工程的指導意見》,引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啟動「三大工程」,針對農村地區金融需求差異大、抵押擔保物缺乏等特點,研發新產品,探索新服務。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用「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概括了2013年農村工作目標,連續十年中央一號文聚焦「三農」經濟。「三農」經濟既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又是牽系廣大農村千家萬戶的民生經濟,是國之根本。「三農」經濟發展需要「三農」金融提供支撐和服務保障,但深受高度集中高度壟斷的金融體制的影響,「三農」金融服務體系始終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難以滿足「三農」經濟多樣化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提升,「三農」問題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障礙。如何以「改革創新」的方式構建適應「三農」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實現「惠民生」的目標,成為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二)金融民生化改革,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民營經濟所作的貢獻,在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稅收、進出口總額、城鎮就業人員中的比重都超過1/2以上,不少佔到2/3左右。我國的民營企業以勞動密集型、低技術的行業為主,僅製造業、批發零售餐飲業就集中了民營企業的75%。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無論是在其初創期,還是發展期,主要是依靠自我積累、自我籌資發展起來的。但是,由於這些企業管理水平低、生產規模小、創利能力弱,要進一步發展,都受到資金嚴重不足的制約。民營企業有著巨大的資金需求,然而,從銀行所得到的貸款不足銀行貸款總量的2%;通過發行股票融資的民營企業在我國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中約只佔9%左右,這里還不包括那些以較高昂的代價購買別的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曲線上市的;在債券市場上佔有的份額則幾乎為零。民營企業的融資難,突出表現為中小企業難、中西部地區難、小城鎮難,而這又恰恰是我們經濟發展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的重要環節。
近幾年來,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民營企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的政策,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中小民營企業目前融資難問題。但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中小民營企業融資仍受到諸多限制,其融資難的問題並未得到解決,主要表現為:1.直接融資方面:資本市場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的融資渠道有限,門檻過高。中國資本市場結構尚存一定的缺陷,證券市場門檻高,創業投資體制不健全,加上民營企業規模小,承擔不起股票發行的費用,也不易取得公開發行上市的資格。中小企業板固然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條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途徑,但並不會成為上千萬家中小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至於發行債券,目前發行的重點建設債券和地方企業債券,利率固定,期限較長,主要用於進行資本密集型大規模項目的投資,帶有政府主導壟斷的推動型色彩,一般民營企業難以進入。中小企業難以通過資本市場公開籌集資金。二板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對多數高科技型中小民營企業來說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可為廣大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地方股權交易市場和風險資本市場這類小型資本市場的從全國范圍來看堪稱缺失,使中小民營企業失去了直接融資的主要渠道。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中長期投資,主要靠民間借貸市場、私募股本、企業互保加債轉股等非正規、小范圍的集資或股權融資取得,此類融資規模小、成本高、風險大,使投資缺乏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7. 央行如何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保持物價穩定(每種貨幣政策工具如何具體運用)

你好啊,最近我在准備貨幣銀行學的考試,剛好對這部分比較熟悉,就第一次幫別人回答這個問題啦~
中央銀行有三樣看家「法寶」: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規武器,它們被稱作選擇性政策工具和補充性政策工具。高居金融金字塔頂端的中央銀行,若能嫻熟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便可閑庭信步,處變不驚了。

有人說,貨幣是現代經濟社會的血液,不可或缺,無處不在。中央銀行則好比心臟,吞吐萬象,舉足重輕。它不以贏利為目的,也不經營普通銀行業務,其主要職能之一,就是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控制貨幣供應量,影響信貸總規模,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提起貨幣供給,人們很容易想到「發票子」。其實,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不僅指流通中的現金,而且包括存款。不同的貨幣資產,流動性殊異。比如,活期存款比定期存款提現方便,用現金進行交易,又比活期存款少了許多麻煩。各國根據貨幣資產的流動性,將貨幣供給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在我國,將流通中的現金稱為M0,它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流動性最強。M0加上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通稱M1,也叫狹義貨幣供應量,其數量變化,反映企業資金松緊狀況。在M1的基礎上,加上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以及居民儲蓄存款,構成廣義貨幣供應量,通稱M2,它的流動性最弱,但反映社會總需求的變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參考指標。當經濟蕭條時,央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刺激經濟復甦;經濟過熱時,則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有三樣看家「法寶」: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各國的金融法規都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將吸納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央行,這部分資金與存款總額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備金率。央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流通中的貨幣會成倍縮減。這里邊的道理不難理解:商業銀行往中央銀行交的准備金多了,自身可支配的資金便少了,於是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減少,企業在銀行的存款相應地會更少,「存款—貸款」級級遞減,整個社會的貨幣總量大大降低。這很像我們調試音響——降低功放機的功率,輸出的音量自然會減小。反之,如果央行調低存款准備金率,流通中的貨幣量便會成倍增加。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充當著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囊中羞澀,最後往往要向中央銀行求借。借錢不是空手套白狼,總得有所付出。企業向商業銀行求貸時,經常將未到期的商業票據轉讓給銀行,取得貸款,這稱為貼現。商業銀行如法炮製,將手中的商業票據轉讓給央行,稱為再貼現。中央銀行接受商業銀行的票據,要在原價基礎上打折,折扣率即再貼現率。顯然,央行改變再貼現率,相當於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成本,對其信用擴張積極性或抑或揚,貨幣供應量便也相應地收縮或膨脹。

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率,有一個相似的特點,就是力度大,顯效強。1999年3月,我國人民銀行將存款准備金率降了兩個百分點,商業銀行一下子便多出了2000多億元的用資金。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改革再貼現率生成機制,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三年時間里連續四次調低再貼現率,使商業銀行和企業有了大量的活錢可用。以上兩項大動作,大大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對刺激投資,拉動經濟,作用不可低估。但是,葯猛傷身,正由於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率對一國金融影響至深,所以,不到重要關頭,中央銀行並不輕易動用。央行「三大法寶」中,使用最多的還是公開市場業務。它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如國債)的活動。當央行買進有價證券時,向出賣者支付貨幣,從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貨幣量。反之,則減少貨幣量。公開市場業務最大的優點,是央行可以經常運用它,對經濟進行微調,操作靈活方便,對經濟的震動小。所以,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聯儲90%的貨幣吞吐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進行,德、法等國也大量採用公開市場業務調節貨幣供應量。但公開市場業務有效地發揮作用,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比如央行要有雄厚的實力、利率要實行市場化、國內金融市場發達、可供操作的證券種類齊全等。

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箱里,「三大法寶」威力無邊,使用頻繁,被稱為一般性政策工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規武器,它們被稱作選擇性政策工具和補充性政策工具。前者指央行對某些特殊領域的信用進行調控。比如,為防止房地產投機,央行對金融機構不動產放款作出專門規定;通貨膨脹時期,央行對耐用消費品信貸消費作出限制,可以抑制消費需求,緩解物價上揚;提高證券保證金率等證券市場信用控制措施,可以遏制證券市場的過度投機;要求進口商預繳進口商品總值一定比例的存款,能夠控制進口的過快增長;對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和經濟部門,實行優惠的利率政策,則為多數國家所採用。補充性政策工具大致可分為直接信用控制與間接信用指導兩類。美國在1980年以前,有一個Q條例,規定了商業銀行存貸款最高利率限制,防止銀行抬高利率吸儲,從事高風險融資活動。規定商業銀行的流動資產對存款的比率,也是限制信用擴張的強制措施。信用配額、直接干預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等,雖然僅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但其直接、強制性的信用控制,對於問題的解決往往立竿見影,收效神速。

中央銀行採取選擇性政策工具,或者使用直接信用控制時,象嚴厲的父親管教不聽話的孩子。而間接信用指導,則像慈母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其中,道義勸告是各國央行最經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央行行長與金融巨子們見面懇談,共進晚餐,在握手舉杯之間,點明央行貨幣政策意圖,求得理解與合作。例如,當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央行會勸告金融機構減少海外貸款;房地產與證券市場過熱時,又會要求商業銀行縮減對這些市場的信貸。戰後的日本,長期盛行窗口指導。中央銀行根據產業行情、物價趨勢和金融市場動向,規定商業銀行的利率、貸款額,並要求其執行。如果商業銀行不聽招呼,央行則會削減向該行的貸款額度,甚至停止提供信用。從二戰結束到1974年,日本通過嚴格規范和高度管制的窗口指導,維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但是,間接信用指導畢竟沒有法律約束力,這種貨幣政策工具要發揮作用,中央銀行要有較高的威望和控制力,否則商業銀行便難免會為一己之利,與央行意願背道而馳。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調控效果。比如央行試圖提高再貼現率控制信用膨脹,有些商業銀行卻會通過同行拆借、發行票據、國外市場籌資等獲得資金,而無須向央行求借。如果央行輔以公開市場業務,以市場上低價賣出證券,則商業銀行便會見利而購,緊縮性貨幣政策目標便得以實現。由此看來,高居金融金字塔頂端的中央銀行,若能嫻熟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便可閑庭信步,處變不驚了。

8. 西南地區的經濟

2014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536.7億元,比上年增長8.5%。第一產業增加值3531.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519.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486.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128元。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058.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2311.7億元;公共財政支出6784.3億元。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577.5億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1元,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40.1%;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03元,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43.2%。
2014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46.7萬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8.5萬公頃;中草葯材播種面積10.8萬公頃;蔬菜播種面積131.5萬公頃。 全年糧食總產量3374.9萬噸;油料產量300.8萬噸;煙葉產量22.5萬噸;蔬菜產量4069.3萬噸;茶葉產量23.4萬噸;園林水果產量759.7萬噸;中草葯材產量42.3萬噸。全年生豬出欄7445.0萬頭;牛出欄278.7萬頭;羊出欄1632.7萬只。全年水產養殖面積19.94萬公頃,水產品產量132.63萬噸。
工業
2014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2409.0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5%。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974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559.7億元,實現利稅總額3897.2億元,實現凈利潤2046.3億元。
建築業
2014年,四川省完成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225.4億元。擁有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3545個,實現利稅總額561.4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3362.6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9544.2萬平方米。
國內貿易
2014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65.8億元。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348.8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317.0億元。 全年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137.1億元,其中商品零售額5700.9億元。
對外經濟
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106.5億美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80家,累計批准10472家。外商投資實際到位資金102.9億美元。落戶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210家。年末駐川外國領事機構12家。全年進出口總額702.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448.5億美元;進口額254.0億美元。
金融業
截至2014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53282.0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3884.1億元。共有保險公司76家,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1060.6億元;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373.9億元。 共有證券公司4家、期貨公司3家、證券投資咨詢公司3家、證券公司分公司19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2家、證券期貨營業部336家。年末有證券投資者賬戶800.3萬戶,全年累計實現證券交易額6.3萬億元。 2013年,雲南省生產總值(GDP)達11720.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1%,高於全國4.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895.34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927.82億元,增長13.3%,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897.75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0:42.9:41.1調整為16.2:42.0:41.8。雲南人均生產總值(GDP)達25083元(摺合4050美元),比上年增長11.4%。非公經濟增加值實現5397.48億元,占雲南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6.1%,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2013年,財政總收入達2975.68億元,比上年增長13.4%。雲南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10.69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增值稅完成147.68億元,下降0.2%;營業稅完成418.58億元,增長22.9%;企業所得稅完成146.33億元,增長7.7%。雲南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4096.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用於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和交通運輸支出分別增長1.7%、15.1%、12.5%、3.9%和76.9%。
第一產業
2013年,雲南農業總產值達3056.04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農業產值1639.40億元,增長6.6%;林業產值293.25億元,增長12.1%;牧業產值962.55億元,增長5.7%;漁業產值70.41億元,增長13.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0.43億元,增長9.4%。
2013年,糧食總產量達1824萬噸,比上年增長4.3%。油料產量60.7萬噸,比上年下降3.4%;烤煙產量103.9萬噸,下降6.5%;蔬菜產量1625.4萬噸,增長10.4%;園林水果產量571.5萬噸,增長11.9%;茶葉產量30.2萬噸,增長11.1%;鮮切花產量80.5億枝,增長12.1%。
2013年豬、牛、羊、禽肉總產量達357.44萬噸,比上年增長3.4%;牛奶產量54.51萬噸,增長1.5%;禽蛋產量23.24萬噸,增長5.0%。
第二產業
2013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3767.58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5]增加值3470.66億元,增長12.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1528.14億元,增長7.4%;重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942.53億元,增長16.3%。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中,煙草製品業增加值1076.53億元,比上年增長3.9%;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425.32億元,增長23.6%。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1289.97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2.6%,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0.5%,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3.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4.6%,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5.2%,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長11.6%。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1954.62億千瓦小時,增長27.4%;粗鋼產量1884.80萬噸,增長23.5%;鋼材產量2053.92萬噸,增長28.4%;十種有色金屬產量300.42萬噸,增長4.9%;水泥產量9009.16萬噸,增長15.6%;卷煙產量757.55萬箱,下降1.4%;成品糖產量236.52萬噸,增長14.9%。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稅1777.54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實現利潤549.08億元,增長5.5%。
第三產業
2013年,雲南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36.01億元, 比上年增長14.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240.36億元,增長13.8%;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95.65億元,增長14.5%。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零售額499.73億元,增長19.8%;零售業零售額2679.02億元,增長14.1%;住宿業零售額40.99億元,增長3.7%;餐飲業零售額517.83億元,增長9.4%。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4.9%,汽車類增長13.9%,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5.3%,日用品類增長29.5%,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4%,化妝品類增長17.0%,金銀珠寶類增長22.6%,傢具類增長31.9%,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47.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8.5%。2013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為273.51億元,比上年增長9.1%。
2013年郵電業務總量402.61億元,比上年增11.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85.41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346.92萬戶,農村電話用戶138.49萬戶;新增行動電話用戶499.98萬戶,年末達到3395.76萬戶。(固定)寬頻接入用戶404.69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2354.87萬戶(含無線上網卡用戶和手機上網用戶)。
2013年,雲南金融業實現增加值693.9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20691.5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968.32億元,增長15.8%;年末雲南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達15782.46億元,比上年增長14.0%。
2013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320.77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7.37億元,增長18.6%。2013年支付財產險業務賠款78.78億元,增長22.7%;壽險業務給付26.47億元,增長23.3%;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款及給付16.81億元,增長16.5%。
2013年雲南企業(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融資255.9億元,比上年增加245.9億元。年末雲南有上市公司28家,總股本190.20億股;總市值2066.09億元,比上年增加77.59億元。 2014年,貴州省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251.01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26393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4295美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78.40億元;全年財政總收入達2132.1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66.4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42.13億元。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1.06元。其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1.22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8.21元。
農業
2014年,貴州省種植業完成增加值867.07億元。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保持增長。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13.84萬公頃,油料作物種植面積58.19萬公頃,茶葉種植面積37.35萬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138.50萬噸,為近五年最高水平。油菜籽、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產量較快增長。
畜牧業
2014年,貴州省畜牧業完成增加值330.02億元,肉類總產量202.00萬噸。其中,豬肉產量165.55萬噸,牛肉產量14.68萬噸,羊肉產量3.75萬噸,禽肉產量14.84萬噸,牛奶產量5.71萬噸,禽蛋產量16.20萬噸。年末生豬出欄1845.27萬頭,生豬存欄1600.57萬頭。
工業
2014年,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117.60億元,比上年增長11.3%。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增加值737.96億元,比上年增長7.1%;集體企業增加值3.89億元,下降16.5%;股份制企業增加值1917.08億元,增長14.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75.05億元,增長12.7%。全省19個重點監測的工業行業中,18個保持增長,11個增長達到兩位數。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煙草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等重點行業增長穩定,分別比上年增長13.7%、8.8%、8.8%和6.6%。非金屬礦物製品業,計算機、通信設備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新興行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分別比上年增長23.6%和20.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260.86億元,比上年增長15.5%;盈虧相抵後的利潤總額539.40億元,增長9.4%。
建築業
2014年,貴州省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有841戶,比上年增長24.0%;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640.24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工程結算收入1553.45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實現利潤總額46.80億元,增長45.5%。
對外經濟
2014年,貴州省進出口總額達108.1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5%。其中,出口93.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5%;進口14.17億美元,增長0.9%。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72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20.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4%。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5.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1%。引進省外項目2341個,引進省外到位資金6271億元,比上年增長25.0%。
旅遊業
2014年,貴州省接待旅遊總人數達32134.9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1%。其中,接待國內旅遊人數32049.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1%;接待入境旅遊人數85.50萬人次,增長10.1%。全年旅遊總收入2895.98億元,比上年增長22.2%。
金融業
截至2014年末,貴州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5263.26億元,比年初增加1998.25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2368.30億元,比年初增加2244.05億元。全省共有上市公司21家,市價總值4002.23億元,比上年增長67.7%。全年證券市場累計籌資390.12億元,比上年增長46.4%。證券、期貨投資者累計開戶66.38萬戶,比上年增長7.1%;證券、期貨成交金額11971.59億元,增長9.6%。 綜述
2014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65.40億元,比上年增長10.9%。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7859元(7791美元)。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21.88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281.7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303.72億元。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7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90元。
工業
1933年重慶有近代工廠和手工工場415家;截止至1936年,四川同類工廠僅583家,重慶佔四川廠家總數的71%,資本數、工人數均佔全四川省2/3以上,在四川,乃至西南,重慶仍是工業最集中,最發達的城市;商業在重慶的主導地位,重慶城內有商業行業27個,店鋪字型大小3058家,而同期各類工廠僅400餘家。
時至今日,重慶直轄市仍然是西南最大的商貿中心城市。
重慶是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現已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製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2014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5175.80億元,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6.3%。工業總產值21520.4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8722.51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82.5%;實現利稅總額2112.19億元;實現利潤1169.87億元;總資產貢獻率15.2%;產品銷售率97.9%。
農業
2014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61.03億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363.8萬畝,糧食綜合單產340.3公斤/畝。油料播種面積449.9萬畝;蔬菜播種面積1062.1萬畝;水果種植面積514.9萬畝;中葯材種植面積170.4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144.5萬噸,連續7年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全年穀物產量796.8萬噸。其中,稻穀產量503.2萬噸;小麥產量27.0萬噸;玉米產量256.0萬噸。
金融
2014年,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225.27億元。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達到3.8萬億元,分行和法人機構達到95家。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為25160.11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20630.69億元。全市共有證券法人機構1家,證券公司營業部160家,證券分公司13家。境內上市公司40家,總股本377.83億股,股票總市值4456.67億元。全市共有保險法人機構3家,營業性保險分公司43家。保費總收入407.26億元。 2014年,西藏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5億元,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0億元,增長1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3.6億元,增長12.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4億元,增長30.8%;完成稅收收入174.1億元,增長17.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471元,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26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速均居全國前列。
農業
雅魯藏布江谷地
西藏的耕地面積絕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階地、山麓斜坡、沖積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帶。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等開墾而來的。土壤類型因分布環境條件不同,在質地上有很大差異。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低,即使有少數土地含腐植質較多,亦因溫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數量少、分解緩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還存在著地面不平整、耕層較淺、砂性重、石礫多、質地偏粗、易漏肥等現象。在復種區耕作土壤的潛在肥力和較大肥力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較強。到1998年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園田和平整土地100多萬畝,按農業人口的勞動力平均,每人接近一畝。在土質改造方面,進行黏摻沙、沙摻粘,種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機肥料,使部分土壤質地得到改良。
2014年,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再獲豐收,全區糧食產量達98.5萬噸,創歷史新高。推廣「藏青2000」等新品種56萬畝,建設高標准農田8.7萬畝,新增改良黃牛16.5萬頭。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增長明顯加快,占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達到2937家、增長55%。全面啟動建設353個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雅魯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帶,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西起拉孜,東至桑日,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處達200公里,窄處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22個縣和5個國營農場,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也是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工業
2012年,西藏自治區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55.11億元,比上年增長14.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2.83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1.32億元,增長9.1%;重工業實現增加值31.51億元,增長17.3%。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全年實現增加值21.50億元,比上年增長8.8%。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14.33億元,增長10.0%;集體企業實現增加值0.57億元,增長4.9%;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20.96億元,增長22.0%;外商及港澳台企業實現增加值2.47億元,增長7.6%;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實現增加值4.49億元,增長8.4%。
2014年,西藏自治區第二產業增加值達336億元、增長13.5%。拉薩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上繳稅收46億元。藏青工業園招商引資項目近100個,入園企業103家,實現產值17.8億元,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天然飲用水產業簽訂戰略投資合作項目16個,總投資36億元,產量突破30萬噸,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9. 第一季度完成8313第二季度完成7034同比下降了多少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閱讀全文

與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貸款擔保人會查徵信嗎 瀏覽:332
關於校園小額貸款小故事 瀏覽:747
過戶後需要抵押貸款嗎 瀏覽:247
55000貸款一年利息2400 瀏覽:976
有沒有專業做手機貸款的人 瀏覽:744
50萬貸款26年每月還多少 瀏覽:841
誰貸款的公積金房子就是誰的嗎 瀏覽:650
市場價50萬的房子能貸款多少 瀏覽:498
所有的網上貸款都要先交錢嗎 瀏覽:655
醫院有地方平台公司貸款 瀏覽:188
消費貸款辦了怎麼取消 瀏覽:241
貸款審批時可以過戶嗎 瀏覽:149
貸款准備資料模板 瀏覽:157
公積金貸款每月公積金不夠 瀏覽:28
網上大金貸款怎麼樣 瀏覽:560
二手房工基金貸款辦過戶幾天能下來 瀏覽:874
銀行貸款的保險要滿一年才能退嗎 瀏覽:310
公積金房本抵押貸款 瀏覽:351
中安信業手機貸款 瀏覽:149
外地貸款買房上海首付 瀏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