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對中小企業的各項具體促進措施
國家對中小企業採取鼓勵加扶持的政策。(一)優化法律和政策環境。2002年,全國人大頒布了《中小企業促進法》,共七章45條,規范了各級政府職能,以此為標志,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中小企業促進法從創業、技術、財稅支持等八個方面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規定。2005年國務院出台《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3號,簡稱非公36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國務院文件,核心就是推進市場准入和公平競爭。2009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出台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簡稱國發36號文件),國發36號文件對於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提振信心,使中小企業率先企穩回升起到積極作用。2010年,出台了《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13號,簡稱民間投資36條),對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提出明確意見。2011年,針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根據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同志關於「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制定新政策的批示」要求,我部會同國務院相關部門歷時一年半的時間,在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於2012年4月,國務院又出台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簡稱國發14號文件)。國發14號文件是首次針對小微企業發展出台的政策意見,這個文件的出台標志著我國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取向上發生了轉變,政策更加註重環境,更加註重服務,更加註重普惠,更加註重小微企業,更加註重民生,政策取向是雪中送炭、添柴續火,而不是錦上添花。國發14號文件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小微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幫助小微企業克服困難、應對挑戰、提振信心、提升競爭能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現實的意義。截止2018年底,中央各部門出台配套文件已達77個,全國29個省(區、市)及5個計劃單列市出台了實施意見。(二)加大財政資金支持。中央財政安排各項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由最初的10億元增至2013年的150億元。各地方政府也安排小微企業專項資金約315億元。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財政支持。落實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據財政部數據反映,面向小微企業的采購額已超過40%。(三)實施更加優惠的稅收政策。稅收政策對中小企業發展更具有普遍意義,是最公平和易於操作的。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比如,「營改增」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2013年全年減輕企業稅賦約1200億元,受惠對象主要是中小企業。2013年8月1日起對小微企業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和營業稅納稅人,暫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惠及600萬戶小微企業,直接關系幾千萬人的就業和收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於6萬元(含6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這項政策從2009年提出的3萬元,2012年提高到6萬元,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調整提高到10萬元,擴大了企業的受惠面。連續上調部分勞動密集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由6%和4%統一降至3%。出台了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稅收優惠政策。並提出結合深化稅收體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研究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制度。(四)切實減輕企業負擔。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對小微企業免徵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等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從2012年2月1日起,取消253項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每年減輕企業負擔約100億元。從2013年起,取消和免徵稅務發票工本費、企業注冊登記費、企業年檢費、綠化費等63項涉及企業和居民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了出入境檢驗檢疫費、已生產葯品登記費等23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收費標准。2012年以來,有關部門累計取消和免徵34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涉及金額近300億元。(五)著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近幾年來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2013年7月,馬凱副總理在全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對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創新金融服務方式、降低融資成本等8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特別是金融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實行了針對小微企業的差異化監管和激勵政策。據人民銀行統計,截止2014年3月末,主要金融機構及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外資銀行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7萬億元,同比增長16.3%,增速比上年末高2.1個百分點,比同期全部企業貸款增速高3.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13年,中央財政共安排18億元擔保專項資金,支持816家擔保機構為15.7萬戶中小企業提供低保費擔保服務,新增貸款擔保業務額8776億元。對符合條件的321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免徵3年營業稅。截至2013年底,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共上市1056家企業,首發融資7103億元。「新三板」擴容至全國,已有649家企業掛牌。(六)推進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一是2013年,我部出台了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一批中小企業做優做強,開發生產一批「專精特新」的產品和技術。二是為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我部聯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共9部門印發了促進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中小企業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三是去年以來,我部會同科技部、財政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開展了中小企業創新轉型試點工作。四是已連續9年持續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推動中小企業兩化深度融合,引導信息化服務商加強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去年免費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培訓達1500萬人次。五是實施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提升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七)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以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和國家示範平台認定為重點,積極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2010年,我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下發了《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企業[2010]175號)和《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管理暫行辦法》(工信部企業[2010]240號)。2011年,我部與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保障部和稅務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培育服務隊伍、加快服務平台建設、創新服務機制和加強措施保障等方面的意見。2011年起,我部分三批共認定了412家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十二五」期間,將培育認定500家國家示範平台。2011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9億元支持26個省(區、市)及5個計劃單列市啟動了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建設,帶動服務資源2.8萬家,年服務中小企業124萬家。推動地方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和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省級認定了1700多家示範平台,1600多家小企業創業基地。2012年,我部還會同工商總局、財政部印發了《關於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興業的實施意見》(工信部聯企業[2012]347號),從便捷市場主體准入、優化工商注冊登記程序、支持建立小企業創業基地、促進集聚發展、營造創業興業良好環境等方面提出了14條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小微企業創業興業。大力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每年完成對50萬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1000名領軍人才的培訓。(八)推動中小企業合作交流。積極為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搭建平台,我部和廣東省等6部1省每年9月份在廣州舉辦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簡稱「中博會」),目前已成功舉辦10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已舉辦了七屆。啟動實施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範園,中德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項目。建立了與美國、韓國、日本、歐盟、中東歐、阿盟等在中小企業領域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
Ⅱ 普惠領域小微企業貸款增長情況如何
7月24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6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增速比上季末低0.1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9.03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貸款投向呈現以下特點:
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速提升。6月末,本外幣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余額86.20萬億元,同比增長9.3%,增速比上季末高0.4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5.19萬億元,同比多增7668億元。
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放緩。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35.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增速比上季末高0.1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39.2%,佔比比上季末高0.1個百分點。
住戶消費性貸款增長持續回落。6月末,本外幣住戶貸款余額44.13萬億元,同比增長18.8%,增速比上季末低1.2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6萬億元,同比少增1721億元。其中,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34.47萬億元,同比增長21.1%,增速比上季末低2.3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94萬億元,同比少增4539億元。
Ⅲ 2018年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多少萬億
2018年8月11日報道,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11日稱,據初步統計,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45萬億元,同比多增6237億元。此外,今年前7個月,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6萬億元,增速持續高於同期全部貸款增速。
6月末,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3.5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57%,在表內貸款快速增長的情況下資本水平保持穩定。
健全激勵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意願。指導銀行健全內部激勵機制,加強對不良貸款形成原因的甄別,落實盡職免責要求,進一步調動基層信貸投放積極性。
著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辦法,加強貸款成本和貸款投放監測考核,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有效發揮監管考核「指揮棒」的激勵作用。
Ⅳ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中小銀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我國中小銀行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浦發銀行(600000.SH);招商銀行(600036.SH);興業銀行(601166.SH);中信銀行(601998.SH);民生銀行(600016.SH);光大銀行(601818.SH);平安銀行(000001.SH);華夏銀行(600015.SH);北京銀行(601169.SH);盛京銀行(HK.02066);重慶銀行(601963.SH);寧波銀行(002142.SZ);廣州農商行(01551.HK);重慶農商行(601077)。
本文核心數據:新三板發行規模;私募債行規模;小微企業貸款余額
疫情常態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下降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急劇下降,據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1季度以來,我國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指數波動下降,截止2021年1季度,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分別下降至62.3%和72.3%。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中小銀行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Ⅳ 2018年普惠小微貸款戶數廣東
2018年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戶數達117萬戶。
從廣東銀保監局了解到,2018年銀保監部門通過加大對「首貸戶」的支持、讓利「直達實體」等方式,助力小微企業紓困。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7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首次突破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戶數達117萬戶,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達43%。
在解決企業「首貸難」問題上,廣東銀保監局推動開展「百行進萬企」行動,通過「挖需求」「降門檻」「線上辦」,督促銀行機構重點加大對「首貸戶」支持力度、提高「首貸」成功率。據統計,轄區銀行機構已對超42萬戶小微企業開展問卷調查,實地走訪超2萬戶企業,在已獲授信企業中,「首貸戶」佔比近七成。
Ⅵ 普惠領域小微企業貸款成效初顯嗎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6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增速比上季末低0.1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9.03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貸款投向呈現以下特點:
普惠領域小微企業貸款增長加快。6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0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上季末低2.1個百分點,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1.2個和2.5個百分點。6月末,普惠領域小微企業貸款(包括單戶授信小於500萬元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及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余額7.35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比上季末高3.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5743億元,同比多增3836億元。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Ⅶ 13家銀行供應鏈金融全梳理:從五大商業銀行到城市商業銀行創新不斷
在傳統展業模式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高度依賴於核心企業信用,並以線下模式為主,耗費人力精力的同時業務也面臨難以上量的瓶頸。
在2012年的「鋼貿大危機」中,諸多鋼鐵行業供應商採用貨物多重抵質押的方式進行欺詐性融資,導致布局其中的銀行不良率飆升,並自此對供應鏈金融心生怯意。
而如今市場的外部環境已悄然改變,近年來銀行對金融 科技 力量越發重視,多家銀行成立了直屬金融 科技 公司,日漸成熟的智能倉儲及監控、電子合同簽章、區塊鏈等新技術,亦被逐步應用到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過往銀行在風控端的弱勢正被不斷抹平。
疊加國家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政策端強力支持,以及國內中小企業應收賬款極大的市場融資缺口,銀行「重返供應鏈金融戰場」勢在必行。而以互聯網線上化、區塊鏈等技術為支撐的新展業模式,正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突圍利器。
那麼如今各家銀行在供應鏈金融的布局上有何具體變化呢?智信據2018年各家銀行發布的年報數據,對5家大型商業銀行、4家代表性股份制銀行、兩家城商行以及電商系民營銀行的展業概況進行了以下梳理:
▌ 工商銀行
工商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其線上小微金融服務平台上,平台主要包含純信用類的「經營快貸」、抵質押類的「網貸通」,以及「線上供應鏈融資」三大主要產品。工行還與平台方中企雲鏈合作,創新了可流轉多層級的核心數字化應收賬款確認憑據,將核心企業信用進一步向供應鏈末端小微企業延伸。
僅2018年前9個月,工行便已累計為1300戶上下遊客戶發放超過450億元的線上供應鏈融資。截至2018年末,工行的小微企業貸款總額達3216.85億元,同比增長18.1%,小微金融業務中心的布局亦達到258個,全面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落地。
▌農業銀行
農業銀行發力供應鏈金融首先體現在制度建設上,2018年農行總行建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八大後台中心」的事業部架構,37家一級分行和重點二級分行均成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形成「三農+小微」雙輪驅動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在具體業務的推動上,農行主要通過發展「數據網貸」業務,向核心企業上下游小微客戶提供全線上化融資服務。截至2018年末,農行已為眾多核心企業的上下游小微企業發放貸款2.3萬筆,總額達91億元。而近期,農行也與平台方中企運雲鏈合作推出了供應鏈新產品 「保理e融」,為核心企業上下游各層級供應商提供融資。
▌中國銀行
憑借在國際貿易金融上的優勢,中國銀行早在2007年便推出了基於供應鏈融資的產品「融易達」,2009年成立供應鏈團隊並正式發力供應鏈金融,在2009~2014年七年期間,其供應鏈金融業務發生額便從740億元突破至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68%。2011年底,中行通過「銀企對接」將平台融資方的訂單信息直連中行系統的方式,實現了首個在線供應鏈金融項目的落地,後續通過此種方式累計拓展了京東、蘇寧等300多家企業,在線發放融資超百億元。
中行2018年年報亦顯示,其正在參與「區塊鏈福費廷(Block Chain Forfeiting)交易平台」和「數字票據交易平台」的建設和投產,未來將繼續以「電子化」+「全球化」的方向拓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截至2018年末,其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304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26%。
▌建設銀行
建設銀行在2018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發展戰略三年規劃,並在組織建設方面實現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在一、二級分行的全覆蓋,累計組建小企業中心達288家。
具體到業務層面,建行則是圍繞企業采購、製造、銷售直至最終用戶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三流」的運作,設計研發了包括應收賬款融資、金銀倉、動產質押融資、訂單融資、動產質押融資等十餘個供應鏈融資產品。在業務受理中建行重點關注業務的真實交易背景,產品與企業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高度嵌入,以及需提供結構化、組合式的服務。截至2018年末,建行已累計向3.3萬家企業發放了5385億元的線上供應鏈融資,線上供應鏈合作平台達1184家。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6310.17億元,較上年新增2125.15億元。
▌交通銀行
交通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通過「蘊通供應鏈」平台進行,並主要圍繞 汽車 及其他各行業核心企業,通過與國內大型物流公司開展質押監管合作,並與保險公司開展信用保險合作的形式,交行先後推出了「快易貼」、「快易收」和「快易付」等產品,打造了「蘊通e鏈」的一系列供應鏈融資產品。
截至2018年末,交行累計拓展境內達標產業鏈網路超3000戶,產業鏈金融系列產品融資余額超人民幣110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22.42%,交行的區塊鏈技術已在 汽車 物聯網金融領域落地應用,應收賬款鏈業務亦正在快速推進。
▌平安銀行
平安銀行(原深發展銀行)是國內最早涉足並提倡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2002年,深發展銀行成為國內首家系統性提出並推廣供應鏈金融及貿易融資產品組合的銀行,僅2005年,深發展銀行「1+N」供應鏈金融模式就創造了2500億元的授信額度,當年不良貸款率僅為0.57%。
在線上布局部分,針對產業鏈核心企業及其上遊客戶,2018年平安銀行推出了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平台(SAS平台),提供線上應收賬款的轉讓、融資、管理、結算等綜合金融服務。SAS平台全面應用「平安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核心技術,對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實施智能核驗和持續監測。截至2018年末,平安銀行的SAS平台累計交易量已突破100億元,為111家核心企業及其上游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
▌浦發銀行
浦發銀行最早在2007年推出「企業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為核心企業提供信用服務、采購服務、存貨周轉、賬款回收等融資支持。自2011年起,浦發銀行致力於打造具有特色的供應鏈金融平台,並與中國移動、神龍 汽車 、中遠物流等多家核心企業和物流公司合作,實現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整合。
在線上化的布局上,浦發銀行圍繞資產端核心企業的批量獲客,落地了「京浦e賬通」、 「京浦e商貸」等產品,並在線上供應鏈金融領域推出「政采e貸」和「票據池秒貸」等創新產品,以及雲資金監管、e企行綜合服務平台等產品。截至2018年末,浦發銀行在供應鏈領域服務 科技 型企業客戶超過3.13萬戶,推動 汽車 供應鏈20條,服務 汽車 行業上下遊客戶864戶。
▌ 中信銀行
中信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通過構建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鏈以及五大特色網路的方式推動。三大平台包括物流融資平台、同業合作平台及政府支持平台,四大增值鏈包括打造應收賬款增值鏈、預付賬款增值鏈、物流服務增值鏈、電子服務增值鏈,五大特色網路為 汽車 金融網路、鋼鐵金融網路、家電金融網路、電信金融網路及石化金融網路等。
中信銀行也於2018年10月成功上線全流程線上供應鏈金融平台創新產品「信e鏈—應付流轉融通」,將中信銀行業務系統與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平台對接,藉助標准化電子「付款憑證」的多級流轉,向其上游N級供應商提供全流程、線上融資。2018年中信銀行還推出了國內首個區塊鏈福費廷交易系統,並發布「區塊鏈+供應鏈」試點創新項目,截至2018年末,其鏈上發生的業務量超過100億元。
▌浙商銀行
供應鏈金融是浙商銀行目前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浙商銀行從2016年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應用,並於2017年8月率先投產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的應收款鏈平台。圍繞供應鏈金融,浙商創新「池化」及「線上化」的融資業務模式,在三池(涌金票據池、涌金資產池、涌金出口池)的基礎之上,繼續圍繞三大業務平台進行展業。
一是池化融資平台,其2018年簽約客戶達22290戶,同比增長43.58%,池內資產余額3506.79億元,累計入池應收賬款筆數10.08萬筆,入池金額約729億元。具體產品「至臻貸」2018年簽約客戶1645戶,同比增長26.25%,融資余額501.25億元,同比增長44.68%。
二是針對核心企業財務服務的易企銀平台,2018年共落地易企銀平台234個,較上年末增長172.09%,平台累計融資367.8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85.28%。
三是應賬款鏈平台,截至2018年末,浙商銀行落地應賬款鏈平台1410個,同比增長近12倍,累計簽發金額1228.78億元,同比增長近4倍。
▌上海銀行
上海銀行於2018年10月發布了「上行e鏈」在線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並於今年4月新成立了供應鏈金融部,將業務模式擴展並覆蓋至核心企業采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同時運用大數據開始構建企業的信用模型。
「上行e鏈」以在線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為核心,包涵3大類共15項產品,通過與核心企業共建平台共享數據,掌握所需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形成閉環管理。同時上海銀行通過與江蘇潤和軟體合作,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核心企業信用的可拆分、可組合支付,從而將核心企業的信用延展到二級、三級、四級供應商。2018全年上海銀行實現供應鏈金融貸款投放524.87億元,同比增長117.22%,在2018年上海銀行年會上,這一數據預期到2020年將提高至1000億元。
▌北京銀行
北京銀行布局供應 「e商融」的交易市場綜合服務方案,藉助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信用,為平台交易商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務,打造「供應鏈金融+資金存管」線上創新業務模式。在具體產品層面,推出了「京信鏈」的在線供應鏈產品,將核心企業信用延伸至上游多級供應商,實現應收賬款債權的拆分與轉讓。截至2018年末,北京銀行小微企業公司貸款余額為4256億元,同比增長19%。
此外,其他電商系的民營銀行如微眾銀行、蘇寧銀行、網商銀行等亦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上有所布局。微眾銀行目前正基於區塊鏈技術拓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除了自身拓展核心企業的方式,微眾還提出了由微眾提供基層技術,與城商行合作開展業務的「銀銀合作」模式。
蘇寧銀行則在2017年9月成功上線基於區塊鏈的國內信用證信息傳輸系統(BCLC系統),並2018年9月開創了「物聯網+區塊鏈」的動產質押融資先河,基於某企業的煤炭存貨蘇寧銀行給予了融資人動產質押的授信額度,並成功實現放款。同時,其區塊鏈+物聯網 汽車 庫融平台,以及區塊鏈+物聯網3C商品監管平台也已提上發布日程。
隨著各家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展業的不斷深入,這一業務將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為展業方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金融 科技 技術的加成亦將持續推動市場業務模式的更新進化,並形成良性的業務生態循環。
Ⅷ 2018上半年新增貸款多少萬億元
7月13日,央行發布最新金融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9.03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其中,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84萬億元,同比多增3054億元,不僅超過市場預期,也創下了歷史同期的新高。
6月份居民貸款佔比依然較高,並且7004億中有4634億為居民中長期貸款。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35.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4%。
單戶授信5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由以往的低增長轉為趨勢性回升。6月末,余額7.35萬億元,同比增長15.6%。
Ⅸ 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余額近120萬億嗎
2018年7月4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在河北雄縣發布《2017年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指出,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19.03萬億,同比增長13.2%。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發布了上述報告,報告主要包括八部分內容。
一是銀行業穩健運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2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較2016年下降7.1個百分點;總負債233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較2016年下降8.2個百分點。
四是踐行普惠金融理念,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31萬億元,同比增長9.64%;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0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2.67個百分點,並且自2015年以來,連續三年實現了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於」目標。
報告特別提到,在2017年,為全面提升銀行業無障礙服務水平,推動我國銀行業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的縱深發展,《銀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准》完成制定,規范和引導全行業金融機構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客戶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五是積極發揮金融科技作用,不斷改進消費者體驗和服務效率。截至2017年底,全國布局建設自助銀行近17萬家,布放自助設備超過80萬台,其中創新自助設備11萬多台,客戶金融服務獲得感持續提升,體驗日益優化。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達2600億筆,同比增長46%;離櫃交易金額達2000億元,同比增長32%;行業平均離櫃業務率達87.58%。
六是把握機遇,主動適應擴大對外開放新形勢。截至2017年末,共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68家一級機構,其中包含17家子行、40家分行、10家代表處、1家合資銀行。
七是推進綠色發展,共建美麗中國。截至2017年6月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8.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1%;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為1.69萬億元,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余額為6.53萬億元。
八是投身公益事業,不忘初心反哺社會。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公益慈善投入總額達10.36億元;員工志願者活動時長95.83萬小時。截至2017年底,公益慈善項目達3307個。
Ⅹ 2018年小微扶持政策的效果如何
截至2018年末,全國全口徑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3.49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3.81%。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自2017年三季度起有放緩的趨勢,與央行將定向降准擴大為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時點吻合。普惠金融小微信貸保持增長,預計普惠金融小微信貸投放將成為小微企業貸款的主力。雖然目前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較為寬松,但中小企業的經營效益有所惡化,預計後續仍有更多定向政策出台,貨幣、財政政策進一步寬松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