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余額近120萬億嗎
2018年7月4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在河北雄縣發布《2017年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指出,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19.03萬億,同比增長13.2%。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發布了上述報告,報告主要包括八部分內容。
一是銀行業穩健運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2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較2016年下降7.1個百分點;總負債233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較2016年下降8.2個百分點。
四是踐行普惠金融理念,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31萬億元,同比增長9.64%;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0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2.67個百分點,並且自2015年以來,連續三年實現了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於」目標。
報告特別提到,在2017年,為全面提升銀行業無障礙服務水平,推動我國銀行業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的縱深發展,《銀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准》完成制定,規范和引導全行業金融機構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客戶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五是積極發揮金融科技作用,不斷改進消費者體驗和服務效率。截至2017年底,全國布局建設自助銀行近17萬家,布放自助設備超過80萬台,其中創新自助設備11萬多台,客戶金融服務獲得感持續提升,體驗日益優化。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達2600億筆,同比增長46%;離櫃交易金額達2000億元,同比增長32%;行業平均離櫃業務率達87.58%。
六是把握機遇,主動適應擴大對外開放新形勢。截至2017年末,共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68家一級機構,其中包含17家子行、40家分行、10家代表處、1家合資銀行。
七是推進綠色發展,共建美麗中國。截至2017年6月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8.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1%;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為1.69萬億元,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余額為6.53萬億元。
八是投身公益事業,不忘初心反哺社會。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公益慈善投入總額達10.36億元;員工志願者活動時長95.83萬小時。截至2017年底,公益慈善項目達3307個。
❷ 達州銀行在金融助力精準扶貧方面有哪些作為
主要就是體現在銀行的貸款業務上面,為一些急需用錢中小型企業,或者個人提供資金。別的也沒什麼了。
❸ 金融扶貧的機制措施是什麼樣的,目的如何
兩種機製法則
優化資源配置
持續加大扶貧信貸資金投入
為建立完善金融扶貧工作機制,雲南銀監局成立了由黨委書記、局長擔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動全省銀行業金融扶貧工作。各銀行機構也按要求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建立了領導聯系、部門掛鉤、分片督導的工作機制。
程鏗介紹,在深入調研基礎上,該局於2016年3月22日研究印發了《關於雲南銀行業全力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扶貧信貸投入持續有效增長、扶貧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礎金融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三大目標和精準對接金融扶貧需求、實施差異化扶持政策、量身定製貧困群眾金融服務、扶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易地扶貧搬遷等10大工作任務。
在具體措施上,各銀行機構堅持支持扶貧開發與地方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理念,將信貸資源更多傾斜配置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項目、民生工程建設等領域,著力解決民族地區發展瓶頸制約。截至9月末,扶貧開發貸款余額348.35億元,重點支持了農村路網以及貧困地區公路建設、農村基礎水利和電力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村中小學校標准化改造及校安工程建設等項目。
按照省委省政府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行動計劃要求,雲南銀監局引導轄內銀行機構把改善貧困群眾居住條件和發展鄉村旅遊業、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結合起來,扎實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截至9月末,全省累計爭取到易地扶貧搬遷貸款額度1169億元,已累計投放貸款381.9億元。
除此之外,該局鼓勵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合機構及村鎮銀行發揮網點多、覆蓋面廣、貼近貧困戶的優勢,探索扶貧小額信貸有效模式,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等相關領域的支持。9月末,全省銀行業扶貧小額信貸余額76.4億元,同比增長44.2%;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8.9萬戶、67.9萬人。
深化金融創新
努力提升精準扶貧質效
近年來,雲南銀監局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認識到,金融扶貧既是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社會責任,也是發掘潛在客戶、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機遇。同時,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認真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的政策要求,不僅提供融資支持,也要充分利用銀行業的網路、信息和服務優勢提供「融智」支持。
程鏗表示,雲南銀監局非常支持銀行機構通過基地、農戶、企業主體、金融機構、擔保的「五位一體」模式,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增產增收。「轄內銀行機構結合當地產業發展規劃,針對特定人群、特殊行業研發多類信貸新產品。」他舉例說,如農村信用社開發「貸免扶補」、「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等25款創新信貸產品,目前該社已在全省累計發放「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61.45億元,輻射帶動10萬多戶基層群眾戶均增收超過1.5萬元。
在擔保方式的創新方面,雲南省銀行業穩妥開展林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三權」抵押融資業務。據悉,截至9月末,該省林權抵押貸款余額176億元,居全國首位;農房抵押貸款余額16.46億元,農土抵押貸款余額1.6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3.13億元和0.71億元。
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產業結構、社會歷史以及交通教育醫療條件落後等因素影響,作為我國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雲南省脫貧任務十分艱巨繁重。
近年來,雲南銀監局緊緊圍繞銀監會和雲南省委省政府關於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把金融扶貧列為各項工作重中之重,通過持續強化監管引導、推動優化金融扶貧工作機制、引導加大扶貧信貸投入、創新金融扶貧方式方法,為全省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撐。
11月9日,第80場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雲南銀監局黨委書記、局長程鏗以「雲南銀行業積極助推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主題,介紹了雲南銀監局引領當地銀行業支持雲南脫貧攻堅的相關情況。
據透露,截至2016年9月末,雲南全省銀行業對93個貧困縣的貸款余額達到6328.5億元,同比增長13.1%,比全省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快1.4個百分點,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撐。
此外,雲南銀監局還搭建橋梁,聯合省扶貧辦召開雲南銀行業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推進會議,與省扶貧辦、財政廳、農業廳等相關單位建立溝通機制,定期獲取貧困戶建檔立卡信息並向銀行機構通報,提高貸款精準度,構建工作合力。
值得關注的是,為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夯實普惠金融基礎,該局對在貧困地區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開辟市場准入「綠色通道」,並積極支持全省農村信用社改制農村商業銀行。同時,雲南銀監局牽頭繪制金融服務網點鄉鎮分布、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分布地圖,實施掛圖作戰,限期消除空白。各相關銀行機構通過設立固定網點、簡易服務站,布放惠農自助設備或提供流動服務等方式,促進金融服務到鎮、到村、到戶。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全省14262個行政村(含城區居委會、社區等)中,13312個行政村實現基礎金融服務覆蓋,覆蓋率達93.3%;地處貧困縣的10230個行政村中,9282個行政村實現基礎金融服務覆蓋,覆蓋率達92.2%。
❹ 遼農業發展銀行今年貸款余額力爭突破1500億
新春伊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遼寧省分行提出令人振奮的經營目標——2017年年末貸款余額力爭突破1500億元,貸款凈增長不低於16%。該行今年將積極履行政策性金融職能,全面落實遼寧經濟振興規劃,大力支持全省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該行將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不因農發行自身的原因出現農民賣糧難。適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今年遼寧農發行將積極支持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同時發揮玉米信用保證基金作用防控風險。發揮遼寧區位優勢,積極支持五大港口倉儲物流中長期項目和糧油深加工項目,進一步掌握東北市場化銷售量,提升市場份額。
今年,遼寧農發行支農貸款向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該行將精準對接省委、省政府發展導向,切實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將支持棚戶區改造作為重點,全力支持納入計劃范圍的棚改項目,力爭全年審批200億元。圍繞遼寧實施「碧水工程」,大力支持相關河流保護區生態建設、水污染防治及濕地保護等項目;圍繞省政府農村及村內公路建設目標,大力支持運輸通道建設;圍繞促進城鄉統籌,大力支持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一縣一業」、產業集群、特色鄉鎮、特色農產品加工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支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
圍繞省政府確定的脫貧攻堅目標,全力做好金融精準扶貧工作。設施扶貧方面,大力支持貧困地區交通、水利、農村人居環境、城鄉一體化等項目;產業扶貧方面,大力支持光伏扶貧項目,深入實施鄉村旅遊扶貧,積極探索支持教育扶貧和電商扶貧等新模式。著力解決扶貧貸款發放瓶頸問題,力爭全年投放精準扶貧貸款超過75億元。
此外,遼寧農發行今年將豐富支農領域,深拓業務藍海。重點圍繞農產品物流和農村物流兩大主線,加快推進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拓展農業科技貸款業務范圍,重點支持現代種業、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生態環保等科技成果轉化及科技創新推廣應用;以總行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為契機,大力支持林業開發與保護,年內爭取實現40萬公頃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的貸款發放。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2-14,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❺ 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資金籌集存在的哪些問題
❻ 郵儲銀行小額貸款如何助力脫貧
2018年8月2日,第176場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三農金融事業部總裁邵智寶以「郵儲銀行小額貸款助力脫貧攻堅」為主題,介紹了該行專注發展小額貸款業務,全力推進金融精準扶貧的舉措和成效。參加本次發布會的,還有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總監楊波、小企業金融部總經理劉存亮、資產負債部總經理劉宏海等。
郵儲銀行成立以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致力於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社區,發揮網點網路優勢,助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郵儲銀行在總行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網路、資金和小額貸款專業優勢,堅持「真扶貧、扶真貧」,推動2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扶貧金融服務;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龍頭企業、扶貧項目等,帶動319萬戶貧困戶脫貧。
郵儲銀行建立了總行統籌、省行負責、市縣支行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各級行一把手第一責任,推動金融扶貧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截至6月末,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近20萬筆,金額近80億元,結余近19萬筆,金額近75億元,余額較年初增長超過17億元,增幅超29%。累計發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1235億元,服務43萬人次。金融精準扶貧貸款(含已脫貧人口貸款)余額703億元,較年初增長87億元,增幅14%,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為了做好小額扶貧貸款,郵儲銀行在內部政策上給予定向傾斜政策。在體制機制方面,專門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下設扶貧業務部,在22個扶貧工作重點分行成立金融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在資源傾斜方面,對全部金融精準扶貧貸款實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即FTP)五折優惠政策;對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執行基準利率優惠政策;對扶貧領域小微貸款業務給予專項信貸額度支持。在差異化政策方面,金融精準扶貧貸款、扶貧小額信貸不良率,允許高出各項貸款不良率年度目標2個百分點;出台了差別化授信政策,擬定了金融扶貧盡職免責制度。
❼ 寧夏17條金融扶貧措施向全國推廣嗎
寧夏17條金融扶貧措施向全國推廣
5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貸款638.4億元助力脫貧富民
近日,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向全國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推廣寧夏金融扶貧的17條措施。
其次,「誰講信用就支持誰」,破解貧困戶貸款難。貧困戶往往「一個扁擔挑全家」,很難從銀行獲貸。自治區金融局推動各銀行建立農村信用體系,已實現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評級授信全覆蓋,從而把資金引向貧困戶。農行寧夏分行利用大數據,對海原縣的各類合作社進行信用評級,其中,為千針綉等5家合作社的500名「綉女」放貸近千萬元,促成上海牡丹緣非遺文化有限公司與海原縣達成助困協議。紅羊鄉安堡村村民趙霞憑合作社證明,從農行貸款5萬元搞起了刺綉。
黃河農村商業銀行建立寧夏首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評級授信系統,評定信用村257個,信用戶35.3萬戶。彭陽縣馮庄鄉小寺村貧困戶高倉,今年被彭陽農村商業銀行評為信用戶後,沒有抵押物,憑信用從農商行貸款5萬元發展養殖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❽ 郵儲銀行已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80億元嗎
2018年8月2日,中國郵儲銀行副行長、三農金融事業部總裁邵智寶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做了「郵儲銀行小額貸款主力脫貧攻堅」的主題講話,介紹了郵儲銀行小額貸款業務和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情況。 「十年多來郵儲銀行累計發放小額貸款近1.54萬億元,高度重視扶貧工作。」
針對農村小額信貸抵押物問題,邵智寶表示,郵儲銀行在多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包括建立有郵儲銀行特色的小微信貸技術;創新抵質押擔保方式,開展「兩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結合社會力量加大平台建設,提高增信;推進信用村建設;通過科技的手段提高信貸的可獲得性等。
❾ 央行: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下降
人民銀行統計,2021年二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85.5萬億元,同比增長12.3%;上半年增加12.76萬億元,同比多增6677億元。貸款投向呈現以下特點。
一、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增長加快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119.11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比上年末低1.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8.58萬億元,同比少增5809億元。
分期限看,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余額4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7%,增速比上年末低6.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65萬億元,同比少增2.43萬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7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比上年末高1.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6.62萬億元,同比多增1.68萬億元。
分用途看,固定資產貸款余額5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1.4%,增速比上年末低0.2個百分點;經營性貸款余額49.22萬億元,同比增長11.4%,增速比上年末低1.5個百分點。
二、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繼續提升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2.59萬億元,同比增長25.8%,增速比上年末高5.8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59萬億元,同比多增7507億元。其中,重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0.85萬億元,同比增長24.4%,增速比上年末高5.9個百分點;輕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74萬億元,同比增長35.2%,增速比上年末高4.5個百分點。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服務業中長期貸款余額48.91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比上年末高0.2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85萬億元,同比多增5680億元。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3.2%,增速比上年末低4.6個百分點。
三、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保持較快增長
2021年二季度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1余額24.76萬億元,同比增長25.5%,比上年末高1.3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26萬億元,同比多增8324億元。
2021年二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7.74萬億元,同比增長31%,增速比上年末高0.7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65萬億元,同比多增6734億元。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6.59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創業擔保貸款余額2293億元,同比增長32.9%;助學貸款余額1238億元,同比增長11.2%。
2021年二季度末,原建檔立卡人口存量貸款余額1221億元;全國脫貧人口2貸款余額8556億元。
四、綠色貸款增長速度加快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3余額13.92萬億元,同比增長26.5%,比一季度末高1.9個百分點,高於各項貸款增速14.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87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6.79和2.58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7.3%。
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6.68和3.5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5%和19.9%。分行業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3.98萬億元,同比增長16.4%,上半年增加3295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3.88萬億元,同比增長20.2%,上半年增加3554億元。
五、涉農貸款增速小幅回落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41.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比上年末低0.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03萬億元,同比多增2072億元。
2021年二季度末,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34.74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增速比上年末低0.4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74萬億元,同比多增2823億元。農戶貸款余額12.86萬億元,同比增長15.1%,增速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07萬億元,同比多增1980億元。農業貸款余額4.53萬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比一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別低2.1和1.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676億元,同比少增727億元。
六、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下降
2021年二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50.78萬億元,同比增長9.5%,低於各項貸款增速2.8個百分點,比上年末增速低2.2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42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18.9%,比上年全年水平低6.5個百分點。
2021年二季度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12.3萬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上年末低3.3個百分點。其中,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4.65萬億元,同比減少1.5%,增速比上年末低2.5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6.58萬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比上年末低1.6個百分點。
七、住戶經營性貸款加速增長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住戶貸款余額67.77萬億元,同比增長15.1%,增速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4.58萬億元,同比多增1.03萬億元。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住戶經營性貸款余額15.42萬億元,同比增長22.8%,增速比上年末高2.8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8萬億元,同比多增5924億元。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52.35萬億元,同比增加13%,增速比上年末高0.3個百分點;二季度增加2.78萬億元,同比多增4331億元。
注1:依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銀發﹝2017﹞222號)和《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調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有關考核標準的通知》(銀發﹝2018﹞351號),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包括單戶授信小於1000萬元的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消費貸款、創業擔保貸款和助學貸款。
注2:脫貧人口包括原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已脫貧人口。由於國務院扶貧辦提供的貧困人口基礎信息中區分了已脫貧享受政策和已脫貧不享受政策的人員信息,根據金融扶貧政策要求,從2019年起,已脫貧人口貸款中不再包括對已脫貧不享受政策的貧困人口發放的貸款。
注3:綠色貸款是指金融機構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經濟活動,發放給企(事)業法人、國家規定可以作為借款人的其他組織或個人,用於投向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綠色服務等領域的貸款。
❿ 金融扶貧總結
金融扶貧總結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下面我為大家帶來金融扶貧總結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近年來,貴州農信社以“三結合”實施精準扶貧,以信貸資源為貧困地區農戶拓寬資金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夯實發展基礎,在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工作上取得了重要成效。
結合一:與農村信用工程相結合
據貴州省農村信用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宋銳介紹:貴州省農村信用聯社成以來,把農村信用工程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以農戶建檔評級工作為基礎,根據資信調查情況進行量化評級,開展信用農戶的評定和信用村組、信用鄉鎮及信用縣(市)的創建。截至2015年3月末,已評定信用農戶689萬戶,創建信用組77613個、信用村9599個、信用鄉鎮622個、農村金融信用縣13個,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信用工程體系,保障了扶貧資金的有效使用,解決了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這個關鍵性問題。
一是為貧困農戶獲取貸款創造條件,有效破解農民“貸款難”問題。農信社通過信用工程的這一基礎性金融服務的建設,成功創建信用共同體,開拓農民無擔保、無抵押、純信用的融資途徑,為農戶獲取信貸資源提供可能。農信社立足農村信用工程建設成效,有效綜合監管部門、地方政府及農信社的資金資源,將政府貼息與農信社降息相結合,並以1:1.1的比例匹配支農再貸款信貸資金,有效降低扶貧對象的融資成本,放大可利用貸款的資金規模,使大量分散且缺乏有效擔保的貧困農戶獲得了貸款支持。截至2015年3月末,全省農信社已累計向672萬農戶發放了小額信用貸款3883億元。
二是精準定位信貸資金投放,有效提升資金使用效益。農信社將信用工程建設與政府扶貧開發工作對接起來,通過農戶信用信息和扶貧信息的結合使用,以信用評級“聯姻”精準扶貧,讓涉農貸款得以精準投放。截至2015年5月末,農信社累計向401367戶農戶發放扶貧到戶貼息貸款72億元,扶持絕對貧困戶21.3萬戶,扶貧貸款覆蓋9388個貧困村,在全省71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貸款余額達1958億元。
三是實行動態管理,有效激勵農戶生產積極性。為確保信用工程建設質量,農信社定期開展年檢工作,及時更新相關信息,對農戶信用狀況進行動態管理,農戶可以通過提高信用等級來提高貸款額度。這樣的管理方式有效激勵了農戶在獲取貸款後積極發展生產,以增強經濟實力,積累信用記錄,提升貸款額度,逐步形成了農村信用體系和扶貧攻堅開發的良性促進機制。在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的帶動下,全省13個農村信用縣的貸款余額從2010年的125.56億元增長到2015年末的348.2億元,涉農貸款余額增長幅度達168%。
結合二:與實施普惠金融相結合
當前,貴州農信社從業人員達到2.5萬人,營業網點2194個,“信合村村通”服務點近2萬個,布放ATM機具3093台,機構網點覆蓋城鄉,金融服務通達村寨,已構築起輻射全省的服務網路。依託深入農村、服務農民、惠及城鄉的服務網路,農信社廣泛開展普惠金融服務,以金融產品、服務方式和經營機制的創新,為貧困地區提供了效率高、成本低的金融服務,為農戶脫貧致富創造了有益的金融環境。
一是暢通支付結算渠道,提升涉農服務水平。自2012年起,貴州農信社大力建設“信合村村通”工程,為扶貧資金的有效利用構建渠道,提高了補貼發放效率和精準度,推動了金融服務的延伸,確保了貧困地區群眾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務。截至2015年6月末,全省農信社已無償代理兌付中央和省安排的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涉農補貼資金400多億元,“信合村村通”累計交易263.6萬筆,有效節省了取款匯款的交通成本、誤工成本。
二是建立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為農民工創業就業提供支持。為解決農民工服務“兩頭空”的問題,農信社在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等地設立13個駐外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為農民工外出和返鄉的創業就業提供金融支持,通過創業能人的發展,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當前,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幫助農民工獲得各種賠償、補償1833.99萬元,並引導3.69萬戶農民工返鄉創業,發放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17億元,帶動39萬貧困人口就業。
三是圍繞民生工程建設,為扶貧開發提供信貸支持。農信社圍繞貴州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建設,以支農支小為重點,僅2015年度就發放“四在農家 美麗鄉村”貸款36億元,貸款余額為296億元。其中,支持“小康路”貸款余額24億元,支持“小康水”貸款余額10億元,支持支持“小康房”貸款余額 138億元,支持“小康電”貸款余額5億元,支持“小康訊”貸款余額3億元,支持“小康寨”貸款余額43億元。全省農信社累計投放農村建房貸款225億元,惠及農戶79萬戶,發放農村危房改造貸款39億元,惠及農戶12萬戶。
結合三: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
貧困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產業發展的問題,產業發展不上去,扶貧成果也得不到鞏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指出,發展要因地制宜,一村一業,一鄉一品,農民就會因此受益。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也多次強調,貴州扶貧開發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的扶貧開發之路。當前,貴州省委、省政府結合全省實際情況,制定並實施了“5個100工程”、貴安新區、“五張名片”特色產業和“五大新興產業”等發展規劃,意在通過特色產業的發展,促進脫貧致富、全面奔小康目標實現。
為更好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貴州農信社結合上述重點工作的部署,充分考慮貧困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扶持地方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促進專業合作社及農戶生產規模的擴大;以金融產品服務的創新,激發農戶的生產和創業熱情;以企業、合作社、農戶、銀行的`多方聯動,推動地方特色產業鏈的形成。
一是因地制宜,因戶施法,結合地方實際助推產業發展。農信社圍繞產業發展這一重點,瞄準“三大連片特困地區”的地方特色產業,探索建立鏈式金融服務體系。在畢節,農信社為轄內68個重點鄉鎮量身打造了“一鎮一策”的金融服務措施,為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提供差異化的無縫對接服務,加大核桃、茶葉、中葯材、精品水果等特色種養殖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地方特色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如大方聯社向六龍鎮養殖合作社成員整體授信220萬元發展生態養殖,就帶動了當地100多戶農戶脫貧致富。
二是結合“三農”、小微企業和扶貧開發的資金需求特點,大力推進富民惠農金融創新工作。全省農信社結合“三農”和縣域經濟特點,相繼推出“致富通”、“金紐帶”等系列共90多個符合自身特點、農民喜愛的服務產品,極大地滿足了貧困地區廣大農戶及小微企業在發展特色產業上的信貸需求。同時,農信社積極創新抵押擔保機制,推動建立各類涉農融資擔保基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等多種增信模式,解決農戶大額貸款擔保難問題。
三是圍繞發展規劃,以信貸投放帶動產業發展“蝴蝶效應”。農信社作為“3個15萬元”政策的主辦銀行,發放了全省95%以上的小微企業貸款,全省農信社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1067億元,大量小微企業在農信社的支持下成長為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農信社以“企業+合作社+農戶+農信社”等運營成熟的鏈式金融服務,大力支持特色農業、新型農業、科技農業等產業發展,圍繞園區建設,累計發放“5個100工程”貸款179億元,余額573億元。
根據省委、市委、縣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省、全市、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部署,我鎮按照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和“六個到村到戶”的要求,嚴格按照規定步驟和時間節點開展工作。
一、xx鎮精準扶貧工作概況
(一)基本情況
xx鎮位於會昌縣北部,東臨瑞金市雲石山鄉,南連本縣庄口鎮,西接本縣小密鄉,北鄰瑞金市萬田鄉,下轄23村(居)委會、383個村小組。面積 196.4平方公里,總戶數16396戶,人口63998人。經篩選識別,目前全鎮人均純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貧困人口仍有3840戶12963人。按貧困屬性分,低保人口佔17.1%,五保人口佔2.6%,其他貧困人口佔80.3%;按貧困成因分,因災、因病、因殘致貧佔45.3%,因學致貧占 4.2%,因自然環境差致貧佔4.1%,因缺產業、技術、資金致貧佔46.4%。
(二)工作措施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該鎮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實踐,從建立結對幫扶機制、發展產業幫扶等方面入手,以“六個到村到戶”為總體要求,精準發力,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一是結對幫扶到村到戶。組建幫扶工作隊伍。在縣派該鎮22個縣直幫扶單位的基礎上,結合鎮村實際,從鎮屬各單位、各村(社區)選派鎮村幹部、黨員、致富帶頭人等共220名幫扶人員,建立由駐村組長任隊長,縣幫扶單位幹部、駐村幹部、村幹部、致富能人為成員的22個扶貧工作隊,與全鎮貧困人口 3840戶12963人結對幫扶。嚴格幫扶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xx鎮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每個幫扶責任人每周必須到村到戶一次以上,掌握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找准幫扶辦法,制定幫扶計劃,做到“不脫貧不收隊”。
二是產業扶貧到村到戶。針對缺產業、技術、資金致貧的貧困人口,依託現有的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支持鼓勵發展各類生產加工業,並在資金、技術、用地上給予大力扶持,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全鎮種植葡萄超過1000畝、臍橙超過10000畝、大棚西瓜及蔬菜各1000畝、烤煙900畝、蓮子500畝,新植油茶2000畝;年出欄生豬逾3萬頭,實現產值3200餘萬元;電子、服裝、鞋帽等加工企業達到60餘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0家。
三是教育扶貧到村到戶。針對因學致貧的貧困人口,實施好“扶智工程”。加大保學控輟力度,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水平,讓每個貧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支持中職招生重點向貧困家庭傾斜,繼續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充分利用“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平台,加強對貧困家庭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幫助其掌握專業技術,增強致富本領。
四是基礎設施扶貧到村到戶。針對基礎設施薄弱的特點,持續加大投入,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基礎設施的承載力。投入400餘萬元,實施了9 個扶貧重點村的整村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及小農水項目;投入500餘萬元,實施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啟動牛睡村高陂、南星獅仙崬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投入資金300餘萬元,實施了紅星村豪豬大橋、紅星大橋危橋改造等道路交通項目。
五是保障扶貧到村到戶。對貧困對象中符合農村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條件的,及時落實相關政策,給予相應補助救助。對符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的幫扶對象,優先安排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對一、全覆蓋”的幫建工作,提高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仍然住在危舊土坯房且無經濟能力改建的特困戶,想方設法籌集改建資金,努力實現應改盡改,切實改善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
六是移民搬遷扶貧到村到戶。針對因自然條件差導致的貧困人口,採取移民搬遷的方式扶貧。由於山區群眾居住點多、面廣、分散,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昂,就醫、就學、就業等基本需求難以保障,要實現脫貧只能實施移民搬遷整村推進項目。制定了科學的移民搬遷規劃,分步驟穩妥有序推進。同時,引導貧困戶在遷入地就業創業,促使移民搬遷群眾住得下來、發展得起來,逐步脫貧致富。
(三)存在的問題
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有三個問題較為突出:
一是識別難度不小。除絕對貧困人口低保戶和五保戶易識別外,相對貧困人口因村民的收入難以准確測定,且貧困人口數量較多,扶持對象難以精準識別,存在鑒定難的問題。
二是投入明顯不足。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雖然有了比較大的改觀,但仍不能滿足當前及今後的發展需要,例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大;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澇條件不足,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很弱。扶貧資金籌集渠道狹窄,僅依靠扶貧辦的項目資金和縣直幫扶單位的有限扶持資金,與扶貧的投入需求相比只是杯水車薪。
三是脫貧難度加大。自我發展的能力弱,貧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觀念陳舊,學習意識不強,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在走訪農戶中發現,貧困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病殘戶或無勞動力戶,脫貧難度較大。返貧現象突出,每年都會出現一部分已經脫貧的人群,由於脫貧基礎不牢,因突然的疾病、災害、入學等又重新返貧,而且返貧人群容易成為扶貧工作的盲區。
二、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若干思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精準扶貧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重大。要抓好這項工作,必須從長遠考慮、從現實出發,上下聯動、統籌推進,按照“133”的工作思路,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一)樹立“一種理念”。扶貧工作艱巨繁重,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不同尋常的耐心和毅力。以往,少數幹部對扶貧工作往往是“只喊喊、不到村”,“只轉轉、不用心”,“只談談、不落實”,這些說到底都是思想上缺乏“真扶貧”的意識;有些貧困戶不思進取、好吃懶做,以“吃低保、靠救濟”為榮,缺少“真致富”的志氣。實行精準扶貧、有效減貧脫貧,必須牢固樹立扶真貧、真扶貧的理念。一方面從思想教育、考核導向等方面入手,讓各級幹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貧、潛心扶貧;另一方面加大對貧困戶的正面宣傳教育力度,實施“扶志工程”,引導貧困戶樹立“崇尚致富、脫貧光榮”的理念,讓貧困戶真心想脫貧、真心想致富,充分激發自身“原動力”。同時,大力引導社會力量真心參與扶貧、真正幫扶脫貧,在全社會形成“扶貧向善”、“濟困光榮”的良好氛圍。
(二)突出“三個精準”。一是精準識別,解決“要扶誰”的問題。按照統一規范的識別標准和操作流程,嚴格把好群眾申請關、入戶調查關、民主評議關、公示監督關、確認審核關,精準識別出真正的貧困人口。同時,建立科學的監測評估體系,根據貧困戶動態化管理的要求,對穩定脫貧的及時退出,對返貧需扶持的及時納入,引入第三方識別機制,通過入戶正面抽查及側面輔助分析貧困戶銀行存款、子女就學、醫院就診、用電量等情況的方式進行逐一核實,確保貧困人口識別的精準度。二是精準施策,解決“怎麼扶”的問題。採取群眾“點菜”、政府“下廚”方式,做到“三個一”,即為貧困戶建立一本扶貧台賬、制訂一個脫貧計劃、定做一套幫扶措施。堅持開發扶貧與救濟扶貧“兩項驅動”,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對低保戶、五保戶等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織牢社會保障“網”,實行政府“兜底”、救濟扶貧;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貧困人口,根據不同的貧困成因,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集中政府、市場及社會資源,主要採取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移民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等模式給予個性化、精準化幫扶。三是精準幫扶,解決“誰來扶”的問題。建立縣領導結對鄉鎮、縣直部門結對村、黨員結對貧困戶的到戶到人的幫扶責任制,做到幫扶全覆蓋,要求不脫貧不脫鉤。同時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愛心人士參與扶貧,引導農村致富帶頭人以“傳幫帶”的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在全社會形成“扶貧向善、濟困光榮”的正能量。
(三)建立“三項機制”。一是建立科學的考核激勵機制。考核機制是推動工作的“方向標”,建議結合各縣(市、區)的貧困程度制定更具操作力、個性化、具體化的考核措施,特別是對國定貧困縣的考核要降低對GDP指標、財政收入增長等指標的考核權重,著重增加扶貧減貧的考核權重,真正形成以扶貧減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同時,針對當前貧困縣不願、不敢“摘帽”的現象,建議建立脫貧“摘帽”激勵機制,出台相關優惠政策,對提前脫貧“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變、投入力度不減,並給予適當獎勵,讓貧困縣敢“摘帽”、願“摘帽”。二是建立涉農資金整合統籌機制。當前,涉農資金多頭下達、零敲碎打、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現象仍然存在,盡管各地在整合統籌涉農資金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但受限於體制機制性障礙,成效非常有限,急需從更高的層面、更深的層次、更廣的范圍加以解決。因此,建議市裡對全市涉農資金進行科學規劃和統籌歸並,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籌,集中財力辦大事,做大扶貧資金總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建立金融扶貧引導機制。當前,受行業性質所限,金融機構“嫌貧愛富”已成為一種不成文的做法,即使能夠給貧困戶貸款也是杯水車薪,很多貧困戶因為缺少資金長期無法脫貧致富。因此,建議市委、市政府出台激勵措施,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對貧困戶的信貸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