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8月社融增量2.43萬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1.28萬億元,如何解讀
Ⅱ 截止2018年底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是多少
2018年北京市東城區居民儲畜存款沒有達標。
Ⅲ 央行:12月M2同比增8.1% 全年住戶部門貸款增7.36萬億
觀點地產網訊:1月15日,央行發布2018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
報告指出,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82.67萬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持平;狹義貨幣(M1)余額55.17萬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0.3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7.32萬億元,同比增長3.6%。全年凈投放現金2563億元。
貸款方面,12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141.7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個和0.8個百分點。
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6.17萬億元,同比多增2.64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3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4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9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8.31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98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6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89萬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4401億元。1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08萬億元,同比多增4995億元。
12月末,外幣貸款余額7948億美元,同比下降5.2%。全年外幣貸款減少431億美元,同比多減953億美元。12月份,外幣貸款減少110億美元,同比多減158億美元。
存款方面,12月末,外幣存款余額182.52萬億元,同比增長7.8%。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177.5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上月末高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8個百分點。
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3.4萬億元,同比少增107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7.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2.16萬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596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96萬億元。12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916億元,同比多增8845億元。
12月末,外幣存款余額7275億美元,同比下降8%。全年外幣存款減少634億美元,同比多減1413億美元。12月份,外幣存款減少39億美元,同比多減104億美元。
另外,2018年銀行間人民幣市場以拆借、現券和回購方式合計成交1012.71萬億元,日均成交4.02萬億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長26.4%。其中,同業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長75.7%,現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長46%,質押式回購日均成交同比增長20%。
12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57%,比上月末高0.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34個百分點;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68%,比上月末高0.2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43個百分點。
數據中還顯示,2018年,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發生3.66萬億元、1.45萬億元、8048.1億元、1.86萬億元。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07萬億美元。12月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8632元人民幣。
Ⅳ 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超 10 萬億元,為什麼國人更愛存錢了
從短期因素看,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今年3月份以來,我國疫情持多點散發,部分企業難以正常生產經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導致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上升。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市場震盪影響,我國資本市場波動加劇,股票、基金收益明顯下降,特別是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破凈」,導致居民風險偏好有所下降,部分資金重新流向存款。
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青年群體,除了收入上具有優勢以外,還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壓力。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提高,使得居民預防意識和儲蓄意願明顯增強。此外,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加大,居民住房消費意願持續不振,減少了住房消費支出,部分轉為居民存款。
居民存款持續增加提高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增強居民部門抵禦風險能力,但也反映出居民對未來預期轉弱、消費需求不足、投資意願下降等問題。下一步,應採取針對性的措施,穩住居民預期和信心,進一步提振居民消費和投資。
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對經濟和民生的沖擊,穩定企業和居民的預期。進一步穩住宏觀經濟大盤。落實好前期出台的穩經濟一系列政策措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更加積極有為,主動發力,繼續助力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和實體經濟穩步恢復,穩定居民就業,提高居民收入。
要提振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持續釋放國內市場潛力,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改變居民消費動機不足等問題,改善居民消費環境,培育中高端消費增長點,擴大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消費,促進居民消費轉型升級。進一步落實好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合理把握信貸投放,更好地滿足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購房需求。
進一步完善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地滿足居民養老、就醫、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降低居民後顧之憂進而降低預防性儲蓄意願。
Ⅳ 工商銀行近三年財務分析2018-2020
城商行優等生上海銀行2018年至2020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連續3年上升,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32.95%、337.15%、321.38%,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
本刊特約作者 劉鏈/文
4月24日,上海銀行發布2020年業績報告,根據年報,2020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07.46億元,同比增長1.90%;實現歸母凈利潤208.85億元,同比增長2.89%。
截至2020年末,上海銀行資產總額達到2.46萬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長10.06%;存款總額達到1.3萬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長9.37%;貸款總額達到1.10萬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長12.92%。
2018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連續3年上升,在資產質量方面的表現不容樂觀;與此同時,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32.95%、337.15%、321.38%,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
業務增速方面的表現同樣差強人意,2018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2.49%、13.47%、1.90%,凈利增速分別為17.65%、12.55%、2.89%,下滑趨勢非常明顯。
這里有一點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上海銀行2020年四季度的凈利潤同比增長48.11%至58.33億元。一般而言,銀行業第四季度的凈利潤要低於前三季度的均值,上海銀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同比下降7.99%,也就是說,上海銀行在第四季度的凈利潤回補了前三個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凈利潤止跌回升。要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看來上海銀行為了凈利潤增速為正也是「拼了」。
上海銀行於2016年在上交所登陸,上市後資產規模擴張迅速,在城商行中僅次於北京銀行。截至2020年年末,資產總額達到2.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06%;負債總額為2.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26%。值得注意的是,在資產負債規模增長的同時,上海銀行的資產質量卻面臨一定的風險。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34.01億元,同比增加21.48億元。回顧過去兩年的數據發現,截至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已經連續3年呈上升趨勢,這足以說明其內部風險管控存在較大的問題和不足。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撥備覆蓋率為321.38%,較上年末下降了15.77個百分點。
而在資本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34%、10.46%、12.86%。其中一級資本充足率已連降3年,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分別為11.22%、10.9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自上市以來就一直處於下滑的狀態,2016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13%、10.69%、9.83%、9.66%、9.34%。
面對資本充足水平的持續下滑,上海銀行資本融資提上日程。2021年1月25日,上海銀行公開發行人民幣200億元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上海銀行在公告中稱,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用於支持該行未來業務發展,在可轉債轉股後按照相關監管要求用於補充本行核心一級資本。
綜合上述分析再來看上海銀行2020年年報,在營收同比僅微增1.90%的情況下,上海銀行還能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2.89%,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到。盡管2020年年報最終將營收和凈利潤增速保持在正增長的區間,但毋庸置疑這樣的正增長已經岌岌可危,大不如前。財經網金融梳理發現,上海銀行2018年至2020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已連續3年下滑,足以表明其業績增長明顯乏力。未來如果沒有更好盈利能力和風控能力,業績增速轉負也並非不可能。
業績靠撥備釋放轉正
平安證券認為,上海銀行2020年實現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9%,利潤重回正增長,盈利增速從2020年前三季度的-8.0%一舉實現全年業績增速的回正,而且四季度單季實現利潤增速48.1%,利潤增速的大幅提升除了與營收增速的小幅提升有關外,更多應該歸因於撥備計提力度下降所帶來的盈利釋放。也就是說,撥備釋放成為上海銀行2020年業績正增長的最大彈性因素。
2020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90%,營收增速穩中有升,前三季度為-0.9%,四季度單季營收增速為10.8%。分結構來看,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凈利息收入增速為14.6%,與前三季度18.5%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9.5%,與前三季度7.3%的增速相比略有提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上海銀行在2020年年報中調整了信用卡業務收入的核算口徑,將分期收入從手續費收入調整為利息收入,因此對收入結構產生一定的擾動,但並不影響營收的增速。
上海銀行2020年重分類後凈息差為1.82%,同比上行4BP,息差表現優於同業,平安證券認為息差逆勢提升主要歸因於負債端成本的優化,負債端成本的改善驅動息差逆勢走闊。
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計息負債成本率為2.26%,同比下降25BP,驅動主要來自存款成本的有效管控和主動負債成本的下行。受益於結構性存款為代表的高成本存款的有效管理,公司存款付息成本同比下降4BP至2.15%;尤其在主動負債方面,上海銀行同業負債成本率同比下降67BP至2.18%,成功抓住了2020年利率下行的機會。
從資產端來看,上海銀行貸款收益率同比下行42BP至5.06%,與行業的整體趨勢相同。展望2021年,隨著經濟的逐步修復,銀行基本面維持穩定,對於銀行資產端定價彈性的提升相對有利,上海銀行整體息差表現有望保持平穩態勢。
再來看資產負債結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總資產同比增長10.1%,與前三季度11.7%的同比增速相比有所放緩,但信貸投放力度不減,資產結構繼續向貸款傾斜,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貸款總額同比增長12.9%,比前三季度11.3%的同比增速進一步提升。
在貸款投放結構方面,由於上海銀行在2020年下半年加大了對公投放的力度,且對公投放大於零售,對公新增投放526億元,零售新增投放251億元。從負債端看,2020年全年存款同比增長9.4%,與前三季度12.3%的增速相比確實有所放緩。
數據顯示,上海銀行2020年年末不良率為1.22%,環比持平。在不良生成方面,2020年四季度宏觀經濟持續改善,根據平安證券的測算,上海銀行四季度單季年化不良生成率環比下行35BP至1.35%,不良生成壓力有所改善。在前瞻性指標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市銀行關注類貸款率為1.91%,比上半年末下行4BP。
在撥備方面,由於四季度撥備計提力度的邊際下降,2020年年末撥備覆蓋率為321%,環比下行6.69個百分點;撥貸比為3.92%,環比下行8BP,但從撥備覆蓋水平絕對值來看依然處於行業前列。上市銀行2020年全年撥備計提同比增長6.6%,前三季度為19.8%。這表明上市銀行不良生成壓力邊際緩釋,資產質量保持穩定。
平安證券非常看好上海銀行獨特的區位優勢,看好零售轉型穩步推進對上海銀行的積極影響。上海銀行深耕以上海為主的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區位優勢顯著,這些地區良好的信用環境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進零售轉型,聚焦消費金融、財富管理、養老金融三大主線,持續加快零售業務布局,近三年實現核心客戶數和客戶AUM 的翻番,預計隨著疫情緩和、經濟修復、消費信貸需求回暖,上海銀行的盈利有望繼續迎來修復。
房地產不良貸款急劇惡化
通觀上海銀行2020年年報,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貸款及房地產不良貸款的變動。
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22%,比2019年上升了0.06個百分點。根據年報,上海銀行房地產行業不良貸款金額為37.4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39%,比2019年的0.1%增長了近23倍。實際上,在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後,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在2020年也開始踩剎車。截至2020年年末,貸款余額為1583.69億元,比2019年年末減少了166.9億元,降幅已超10%。
事實上,2020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國內房地產業的經營環境和融資環境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對銀行業而言也許也是一個「至暗時刻」。隨著上市銀行2020年年報的陸續披露,房地產業的真實情況逐漸浮出水面,銀行與房地產相關資產的真實情況也呈現「冰山一角」,具體表現為各家銀行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率普遍大增。
先來看國有銀行的數據——2020年,工商銀行房地產不良貸款金額為162.3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32%。這一比率比2019年1.71%的房地產不良貸款率增長了35.67%,而且遠高於工商銀行披露的2020年全年1.58%總體不良貸款率。
建設銀行2020年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也從0.94%增長到了1.31%,增加了39.36%;農業銀行則增長24.83%到1.81%;國有大行中增長幅度最大的當屬交通銀行,房地產不良貸款率2019年為0.33%,2020年增長到了1.35%,增長了4倍。
除了國有銀行外,股份制銀行中的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2020年房地產不良貸款率的增長幅度也均超過了三位數,分別達到182%、146%。
不過,與上述銀行相比,日前公布年報的上海銀行在房地產貸款方面則更讓人瞠目。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為10981億元,比2019年年末的9725億元同比增長12.9%,其中,投向房地產業的貸款余額為1567億元,同比微增1.5%,占總貸款比例為14.27%。
單從佔比來看,2019年年末,房地產業是上海銀行第一大貸款來源,而到2020年年末,這一貸款的佔比較2019年年末已下降了1.61個百分點,退居該行第二大貸款來源;而貸款佔比為16.14%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則升至第一位。
盡管房地產業的總貸款微增,佔比下降,基本符合行業趨勢,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上海銀行房地產業貸款的資產質量卻出現大幅惡化。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余額為37.47億元,與2019年年末的1.54億元相比,增加了近36億元,增幅高達2333%;與此同時,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也從2019年年末的0.1%上升到了2.39%,同比增長了22.9倍。
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一度暴增近23倍,不但遠超同的增速,也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對此,上海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受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加碼、收緊等影響,個別項目施工和租售進度未達預期,還款能力有所下降,導致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有所波動。
實際上,自從將房子定位為「住而不炒」的政策方向以來,監管層對銀行房地產貸款的政策不斷收緊。尤其是在2020年,這一緊箍咒越發收緊,從房地產融資的「三道紅線」,到為銀行設定房地產貸款的具體比例,甚至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房地產是現階段中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
就上海銀行而言,如果去掉房地產業務,上海銀行的總體資產質量也面臨一定的風險。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總的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34.01億元,同比增加21.48億元,增幅為19.09%。
同時,而且,如上所述,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增加並不是僅僅體現在2020年這一年。事實上,最近三年的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1.16%、1.22%,已經連續三年呈上升趨勢。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撥備覆蓋率為321.38%,較上年末下降了15.77個百分點。不良率連續上行,撥備水平還在下降,上海銀行資產質量的壓力由此可見一斑。
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房地產業的形勢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為嚴峻。最近,部分熱點城市樓市持續升溫,引發新一輪房地產調控。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相繼出台針對性調控政策,落實「房住不炒」的監管要求,打擊違規和套利行為。
對於銀行而言,房地產貸款投放除要落實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嚴格防止信用貸、消費貸、經營貸等信貸資金違規流入外,個別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額度還接到了央行窗口指導。
「房地產信貸方面,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更加嚴格,住房按揭貸款額度受央行窗口指導,商業銀行需嚴格防止信用貸、消費貸、經營貸等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市,同時要嚴格審核首付款資金來源和償債能力審核、借款人資格審查和信用管理、風險排查等,房地產信貸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加大。」有銀行在2020年年度報告中坦言。
上海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穩步發展住房按揭業務,貫徹落實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立足區位優勢,服務民生,引導住房按揭業務良性發展,支持對經營機構所在地一、二線城市居民自住和改善購房合理需求。
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分別為1238.53億元,比2019年末增長31.14%,佔全部貸款的比例為12.22%。從按揭貸款的資產質量來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為0.14%,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與按揭貸款質量相比,上海銀行對公房地產貸款資產質量令人堪憂。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貸款余額為37.47億元,比2019年末增長23.3倍,不良率則提升至2.39%;房地產貸款余額佔全部貸款比例為14.27%。
根據上海銀行的解釋,受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加碼、收緊等影響,個別項目施工和租售進度未達預期,還款能力有所下降,導致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有所波動。
上海銀行還表示,在「三道紅線」和「銀行業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下,房地產整體融資增速將受到限制,企業分化亦會有所加大。2021年,該行將嚴格實施房地產集中度管理要求,密切關注房地產企業「三道紅線」,聚焦「優質客戶」、「優質業務」,繼續優化結構,穩健經營,推進房地產業務平穩健康發展。
消費貸猛踩剎車波動大
除了房地產業務暴露出的風險讓令人擔憂之外,上海銀行優勢業務消費貸業績也似乎出現了問題。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到2.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06%;負債總額為2.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26%。早在2015年年末時,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的規模僅為120.77億元。到了2019年年末,這一數據已攀升至1750.59億元,5年時間增長了10倍有餘。
進入2020年,上海銀行的消費貸業務卻突然踩下剎車。數據顯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年末時,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規模已下降至1610.96億元,相比2019年年末的1750.59億元減少了139.63億元,降幅為7.98%。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的個人消費貸規模為1583.69億元,比2019年年末減少了166.9億元,降幅進一步擴大為9.5%;在總貸款中的佔比也從2019年年末的18%下降至14.42%,下降了3.58個百分點。
而且,從增速方面來看,早在2019年時,上海銀行的消費貸業務增長已現疲軟之勢。從2016年到2018年,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連續3年實現了翻倍增長,增速分別為129.09%、151.31%、127.39%。這一增速在2019年明顯放緩,已降至11.16%。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的增速已變成負值,余額出現下降。與此同時,該行消費貸的風險也逐漸顯露。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9.66億元,比2019年年末增加了9.6億元,增幅達47.86%;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率也從2019年年末的1.15%上升至1.87%,增幅高達62.6%。除此之外,同為零售業務的上海銀行信用卡業務的不良貸款率也從2019年年末的1.63%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1.74%,上升了6.75%。
上海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從時序結構看,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催收能力受限,消費貸款逾期發生額增長,並在2020年第二季度生成不良,自下半年起,單月不良新增逐月下降,9月起不良貸款余額呈下降趨勢,已逐步趨於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從2016年連年猛增後,最近5年,其消費貸的不良率也是連年上升。2016年至2020年,上海銀行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35%、0.43%、0.52%、1.15%、1.87%,呈逐年上升趨勢。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部分銀行前幾年布局消費貸業務過於激進,如今規模膨脹後難逃不良率高企的懲罰,隨著去年疫情爆發,更是加劇了這一風險的曝露。盡管之後開始壓縮規模,但是由於規模基數過大,因此引發相關問題。
不過,總部同在上海的海通證券認為,上海銀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風險逐步緩釋,資產結構優化調整,並且繼續保持較低的成本收入比。
根據海通證券的分析,上海銀行凈利息收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的不利影響。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89%,營收同比增長1.90%。息差擴大、成本有效控制推動盈利增長,但其他非息收入下降32.29%有所拖累。這主要是由於2019年有一次性收入的高基數,2020年交易性金融資產在投資類中佔比壓縮,並且其中的同業理財、基金受市場利率下行影響。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2020年全年為18.9%,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在上市銀行中甚至低於國有大行。
2020年,上海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9.46%,零售業務發揮地緣優勢;其中,財富管理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1.48%。公司繼續發揮養老金融獨特優勢,養老金客戶綜合資產同比增速20.73%,並且還通過代發工資、社保卡換發為零售表內外負債引流。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零售整體AUM同比增長17.80%;下半年公司加大按揭貸款投放力度,按揭佔比較年中提高1.06個百分點,個貸佔比則回升0.31個百分點。
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凈息差為1.82%,較2019年擴大4BP。2020年負債成本持續下行,上半年主要源於同業負債成本改善,下半年存款也開始改善,不僅定期存款成本下降,日均活期存款的佔比在全年也比上半年提高1.01個百分點。這使得上海銀行2020年全年負債成本比上半年下降6BP,全年同比下降25BP,對息差有明顯的正向貢獻。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不良率為1.22%,環比持平;關注類貸款佔比為1.91%,環比提高12BP;逾期貸款率為1.60%,較年中下降54BP。消費類不良率全年經歷倒V型走勢,在下半年逐漸改善:2020年年末,上海銀行消費類貸款、信用卡貸款、個人貸款總不良率為1.87%、1.74%、1.12%,分別比年中下降2BP、10BP、11BP。對公不良率年末較年中上升9BP,主要是房地產不良率有所上升。
總體來看,上海銀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風險逐步緩釋,資產結構優化調整,並且繼續保持較低的成本收入比。預計未來隨著零售風險的緩釋和不良的處置,尤其是下半年個貸改善趨勢能能夠延續,則上海銀行資產質量有望改善。
Ⅵ m2是什麼意思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加上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的壓力狀態。
舉個例子,山上有一座水庫,水庫的開關呢,由央行來控制,在山下有各種農田經濟作物,農村的周邊所有的湖泊、溝渠里的水,就是M2,也叫流動性。
經濟作物生長當然需要水,央行它會定期開閘放水。
如果放水太多,那麼農田周邊的水太大,對經濟就會有害,錢太多了就會導致通貨膨脹,房價飆升等等。如果水太小了看,不足以支持作物生長,經濟也不能健康發展。
所以M2每年都會以一定的幅度增長。
比方說在過去的很多年,M2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話說這個水龍頭有點大,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通貨膨脹,讓整體經濟的杠桿都比較高。
從前兩年開始,國家高瞻遠矚,積極推進去杠桿降風險,所以這兩年的M2增幅已經減緩到了8~9%。
雖然日子緊一點了,但是整體經濟運行的就更平穩了。
大致劃分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
狹義貨幣(M1)=(M0)+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准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
另外還有M3=M2+其他短期流動資產(如國庫券、銀行承兌匯票、商業票據等)。
經濟學所說的貨幣通常是指M2,M2包括准貨幣。
層次的劃分
M0=流通中的現金,整個銀行體系之外的企業,個人擁有的現金之和;
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准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還有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其中,M2減M1是准貨幣,M3是根據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而設置的。
廣義貨幣(M2)是一個金融學概念,和狹義貨幣相對應,貨幣供給的一種形式或口徑,以M2來表示,其計算方法是交易貨幣以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
M2+
2011年11月15日,據央行透露,考慮到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和住房公積金存款規模已較大,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較大,從2011年10月起,央行將上述兩類存款納入廣義貨幣供應量(M2)統計范圍。央行稱,貨幣供應量是全社會的貨幣存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總和。隨著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工具創新,各國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會進行修訂和完善。
當日,央行就M2擴大口徑一事,對M2+的概念隻字未提。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認為,新增加了兩個指標,應該還不是此前央行公布正在研究的所謂M2+。但盛宏清則表示,將上述兩類存款納入M2之後,或許就是所謂的M2+。盛宏清表示,從銀行的角度看,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即是同業存款。既然央行已將此類同業存款納入貨幣供應量的統計范圍,那銀行計算存貸比時,這部分存款理應加入分母之中。如果這部分同業存款算入存貸比的分母之中,那將極大地釋放銀行信貸的投放能力。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根據金融形勢發生的新變化,央行會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相應調整,以便更能反映真實情況。此前,央行也曾對M2的統計范圍進行過調整。
事實上,早在2011年9月,央行新聞發言人曾表示,我國金融創新不斷增多,公眾資產結構日益多元化,特別是近年來商業銀行表外理財等產品迅速發展,加快了存款分流,這些替代性的金融資產沒有計入貨幣供應量,使得M2的統計比實際狀況有所低估。針對上述情況,央行正在研究覆蓋范圍更廣的貨幣統計口徑M2+。
發展歷程
中國央行1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825億元,預期為5700億元,前值為6246億元;中國12月貨幣供應M2年率增長13.6%,預期增長13.9%,前值增長14.2%;中國2013年新增人民幣貸款8.89萬億元,同比多增6879億元。中國12月貨幣供應M1年率增長9.3%,預期增長9.0%,前值增長9.4%;12月貨幣供應M0年率增長7.1%,預期增長8.0%,前值增長7.7%。
中國四季度外匯儲備余額為3.82萬億美元,前值從3.66萬億美元修正為3.6627萬億美元;中國2013年社會融資規模17.29萬億元,比上年多1.53萬億元。
中國央行表示,將不會收緊或放鬆貨幣政策,2013年M2和貸款數據基本達到調控要求,2014年將保持審慎的貨幣政策。
2013年年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110.65萬億元,同比增長13.6%;狹義貨幣(M1)余額33.73萬億元,同比增長9.3%;流通中貨幣(M0)余額5.86萬億元,同比增長7.1%。全年凈投放現金3899億元。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表示,「衡量貨幣超發不超發,要看物價、GDP和就業,只要物價沒有大幅上漲,就不能說貨幣存在超發。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做到了相對的高增長和低通脹」。昨天,就「中國貨幣是否超發」問題。貨幣政策本質上是在CPI、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貨幣是否超發,要看GDP、就業和物價,只要物價沒有大幅上漲,貨幣就沒有超發,「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的物價漲幅平均為2%-3%,而我國的經濟增長最近10年接近9%-10%,可以說中國經濟實現了相對的高增長和相對的低通脹,貨幣政策為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2013年我國新增貸款8.89萬億元,同比多增6879億元,是繼2009年後的次高水平,2013年創下4年來的歷史新高。2009年至2012年,我國歷年人民幣貸款增量分別為9.59萬億元、7.95萬億元、7.47萬億元和8.2萬億元。
盛松成稱,2013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7.29萬億元,為年度歷史最高水平,比上一年多1.53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保持適度增長,融資結構進一步多元,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是比較大的。」
2014年7月15日,央行公布2014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其中,M2餘額120.96萬億元 同比增長14.7%。
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1月15日發布2014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2.8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1個和1.4個百分點,2014年人民幣貸款增加9.78萬億元,同比多增8900億元。
2015年2月13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4.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創下歷史新低。不過,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7萬億元,超過市場預期。
央行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4.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低1.4個和2.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4.81萬億元,同比增長10.6%;流通中貨幣(M0)余額6.30萬億元,同比下降17.6%。1月份凈投放現金2781億元。
央行2015年4月14日日公布2015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增長11.6%,狹義貨幣增長2.9%;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3.68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加4.15萬億元;3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3.69%;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73萬億美元;一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1.65萬億元。具體如下:
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7.53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末低0.9個和0.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3.72萬億元,同比增長2.9%,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末低2.7個和0.3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6.2萬億元,同比增長6.2%。2015年一季度凈投放現金1690億元。
2015年5月13日,央行官網公布了2015年4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4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8.08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低1.5個和3.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3.64萬億元,同比增長3.7%,增速比上月末高0.8個百分點,比2014年同期低1.8個百分點。4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92.24萬億元,同比增長13.4%。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86.61萬億元,同比增長14.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高0.1個和0.3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079億元,同比多增1855億元。
2015年6月11日,央行官網公布5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0.74萬億元,同比增長10.8%;狹義貨幣(M1)余額34.31萬億元,同比增長4.7%;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9008億元,外幣貸款減少2億美元;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3.23萬億元,外幣存款減少138億美元。
2015年7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3.34萬億元,同比增長11.8%。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6.56萬億元,比2014年同期多增5371億元。
2015年11月12日,央行公布10月金融統計數據,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6.10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高0.4個和0.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7.58萬億元,同比增長14.0%,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高2.6個和10.8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5.99萬億元,同比增長3.8%。
這是自2011年1月以來的57個月,M1同比增速首次超過M2,M2、M1的剪刀差實現逆轉。理論上來說,M1同比增速越是高於M2增速,意味著貨幣供應量存款活期化傾向越高,經濟活力越高。
2015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11月份的金融數據。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7.40萬億元,同比增長13.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高0.2個和1.4個百分點,創下近一年半以來的新高。
2016年2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1月金融數據,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41.63萬億元,同比增長14.0%,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5年同期高0.7個和3.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41.27萬億元,增速再次向上突破至18.6%,分別比上月末和2015年同期高3.4個和8.1個百分點。1月M1與M2增速差再創2011年以來最高值。
2016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139.2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3%;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40.1萬億元,增長15.2%;流通中貨幣(M0)余額6.3萬億元,增長4.9%。
2016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5.01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3%,狹義貨幣(M1)余額48.66萬億元,增長21.4%,流通中貨幣(M0)余額6.83萬億元,增長8.1%。12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06.6萬億元,人民幣存款余額150.59萬億元。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2.65萬億元,比上年多增9257億元,新增人民幣存款14.88萬億元,比上年少增924億元。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8萬億元。
2018年1月,人民銀行完善貨幣供應量中貨幣市場基金部分的統計方法,用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取代貨幣市場基金存款(含存單)。完善後,本期M2餘額擴大1.15萬億元,2017年同期M2餘額擴大8249億元,數據可比;本期M2餘額同比增長8.6%,2017年末M2餘額同比增長8.1%。按完善前方法統計,2018年1月末M2增速為8.5%。
中央銀行和各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定貨幣政策。M1過高M2過低,表明需求強勁、投資不足,存在通貨膨脹風險;M2過高而M1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存在資產泡沫風險。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准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
貨幣層次:我國對貨幣層次的劃分是:
1、M0=流通中現金狹義貨幣
2、(M1)=M0+銀行活期存款廣義貨幣
3、(M2)=M1+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另外還有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其中,M2減M1是准貨幣,M3是根據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而設置的。
Ⅶ 消費貸余額740億!南京銀行聯合萬達小貸放貸頻遭投訴
上周,互金商業評論發布標題為「國美易卡3億ABS獲批,聯合招聯金融、南京銀行放貸,綜合費率高達110%」文章引發關注。探長讀財注意到,南京銀行為發力消費信貸,著力打造「你好e貸」和「鑫夢享」兩大平台。與此同時,南京銀行還為螞蟻借唄、京東金條提供資金。
南京銀行官網顯示,個人貸款產品多達12款。其中,個人信貸產品包括信易貸(覆蓋授薪人士,最長授信5年)、你好e貸(正常繳納公積金人士),以及鑫夢享消費金融產品——隨鑫花(個人小額信貸產品)、購易貸(個人消費分期產品)、誠易貸(個人大額信貸產品)。
南京銀行2019年半年報顯示,銀行繼續堅持消費和住房貸款雙輪並驅,確立「你好e貸」優先發展的戰略定位 ,全力推動消費貸款的線上化、場景化、平台化轉型,推動零售貸款規模、效益、結構、客戶與質量的均衡持續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5月18日,南京銀行發布「你好e貸」品牌。據介紹,「你好e貸」具有審批快、利息低、流程簡、渠道多等特點,提供7×24小時在線申請、實時審批、按日計息、隨借隨還,最高額度可達30萬元。
圖:南京銀行在北京南站投放的「你好e貸」廣告
鑫夢享消費金融頁面顯示,平台合作夥伴包括360借條、度小滿金融、飛貸、畢博金服、萬達普惠、維品金融、小米貸款等。
消費信貸余額740億,同比增長75%
一方面豐富自營消費信貸產品,另一方面又聯合互金巨頭放貸。南京銀行消費信貸規模由此迅猛增長。
半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個人貸款余額1525.11億元。其中,消費信貸余額739.9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5%。
數據顯示,南京銀行消費信貸余額超過住房抵押貸款余額。不過,這並非消費信貸余額第一次超過住房抵押貸款余額,南京銀行2018年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個人貸款余額1293.73億元。其中,消費信貸余額573.43億元,住房抵押貸款余額567.77億元。
而在此之前,南京銀行住房抵押貸款規模一直都大於消費信貸。
南京銀行半年顯示,參股或控股金融機構包括蘇寧消金(持股15%)、日照銀行(持股20%)、蕪湖津盛農村銀行(30.03%)、崑山鹿城村鎮銀行(持股47%)、宜興陽羨村鎮銀行(持股50%)。
南京銀行披露其控股的宜興陽羨村鎮銀行、崑山鹿城村鎮銀行半年凈利潤分別為2708.6萬元、4020.4萬元,但未披露其參股的蕪湖津盛農村銀行、日照銀行,以及蘇寧消金的財務數據。
探長讀財注意到,蘇寧消金雖是持牌機構,但蘇寧金融和南京銀行均將重心放在自身業務上,例如南京銀行力推「你好e貸」,而蘇寧金融則主推「任性付」產品。正因如此,背靠兩棵大樹的蘇寧消金,業績反而在持牌機構中掉隊。
南京銀行2018年財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蘇寧消費金融注冊資本6億元,資產總額63.89億元,凈資產6.11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0.45億元。
被訴收4%「砍頭息」,涉案信息激增
南京銀行在發力個人消費的同時,涉及的金融借款糾紛隨之增多。
2019年9月26日,網友匿名在黑貓投訴發帖稱,其9月23日在南京銀行辦理了一筆消費貸款,總金額15萬元,通過南京銀行線上視頻認證不收取費用,四年期年化利率18%。在這么高的利率下,貸款到賬後立即被扣13500元,請南京銀行核實該筆貸款由誰負責,以及被扣資金的去向。
根據網友貼出的圖片,2019年9月24日14:21分銀行賬戶收到15萬元,但隨後兩分鍾,其銀行賬戶又被劃扣1.35萬元。還款詳情顯示,全部待還本金15萬元共分48期,每期還款4406.25元。據此計算,南京銀行「鑫夢享」(網友投訴對象)貸款綜合費率為22%(註:如果去除被劃扣的1.35萬元,該筆貸款綜合費率剛好18%)。
事實上,南京銀行涉及網路投訴的情況並不多,尤其是自營貸款產品,利率和催收都很規范,主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企查查數據顯示,南京銀行近三年涉案信息激增,2017年763件,2018年1272件,2019年1782件(截至發稿前)。其中,金融借款合同糾紛高達4424件,借款合同糾紛442件,兩類糾紛合計佔南京銀行涉案信息90%。
探長讀財注意到,中國裁判文書網11月7日(3份)、11月8日(17份)共發布涉及南京銀行裁判文書20份,均為南京銀行申請已生效的法律文書,法院對被執行人進行了調查,但未發現可供執行的財產,法院裁定終結本次執行程序。
探長讀財還注意到,多位網友在聚投訴發帖稱,南京銀行聯合快易花(萬達旗下)、360借條等現金貸平台放貸。
聯合萬達快錢放貸,綜合費率踩36%紅線
2019年9月20日,陳先生在聚投訴發帖稱,其第一次在萬達普惠借款,頁面提示年化利率19.61%,之後幾筆借款均未提示利率,後來自己計算發現,萬達普惠貸款年化利率高達36%左右。
陳先生認為,南京銀行作為放款機構,36%的貸款年化利率太高。其與南京銀行客服溝通,對方反饋將進行處理,但卻讓萬達普惠給其一個更加不利的結果。 投訴之後無法打開借款合同,可謂做賊心虛。
根據陳先生貼出的圖片,其在萬e貸申請借款1萬元,分12期償還,每期償還996.55元(根據其他網友發帖投訴,萬e貸還款方式為等額本息)。
據此計算,萬e貸綜合年化費率為34%。這也意味著,陳先生從萬e貸(萬達普惠旗下)申請的貸款費率未超過36%紅線。不過,正如陳先生所述,南京銀行作為放款機構,34%的綜合年化費率並不便宜。 顯然,萬達普惠一點都不普惠。
事實上,南京銀行不僅是萬達普惠旗下萬e貸的資金方,也是萬達旗下快錢快易花的資金
2019年10月27日,張先生在聚投訴發帖稱快易花(萬達旗下快錢產品)聯合南京銀行收取擔保費。其在投訴詳情中陳述,「我想提前結清貸款,但無法接受高額擔保費,與客服協商無果,希望盡快結果」。
根據張先生貼出的圖片顯示,其在快易花借款5300元,分6期償還,其中第1期1049.11元(本息906.61元+擔保費142.5元),第2-6期每期償還962.32元。 據此以IRR公式計算,萬達快易花綜合費率為36% 。
聯合360借條放貸,額外多出擔保費
因為萬e貸和快易花,南京銀行頻遭投訴。不過,南京銀行的煩惱還不止於此。據多位網友投訴,360借條一方面在微信、抖音等網路渠道投放「零抵押零擔保,額度高利率低」廣告,一方面又聯合南京銀行發放由第三方擔保的貸款。
2019年10月20日,蒙女士在聚投訴發帖投訴,南京銀行聯合360借條發放高利貸。根據投訴,其在360借條申請借款16900元,委託第三方催收公司爆通訊錄。徵信顯示,南京銀行為放款機構,利率高達36%,山西堯信融資擔保再擔保有限公司為其提供擔保,並收取收取擔保息費。
因為本人不知情,多次向平台反饋該問題被拒,並且概不協商,希望有關部門出面處理,停止催收。
事實上,蒙女士遇到的情況並非個例。
10月24日,唐先生在聚投訴發帖稱,其在360借條申請借款6900元,分12期償還,每期還687.13元。5月份逾期了幾天被爆通訊錄,並且被南京銀行上徵信。
根據徵信顯示,該筆貸款放款機構為南京銀行,並且利率高達36%,廣東銀達融資擔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其提供擔保,而擔保息費很高,本人一概不知情,多次向平台反饋該問題被拒,並且平台不協商處理。
Ⅷ 2018上半年新增貸款多少萬億元
7月13日,央行發布最新金融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9.03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其中,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84萬億元,同比多增3054億元,不僅超過市場預期,也創下了歷史同期的新高。
6月份居民貸款佔比依然較高,並且7004億中有4634億為居民中長期貸款。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35.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4%。
單戶授信5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由以往的低增長轉為趨勢性回升。6月末,余額7.35萬億元,同比增長15.6%。
Ⅸ 4月末工行境內人民幣貸款較年初增加超1萬億元,為何要增加貸款金額
我國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4700億這個是正常的,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實際上我們國家每年,甚至是每個月的人民幣貸款額度都在增加,這說明了我們國家對企業的扶持是非常大的。而且從全球經濟來講,現在全球經濟實際上是在下行的,我們國家的貸款額度不斷增加,正說明了我國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和把握,經濟在逐步穩健發展,市場需求比較大,這也是我們所期望的。
總體看,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我國潛在經濟增速相適應,高於受國內外疫情沖擊的實際經濟增速,有助於拉動我國經濟增長逐步回升至潛在增速附近,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的形成。我國經濟韌性巨大,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Ⅹ 存貸款總額/GDP 是什麼
存貸款總額/GDP表示存貸總額佔GDP的比重。先分析如下:
經濟學理論層面與國家政策制定領域是沒有最佳的比例(信貸與GDP的比例);
要討論信貸余額多是好是壞,關注的應該是信貸質量的好壞。以2012年上半年中國發放7.4W億來說。
一是有一部分流入股市與房市了,貸款回收的難度與形成壞賬的可能性都變大了;
二是放貸比例不合理,大部分信貸額還是分配給了大型企業,國家一直強調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比重月底風險會加大:一旦投資和信貸放緩,增長能否持續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