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郵政快遞怎麼盈利
2003年,央行痛下決心,對郵政儲蓄資金實行「新老劃斷」,新增資金由郵政儲蓄自主運用,此舉不但卸下了財政包袱,也促使郵儲面對市場學會獨立生存。隨著改革步步深入,2005年起,郵政儲蓄轉存央行的8290億元資金分五年逐步轉出,5年後全部轉入郵儲銀行自主運用資金賬戶,不再享受無風險利差的利率優惠。2007年,銀監會在報經國務院批准基礎上,批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成立,全國分支機構迅速完成掛牌機構組建。郵儲銀行與全資母公司中郵集團完成分賬核算,郵儲銀行有了自己獨立的資產負債表。這家新生的銀行優勢明顯,它沒有任何歷史包袱,資產負債表健康,無論資產、收入、凈利潤、信貸規模等都發展迅猛。據公開資料,到2013年底,郵儲銀行的資產規模由組建之初的2.13萬億元增長到5.58萬億元,營業收入規模由300多億元增長到1544億元。與此同時,郵儲銀行的資本金也由設立時不足200億元,增加到1600多億元,而信貸資產不良率只有0.51%,顯著優於國內銀行業平均水平。3.9萬個網點、98%的縣域覆蓋面、4.5億的有效客戶,使郵儲銀行成為全國網點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服務客戶數量最多的商業銀行,以此為依託,郵儲銀行開展了獨特的普惠金融的商業發展道路: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和服務社區。截至2014年6月底,郵儲銀行涉農貸款余額達4934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4817億元,並逐步加大農村地區「兩小」貸款(小額貸款和小企業信貸)的投放力度。中國郵政的改革還在繼續。按照國務院《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工作意見》,要求「深化郵政體制改革,推動郵政速遞物流業務重組改制」。2010年6月,中國郵政將速遞物流兩大專業重組,組建了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郵電分營、政企分開、郵儲、速遞與郵政在中國郵政的大旗下分業經營,16年間,中國郵政完成了改革的三級階梯,逐步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2013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營業總收入完成3625.4億元,同比增長13%,函件業務、報刊發行、郵政速遞、郵儲銀行等各項業務,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發展與改革過程中,仍有困難。比如,在電子商務大發展、國內外速遞公司紛紛加入中國速遞領域的環境下,郵政速遞的發展正面臨著挑戰。信息化、金融化、高效化,中國郵政這家「百年老店」正在向現代化企業蛻變,努力擺脫一個人、一輛自行車、一個郵包的傳統形象。在《財富》雜志發布的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共有6家郵政企業,中國郵政排名第196位,雖然位於排名第13位的日本郵政、排名第108位的德國郵政和140位的美國郵政之後,但已較2012年上升了62位。只能查到2013年的
㈡ 銀行如何優化貸款結構
銀行信貸結構正在發生積極變化,一方面大力壓縮產能過剩領域貸款,另一方面將更多的資金投向優質客戶、重大項目、民生工程以及「小微」「三農」等經濟薄弱環節。
1、商業銀行需要在把握當前經濟結構的基礎上,合理調整信貸投放的規模和方向,優化信貸結構,以盡最大可能讓信貸資金直接流入經濟活動中最需要的地方,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優質金融服務。
2、中國建設銀行繼續實施差別化的信貸支持政策,對於列入國家規劃的優質客戶、重大項目,加快評估進度並實行差別化授權管理。招商銀行加大了對個人住房貸款低風險業務的投放,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4008.12億元,較年初增幅24.72%,佔零售貸款的比重為37.94%。中國銀行在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等行業貸款增長7.73%。
3、多家銀行將繼續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中心,大力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加大對擴大內需、自主創新、保障民生、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信貸投放。消費信貸是一個重點突破的領域,到6月底,中國工商銀行的消費信貸一共是29200億元,主要包括個人住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和信用卡。今年上半年共增加消費貸款2063億元,增長7.6%。同時,消費貸款的不良率只有0.73%,質量也非常好。」平安銀行 表示,下半年將適應政策變化,推進資產結構調整,進一步壓縮同業資產和票據資產,提升貸款資產在總資產中佔比結構。
4、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一向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從2012年開始,銀行業就舉全行業之力加大對這些領域的支持力度,到今年上半年,多家銀行已取得較大進展。
5、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農業銀行農村貸款余額20.72萬億元,同比增長11.9%;農戶貸款余額5.84萬億元,同比增長15.5%,增速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2.1個百分點;農業貸款余額3.52萬億元,同比增長6.4%。擬上市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涉農貸款余額達6958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農戶貸款余額5539億元,佔全部涉農貸款比重近80%,該行還力爭在9月底前完成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
6、小微企業貸款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工商銀行契合小微企業「短頻急」融資需求的互聯網貸款產品「網貸通」,已累計向7萬多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73萬億元,余額超過2000億元。民生銀行小微貸款余額為4026.76億元,小微客戶數達到344.27萬戶,該行還啟動了小區金融2.0項目試點,社區網點達到4808家,其中獲准掛牌的社區支行841家。
㈢ 郵政儲蓄5萬存3年利息是多少
郵政儲蓄5萬存3年利息應該是4000多塊錢,具體多少要根據銀行的三年定期的利率來,而這個利率是在不斷變化的,加入利率是2.75%,那麼5萬元三年利息=2.75%*3*50000=4125元。如果是3.25%,那麼利息應該是4700多塊錢。總之計算利息的方式就是利率*3*50000。
拓展資料:
中國郵政儲蓄可追溯至1919年開辦的郵政儲金業務,已有百年歷史。2007年3月,在改革原郵政儲蓄管理體制基礎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2012年1月,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引入十家境內外戰略投資者。2016年9月,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2019年12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圓滿完成「股改—引戰—A、H兩地上市」三步走改革目標。
本行擁有近4萬個營業網點,服務個人客戶超過6億戶,發揮「自營+代理」獨特模式優勢,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本行擁有優良的資產質量和顯著的成長潛力,是中國領先的大型零售銀行。
本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積極落實國家戰略和支持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打造線上和線下互聯互通、融合並進的金融服務體系,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綜合化金融服務。堅持風險為本,持續完善「全面、全程、全員」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資產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水平。堅守「普惠城鄉,讓金融服務沒有距離」的使命,提供普惠金融服務;順應居民財富增長和消費升級趨勢,發展財富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產業金融;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部署,發展綠色金融。以金融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打造服務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數字生態銀行。
經過14年的努力,本行的市場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彰顯。惠譽、穆迪分別給予本行與中國主權一致的A+、A1評級,標普全球給予本行A評級,標普信評給予本行AAAspc評級,中誠信國際給予本行AAA評級,展望均為穩定。2021年,在英國《銀行家》雜志「全球銀行1000強」中,本行一級資本位列第15位。
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本行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努力建設成為客戶信賴、特色鮮明、穩健安全、創新驅動、價值卓越的一流大型零售銀行。
㈣ 中美農村金融體系對比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黨和國家越來越深刻認識到農村金融對於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對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構成及缺陷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然後對美國農村金融體系從政策性農村金融體系、農村合作金融制度、農業保險3個方面進行了概述;最後,在對中美農村金融體系比較的基礎上,得出了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組織體系、加強農業保險等3條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啟示。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一號文件又聚焦在農業、農村方面,在這份《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的重要文件中,「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1]是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和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方針。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農村金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它的復雜性不但來自於風險、成本和可持續性之間的矛盾,而且還來自於經濟體制、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制約」。[2]而我國現行農村金融體系的缺陷對農村金融制度及結構的創新提出了必然要求。美國作為全球最發達的國家,已經具備了機制靈活、組織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有效助推了其本國農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借鑒美國農村金融體制的成功經驗,將有助於推進我國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有效實現城市反哺農村、城鄉經濟統籌協調發展的宏偉目標。
一、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構成及其缺陷
(一)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構成
經過近30年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體的,以正規金融機構為主導、以農村信用社為核心的農村金融體系,即通常所說的農村正規金融組織。」[3]此外,還有自然發育成長的民間借貸組織,即所說的非正規金融組織,構築了正規金融機構和民間非正規金融機構共存的局面。
1、正規金融機構
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是指接受銀行監管部門監管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及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在我國,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三大主要金融機構,形成了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共同分工合作的農村金融格局。
中國農業銀行是我國最大的涉農商業銀行,主要辦理鄉鎮農村工商企業存貸款業務、農業存貸款業務和鄉鎮居民儲蓄業務。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農村金融領域唯一一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和經批准開辦的涉農商業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農村信用社是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合作性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也是一個與農業農戶具有直接業務往來的農村正規金融機構。
農村郵政儲蓄自1986年恢復代辦儲蓄業務以來,經過多年長足發展,現已成為全國覆蓋城鄉網點面最廣、交易額最多的個人金融網路。其中有近60%的儲蓄網點和近70%的匯兌網點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市場佔有率達9.64%,成為僅次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第六儲蓄大戶[4].其他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還包括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
2、非正規金融機構
「非正規金融亦稱民間金融、地下金融,主要是泛指存在於個體、家庭、企業之間,在官方正式的金融體系之外進行的金融交易」[5].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民間自由借貸。民間自由借貸是指無組織性的民間個人或企業間的借貸活動,是一種直接的借貸活動,也是最主要的民間融資形式。二是私人錢庄。錢庄是一種古老的非正規金融組織,改革開放以後,大量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旺盛的資金需求,使以從事融資和高利貸的私人錢庄再次出現,並開始活躍起來。一般而言,錢庄的存貸款利率要大大高於商業銀行。三是民間集資。主要是一些民營企業家希望對企業進行進一步的擴張,但在現行的金融體制下,他們的產業規范性、經營業績通常還遠遠達不到向銀行借貸或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的標准,為了擴大生產,他們有時通過集資的方式獲取資金。四是民間合會。這是一種基於血緣、地緣關系的帶有互動、合作性質的自發性群眾融資組織,在我國有著較為悠久歷史。融資數額較大的合會多分布在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五是農村合作基金會。農村合作基金會是主要依賴於農戶的資金注入的准正規金融組織。從性質上看,農村合作基金會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機構,而屬於一個社區性金融系統的補充形式。
(二)現行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缺陷
對農村金融體系的缺陷,我們可以看幾個數據:「2008年我國整個涉農貸款余額將近7萬億,農戶貸款的余額是15000億,其中農戶貸款去年新增大約2千多億。」[6]而截至2009年6月末,「我國只有118家專門的農村金融機構(這其中不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引入的資本還不到50億元,吸收的存款只有130億元,發放的農戶貸款只有55億元,給中小企業發放的貸款只有87億元。」[7] 我們現在有2億多的農戶,真正能從正規金融機構得到信貸服務的大約只佔1/3.
1、基層金融網點數量較少,覆蓋率較低
1999年至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業務調整和重組,農業銀行在進行商業化改造之後,將經營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大規模撤銷鄉(鎮)級以下營業網點,這一舉措直接造成了我國農村金融網點整體數量的大幅度減少。新組建的郵政儲蓄銀行農村網點是在原郵政儲蓄所的基礎上選擇部分網點改建,網點整體數量相對有限。農村信用社出於成本核算以及贏利動機的影響,也在逐步地將部分存款規模多年停滯不前、虧損嚴重的網點退出市場,網點總量呈逐步減少的態勢。農業發展銀行目前只在縣級以上(含縣級)建立分支機構,各鄉鎮不設立服務網點,網點數量相對稀少。由於以上原因,造成了農村金融服務網點整體數量相對較少,無法有效覆蓋農村的每個鄉鎮,甚至在部分地區出現了金融服務空白。
2、金融產品和服務單一
目前,農村銀行業金融服務網點業務品種還僅限於對公結算、居民儲蓄以及銀行卡業務,貸款業務也只開辦了商戶聯保、個人小額貸款等小額信貸業務、個人存單質押業務,部分代收代付、代理保險、國債銷售等中間業務,業務品種相對較少。農村信用社業務范圍也同樣體現在傳統的存貸業務,農戶小額、聯保貸款等也只是在近幾年才開始嘗試,再之科技手段落後,剛剛實現電子化辦公,金融服務品種、服務手段相對單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雖形成了以糧棉油貸款業務為主,農林牧副漁生產、加工轉化及農業科技等新增業務領域為輔的業務范圍,但業務品種仍舊有限。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方式單一、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低下的情況,已嚴重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3、農業保險難以適應農業的快速發展
在1994年農業保險市場化後,由於農業保險固有的賠付率高、回報率低等問題,使得商業保險公司紛紛對農業保險業務採取限制規模的措施以控制虧損,呈現出保費收入逐年大幅下降、險種逐漸減少、機構萎縮、承保深度不斷降低的局面。農業保險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機構對農業、農村企業的風險評估,成為「惜貸」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不僅加劇了農村金融供給緊張的狀況,而且嚴重製約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增長的進程。
二、美國農村金融體系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美國已經形成了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機構並存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政府主導的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農村合作金融體系、農村商業性金融體系以及農村保險體系。」[8]
(一)政策性農村金融體系
美國根據《農業信貸法》建立了一個分工合理、配合協調的農業政策性金融制度,其主要功能是為農業生產和與農業有關的活動提供信貸資金支持和其他服務,並通過信貸活動,調節農業生產規模和發展方向,貫徹實施政府農業政策,控制農業發展規模等。這個體系主要包括農民家計局、農村電氣化管理局、商業信貸公司和小企業管理局。
農民家計局是美國農業部的直屬單位,目的是為了幫助廣大貧困地區和低收入的農民解決收入短缺的問題,其信貸資金的主要來源是政府撥款和發行債券。農民家計局目前的職責有兩個:一是提供貸款和擔保,主要包括農場所有權貸款、經營支出貸款、農房建設貸款、水利開發和土壤保護貸款等,同時擔保主要是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按農民家計局貸款計劃向農民借款人發放的貸款提供有效擔保,並補貼由此而產生的利差;二是改善農村基礎條件,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一般來說,農民家計局的貸款期限較長、利率較低,貼息及其他方面的損失均由政府撥款彌補。
農村電氣化管理局主要是為促進和改善農村公共設施和環境而設立的,是美國農業部的下屬機構,主要職責是通過對農村電業合作社和農場等借款人發放貸款達到提高整體農村電氣化水平的目的,其資金運用也是以貸款和擔保為主。貸款期限可長達35年,利率極為優惠,年利率僅為2%。
商品信貸公司是美國農業部農業穩定保護局下屬的一個公司組織,主要是為應對自然災害和農業危機而設立的,其主要功能是管理實施價格和收入支持計劃,進行價格支持,控制農業生產,避免因波動給農業生產者帶來的不良影響,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商品信貸公司的資金全部由政府國庫撥付,其資金運用形式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提供貸款和支付補貼,資金主要用於無追索權貸款、災害補貼、差額補貼,有追索權貸款。
建立於1953年的小企業管理局是由美國國會撥款建立的一個聯邦政府貸款機構,專門為那些不能從其他正常渠道獲得充足資金的小企業提供融資幫助,這里的小企業主要是指獨立經營與農業生產有關的企業。
美國的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不但為農村居民提供各種基本的金融服務,還經常為農民提供各種咨詢服務和技術指導,對農民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和培訓,以此幫助農民更快地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加農民收入。這些金融服務的提供,不但確保了貸款的及時回收,而且大大提高了政策性資金的利用效率,為貸款項目的成功運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農村合作金融制度
美國農村合作金融體系主要由聯邦中期信用銀行、合作銀行、聯邦土地銀行及土地銀行合作社三大系統組成,均是由聯邦政府出資,採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來的,政府負責管理。其中,聯邦中期信用銀行是美國最重要的農業信用合作系統,其職能主要是解決農民中短期貸款難的問題。該系統由12家聯邦中期信用銀行組成。每一家銀行下屬都擁有眾多的生產信用合作社,在生產信用合作社內部實行股權所有制,借款人必須擁有相當於借款總額5%-10%的合作社股金或參與權論證。聯邦中期信用銀行提供的中、短期貸款期限一般為1-7年,該系統主要資金來源包括自有資本、聯邦農業債券以及向商業銀行等借入的資金。聯邦中期信用銀行只對其下屬的生產信用合作社發放貸款和貼現,而不直接對農場主貸款,也不經營一般銀行業務,屬於中間層。生產信用合作社從銀行借得資金後,負責對農場主發放短期生產貸款,並承擔相應的風險。與之相對應的便是聯邦土地銀行系統,它是由12個農業信用區的聯邦土地銀行及其下屬的合作社共同組成,也實行股份所有制,貸款對象主要是個體農場主、農業生產者或與農業有關的借款人,而其下屬的合作社一般不辦理貸款發放具體事宜。主要提供長期貸款,貸款期限為法定的5-40年。每個合作社必須向聯邦土地銀行繳納本社社員借款總額的5%股金,以此獲得借款資格。因為實行的是合作社,所以銀行股權歸全體合作社所有,也間接地歸全體借款者所有。聯邦土地銀行不辦理短期貸款。
(三)美國的農業保險
美國現行的農業保險體系是以1938年頒布的《聯邦作物保險法》為基礎,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的,主要包括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私營保險公司、農作物保險的代理人3個層次。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在中央政府及各州均有設立,主要負責制定全國性險種條款、控制各類風險,以及向私營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服務;私營保險公司是具有經營農業保險資格的私營保險公司,遵循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各項規定具體開展農業保險業務,政府對私營保險公司提供強力的經營管理和保險費補貼。美國農業保險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農作物保險業務,主要有多種風險農作物保險、團體風險保險、收入保險、冰雹險及其它試辦險種5個類別。農作物保險的代理人,主要負責銷售保險單及具體業務的實施。
美國的農村金融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以及農業保險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成熟完備、分工合理的農村金融體制。基本特徵是以強大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和個人信貸為基礎,以合作金融的農業信貸系統為主導,以農業保險為保障的大格局。多種農村金融機構分工協作、互相配合,不僅形成了龐大復雜的農村金融制度,而且較好地適應了美國的國情,較快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美國農村金融體系對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啟示
(一)用立法手段保障農村金融對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任何經濟活動都需要法律的保證和規范。美國不但在創建農村金融制度的過程中,十分注重以健全的法律法規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還在出台各種優惠措施支持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都通過立法形式來推動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建設,如美國依據1916年的《聯邦農業貸款法案》建立了聯邦土地銀行系統。我們可以看到,當今世界各國都通過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農村金融組織的業務行為,用立法手段規定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發展應該承擔的責任。與此同時,農村金融的快速、健康發展也促進了農村金融法律和政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兩者相互促進,良性循環。
(二)政府要大力引導,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從美國來看,政府的扶持和引導是健全、完備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保證。為了農村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政府可以在資金扶持、財政稅收、有差別的存款准備金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以刺激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
當前,我國要繼續發揮農信社主力軍作用,農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資源優勢,按照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原則,按照股份制方向穩步推進改革。積極支持引進戰略投資者並擇機上市融資,鼓勵投資、收購、兼並重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建立科學的資本補充機制和不良貸款的防控機制,努力把農村信用社建成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優質、效益良好、具有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現代化銀行。要加強政府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支持力度,充分運用貨幣、財稅、監管等政策,為農村信用社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農村信用社的健康發展。
要充分發揮中國農業銀行順利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有利契機,在穩定縣域機構和業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在縣域的資金、網路和專業等方面的優勢,加大對農村中小企業、農戶的信貸扶持力度,努力將中國農業銀行打造成為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支柱和骨幹。郵政儲蓄銀行要充分利用原有網路資源優勢,積極開展適合「三農」需求特點的各類信貸業務,不斷加強和完善內控風險管控能力,積極擴大涉農業務范圍,擴大信貸投放規模,逐步發展成為與農村信用社相比擬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積極鼓勵和支持各類商業銀行以發起組建村鎮銀行等方式到農村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建立中小企業專營服務機構,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服務力度。
要大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中央2010年一號文件中指出:「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抓緊制定對偏遠地區新設農村金融機構費用補貼等辦法,確保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9]要不斷調整、完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機制,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勇於探索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建立符合「三農」經濟特點,促進「三農」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的不足。同時,鼓勵和支持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到農村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不斷改善和提高農村金融機構覆蓋度,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提升農村整體金融服務水平。
(三)加快農業保險體系建設
中央2010年一號文件中指出:「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和區域覆蓋范圍,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保費補貼力度。鼓勵各地對特色農業、農房等保險進行保費補貼。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10]
我國應加強政策性保險公司的建設。由國家出資建設農業再保險公司,為商業保險公司、專業農險公司和各類新型農村保險機構提供再保險服務;強化國有控股商業保險公司的支農責任,加大其對縣域鄉鎮保險發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發揮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安華農業保險公司、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和國元農業保險公司等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服務「三農」的作用;引導農民、農村中小企業出資設立適合「三農」特點的村鎮保險公司、農村保險互助合作社等新型農村保險機構,鼓勵支持各類保險公司到農村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建設多形式、多層次、多主體的中國農業保險體系。
注釋:
[1][9] [1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Z].2009—12—31.
[2]項俊波。2009中國農村金融論壇開幕致辭[J].農村金融研究,2009,(11):6.
[3][5]曹佃軍。農村金融服務現狀及發展研究 [D].山東大學,2009.
[4]數據來源:中國金融網。
[6][7]韓俊。建立普惠型農村金融體系[J].農村金融研究,2009,(11):28.
[8]王成軍。農村金融體制的國際比較與借鑒[D].吉林大學,2009.
㈤ 郵儲銀行如何更好支持三農
那麼,如何增強郵儲銀行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能力?全國人大代表、人行鄭州中支行長計承江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需進一步加大對郵儲銀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其網路和資金優勢,將其培育成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主力軍。
「以河南省為例,目前農村地區銀行業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服務能力仍然不足,」計承江介紹說,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集中表現在,部分法人金融機構存在「脫農脫小」傾向,在商業化改革過程中傾向於「做大做強」。同時新型金融機構數量較少,服務能力有限。近年來,雖然新型金融機構成長較快,但由於覆蓋面較低,資金實力較弱,在緩解「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的作用有限。
眾所周知,河南是我國的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去年該省「三農」和小企業貸款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涉農貸款和小企業貸款余額分別達到7102億元和2966億元,增速達到16.87%和27.5%,但仍不能滿足「三農」和小微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同時金融資源從農業大省流向工業大省,從農村地區流向城市地區的趨勢不斷加劇,資金外流現象嚴重,這也導致了農村發展資金嚴重不足。
而郵儲銀行在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上具有獨特優勢。「以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為例,該行擁有2231個網點,其中1767個網點分布在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具有網點眾多、機構下沉的特點,能夠發揮熟人、熟地的優勢,」計承江分析。同時,充裕的存款資金也是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的潛在利器。2011年,該行各項存款余額達到2449億元,存貸比僅為10%,且沒有不良貸款等歷史包袱,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有能力為「三農」和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信貸支持。
而且,近些年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按照「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市場定位,把小額貸款和小企業貸款作為核心戰略業務,推出的小額貸款產品,無需抵質押品、額度小、實行分期還款,非常符合農戶和小微企業主缺乏抵質押品、資金需求額度小、理財能力弱的現狀,與其資金需求特徵高度契合。
鑒於郵儲銀行在緩解「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上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計承江建議,應對其實行差異化信貸規模管控政策。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在河南省內逐步成為破解「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生力軍。成立僅4年時間,該行累計發放零售貸款95.53萬筆、696億元,其中向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發放貸款79.98萬筆、525.84億元,佔比分別達84%和76%。但該行不斷增強的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能力與信貸規模限制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0年和2011年該行的信貸規模僅為80億元左右,新增存貸比分別僅為19.78%和18.3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06%和31.67%,」計承江強調說,去年第4季度,在秋收冬播農民資金需求旺季,該行由於沒有信貸規模,多次被迫暫停信貸投放。這既削弱了郵儲銀行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不利於郵儲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的商業化運作,影響了多層次、多樣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構建進程。因此,計承江建議,對郵儲銀行實行「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信貸規模管理政策,按照新增存貸比不低於50%的標准核定郵儲銀行信貸規模,進一步增強其支農和服務小微企業功能,更好地滿足「三農」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另外,由於「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具有「客戶分散、貸款額度小、信息不正規、調查成本高」等特徵,貸款收益與風險不匹配,市場失靈問題較為嚴重。計承江建議,完善對「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的財政補貼政策,將小微企業貸款與涉農貸款一並納入財政補貼范圍,並提高補貼標准,按照每年新發放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的一定比例進行補貼。同時加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稅收減免力度,將目前的部分臨時性稅收減免政策轉變為長期制度安排,並盡快出台對金融機構發放小微企業貸款的營業稅減免政策,對「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高的金融機構降低所得稅稅率。
㈥ 2015年郵政速遞改革是否能盈利
2003年,央行痛下決心,對郵政儲蓄資金實行「新老劃斷」,新增資金由郵政儲蓄自主運用,此舉不但卸下了財政包袱,也促使郵儲面對市場學會獨立生存。隨著改革步步深入,2005年起,郵政儲蓄轉存央行的8290億元資金分五年逐步轉出,5年後全部轉入郵儲銀行自主運用資金賬戶,不再享受無風險利差的利率優惠。
2007年,銀監會在報經國務院批准基礎上,批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成立,全國分支機構迅速完成掛牌機構組建。郵儲銀行與全資母公司中郵集團完成分賬核算,郵儲銀行有了自己獨立的資產負債表。
這家新生的銀行優勢明顯,它沒有任何歷史包袱,資產負債表健康,無論資產、收入、凈利潤、信貸規模等都發展迅猛。
據公開資料,到2013年底,郵儲銀行的資產規模由組建之初的2.13萬億元增長到5.58萬億元,營業收入規模由300多億元增長到1544億元。與此同時,郵儲銀行的資本金也由設立時不足200億元,增加到1600多億元,而信貸資產不良率只有0.51%,顯著優於國內銀行業平均水平。
3.9萬個網點、98%的縣域覆蓋面、4.5億的有效客戶,使郵儲銀行成為全國網點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服務客戶數量最多的商業銀行,以此為依託,郵儲銀行開展了獨特的普惠金融的商業發展道路: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和服務社區。截至2014年6月底,郵儲銀行涉農貸款余額達4934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4817億元,並逐步加大農村地區「兩小」貸款(小額貸款和小企業信貸)的投放力度。
中國郵政的改革還在繼續。按照國務院《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工作意見》,要求「深化郵政體制改革,推動郵政速遞物流業務重組改制」。2010年6月,中國郵政將速遞物流兩大專業重組,組建了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郵電分營、政企分開、郵儲、速遞與郵政在中國郵政的大旗下分業經營,16年間,中國郵政完成了改革的三級階梯,逐步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2013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營業總收入完成3625.4億元,同比增長13%,函件業務、報刊發行、郵政速遞、郵儲銀行等各項業務,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
發展與改革過程中,仍有困難。比如,在電子商務大發展、國內外速遞公司紛紛加入中國速遞領域的環境下,郵政速遞的發展正面臨著挑戰。
信息化、金融化、高效化,中國郵政這家「百年老店」正在向現代化企業蛻變,努力擺脫一個人、一輛自行車、一個郵包的傳統形象。
在《財富》雜志發布的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共有6家郵政企業,中國郵政排名第196位,雖然位於排名第13位的日本郵政、排名第108位的德國郵政和140位的美國郵政之後,但已較2012年上升了62位。
只能查到2013年的
㈦ 銀行如何優化貸款結構
銀行信貸結構正在發生積極變化,一方面大力壓縮產能過剩領域貸款,另一方面將更多的資金投向優質客戶、重大項目、民生工程以及「小微」「三農」等經濟薄弱環節。
1、商業銀行需要在把握當前經濟結構的基礎上,合理調整信貸投放的規模和方向,優化信貸結構,以盡最大可能讓信貸資金直接流入經濟活動中最需要的地方,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優質金融服務。
2、中國建設銀行繼續實施差別化的信貸支持政策,對於列入國家規劃的優質客戶、重大項目,加快評估進度並實行差別化授權管理。招商銀行加大了對個人住房貸款低風險業務的投放,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4008.12億元,較年初增幅24.72%,佔零售貸款的比重為37.94%。中國銀行在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等行業貸款增長7.73%。
3、多家銀行將繼續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中心,大力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加大對擴大內需、自主創新、保障民生、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信貸投放。消費信貸是一個重點突破的領域,到6月底,中國工商銀行的消費信貸一共是29200億元,主要包括個人住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和信用卡。今年上半年共增加消費貸款2063億元,增長7.6%。同時,消費貸款的不良率只有0.73%,質量也非常好。」平安銀行 表示,下半年將適應政策變化,推進資產結構調整,進一步壓縮同業資產和票據資產,提升貸款資產在總資產中佔比結構。
4、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一向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從2012年開始,銀行業就舉全行業之力加大對這些領域的支持力度,到今年上半年,多家銀行已取得較大進展。
5、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農業銀行農村貸款余額20.72萬億元,同比增長11.9%;農戶貸款余額5.84萬億元,同比增長15.5%,增速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2.1個百分點;農業貸款余額3.52萬億元,同比增長6.4%。擬上市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涉農貸款余額達6958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農戶貸款余額5539億元,佔全部涉農貸款比重近80%,該行還力爭在9月底前完成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
6、小微企業貸款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工商銀行契合小微企業「短頻急」融資需求的互聯網貸款產品「網貸通」,已累計向7萬多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73萬億元,余額超過2000億元。民生銀行小微貸款余額為4026.76億元,小微客戶數達到344.27萬戶,該行還啟動了小區金融2.0項目試點,社區網點達到4808家,其中獲准掛牌的社區支行841家。
㈧ 舉例說明近兩年來我國農村惠普金融發展的現狀
摘要 親您好,(一)發展成效。普惠金融最早由聯合國提出。根據聯合國定義,普惠金融具有包容性、便捷性、可獲得性和商業可持續性四大特徵。普惠金融得到G20、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等大力推廣,成為一個世界共同研究的主題。現如今,普惠金融在中國已經有了一些成效。1、服務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全國鄉鎮一級銀行網點和保險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機構營業性網點覆蓋面達到96%,多數省份實現鄉鄉有機構;農業保險鄉村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5%,村級覆蓋率達到50%。同時,城市社區和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不斷擴大。截至2017年末,全國金融服務已經覆蓋了93萬個行政村,行政村基礎金融覆蓋面約為96%,覆蓋了全國約20%的小微企業。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和農戶貸款余額分別較2013年末增長了48.2%和6.5%。近年來,揚州市普惠金融也在穩步發展,金融服務可得性以及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截至2019年6月末,揚州人均持有3.15張銀行卡(其中信用卡0.21張),較上年末小幅增加。據統計,揚州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1,587.10億元,比年初增加129.81億元,同比增長58%。全市銀行網點數達846個,平均每萬人擁有銀行網點1.87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地區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達100%,當前在農村布點紮根的主要是郵儲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因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全國還是揚州市的普惠金融發展,都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進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國內研究數據不斷增多。在總體文獻匯總,搜索到的最早的CSSCI普惠金融文獻為發表於2009年6月份的兩篇。自此,中國的普惠金融高質量研究開始呈現出遞增趨勢。2009~2012年間文獻產出量稍低,期間文獻量增長緩慢。2012年6月,在墨西哥舉行的G20峰會上提出「普惠金融問題」,這是中國高層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正式使用「普惠金融」的概念。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正式提出了要「發展普惠金融」,自此以後,國內對普惠金融的研究開始呈現指數型增長態勢,2018年的產出量達到峰值68篇,說明普惠金融研究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明顯的政策導向。根據CNKI文獻可視化計量分析預測,2019年文獻產出量將達到78篇。通過對我國普惠金融文獻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普惠金融高質量研究自2009年開始研究,並且平穩低速增長,直至十八大後,開始出現快速增長趨勢。
㈨ 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資金籌集存在的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