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縣濟濟位列全省第幾
【基本情況】成縣位於甘肅省南部的隴南山區,東北與徽縣接壤,西與西和相鄰,南以西漢水為界與康縣相望,東南與陝西略陽縣毗鄰。境內多高山峽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間。地貌特徵南北為山地,中部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貫穿其間,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冷暖適度,年均氣溫為11.9℃,無霜期212天,年日照時數1795小時,年均降雨量650毫米左右,相對溫度74%。全縣轄13鎮9鄉,245個村民委會員,1472個合作社,總戶數6.25萬戶,總人口25.95萬人。土地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19萬畝、林地118.65萬畝,天然草場15.5萬畝。
所轄:城關鎮、拋沙鎮、黃渚鎮、王磨鎮、紅川鎮、店村鎮、宋坪鄉、小川鎮、紙坊鎮、鐔河鄉、鐔壩鄉、大坪鄉、支旗鎮、陳院鎮、水泉鄉、二郎鄉、南康鄉、沙壩鎮、索池鄉、蘇元鄉、化埡鎮、黃陳鎮。
【資源優勢】現已初步查明的礦產資源有20多種,主要金屬礦產有鉛、鋅、金、銀、銅、鐵、汞等,其中鉛鋅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主要土特產有核桃仁、柿餅、板栗、大棗、松籽、蠶絲等。人文資源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的摩崖石刻;自然資源有雞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甸山、泥功山、五仙洞、杜公祠、睡佛寺等風景名勝。
【國民經濟】2003年生產總值達到110055萬元,比上年增長1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429萬元,比上年增長13.1%;第二產業增加值47167萬元,比上年增長19.5%;第三產業增加值34459萬元,比上年增長22.4%。
農業基礎不斷夯實,特色產業方興未艾。糧食總產量達到12.2萬噸,與去年持平。新打井建水窖801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700畝,對4條40.6公里干線公路進行了綠化。完成了封山育林、農田林網建設和森林資源管護任務。新建成6個小康示範村。特色產業中,核桃產值達到2250萬元,蔬菜產值達到7200萬元,烤煙產值322.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中,來自特色產業收入達到450.76萬元,占總收入的27.17%。
大辦工業深入推進,招商引資取得突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33865萬元,同比增長10.4%,工業化程度達到73.5%。全年合同引進項目5個,引進資金8300多萬元。
第三產業長足發展。 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4459萬元,同比增長2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039萬元,同比增長7.93%。
項目建設快速增長。新開工和續建的45個項目中,已有店村淺山丘陵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小李路鋪油、縣婦幼站綜合樓等21個項目建成投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6億元,同比增長22.9%。解決了城市拆遷難點問題,西、南街改造加快了建設速度;隴南路、支旗路東段已全面貫通。
財政金融運行平穩。全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11662萬元,同比增長15.4%。縣財政直接支出達到14936萬元,保證了全縣幹部職工工資和離退休幹部養老金及醫療費足額發放,保證了民政、社保、城市低保、農村扶貧、國債項目、城鄉建設等重點項目於支出。縣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5565萬元,貸款余額達到87287萬元。
【社會事業】計劃生育工作以創建「優質服務縣」為目標,開展了專項治理活動,人口自增率為5.36‰。教育科技工作狠抓了教學質量,高考上線達到28.9%,創歷史新高。文化工作加強了縣圖書館信息網路建設,組織力量編纂了《成州文化旅遊叢書》。體育工作圍繞「六運會」,強化了場館建設和參賽訓練。衛生工作經受了「非典」疫情的嚴峻考驗,疫情防控能力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新增了3套電視節目。高度重視人大代表建議、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108件人民代表建設和81件政協委員提案按要求基本辦結。開展了行政執法檢查,推進了普法教育。積極推行政務公開,開通了縣長熱線電話。強化了信訪工作,維護了社會穩定。
【人民生活】全縣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1015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59元,比上年凈增88元。
② 縣域支行如何支持縣域經濟
農行揚州分行依託當地農業產業化經濟模式,重點培育支持農業一體化特色產業。對雙兔食品、富裕達糧食製品、高志農業、萬嘉麵粉4家企業授信7400萬元。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江蘇雙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貸款余額正常保持在3000萬元以上,該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稻米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20多萬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對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江蘇高志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發放流動資金貸款300萬元,支持企業構建家禽養殖、禽蛋營銷、飼料生產銷售等多元化結構的產業鏈。前4個月,全行共支持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戶,累計發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5065萬元。
農行揚州分行依靠地方黨政,有序開展農戶小額貸款集中授信活動,穩步推進農戶小額貸款工作。該行實行「一次調查、一次審查、一次審批」,提高農戶小額貸款授信組織化程度,確定江都區淥洋湖農林綜合開發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為全市農戶貸款投放示範區。今年已累計向該合作社社員投放農戶小額貸款800多萬元,支持農戶規模化種植養殖,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專業合作社+農戶聯保+法人代表」的擔保授信模式,有效控制了貸款風險。該行還深入當地各類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村委會,充分了解農戶生產經營資金需求情況,因地制宜地圍繞當地特色產業、發達鄉鎮、農業大戶做文章。前4個月,共支持農戶3212戶,累計發放農戶貸款3179萬元。
農行揚州分行對縣域支行實施了「121工程」、「千百工程」、「惠農通工程」、「零售業務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提升了縣域支行金融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寶應支行被列入全國農行「121工程」100家重點監測縣支行。至4月末,揚州分行已遴選出「千百工程」重點客戶20戶,其中,包括江蘇雙兔食品等2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核工業華興建設、江蘇江都建設等5戶縣城大企業;高郵市中醫院等2戶優質縣域綜合醫院;江蘇宏信商貿等2戶縣城大型連鎖商業企業;揚州億豐置業等3戶縣城大型商品流通市場;涉及縣域省級(含)以上經濟開發區內企業13戶,授信余額達6.37億元,用信逾4億元。揚州分行還助力農村城鎮化建設提檔升級。今年以來,先後支持江蘇安宜、揚州中遠等6家縣域房地產有限公司,累計發放貸款7.32億元。支持江都北區基礎設施建設,投放政府投融資項目貸款2億元。
③ 廣州農商銀行信用卡客服電話是多少
廣州農商銀行信用卡客服電話95313,請在工作時間撥打
拓展資料:
一、廣州農村商業銀行的前身是始建於1951年、有五十多年發展歷史的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社。
廣州農村商業銀行,立足南粵大地,秉持服務「三農」的宗旨,為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社會的穩定和城鄉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廣州農村商業銀行,本部位於廣州,前身是始建於1951年]_延形迨嗄攴⒄估返墓闃菔信┐逍龐煤獻魃紜1951年 廣州地區第一家農村信用社成立;1998年9月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成立,2006年11月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開業,_忱瓿賞騁環ㄈ頌逯聘母鎩_2009年12月11日,廣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經銀監會批准後正式開業。
二、廣州農村商業銀行網站顯示,至2015年12月末,該行總資產,580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9%。各項存款余額3,9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5%。各項貸款余額2,2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3%。2015年實現經營利潤10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為23.2%。_闃菖┥絛2020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42.6億
1、廣州農村商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200億元,是廣州地區涉農貸款余額最大、佔比最高的商業銀行。推出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村民經營貸"、"村社組織貸"、"三舊改造貸"、"農商三寶"組合貸款等數十項創新業務品種。全行近80%的營業網點分布在廣州各村鎮,成為國內首批加入發行"惠農卡"的銀行機構,惠農卡發卡量居全國之首,為廣州地區"三農"提供貼身、便利、優質的金融服務。積極開展「心繫千村萬戶 共建幸福廣州」主題活動,普及金融知識,改善支農服務環境,提升支農服務水平。
2、廣州農村商業銀行,與德國國際項目公司(IPC)合作,全面開展微小企業貸款業務。"微貸"為微小企業主提供免抵押貸款,最高額度100萬元]_,"小貸"針對小企業(主)提供貸款,額度為100-1000萬元_,可接受單一或多種抵押組合方式。推出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平台「好易貸」,打造中小企業信貸工廠和特色商業模式,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800億元。]_累計發行銀行卡近1300萬張,特約商戶6500多戶,ATM機具2600多台。順利開辦代收水電費、電話費、代理非稅收入等多種結算業務。發行"太陽"系列信用卡,信用卡發卡量居全省區域性銀行首位。
3、廣州農村商業銀行,開展「金融服務進社區」工作,設立社區銀行,構建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簡訊銀行、微信銀行等全渠道電子服務網路,推出以農產品、貴金屬、家居生活為主題的網上商城,為城鄉居民提供貼身、便利的金融服務。_作為廣州本土法人銀行機構,發揮決策半徑短、經營機制靈活的優勢,全力支持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舊」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成功牽頭廣佛地鐵、廣州水投等項目銀團貸款,與廣州地鐵、建投、水投等企業集團確立良好的戰略合作關系,成功參與西塔、華南快速、花都汽車城等項目建設。同時,傾力支持廣州地區布匹、皮具、花卉、菜葉、果蔬批發等覆蓋全國的專業市場建設。2014年12月,全資設立的珠江金融租賃公司正式開業運營,是廣東省首家由銀監會批准設立的金融租賃公司,填補全省銀行系金融租賃業務空白。
④ 誰了解西部大開發的情況舉一、二個例子。(不要太詳細)
1 馮艾、莫鋒、王壽波,四川松潘大學生志願服務隊……這些西部計劃志願服務中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贏得了當地幹部群眾的交口稱贊,西部計劃在當地被稱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記者日前從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獲悉,2004年,全國有18個省、區、市實施了地方項目,招募總人數6939名,分布在164個貧困縣,使西部計劃志願者總人數達到17132人。西部計劃的實施,對於改變貧困地區落後的思想、觀念,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活躍當地文化生活起到了促進作用,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惠。
同時,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聯合有關部門實施了支教、支農、支醫、青年中心、百縣千鄉文化工程、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基層檢察院等七個專項行動,新招募西部計劃志願者6212人,加上2003年招募的2年期志願者,全國項目志願者人數達到10193名。
另外,團中央示範項目、中直機關項目加上上海、安徽、四川、貴州、青島等地開展的地方項目,總共派遣了1500餘名志願者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從事1-2年的志願服務,進一步鞏固了省內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和東西部地區對口支援兩種模式和支教、支醫兩大支柱項目。
據介紹,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組建並派遣了第6屆研究生支教團,從全國64所高校選拔了410名研究生志願者,前往包括山西靈丘在內的中西部54個貧困縣開展為期1年的支教服務。支教志願者不但帶去了新的知識,還帶去了新的生活習慣和現代理念,對於普及當地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貧困地區人口整體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完)
2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日前說,央行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有效信貸投入,支持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協調發展。截至2004年末,金融機構在西部十二省(區、市)各項貸款余額達2.95萬億元,實施西部大開發五年間年均增長12.63%,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近5年來,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引導金融機構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和信貸政策指引等多種手段,圍繞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加強對西部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促進西部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加大對西部地區能源、交通、電網等基礎產業的有效信貸投入。2004年,國家開發銀行在 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及其配套領域貸款余額為245.53億元,新增77.22億元。
引導各金融機構切實做好國債項目配套貸款的發放工作,保證信貸資金的及時到位。五年來,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向電力、交通、通訊、鋼鐵等各類建設項目累計投放貸款616億元,承諾國債項目配套貸款近70億元,累計發放國債項目配套貸款48.19億元。
積極研究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交通銀行甘肅省分行立足區域經濟優勢,對市場定位明確、科技含量高、還款有能力、管理規范、市場潛力大的中小企業給予貸款支持。截至2004年底,該行對轄區內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6.4 億元,占該行各項貸款的52.2%。(完)
3 中新社消息,二00四年新疆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二千二百多億元人民幣,全年人均GDP達到一點一萬元,首次突破萬元大關。
據了解,二00四年,新疆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年工業、農業、外貿、旅遊等的發展均取得良好成效。
由於堅定不移地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新疆能源優勢開始顯現,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石油天然氣、化工、綠色食品、輕工、高新技術等產業不僅有力地拉動了新疆GDP的強勁增長,而且成為工業經濟利潤攀升的主要動力。
數字顯示,新疆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二百三十億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四十以上,成為新疆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亮點。
此外,由於新疆經濟快速發展,當地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七千多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二千二百多元。(完)
⑤ 武都區的經濟概況
2003年武都區生產總值完成78421萬元,比2002年增長16.3%。財政收入達到5480萬元,比2002年增長25.83%;糧食總產量達到10765.2萬公斤,比2002年增長8.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82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379萬元,增長16.3%;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為102%;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為101%。完成財政收入6248萬元,其中,大口徑考核收入完成5480萬元,佔5286萬元的103.7%,增收1125萬元,增長25.83%;財政支出18276萬元,占年度17973萬元的101.7%,增支303萬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88710萬元,比2002年同期增加31121萬元,增長19.75%;各項貸款余額113952萬元,比2002年同期增加19745萬元,增長20.96%。
「十一五」期間,武都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十一五」末達到21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達到5.678億、4.574億和10.78億元。
2013年,武都區全年生產總值達到77.53億元,同比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億元,同比增長5%;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9.99億元,同比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95億元,同比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3461元,同比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3萬元,同比增長16%。 2012年,武都區現有耕地70.34萬畝,人均1.4畝,草地面積319.84萬畝。
2012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08.5萬畝,糧食作物80.25萬畝(夏糧25.2萬畝,秋糧55.05萬畝),糧食總產達到16.8萬噸;經濟作物28.25萬畝,其中蔬菜種植面積15.65萬畝,中葯材種植面積20.2萬畝、總產量2660萬公斤,茶園面積2.37萬畝、茶葉總產量8萬公斤,馬鈴薯種植面積37.3萬畝。武都區牛存欄6.67萬頭、出欄2.27萬頭,生豬存欄23.56萬頭、出欄24.31萬頭,羊存欄4.87萬只、出欄4.01萬只,雞存欄74.16萬只、出欄62.64萬只;肉蛋奶總產量2.65萬噸,總產值2.13億元;水產養殖面積386畝,水產品總產量204噸。武都區農機具擁有總量2.9891萬台(套),農機總動力32.78萬千瓦時。
2012年,武都區有一定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共41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6家,區級重點龍頭企業22家)擁有資產總額13.082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3397億元,帶動農戶1.1691萬戶,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2046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30戶。2012年流轉土地6萬畝,其中耕地4.68萬畝,荒山荒坡1.32萬畝。
2013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2.45億元,武都區安排1000萬特色產業發展基金,支持花椒、油橄欖、蔬菜、中葯材、核桃等特色產業的規模建園、低產園改造和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建設。2013年武都區全年流轉土地6.95萬畝。2013年新增特色產業8萬畝,保存面積達206萬畝,總產值達26億元。 武都區工業主要有電力、煤炭、水泥、建材、農產品加工等門類。
2003年武都區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9370萬元,同比增長7.7%,完成增加值5462萬元,完成銷售收入16133萬元,同比增長5%。主要產品產量:原煤完成3.9萬噸,同比增長30%;水泥完成7.01萬噸,同比持平;發電量完成13200萬度,占年任務的101.5%,同比增長20%。
2013年武都區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7.53億元,同比增長20%,約佔地區生產總值的22.61%。 2013年第十九屆蘭洽會,武都區簽約的工業項目總額達24.19億元。2014年第二十屆蘭洽會,武都區簽約的工業項目總額達4.92億元。 2003年接待中外遊客18.7萬人次(外國遊客139人),創旅遊綜合收入189.7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379億元,同比增長16.3%,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為102%,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為101%。
2004年接待中外遊客23.8萬人次(外國遊客240多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5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占武都區GDP的3.8%,2005年接待中外遊客36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870萬元,占武都區GDP的4.1%。旅行社三家,賓館(飯店)38家,農家樂107家,旅遊從業人員達到2518人。
2013年武都區接待遊客132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6億元。
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47.55億元,同比增長15.2%,約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1.3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95億元,同比增長18%。
⑥ 有多少銀行貸款引入製造業
2017年上半年末,中行、工行、農行、建行等國有四大行製造業貸款余額均超萬億,中行製造業貸款余額為1.71萬億,排名第一,工行則為1.47萬億,位居其後。
交行製造業貸款余額將近6000億,排名第五,其後就是幾家主要股份行,包括民生、中信、興業、浦發、招行,製造業貸款余額介於2500億至4000億之間。
第三梯隊則是光大銀行、平安銀行以及主要上市城商行,製造業貸款余額均在2500億以下。
⑦ 央行:一季度末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5.6%
4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1年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
人民銀行統計,2021年一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80.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一季度增加7.67萬億元,同比多增5741億元。貸款投向呈現以下特點。
一、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增長加快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幣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116.09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別低0.8和1.5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5.56萬億元,同比少增7170億元。
分期限看,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余額42.49萬億元,同比增長2.3%,增速比上年末低5.9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9256億元,同比少增2.2萬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70.55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比上年末高1.6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4.47萬億元,同比多增1.4萬億元。
分用途看,固定資產貸款余額50.19萬億元,同比增長11.9%,增速比上年末高0.3個百分點;經營性貸款余額48.14萬億元,同比增長11.9%,增速比上年末低1個百分點。
二、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繼續提升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1.92萬億元,同比增長24.2%,增速比上年末高4.2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9160億元,同比多增4873億元。其中,重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0.29萬億元,同比增長22.7%,增速比上年末高4.2個百分點;輕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63萬億元,同比增長34.2%,增速比上年末高3.5個百分點。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幣服務業中長期貸款余額47.83萬億元,同比增長14.9%,增速比上年末高0.6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2.77萬億元,同比多增5461億元。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5.6%,增速比上年末低2.2個百分點。
三、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增長速度加快
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1餘額23.46萬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上年末高3.8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1.96萬億元,同比多增9259億元。
2021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6.67萬億元,同比增長34.3%,增速比上年末高4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1.58萬億元,同比多增7360億元。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6.35萬億元,同比增長14.6%;創業擔保貸款余額2265億元,同比增長49.4%;助學貸款余額1277億元,同比增長10.5%。
2021年一季度末,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存量貸款余額1336億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存量貸款與已脫貧人口貸款余額合計8189億元。
四、綠色貸款保持較快增長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2餘額13.03萬億元,同比增長24.6%,高於各項貸款增速12.3個百分點,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6.47和2.29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7.3%。
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6.29和3.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和17.2%。分行業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3.85萬億元,同比增長1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3.73萬億元,同比增長19.7%。
五、農戶貸款加速增長,農村貸款和農業貸款增速小幅上行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40.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與上年末持平;一季度增加2.05萬億元,同比多增3226億元。
2021年一季度末,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33.82萬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比上年末高0.1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1.82萬億元,同比多增3397億元。農戶貸款余額12.45萬億元,同比增長16.4%,增速比上年末高2.2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6558億元,同比多增2656億元。農業貸款余額4.47萬億元,同比增長8%,增速比上年末高0.5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2035億元,同比多增69億元。
六、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下降
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50.03萬億元,同比增長10.9%,低於各項貸款增速1.7個百分點,比上年末增速低0.6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1.67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21.7%,比上年全年水平低3.7個百分點。
2021年一季度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12.42萬億元,同比增長4.4%,增速比上年末低1.7個百分點。其中,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4.72萬億元,同比減少0.2%,增速比上年末低1.2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5.67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比上年末低0.1個百分點。
七、住戶經營性貸款加速增長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幣住戶貸款余額65.75萬億元,同比增長16.3%,增速比上年末高2.1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2.56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
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幣住戶經營性貸款余額14.75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增速比上年末高4.6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1.13萬億元,同比多增6437億元。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51萬億元,同比增長14.1%,增速比上年末高1.4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1.43萬億元,同比多增7135億元。
⑧ 會寧縣的經濟
2012年,會寧縣實現生產總值459437萬元,比2011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381萬元,增長7.7%;第二產業增加值147958萬元,增長21.6%;第三產業增加值173098萬元,增長14.0%,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0695萬元、增長16%,金融業增加值8072萬元、增長24.5%,房地產業增加值14054萬元、增長13.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0.1:32.2:37.7。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8435元,比2011年增長14%。
財政
2012年,會寧縣大口徑財政收入為15819萬元,比2011年增長47.2%。全縣一般預算收入為9344萬元,增長59.6%。其中,稅收收入5762萬元,增長50.1%;非稅收入3582萬元,增長77.1%。上級補助收入234480萬元,增長24.6%。全縣收入總計達到252174萬元,增長26.8%。全縣財政總支出246366萬元,比2011年增長28.5%,其中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43849萬元,增長27.4%。
金融
201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56505萬元,比2011年末增長25.1%。其中,單位存款余額151608萬元,增長21.6%;個人存款余額391665萬元,增長25.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99587萬元,比2011年末增長29.4%。 會寧是全省雜糧的主產區。小雜糧主要包括糜子、穀子、蕎麥、莜麥、豌豆、扁豆等。
會寧縣培育形成了馬鈴薯、草畜、小雜糧、籽瓜、杏等特色產業,被中國特產之鄉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小雜糧之鄉」和「中國肉羊之鄉」。
2012年,會寧縣糧食總產量達33000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6.63%。其中,夏糧產量4708.9萬公斤,增長61%;秋糧產量28291.1萬公斤,增長0.96%。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09.31萬畝,比2011年減少6.44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1.16萬畝,增加0.0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5.06萬畝,增加0.06萬畝;西瓜種植面積1.08萬畝,與2011年持平;黑瓜籽種植面積10.03萬畝,減少0.03萬畝。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297.7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22.1%;水果產量1329.4萬公斤,增長8.99%;蔬菜產量8218萬公斤,增長6.6%;葯材產量6萬公斤,增長71.4%;西瓜產量2421.5萬公斤,增長0.37%;黑瓜籽產量305萬公斤,增長6.8%;花椒產量1.91萬公斤,與2011年持平。
2012年,會寧縣共有林地面積147.82萬畝,其中當年造林面積2.45萬畝,當年零星植樹200萬株,當年育苗面積1141畝,幼林撫育作業面積11.9萬畝,成林撫育作業面積36.9萬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9.03萬畝。
2012年末,全縣有家畜存欄18.26萬頭(只),比2011年末增長0.2%;牛、羊存欄分別為6.13萬頭和62.49萬只,分別比2011年末增長0.49%和1.91%。牛、羊出欄分別為3.62萬頭和59.05萬只,分別比2011年下降3.98%、增長4.2%。豬、雞存欄分別為25.12萬頭和73.46萬只,分別比2011年增長6.22%和4.5%;豬、雞出欄分別為27.92萬頭和85.48萬只,分別比2011年增長4.53%和4.6%。
2012年,全縣肉類總產量3654.2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0.96%,牛奶產量945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8%;羊毛產量96.67萬公斤,增長2.2%。禽蛋產量242.42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4.5%。 2012年,會寧縣工業企業及個體戶完成工業總產值348520萬元,比2011年增長43.4%,完成工業增加值78944萬元,比2011年增長18.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72254萬元,比2011年增長48.9%,實現增加值40017萬元,比2011年增長22.1%。全年生產原煤24.12萬噸,比2011年下降4.85%;供電量10936萬千瓦小時,增長1.3%;水泥10.6萬噸,增長21.1%;機制磚65200萬塊,增長19.4%;地毯17300平方米,增長21.1%;小麥粉168000噸,增長14.4%;食用植物油8150噸,增長21.8%;杏仁露9664噸,增長65.5%;洋芋澱粉61850噸,增長28.6%;印刷品35650令,增長20.2%;蕎麥掛面4696噸,增長43.3%;水晶粉絲1420噸,增長16.8倍;PVC管材15927噸,增長21.0%;中葯飲片12104噸,增長37.0%;地膜3898噸,增長39.2%;乳製品11645噸;飼料12575噸;醬油7980噸;醋5320噸。
2012年,會寧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69014萬元,比2011年增長24.9%。全縣共有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勞務分包建築企業16戶,其中勞務分包企業1戶。資質建築業實現總產值67561萬元,比2011年增長45.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7.68萬平方米,增長91.3%,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7.6萬平方米,增長82.8%,竣工房屋價值35028萬元,增長42%。 2012年,會寧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7364.3萬元,比2011年增長18.1%。按地域分,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910萬元,增長18.7%,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454.3萬元,增長17.5%;按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9844萬元,增長27.9%,限額以下實現零售額147520.3萬元,增長16.3%;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68273.9萬元,增長18.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090.4萬元,增長16.8%。
⑨ 甘肅臨夏怎麼樣啊,經濟、人文等等方面介紹一下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 置州、建郡,古稱抱罕,後改導河、河州,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番古道之重鎮, 茶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之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 1956年11月19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 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州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 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四季分明, 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 ,無霜期137天。
基本情況旅遊景點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甘肅省中南部,現轄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一市七縣。中華兒女的母親河——黃河橫貫南北。在8169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生活著回族、漢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個民族190多萬各族人民。其中,東鄉族、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聚居地的全國獨有少數民族。
走進臨夏,親近臨夏,撩開她朦朧而神秘的面紗,感悟她悠久豐蘊的歷史,領略她深厚燦爛的文化,目睹她獨特瑰麗的風情,飽覽她秀美多姿的風光,您定會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塊神奇迷人的地方。
——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頭」
地圖遠古時代,華夏大地,黃河暴漲,洪水肆虐,剖腹而生的夏禹,承大任,率民眾,鑿龍門,辟伊闕,疏「九河」,歷經十三載,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息水患,造福蒼生。《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這「積石」便是現今臨夏州境內的積石關。積石雄關下,遺存至今的「禹王石」,歷經歲月滄桑,世事變遷,依然見證著當年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默默稱頌著大禹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不朽精神。
——這里是「中國西部的旱碼頭」
臨夏古稱河州,是黃河流域上唯一以黃河命名的地區——大河之州自古以來是溝通中原西域經濟、政治、文化的紐帶。善於經商的臨夏人激活了繁榮的市場。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匯縱橫、互補有無,素有「河湟雄鎮」之稱,名列「隴上八州」之首。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一——河州茶馬司就設在這里。多年來,這里茶馬互市,商賈雲集,南來北往,東進西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贊曰:「東有溫州,西有河州。」
——這里是「民族建築藝術的博覽園」
彩陶館臨夏是東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築藝術特色鮮明。走進臨夏,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鱗次櫛比、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築。綠色茵茵的清真寺,直聳雲霄的喚醒閣,獨特的阿拉伯建築風格,使你恍然走進「天方夜譚」中的神話世界;紅園、東公館、蝴蝶樓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於一身,獨具江南水鄉風格。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藝術的完美結合,阿拉伯建築與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的巧妙運用,使臨夏成為領略民族建築藝術、了解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勝地。
——這里是「古動物的伊甸園」
臨夏是遠古時期古生物繁衍棲息的樂園,境內自然遺存十分豐富。出土於黃河之濱太極湖畔,形成於1億7千萬年前的永靖恐龍足印化石群,蜚聲中外,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屬世界之最;在巍巍太子山下發現的距今1000多萬年至200萬年的和政哺乳動物化石群, 雄居歐亞,世界罕見,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展覽價值,占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現藏各類化石6000多件。
——這里是「中國彩陶之鄉」
臨夏是古黃河文化發祥地和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這塊沃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存。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因最早在這里發現而命名。這里是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存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被郭沫若先生命名「彩陶王」 的國寶就出土於臨夏。
——這里是「中國花兒之鄉」
風景區臨夏是中國花兒兩大體系——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的發源地,「花兒」文化經久不衰。「花兒」是流行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是當地各民族中廣為流行的口頭文學形式。河州「花兒」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在臨夏,你可以聽到最地道的「花兒」。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間小道,處處飄盪著「花兒」美妙的旋律。每年一度的松鳴岩「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歌手雲集,人潮湧動,一片「花兒」的海洋。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後正式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康樂縣、和政縣分別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前不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在臨夏成立並舉行了授牌儀式。
旅遊資源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遺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發掘出的古動物化石以其數量、品種、規模和完整程度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境內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鱗次櫛比,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彩陶王」,被譽為「中國的彩陶之鄉」。全州共有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07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3處。較為知名的有炳靈寺石窟、「黃河三峽」、松鳴岩、蓮花山等。這里是民歌「花兒」的發源地,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臨夏民族風情濃郁,是古羌族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匯融合的地方,特別是伊斯蘭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穆斯林群眾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國民經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78.59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68億元,增長7.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67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24億元,增長17.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6.6:28.6:44.8調整為23.8:30.1:46.1。全州人均生產總值3971元,增長14.2%。二、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推力,第一、二、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2.7%、30.2%和57.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7、4.1和7.8個百分點。非公有經濟快速發展,其實現的增加值佔全州生產總值的43.55%。
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2008年,全州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36.32萬畝,糧食總產52.5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不斷優化種植結構,玉米、馬鈴薯、雙低油菜、中葯材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148.31萬畝,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62.8%。扶持發展設施農業,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新增日光溫室2200萬畝、塑料大棚1500畝。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全州造林16.35萬畝,義務植樹545.3萬株,新建綠色通道380.8公里;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新增花椒種植面積2.55萬畝、啤特果3.07萬畝、育苗1.1萬畝。大力發展畜牧產業,新建標准化養殖小區72個、規模養殖場184個,全州大牲畜存欄、畜牧業產值、肉類總產量分別增長5.04%、8%、8.85%。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良好。實施73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解決了1.26萬絕對貧困人口和4.5萬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加強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永靖省級試點縣和9個省級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任務。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產生活條件,農田水利、農村道路、人飲工程、沼氣建設、危房改造取得較大進展,新修梯田5萬畝,完成0.6萬畝的東鄉南陽渠田間配套建設任務,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硬化農村公路556公里,解決15.51萬人的飲水安全和1.3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建成沼氣池1.6萬座。加大勞動培訓和輸出力度,全年培訓勞務18.52萬人,輸轉勞務45.3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9.94億元,增長27.9%。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運行質量有所提高。2008年,全州實現工業增加值17.71億元,增長1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14億元,增長11.1%。按隸屬關系分,中央企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下降3.1%;省屬企業實現增加值2.47億元,增長11.4%;州縣屬企業實現增加值4.92億元,增長33.69%。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63億元,增長51.4%;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1.51億元,增長7.0%。在支柱行業中,電力生產及供應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同比下降0.03%;化學原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同比增長14.69%;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業實現增加值0.73億元,同比增長1.45倍;飲料酒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15億元,同比增長10.22%;食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34億元,同比增長18.1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8%;工業產銷率為97.73%,比上年下降1.66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9242元/人,比上年提高14489元/人。
臨夏回族自治州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96億元,同比增長16.8%。
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成效顯著。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7億元,比上年增長64.95%。按投資主體分,中央投資1.1億元,下降25.17%;省屬投資17.48億元,增長1.57倍;州縣屬投資34.09億元,增長44.08%。按城鄉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7.05億元,比上年增長70.84%;農村固定資產投資5.62億元,增長27.63%。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0.58億元,增長5.45%;第二產業投資22.19億元,增長59.28%;第三產業投資24.28億元,增長1.29倍。重大項目投資進展順利。全年在建重大項目20個,本年完成投資22.43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2.59%。
交通郵電通訊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4341.49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里程212.27公里。貨運周轉量3.42億噸公里,增長2.71%;客運周轉量3.58億人公里,增長9.78%。郵電業務總量3.53億元,增長12.2%;年末本地電話用戶15.99萬戶,增長3.76%;行動電話用戶29.1萬戶,增長5.5%。電話普及率每百人達到17.66部。
商貿流通日趨活躍,旅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2億元,同比增長19.3%。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8.4%,出口創匯20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3%。接待國內外遊客144.8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1%和27.4%。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金融保險平穩運行。全州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7.23億元,增長20.6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9億元,增長27.97%,全年財政支出51.03億元,增長38.84%。各類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達114.35億元,比年初增長26.59%;貸款余額54.12億元,比年初增長29.57%。財產險保費收入5460萬元,增長22.34%;壽險保費收入5451萬元,增長41.0%。
基礎設施臨夏回族自治州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全州新開工項目290項,完成投資22.5億元;續建項目794項,完成投資23.8億元。蘭州-臨夏-甘南鐵路被納入全國鐵路建設規劃,總投資15.7億元的折達二級公路開工建設,康臨高速公路、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一期工程等項目進展順利,東鄉縣鎖達路改建、和政縣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項目建成。狠抓生產財源性項目建設,實施了劉化集團年產20萬噸低壓合成氨、和政縣隴滇公司鋼材生產一期工程、永靖縣年產2萬噸離子膜燒鹼生產線、廣河縣宏良皮業公司二期工程、東鄉縣達板萬噸彩色鋁型材生產線等項目。加強電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鹽鍋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永靖縣、臨夏330千伏輸電工程建設進入前期工作。加強社會事業項目建設,臨夏回民中學教學樓、5所明德小學,州婦保院門診樓暨傳染病區、和政縣醫院整體搬遷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簽約招商項目91個、資金60.7億元,到位資金17.33億元,項目履約率84.5%。最近,根據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開展了項目申報和爭取工作,已落實項目60個、資金1.79億元。加大城鎮開發建設力度,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永靖縣古城新區、廣河縣城河北新區開民項目順利啟動,和政縣縣城開發、積石山縣縣城市政建設、臨夏市大夏河南岸綜合治理和工業園區建設、康樂縣縣城濱河新區開發和舊城區改造進展順利。狠抓小城鎮建設,確定39個集鎮進行規劃設計和改造建設。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下降4.7%、5%,劉化公司、臨夏市兩個污水處理廠實現了達標排放,飲用水源地保護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臨夏回族自治州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認真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給24.6萬名小學生、7.3萬名初中生免除了雜費、免費發放了教科書;對5711名職校生發放國家助學金428萬元;爭取到國家助學代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108萬元,資助了2038名高校貧困生。狠抓「兩基」攻堅,廣河縣、和政縣「兩基」工作通過省政府驗收。全州高考本科上線1452人,增長54.3%。加快衛生事業發展,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48所鄉鎮衛生院、52個村衛生所(室)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為128所鄉鎮衛生院配備醫療設備5318台(件);狠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94.67%;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健全應急預案,充實應急隊伍,加強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及時處置各種疫情和突發事件。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00個「農家書屋」;東鄉族擀氈技藝、米拉尕黑、永靖七月跳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年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60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2項,其中20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選派246名科技特派員到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實現了人口和計劃生育控制目標,「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實施,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成功舉辦全州體育運動。
人民生活臨夏回族自治州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1847元,同比增長15.8%。城鄉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城鎮恩格爾系數37.5%,農村恩格爾系數為47%。積極擴大就業,全州新增就業1.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3.91%;登記核實城鎮零就業家庭126戶,實現了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萬人、8.4萬人、4.9萬人、0.9萬人。全州23.71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0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4平方米。
濃郁的穆斯林風情臨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109.76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56.2%。伊斯蘭教在臨夏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和深遠影響,早在唐代,伴隨著絲綢之路的悠悠駝鈴聲,伊斯蘭教在這里開始紮根,歷經宋、元、明、清廣泛傳播,這里逐漸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繁盛之地。回族是臨夏穆斯林中人口最多的一個群體,現有62.7萬人;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居住地的兩個少數民族。臨夏穆斯林各民族在衣著、飲食、婚喪嫁娶、節慶禮儀等物質、文化生活和喜好、風尚、禁忌等方面,都保持著較為完整的伊斯蘭風格,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每年到麥加朝覲的臨夏穆斯林近千人,一年一度隆重熱烈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臨夏穆斯林的傳統節日。
風景保護區遍布全境的伊斯蘭特色建築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一個重要體現。這里清真寺和拱北(先賢陵)建築風格獨特,主要有中國古典式建築、阿拉伯風格式建築、中阿混合型建築三大類型,現代建築技術不斷融入。境內現有清真寺2614座,拱北143座。
獨具特色的清真飲食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又一體現。不論是三泡台蓋碗茶、發子面腸、釀皮子、甜麥子和油炸食品等風味小吃,還是扣牛肉、東鄉手抓羊肉、糊羊肉、粉絲鴿蛋、羊肉葫茄等傳統菜餚都做工考究、色香味美。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走南闖北臨夏人的足跡,臨夏清真飲食在祖國各地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