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流水資料 > 2012年陝西省年末貸款余額

2012年陝西省年末貸款余額

發布時間:2022-09-27 17:13:45

A. 陝西脫貧鞏固貸是什麼意思

陝西脫貧鞏固貸意思如下:

這里的「脫貧鞏固貸」指的是陝西信用合作社推出的為建檔立卡已脫貧人口在後續發展生產和開展經營方面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的一種貸款產品。

目前,陝西信合已為陝西省25997戶建檔立卡已脫貧農戶進行了信貸支持,貸款余額9.3億元。2021年新推出「脫貧鞏固貸」產品僅2個多月,累計發放993戶,投放信貸資金達4438萬元,范圍涉及轄內7地市26家行社,從而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工作目標發揮出積極作用。

脫貧攻堅的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

截至2014年底,中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

B. 夫妻有一方有貸款另一方能貸款不

配偶有信貸,只要不具有逾期記錄的,另一方可以貸款。銀行調查貸款人徵信記錄是以家庭為單位,夫妻一方兩年內連續三次逾期還款或累計六次逾期還款信用記錄不良的,銀行都會拒絕放貸。
拓展資料
貸款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按一定利率和必須歸還等條件出借貨幣資金的一種信用活動形式。廣義的貸款指貸款、貼現、透支等出貸資金的總稱。銀行通過貸款的方式將所集中的貨幣和貨幣資金投放出去,可以滿足社會擴大再生產對補充資金的需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銀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貸款利息收入,增加銀行自身的積累。
央行發布的《2012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62.99萬億元,同比增長15%。房地產貸款余額1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報告顯示,房地產貸款增速回升。
去年末,主要金融機構及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城市信用社、外資銀行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1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2.8%,比上季度末高0.6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35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17.4%,比前三季度高2個百分點。
年末,地產開發貸款余額8630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比上季度末高5.1個百分點。房產開發貸款余額3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季度末低1.4個百分點。個人購房貸款余額8.1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9個百分點。
很多資金需求者在銀行貸款簽訂協議時顯得非常的隨意。其實這種瀟灑行為說明了他們缺乏良好的融資理財意識,往往就會在貸款時多掏利息,造成人為的「高息」。因為有些銀行的貸款形式會讓資金需求者在無形中多掏利息。例如,留置存款余額貸款和預扣利息貸款。
所謂留置存款余額貸款即資金需求者向銀行取得貸款時,銀行要求其從貸款本金中留置一部分存入該銀行賬戶,以制約資金需求者在貸款本息到期時能如期償還。但就資金需求者來講,貸款本金被打了折扣就等於多支付了利息。

C. 陝西的交通

2011年,全省航線里程達到898628公里。航線條數373,國際航線44,港澳航線8條。通航城市165個,國際航線通航城市44個,港澳航線通航城市5個。運輸網密度4.367公里/平方公里。全年旅客發送量777萬人,貨物發送量8萬噸,貨物周轉量116百萬噸公里。
機場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漢中城固機場
榆林榆陽機場
寶雞機場
安康機場 2010年陝西GDP總量居全國16位(由2005年的20位提升至2010的16位),正式跨入中國「萬億省份俱樂部」。
2012年陝西GDP總量為14457.84億元,較上年增速15.51%。快於全國平均水平6.2%,居西部第一。在全國排名16位,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GDP為38608元人民幣,合6204美元(2012年末)繼續領跑西部,人均GDP(接近湖北省38642元)居全國14位。
2014年,陝西省完成生產總值17689.94億元,比上年增長9.7%;人均生產總值46929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709.69億元。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6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2元。 工業
2014年,陝西省全部工業增加值8090.39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1.2%,輕工業增長12.1%;分工業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增長10.0%,製造業增長12.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8.3%;能源工業增加值增長8.5%,非能源工業增長14.8%;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11.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8313.64億元,比上年增長7.8%;利潤1706.45億元,下降12.4%;稅金總額1600.86億元,增長16.9%。
建築業
2014年,陝西省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650.89億元。資質以上建築業累計實現總產值4557.71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764.24億元。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簽訂合同額8829.46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3031.28萬平方米。 國內貿易
2014年,陝西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72.84億元。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3732.26億元。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5035.05億元;餐飲收入537.79億元,增長8.6%。在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中,餐飲收入191.33億元;商品零售3540.93億元。其中,吃類商品369.75億元;穿類商品515.07億元;用類商品2656.11億元。
對外經濟
2014年,陝西省外貿進出口總值1683.53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855.54億元;進口827.99億元。在進出口總值中,進料加工貿易935.81億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41個。合同外資58.5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1.76億美元。全年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1.69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7.88億美元;對外勞務人員實際收入總額11946萬美元。
金融業
2014年末,陝西省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8288.7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9174.05億元。全省境內證券公司3家。各類證券營業部179家(含外地公司在陝西的營業部)。期末證券開戶數248.10萬戶;證券市場各類證券交易額23096.30億元。全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476.75億元;保險業累計賠付支出179.74億元。

D. 陝西省延安是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延安市堅持「依託資源、面向市場、擇優開發、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開發特色主導產業,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6.2億元;糧食總產66.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財政總收入18.0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全市生產總值713.27億元,增長15.7%,增幅高於上年同期1.1個百分點,高於全省0.1個百分點、全國6.7個百分點,在全省十市中居第四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15億元,增長7.1%,拉動總體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第二產業增加值575.61億元,增長17.0%,拉動總體經濟增長13.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5.6%。第三產業增加值85.51億元,增長12.7%,拉動總體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4%。三次產業的結構為7.3:80.7:12。人均生產總值達33332元,摺合4831美元,較上年凈增4657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5.1%,人均生產總值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位。 ——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七五」以來,大力推廣了地膜覆蓋、大壟溝種植、適時早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糧食產量先後跨越了6億公斤、7億公斤、8億公斤和9億公斤四個台階,2000年在遭受乾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村人均生產糧食仍穩定在500公斤左右,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煙、果、羊、薯四大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2000年,全市烤煙產量1.95萬噸,蘋果總產43.68萬噸,羊子存欄91.64萬只,薯類總產74.19萬噸,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個國定貧困縣全部實現越線目標,扶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啟動,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進一步加快。引進外資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贊譽。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到2000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1%,農民人均基本農田達到2.4畝,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開發為主體的工業布局,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獨立核算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產值96.9億元(現價),增長4.9%。石油、煤炭、卷煙、電力四大骨幹產業繼續發揮了支撐經濟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產量246萬噸,原油加工量306萬噸;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48.52萬噸;卷煙產量14.49萬箱;發電量3.39億千瓦時。市編31戶國有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稅金1.8億元,利潤4.19億元,保持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財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市場日趨活躍。200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8.02億元,增長2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比上年增長23.1%;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97.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0.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84.9億元。全市商業網點1.43萬個,其中個體1.4萬個,集貿市場195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5億元,城鄉市場繁榮活躍。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延安機場經過擴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飛機,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線保持暢通。西延鐵路於1992年8月全線開通營運,神延鐵路年內將建成通車。銅川至黃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郵區中心即將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村村通電、村村具備通程式控制電話條件」的「三通」目標。 ——對外經濟技術協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先後與山東省濰坊市,江蘇省連雲港市、鹽城市、無錫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寶山區,北京石景山區,深圳龍崗區等市區締結了友好關系,與上海市盧灣區達成了建立友好市區意向。引進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世行資金實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效果。世行貸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項目、德援造林項目、比利時援助的農村人畜飲水項目,聯合國扶貧項目和日元農業綜合開發、城鎮供水等項目正在組織實施。與德國埃爾富特市正式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始啟動。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4918所,在校學生51.65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3%。196個鄉鎮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務,7個縣完成了「普九」任務,全市提前兩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初級衛生保健網路逐步健全,長期危害群眾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節、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8‰。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8.13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2億元,電話總數達15.38萬戶,電話普及率8.2部/百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8.7%和91.2%。 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為延安在新世紀的更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延安人民將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面向市場、發揮優勢、調整結構、突顯特色」的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和縮小差距兩大任務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城市化建設和實施科教興延戰略等工作重點,加快特色經濟開發步伐,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一個富裕、民主、文明、開放的新延安。

E. 陝西省在2015年gdp的總量是多少

2015年,陝西出台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穩增長」強力政策措施,全省經濟增速逐季回升。初步核算,2015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8171.86億元,比上年增長8%,高於全國1.1個百分點。
成績 全年經濟總量前移至第15位
2015年一季度GDP增速僅為6.9%,近20年來首次低於全國增速。陝西採取一系列舉措追趕超越,全年實現了8%的增長速度。同時,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如工業、投資等增速出現大幅回落。
2015年我省GDP增速較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別加快0.4、0.7和1.1個百分點,呈逐季回升態勢。總量超過內蒙古,位次前移至全國第15位。
亮點 第三產業增速趕超GDP增速
記者昨日獲悉,第三產業佔比提升,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成為2015年全省經濟企穩回升的重要支撐力量。
「十二五」前四年,我省第三產業增速一直低於GDP增速。2015年第三產業增速開始高出GDP增速1.6個百分點。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39.7%,較2014年提高2.7個百分點,為2004年以來的最高值。
走勢 今年經濟發展將呈良好開局
昨日,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張曉光表示,因為服務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與全國一樣,融入服務業帶動經濟增長的大格局中,因此「今年陝西經濟發展會有一個良好的開局」。
記者了解到,因為陝西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工業體系完善,陝西經濟發展面臨著「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得機遇。此外,陝西科技力量、教育資源在全國雄踞前列,面臨著創新發展的機遇。
但是經濟發展中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如國際大宗產品、能源價格還在波動;農村脫貧任務依然繁重;煤炭、水泥、鋼材等產業產能過剩,去產能對經濟發展也會帶來一定影響。
農業:實現「十二連豐」
農業穩定增長,連續12年穩定在千萬噸以上,屬豐產,蘋果、獼猴桃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2015年,糧食產量達到1226.8萬噸,比上年增長2.4%,實現「十二連豐」。其中,夏糧產量491.7萬噸,秋糧產量735.1萬噸。全年生豬存欄845.99萬頭、牛存欄146.75萬頭,比上年分別下降3.8%和2.6%;家禽存欄6733.62萬只、羊存欄701.93萬只,分別增長1.7%和0.3%;豬牛羊禽肉類產量114.68萬噸,下降0.4%;牛奶產量141.19萬噸,下降2.4%。
工業:走出低谷
工業緩中企穩。主要支柱產業能源工業逐步走出低谷,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1.3%轉為全年增長1.5%。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其中,輕工業增長13.5%,重工業增長5.8%。分能源和非能源工業看,能源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非能源工業增長13%,增速高於能源工業11.5個百分點。從高技術產業看,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5.9%,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8.9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7%。
投資:穩步增長
2015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9826.65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民間投資9066.37億元,增長7.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45.7%。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12.8%,較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2494.29億元,比上年增長2.8%;商品房銷售面積2978.94萬平方米,下降3.7%。
消費:穩中趨好

全省社會消費品市場穩中趨緩、緩中向好。2015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7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4055.06億元,增長7.7%。在商品零售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3855.55億元,比上年增長7.8%。按用途分,吃類商品零售469.33億元,增長16.8%;穿類524.77億元,增長9.7%;用類2861.45億元,增長6.2%。
外貿:高速增長
2015年,金融存貸款穩定增加。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1760.61億元,較年初新增2913.23億元。其中,新增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2460.44億元,佔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達84.5%。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2415.24億元,較年初新增3996.96億元。
同時,對外貿易高速增長。2015年全省進出口總額189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出口918.52億元,增長7.4%;進口977.14億元,增長18.4%。

F. 陝西公積金貸款最高能貸多少

申請西安住房公積金貸款時,繳存的為西安公積金,並且個人住房公積金的繳存賬戶按月連續足額繳存12個月(含)以上(從貸款申請時先前推12個月),且繳存賬戶狀態正常;賬戶余額決定最高貸款額度,月還款額不超過家庭月工資收入50%。還需提供徵信報告綜合審批。

一、借款人及配偶繳存賬戶余額合計不足5000元的,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20萬元。

二、借款人及配偶繳存賬戶余額合計超過5000元不足1萬元的,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25萬元。

三、借款人及配偶繳存賬戶余額合計超過1萬元不足2萬元的,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30萬元。

四、外地轉入公積金,外地繳存時間和西安繳存時間沒有斷繳的,時間和余額均可累加;出現斷繳的,只累加余額。職工出具轉移單復印件,公積金繳存系統里外地轉入的余額顯示必須是「外部轉入」。

賬戶余額超出兩萬元以上:貸款額度=(借款人公積金繳存賬戶余額+配偶公積金繳存賬戶余額)×倍數(15倍)×繳存時間系數。

G. 個人卡收貨款是否違法

個人卡收貨款是違法的。
根據《商業銀行法》第四十八條,企業事業單位可以自主選擇一家商業銀行的營業場所開立一個辦理日常轉賬結算和現金收付的基本賬戶,不得開立兩個以上基本賬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單位的資金以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
拓展資料
全國性商業銀行法人制定的計、結息規則和存貸款業務的計息方法,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備案並告知客戶;區域性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法人報人民銀行分行、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備案並告知客戶;農村信用社縣聯社法人可根據所在縣農村信用社的實際情況制定計、結息規則和存貸款業務的計息方法,報人民銀行分行、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備案,並由農村信用社法人告知客戶。
借款人提供建設銀行認可的質押、抵押、第三方保證或具有一定信用資格後,銀行核定借款人相應的質押額度、抵押額度、保證額度或信用額度。質押額度不超過借款人提供的質押權利憑證票面價值的90%;抵押額度不超過抵押物評估價值的70%;信用額度和保證額度根據借款人的信用等級確定。
央行發布的《2012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62.99萬億元,同比增長15%。房地產貸款余額1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報告顯示,房地產貸款增速回升。
去年末,主要金融機構及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城市信用社、外資銀行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1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2.8%,比上季度末高0.6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35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17.4%,比前三季度高2個百分點。
年末,地產開發貸款余額8630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比上季度末高5.1個百分點。房產開發貸款余額3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季度末低1.4個百分點。個人購房貸款余額8.1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9個百分點。

H. 陝西改革開放三十年

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人民在歷屆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按照「依託資源、面向市場、擇優開發、重點突破」的發展思路,大力開發以石油產業為支柱的主導產業,徹底改變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結構。尤其是近年來實施的「能源化工強市、綠色產業富民、紅色旅遊興業」三大發展戰略,帶動全市總體經濟在「十五」時期高位運行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為延安市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年來,全市改革開放逐步向縱深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社會商品日益豐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國民經濟保持了又好又快發展的態勢。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變化明顯。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從經濟總量看: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全市的經濟總量(GDP)只有3.44億元,在全省十市中僅高於銅川市位居第9位;2000年全市的經濟總量(GDP)突破100億元,達到130.63億元,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6位;2007年超越500億元,達到594.03億元,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4位,比1978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10.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1.59億元,比1978年增長3.2倍,年均增長5.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79.93億元,比1978年增長41倍,年均增長13.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2.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8倍,年均增長10.7%。人均生產總值1978年只有238元,比全省低53元;2007年達到27921元,比全省高出13571元,在全省十地市中位居第一位。1978年全市日均創造GDP僅為94萬元,2007年日均達到16275萬元,是1978年的173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3417元,人均財力連續五年在全省十地市中位居第一。從分時期看:生產總值1978年-1990年年平均增長9.1%;1990年-2000年年平均增長10.1%;2000年-2007年年平均增長15.2%,呈現出逐期走高的態勢。

經濟結構變化顯著。延安市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於乾旱半乾旱性氣候,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基本上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全市的總體經濟結構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到全市經濟總量的50%以上。改革開放30年來,延安市在農村積極推行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在城市不斷深化企業內部改革,積極推行企業改制,全市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在全市經濟總量中佔比重迅速提升,並於1991年首次超過農業,工業化城市的特徵明顯顯現。2000年以來,延安市堅持「兩帶動,一支撐」的經濟發展戰略,全市總體經濟實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工業特別是石油工業對全市總體經濟和財政的支撐、主導、帶動作用迅速增強,工業增加值佔到全市經濟總量的75%以上,其中石油工業就佔70%以上,產業結構明顯改善,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2.6%:27.4%:20.0%調整為2007年7.0%:80.8%:12.2%。

二、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延安市通過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富民政策,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特別是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出台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以蘋果、草蓄、棚栽為主的三大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2007年全市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達70.41億元,比1978年增長6.2倍,年均增長7.1%,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主要農產品顯著增加。30年來,全市糧食產量先後跨越50萬噸、60萬噸、70萬噸、80萬噸幾個台階,1998年產量97.7萬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近年來,由於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糧食產量一直穩定在70萬噸左右。2007年糧食產量76.07萬噸,比1978年增長92.2%,年均增長2.3%;由於果業「大改形、強拉支、巧施肥、無公害」四大技術的推廣應用,全市蘋果的產量、質量、優果率和效益大幅提升。2007年蘋果產量達到138.09萬噸,比1978年增長1.58倍,年均增長19.1%;以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2007年末全市擁有蔬菜大棚7.77萬座,蔬菜產量達到55.15萬噸。品種結構繼續優化,蔬菜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油料產量穩步增長,2007年產量達到1.67萬噸,比1978年增長4.1倍,年均增長5.8%;依靠科技進步,大力引進優良畜草品種,推廣擴大示範面積,草畜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2007年末全市人工種草保留面積390萬畝,其中舍施存欄牛20萬頭,羊子67萬只,生豬58萬頭,家禽330萬只,肉類總產量達到6.51萬噸,比1980年增長6.1倍,年均增長7.5%,奶類產量達到6290噸,比1980年增長24.6倍,年均增長12.8%,禽蛋產量達到1.84萬噸,比1980年增長10.97倍,年均增長9.6%。同時形成了以延川的紅棗、黃龍的核桃等區域性主導產業。30年的改革開放給全市的農業、農村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給農民帶來了很多的實惠,大大提高了延安市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質量。

三、工業生產快速增長,規模和效益迅速提高。改革開放30年以來,延安市從實際出發,逐步摸索出一條適合延安經濟發展的路子,確立了「以資源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的」工業發展指導思想,以石油、電力、煤炭、卷煙四大主導產業為依託的工業經濟格局逐步形成。特別是1989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加上工業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工業結構發生了明顯改善,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緊緊抓住國內外能源市場持續走好的重大機遇,全力加強石油產能建設,以石油為主的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石油工業支撐經濟增長的骨幹作用明顯顯現。截止2007年底,全市擁有年末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69個,全年完成產值(含長慶)892.58億元,較1978年1.31億元增加了891.27億元。其中:石油工業完成產值819.84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91.85%,而1978年所佔比重僅為7.6%,到1990年所佔比重上升為53.3%,2000年上升為89.8%。全年實現增加值463.84億元,其中石油工業實現增加值428.02億元,佔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2.3%,佔到總體經濟的72.1%。四大主導產業產品產量成倍增長。1978年全市生產原油(不含長慶油田)只有3.6萬噸,1992年突破100萬噸大關,達到101.35萬噸,2007年達到887.53萬噸,較1978年增長245.5倍,年均增長20.9%;原油加工量1980年僅為7.87萬噸,1995年突破100萬噸大關,達到118.95萬噸,2007年達到934.6萬噸,較1980年增長117.8倍,年均增長19.4%;煤炭1034.83萬噸,較1978年增長7.8倍,年均增長7.8%;卷煙31.5萬箱,較1978年增長14.3倍,年均增長9.9%;發電量2.94億千瓦時,較1978年增長1.97倍,年均增長3.8%。

四、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投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2007年全市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5.33億元(含跨市區項目完成投資),較1978年增長509倍,年均增長24.0%。從三次產業看,全市城鎮投資用於第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為1.96億元、190.91億元和72.85億元,分別較1978年增長18倍、1900倍和437倍。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完成投資190.68億元,較1978年增長1481.7倍,年均增長28.6%,其中:石油開采加工業完成投資166.21億元。在第三產業投資中,交通運輸、郵電及倉儲業完成投資21.81億元,較1978年增長3160倍,年均增長32.0%。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經濟發展後勁持續增強。從1978年---2007年,全市全社會累計完成投資1275.88億元。相繼完成了一批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完成了黃延、安靖高速公路全線貫通,新建了城市橋梁,拓寬了市區街道。集商業、住宿和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麗融大廈、旅遊大廈等相繼建成。建成了一批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23.01平方米。二室一廳、三室一廳、小高層、復式住宅、別墅,處處折射出居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同時用於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基礎產業、公共設施的投資成倍增長,建成了一大批骨幹建設項目。為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五、伴隨著紅色旅遊的升溫,輻射帶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1、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1990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加大投資用於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了全市的生產、生活和投資環境。2007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19933公里,相當於1978年3.98倍,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良好局面。擁有各種車輛12.13萬輛,相當於1978年的15.5倍,其中:小型汽車4.5萬輛,相當於1978年的178倍。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1779萬人次,較1978年增長7.0倍,旅客周轉量15.52億人/公里,較1978年增長101.8倍;公路貨運量1507萬噸,較1978年增長16.3倍,貨物周轉量14.98億噸/公里,較1978年增長14.6倍。西延鐵路於1992年8月全線開通運營,神木--延安、榆林--安康、延安--上海、延安--北京鐵路干線全線貫通。同時開通了延安―西安、延安―北京、延安―上海的航線,成為延安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市國民經濟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活躍了城鄉市場,帶動了全市十三個縣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延安人民的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2、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2007年全市擁有郵電局所206個,是1978年的1.3倍,職工人數達2943人,是1978年的1.8倍。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2.04億元,是1978年的549倍,年均增長24.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45.96萬戶,是1978年的98倍。其中:城市用戶16.95萬戶,是1978年的77倍;農村用戶18.22萬戶,是1978年132倍;小靈通用戶10.79萬戶,是2002年的10倍;電話普及率為 21.5部/百人;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50.96萬戶,1999年僅有2.6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達5.3萬戶。

3、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帶動全市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消費品市場規模逐年擴大,市場商品琳琅滿目,呈現出興旺的景象。居民消費方式進一步轉變,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私人汽車、體育用品類、旅遊、與住房相關的消費高位增長,消費需求明顯擴張,增長速度迅速提升。200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04億元,較1978年增長41倍,年均增長13.8%。從城鄉看:城鄉市場持續升溫,差距逐步縮小。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6.28億元,較1978年增長60.2倍,年均增長15.2%,農村消費品零售額33.76億元,較1978年增長32.7倍,年均增長12.9%。從行業看:住宿和餐飲業增勢強勁。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8.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4%;其他行業零售額0.82億元,增長19.1%,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50.89億元,增長15.7%。批發和零售、和住宿餐飲業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消費水平,市場上名、優、特、新商品層出不窮,消費者地位逐步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4、旅遊業發展勢頭強勁,遊客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隨著紅色旅遊的不斷深入,全市來延旅遊人數和旅遊綜合收入實現「雙豐收」,對全市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2007年全市共接待旅遊人數650.12萬人次,比2000年增長2.5倍,其中:海外旅遊者達2.2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01億元,比2000年增長7.4倍,其中:實現外匯收入219.63萬美元,旅遊人數和旅遊綜合收入創歷史新高。旅遊綜合收入佔全市第三產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2.7上升到2007年的48.3%,上升了35.6個百分點;佔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2%上升到2007年的5.9%,上升了2.7個百分點。

六、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金融機構存貸款顯著增加。改革開放30年來,財政收支快速增長,有力地支持了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維護了改革穩定發展的大局。1978年全市財政收入只有2509萬元。2005年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到2007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175.4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2.69億元,較1978年增長288.7倍,年均增長21.6%。2001年―2005年財政收支完成情況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也是延安市財政發展最好的時期,收入持續高速增長,支出總量不斷增加,為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01年至2005年在主導產業石油工業的強力拉動下,全市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269.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0.4億元,年均遞增高達42.9%和38.4%。2007年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01.07億元,較1978年增長92.6倍,年均增長16.9%,其中用於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3.14億元,1978年僅為1264萬元;用於文化、教育、衛生支出25.6億元,1978年僅為2060萬元;用於農林水利事務支出14.27億元,1978年僅為2766萬元。

2007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42.05億元,較1978年增長516.6倍,年均增長24.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00.22億元,較1978年增長752.8倍,年均增長25.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19.82億元,較1978年增長115.9倍,年均增長17.8%。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052.39億元,較1978年增長682.4倍,年均增長25.2%;金融機構現金支出1086.72億元,較1978年增長622.1倍,年均增長24.8%。有力地支持了延安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200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801元,較2000年增長92.8%,年均增長9.8%;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45元,較1978年增長52.7倍,年均增長14.7 %。2003年―2007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五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3140元,較1978年增長39.9倍,年均增長13.7 %。隨著收入的增加,城鄉居民儲蓄迅速增加,人均儲蓄由1978年的18元,增加到2007年的9411元,增長了522倍。

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優化,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人民用於食品、衣著、居住、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家庭設備及用品等方面支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除了食品和居住人們必須的消費支出外,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比重提高迅速。200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8713元,其中用於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為1286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2763元,其中用於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為321元。伴隨家庭收入增長提速,居民消費理念出現可喜變化,消費質量明顯提高,消費結構漸趨合理,吃飯注重營養,穿衣講究個性,出行講究方便快捷。足以證明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越來越注重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不斷增加,並逐漸向高檔化發展。2007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彩電達122.5台,比2000年增長1.5倍;擁有冰箱87.5台,比2000年增長1.7倍;擁有普通電話85部,比2000年增長6.7倍;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行動電話188.75部。與此同時,家用電腦、轎車等高檔消費品也逐漸進入全市城鄉居民家庭,且擁有量不斷上升。2007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電腦達36台。

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1、科技事業迅速發展,科技項目爭取和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共有科技活動的單位43個,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2318人。其中:科技系統從事科技活動的單位有17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57人;大中型工業企業從事科技活動的單位有5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743人。科技隊伍進一步壯大,科技事業快速發展。全市共徵集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78項,其中:爭取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批准立項的科技項目19項,共爭取經費910萬元,爭取經費額較上年增長5.6倍,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爭取經費234萬元,省級項目17項,爭取經費676萬元。全年申請專利112件,比上年增加40件,增長55.6%,其中 2007年授權專利29件。實施各類科技研究與發展計劃91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22項;市級66項。

2、教育事業改革穩步推進。30年來全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教育四制」改革穩步推進,「普九」任務全面完成。2007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學校數1804所,擁有教職工3.25萬人,在校學生46.8萬人。其中:職業技術學院1所,擁有教職工844人,在校學生5663人;中等專業學校2所,擁有教職工227人,在校學生2281人;普通中學173所,擁有教職工1.39萬人,在校學生20.78萬人;職業中學13所,擁有教職工818人,在校學生2.3萬人;普通小學1614所,擁有教職工1.53萬人,在校學生21.33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76%。特殊教育學校4所,在校學生248人。幼兒園233所,在園幼兒達4.31萬人。延安唯一的一所大學¬¬―延安大學,是由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大學,成立於1941年,其辦學歷史可上溯到1937年。經過60多年的辦學歷程,延安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文、理、工、管、醫、教、經、法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教育部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陝西省省屬重點大學。學校面向全國招生,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各類在校學生1.6萬人,擁有教職工1438人。學校下設15個普通學院和一個獨立學院47個本科專業和24個碩士點,擁有40多個研究機構。 政府用於教育事業的投入持續增加,2007年地方財政用於教育方面的支出達16.94億元,較1978年增長81.2倍,年均增長16.4%。職業技術教育、民辦教育已成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亮點。

3、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健康快速發展。30年來,文化事業健康發展。2007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從業人員661人;文化館(站)171個,比1978年增加148個,從業人員421人,比1978年增加了291人;公共圖書館13個,從業人員168人,藏書48.35萬冊;劇場、電影院14個,從業人員169人。全市擁有綜合檔案館14個,館藏檔案42.05萬卷(件)。各級文化部門挖掘整理了一批具有濃郁黃土氣息的民間文化藝術,安塞的腰鼓、陝北大秧歌、農民的剪紙、陝北民歌等享譽海內外。廣播電視事業快速發展。2007年全市擁有衛星電視地面收轉站150615座;電視覆蓋率由1978年的7%上升到2007年的96.87%。多頻道、高清晰的數字電視正在全市逐步推廣;廣播覆蓋率由1978年的24%上升到2007年的94.71%。《延安日報》全年發行315期,共計3.2萬份。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對促進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發揮了積極的輿論宣傳和導向作用。

4、醫療衛生事業有序發展。隨著國家醫療制度的改革,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到遍及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得到較好的詮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成為可能。截止2007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衛生所、醫務室)418個,較1978年增長16.1%;床位7190張,較1978年增長1.4倍;衛生技術人員8605人,較1978年增長1.6倍。農村村級衛生服務網進一步完善,村衛生室達到1217個,擁有鄉村醫生1179人,衛生員223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0人。6個縣區實施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完成36個鄉鎮衛生院標准化改造和縣區傳染病區(科)建設,市傳染病醫院主體建設完工。

5、體育設施得以改善,體育事業再上新台階。近年來,全市體育事業堅持以貫徹實施中、省、市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和《全民健身計劃》、《奧運爭光計劃》為重點,以創建陝西體育強市為目標,狠抓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和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全市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2007年,全市在參加省以上比賽中共獲得金杯8樽,銀杯3樽,銅杯1樽。金牌125枚;銀牌112枚;銅牌80枚。全市共有體育場所14個,在校學生體育達標率為86.8%。以居民自發組織的集跳舞、扭秧歌、太極拳、扇子舞等不拘形式的體育活動場所隨處可見。新建成的、能容納萬人就坐的體育場館,標志著延安市體育事業邁上了新台階。

6、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上年基本持平,低生育水平進一步穩定。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3.49萬人。出生率為10.37‰,死亡率5.7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2‰。

7、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成效顯著。2007年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按照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相關標准和全省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書的要求,以努力營造「平面整潔、立面規范,空間協調、動靜有序,安全舒適、文明和諧」的城市環境為目標,以提高城市凈化、美化、綠化、亮化水平為著力點開展工作,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成效顯著。全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3%、30.39%和7.95平方米;全年共清運和處理生活垃圾8.13萬噸,垃圾清運及時率達到98%以上,進場垃圾處理率100%、無害化處理率81%;污水收集率達到75%,污水處理綜合合格率達95%以上。城市供應能力進一步加大。全年共完成供水1343.72萬噸,水質綜合合格率達99.92%;銷售天然氣3089.8萬方,銷售液化氣5418.28噸,燃氣普及率達93%;全年新增供熱面積32萬平方米,總供熱面積達268萬平方米。特別是1999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以來,延安到處是青山環繞,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8、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2007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17.1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13.4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達19.2萬人。2007年末全市擁有社會福利院 26個,床位941張。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的城鄉居民為20.35萬人,其中城市6.45萬人,農村13.9萬人。城鎮和農村社會保障覆蓋率分別達到52.99%和23.8%。
希望了以幫幫你了。

I. 陝西信合的大事記

2003年
2003年11月 陝西省政府成立陝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下簡稱省聯社)籌備組。
2003年11月 陝西省政府批准組建省聯社。
2003年12月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復同意《陝西省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
2004年
2004年1月 陝西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動員大會暨省聯社發起人會議在楊凌召開。
2004年6月 6月21日,省聯社創立大會暨第一屆社員代表大會、全省農村信用社半年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省聯社第一屆理事會。同日,省聯社一屆一次理事會選舉賈湘為省聯社一屆理事會理事長;聘任季鈞為為省聯社主任;聘任文瑞盈為省聯社副主任。
2004年8月 省聯社正式掛牌開業。
2004年8月 省聯社正式啟動綜合業務網路系統建設項目。
2004年9月 省聯社召開了全省農村信用社改制會議,全面啟動改制工作。
2004年10月—11月 省聯社各地市辦事處相繼組建成立。
2004年11月 在陝西省銀監局的指導下,統一法人社改制在安康漢濱社試點成功。
2004年12月 省聯社出台《陝西省農村信用社勞動用工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拉開了全省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轉換的帷幕。
2004年12月 省聯社成立黨委和紀委。
2005年
2005年5月 全省農村信用社開始代理發放城鎮低保戶低保資金。
2005年6月 中共陝西省委任命楊建新為省聯社黨委書記。
2005年6月 省聯社出台《陝西省農村信用社培訓工作意見》,建立了省聯社、辦事處、縣聯社分工負責的培訓機制。
2005年7月 省聯社下發《陝西省農村信用社企業信用等級評定標准(試行)》,在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推行法人客戶信用等級評定工作。
2005年7月 7月30日,省聯社召開一屆二次社員大會暨年中工作會。同日,省聯社一屆七次理事會選舉楊建新為省聯社理事長。
2005年8月 我省第一家農村合作銀行—陝西神木農村合作銀行掛牌開業。
2005年10月 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幫助農村信用社清收舊貸依法打擊逃廢債行為的通知》。
2005年11月 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任命閆樹昶為省聯社紀委書記。
2005年11月 綜合業務網路系統核心業務系統在渭南臨渭聯社試點上線成功。
2005年12月 全省農村信用社開始代辦「安貸寶」業務。
2006年
2006年3月 省聯社設立監察室。
2006年4月 成功接入人行現代化支付系統小額支付業務。
2006年10月 成功將大額支付業務由小前置系統切換到綜合業務系統,實現了通過綜合業務系統同時辦理大額、小額支付業務。
2006年10月 在曲江會展中心舉行了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和富秦卡首發開通儀式。
2006年11月 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工作基本結束,標志著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完成了以期限管理為基礎的四級分類管理向以風險管理為基礎的五級分類管理的過渡。
2006年12月 農民工銀行卡業務、富秦卡業務系統全面上線,獲得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的高度贊揚。
2007年
2007年1月 1104報表系統上線。
2007年7月 各辦事處組建成立稽核大隊。
2007年8月 省聯社一屆十六次理事會聘任趙永軍為省聯社主任。
2007年8月 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全面完成非信貸資產分類工作,標志著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實現了資產全面風險管理。
2007年8月 農村信用社開始代理國家開發銀行生源地助學貸款結算業務。
2007年11月 接入全國農信銀支付清算系統,開通農信銀實時匯兌、銀行匯票、通存通兌業務。
2007年12月 省政府批准建立農村信用社風險統籌金。
2007年12月 開通10106262電話客戶服務系統,提供24小時無間斷的服務。
2008年
2008年3月 自助服務系統上線。
2008年5月 開通陝西信合第一個銀聯網項目--興業銀行櫃面通及代理理財業務。
2008年5月 省聯社設立戰略決策委員會、資產風險管理委員會、授信業務審查委員會和財務審批委員會,進一步理順了省聯社決策體系。
2008年7月 信貸及資產風險管理系統全面上線運行,標志著全省信貸風險管理工作初步實現了標准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2008年8月 陝西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統計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完成並順利上線。
2008年12月 開發出富秦家樂卡新業務品種,標志著銀行卡業務的創新邁上了新的征程,並獲得省政府、人民銀行、銀監局的高度評價。
2008年12月 省聯社與陝西省林業廳簽訂《全面業務合作協議》。
2008年12月 省聯社與陝西省中小企業促進局簽訂《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合作協議》。
2008年12月 省聯社在開發試點基礎上在全省推廣了林權質押貸款業務。
2009年
2009年2月 陝西省監察廳出台《關於清理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拖欠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的通知》。
2009年3月 陝西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突破1000億元大關,實現了業務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2009年3月 神木農村商業銀行獲准籌建,標志著我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第一家股份制銀行改革正式啟動。
2009年5月 省政府出台《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支持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意見》。
2009年5月 省聯社分別與九地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2009年8月 組建了省聯社稽核大隊。
2009年8月 8月10日,省聯社第二屆社員代表大會在西安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省聯社第二屆理事會;8月11日,二屆一次理事會選舉楊建新為二屆理事會理事長,趙永軍和陳又林為副理事長;聘任趙永軍為省聯社主任,聘任文瑞盈和王旭明為省聯社副主任。
2009年9月 9月28日省聯社組織舉辦了「慶祝建國60周年暨省聯社成立5周年文藝晚會」,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增強了信合系統的凝聚力。
2009年12月 陝西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辦公信息系統上線運行。
2013年網上銀行普及使用,方便廣大民眾。

閱讀全文

與2012年陝西省年末貸款余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如何綁定id貸款 瀏覽:812
徵信有小額貸款能辦信用卡嗎 瀏覽:187
有貸款的二手車過戶的流程圖 瀏覽:662
網上校園貸款有什麼風險 瀏覽:673
農行樂分易貸款指定商戶是什麼類型商戶 瀏覽:795
2018回收手機貸款 瀏覽:630
銀行貸款流水理財產品 瀏覽:25
所有網上貸款 瀏覽:593
網上貸款不審核的有沒有 瀏覽:742
錦州銀行可以網上貸款 瀏覽:897
還助學貸款余額關閉 瀏覽:765
貸款買車會不會給父母打電話 瀏覽:330
小額貸款進去就可以申請 瀏覽:550
貸款沒還是可以過戶嗎 瀏覽:556
遼陽個人公積金貸款利率 瀏覽:768
農村信能貸款買車嗎 瀏覽:522
手機分期是不是貸款 瀏覽:671
小米貸款要手機號實名認證 瀏覽:372
貸款36期怎樣計算年利率 瀏覽:13
天津融鑫小貸貸款有限公司 瀏覽: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