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2P未來5年的發展趨勢會怎樣
P2P網貸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網貸政策正逐步完善
網貸行業資金外流明顯
進入2018年二季度以來,由於監管的不斷收緊,和互金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深入,網貸行業市場出清也在不斷加劇。這些問題平台對整個網貸行業的聲譽以及出借人的信心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下,網貸出借人的信心遭受重創,資金外流明顯。
網貸行業成交量大幅度下降,平台數量銳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P2P網貸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底,P2P網貸行業待還本金為9561.48億元,環比下降730億元,降幅為7%,這其中包含有數據的問題或停業平台的待還本金近300億元。2018年二季度網貸行業成交量5203.4億元,環比下降7.73%,6月末貸款余額為11718.96億元,環比下降4.49%。共計263家P2P平台出現問題,其中平台失聯119家,提現困難93家。而據不完全統計,7月停業及問題平台數量為218家。截至2018年7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數量下降至1645家,相比6月底減少了218家。
網貸平台頻繁「爆雷」原因分析
最根本的原因是資產端質量太差。非法集資、惡意詐騙、假標自融的平台除外,這一波問題平台無一例外都是資產端出現了問題。而資產端質量差,最直接的原因是平台的風控實力不濟,對出借人的風險識別能力太弱,加上一些平台盲目做大規模,加劇了資產端的惡化。隨著監管層「限額」、「雙降」的落實,合規性方面的要求,很多平台在存量清零、資產轉型,以及貸後催收方面陷入了困境,對於逾期項目平台又無法兜底,只能選擇清盤退出。
7月網貸行業成交量大幅度下降原因分析
一是因為7月份行業進入了風險集中爆發期,不乏成交規模較大的平台出現問題;二是行業負面輿情事件較多,出借人負面情緒較大,對於行業信心有所減弱,投資熱度下降。
網貸行業市場出清仍將繼續
此外,截至2018年7月24日,全國共有858家正常運營的網貸平台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占融360監測范圍內正常運營平台的55.35%。較上一季度新增26家平台。目前開展資金存管業務銀行中,接入平台數量最多的依舊是江西銀行和華興銀行,分別是83家及72家。即便如此「資金存管」也只是看上去很美。存管銀行在平台資金存管業務中主要作用僅是將平台和出借人、借款人的資金做隔離,避免平台擅自挪用出借人資金,存管銀行無法審核標的真實性。因此,上線銀行存管並不能代表平台安全,而只能作為基本的合規門檻。近期央行、互金協會紛紛發布網貸監管相關的政策,187條備案驗收細則也即將落實,網貸政策正逐步完善。
B. P2P「爆雷」調查:廣東67家平台被立案,已追繳資金10億元
2018年,P2P網貸行業在全國范圍內頻頻出險,平台關閉,投資人錢拿不回來,公司實際控制人失聯或捲款潛逃,投資人損失慘重,多地出現P2P網貸平台集中「爆雷」。
據國家信息中心2月15日在其官網發布的《2018年失信黑名單年度分析報告》顯示,根據對各地公安機關公開信息的不完全統計,2018年出現問題的P2P平台就有1282家,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廣東、北京等地區。從涉案金額看,472家企業涉案金額超億元,其中涉案金額在5億元及以上的有30家。
P2P網貸平台風暴潮下,P2P走向何方?南都記者日前走訪廣州、深圳、佛山、上海等多地,對「爆雷」的網貸平台存在的共性、投資人損失如何挽回、公安機關在立案偵查過程中取得哪些突破等業內專家和投資人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了集中采訪。
南都記者從廣東省公安廳了解到,省公安廳已對總部在廣東的67家P2P網貸平台立案,排查研判、監測預警、打擊查處一批P2P網貸平台,截至2018年11月,公安機關共追繳涉案資金10億元。
以高息為誘惑,未獲國家金融部門批准卻向 社會 吸收投資款
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2018年5月立案偵查的「牛牛通寶」涉嫌集資詐騙案,該平台以虛構租賃該公司自動售貨機可獲取高額回報為由,引誘大量受害人租賃該公司機器。據深圳公安通報,截至平台「爆雷」,騙取受害人共計11.6億余元。10月30日,犯罪嫌疑人「牛牛通寶」實際控制人詹某鵬被成功抓獲並被押解回國,他也是深圳南山「爆雷」P2P平台中首個潛逃境外的公司實際控制人。
2018年7月16日,深圳市公安局羅湖分局對深圳「佰億貓」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開展立案偵查,犯罪嫌疑人王某軍在未取得中國金融監管部門批准,不具備吸收公眾存款資質的情況下,利用其實際控制的深圳佰億貓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線上P2P平台銷售投資理財產品,涉及受害人5000餘名,涉嫌金額達4.2億元人民幣。
7月27日,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區分局以禮德財富公司涉嫌集資詐騙罪立案偵查。公安機關調查發現,該公司旗下運營「禮德財富」P2P網貸平台,在未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的情況下,通過購買空殼擔保公司,為借款人以玉石、鋼材等質押物或擔保公司進行擔保,並以上述擔保公司名義,在公司設立的「禮德財富」投資理財平台上掛標借款。
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區分局辦案民警告訴南都記者,這個平台的外聯擔保公司都是其關聯公司,都在公司實際控制人鄭某森名下,擔保公司再通過購買空殼公司,用空殼公司以企業名義來跟平台借錢。而所謂玉石、鋼材等價格存在嚴重虛高,鋼材都是假的,實際價格與標的價格相差七八倍。
鄭某森落網後交代,為了博得投資人的關注,公司還通過代言 體育 賽事、大規模投入廣告宣傳來為自己站台,光是廣告費一年花費超過2千萬。
公司以高額利息為誘餌,向 社會 公眾銷售理財產品。平台向借款人收賬戶取現管理費、還款充值手續費、賬戶服務費,借款人借款成本約為年化18%-24%,平台發布借款標,出借人的年化收益為8%-12.5%(含發紅包、增加利息促銷手段等),平台以賬戶管理費的形式收取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利息差。
經廣州市金融局確認,截止案發,該平台代收金額近13億元,出借人共有17002人,借款人1581人。
據廣州警方通報,7月20日,禮德財富公司實際控制人鄭某森逃亡海外。8月1日,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以涉嫌集資詐騙罪對其批准刑事拘留。公安機關制定前期抓捕方案時,對其周邊人進行了排查,包括 社會 關系、生活細節、性格特點,與當地警察局開展協同合作,9月14日晚,經過公安部「獵狐行動」工作組的全力追捕,潛逃2個多月的鄭某森在柬埔寨金邊落網。
在深圳南山公安偵辦的「投之家」涉嫌集資詐騙案件中,該平台成立初期,主要運營網貸公司垂直搜索引擎項目,2015年初推出網貸類ETF基金項目,在各P2P平台進行投資,將期限相同的債權組合打包轉讓給投資人,抽取綜合收益的25%,後又推出了「投之家」P2P平台開展自營網貸業務。
虛構理財產品、偽造抵押證明作為標的物,資金被個人大量揮霍
2018年6月,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禪城分局對「理財咖」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開展立案偵查。公安機關偵查發現,涉案公司佛山市安穩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通過租用某互聯網公司伺服器,設立「理財咖」手機軟體App及網站,將偽造的房產抵押證明作為標的物,通過發布虛假理財產品,向 社會 不特定群體發布投資信息,並以高利息吸引投資者,聲稱按日計息,且到期可還本還息。
在平台對外公布的理財產品聚匯財、聚享寶、聚盈財、周五高息、聚泉寶、新手專享等,均標注收益在8%到16%之間。平台要求投資者下載「理財咖」軟體注冊會員選擇購買產品類型,按照期限分類有3天、35天、60天、180天、365天不等。
據佛山警方通報,截至案發,「理財咖」平台注冊用戶約13萬人,遍布全國多地。通過查詢「理財咖」App軟體後台數據以及天津融寶支付平台數據,公安機關偵查發現,該平台共吸收公眾存款約19億元,吸收的資金一部分還給到期投資者的投資資金,另一部分被公司在「天津融寶」設立的居間人賬戶轉走,轉走的資金被用作投資房產、買賣字畫以及購買個人房產、保險或通過其他賬戶提現後進行消費等。
南都記者從佛山市公安局最新獲悉,截至2018年11月,當地公安機關共接到全國1424名投資者的報案信息,到平台無法提現為止,「理財咖」共虧空資金約3.2億元。目前,公安機關暫時凍結公司實際控制人、主犯郭某鵬涉案款485多萬元,凍結「天津融寶」平台170多萬元,查封涉案房產38套,查封不動產合計面積14428平方米,查獲字畫22幅。
P2P網貸平台通過虛構理財產品,向 社會 公開募集的巨額資金卻被用於個人揮霍。在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2018年4月立案偵查的上海「善林金融」非法集資案中,該平台以承諾6%至13%不等的高額回報為餌,通過互聯網平台銷售虛構的理財產品,先後向60萬餘人非法吸收資金達700億余元,而絕大部分集資款被消耗於向前期投資人還本付息,部分集資款被用於支付高額傭金、租賃豪華辦公場地、廣告宣傳等高運營成本及個人揮霍。
廣州禮德財富實際控制人鄭某森逃亡海外前,曾指使財務人員將公司對公戶和個人賬戶(公司控制使用資金)賬面3000萬元人民幣轉至公司無業務關聯的賬戶。
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區分局境外追逃大隊民警告訴南都記者,鄭某森將名下資產、通訊工具全部清理掉,從香港飛往泰國,而後偷渡至柬埔寨。境外逃亡期間,鄭某森出入當地賭場,住的是別墅,身邊有專人負責飲食起居。
業內人士:企業注冊門檻低,靠託管服務實現落地
從業人員魚龍混雜,吸納了一批非法集資、傳銷前科人員
2018年7月13日,深圳市投之家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突然發布了停止營業公告,此後一小時內,投之家所在轄區派出所接到來自全國各地「投之家」投資群體的報警電話。
「那麼短的時間內這么集中的報警,派出所三級的報警電話被打爆,一個小時內接到8千多條警情,直接導致了接警平台出現了短暫癱瘓。」接警單位向南都記者透露。之後兩天內,又出現了幾次「投之家」投資群體大規模短時間集中報案。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隨即以涉嫌集資詐騙對深圳「投之家」開展立案偵查。
「投之家」工商注冊信息顯示,公司注冊地址在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區,經營范圍包括提供金融中介服務,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外包服務、投資管理、受託資產管理等。
有業內人士透露,P2P在深圳注冊門檻比較低,通過深圳市前海商務秘書有限公司提供住所託管服務,即使企業不具備經營地址也可以實現直接落地,大部分P2P企業並沒有具體的辦公地址,就只有注冊地,這也給金融監管和公安精準打擊帶來了難度。
南都記者從深圳南山公安分局最新獲悉,截至案發,「投之家」平台涉及投資人1.8萬人,現已到案犯罪嫌疑人10名。11月27日,投之家平台發了一條公告,投之家平台的存管賬戶於9月解凍,未提現用戶可以登陸平台進行賬戶余額提現。
P2P網貸資金流動頻繁且巨大,資金流通作為P2P平台風險最大的也是核心的環節,錢從哪兒來,進來以後怎麼處置,資金去向如何,怎麼監管如何風控,如何保證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都是擺在面前的現實難題。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P2P公司的風控都是自己公司內部的風控,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現象在行業內並不罕見。
上述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P2P網貸平台的從業人員門檻低,一些期貨公司的員工連基本的行業知識都不具備,有的P2P公司中高層只有初中畢業,對公司戰略規劃和經營知之甚少,甚至吸納了一批非法集資、傳銷前科的人員進來。「大量非專業人員滲透到P2P崗位上,對金融行業專業性、安全性造成的沖擊是很明顯的。」
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區分局在偵辦禮德財富公司涉嫌集資詐騙犯罪案件時,該公司實際控制人鄭某森,身兼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揭陽商會常務副會長等多種 社會 職務。鄭某森落網後交代,自己根本沒有讀過多少書,這些職務都是花錢買的,交會費一年十幾萬,目的就是為了包裝自己,給公司站台,吸引投資者來投錢。
監控與反制:上線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多維度精準監控高危風險企業
借貸理財、私募股權、虛擬貨幣、消費返利等是群眾容易受騙上當的重災區,犯罪分子以「高回報、低風險」為誘餌,通過互聯網站、手機App等途徑公開實施網路金融詐騙。
為破解金融風險防控難題,深圳市公安局從2018年3月開始,成立了金融風險防控攻堅團隊,在深入分析了近年來各類網路金融詐騙案的人員特徵、行為特徵和網路特徵的基礎上,依託已有大數據平台和各相關行政部門的信息化成果,研發推出了「深圳金融風險防控實戰預警系統」,簡稱「深融系統」,於2018年5月15日即第九個全國公安機關打擊和防範經濟犯罪宣傳日正式上線。
「截至今年11月,深圳市注冊企業總數是324萬家,其中在深圳市備案登記的P2P企業有431家,深融系統能夠監測這些企業的金融風險,設置了企業背景、違規行為等8大維度26項指標,形成分值最後量化為風險指數,產生紅、橙、黃三色預警,其中紅色代表風險級別較高的,每個維度會列出主要風險點和雷達態勢圖,比如公司股權、企業賬戶的資金交易情況,待償資金多少、待收資金多少、資金缺口多少,公司實際經營地址跟注冊地址不相符等。」
南都記者從深圳市公安局了解到,依託深融系統目前已有的海量大數據,能夠實現對企業金融風險尤其是高危風險企業的實時預警、實時防控、精準管控,將風險信息通過網站以及App應用向用戶彈出風險提示,進行網上反制,提醒群眾識別風險、抵制不法分子的誘惑。據系統統計數據,截至今年11月,全國用戶點擊深圳風險平台的網址網站共彈窗2177萬次,涉及用戶超過624萬人次。
公安機關辦案決心:最大力度追贓挽損,暢通報案渠道
P2P網貸平台等涉眾型經濟犯罪追贓挽損難度大,涉案平台在「爆雷」之初,往往是投資人情緒最激動的高風險階段,廣東省公安機關著眼信息公開,暢通多條接報案渠道,保證群眾反映訴求有道。
「對於重點案件,公安機關定期召開了案情通報會,著重回復投資人最為關心的問題,並在微信公眾號上即時推送發布案情通報,公布案件偵查進展情況。」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
據介紹,截至今年11月,僅投之家案已召開14次案情通報會,已累計在「深圳南山公安」微信公眾號發布案情通報51次,在投資人微信群也對案件進展進行了及時推送。
與此同時,為保證群眾報案渠道和訴求反映的暢通,南山分局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登記報案埠,接收投資人在線登記報案提交材料,群眾也可以親臨派出所或者郵遞報案材料的方式進行報案登記。
針對地區內P2P網貸平台「爆雷」集中地區,深圳率先創新運用「治療式」打法。在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偵辦的「利民網」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中,截至案發,共有9個億的窟窿。在確保涉案平台停止違法業務活動基礎上,公安機關促其及時通過多種途徑追回到期債務,加快資產清退,最大限度追贓挽損,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在區金融辦主導下,以政府名義為涉案平台開設資金統一歸集賬戶,一案一戶,將清退資產同統一匯入歸集賬戶。
截至今年11月24日,共追回款項共計1.9億元,並依法對平台關聯公司深圳城際某 科技 有限公司的一批設備進行扣押查封。該平台公司運營經理告訴南都記者,「這1個多億的資金,如果公司平台完全被封掉的話,沒人去追債,肯定是追不回來的,接下來還有一大筆資金是可追回的,正在全力彌補投資者的損失。」
南都記者從廣東省公安廳最新獲悉,2018年1至10月,廣東省共立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1342起,破案967起,其中深圳南山分局共立涉眾型經濟案件48宗,涉案投資金額巨大,涉及投資人數超過上百萬人次。針對頻頻出險的P2P網貸平台,省廳已對總部在廣東的67家P2P網貸平台立案,追繳涉案資金10億元。
C. p2p監管現狀是個什麼情況
近兩年,隨著監管細則中政策的不斷落地,馬太效應在網貸平台的作用日趨明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P2P網貸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底,P2P網貸行業累計平台數量5929家,正常運營平台降至2004家,累計問題平台達到3925家,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2351.41億元,環比下降5.78%。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貸行業業務整體低迷的同時,網貸行業平台的質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兩極分化成為這個行業的總體發展趨勢。目前,各地監管政策依然在密集出台。停止新增存量,嚴控平台規模成為P2P網貸軟體行業整改的主要內容,從切掉P2P平台與眾多第三方機構合作入手,進而從資產端方面遏制平台規模的增長。
隨著監管收緊、合規門檻提升,網貸的行業集中度也逐步提高。一方面,網貸規模在穩步增長,平台數量卻持續降低,不少平台達不到合規要求,選擇主動良性退出的平台增加;另一方面,不少平台選擇「抱團」以完成合規,整合資源或並購重組或將成為大勢所趨。
D. P2P理財平台的現狀及前景怎麼樣
P2P網貸行業發展出現波動,監管力度加大
中國P2P網貸行業的發展遵循著不同於歐美市場的規律,就其發展歷程而言,大致經歷了萌芽階段、高速發展階段、風險爆發期、政策調整期四個階段。隨著P2P網貸行業快速發展,大量不具備運營資質的P2P網貸平台也開始湧入市場,市場對P2P網貸行業的期待也開始回歸理性,這將出現平台的兼並、重組和結盟。隨著我國徵信系統的日趨完善,相關P2P網貸行業法律法規的健全以及P2P網貸風控體系的完善,中國P2P網貸行業的本土化進程已基本完成。
2011-2019年,我國P2P網貸正常運營平台數量呈現先上升後下降趨勢。截至2018年12月底,正常運營平台數量相比2017年底減少了1219家。自從2015年正常運營平台數量達到3464家後,已經連續三年出現下降。
截止2019年1月底,P2P網貸平台數量為1031家,12月底下降至343家,相比2018年底減少了678家。
行業進入專項整治,監管政策日趨完善
2019年網貸行業專項整治進入深水區。2018年12月底互金整治辦與網貸整治辦聯合下發的175號文首提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奠定了2019年整個行業清退轉型的主基調,此後多份重磅文件及多次高規格會議所傳達的網貸整治總方針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即推動大多數機構良性退出,引導部分機構轉型。
另外隨著行業出清的加速,惡意逃廢債的現象也愈加嚴重。為應對這一亂象,2019年9月初互金整治辦與網貸整治辦聯合下發《關於加強P2P網貸領域徵信體系建設的通知》,通知明確支持在營網貸機構接入央行徵信、百行徵信等徵信機構,表示持續開展對已退出經營的網貸機構相關惡意逃廢債行為的打擊,要求各地將形成的「失信人名單」轉送央行徵信中心和百行徵信。
行業經營效益持續走低,平台退出或轉型呈主旋律
2018年全年P2P網貸行業成交量達到了17948.01億元,相比2017年全年網貸成交量(28048.49億元)減少了36.01%。在2018年,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接連突破7萬億和8萬億元兩道大關。從2018年單月的成交量走勢看,呈現上半年高、下半年低,其中1月最高達到2081.99億元,10月最低僅為1022.67億元,2018年第四季度成交量維持低位的走勢,這也反映了當前出借人對於P2P網貸行業仍然較為謹慎的態度。
2019年全年網貸行業成交量達到了9645.11億元,相比2018年全年網貸成交量(17948.01億元)減少了46.26%,從數據可以發現2019年全年成交量創了近5年的新低。隨著成交量逐步下降,網貸行業貸款余額也同步走低。截至2019年底,網貸行業總體貸款余額下降至4915.91億元,同比2018年下降了37.69%。中小企業貸款余額
成交量逐步走低與部分大平台逐步轉型、監管「三降」、出借人對行業謹慎的態度密不可分。同時,由於2019年行業清退力度加大,平台繼續按照監管「三降」要求降低貸款余額,此外多家大平台開始業務轉型,停止發標導致貸款余額急劇下降,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行業貸款余額在2019年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2019年網貸行業總體綜合收益率為9.89%,相比2018年網貸行業總體綜合收益率上升了8個基點(1個基點=0.01%)。2019年綜合收益率繼續小幅回升,主要原因在於2019年上半年幾家大平台出現爆雷,為避免出借人信心不足資金大幅度流出,不少平台為提高出借人留存率,進行了加息活動。不過,後期隨著平台發標數量的大幅度減少,資產端監管加碼,借款端利率下降導致出借端利率也出現下滑,行業綜合收益率持續下行,因此2019年全年看綜合收益率呈現前高後低的局面,但是總體仍然相比2018年略有上升。
以上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E. P2P企業合規退出業務流程及條件分解
P2P退出指引 平台要按照8個流程退出
近日,江西省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了《江西省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退出指引(試行)》(下稱《指引》)。據統計,這是自2017年11月24日山東發布P2P退出指引以來,全國第8個下發清退指引的地區。業內分析指出,網貸整改已進入收官季。
據悉,《指引》適用於江西省轄內主動或被迫終止網貸業務、退出網貸行業的網貸機構,退出形式包括但不限於業務轉型、清算注銷、依法破產等。目的在於規范指導江西省內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良性退出,保護出借人、借款人和網貸機構等各方合法權益,促進網貸行業健康發展。擬退出網貸行業的網貸機構須按照八個流程開展退出工作:
1、提出退出申請;
2、成立退出工作領導小組;
3、發布退出公告,關閉部分功能;
4、編制業務情況清單,制定退出方案;
5、報送退出方案及其他材料;
6、公布退出方案等相關信息;
7、按計劃落實出借人資金,穩妥結清存量項目;
8、退出完成。
10月P2P網貸行業成交量統計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P2P網貸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1022.67億元,環比下降7.65%,同比下降53.17%。本月行業成交量延續上月下降趨勢,但下降速度基本趨於穩定。本月成交量下降主要是受國慶小長假影響,再加上合規檢查在即,不少平台主動壓縮規模。截至2018年10月底,P2P網貸行業累計成交量已高達7.81萬億元,今年有望突破8萬億大關。
2017-2018年10月P2P網貸行業成交量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何選擇網貸平台才能安心呢?
上周(11月12日-11月18日)P2P網貸成交指數上升,升幅為0.53%。網貸行業回暖信號凸顯,從側面也能印證,網貸出借人的信心正在恢復。那麼,在監管密集整頓行業肅清時期,廣大出借人又該如何選擇網貸平台才能安心呢?
1、合理分配家庭財產
風險並不只是來源於平台,有時出借人自身的選擇也會為自己帶來風險——自身的資金流動風險。那麼出借人如何更合理的預防自身的資金流動風險呢,大家要牢記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自身要花的錢,第二個是保命的錢,第三生錢的錢。按照這三個要點合理配置家庭資產,拿出「生錢的錢」進行出借。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面,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了。
2、平台合規程度
除了看在政策面前平台「落實政策」響應速度,還要重點看平台是否符合政策要求,要求具備的資質必須要有,主要包括銀行的資金存管,網址備案,ICP證、信息披露、定位於從事中介業務等等。
3、借款項目的真實性
平台資產端真實性考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借款項目本身是否優質?抵押貸款還是純信用貸款?純信用貸款必須要嚴格控制借款金額上限;再比如,看抵押物的估值和放款數,是否估值過高,是否超估值放款?包括抵押手續是否齊全,是否有抵押憑證?還有看借款人是否有被法院執行記錄,抵押物的變現能力等等。
4、控制平台數量,理性選擇
上文提到投資P2P要適度分散,但是不能為了分散而分散,一般平台數量在5家左右,出借大戶可以控制在10家,切記盲目分散。另外人的精力很有限,平台數量太多不利於後期全面深入的追蹤管理。
最好,網貸最忌諱盲目跟風,一定要通過自己的研究進行判斷,也不要因為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就患得患失。
F. P2P即將推出歷史舞台,對此你有什麼想法
2020年11 月 27 日上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發表了主旨演講提到,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幅壓降,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的約 5000 家,逐漸壓降到今年 11 月中旬完全歸零。這意味著,P2P這個盛極一時的產物,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這個行業的徹底完結。P2P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整治逃廢債或將出政策,仍需關注剩餘存量、兌付等真正涉及民生問題。
3.P2P網貸業務的確已經停止了,存量清退的債務依然還是巨額的。顯然,網貸機構“歸零”並非終點,仍有大量的網貸業務存量尚待清退,尤其對於存有實力、需要轉型的網貸機構而言,存量的化解是前提。目前有一個積極信號,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會議明確打擊各種逃廢債的行為。現在面向全社會,所有人要積極履行契約精神,建設誠信社會,所以打擊債務人逃廢債應該是國家可能會採取的行動。
G. 2019年P2P網貸平台數量
行業第三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正常運營的P2P平台剩1082家,相較2017年底的1785家減少了703家,同比下降39.38%。其中北京282家,廣東266家,上海177家,浙江113家。
H. 請問18年p2p平台暴雷之後,你們存在裡面的錢拿回來多少了
分文未拿,絕望至極!!!
和你一樣,也是買了三萬,我的是團貸網的p2p。它是2019年爆的雷,一轉眼事情已經過去快3年了,沒有拿回一分錢。最終還不知道什麼結果,對它,不抱任何希望了,就當自己丟了,打麻將輸了。想開一些,不要因為這點兒錢害了自己。畢竟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眼下最重要的是身體,保重自己!
我媽買的金信網,六十多萬,19年5月暴雷,現在已經石沉大海了,一分錢也沒回來。
米庄,沒有拿回來
已經三年了。
1W。還推薦了朋友,朋友放了7W
我是剛好有到期的,還沒有來得及邁進,運氣了一把。
對朋友,特別不好意思。
我本息32萬多到現在還沒一分錢!
我存的簡理財,貪心了,現在利息不要想了,本金還有幾大千沒拿出來。目前是一月只能取一千,不知過後是不是還會越來越取得少,總之損失了,買了半天買了個教訓!
我回來了70%,陸金所、指旺財富,星火理財、51人品、合眾e貸、翼龍貸、搜易貸、立馬理財、拍拍貸、宜人貸、隨手記、等在2019年全部回來了,立馬理財最後好像也無法兌付了。
團貸網15萬,還沒回來,等結案,這個平台追回了上百億的資金,不可能就這么不了了之,玖富4折早期通道二轉讓了4萬出去,還有4萬等全額退款,曾經排名前5的平台就看會無賴到什麼程度。
愛錢進6萬,積木盒子5萬,和信貸3萬沒回,估計回回來一到兩折,拓道金服3萬估計全部雷完,因為平台把錢全部揮霍完了,剩的那些抵押 汽車 都不值錢了,最後成廢品賣出,可能場地費都不夠,所以不抱希望。
投了120萬,回來了82萬,還有38萬,慶幸沒孤注一擲,不然難以翻身,P2P太可怕了,說沒就沒了,說跑就跑了,說倒就倒了,說清就清了,最後剩下一批無助的出借人。
感謝國家及時清退了P2P網貸平台,不然還會有更多的投資者上當受騙,什麼金融創新,什麼互聯網金融,部分心懷叵測的人就是打著這些幌子來忽悠和欺騙投資者的,世上再無P2P,從此沒人上當了!
我悟空理財,暴雷的前幾天拿出來了,差一點點,20萬呢
這個可是夠馬虎的了,爆雷了還往裡面存。
前半生集下的財富就這樣被偷騙坑了,分文為見,草根投資建行空付共同行騙造成的。
I. 盛松成:P2P不會消亡 將合規健康發展
P2P行業「爆雷」不斷,僅最近三個月,超過250家平台出現不同程度問題,其中甚至包括一度正常運營、累計成交額超百億的平台。盡管P2P行業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平台存續率一直不高,但短時間內出現如此嚴重的情況,在P2P行業近10年來的發展中仍屬罕見,引起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
近期出現的爆雷潮,使輿論從過去對P2P一窩蜂似的熱捧,迅速轉變為一邊倒地責難和否定,最極端的評論甚至認為99%的P2P平台都將在這波爆雷潮中消亡。可以說,目前是P2P自該行業誕生以來最艱難的時刻。
不過,從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看,監管並非「一刀切」,而是趨於成熟、合理。如今監管已先行,公眾和市場正確看待P2P,以及P2P企業自身的合規經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P2P落地中國的初衷
P2P是基於互聯網平台,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發展的低成本新型借貸模式。作為舶來品,P2P隨著拍拍貸於2007年成立正式走入中國,並在2012年至2015年呈現爆發式增長。P2P支持了經濟中的薄弱環節,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短板, 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也有利於我國金融體系完善。這是當時我國支持並鼓勵P2P行業發展的初衷。
由於我國徵信體系不發達等原因,小微企業的經營性貸款和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貸款往往難以達到傳統金融的要求。而P2P顯著降低了借貸雙方的信息搜集成本,超越了傳統社會的熟人借貸模式,突破了傳統金融機構不利於小微借貸的局限,部分滿足了個人消費和小微企業貸款需求,同時也拓寬了大眾理財的渠道。截至今年6月末,P2P貸款余額已接近1.32萬億元的規模。
P2P行業所推動的普惠金融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是滿足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根據零壹財經的統計,P2P網貸從2007年誕生到2018年7月,累計滿足了約2500萬借款人、7.2萬億元左右的資金需求(不包含線下理財平台);扣除凈值標、可確認的假標和自融標,累計借款金額在5萬億-6萬億元。同時,P2P網貸累計為4000多萬投資人(按各家平台投資人累計,數據包含重復計算的投資人)賺取投資收益4000多億元(不包括待收利息、活動獎勵、返利所得)。
值得一提的是,P2P行業為小微企業提供了大量的短期融資。企業從P2P平台獲得的短期貸款在過去幾年呈現指數式增長,從2012年、2013年約63.8億元、456.0億元,到2014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233.2億元。隨後,2015年爆發式增長到4000億元,2016年更是翻倍達到8000億元。
二是推動我國消費金融市場發展,促進了內需。消費金融貸款在P2P貸款中的佔比從2013年的1.03%上升到2016年的5.07%,規模從11億元大幅提高到991億元,增長了90倍。受現金貸監管影響,大量P2P平台轉型到消費信貸領域。據估計,2017年P2P平台的消費金融貸款規模在4000億元左右,是2016年的4倍多,滿足700多萬人的消費需求。
二、P2P的優勢在於信息中介
金融的本質是資金融通,金融機構在其中起中介橋梁作用。這個中介作用可劃分為兩類:一是信息中介,二是信用中介。信息中介就是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對金融的信息中介作用比較容易理解,大家都能看到,也沒有多少爭議,而對金融的信用中介作用就未必都有深刻的認識,很多人甚至都沒有充分意識到,而這恰恰是現代金融的核心所在。所謂信用中介就是金融中介機構在資金融通過程中,以自身信用作擔保,保證出資人的本金和利息安全,承擔起控制貸款風險的職責。
事實上,P2P誕生之初便是依靠著科技賦能,扮演起信息中介的角色。早在2016年6月,筆者就曾撰文提出P2P應主要定位於發揮「信息中介」職能,因為這恰恰是P2P網貸平台的優勢。利用大數據和網路平台,P2P有助於資金供需雙方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此彌補傳統金融的不足。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並不相互排斥,而是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但是,我國金融市場「剛性兌付」成風, P2P平台為了吸引資金,往往也不得不剛兌,實質上成了信用中介。而在信用中介職能方面,P2P目前還遠遠不如傳統金融。一是風險信息不完備。大數據僅涵蓋線上數據,線下數據的獲取主要還得靠傳統手段,而P2P所面對的貸款人一般都是小微企業或個人,針對這部分群體的徵信體系還遠未完善,經營狀況、信用風險等關鍵信息難以獲取。二是風險控制手段不如傳統金融。目前大部分P2P風險控制所依靠的房產抵押、風險調查等手段與傳統金融所採用的手段大同小異,而風險控製程度遠不如傳統金融。有些平台甚至將風險調查外包。此外,P2P平台的風險補償能力也很不足。
傳統金融不僅從一開始就同時具備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這兩個職能,而且其信用中介職能更為重要。所以現代銀行發展了一系列風險管理能力,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定價、風險控制和風險補償等具體措施,還要求借款人滿足一定的抵押、擔保等貸款條件;放貸後還有貸後監控措施;在貸款出現壞賬時,還有撥備、資本彌補等風險補償手段。可以說,現代銀行的著力點就在於其信用中介職能的發揮上,銀行經營的成果也主要反映在信用中介上。
混淆了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使P2P平台成了金融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但隨著資管新規落地,P2P行業或將迎來其回歸信息中介的發展契機。因為打破剛性兌付逐漸使投資者習慣於無剛兌的投資,也促使投資者的收益與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重「匹配」而輕「保底」,將凸顯信息中介職能的重要性,引導P2P回歸信息中介的本源。
三、理性看待、冷靜應對P2P「爆雷潮」
根據第三方網貸數據平台網貸天眼的統計,2018年以來,1月和7月連續兩次出現P2P平台兌付危機,相繼有241家和252家平台停業或出現其它兌付問題。如何正確看待這一現象呢?
當前P2P平台問題確實很多,但不應將其「妖魔化」。除了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P2P頻頻「爆雷」也有市場的客觀原因。我們知道,風險往往在最薄弱的環節爆發。近期市場資金緊張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壓在P2P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恐慌情緒引發的擠兌,甚至借款企業惡意逃債,加劇了風險傳染和擴散。根據網貸之家統計,7月份P2P行業成交量為1447.54億元,環比下降17.6%,同比下跌42.9%。更有730.88億元資金流出,而去年同期有447.43億元資金流入。實際上,任何一種金融業態都經不起大規模擠兌和逃債。
面對P2P行業的信任危機,應嚴格區分問題平台是屬於具有真實但存在不規范業務的違規平台,還是沒有真實業務或從事非法集資的違法平台。一方面,部分問題平台仍有活期理財業務,繼續進行期限錯配、資金池運作,從事信用中介服務,這些都屬於違規性質,是資管新規出台前處於灰色地帶的業務,也是行業中的普遍現象,但已經不適合當前的金融監管環境。對於此類具有真實業務平台的違規操作行為要加強引導,使其合理有序退出或轉型。另一方面,部分問題平台涉及虛構借款標的、自融等行為,屬於電信詐騙和非法集資性質,嚴重危及群眾財產安全。對於這類虛假或涉嫌詐騙平台的違法行為則應大力打擊,堅決關停並追繳相關資產。
從目前已發布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監管部門對於P2P的態度已較為明朗,即對P2P行業實行「良性引導」,而非「一刀切關停」。8月4日,全國互聯網金融整治辦、P2P專項整治工作小組辦提出「允許合規機構繼續經營」、「條件成熟的機構可按要求申請備案」等九項明確要求;8月8日,全國互聯網金融整治辦下發了《關於報送P2P平台借款人逃廢債信息的通知》,要求各P2P平台盡快報送老賴信息;8月12日,監管部門提出十項舉措緩釋網路借貸風險;8月13日《網貸合規問題檢查清單》108條發布,這意味著全國范圍內的P2P合規檢查正式拉開帷幕。
近期防範化解風險的舉措也表明監管部門對市場穩定的重視。8月16日,中國銀保監會召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開會,要求協助化解P2P爆雷風險。8月22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啟動P2P網路借貸會員機構的自律檢查工作,防範風險傳染和擴散已成當務之急。
同時,恢復市場信心十分重要。P2P平台遲遲不能完成備案,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對行業的信心。因此,一方面,可以根據《網貸合規問題檢查清單》中的108條規定,加快檢查P2P平台,允許合規平台予以備案。另一方面,通過行業協會與平台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行業自律機制,支持合規經營的龍頭企業繼續發展,實現行業存量盤整過程中平台的合理整合、重組和淘汰。
在外部監管完善的同時,P2P平台自身也應加強自律和內部監管。爆雷潮加速了P2P市場出清過程,預計未來平台數量仍將進一步減少,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但P2P行業不會消亡,那些合規經營、以信息中介為主的P2P平台,在行業整合的過程中做實、做強、做大,有望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P2P平台也應向傳統金融機構學習,增強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在利用好大數據等科技金融手段的同時,保證充足的資本金,並實行有效的風險補償措施。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J. 2018年的P2P,這四個現象成為主流,也讓多少個家庭無奈!
提起2018年的P2P行業,大家不禁會冷的一顫,2018年發生的各種事實在讓人後怕,很多人甚至都不願意跟家人提起,我們來盤點一下2018年的主流現象:
現象一:P2P平台出現問題潮
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的關鍵一員要數P2P行業了,這個行業曾經也輝煌過,據統計,數量最多的時候達到了7000多家,但這個情況在2018年的時候出現了緊急剎車,到2018年11月的數據顯示,目前正常運營的平台只有1100多家,截止到11月,第三方網貸信息平台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轉型及停業的平台累計達2664家,問題平台達2578家,加起來一共是5242家,這個數字著實很驚人。
2017年及以前,出借人的信心滿滿,我們不得不說出問題的平台也有,但都是一些小的、不知名的平台,但是2018年可不是這樣,那些上百億規模的出問題的平台比比皆是,比如善林金融,比如唐小僧,再比如牛板金、愛投資、理財范……
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很多出借人的血汗錢也無法拿回。
現象二:P2P平台宣稱「良性」清盤,但裡面的套路卻是滿滿的
我們發現很多平台在最後一刻都發布了「良性」清盤方案,起初一看,我們還以為是平台老闆的良心大發,決定要良性退出,並能夠站在出借人的角度完成相應的兌付工作。
但是……這裡面的套路實在是太多,真的令人眼花繚亂。
我們發現,一般的兌付方案的兌付周期都在2年以上,我們在想,如果平台能夠按期嚴格兌付出借人的錢款,還算是比較不錯的,就怕在這個過程中生變,最終出借人沒拿到錢。
我們再來看看這裡面的情況,有多次修改兌付方案且一次比一次讓人無法接受的,有拿實物兌付但價格遠高於市場價的,當然還有拿滯銷品進行出售的,這還不算,還有少數平台利用特殊時期玩心理戰術的,企圖通過債轉功能低價收債權的……
現象三:相當一部分P2P平台債轉的速度慢到驚人
這個債轉速度也許就是在2018年才出現過,這並不是個別現象,一個排名靠前的頭部平台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點融網、小牛在線、銀湖網、金信網、愛錢進……這些平台的情況沒有一個是樂觀的。
每天能轉出1%的那算很不錯的了,有的一周只能轉出0.5%,有的出借人反映,5個月過去了,之前的1筆債權還未轉讓出去,有的出借人的錢有急用,但是沒有辦法,他們只能想其他的方法,還有的出借人之前設定好要辦這件事,但是由於錢無法按時回來,之前設定的這些事都只能擱置,這個等待是很痛苦的。
現象四:部分P2P平台表示被清退
部分平台發公告稱自身由於沒有達到備案的要求或者某些原因被清退,然後就發布了一個為期幾年的兌付方案,原來出借人可能馬上到期的錢現在也只能等幾年,具體過程中還不知道會不會出現其他情況,最終吃虧還是出借人。
這四個現象是2018年P2P行業的主流現象,這些也讓多少個家庭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