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在80.90後負債多少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80後90後負債有多少?這個沒有一個具體的統計數據,不過之前匯豐銀行曾經做過一份市場調查報告,根據這份市場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目前90後的人均負債已經接近13萬。
至於80後人均負債是多少,沒有找到具體的數據,但80後的人均負債肯定會比90後高。
1、平均未結清貸款情況。
目前80後人均未結清貸款筆數7.3筆,平均未結清貸款余額15.25萬。
90後平均未結清貸款筆數6.6筆,未結清貸款總余額7.09萬。
2、剔除房貸後,其他貸款余額。
目前房貸仍然是80後,90後的主要負債類型,但除了房貸之外,80後90後還有其他負債。
在剔除房貸之後,80後平均貸款總余額8.01萬,90後平均貸款總余額3.18萬。
3、信用卡負債情況。
在80後90後中間人手幾張信用卡很正常,目前很多80後、90後在消費過程當中都習慣使用信用卡,所以他們的信用卡透支余額是比較多的。
其中80後信用卡平均使用額度達到6.73萬,90後平均信用卡使用額度達到3.36萬。
4、負債總額。
綜合貸款余額以及信用卡透支余額之後,當前80後的人均負債余額達到20.98萬,90後的人均負債余額達到10.45萬元。
5、每月還款金額。
不論是房貸信用卡還是其他債務,大家借錢之後並不是不用還,大多數都要按月還款。
其中80後平均每月要還0.63萬元的貸款,6.32萬元的信用卡;90後每個月要還0.28萬元的貸款,3.06萬元的信用卡。
從上面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目前80後90後的負債余額是比較多的,他們的負債明顯要比自己的收入高出很多。
正因為負債比收入還高,所以很多80後90後都只能通過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來償還貸款,但這種操作方式的結果會導致負債越滾越大,最終很多人都不堪重負造成逾期。
過去十幾年,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目前大家可以借錢的渠道越來越多,特別是對於80後90後來說,這兩代人接觸互聯網比較多,接觸的信息也比較多,所以他們借錢的渠道非常多,總結起來他們負債的渠道有以下幾種方式。
1、房貸。
房貸目前仍然是80後90後的主要債務,而且這些房貸佔了很大一個比例。
2、信用卡透支。
信用卡透支在80後90後中間非常普遍,這些人透支信用卡,一方面是用於消費,還有一種是通過信用卡現金分期獲取資金,再一個就是通過信用卡以卡還卡的方式來延續債務。
3、銀行貸款。
這里所說的銀行貸款主要指的是銀行經營性貸款以及消費貸款,目前80後、90後在銀行貸款也是比較普遍的,這些貸款既有抵押貸款,也有一些信用貸款。
4、消費貸款
消費貸款目前在80後90後中間非常普遍,特別是很多人在網購的時候基本上都使用花唄,京東白條等進行購物,所以每個月都會還很多消費貸款。
5、網路貸款。
過去幾年時間,我國各大網路借貸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80後90後可以接觸的網路貸款非常多,但這些網路貸款也分為很多類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類。
(1)銀行系的消費貸款。
目前各大銀行其實也有一些消貸款,比如招聯金融,還有各大銀行推出的信用卡備用金等等。
(2)大平台的信用貸款。
目前很多大平台都有信用貸款,比如螞蟻金服的借唄、微信的微粒貸、京東的金條等等,這些網路貸款額度一般在2000塊錢到30萬塊錢不等,而且可以隨借隨還非常方便,因此更受到80後90後的歡迎,目前這些信用消費貸款基本上都以80後90後為主。
(3)高利網貸。
這幾年有很多網貸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有不少網貸平台的利率都是非常高的,這些平台期限一般在一個星期到一個月不等,日利率就可以達到3‰~5‰之間,這個利息非常高,很多80後90後都是因為染上了這些網貸而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4) P2P
P2P最近兩年時間已經稍停了很多,截止目前我國的P2P平台基本上都已經全部關閉,但並不代表著所有的債務完全結清了,目前仍然有一些平台有一些債務,這裡面不少借款人其實都是80後,90後。
6、小額貸款。
這里所謂的小貸款主要是指線下的一些小額貸款公司發放的貸款,比如平安普惠、宜信、中安信業、維信等等,這些小額貸款金額在5000塊錢到50萬不等,其借款群體大多數也是以80後90後為主。
7、消費分期。
80後90後消費能力非常強,即便他們自己收入能力比較低,但消費絕對不馬虎,有很多90後80後即便沒有錢也會辦理分期購物,而且目前購買手機、電腦等很多電子產品都是可以分期償還的。
8、民間借款。
就我們接觸的實際情況來看,民間借款80後90後其實並不多,但在現實當中確實有不少80後90後陷入了一些民間借貸的套路貸當中。
9、熟人借貸。
現在有很多80後,90後負債相當瘋狂,從各種渠道借完錢之後,可能就把自己的信用玩爛了,然後再也借不到了,這時候他們就開始向熟人下手,所以目前在80後90後中間,欠熟人錢的並不在少數。
我一個90後。不會抽煙、酒精過敏,偶爾打打 游戲 。2020年的主要負債是房貸和車貸。感恩的是,家屬怕我壓力太大,用自己的的存款把我的十萬塊錢的車貸還清。所以我2021年的主要負債是房貸。本人在二線城市(合肥)於2017年底購買一套小三房(109平方),總價170萬,首付50萬,貸款120萬,20年還清貸款加利息還是170萬左右。商貸+公積金貸款兩種模式,每個月還7750元左右。商貸還5500元/月左右,公積金還2000元/月。還款大概占本人收入的65-70%,所以壓力還是有一點。截止目前,已經還款三年,近22萬,還差148萬左右。裝修總價25萬左右,我出了10萬,剩下的爸媽幫忙承擔了。這點非常感謝我的爸媽。
預想2021年備孕,期待生個虎年寶寶。當然,寶寶出來,可能經濟壓力會更大,但是我深信以後的生活會好的,只要奮斗,就一定能改變現狀。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嘛。
80後主要是房貸,數量巨大。90後主要是信用卡和網貸,幾乎人人都有,數量更大。
80後,和90後前期,已經是中年人。
中國的房價,已經是中年人的罪。
網貸的用途有許多種,有買車買房還有貸款平常消費,甚至有進入金融市場賭博平台。
㈡ 2022 一季度我國房貸總額達 53 萬億,人均房貸負債 14.7 萬,說明了什麼
2022年一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53.22萬億元,同比增長6%,我國居民的總負債超過了200萬億,人均背債14.7萬,國民儲蓄率從51.8%降至45%。
我國的房地產總市值,在400~500萬億的量級,就按450萬億來算吧,房貸總額53萬億僅僅只有12%而已。
對於還沒有買房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困難了。買房的念頭恐怕很難有。現在的年輕人如果沒有家人的幫助,根本就不敢想。年輕人不接盤,房價怎麼漲?房子怎麼賣?即使漲的,也是一線城市的核心地段。這也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想都不敢想。
人均負債有什麼意義呢?其實沒什麼大的意義。房子目前還是供給大於需求,主要就是就是價格太高。買不買房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是那麼執著了,工作穩定有工資收入才是最重要的。國家地產調控主要還是結構調控。
㈢ 大數據告訴你,80.90後的真實負債
近期,一篇「90後超一半網貸」的文章引起了網路熱議。看似90後的收入無法支撐他們的超前消費,然而,20多歲的90後真的比奔四的80後負債更多嗎?
就此,我們抽取了蘇寧金融400萬個1980-1999年出生的貸款申請人作為分析樣本,從多種徵信數據維度來比較80後和90後的真實負債情況。
絕對負債80後更多
首先,根據人行徵信報告的信貸交易明細,我們可以統計申請人不同類型的貸款個數、合同金額、未還余額等信息,貸款個數越多、余額數目越大,表示負債越重。
從上面這組數據來看,80後比90後要背負更重的債務,80後的平均貸款總余額是90後的2.15倍。
不過,兩個群體的未結清貸款筆數接近,說明90後使用小額借貸產品更多。
可能你會想大多數80後都成家並買房了,會不會是房貸拉高了80後的平均欠款額?畢竟房貸一般金額較大,購房更像投資而不是普通消費。
下面,剔除房貸後再做比較。
在剔除了房貸余額之後,80後、90後的平均貸款總余額差距不僅沒有變小,反而更大了,從2.15倍增加到2.51倍。
也就是說,房貸並不是造成80後負債高於90後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80後收入相對更高,金融機構給的貸款額度更大,造成了兩個群體的貸款余額差異。
90後信用卡透支比例更高
再看信用卡,作為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信貸產品之一,信用卡的使用習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個人的負債情況。
從絕對金額來看,80後的信用卡當前欠款額(6.73萬元),差不多是90後信用卡當前欠款額(3.36萬元)的2倍,主要原因在於80後工作更久,整體收入更高,銀行給予他們的信用額度通常高於給90後的,因此信用卡額度使用率可能更能反映問題。數據告訴我們,90後似乎比80後更愛透支信用卡,但兩個群體在這個指標上的差異並不大。
每月應還款額:80後壓力山大
結合貸款和信用卡的欠款情況,可以推算出80後的人均欠款金額達到21.98萬元,90後的人均欠款金額為10.45萬元。2018年統計局給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萬元,也就是說80後的欠款相當於他們7.8年的收入,而90後則需要3.7年的收入才可以還清欠款。
考慮到貸款多是按月分期還款,信用卡也支持賬單分期,我們進一步統計了貸款和信用卡的平均每月應還款金額,可以看到,80後的貸款每月應還款金額為0.63萬元,顯著高於人均可支配月收入(0.24萬元),90後的貸款每月應還款金額為0.28萬元,相對來說是一個可以承擔的數字。
相比貸款,80後和90後的最大問題在於如何按月准時還款信用卡?即便考慮到年輕人懂得合理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真實負債沒有紙面上那麼高,但數萬元的月均信用卡還款額對於大多數80後90後來說並不輕松。
資金緊張程度半斤八兩
個人申請新貸款和信用卡的次數,可以反映其資金緊張程度,體現在徵信報告中的是報告查詢記錄。金融機構在審批貸款和信用卡的時候,會查詢申請人的徵信報告來評估風險,也就是說,查詢次數和機構數越多,說明用戶對資金的渴望越迫切。
人行徵信報告顯示,80後和90後申請貸款的次數非常接近,在信用卡申請上似乎80後比90後更積極,近2年的平均申請次數多了1.7次。
需要指出的是,80後和90後在互聯網徵信數據中的信貸申請機構基本相同,至少說明兩個群體對網貸的需求量在同一水平。
貸款逾期次數,90後略高一籌
信貸逾期次數可以直接反映個人的還款意願和履約能力,人行徵信報告的數據表明,80後的貸款逾期次數要少於90後,但是信用卡逾期次數則高於90後。
考慮到80後平均擁有的信用卡張數要高於90後,所以發生過逾期的信用卡佔比這個指標,兩個群體相差不大。而90後貸款次數更少、逾期次數卻更多,這一點值得注意。
總 結
下面,用一張圖總結本文:從人行徵信報告體現的信息來看,80後欠款金額較高導致其每月還款壓力更大,90後在信用卡透支率和違約次數上都要高於80後,而兩個群體的資金緊張程度不相上下。
最後老生常談,貸款還是要選擇持牌機構的正規產品,不追求超前消費,年輕人透支信用就是透支未來。
㈣ 央行:12月M2同比增8.1% 全年住戶部門貸款增7.36萬億
觀點地產網訊:1月15日,央行發布2018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
報告指出,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82.67萬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持平;狹義貨幣(M1)余額55.17萬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0.3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7.32萬億元,同比增長3.6%。全年凈投放現金2563億元。
貸款方面,12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141.7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個和0.8個百分點。
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6.17萬億元,同比多增2.64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3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4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9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8.31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98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6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89萬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4401億元。1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08萬億元,同比多增4995億元。
12月末,外幣貸款余額7948億美元,同比下降5.2%。全年外幣貸款減少431億美元,同比多減953億美元。12月份,外幣貸款減少110億美元,同比多減158億美元。
存款方面,12月末,外幣存款余額182.52萬億元,同比增長7.8%。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177.5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上月末高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8個百分點。
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3.4萬億元,同比少增107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7.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2.16萬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596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96萬億元。12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916億元,同比多增8845億元。
12月末,外幣存款余額7275億美元,同比下降8%。全年外幣存款減少634億美元,同比多減1413億美元。12月份,外幣存款減少39億美元,同比多減104億美元。
另外,2018年銀行間人民幣市場以拆借、現券和回購方式合計成交1012.71萬億元,日均成交4.02萬億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長26.4%。其中,同業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長75.7%,現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長46%,質押式回購日均成交同比增長20%。
12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57%,比上月末高0.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34個百分點;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68%,比上月末高0.2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43個百分點。
數據中還顯示,2018年,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發生3.66萬億元、1.45萬億元、8048.1億元、1.86萬億元。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07萬億美元。12月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8632元人民幣。
㈤ 14億人有多少是窮人
至少10億人。
人均貸款規模: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末,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141.75萬億,當然這個貸款中一大部分都是企事業單位的貸款,境內居民的貸款沒有這么高。根據2018年度度的統計年鑒,2018年末我國居民貸款規模達到47.9萬億,其中中長期消費貸29.0萬億,佔比61%。
中長期貸款29萬億,主要為房貸、裝修貸款等等,房貸的規模一般金額較大,不過考慮到房貸的還款時間,有的余額高,有的余額低,在結合房貸以外的其他中長期貸款,因此我們取30萬元的均值,那麼大概有:29萬億/30萬元=96667萬人。
扣除中長期貸款後,短期貸款還有18.9萬億,短期貸款包括的各類信用貸款、消費貸、信用卡透支等等,這個的金額相對較少,我們取均值5萬元,那麼負債的人數約為:18.9萬億/5萬=3.78億人。
也就是說以商業銀行的貸款余額規模來說,目前有負債的人數大概有,4.8億人,不要覺得少,要知道銀行可貸的年齡一般是18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扣除老弱病殘幼之後(單60歲以上的2015年就有2.22億人),實際可以貸款的青壯年也就10個億左右,接近有一半的人群負債。
㈥ 90後人均負債12萬包括房貸嗎
不一定,根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90後」的人口數量約為1.88億人,將「90後」人均負債額12.79萬元與之相乘,結果為24.05萬億。據央行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住戶貸款余額為40.5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個人住房貸款為21.9萬億元,經營貸款余額為8.99萬億元,包括短期消費貸款在內的其他貸款余額為9.63萬億元。也就是說,如果「『90後』人均負債12.79萬元」的數據真實,那麼「90後」的債務就佔到全國住戶貸款余額的60%,這顯然不太可能。
拓展資料
1、中國香港一家名為「宏利保險(Manulife)」的公司發布的「宏利投資者意向指數(MISI)」中提到,中國大陸「千禧一代」(特指1982-1995出生,成長時期幾乎同時和互聯網/計算機科學的形成與高速發展時期相吻合的一代人)投資者的債務,達到月收入的18.5倍。報告解釋,問卷樣本量為500人。這500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他們年齡在25歲-35歲之間,其家庭收入等大多已符合「中產」的標准,是家庭財務計劃的主要決策者,除現金和住房以外還有其他類型的投資資產。可以看出,撰寫這份報告的機構只調查了很少一部分人,而這些人中並不只有「90後」,還有不少是「80後」;他們大多有投資經驗,並且會一定程度地利用金融融資方法來獲取收益。
2、同年,這份報告中的數據被國外媒體引用。此後的一段時間里,在編譯時,有媒體將「千禧一代」直接翻譯成了「年輕一代」或「90後」,數據的准確來源也被省略,還有的自媒體則簡單地說該數據是來自一家外資銀行,並將2017年一線城市的(部分)應屆畢業生平均月薪6917元乘以「18.5」,得出了12.79萬元這個數字。於是,「『90後』人均負債12萬元,是月收入的18.5倍」的傳言開始一傳十、十傳百。這組讓人驚訝的數據迅速引發社會關注,一時間,「『90後』很窮」「自殺式超前消費」「破產一代」等評價甚囂塵上。
㈦ 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達260萬億元嗎
2018年8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2018年二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60萬億元,同比增長7.0%。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負債240萬億元,同比增長6.6%。銀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穩步增長。
數據顯示,風險抵補能力較為充足。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准備余額為3.50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036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78.70%,較上季末下降12.58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3.33%,較上季末下降0.01個百分點。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65%,較上季末下降0.06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20%,較上季末下降0.07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3.57%,較上季末下降0.07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流動性水平保持穩健。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為52.42%,較上季末上升1.02個百分點;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2.19%,較上季末上升0.67個百分點;存貸款比例(人民幣境內口徑)為72.30%,較上季末上升1.13個百分點。
㈧ 中國房貸總額
貸款余額達49.58萬億元。自2015年起中國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的比例逐年攀升,2019年中國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的29.01%,較2018年增加了0.61%,2020年較2019年有所下滑,2020年中國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的28.70%,較2019年減少了0.30%。
【拓展資料】
房地產貸款是指貸款的用途是房地產或以房地產作擔保的貸款。關於房地產貸款的概念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表述。
一是貸款的用途是房地產的貸款,如將貸款用於房地產開發或房屋改造、修繕,用於購買房地產(其中典型的是城鎮居民購買商品住房),用於租用房地產(但比較少見)。二是指以房地產作擔保的貸款,具體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該貸款可能用於房地產,也可能用於其他方面,如某公司以房地產作抵押向銀行貸款,用該貸款購買煤炭。典型的房地產貸款是兩者兼而有之的貸款,即這種貸款既用於房地產,又以房地產作擔保。
房貸,也被稱為房屋抵押貸款。房貸,是由購房者向銀行填報房屋抵押貸款的申請,並提供合法文件如身份證、收入證明、房屋買賣合同、擔保書等所規定必須提交的證明文件,銀行經過審查合格,向購房者承諾發放貸款,並根據購房者提供的房屋買賣合同和銀行與購房者所訂立的抵押貸款合同,辦理房地產抵押登記和公證,銀行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把所貸出的資金直接劃入售房單位在該行的帳戶上。
2013年11月24日,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根據10月11日-11月11日的樣本數據,32個城市中已有17個城市出現暫停房貸現象。
㈨ 央行出新規!從明年3月起,你的房貸合同要變了
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9〕第30號 來源:央行官網
存量浮動利率貸款「換錨」
LPR運行4個月以來,商業銀行新發放的貸款正在掛鉤LPR。央行表示,目前接近90%的新發放貸款已經參考LPR定價。
存量貸款如何轉換為LPR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存量浮動利率貸款仍基於貸款基準利率定價,不能及時反映市場利率變化,不利於保證借貸雙方的權益。」央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范若瀅分析稱,自央行2019年8月實施LPR改革以來,經多次報價後,當前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別報4.15%和4.8%,分別較8月份下行16個和5個基點。但實體經濟融資利率降幅有限,2019年三季度末,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62%,僅比上年末下行了2個基點,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不降反升,2019年三季度末為5.96%,較上年末上行了5個基點。
范若瀅指出,在LPR報價機制改革後,央行制定了相應的「358」考核要求(2019年9月末,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發放貸款中應用LPR做為定價基準的比例不少於30%;2019年12月末,上述比例不少於50%;2020年3月末,上述比例不少於80%),但僅針對增量貸款,LPR作用發揮效果並不明顯。本次則是針對存量貸款,預計未來LPR對貸款定價的引導作用將明顯增強,有利於更好地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預計初次轉換之後,存量貸款的利率執行水平將與轉換之前保持基本不變。這有助於推進轉換工作順利進行,也有助於保護借貸雙方的利益。
「為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基調,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未來一段時間LPR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間。借款人與銀行平等協商,採用LPR作為定價基準將可能是普遍的方式,這對借款人是相對有利的。」董希淼對中新經緯記者表示,通過這種市場化方式,有助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更好地為穩增長、穩就業服務。即便借款人與銀行協商轉換為固定利率,現有的同期限LPR仍然可能是固定利率執行水平的重要參考。同時,這也體現了利率市場化原則,即利率定價相關事項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
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如何改
不少人對存款貸款如何改還存在疑問,中新經緯客戶端這就為您劃重點。
一、可以協商
借款人可與銀行協商確定將定價基準轉換為LPR,或轉換為固定利率,借款人只有一次選擇權,轉換之後不能再次轉換。已處於最後一個重定價周期的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可不轉換。
二、實施時間
轉換工作自2020年3月1日開始,原則上應於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
三、利率水平
轉換後的貸款利率水平由雙方協商確定,其中,為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要求,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在轉換時點的利率水平應保持不變。
四、房貸(指定價基準轉換為LPR的)
(1)期限品種:LPR的期限品種依據原合同的借款期限確定,確定後在合同剩餘期限內不再調整;(註:LPR有1年期和5年期以上兩個品種,一般房貸均為5年期以上)
(2)加點數值:加點數值為原合同最近的執行利率與2019年12月LPR的差值(可為負值),在合同剩餘期限內固定不變;
(3)利率水平:轉換時點利率水平保持不變;
(4)重定日周期:借貸雙方可重新約定重定價周期和重定價日,重定價周期最短為一年;
(5)同一筆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在2020年3月-2020年8月之間任意時點轉換,均根據2019年12月LPR和原執行的利率水平確定加點數值,加點數值不受轉換時點的影響,銀行和客戶可合理分散辦理。
五、其他貸款
其他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包括但不限於企業貸款、個人消費貸款等,可由借貸雙方按市場化原則協商確定具體轉換條款,包括參考LPR的期限品種、加點數值、重定價周期、重定價日等,或轉為固定利率。
存量房貸利率2021年真正變化
在銀行貸款中,房貸占據了很大的份額。央行數據顯示,2018年末,中國住戶部門貸款余額47.9萬億元,住戶部門貸款余額占存款類金融機構全部貸款余額的比例為35.1%,同比上升2.8個百分點。2018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25.8萬億元,佔住戶部門債務余額的比例為53.9%。
從當前情況看,銀行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為4.9%,2019年12月發布的5年期以上LPR為4.8%,那參照LPR定價後,是否意味著房貸利率下調,購房者的實際還款金額會減少呢?答案是暫時不會。
央行表示,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的加點數值應等於原合同最近的執行利率水平與2019年12月發布的相應期限LPR的差值。央行為此舉例稱,若某筆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原合同期限20年,剩餘期限為8年,原合同約定的利率為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上浮10%,現執行利率為4.9%×(1+10%)=5.39%。2019年12月發布的5年期以上LPR為4.8%。如果借貸雙方確定在2020年3月30日轉換定價基準,且重定價周期仍為1年,重定價日仍為每年1月1日,那麼加點幅度應為0.59個百分點(5.39%-4.8%=0.59%)。
也就是說,在上述案例中,房貸利率的定價錨點從基準貸款利率變為LPR後,加點方式從貸款基準利率上浮10%變為了LPR上浮0.59個百分點,當前實際貸款利率不變。
目前,大多數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的重定價周期為1年且重定價日為每年1月1日。諸葛找房副總裁苑承建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此次利率轉換期為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但實際執行時間是從2021年開始,也就是說,2020年客戶實際執行的房貸還是按照2019年的房貸執行,按照當前的還款約定償還。即使LPR在2020年下降,客戶也只能從2021年開始享受利率下行的紅利。
前述案例中,2020年3月30日至12月31日,執行的利率水平仍是5.39%(4.8%+0.59%)。在此後的第一個重定價日,即2021年1月1日,按照重新約定的重定價規則,執行的利率將調整為2020年12月發布的5年期以上LPR+0.59%,此後每年以此類推。
由於LPR每月都會發布一次,那是否意味著房貸利率每月都要變化呢?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此次政策給出了明確答復,即可以約定一直不變,也可以約定一年一次,但絕對不會出現每個月調整一次。
央行也給出兩個選擇,即借款人可與銀行協商確定將定價基準轉換為LPR,或轉換為固定利率,借款人只有一次選擇權,轉換之後不能再次轉換。苑承建認為,對於用戶來說,固定利率長期確定,無法享受利率下行的紅利,但同樣也可以在利率上行時避免成本上升。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稱,降息周期的大門已經打開,一年期LPR主要針對企業貸款,5年期LPR基本代表了房貸利率的走勢,實際房貸利率的下調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銀行內部管理面臨考驗
雖然央行給商業銀行預留了2個月多月的准備時間,不過不少銀行從業人員表示,接下來銀行的工作任務會比較重。
據央行近期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1月末,中國本外幣貸款余額157.56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151.97萬億元。需要注意的是,按照貨幣資金借貸關系持續期間內,利率水平是否變動來劃分,利率可分為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據了解,在銀行存量貸款中,浮動利率貸款佔比較大。
一位國有銀行支行個貸經理表示,他所在的銀行目前銀行貸款中絕大多數都是浮動利率貸款。
「我們銀行沒有固定利率貸款,一般客戶會要求申請浮動利率貸款。」另一位外資銀行的貸款客戶經理告訴中新經緯記者。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指出,此次央行在《公告》中規定,「金融機構應與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客戶就定價基準轉換條款進行協商,原則上應於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以個人住房貸款為例,截止2018年末,我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25.75萬億元,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18.89%,且個人住房貸款具有受眾廣、金額小、筆數多的特點,「換錨」將對銀行的合同、系統、報表、人員、風控等多方面形成影響,短期內銀行內部管理面臨考驗。
范若瀅同樣認為,此次「換錨」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大的經營壓力和挑戰。一方面,在儲蓄率趨於下行、存款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由於存量貸款規模大,定價基準轉換後將給商業銀行帶來較大息差管理和資產負債管理壓力。另一方面,對商業銀行風險定價、內部定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公告要求來看,最終貸款利率要通過銀行與客戶協商的方式來確定,需要銀行綜合考慮客戶本身的信用資質、放款銀行的資金成本、風險成本和市場供求等多種因素。未來如何優化調整FTP定價管理體系,是商業銀行需要思考的問題。
【購房資訊輕松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中新經緯
優質內容推薦
北環東段快速化改造工程高架橋梁通過初步驗收
遼寧下達19.3億元支持老舊小區改造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小鎮!鎮海這地方魅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