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加大放貸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措施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截至7月末,我行各項貸款余額44.46億元(含貼現7.77億元),比年初增加4.41億元,增長11.02%,市場份額保持在全市金融機構前三位。
——一般貸款投放創新高。截至7月末,我行累計發放一般貸款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億元;一般貸款余額36.7億元,比年初增加5億元,完成央行合意貸款增量全年計劃指標額度的99%,較計劃進度多投放1.02億元。
——加大票據融資力度。截至7月末,累計簽發銀行承兌匯票34.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7億元,累計貼現33.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億元;承兌匯票余額31.8億元,比年初增加13.8億元,票據業務保持全市金融機構市場份額第一;同時,為支持區域內實體經濟,嚴格執行央行信貸調控政策,我行不斷加大票據的轉出力度,騰出信貸規模,累計轉貼現賣出22.3億元。
——調整信貸期限結構,滿足企業生產經營需要。主動調整短期、中長期貸款比例,增加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滿足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需求。截至7月末,我行短期貸款余額25.55億元,佔比57.47%,比年初增加6.38億元,中長期貸款11.14億元,佔比25.06%,比年初減少1.43億元。
——積極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圍繞「兩化互動」和「五個自貢建設」,力促地方經濟發展。不斷加大對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富順晨光工業園區、榮縣郝家壩工業園區、沿灘工業園區、自流井工業集中區、貢井工業集中區、大安工業集中區的基礎設施項目和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截至7月末,累計向省、市重點項目授信6.22億元,涉及機械、化工、商貿、城市基礎設施、園區基礎設施、衛生、教育、旅遊等18個項目,向園區企業累計發放貸款近25億元。
——著力支持中小企業和「三農」發展。截至7月末,我行新增90戶小微型企業貸款客戶,小微企業授信戶數(含個人經營性貸款)1621戶,較年初增加278戶,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含貼現)246844.36萬元,佔全部貸款的55.52%,較年初增加63841.26萬元,增長34.89%,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增速23.87個百分點,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含貼現)增速不低於全部各項貸款增速。截至7月末,涉農貸款余額110770.5萬元,佔全部貸款總額的24.91%。其中: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11570萬元,農村中小企業貸款余額95015.5萬元,涉農不良貸款余額220.5萬元,不良率0.2%。近年來我行涉農貸款逐年遞增,執行力強,效果良好。
② 2022上半年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55.8萬億元,這數據說明了什麼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的掙錢,有的人是給別的老闆打工進行掙錢,而有的人則是自己創業掙錢,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第一桶啟動資金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像銀行貸款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根據大數據顯示,2022上半年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55.8萬億元,這組數據說明了2個情況,第一創業的企業比較多,市場比較活躍;第二說明了各家貸款公司對於小微企業扶持力度很大,積極保障這些企業資金的審核和發放,這樣整個市場才能盤活。
三、我國對於如何創新新的貸款模式,更好的幫助小微企業發展一直在探索創新。
雖然這組數據比較好看,可是仍然有些小微企業貸款比較困難,基本上他們沒有什麼可以抵押的東西,所以我國相關部門一直在探索新的抵押方式,比如用知識產權進行貸款等方式,讓更多小微企業能夠貸款到資金進行發展。
③ 2020年銀行投向製造業的貸款佔比6.17%,終於開始上升了
本文是2020年經濟回顧的最後一篇,講述的是2020年銀行經營風格的整體轉變。這種轉變不光是商業銀行層面,包括央行層面,都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必定會深刻的影響2021年的中國經濟走勢。
我這里首先給出的,是銀行貸款投向數據,注意最重要的一個變化: 2020年投向製造業的貸款佔比,終於開始上升了 。
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佔比,2019年為 5.80% ,到2020年提升到 6.17% 。這是近10年來,首次製造業貸款佔比提升。要知道我大中國一直到2018年貿易戰才被美國人打醒,終於開始意識到製造業才是王道,靠金融投機和地產開發,是沒法在世界經濟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立足的。然而想要當即改弦更張,促使資金從金融和地產領域流向製造業,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2019年的製造業貸款佔比繼續萎縮,這就是金融運行上的慣性。
對這種慣性,我大中國的頂層當然是忍無可忍,尤其是在2020年初新冠管制的大背景下,製造業嗷嗷待哺,再不動用強力手段,把資金推向實業領域,去拯救水深火熱之中的製造企業,那我大中國經濟真的就撐不下去了。於是,2020年3月,中信銀行孫行長,就被推向了前台,成為了反面典型。
注意上面被標紅的那段話,「 嚴重違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限制、壓降製造業貸款 」,各位,不把錢貸給製造業,甚至都可以構成足以讓中紀委介入的刑事犯罪,這種動作當場就震驚了全國所有的金融從業人士。整個金融圈都開始轉向,從看不起製造業老闆,到求著製造業老闆貸款,貸少一點還不樂意,哭著喊著甚至倒過來給這些老闆送禮,就希望能多貸一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製造業貸款佔比,終於出現了極為難得的上升趨勢。在貸款余額的絕對值上,製造業貸款余額從2019年的9.2萬億上升到11.0萬億,絕對值增加 1.8萬億 ,增幅 19.6% ,創下了史上最高增幅,此前的製造業貸款余額年增幅只在3-7%之間,實在是沒臉見人。這1.8萬億的製造業貸款增量,占總貸款增量19.8萬億的比值,達到了 9.1% ,更是令人震驚的佔比,幾乎每10塊錢的貸款,就有一塊錢給了製造業,而2019年這個比值只有可憐的 3.6% 而已。
另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就是2020年,銀行真正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佔比,從2019年的 23.26% ,提升到了2020年的 23.93% 。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絕對值增加了 5.8萬億 ,遠遠超過此前3-4萬億的年增量。
各位,你們必須清晰的意識到一件事:銀行不願意借錢給製造業和小微企業,是有原因的。根據各大銀行的年報數據,從2010-2019年,製造業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的壞賬率,普遍都在 5-7% 之間,這已經是非常高的壞賬率了。而房地產類型的貸款(包括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則普遍低於 1% 。即便是風險程度較高的三農貸款,壞賬率也只有 2% 左右。銀行的規矩是,壞賬需要追蹤放貸審批鏈條上所有人的責任,而且是終身責任。相比較而言,當然沒人願意去放製造業和小微企業貸款。時間進入2020年,全球大封閉,不給製造業和小微企業輸血就會死。歐美的玩法是政府直接給經營困難的企業和生活無著的個人發現金補貼,我大中國不執行這種現金補貼政策,採取了間接的方式:以最大的政策壓力,要求銀行加大對實業的貸款。這其實就是 由銀行代替政府,承擔了補貼實業的責任 。
這種補貼的結果,當然就是銀行業的壞賬率在2020年顯著上升,而利潤顯著下降。現在各大銀行的全年年報數據還沒出,不過前三季度的季報數據已經很清晰了。舉例,2020前三季度,工商銀行的利潤同比下降 9.15 %,農行下降了 8.49% ,中行下降 8.69% ,建行下降 8.66% ,毫無疑問,這就是承擔了補貼實業責任之後的結果。
考慮到銀行這一波對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的貸款,是基於強大的政策壓力之下的結果,審批和風控把關必然偏松,可以想見壞賬率必然超過傳統的5-7%的區間,我們就假定10%吧,這已經算是相對保守的估算。5.8萬億小微企業新增貸款余額 10%= 5800億 。這意味著銀行業將會在2021年,面臨撲面而來的5800億的新增壞賬風險。這還沒算不屬於小微企業的規模以上製造企業帶來的新增壞賬風險。合起來估算的話,怎麼也超過 六千億 了。
關鍵是,銀行對實業的補貼,並沒有在2020年結束。新冠疫苗估計要到2021年7、8月份才能普及使用,這意味著銀行業在2021年大部分時間里,依然要代替政府承擔補貼責任。也就是說,銀行業的壞賬風險還要進一步放大。當然了,對此我個人其實是喜聞樂見的。銀行過了幾十年的好日子了,現在也該到了銀行反哺實業的階段了。哪怕是銀行業整體陷入零利潤的境地,也是應該的,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我唯一的提議是:對於這兩年放出去的實業貸款,只要審批鏈上的同志們沒有涉及個人利益,那麼就不要追究個人的壞賬責任了。這也算是對銀行相關工作人員承擔了實業補貼責任的一點小小的政治保護吧。
④ 農商行支持小微企業的措施
農商銀行堅持目標導向,制定小微企業、普惠小微企業全年貸款增長計劃,切實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12.4億元,新增佔比達到61.8%;累計營銷「首貸戶」3880戶、金額12.3億元。聚焦小微企業「融資貴」難題,修訂完善貸款利率定價辦法,推行「一戶一議」定價模式,合理確定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區間。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加權利率較年初下降0.38個百分點,為小微企業節省融資成本1030萬元。今年以來,還為小微企業減免不動產評估費、登記費等40餘萬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⑤ 南京市普惠小微貸款余額
2022年2月28日,金融時報發布的文章《讓普惠金融「雨露甘霖」滋潤小微企業》顯示,至2021年末南京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167.8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57.90億元,同比增長7.86%;在文中該行董事長表示,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城商行,南京銀行始終不忘「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城鄉居民」的初心。
那麼,從十年(2012-2021)的長期視角觀察整體數據變化,南京銀行在小微企業貸款和居民個人貸款方面的業務發展如何呢?
附圖一
總量增長分析
第一,小微企業貸款增長情況。2011年末,南京銀行小企業貸款余額267.85億元,同比增長51%。2012年至2021年十年期間,該行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幅變化區間為6.73%至38.86%;其中增幅最大值為2015年,此後呈現波動下行趨勢,2018年開始一直低於該行貸款平均增速,2019年增幅為最小值;2020年反彈至13.98%,2021年再回落至7.86%(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二)。
附圖二
不過,近年來其中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1000萬元以下)增長相對更快。2018年末,南京銀行普惠小微貸款285.43億元;2019年至2021年三年期間,同比增幅分別高達34.15%、31.38%和30.42%(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三),明顯高於該行貸款平均增速和小微企業增速,成為拉動信貸業務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至2021年末,該行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至656.12億元。
對於這一信貸業務新的增長點,南京銀行當然非常重視,在組織和人力資源上進行了傾斜性配置。組織結構上,目前已經開成了「總行、分行、支行」三級「小企業金融部」的完整架構;在人力資源上,該行133家綜合性支行的小企業金融部均按照「1+1+2」的人員數量配備。盡管目前信貸業務線上化趨勢明顯,但是對於普惠小微貸款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人海戰術」現象;所以2020年末該行員工數量(僅指單一法人口徑)11514人,比2017年末增加2136人;而2021年員工數量則可能已經超過1.2萬人。
附圖三
第二,個人貸款增長情況。2011年末,南京銀行個人貸款余額168.33億元,同比增長34.90%。2012年至2021年十年期間,個人貸款同比增幅變化區間為16.05%至54.84%(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四)。其中,增幅最大值出現在2018年,主要原因在於當年個人消費信用貸款同比增長91.22%。
由於消費信用貸款規模增長過快,該行的信貸管理還是有所滯後,因此後來多家分支機構由於這方面原因受到監管處罰。例如,2018年12月,該行無錫分行因個人消費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買理財、投資證券、購房或償還貸款等違規事實,被處以罰款65萬元;2019年4月,該行南通分行因發放消費貸款進入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原因被處罰110萬元。
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南京銀行個人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6.05%和17.52%,增速比前期明顯放緩。這一表現,與同期居民消費增長、購房增長相對放緩趨勢相一致。
附圖四
結構調整分析
第一,小微貸款與個人貸款佔比。2012年末,南京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佔比分別為28.30%和15.64%;此後前者整體波動不大,但是後者上行較為明顯。至2021年9月末,個人貸款佔比波動上行至29.84%。2021年末,小微貸款佔比約26.1%(按貸款總額8300億元測算),與2017年的峰值相比下降了約11個百分點(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五);原因如前文中分析的,該行2018年之後小微貸款增速相對全部貸款偏慢。
不過,由於普惠型小微貸款增速更快,所以其在全部貸款中的佔比從2017年末的5.94%,增長至2021年末的約8.38%;在小微企業貸款中的佔比則從2017年的17.27%,增長至2021年末的30.27%。
附圖五
第二,總資產結構情況。在銀行業界,南京銀行的同業與投資等資金運營業務一直很有名氣。所以,過去該行的貸款(凈額)在總資產中的佔比一直不高,2012年至2018年期間數值在29.55%至37.05%之間波動;2019年末貸款佔比超過40%,2021年三季度末升高至44.24%(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六)。
⑥ 中國建設銀行小微貸款產品的現狀
中證網訊(記者 歐陽劍環)中國建設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王江1月6日在第278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建設銀行總行黨委帶頭、各級領導班子深入基層廣泛調研,在服務國家戰略、解決社會痛點、滿足客戶和員工需求等方面列出"我為群眾辦實事"細化清單。截至2021年底,總行黨委所列50項235條辦實事具體措施已全部完成,完成率達100%,各一級機構和二級機構累計完成辦實事項目24994項。
王江介紹,建設銀行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強化差異化支持措施及保障機制,在發揮傳統優勢支持"兩新一重"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對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重點領域和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加大支持力度。去年前三季度,貸款總額達18萬億元,新增貸款1.68萬億元。在服務專精特新企業方面,截至2021年11月末,建設銀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貸款余額達到8000億元,有貸戶超過4萬戶。
在推動集團綠色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方面,王江表示,建設銀行將綠色金融納入全行戰略,全力保障綠色金融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適配、同步。發行全球首筆基於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報告——氣候變化減緩》的綠色債券,2021年承銷綠色債券25筆,發行規模285.5億,發布了"建行-萬得綠色ESG債券發行指數",綠色債券增量、增速均創歷史新高。2021年,銀保監會口徑的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95萬億,增速45.67%,創歷史新高。
在普惠金融領域,王江介紹,截至2021年末,建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87萬億元,較年初新增4499.4億元,增速31.6%;普惠金融貸款客戶193.7萬戶,較年初新增24.1萬戶。"建行惠懂你"訪問量1.52億次,下載量超過1900萬次,認證企業超過630萬家。
此外,為助力鄉村振興,建設銀行發揮科技優勢,強化數字化服務手段,搭平台建場景,為鄉村客群提供處處可及的金融服務,將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田間地頭。打造鄉村振興"1211"模式,即一個"裕農通"鄉村綜合服務平台、兩大涉農信貸產品包、一系列涉農專業化生態場景、一套鄉村金融數字化風控系統。"裕農通"服務網點覆蓋全國80%的鄉村,運用現代科技讓廣大農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存貸匯繳投等金融服務;搭建內蒙古奶業、山東壽光蔬菜、江西贛州臍橙、湖北潛江小龍蝦等一系列特色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支持農業全產業發展,有效帶動農戶致富增收。截至2021年11月末,建設銀行涉農信貸余額超2.4萬億元,較年初新增3606億元。
⑦ 2019年山西省小微企業貸款余額
你好,你想問2019年山西省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是多少?2019年山西省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是6494.09億元。官方發布,2019年9月末,全省全口徑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494.09億元、較年初增長4.58%。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271.12億元、較年初增長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