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流水資料 > 什麼是拉動貸款余額上升

什麼是拉動貸款余額上升

發布時間:2021-04-22 04:11:56

1. 當前中國城市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奇跡,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接近10%,是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入世」帶來的全球化紅利得到充分發揮,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中國製造遍布全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經濟也積累了諸多問題和隱患,並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愈發凸顯,集中體現在:政府主導投資造成行業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全球化紅利逐步釋放,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為繼;人口紅利逐步衰減,老齡化加大社會壓力;房地產泡沫化,經濟存在硬著陸風險;貨幣供應過剩,中長期通脹壓力較大。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由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由重工業拉動轉向服務業拉動,由政府主導投資轉向私人主導投資。同時,通過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消費升級,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不再高速但更加穩健,石油消費增速隨之放緩;大消費時代帶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剛性持續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房地產降溫,下游化工品需求增速下降;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拉動成品油需求的新亮點。一、中國經濟面臨六大中長期風險1.風險一:政府主導投資造成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與歐美發達國家靠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同,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自2003年起,我國的資本形成率已經連續9年維持在40%以上,2011年高達49%,分別為美國、日本、韓國的4倍、2.3倍、1.8倍。投資具有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增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成就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造成了產能過剩、持續性不足、投資效率低下、借貸風險上升等問題。過度投資加劇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主要在鋼鐵、水泥、石化等支柱性行業,這些行業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投資的快速增長是造成我國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2001-2011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速達23%,高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8.1個百分點。政府主導投資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體制性原因,以GDP增長為考核指標促使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導致各地過度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先後出台了4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大規模高鐵建設計劃,拉動了鋼鐵、有色、石化、風電、水泥等行業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過度投資導致投資效率低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產能利用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從1991年的84%下降到2011年的63%。「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在3.3億元以上;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達1.9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超過1.6億元。政府主導投資不能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容易造成投資效率低下、重復建設和利用率低等問題。目前我國大城市已經面臨投資飽和的尷尬,未來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2.風險二: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與東亞許多國家一樣,我國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入WTO後,藉助廉價勞動力和低端製造業優勢,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在GDP中的佔比不斷攀升,在金融危機前,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佔GDP比重一度高達66%。從出口總量來看,2011年,我國出口總額為3.6萬億美元,佔全球近11%份額,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嚴重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停滯,國內經濟增速降至7.8%;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增速降至-13.8%,經濟增速也隨之下降。我國出口產品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全球產業鏈中定位低端。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服裝、紡織、鞋類、傢具和箱包等商品均排在製成品出口金額的前十位。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極低。據統計,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美國佔37%、歐洲27%、日本18%、韓國4%,中國只有3%。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我國製造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價值鏈中處於低端,也就是只在利潤最低端的組裝和製造環節佔有一席之地。未來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金融危機後,隨著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歸、全球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更年輕國家的崛起,使中國面臨外需環境惡化和部分製造業優勢消失的雙重壓力,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由外向型經濟回歸大陸型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3.風險三:人口紅利即將過去,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成為嚴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過去3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快速增長,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之比從1上升到1.3。人口紅利提振了中國經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帶來的成本優勢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國和第一大出口國。據瑞銀集團測算,在過去30年,我國人均GDP年均9%的實際增速中,人口紅利因素貢獻了約0.8個百分點①。「人口紅利」之後是「人口債務」。據聯合國預測,中國總人口將在2030前後達到14億峰值,隨後開始下降。其間,人口結構也將發生顯著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16.2%,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24.7%,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從勞動供給來看,目前我國仍然處於勞動年齡人口最豐富的時期,但如果保持現有的人口政策不變,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勞動年齡人口將在2015年前後停止增長②。雖然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將一定程度上緩沖勞動力不足問題,但由於農村可轉移的富餘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城鎮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有限,預計我國勞動力數量不足的問題會很快顯現。人民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預計我國將在2025-2030年進入「老齡社會」。根據發達國家經驗,老齡化往往是與經濟發展同步,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國將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即所謂的未富先老。隨著老齡人口持續增加,我國養老金制度面臨嚴峻挑戰。首先,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受益人數量增長較快,養老金需求不斷增加,同時繳納人數量增長相對緩慢,導致養老金壓力不斷增長。其次,農村老齡化問題壓力較大。我國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農村,而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未來農村老齡人口養老將成為社會難題。此外,我國養老金賬戶存在較大缺口。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截至2010年中國養老金系統中的個人賬戶本應有資產19596億元人民幣,但實際只有2039億元人民幣,缺口1.7萬億元人民幣以上。4.風險四:隨著人口紅利消退,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住房需求的不斷增加,推動了房地產建設熱潮,刺激了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最近幾年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09年開始,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比重已經連續三年超過12%,2011年該比重上升至12.4%。同時房價大幅上漲,引發了人們對房地產泡沫的普遍擔憂。盡管受諸多因素影響,但供需關系始終是決定房地產價格最核心的因素。人口結構影響住房需求,進而影響房地產價格。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來看,房地產價格和勞動力拐點密切相關,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將拉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反之亦然。如果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於2015年左右停止增長,將大大改變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結構,人口紅利的消失將導致房地產價格下滑,未來我國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房地產泡沫破滅往往會引發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90年代日本房地產崩盤,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而言,由於房地產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若房地產業出現問題,哪怕是局部地區出現崩盤情況,都將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5.風險五:地方債務風險巨大,銀行業存在系統性風險,經濟有硬著陸可能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在金磚國家中偏高。我國政府債務包括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其中中央政府債務佔比約為62%,地方政府債務佔比約為38%③。截至2010年,我國中央及地方兩級政府全部債務總和佔GDP的比重約為68%,略高於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低於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但是在新興經濟體中,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偏高,比印度高20個百分點,比俄羅斯高40多個百分點。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已超過我國GDP的1/4。金融危機爆發後,為刺激經濟增長,我國各級政府紛紛出台巨額投資計劃,資金需求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和地方融資平台等渠道提供,導致地方債務風險積聚。據審計署統計,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顯性負債規模達6.7萬億,隱性負債規模達4萬億,合計10.7萬億。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即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52.25%,加上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債務率為70.45%④。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和銀行信貸依賴過大。首先,地方債務嚴重依賴土地財政,受房地產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余額為2.55萬億元,共涉及12個省級、307個市級和1131個縣級政府。同時,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近30%的比重。其次,中國地方債務對銀行信貸依賴過大,在地方債務中,銀行貸款為8.47萬億元,佔比79%,是地方債務的主要組成部分。地方債務潛在風險巨大。一是個別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截至2010年底,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於100%,分別占兩級政府總數的19.9%和3.56%。二是房地產調控使地方政府償債能力下降。由於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依賴大,當遭遇緊縮性房地產調控時,房地產市場表現不佳,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部分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地區可能出現流動性緊張,甚至是償付危機。三是地方債務與銀行綁定,增大銀行業風險。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出現不良貸款,將導致銀行總體的不良貸款余額上升。四是經濟減速影響地方債務償付能力。2011年以來,受經濟持續下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企業利潤下降、結構性減稅的影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償債能力明顯下降。6.風險六:貨幣泡沫巨大,我國中長期面臨通脹壓力貨幣泡沫是房地產泡沫和一切資產泡沫的前提和基礎,世界上任何資產泡沫和通脹背後都有貨幣超發的影子。我國貨幣超發現象長期存在,從經濟運行的情況看,我國貨幣存量偏多。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貨幣大國,截至2011年底,M2餘額為85.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6%,摺合美元13.18萬億元,是同期美國M2的1.36倍。從增速看,過去20年我國M2增速平均是21%%,而GDP是10.5%,M2增速是GDP增速的兩倍。高存量貨幣導致了強烈的通脹預期,促使商品和資產價格上揚,2003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價格和資本品價格飛漲即是很好的例證。從長期來看,我國存在著較強的通脹壓力,一是由於高貨幣存量推高長期通脹水平;二是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削弱,工資將螺旋上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這些都將帶來持久通貨膨脹的壓力;三是隨著能源價格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資源品價格面臨上漲壓力。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之路1.轉變之一: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消費」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往往代表了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容易造成經濟的波動;消費驅動型增長則代表了成熟經濟國家的主要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更加穩固和持久。歐美發達國家消費佔GDP比重在70%左右,印度和巴西消費佔GDP比重也分別達到81%和79%,而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7%。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率和總體消費率分別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和30個百分點。過去20年,我國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5%,同期我國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則從35%上升到49%。投資貢獻較大、消費貢獻下降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經濟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使得中國經濟往往受外界影響波動劇烈。擴大消費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稅制改革、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以及房地產調控等,將有利於消費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上升,我國經濟結構將趨於改善,經濟增長將依靠內需驅動。2.轉變之二:轉變重化工業的增長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以鋼鐵、化工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2011年,我國GDP佔世界的10%,但是消耗的資源佔世界原煤的49%、原油的11%、粗鋼的45%、鐵礦石的35%。從國際經驗看,上世紀完成工業化的主要經濟體中,工業化進程平均耗時15~20年,其中日本耗時20年,韓國耗時18年,中國台灣耗時15年,屆時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約為1/3。相比之下,我國工業化已經歷時27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達44%。重化工業之路過頭使得我國經濟比例失衡,服務業被擠壓。倘若繼續推進重化工業的增長方式,不僅環境與資源無法承受,也將加劇產能過剩,生產效率難以提高。服務業發達程度是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普遍偏高,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美國為75%、日本為68%、韓國為55%、法國為72%。長期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於整體經濟,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偏低。截至2011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與發達國家服務業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與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末期的中國台灣、80年代初的韓國具有類似性。根據國際經驗,隨著工業化進程進入尾聲,未來我國服務業發展將步入加速期,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未來我國服務業比重將持續提升。3.轉變之三: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1979-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3%,經濟與居民收入增速相差2.6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消費佔GDP的比重與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穩步增加,將有利於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在人均GDP達到6000~7000美元時,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都出現了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按照平均匯率折算,我國人均GDP已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有望在2015年超過7000美元,屆時我國將進入消費升級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提高居民消費率。社會保障制度對個人儲蓄存在著「擠出效應」,長期以來,我國較低的社會福利支出導致居民傾向於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未來隨著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進入「快車道」。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將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居民所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相應降低,有利於居民減少預防性儲蓄,提高全社會的消費傾向。4.轉變之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調節貧富差距,促進消費增長稅收體製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促進經濟增長、撫平經濟波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按照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權配置的原則,健全稅制體系。黨的十八大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財稅改革主要體現在降低稅負和優化結構兩個方面。在降低稅負方面,我國稅種法定稅率偏高,例如目前我國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基本稅率為17%,如果換算成國外可比口徑,即換算成「消費型」的增值稅,則稅率高達23%,高於西方國家的水平(大多在20%以下)⑤。此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而英國是40%,日本是37%,美國、印度、俄羅斯分別為35%、34%、13%。從整體上降低居民稅負,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減少政府部門對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擠壓,進而提高居民消費。從稅收結構看,我國的稅制結構依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而所得稅的主體地位還比較薄弱。我國稅收總量中流轉稅收入佔62%,所得稅收入佔26%。相比之下,國外主要發達國家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轉稅比重往往不到40%。優化稅收結構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提升消費水平。例如,增值稅、營業稅等間接稅具有累退性,這部分稅負主要在中低收入人群,降低此類稅率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同時應增加資本利得稅、遺產稅、房產稅等財產性稅收,這部分稅負主要在資本所有者和高收入人群,增加此類稅收有利於調節貧富差距。5.轉變之五:改變由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模式,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政府支出增加容易引起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降低。長期以來,我國投資由政府主導,特別是1995年以來,我國個體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低於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導致個體經濟占總投資比重由1990年的22%下降到2010年的3%。政府主導投資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於缺乏監管,容易造成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二是無法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資源難以得到優化配置,造成投資效率低下;三是政府主導投資限制了私人投資的發展。作為新生力量,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日俱增,尤其是在解決就業方面。據統計,私營企業佔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解決了社會新增非農就業人員份額的80%以上;擁有全國66%的專利、74%的技術創新以及82%的新產品開發等等。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民營企業生存狀態並不樂觀,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扶持。近年來,國家先後出台多項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例如200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向微小型企業提高稅負優惠,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2010年出台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等;2012年國家出台《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18條政策措施》,提出加強民企境外投資的規劃指導,做好境外投資投向引導,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健全境外投資法規制度等。黨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三、中國經濟發展對國內石油市場的影響1.隨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國內石油消費增速將隨之放緩經濟發展是石油需求增加的源動力。過去30年,我國石油消費增速呈現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特點,兩者相關系數高達90%,且石油需求彈性系數呈上升趨勢,顯示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的拉動作用更趨明顯。例如,1980-199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21%,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2.75%,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3;1990-200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5%,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2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上升至0.6.3;2000-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3%,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7.18%,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69。未來我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難以維持過去20年9%~11%的平均水平。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預計2010-2020年GDP增速將降至7%~8%,2020-2030年將降至5%~6%。隨著經濟潛在增速下滑,未來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需求增速也將隨之放緩。經過模型測算,當季度GDP下降1個百分點,季度石油消費將下降2.75個百分點,季度成品油消費下降3.3個百分點。分油品看,柴油需求與宏觀經濟走勢關聯更為密切,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柴油消費下降4.8個百分點。汽油消費需求剛性,受宏觀經濟走勢影響相對較小,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汽油消費下降約0.15個百分點。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能耗下降、產業升級、主要用油行業發展以及替代能源的影響,預計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總量將達到5.87億噸,比2011年增加1.2億噸,年均增速將從最近10年的7%大幅下降至2.3%,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5;預計2030年石油需求總量達到6.98億噸,年均增速進一步降至1.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1。2.大消費時代到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持續增加汽車和摩托車用油占汽油消費總量的95%左右,汽油消費與車輛保有量相關系數達到0.97,汽車保有量是影響汽油消費的首要因素。經驗表明,人均汽車保有量規模及增速與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人均GDP和千人汽車保有量顯著正相關。人均GDP越高的國家,汽車保有量也較高,例如美國千人汽車擁有量達到828輛,為世界第一石油消費大國。我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僅為60輛,不僅遠落後於發達經濟體,在新興經濟體中也處於較低水平。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持續提高、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我國將逐步跨入大消費時代,汽車消費將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汽車總銷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千人汽車保有量、千人汽車銷量等指標與日本上世紀60年代初期和韓國80年代中期相當,未來我國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預計到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84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國內汽油消費也將呈持續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需求將達到1.1億噸,2030年達到1.4億噸。3.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工業一直是能源消費大戶,其能源消費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根據經驗,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提升,將帶動能源消費加速增長。近30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已成為世界煤炭消費第一大國,石油和電力消費第二大國。與工業相比,服務業單位能源消耗較少。通過計量分析也發現,第二產業增長對石油需求增長的帶動遠大於第三產業。從美國經驗看,1970年以來,美國工業佔GDP比重從35%下降到20%,服務業佔GDP比重從61%上升到78%,同期石油消費增速由年均4%下降到年均1%。未來隨著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趨於下降,服務業比重將趨於提升。產業結構變化將影響我國石油需求變化,柴油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未來柴油需求將逐步放緩,柴汽比或將有所降低。預計到2020年,柴油需求為2.3億噸,年均增速約5%,柴汽比進一步下降到1.99。

2. 溫州的經濟產業

農林
201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7.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下降0.9%,其中:農業產值80.88億元,增長1.6%;林業產值4.11億元,下降5.2%;牧業產值37.45億元,下降7.6%;漁業產值61.95億元,增長0.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49億元,增長4.9%。
2013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68.48萬畝,比2012年下降0.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33.46萬畝,下降0.6%。全年糧食總產量83.06萬噸,下降10.4%。在經濟作物中,除蔬菜、糖料減產外,水果、茶葉、油料等作物增產。 2013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指標 產量(萬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83.06 -10.4 水果 43.04 5.9 #園林水果 20.02 7.0 蔬菜 120.00 -7.3 糖料 2.26 -3.0 茶葉 0.51 2.9 油料 2.11 0.0 2013年水利建設完成投資128.43億元,2013年末擁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8座,小型水庫310座。溫州市旱澇保收水田面積52.75千公頃,有效灌溉田面積126.16千公頃。農(漁)業機械總動力222.73萬千瓦,下降4.5%;農村用電量83.78億千瓦時,下降7.2%。
畜牧
2013年肉類總產量12.89萬噸,比2012年下降2.0%,除禽肉下降外,豬肉、牛肉和羊肉產量比上年有所增長。2013年末生豬、牛、羊和家禽存欄均有所下降。2013年水產品總產量57.38萬噸,比2012年下降0.5%。其中海洋捕撈45.37萬噸,增長1.2%;淡水捕撈0.37萬噸,增長5.4%;海水養殖9.66萬噸,下降7.8%;淡水養殖2.0萬噸,下降3.0%。 工業
2013年,溫州市實現工業總產值7253.84億元,比2012年增長4.5%;工業增加值1767.9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13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418.48億元,比2012年增長3.5%。其中,輕工業產值1532.58億元,增長2.4%;重工業產值2885.90億元,增長4.1%。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4256.48億元,增長2.3%,其中完成出口交貨值695.77億元,下降1.5%,占銷售產值比重為16.4%。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情況 指標 單位數(家) 工業總產值 實績(億元) 比重(%) 總計 4313 4418.48 100 國有企業 18 254.11 5.8 集體企業 12 16.47 0.4 股份合作制企業 165 73.72 1.7 有限責任公司 912 1073.76 24.3 股份有限公司 70 383.47 8.7 私營企業 2842 2214.58 50.1 三資企業 288 393.70 8.9 聯營企業 3 3.46 0.1 其他企業 3 5.20 0.1 規模以上工業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480.50億元,增長4.8%。2013年新產品產值720.88億元,增長46.2%;新產品產值率為16.3%,比2012年提高4.8個百分點。按行業分,有12個大類行業產值超100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619.4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81.9%,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通用設備製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橡膠塑料製品業等6個大類行業年產值超過200億元。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22.58億元,增長1.0%;利稅總額361.17億元,增長7.0%,其中利潤總額213.13億元,增長9.0%。2013年末企業應收賬款凈額933.05億元,上升5.8%;產成品存貨217.61億元,上升7.1%。
建築
2013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47.50億元,比2012年增長9.7%。溫州市擁有三級以上資質的建築企業639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149.14億元,增長19.1%;實現利潤總額24.34億元,增長0.75%。2013年末擁有資產656.6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原價103.61億元。 投資
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50億元,比2012年增長25.2%;其中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618.16億元,增長24.1%。投資結構逐步優化,工業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較快,房地產開發投資比重下降。

工業投資增幅加快,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溫州市限額以上工業投資605.55億元,比2012年增長29.0%,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344.94億元,增長37.6%。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步伐有所加快,限額以上通用設備製造業,醫葯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44.9%、121.5%和149.1%,對產業結構調整和重點行業技術改造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房地產開發投資比重降低,對投資拉動力減弱。2013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額734.37億元,比2012年增長6.8%。房地產開發投資占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28.0%,比2012年回落4.5個百分點。房屋施工面積4242.04萬平方米,增長12.5%;竣工面積367.05萬平方米,增長4.9%。201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349.73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71.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317.41萬平方米,增長74.5%。
基礎設施投資持續增長,拉動作用增強。2013年限額以上基礎設施投資額完成826.61億元,比2012年增長31.7%,對限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9.1%。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增長43.4%;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增長36.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25.5%。
新開工項目持續增加,重點工程推進力度加大。2013年限額以上投資施工項目8943個,比2012年增加1984個,其中新開工項目5455個,比2012年增加1062個。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額1065.14億元,增長35%。2013年實施重點工程項目292項,完成投資額663.66億元,增長13.8%。2013年內已建成項目30個,完成投資額73.47億元。主要有龍灣國際機場新跑道工程、樂清灣港區一期碼頭主體工程、諸永高速延伸線(甌江過江通道)主橋工程、雁楠公路工程、濱海大道工程、華潤蒼南電廠一期工程、西向排洪主體工程、市委黨校遷(擴)建工程、大小門島小門西片圍塗工程、永嘉甌北西段標准堤工程、鰲江火車站至千噸級碼頭公路等。
內貿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6.38億元,比2012年增長11.2%。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930.03億元,增長11.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06.35億元,增長11.5%。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879.98億元,增長11.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56.40億元,增長11.5%。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345.79億元,比2012年增長4.0%;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157.75億元,增長5.4%;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4.4%,日用品類增長15.5%,金銀珠寶類增長54.7%,鞋服、針紡織品類增長7.2%,化妝品類增長4.2%,中西葯品類增長23.0%,傢具類增長27.2%。
截至2013年末溫州市有各類市場492個,其中消費品市場366個,生產資料市場89個,生產要素市場7個,網上市場28個,服務市場2個。2013年各類市場成交額1109.81億元,其中超億元市場82個,成交額829.24億元;超十億元市場24個,成交額637.19億元。
旅遊
2013年接待海內外遊客5751.0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82.43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6.3%和20.2%。其中接待國內遊客5676.85萬人次,增長16.2%,國內旅遊收入556.38億元,增長19.9%;接待海外遊客74.21萬人次,增長29.0%,國際旅遊外匯收入4.21億美元,增長23.6%。
外貿

2013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06.02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0.8%。其中進口總額24.56億美元,下降10.5%;出口總額181.46億美元,增長2.6%。外貿依存度為31.9%,其中出口依存度為28.1%,分別比2012年降低3.4和2.5個百分點。至2013年末,與溫州市建立出口和進口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共計204個,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5828家。 2013年外貿出口分類情況 指標 出口總額(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出口總額 181.46 2.6 #一般貿易 173.00 3.6 加工貿易 8.28 -15.8 #鞋類 51.56 10.7 服裝 18.02 -3.2 合成革 4.68 3.6 眼鏡 7.98 5.7 打火機 0.42 -9.6 汽摩配 7.14 5.6 機電類 71.83 -1.1 2013年主要市場出口情況 地區 出口額(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歐洲 71.65 5.7 亞洲 47.78 -1.1 北美洲 26.55 2.1 拉丁美洲 19.15 0.8 非洲 13.15 3.1 大洋洲 3.02 5.6 2013年新簽外資項目45項,比2012年增長55.2%,實際利用外資5.02億美元,增長25.9%。2013年新批設立境外機構30家,中方境外投資額9006.2萬美元。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8556萬美元。
郵電

2013年郵電業務收入128.84億元,比2012年增長2.0%,其中通信行業業務收入121.68億元,增長1.5%。至2012年末本地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11.45萬門,本地電話用戶數239.88萬戶。行動電話裝機總量2559.34萬門,行動電話用戶數1185.10萬戶。互聯網用戶數826.37萬戶,其中寬頻用戶數236.94萬戶,增長17.5%。
溫州市郵政業務總收入7.16億元,比2012年增長10.3%。2013年函件7116.8萬件,包裹105.0萬件,匯票262.8萬張,特快專遞1452.72萬件。2013年訂銷報紙19024萬份,訂銷雜志656萬份。
溫州市電力系統最高負荷657.32萬千瓦,增長9.4%。2013年用電量343.33億千瓦時,增長5.0%。其中工業用電量216.08億千瓦時,增長2.7%;建築業用電量7.21億千瓦時,增長34.2%;商業用電量13.32億千瓦時,增長7.9%;居民生活用電量77.80億千瓦時,增長8.1%。
財政
2013年財政總收入565.63億元,增長9.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23.98億元,增長11.9%。2013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37.96億元,增長12.9%。其中,教育支出116.35億元,增長12.3%;科學技術支出9.99億元,增長17.5%;醫療衛生支出34.95億元,增長16.7%;農林水事務支出54.09億元,增長28.2%;環境保護支出6.89億元,增長12.1%;交通運輸支出23.12億元,增長22.1%。
金融
截至201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8095.48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4.5%,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7771.16億元,增長4.7%。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821.25億元,增長5.6%。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7263.33億元,增長3.6%,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7092.32億元,增長3.7%。 2013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情況 指標 2013年末數(億元) 比上年末增長(%) 各項存款余額 7771.16 4.7 #單位存款 3198.78 -2.8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 3821.25 5.6 各項貸款余額 7092.32 3.7 #短期貸款 5495.60 -0.9 中長期貸款 1474.40 27.5
2013年通過債權、股權等直接融資形式獲得資金153億元。至2013年末,溫州市擁有村鎮銀行7家,境內外上市企業12家,已開業民間借貸服務中心7家,民間資本管理公司11家;小額貸款公司44家,注冊資本金108.4億元。
2013年溫州市證券成交總額8500.59億元,比2012年增長38.8%。其中股票交易額8373.65億元,增長39.9%;基金交易額116.81億元,增長72.0%。至2013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數67.81萬戶,增長4.9%。
保險
2013年保險業保費收入131.18億元,比2012年增長10.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4.23億元,增長11.2%;人身險保費收入76.95億元,增長10.4%。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45.18億元,增長22.2%。其中財產險賠付34.47億元,增長32.8%;人身險賠付10.71億元,下降2.6%。

3. 拉動貸款余額上升的主要動力是

你好!
消費力,只有掙得多了,消費力提升了,市場經濟也就被帶動起來了,自然貸款的人也就多了,銀行業也就活了,所以主要動力是人民的消費能力
如有疑問,請追問。

4. 長寧縣的經濟

2011年,長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8.63億元,同比增長(增長基礎均為2010年,下同)15.6%。其中: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7.32億元,增長3.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8%,拉動經濟增長0.75個百分點。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1.7億元,增長24.2%,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6.6%,拉動經濟增長11.95個百分點。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9.61億元,增長10.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8.6%,拉動經濟增長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22.8:49.4:27.8演進為2011年的22:53:25。與2010年相比,一產業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二產業比重上升3.6個百分點,三產業比重下降2.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排序仍舊為2:3:1格局排序。
2011年,長寧縣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8.75億元,增長18.7%。其中:一產業增加值6.6億元,增長3.5%;二產業增加值29.2億元,增長26.6%;三產業增加值12.95億元,增長11.7%。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60.4%,上升至2011年的62%,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72.4%,拉動經濟增長11.3個百分點。
2011年,長寧縣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總水平上漲5.5%,八大類商品價格七漲一降。其中:食品價格指數上漲14.4%;居住上漲2.9%;煙酒及用品價格上漲3.1%;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價格上漲6.2%;衣著類價格同比上漲1.2%;家庭設備用品價格下降2.5%;交通和通訊價格上漲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上漲3.1%。
2011年,長寧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4.99億元,比2010年增長23.26%,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3.32億元。全社會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23.57億元,增長13.18%;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8.3億元,增長6.24%;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1.18億元,增長162%。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2.32億元,同比下降14.18%;第二產業投資24.53億元,增長5.3%,其中工業投資24.52億元,增長5.3%;第三產業投資28.14億元,增長62.8%。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為4.2:44.6:51.2。
2011年,長寧縣實現財政總收入154828萬元,同比增長47.15%。其中:一般預算內財政收入21659萬元,增長32.65%;基金收入26414萬元,增長133.7%;上級補助收入99963萬元,增長42.1%;預算外財政收入751萬元。財政總支出151907萬元,增長48.9%,其中:一般預算內支出124431 萬元,增長41.36%。在支出構成中科學技術、醫療衛生、交通運輸、住房保障等支出增幅較快。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61.7%,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11.2%,交通運輸支出增長108.4,住房保障支出增長107.2%。
2011年末,長寧縣共有金融保險機構50家,各項存款余額實現46.85億元,增長20.1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3.25億元,增長22.54%。各項貸款余額25.49億元,增長25.74%。其中:短期貸款12.74億元,增長20.29%;中長期貸款12.36億元,增長31.78%。金融機構現金業務收入11.04億元,現金業務支出16.30億元,累計貨幣凈投放5.26億元。
2011年,長寧縣財產和人壽保險徵收保險費6112萬元,增長18.5%,其中農業保險954萬元;處理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1253萬元,同比增長10.9%,其中農業保險賠款412萬元。 2011年,長寧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73億元,同比增長3.3%。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37696公頃。其中:大春面積31677公頃,同比增長0.5%;小春播種面積6019公頃,與上年持平。水稻播種面積13376公頃,同比增長0.1%;玉米播種面積5039公頃,同比下降17%;薯類播種面積7850公頃,同比增長0.2%,小麥播種面積1414公頃,下降 2.8%;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352公頃,增長4.7 %;葯材播種面積89公頃,同比下降18.4%;蔬菜播種面積5181公頃,增長0.7 %;煙葉播種面積623公頃,同比下降8.5%;年末實有果園面積3940公頃;實有茶園面積1657公頃。
2011年,長寧縣糧食產量22.3萬噸,其中:大春糧食21萬噸,同比下降0.2%。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8451噸,增長10.3%;煙葉產量1034噸,比上年下降5.1%;蔬菜產量14.24萬噸,增長1.5%;茶葉產量0.19萬噸,增長 18.7%;水果產量6.5萬噸,增長8 %;葯材產量269噸。全年實現種殖業產值9.18億元,增長2.8%,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34.2%。
2011年,長寧縣出欄豬57.66萬頭,比上年下降3%;小家禽出欄864.69萬只,增長2.6%;牛出欄1.21萬頭,增長5.2 %;羊出欄2.5萬只,比上年下降0.8 %,兔出欄70.98萬只,比上年增長 2.7%。全年肉類總產量5.81萬噸,比上年下降1.2%。其中:豬肉產量4.24萬噸,比上年下降3%,占肉類總產量比重為73%;牛、羊肉產量0.2萬噸,增長5.2%< /SPAN>;禽肉產量1.29萬噸,增長3.2 %。禽蛋產量5260噸;牛奶產量219噸;蠶繭產量178噸。全年實現牧業產值13.98億元,增長1.6%,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48.66%。
2011年末,長寧縣實有水產養殖面積9090公頃,與2010年持平;水產品產量18500噸,增長7.4%。
2011年,長寧縣有效灌溉面積12420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80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5平方公里。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8.32萬千瓦,增長7.13 %,農村用電量9384 萬千瓦小時,增長6.96%。 2011年,長寧縣工業增加值實現38.31億元,同比增長26.50%,工業生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 75.70%,拉動經濟增長11.8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6.96億元,增長33.3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64%,拉動經濟增長10.08個百分點。
2011年,長寧縣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8.78億元,增長38.01%;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8.18億元,增長29.14%,輕重工業產業比重為50.81:49.19。在全縣工業產品中,原鹽增長71.03%,白酒下降6.71%,人造板增長126.43%,水泥增長9.94%,發電量增長34.13%,自來水生產增長102.43 %,玻璃製品下降11.99%。
2011年,長寧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11億元,增長64.71%,實現利稅10.44億元,增長48.11 %。其中:利潤8.12億元,增長57.72 %,稅金及附加0.9億元,下降52.48%。全縣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戶,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38.28%,總資產貢獻率為50.83%,資產負債率為68.98%,產品銷售率為98.52%,流動資產周轉率為 9.61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為7.58%。
2011年末,長寧縣有建築企業14個,從業人員9688人。完成建築業產值9.9億元,增長8%;商品房屋施工面積108.3萬平米;商品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6.07萬平米。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4億元,同比增長2.9%,其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3%。 2011年,長寧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78億元,比2010年增長18%。分經濟類型看:分銷售地看:城鎮實現23.48億元,同比增長18.4%;鄉村實現12.30億元,同比增長17.10%。分行業看:批發業銷售額1.97億元,增長18.9%;零售業銷售額27.79億元,增長16.6%;住宿和餐飲業銷售額6.02億元,增長24.38%。
2011年,長寧縣完成外貿出口總額3524萬美元,增長603.39%。全年累計簽訂市外招商項目67個,比2010年減少1個,實際到位市外資金33.10億元,增長46.93%。從資金來源渠道上看:省外資金20.02億元,增長13.99%,占市外資金的60.48 %。
2011年,長寧縣完成貨物運輸量806萬噸,貨運周轉量38642萬噸/公里;完成客運量1876萬人次,客運周轉量79153萬人/公里。
2011年,長寧縣完成郵電主營業務收入15019萬元。其中:電信業務收入2595萬元,移動業務收入8994萬元,聯通業務收入1647萬元,郵政業務收入1758萬元。年末全縣擁有固定電話用戶40207戶,行動電話用戶213147,互聯網用戶數19300戶。
2011年,接待遊客20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25%;實現旅遊總收入28.54億元,增長46.93 %,旅遊人均消費1365元/人次。旅遊黃金周累計接待遊客90.67萬人次,增長158.32%,黃金周實現旅遊收入8.33億元,旅遊人均消費1088元/人次。年末全縣共有星級賓館飯店8家,床位11000個。

5. 大家從交通聯絡與經濟發展水平來分析下,為什麼南康有可能撤縣設區

再看南康的經濟發展水平:------------------------------------2012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22.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0%,較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國、全省、贛州市平均水平4.2個、1.0個、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20.88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63.99億元,增長15.8%;第三產業38.02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4.1、4.9、3.0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14.3:53.8:31.9調整至2012年的14.1:54.4:31.5。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83.92億元,同比增長13.4%,佔GDP比重達到68.3%,較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12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15.0億元,增長35.9%;公共財政收入突破十億關口,達到10.95億元,增長36.8%;與上年相比,兩項指標的增幅分別提高1.3個和4.1個百分點。

6. 鹿城區的人口民族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鹿城區常住人口為129.33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99.10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0.23萬人,增長30.50%,年平均增長率為2.70%。其中區外流入人口67.84萬人,佔全區常住人口的52.46%。
鹿城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43.14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07.53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4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6人減少0.47人。
鹿城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7.75萬人,佔52.39%;女性人口為61.58萬人,佔47.6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4.47下降為110.03。
鹿城區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4.12萬人,佔10.92%;15-59歲人口為103.42萬人,佔79.97%;60歲及以上人口為11.78萬人,佔9.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7.77萬人,佔6.0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7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1.18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10個百分點。 2013年,鹿城區工業企業總產值537.45億元,同比下降4.4%,比上年回升0.7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0.45億元,同比下降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個1.5百分點。各類企業增長均偏弱,大中型企業生產狀況好於小微型企業。分企業類型看,鹿城區規上大型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7.88億元,增長0.5%,中型企業實現產值117.04億元,下降6.8%,小微型企業實現產值105.53億元,下降10.9%。出口交貨值降幅進一步擴大。鹿城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278.14億元,下降11.9%,降幅比上年擴大4.7個百分點,外需總體依舊偏冷。較多行業增幅回落。分行業看,鹿城區規上工業24個行業大類中12個行業總產值為負增長,12個行業總產值增速遠低於鹿城區平均水平。主導行業中,僅鞋革製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2%,服裝製造業工業和裝備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分別下降51.3%和16.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8.84億元,同比下降2.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14億元,同比下降6.9%,裝備製造業增加值13.3億元,同比增長0.8%,新產品產值42.57億元,同比增長30.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2.29億元,下降3.0%。其中,股份制企業1.46億元,增長188.3%;私營企業8.44億元,增長1.0%。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7.2%,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2013年,建築業企業保持平穩增長。鹿城區擁有三級以上資質的建築企業174家,比上年減少6家,實現總產值303.15億元,增長22.2%,其中在外省完成產值110.43億元,增長0.6%,占總產值的36.4%,比上年下降8.6個百分點。簽訂合同總額646.47億元,增長20.5%,其中本年新簽訂合同總額323.67億元,增長21.0%。房屋施工面積2402.81萬平方米,增長13.9%。
2013年,鹿城區實現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63.15億元,同比增長20.3%,總量和增速分別居全市第五和第八。其中,限上項目投資完成171.21億元,同比增長28.5%,投資結構有所優化,工業性投資比重上升,房地產開發投資比重有所下降。2013年,鹿城區工業性投資31.66億元,增長31.8%,工業投資占投資總額比重為12.1%,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工業技術改造完成26.86億元,同比增長25.7%,占工業投資額的84.8%。服務業投資226.43億元,同比增長16.2%,佔全部投資比重的86%。2013年,受新開工項目土地購置費拉動增長,全年房地產投資呈現向好態勢,完成投資91.94億元,同比增長14.7%,占投資總額比重為34.9%,比重較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 2013年,鹿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9.76億元,增長7.0%。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48億元,下降5.3%。
2013年,鹿城區實現進出口總額38.86億美元,下降5.6%,其中出口總額36.14億美元,下降2.4%,增速為歷年最低。從出口產品結構看,我區出口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2013年,服裝、紡織品類分別出口3.53億美元和1.35億美元,依次下降12.7%和1.2%,鞋類、箱包分別出口20.25億美元和1.15億美元,依次增長10.9%和4.4%,四類產品出口合計26.28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72.7%。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8家,增長33.3%;實際利用外資3792萬美元,增長48.5%;鹿城區招商引資全年共引進項目73 個,到位資金44.72億元,同比增長271.8%。其中溫商(浙商)回歸項目45個,實際到位資金24.09億元,新引進的重大產業和機構人才類項目19個。
2013年,鹿城區接待遊客達1338.67萬人次,同比增長20.02%,實現旅遊總收入137.70億元,增長28.86%。鹿城區現有旅行社93家,比上年增加3家;星級飯店25家,比上年減少4家,客房數4720間,比上年下降3.85;飯店客房出租率54.46%,比上年下降9.11個百分點。
2013年,鹿城區財政總收入40.27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21億元,同比增長7.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20.94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營改增工作成效顯現,增值稅4.74億元,增長29.1%;營業稅6.89億元,增長2.7%;個人所得稅1.4億元,下降27.1%;企業所得稅2.67億元,增長8.2%。
2013年,鹿城區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8.82億元,同比增長7.0%。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73億元,同比增長21.7%,民生九大類支出總額22.27億元,同比增長2.5%,占支出總額的77.3%,比上年下降3.3個百分點。
2013年年末,鹿城區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890.56億元,增長4.5%,增幅比上年回升1.9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2355.28億元,同比增長1.0%,增幅比上年回落3.8個百分點,其中個人貸款971.99億元,同比增長3.0%,企業貸款1322.36億元,同比下降0.2%。

7. 衡東縣的2014年衡東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年,全縣上下以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緊緊圍繞富民強縣目標,大力推進小康社會進程,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了平穩增長、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良好態勢。
一、綜合

地區經濟平穩增長。據初步核算,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14.14億元,增長9.6%。其中,一產業增加值37.62億元,增長4.7%;二產業增加值84.51億元,增長7.8%;三產業增加值92.01億元,增長13.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33418元,增長9.63%。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佔全縣GDP的比重為17.57:39.46:42.97,產業佔比「二降一升」:一產業佔比降低了0.46個百分點,二產業佔比下降1.72個百分點,三產業佔比提高2.18個百分點。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上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
節能降耗成效顯著。2014年,全縣能源消費總量為157.16萬噸標准煤,增長1.85%;單位GDP能耗為0.8121噸標准煤/萬元,下降6.98%。
就業形勢比較穩定。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792人,失業率為1.2%。
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全縣各類安全事故死亡5人,下降70.58%。
二、農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全縣農業總產值67.12億元,增長4.7%。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保持平穩。糧食播種面積66.82千公頃,增長1.1%;油料種植面積21.56千公頃,減少4.2%;蔬菜種植面積12.31千公頃,增長12.1%。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增長。糧食總產量40萬噸,增長2.6%;出欄肉豬104.53萬頭,增長0.8%;出欄牛0.6萬頭,增長3.4%;出欄羊5.1萬頭,增長4.5%;出籠家禽943.25萬羽,減少3.6%;水產品產量1.82萬噸,增長5.2%。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保持穩步增長。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2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達到83.6%。2014年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79.74億元,增長7.9%。工業對GDP貢獻率為33.1%,拉動GDP增長3.2個百分點。
產銷銜接較好。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升有降。其中:服裝2531萬件,增長10.36%;中成葯0.3萬噸,減少40%;水泥145.7萬噸,增長38.1%;飼料15萬噸,增長17.18%;鋅4.9萬噸,減少0.2%。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下降。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47.04億元,減少25.55%;實現利潤4.86億元,減少18.73%;上繳稅金5.37億元,減少28.11%;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2.39萬人,減少2.44%。
建築業持續增長。全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5家,建築業總產值達10.74億元,增長4.2%,建築業增加值4.77億元,增長5.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7.1萬平方米,減少1.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2.6萬平方米,增長0.9%。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2014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2.36億元,增長24.1%。工程施工項目達331個,增長23.5%,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249個,增長24.5%。本年投產項目個數247個,增長29.3%。
工業投資占據主導地位。全縣工業更新改造投資60.98億元,增長14.3%,佔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4.3%。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43.92億元,增長7.8%。
房地產開發減緩。房地產開發投資6.44億元,減少9%。商品房竣工面積14.7萬平方米,減少56.1%。商品房屋銷售面積21.6萬平方米,減少18.5%。
五、交通運輸 、郵電通信業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縣貨物周轉量31.54億噸公里,增長13.24%。其中公路貨物周轉量達25.52億噸公里,增長10.5%;水運貨物周轉量6.02億噸公里,增長18.5%;客運周轉量27.27億人公里,增長10.8%。全縣公路線路年末里程285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2.3公里。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全縣郵電業務總量19.16億元,增長21.2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09億元,電信業務總量15.98億元,分別增長13.5%和30.13%。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9.24萬門。
六、內外貿易和服務業
消費市場活躍。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47億元,增長12.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2.6%。
外貿形勢較好。全年進出口總額3827萬美元,增長13.88%。當年實際利用外資8050萬美元,增長18.56%,利用內資也有大幅增長。
服務業快速增長。2014年,全縣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為114.8億元,增長35.1%。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11.36億元,增長27.1%。
七、財政、金融與保險
財政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全縣財政總收入11.08億元,增長2.59%。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8.8%,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5.5%。
金融業務穩健運行。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36.47億元,增長10.4%。其中儲蓄存款116.31億元,增長11.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52.01億元,增長10.4%。銀行存貸比例為40.6%,增長17.7%.
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科技創新穩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5.32億元。佔GDP的比重為7.9%,上升0.32個百分點。全年專利授權50人,全社會科技投入不斷加大。
教育事業得到新的發展。基礎教育繼續得到鞏固。小學在校學生4608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9%。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82%。職業教育在校學生規模擴大,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呈上升趨勢。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2264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37179人,增長11.6%。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朝氣蓬勃。全縣擁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2個。
全縣有廣播電台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3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76%,電視台1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7.93%,有線電視用戶14.89萬戶。放映農村公益電影0.86萬場。年末共有檔案館1個。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縣擁有各類衛生機構48個,其中醫院3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醫院、衛生院床位2177張,每千人擁有3.4張,增長16.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7.2‰,低於國家12‰的控制標准。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2014年,全縣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達130.5萬平方米,人均面積達2.04平方米,增長21.3%。
九、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高。2014年,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5.1%,提高0.4個百分點。縣城污水處理率達92%;縣城建成區面積為8.1平方公里;城鎮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城鎮集聚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年未公交車路數7路,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47輛,年末實有出租汽車100輛。
環境質量不斷提升。2014年,空氣質量監測天數183天,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183天,達標率為100%,地表水監測斷面3個,達標率為10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100%,全縣國土綠化達標率98.5%%,活立木總蓄積量244.3萬立方米。農村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的行政村546個,增長2.44%,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為96%,提高1.7個百分點。但環境承載壓力加大,工業環保問題日益顯現。
十、人口、人民生活與社會保障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穩定發展。2014年末,全縣年末常住人口為64.2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55萬人,鄉村人口41.6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861人,死亡人口為8952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42‰,人口增速進入拐點期。
城鄉居民生活繼續得到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99元,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5元,增長12.4%。
社會保障工作穩步推進。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7.6萬人;參加城鄉醫保人數65.01萬人,覆蓋率達100%;全縣已建立了縣鄉兩級農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全縣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802人,城鄉低保覆蓋率達到65.8%。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社區綜合服務事業等都有較快發展。

8. 吉林公主嶺的產業經濟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0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9051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46145萬元,同比增長6.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89844萬元,同比增長2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54529萬元,同比增長13%。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三次產業的結構由2005年的47.9:22.6:29.5調整為2006年的45.9:24.3:29.8。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7.6%、40%和32.4%。 按常駐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上年的9958元上升到11252元,同比增長13%;工農業總產值達1483246萬元,比上年增長13.7%;一般預算內全口徑財政收入達40931萬元,比上年增長6.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866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和1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653913萬元,比上年增長10.6%。 農 業 農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77645萬元,比上年增長8.8%。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1.8萬公頃,糧食產量達22.6億公斤,其中:玉米產量20億公斤,水稻產量1.5億公斤,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對於拉動農業經濟的增長,牧業生產一直處於重要地位。全年實現牧業產值493668萬元,比上年增長9.6%,並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56%。全年生豬發展到358萬頭,羊發展到33.9萬只,禽發展到533.8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16.2%、13.4%和下降12%;肉類產量達39.5萬噸;禽蛋產量達13.6萬噸;奶類產量達0.84萬噸。分別比上年下降3.6%、增長5.4%和5.0%。 生產邁上新台階。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460公頃,植樹2100萬株,成林撫育950公頃,育種育苗21公頃,全年完成林業產值2719萬元,比上年增長9.3%。 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裝備越來越好。到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66萬千瓦時,拖拉機及配套機械達30110台,其中大型拖拉機1604台;農業種植機械達12200部(台),農用排灌機械達16000台;農業運輸車達4100輛;畜牧業機械達1817台。 農業投入變化不大。全年化肥施用量18.2萬噸,農膜使用量1341噸,農村用電量為11753萬千瓦時。分別比上年下降1%、增長4.1%和2.5%。 工業和建築業 堅持「工業立市」的戰略思想,以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為主攻方向,工業經濟獲得了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工業產值605601萬元,增加值23309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和2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502144萬元,增加值19688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和22.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491680萬元,比上年增長23.3%;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89544萬元,比上年增長24.3%;實現工業產品產銷率98%;實現利稅20418萬元;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4萬元/人。足以看出,工業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有明顯提升。 建築業繼續保持發展勢頭。全年完成建築、安裝工程產值190000萬元,比上年增長48%;實現建築業增加值57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2.4%。建築業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9.6%。 固定資產投資 由於大力實施投資拉動戰略,固定資產投資實現高速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0000萬元,比上年增長48.6%。其中,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64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1%;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2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房地產開發投資36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商品房銷售面積14萬平方米。空置面積6萬平方米,基本與歷年持平。 交通和郵電 2006年,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持續發展。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2080公里,公路密度達32%,晴雨通車里程為98.8%,農村公路里程達1800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87%;民用汽車保有量為5220輛;全年客運量為1017萬人,貨運量為1270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3.2%和2%;客運周轉量為28230萬人/公里,貨物周轉量為59980萬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4.1%和2.7%。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達26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郵政業務量3968萬元,比上年增長16%;全市固定電話戶數已發展到22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數達34.2萬戶,互聯網用戶為2.8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28.6%、32%和27%;全市鄉、鎮、村通電話率達100%,電話村已達310個,公主嶺市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升級3G移動網路的地區。 商 業 受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和假日經濟的影響,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市場繁榮,購物活躍。全年實現社會商品零售額407852萬元,比上年增長15.1%。分城鄉看,實現城市商品零售額266624萬元,農村商品零售額14121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和1.1%;從規模上看,限額以上商業企業實現銷售額79007.5萬元,限額以下及個體實現銷售額292420.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6%和9%;從行業上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銷售額371428.3萬元,餐飲業實現銷售額36423.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3%和36.3%。 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實現較快增長。2006年,全市完成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40931萬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065萬元,比上年增長14.7%;全口徑財政一般預算支出88200萬元,同比增長20.3%。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其中:科學事業費支出168萬元,同比增長248.6%;教育事業費支出16631萬元,同比增長10.6%;農業支出5379萬元,同比增長31.3%;醫療衛生支出4826萬元,同比增長49.7%;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6805萬元。同比增長34.5%。 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到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773875萬元,各項貸款余額為56268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9%和14.3%。 全年保費收入實現14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400萬元,比上年增長20%;人身險保費收入9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7%。全年各類保險賠款給付支出6000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2600萬元,人身險賠款與給付3400萬元,均與上年持平。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拉動貸款余額上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貸款買房流水無工資字樣 瀏覽:464
農村信用社學費貸款承諾書 瀏覽:450
到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 瀏覽:740
建行貸款總額和余額不對 瀏覽:33
電動車小額貸款 瀏覽:628
上海貸款付首付 瀏覽:785
工行手機銀行怎麼還公積金貸款 瀏覽:404
擔保貸款有必要做嗎 瀏覽:414
夫妻公積金最高貸款額度 瀏覽:717
支付寶租手機貸款 瀏覽:886
老賴可以在農村信用社貸款嗎 瀏覽:697
貸款銀行流水賬單要多少金額 瀏覽:246
三農小額貸款公司 瀏覽:169
貸款本期余額怎麼算 瀏覽:809
貸款房產解除抵押 瀏覽:529
上海民間貸款公司 瀏覽:285
公司能讓別人貸款嗎 瀏覽:108
農行貸款卡轉賬 瀏覽:98
2015個人購房貸款余額 瀏覽:235
別人拿你的手機卡能貸款不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