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9個中心城市金融活力起底:中部城市追不上西部城市了嗎
國家中心城市在我國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具有全國范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徵。目前,經中央審批確立的國家中心城市共有9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比較分析這些城市的金融綜合競爭力,有助於了解國家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和承載作用。
從歷期CFCI評價結果來看,除上海和北京之外的7個國家中心城市,其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實力均進入了區域金融中心十強行列,在國內城市中其具備較強的金融發展基礎。即使是7個城市中排名和得分相對靠後的西安和鄭州,自2015年(CFCI 8)起,其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也全面超越了全國28個區域金融中心平均水平,反映出國家中心城市的金融實力與其城市定位相匹配。
廣州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僅次於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在28個區域金融中心中地位穩固。
目前,廣州正著力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廣州區域金融中心,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廣州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提供有力金融支持。為更好推動金融資源集聚,廣州全面推進「一核多點」金融功能區建設,構建了以國際金融城為核心,各區金融功能區為節點的空間發展格局。
與西部地區中心城市成都、重慶相比,中部中心城市武漢、鄭州綜合競爭力處於較低水平,本期綜合競爭力得分分別為52.54分與49.87分,國家中心城市排名第7和第9。其中,武漢綜合競爭力較弱的原因在於金融產業績效得分較低,排名位列國家中心城市最末,而鄭州綜合競爭力較弱的原因在於金融機構實力排名全國第21,且金融生態環境排名全國第16,因此整體競爭力水平較低。
成都在金融產業規模和業務發展水平方面超過廣州,排名第三。天津和西安分別上升1位和2位,而鄭州下降1位,其他城市與上期保持不變。
近幾年,成都正在積極打造西部金融中心,金融產業績效增長迅速。截至2018年底,成都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729億元,與廣州的差距逐漸縮小,同時,成都金融業增加值三年平均增長率達到8.3%,佔GDP比重達到11.3%,這兩項指標均優於廣州。不過,成都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方面均低於廣州,規模與廣州仍存在一定差距。
本期國家中心城市金融機構實力排名中,北京、上海仍然保持全國第1和第2的地位,天津、廣州和武漢的得分均出現下降。
重慶地方金融組織發展助推金融機構實力增長。重慶金融機構實力得分由上期的55.11分提升至本期56.72分,上升1.61分,排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截至2018年底,重慶擁有274家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和規模全國第一;擁有132家融資擔保公司,數量在全國也是排名第一;此外,還有82家融資租賃公司。
在金融市場規模方面,除上海和北京外,國家中心城市中只有鄭州擁有全國性金融交易市場,具有其它城市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
鄭州作為鄭州商品交易所的總部所在地,該項指標評分在全國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三,僅次於上海和北京。
鄭州商品期貨市場發展於1990年鄭州商品交易所的試運行,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鄭州商品期貨業已成為鄭州乃至中部地區集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金融產業之一。
鄭州商品期貨市場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全國性金融市場,是鄭州獨有的金融資源,具有較強的金融發展比較優勢。
本期國家中心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分和排名與上期相比整體穩定,沒有出現太大變化。其中,西安和鄭州評分各上升5.2分和3.02分,均上升2位,而天津評價得分下降2.61分,與上期相比排名降低3位。
廣州經濟基礎雄厚,GDP在全國中心城市中僅次於上海和北京,達到2.29萬億元;廣州人才發展環境在全國也有領先優勢,其中擁有82所高校,僅次於北京和武漢,在校學生數達到106.7萬人,也高於所有全國中心城市;此外,廣州醫療衛生也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每萬人擁有億元病床數達到56.4張,但廣州城市交通狀況在全國中心城市中並不具備明顯優勢,體現在城市交通 健康 指數相對較低。
在金融政策環境方面,近年來包括廣州、成都、西安等城市都出台了多項支持金融業發展的促進政策,這也使得這幾座城市的政策吸引力在不斷提升。
Ⅱ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是多少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國內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國內銀行業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歷史最高,達117%。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的今天,中國的銀行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再超110%,達到112%。2009年4月末,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超過同期國內GDP總額(約31.8萬億元)。
就在歐、美等銀行業面對經濟衰退,金融被流動性緊縮的陰霾所籠罩時,國內的銀行業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半年時間里共新增貸款超過6萬億元,這一數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當前,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這與近年來主要商業銀行完成了改制上市,並獲得了巨額的資本補充有關,目前國內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達到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資本為信貸支持經濟提供了保障。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中國銀行業貸款佔GDP比重超過了100%
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數據。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商業銀行貸款投放仍有繼續增加的空間。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儲蓄總額已經達到53萬億元,仍然有17萬億的存貸差,以及1.6萬多億的超額存款准備金。當前存貸比為67%,低於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以及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時至今日,美國、英國、日本的銀行體系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都不到100%,德國的銀行資產佔GDP的比例卻達到150%,與美英等國家相比,德國以外向型企業和穩健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比例,成為抗國際金融危機較好的國家。
Ⅲ 紹興的經濟
唐代以前,會稽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所產的越國青銅劍,漢代到三國的銅鏡,唐及其以後的陶瓷、茶葉,隋唐開始聞名的絲綢,南宋時進入全盛期的紹興黃酒等,質量、產量都曾名揚海內外。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紹興府茶葉總產量達38.5萬多斤(《宋會要輯稿》)。明末清初,平水鎮逐漸成為浙東重要茶葉集散地。清末,每年從平水鎮運銷外洋的茶葉約為880萬斤,運銷國內的180萬斤(《會稽縣勸業所報告冊》)。同期,紹興黃酒每年釀造達30萬缸,計300萬壇(約7.5萬噸)。民國時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生產停滯,民生凋敝。據《中國實業志》記載,21年(1932),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茶葉總產量僅為16.71萬擔,紹興黃酒108萬壇(約2.70萬噸),蠶繭13.93萬擔,生豬飼養量6.22萬頭,糧食106422萬斤,其中紹興縣49390萬斤。紹興人口眾多,糧食不能自給,每年從蘇、皖、贛及省內金華、蘭溪、建德、桐廬等地運入2億斤左右。工業生產則更為薄弱,以當時較發達的紹興縣為例:」機制工業惟麵粉、碾米、電燈、絲襪四業,共12家,職工663人」(民國38年《紹興概況調查》);手工業6798家,從業人員24907人(酒坊203家從業人數無記載)。主要產品產量未見記載,而出口數為:錫箔320萬塊,紹酒108萬壇,茶葉12萬擔,腐乳13萬壇,各種綢緞(含官紗)19.5萬匹。據《浙江經濟年鑒》記載,至民國36年,工農業生產進一步萎縮,5縣糧食產量僅7.75億多斤,茶葉8.4萬擔,酒11285噸,錫箔90萬塊,春繭(收購量)8663擔。到解放前夕,紹興已陷入生產落後、百業蕭條、人民困苦的境地。1949年,全地區工農業總產值3.42億元,年人均僅153.4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2億元,佔76.52%,人均117.4元;工業總產值0.8億元,佔23.48%,人均36元。糧食總產量48.54萬噸,畝產114公斤,人均218公斤。發電量100萬千瓦時,黃酒1.26萬噸,棉布43.6萬米,綢緞54.29萬米,日用陶瓷7.87萬件。
紹興所屬五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行列。2012年紹興市工業經濟先抑後揚,農業生產平穩增長,工業增加值1738億元,比上年增長9.9%,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9億元,增長2.8%。生產總值(GDP)達到3620億元,比上年增長9.7%,人均GDP為73304元,增長9.4%。居民收入也實現較快增長,農村增速高於城鎮。
2012年,紹興市有效投資總體回穩,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2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工業投資881億元,比上年增長18.4%,總量居全省第一。基礎設施投資284億元,增長17.9%。社會消費穩重趨升,紹興市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9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全年旅遊總收入506億元,接待遊客4935萬人次。
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967億元,增長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3億元,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2002億元,增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8億元,增長13.8%;外貿出口279億美元,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5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618元,分別增長9.6%和10.8%;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城鎮登記失業率2.9%;人口自然增長率0.05%。;預計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為2.1%。其中,生產總值增幅低於預期0.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分別低於預期0.4和0.2個百分點。 新石器時期,越人使用骨耜、木耜和木鋤,從事稻作生產,開創境內水稻栽培歷史。
夏代,「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島)田」(《越絕書》),「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吳越春秋》),開墾沼澤平原和丘陵旱地,種植水稻、麥黍等糧食作物。
春秋戰國,越王句踐採用范蠡、計倪之策:「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谷」,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強國之本。糧食作物擴大到粢、黍、赤豆、稻粟、麥、大豆、穬7類。東晉、南北朝,「墾起湖田」(《宋書·孔季恭傳》),出現一批地主庄園(別業),糧食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唐代,元稹在越州「命吏課郡人,冬築陂塘,春貯雨水,夏溉旱苗」,大量開發糧地。南宋,「仲秋種麥,春種八谷」,糧食種類增多。「處處稻分秧,家家麥登場」,全面推行麥稻兩熟制和麥肥(苜蓿)輪作制,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明萬曆年間(1573~1619),引入玉米、甘薯;清乾隆年間(1736~1795),引入馬鈴薯,旱糧迅速發展。民國時,糧食播種面積擴大。30年代,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為491.19萬畝,常年糧食總產量為1178.64萬擔,播種面積畝產240斤。但「紹興人口眾多,五穀出產雖豐,尚不能自給,豐年僅及全年需要額(供應量)之半,若遇荒年,則二三折不等」(民國22年《中國實業志》)。40年代初,日軍侵紹,農業生產遭受破壞。40年代後期,糧食生產恢復緩慢。 1949年,5縣耕地276.58萬畝,其中水田229.8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425.18萬畝,總產量48.54萬噸,全年糧食畝產183公斤,播種面積畝產114公斤。50年代,以改革耕作制度為中心,形成三熟制為主體的耕作制度。1959年,糧食畝產331公斤,總產86.58萬噸,比1949年增長78.34%。60年代初,提倡復種指數越高越好、種植越早越好、播種越密越好,違反糧食作物生育規律,導致糧食減產。1962至1966年,開展群眾性科學實驗,實行科學種田,紹興縣東湖農場創造「良田、良制、良種、良法」四良配套經驗,被湖南省農業廳副廳長李炎巨譽為「遂成就東湖農學特色,在全國農業領域中獨樹一幟」。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業技術分級培訓到戶,年培訓20萬左右人次,農民科學種田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開展噸糧田工程建設,52.75萬畝畝產超噸糧,佔全省首位;增產糧食7.6萬噸,佔全省增產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紹興市糧地222.4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537.15萬畝,總產量186.20萬噸,畝產833公斤。紹興市是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蔬菜作物內容豐富,品種多樣的綜合農業種植區,又是以水稻生產為特色,雙季稻為主體的三熟制地區,擁有紹虞水網平原、新嵊盆地、三界—章鎮盆地和諸暨盆地「四大糧倉」。
2012年,紹興市農作物播種面積494.69萬畝,比上年增長0.9%,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7.23萬畝,增長0.5%。蔬菜、生豬、茶葉、淡水產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總產值126.84億元,占紹興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6.2%。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紹興市擁有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1266家,同比增加58家,其中超億元企業64家,同比增加9家。至年末,紹興市農產品共有中國名牌產品12隻,中國馳名商標26隻,浙江名牌產品48隻,浙江著名商標65隻。現代農業和綠色農業發展取得較大成果。2010年有10個現代農業綜合區、27個主導產業示範區和39個特色農業精品園被批准列入省級現代農業創建點。新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9.81萬畝,累計達到89.07萬畝。新發展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149家,總數達1808家。紹興市共建立各類農業標准化示範區165個,示範推廣面積67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63隻、認證A級綠色食品53隻、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09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116萬畝,其中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68個,新認證綠色食品9隻。 春秋時期,越國境內已有銅錫開采、兵器鑄造、釀酒、繅絲、綢織、麻織和陶瓷等業。東漢時期,境內成熟青瓷的燒製成功,奠定了會稽作為我國青瓷發祥地的地位;銅鏡製作工藝的 迅速提高,使會稽成為江南鑄鏡中心,並在三國時期達到全盛階段。晉代,會稽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造紙、陶瓷業加快發展。隋代,越州絲織品列為貢品。唐代越州所產之越羅、剡藤紙、越窯青瓷,名重朝野。越窯青瓷以其「類冰」、「類玉」質地,達到生產鼎峰期。 宋代,紹興府制葯業、食品加工業日趨興盛,釀酒業更為聞名,酒肆遍布街頭,「蓬 萊春」等名酒譽滿江南。明代,紹興府出現一批釀酒、醬園工場,腐乳開始銷往海外。清代,釀酒作坊增加,規模擴大,黃酒最高年產量達7萬多噸,一批大釀坊紛紛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開辦批發零售業務,同時銷往東南亞國家。平水珠茶以其優良品質,大批加 工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地區。紹興城區南街和華舍、齊賢等農村集鎮盛產的官紗、綢、緞,紹興柯橋周家橋一帶出產的黑白紙扇,新昌、嵊縣的工藝竹編等,陸續銷往國外。
紹興的近代工業始於清末。光緒二十一年(1895),使用機器的開源永絲廠在會稽縣白 米堰(今中塘鄉)開業,為浙江省近代首批工業企業之一。民國初年,紹興城區金恆豐鐵工廠、建新修理機器鐵工廠、華光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諸暨、嵊縣小型火力發電廠的建成,以及在此推動下發展起來的機器碾米、化工、印刷業,為紹興地區的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並且促使傳統工業的改造和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紹興地區各縣(市)人民政府一面盡快恢復生產,一面陸續新 辦紹興茶廠、新華印刷廠、新建染織廠、紹興酒廠、雲集酒廠,嵊縣新建機械修理廠,諸暨人民電廠,上虞利民米廠,新昌縣生產救濟院糧食加工廠等30餘家公有制工業企業,為以後的工業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引導勢單力薄的私營小企業,實行私私合並;對火柴、肥皂、食油、毛 巾、棉布等生活必需品私營生產企業,從生產原料、資金及產品銷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幫助克服困難,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穩定社會。
1979年起,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先後建成紹興彈力絲廠、浙江滌綸廠、諸暨毛紡織廠、浙江建築衛生陶瓷廠、新昌毛紡織總廠、華越微電子有限公司等一批現代化企業。至1990年,紹興市已擁有紡織、食品、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電子等20多個工業部門,初步形成以輕紡工業為主體,釀造為特色,紡織、機械、食品三大工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
2010年,紹興市工業經濟以開展省級工業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契機,全力推進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取得明顯成效。紹興市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623.86億元,比2009年增長21%。其中:55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797.39億元,同比增長23.17%;完成銷售收入6993.85億元,同比增長23.08.73%;實現利稅588.87億元,其中利潤405.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88%和35.77%,呈現效益增長高於產銷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完成出口交貨值1225.54億元,同比增長20.79%,繼續維持穩健增長勢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6.45%,比2009年提高0.65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總體處於」較為景氣區間」。 紹興市主要開發區及新區紹興高新區管委會 袍江新區 鏡湖新區 嵊州經濟開發區紹興生態產業園 柯橋經濟開發區 紹興縣濱海工業區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諸暨經濟開發區 上虞經濟開發區 上虞杭州灣精細化工園區 參考資料來源 紹興地區貿易起源甚早,代有盛衰。早在戰國時期,大越城內就出現商事活動。范蠡經商「積著〔貯〕之理」,影響至今。秦漢時,城內商事活動已見記載,在郡城都亭橋有大市,越人於此為市,相傳即薊子訓賣葯處。東漢永建四年(129),吳、會分治,山陰成為會稽郡治,從此商業發展迅速。永和五年(140),會稽郡守馬臻主持修築鑒湖,為發展經濟奠定了基礎,加以漢代實施減賦政策,提倡「食貨並重」,境內商貿活動益見繁盛。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八月,孫權「遣校尉陳勛將屯田及作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雲陽西城,通會(稽)市,作邸閣」。其時,會稽郡為全國最重要的銅鏡、青瓷器交易中心,越布、絲綢市場海外有名。唐代,國家盛平,經濟發達,越州城不僅是一州首府,又是浙江東道節度使駐所,儼然一大都會。其越瓷、交梭、白紗、花紗、輕容、吳絹等聞名全國,暢銷各地,有「杭州在唐,繁榮不及姑蘇、會稽兩郡」之說。南宋,建都臨安,紹興當時與金陵不相上下,成為首都以外的全國兩大城市之一。宋高宗在此駐蹕逾年,城市擴大,市容繁華,街衢整齊,交通便利,商業發達,茶葉交易已居全國第一。元、明、清時期,紹興手工業發展迅速,促使商業繁榮,尤其是絲綢、釀酒等業,在全國已居重要地位。
鴉片戰爭後,紹興市場開始出現洋貨,民族工業興起,商品種類增加,行業擴大,專業分細。清宣統三年(1911),城內有行棧290家,其中米行60家、棉花行27家、煤油行7家;有商店1719家,計74個行業,如米業、酒業、醬業、茶食業、南北貨業、百貨業、綢布業、鍾表業、金銀業、油燭業、茶漆業、銅錫業等。民國前期,商業又有所發展。民國25年(1936),紹興城區商業有103個行業,計4887家,資本總額940.1萬元,年營業額4828.8萬元。據37年7月21日《紹興工商報》載,紹興商會調查統計,時有商店2471家,從業4518人。
1956年,紹興市被批准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有45個行業、5837戶、1.14萬人;直接過渡為國營商業的有98戶、331人;實行定股定息公私合營的有531戶、4325人;組織合作商店15個、79戶;合作小組361個、4713戶。此外,尚有416戶仍獨立經營,占總數的7.13%。
1978年起,改革商業管理體制,還權於企業;改革計劃體制,擴大非計劃商品供應;改革價格體制,開放商品價格。
1990年,紹興市社會農副產品收購總額212626萬元,比1978年增加8.21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58915萬元,比1978年增加6.3倍。紹興市零售商業機構48444個,為1978年的7.32倍;商業人員85605人,為1978年的3.59倍。紹興市商業零售機構中,國營和合作社商業佔6.44%,集體商業佔4.64%,個體商業佔88.9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營和合作社商業佔56.96%,集體商業佔11.51%,個體商業佔31.53%。
交通
2012年,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額93.25億元,增長14.6%,投資額完成年度目標的124.33%。年末紹興市公路通車里程9081公里,同比增長0.02%。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投入資金8692萬元,完成農村聯網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目標任務。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實施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紹興市更新農村客運班車94輛,農村客運通達率99.2%。公路營業性客運量17314萬人次,周轉量45.88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7%和1.4%;公路營業性貨運量7890萬噸,周轉量70.75億噸公里,兩者均比上年增長3.7%。
郵電
2012年郵電業務收入48.87億元,增長3.2%。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含小靈通)201.80萬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45.98號線/百人。年末行動電話用戶數(通話用戶)436.45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99.44部/百人;互聯網用戶數(不含手機上網用戶)87.70萬戶。特快專遞業務發展迅速,全年特快專遞184.29萬件,同比增長11.8%。
金融
2012年年末紹興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4948.32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45.72億元,增長14.0%。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3934.27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短期貸款2839.61億元,中長期貸款951.88億元,分別增長18.1%和29.9%。
外貿
2010年,紹興市外貿出口首次突破200億美元,達210.89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3.80%,出口額佔全國總量的1.34%,佔比較2009年提高0.03個百分點。出口額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8位,增幅排名第6位;在地級市中排名第7位,增幅排名第4位。
紹興市共引進外資項目235個,新增合同外資14.46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53.56%;實到外資9.53億美元,同比增長17.52%,完成預計目標8.41億美元的113.30%。其中,市區新批外資項目34個,新增合同外資2.13億美元,同比增長13.36%;實到外資1.47億美元,同比增長6.47%,完成預定目標的83.70%。除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外,紹興市其他縣(市)、開發區均超額完成了預定的目標,其中上虞市實際利用外資達3億美元,居各縣(市)之首。
紹興市新批境外投資企業164家,總投資額29885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額為28169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52.80%。紹興市已運營的107家境外投資企業總營業額106594萬美元,帶動出口9891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1.90%和87.50%。紹興市新簽承包勞務合同額52764萬美元,營業額50260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31.30%和18.50%。其中,實際境外工程營業額10095萬美元,同比增長11.70%。紹興市外派勞務49人次,期末在外人數309人。
Ⅳ 存貸款總額/GDP 是什麼
存貸款總額/GDP表示存貸總額佔GDP的比重。先分析如下:
經濟學理論層面與國家政策制定領域是沒有最佳的比例(信貸與GDP的比例);
要討論信貸余額多是好是壞,關注的應該是信貸質量的好壞。以2012年上半年中國發放7.4W億來說。
一是有一部分流入股市與房市了,貸款回收的難度與形成壞賬的可能性都變大了;
二是放貸比例不合理,大部分信貸額還是分配給了大型企業,國家一直強調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比重月底風險會加大:一旦投資和信貸放緩,增長能否持續是個大問題。
Ⅳ 紹興經濟發展現況和寧波的經濟發展異同
紹興:據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GDP達1440.48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同期增長13.3%,呈現較穩健的發展態勢。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56億元,比上年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878.83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467.09億元,增長10.9%。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6.9∶59.7∶33.4調整為2005年的6.6∶61.0∶32.4。
從GDP各季增幅看,一季度增長13.3%,二季度13.7%,三季度增長13.6%,全年增長13.3%,從一季度到四季上下波動0.4個百分點。整體經濟持續在高位平穩運行,經濟總量呈逐季擴大趨勢。全市人均GDP達3.31萬元(按戶籍人口計算),按現行匯率計算約4043美元。
市場物價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2%,其中居住類上升5.0%,食品類上升2.4%,煙酒及用品類上升0.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下降0.2%。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7.5%。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5年我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50.56億元,同比增長1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6.13億元,同比增長19.8%,上劃中央四稅74.43億元,同比增長17.9%,佔全市財政收入的近一半,為49.4%。各主要稅種均保持較快增長,增值稅增長16.0%,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增幅達到22.9%和21.0%,營業稅增長7.1%。
企業景氣指數高位運行。據對全市270多家企業景氣調查,四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148.4,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37.1。從全年走勢看,各季度景氣指數均運行在較好景氣區間,這表明我市企業運行質量整體向好,對宏觀經濟運行和自身發展趨勢持續看好。
寧波:寧波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副省級計劃單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力的「較大的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2006年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寧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六大聯動」戰略,全面建設「平安寧波」,加快推進「文化大市」和「法治寧波」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結構調整明顯加快,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和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較好地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06年寧波市國民經濟主要統計指標
指 標 名 稱 2006年 單 位
年末總人口 560.4 萬人
寧波市生產總值 2864.5 億元
第一產業 139.5 億元
第二產業 1575.9 億元
第三產業 1149.1 億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561.2 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 257.4 億元
港口貨物吞吐量 3.1 億噸
集裝箱吞吐量 706.8 萬標箱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882.5 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1543.0 億元
進出口總額 422.1 億美元
出口 287.7 億美元
合同外資金額 44.3 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金額 24.3 億美元
全社會用電量 313.6 億千瓦時
其中:工業用電量 249.1 億千瓦時
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674 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8847 元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86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575.9億元,增長12.4%,其中工業增加值1421.4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1149.1億元,增長15.9%。產業結構繼續優化, 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40%,達40.1%,對全市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 47.5%,提高了0.3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萬元,達51285元(按現價匯率折算為6568美元)。
寧波市生產總值分行業情況
指標名稱
本年實績
同比增長(%)
生產總值(億元)
2864.5
13.4
第一產業
139.5
4.4
第二產業
1575.9
12.4
工業
1421.4
13.9
建築業
154.5
0.7
第三產業
1149.1
15.9
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
133.2
15.1
批發零售業
248.5
14.5
住宿和餐飲業
42.6
10.6
金融保險業
182.4
30.8
房地產業
146.4
14.4
其他服務業
396.0
12.4
寧波的一天
生產總值(GDP) 78479萬元
工業增加值 38944萬元
農業增加值 3821萬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42274萬元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15375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7052萬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4179萬元
外貿自營出口額 7882萬美元
港口貨物吞吐量 84.85萬噸
集裝箱吞吐量 19364標箱
全社會用電量 8590萬千瓦時
其中:工業用電量 6824萬千瓦時
接待境外旅遊者人數 1486人次
財政收支穩健增長。全市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7.4億元,增長21.2%,均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92.7億元,增長10.5%。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優化,各項重點支出增幅均高於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項費用支出、教育支出、文體廣播事業費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分別增長33.6%、18.3%、22.8%、34.7%和16.2%。
就業再就業成效顯著。全市新增就業崗位12.9萬個,累計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6754個;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3萬餘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1.9萬餘人。全年用於促進再就業資金支出達3.9億元,其中發放社保補貼和用工補助2.8億元。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1%,已連續四年下降,就業形勢繼續保持穩定。
價格總水平溫和上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農村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7%;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1%;房屋銷售價格上漲2.2%,漲幅下降4個百分點。
二、農業、農村
農林牧漁各業生產平穩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22.2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農業100.3億元,增長4.4%;林業6.0億元,增長15.5%;畜牧業33.1億元,增長6.6%;漁業79.9億元,增長2.3%;農林牧漁服務業2.9億元,增長6.9%。各業產值中,林牧漁業產值所佔比重達到54.9%。糧食產量增長2.7%,其中穀物產量增長3.2%。
新農村建設初顯成效。「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繼續推進,全市共投入資金32.6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15.9億元;經考核驗收,全市有61個村達到省、市級示範村標准,近400個村完成了環境整治任務;四年累計創建示範村136個,完成整治村1100餘個。「聯鎮帶村」、「村企結對」成效顯著,2883家企業與1823個行政村結對,到位資金1.1億元,結對村佔全市行政村總數的68.7%。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198家,銷售產值上億元的企業達45家。農村鄉鎮現代流通網實現全覆蓋,全市91個鄉鎮已創建連鎖超市175個、農村放心店2858個,覆蓋率達100%。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全年完成37萬名農民飲用水改造,整治河道300公里。全面完成了鄉村康莊工程建設任務,全市除納入高山移民、城鎮建設或園區建設規劃的村外,其餘都建成了四級硬化通村公路。
三、工業、建築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75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974.3億元,增長23.4%。其中,國有控股企業1449.5億元,增長23%;股份制企業906.5億元 ,增長23.4%;私營企業1734.5 億元,增長19.3%;外商投資企業1096.1億元,增長28.9%;港澳台投資企業1114.6億元,增長22.9%。輕工業總產值2069.1億元,增長15.4%;重工業3905.2億元,增長28.1%,輕重工業之比由上年的1∶1.71變化為1∶1.89。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8.2%。實現新產品產值737.7 億元,產值率達12.3%。分行業看,產值前十位的行業共完成產值4181.2億元,增長26.2%。
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3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實現利潤 304.3億元,實現利稅503.3億元,分別增長16%和14.7%。反映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的綜合指數為208.84分,提高了0.7個百分點。全市36個行業大類中有23個行業利潤增幅在10%以上。
臨港工業加快發展。臨港工業實現產值1829.1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達30.6%,實現利稅167.2億元,增長36.8%,占利稅總額的33.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經濟類型完成產值
單位:億元
建築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市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00.0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47.3億元,佔全市建築業總產值比重為6.8%。全年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231.7萬平方米,增長1.4%;竣工面積3377.6萬平方米,下降12.8%。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5.6萬元/人,提高了3.5%。
四、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建設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3.0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總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額以上投資完成1450.1億元,增長11.3%。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66.3億元,增長27.1%;全社會設備工器具投資為395.3億元,增長8.9%。
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13.1億元,比上年增長21.3%,增速上升11.1個百分點。土地購置面積235.3萬平方米,增長33.2%;土地開發面積260.1萬平方米,下降3.1%;竣工房屋面積682.2萬平方米,增長9.2%,其中住宅523.3萬平方米,增長8.7%;商品房銷售面積601.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08.2萬平方米,分別增長19.1%和21.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本年實績
同比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1543.0
12.6
#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
1450.1
11.3
#房地產開發投資
313.1
21.3
#住宅
220.7
21.9
基礎設施投資
484.4
16.5
非國有投資
968.6
15.6
商品房銷售面積(萬平方米)
601.0
19.1
商品房銷售額(億元)
326.8
31.7
城市承載服務能力提升。環境與公共設施建設完成投資66.4億元。新建、擴建城市道路81公里。加大內河整治力度,完成截污河道12條,疏浚河道14條,生態治理河道4條,內河保潔率達90%。中心城區供水量達到3.8億噸,日平均供水量105萬噸,比上年增長4.7%。調整優化公交線路,新辟線路12條,優化線路58條,延時線路12條。城市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污水處理率達70%。市區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2800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93.3%,全市生活垃圾收集的范圍已覆蓋到各鎮(鄉)、村。全年新增園林綠地約48公頃,其中市區約32公頃。市區建成經濟適用房35萬平方米。
五、國內貿易、旅遊、會展
消費品市場持續走高。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781.5億元,增長17.1% 。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市場增長16.4%,農村增長15.6%,保持了同步增長。大型商品交易市場交易活躍,年成交額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達97個,實現成交額1115.7億元,增長21.9%。連鎖經營高速增長,規模以上零售、餐飲業連鎖總店達28個,門店為899個,實現銷售額88.7億元,門店的數量和銷售額分別增長28.4%和18.7%。
旅遊業實現較快增長。全年旅遊總收入316.0億元,比上年增長22.4%。接待國內遊客2685萬人次,增長14.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89.6億元,增長1.5%。接待入境遊客54.2萬人次,增長23.6%;入境旅遊外匯收入3.4億美元,增長35.6%。
會展水平不斷提升。全市舉辦各類會議展覽活動148個,比上年增長74%。其中舉辦展會80餘個,增長71%;展覽面積80萬平方米,增長33%;標准攤位1000個以上的展會18個,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顯現,其中第五屆中國國際日用消費品博覽會成交額就達9.1億美元;在第八屆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共簽約項目172個,協議利用外資31.2億美元。
六、外貿、外資、外經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口岸進出口總額86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2%;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為422.1億美元,增長26.0%,其中出口287.7億美元,增長29.4%;進口134.4億美元,增長19.4%。進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1.3%和41%,高出平均水平1.9和11.6個百分點;進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增長8.8%和16.5%。
外貿自營進出口額完成情況
利用外資結構優化。新批合同外資44.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3億美元,均比上年增長5.2%。第三產業利用外資速度加快,全市新批項目201個,合同外資10.5億美元,增長59.9%;實到外資4.1億美元,增長29.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利用外資分別增長116%、147%和150%。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勢頭良好。全年對外承包勞務合作營業額 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8.3%。新批境外投資企業和機構108家,增加11家;項目總投資5901.6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5074.6萬美元,分別增長31.5%和47.3%。
七、港口、交通、信息
港口發展保持強勁態勢。全年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3.1億噸和706.8萬標箱,分別比上年增長15.2%、35.7%,繼續保持全國大陸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年新開辟集裝箱航線28條,其中遠洋干線19條,寧波港域集裝箱航線達到163條,最高月航班數已達到728班,實現了集裝箱航線「全球通」。外貿貨物吞吐量1.5億噸,增長15%。國際遠洋干線吞吐量佔全部集裝箱吞吐量的90%,提高了3個百分點。
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增幅走勢
交通建設快速發展。全年交通建設完成投資16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全市公路里程達到8900公里。全社會運輸量穩步增長,全社會旅客運輸量達到2.9億人,旅客周轉量106億人公里,其中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7.3萬人,增長17.4%,鐵路發送量745.1萬人,增長28.7%;全社會貨運2億多噸,增長17.3%,貨物周轉量941.6億噸,增長26.4%,其中水運貨運量為7349.3萬噸,增長30.8%,貨物周轉量869.7億噸,增長27.8%;公路貨運量1.2億噸,增長11.9%;公路貨物周轉量71.9億噸公里,增長11.5%。寧波機場貨物吞吐量達到5.3萬噸,增長23.6%。
信息建設日益完善。完成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為78.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45.0萬戶,增長1.7%;行動電話用戶581.2萬戶,增長24.4%。完成郵政業務總量6.6億元,增長20.1%。
八、金融、證券、保險
金融存貸款適度增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470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573.5億元,增長20.6%;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達1792.5億元,增長19.3%。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3910億元,增長26.6%。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727.5億元,增長25.9%。貸款增長前三位的行業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增長67.5%、42.1%和31.1%。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430.9億元,比年初增加116.1億元,同比多增101.6億元,增長33.2%,其中住房貸款增加46億元,同比多增20.8億元。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進一步好轉,年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及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減少10.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8%,比年初下降0.87個百分點,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率雙降。
證券市場創歷史新高。全市證券經營機構證券成交總額首次突破3000億元達3109.2億元,比上年增長234.6%。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2408.9億元,增長199.3%;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為52.6億元,增長258.9%;指定與託管證券市值為230.1億元,增長153.9%;證券投資者隊伍進一步擴大,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數為43萬戶(其中B股1.6萬戶),與年初相比增加2萬多戶,增長5%。
保險業務平穩發展。全年保費收入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7.3億元,增長22.2%,壽險保費收入26.6億元,增長9%。共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和給付20.2億元,增長18.5%。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市共承擔國家各類科技項目220餘項,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8家。年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萬件,達10413件,比上年增長3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000件,達1115件,增長85.5%,發明專利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比重達10.7%;獲國家專利授權6056件,增長51.9%。品牌建設逐步推進,全市已擁有浙江省著名商標172件,中國馳名商標35件,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就。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2344所,在校學生120.1萬人。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100%;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為9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全國高校統考報名錄取率為81.4%,居全省前列;在甬高校數達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2.1萬人,增長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4%,提高了2個百分點。
人才建設繼續推進。全市新增各類人才4.7萬餘人,其中博士、博士後160人,碩士1600人,高級職稱300餘人;柔性引進各類人才11479人,其中博士、博士後13人,碩士76人,高級職稱205人。年末全市人才總量達53萬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9萬人,高級職稱1.9萬人,博士、博士後820人,碩士6800人,各類專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41人,獲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人員稱號16人),人才規模、素質和結構有了顯著提升。
十、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新增光纜943公里,新增有線用戶4.2萬戶;全年數字電視實際轉換用戶近8萬戶,數字電視用戶超過14萬戶;光纜通村2668個,通村率達98%。擁有綜合檔案館13家,開放各類檔案23.7萬卷,比上年增長2%。共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2處、省級34處、市縣級240處,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0處,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67座。
衛生保健服務網路不斷完善。年末各類衛生機構開放病床2萬張,擁有專業衛生人員3.5萬人,每千人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執業醫師數和注冊護士數分別為3.5張、5.4人、2.5人和1.8人。全市共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095家,城區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農村達85%以上。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參加省十三屆運動會,取得金牌278.5枚、總分4262.78分的好成績,雙雙穩居全省第二。繼續實施「市民健身工程」和「農村小康體育工程」,全年在農村新建體育健身路徑點600個,籃球場、門球場健身場地400個,新建和更新城區體育健身路徑35個。體育彩票銷售額達7.3億元,積累公益基金3000多萬元。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60.4萬人,比上年增長6.6‰,其中市區人口21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3‰,死亡率5.6‰,自然增長率1.7‰。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比上年增長13.0%;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665元,增長7.7%,恩格爾系數為36.9%;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24.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長13.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378元,增長11.4%,恩格爾系數為40.6%;人均住房面積達51.9平方米。城鄉統籌建設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3:1縮小為2.22:1。
市區居民各項消費性支出占總消費性支出比重
社會保障取得新進展。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69.9萬人,比上年凈增18.6萬人,月人均養老金1139元,增長20%,養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7.1萬人,凈增21.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0.5萬人,失業保險金標准上調至525元/月。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26.7萬人,凈增36.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4.6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鞏固,參保人數達361萬人,參保率達94.5%。失地農民保障措施逐步健全,被征地村覆蓋率達到89%,提高5.4個百分點,參保人數達50.2萬人,凈增3. 8萬人。城鄉低保和社會福利工作得到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1.6萬人,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數1.6萬張,收養人員1.3萬人,民政部門直接接受社會捐款194.6萬元。市縣兩級慈善機構募集善款2.5億元,增長75%;救助支出1億余元,增長28.4%。
十二、資源、環境、安全生產
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節能降耗初見成效,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為0.31噸標煤,比上年下降4.9%。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行業的產值比上年增長27.4%,佔全部規摸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了近0.3個百分點。
生態市建設成果顯著。污染整治取得實效,取締了20家水源地附近的非法污染企業,搬遷了9家有環境污染隱患的排污企業,關閉了19家畜禽養殖場,清理了250家嫩竹造紙作坊;查處違反環評審批和「三同時」制度的企業191家,限期整改113家,取締非法經營排污企業143家。環境監管能力增強,建設市縣兩級環境在線監測監控中心9個,233家重點污染單位安裝了在線監測終端,建成姚江、奉化江、餘姚江地表水自動監測站和覆蓋全市的大氣自動監測網。環境質量改善,全市建成煙控區27個,面積402.5平方公里,雜訊達標區233.5平方公里;全市有246家單位通過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北侖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國家級ISO14001示範區驗收。大氣環境和城市雜訊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水平,環境空氣Ⅰ、Ⅱ級優良天數328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9.9%,城市區域環境雜訊58.3分貝,交通干線雜訊68.3分貝,順利通過了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復查驗收。
「平安寧波」建設逐步深入。安全形勢穩定,重點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命案偵破率96.1%,居全省前列;各類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比上年下降24.4%,死亡人數下降3.3%,直接經濟損失下降25.7%;全市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達到89.9%,食物中毒發生率控制在1.1/10萬,繼續保持在歷史較低水平。基層平安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市共創建平安鄉鎮(街道)140個,「平安社區」355個,平安村2315個,達標率分別為95.2%、94.2%、84%,群眾安全感滿意率為94.66%,提高0.46個百分點。
Ⅵ 2012居民負債佔gdp比例
31%。
截至2012年末,中國住戶部門未嘗貸款余額16.1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1%。
gdp一般指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ct,簡稱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Ⅶ 貸款總額gdp
貸款總額佔GDP為:58.78%。北京商報訊(記者廖蒙)10月28日,央行發布2022年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央行統計,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10.76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8.08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2022年Q3總GDP為30.76萬億元,貸款總額佔GDP為:5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