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日建交後,日本國歷年來對中國的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
1979年12月5日,大平正芳首相訪華,承諾向我提供第一批政府貸款。從這年起,日本政府開始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
日本向我國提供的政府貸款約占我同國外官方資金合作的40%以上,居首位。自1979年起日本共向我提供四批日元貸款,合計25809億日元。第一批日元貸款(1979-1983年)3309億日元;第二批日元貸款(1984-1990年)4700億日元;
第三批日元貸款(1990-1995年)8100億日元;第四批日元貸款分為批(1996-1998年)5800億日元、(1999- 2000年)3900億日元。
此外,1979年至1995年日本向我國提供三批能源貸款,合計17000億日元。第一批能源貸款4200億日元;第二批能源貸款5800億日元;第三批能源貸款7000億日元。
自1979年至2000年3月,日本政府對我國提供無償援助共計1153.56億日元。2002年3月,日本政府決定大幅削減對華日元貸款,2001年度的對華日元貸款數量削減為1,600億日元,與上年相比減少25%。
2006年日本向中國提供623億日元貸款.2007年為463億日元.許多年份的資料都查不到了,只查到至2004年,日本一共向中國提供了大約35000億日圓的貸款.再加上2006 2007的和無法查到的2005年的(參考2006 2007也可以知道2005大約700-800)。
37000億日圓.摺合人民幣3000億。但是匯率我是按今天的算的,1979年跟現在的匯率肯定不一樣,這筆貸款放到今天,應該值7000-10000億人民幣。
(1)日本1991年住戶貸款余額擴展閱讀:
中日兩國盡管社會制度不同,應該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關系。兩國邦交正常化,發展兩國的睦鄰友好關系,是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的,也是對緩和亞洲緊張局勢和維護世界和平的貢獻。
(一)自本聲明公布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
(二)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決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關系。兩國政府決定,按照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在各自的首都為對方大使館的建立和履行職務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並盡快互換大使。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各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
根據上述原則和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兩國政府確認,在相互關系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
(七)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針對第三國的。兩國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為了鞏固和發展兩國間的和平友好關系,同意進行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為目的的談判。
(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為進一步發展兩國間的關系和擴大人員往來,根據需要並考慮到已有的民間協定,同意進行以締結貿易、航海、航空、漁業等協定為目的的談判。
Ⅱ 是什麼導致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期不得不轉入穩定發展
1. 二戰後,日本政府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恢嫌滑圓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芹塌,這是日本歷史上一次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改革。
2. 日本經濟的恢復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隨著「冷戰讓冊」的加劇,以及中國革命的勝利,美國出於實現其全球戰略的需要,開始轉變政策,幫助日本恢復經濟。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保護,使日本節省了巨額財政開支。
Ⅲ 日本90年代房價暴跌有哪些徵兆
90年代日本房價暴跌主要徵兆是寬松的貨幣政策、銀行利率下調、超低利率發放貸款、全民買房、搖號買房、地價飆升等等。
擴展知識:
房價暴跌後的危機
1990年,日本生產性行業的貸款比重下降到25%,非生產行業的貸款比重卻上升為37%。日本看似繁榮的經濟成了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危機一觸即發。
日本政府也意識到了經濟泡沫,非理性的樓市正在動搖日本的「基本農田制度」和「科技興國」兩項基本國策。於是,日本政府突然收縮貨幣政策。
一是短期內上調利率。央行在1989年5 月將維持了 2 年多的超低利率從 2.5%上調到 3.25%,之後連續 4 次上調,到 90 年8月達到 6%。
二是政府突然強制收緊信貸,控制對房地產信貸總量。1991 年商行停止了對房地產的貸款,M2 增速從 90 年平均 11.68%的水平大幅降到 91 年平均 3.66%的低位,也遠遠低於當年名義 GDP 增長率 6%的水平。 宏觀調控政策力度過猛,泡沫迅速破滅。
首先刺破的是股票市場泡沫。1990年1月12日,是日本股市有史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當天,日經指數頓挫,日本股市暴跌70%,自此,日本股市陷入了長達20年的熊市之中。
股票價格大幅下跌,信貸規模下降,使幾乎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公司破產導致其擁有的大量不動產湧入市場,頓時房地產市場出現供過於求,房價出現下跌的趨勢。與此同時,隨著日元套利空間日益縮小,國際資本開始撤逃。
1991年,日本不動產市場開始垮塌,巨大的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
1992年,日本政府出台雪上加霜的「地價稅」政策,規定凡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須交納一定比例的稅收。在房地產繁榮時期囤積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紛紛出售土地,日本房地產市場立刻進入「供大於求」的時代。
幾種因素疊加,加速了日本房地產經濟的全面崩潰。而在泡沫時期房價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大都市圈(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在泡沫破裂後的價格也跌得最慘,跌幅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自1990年泡沫破裂以來,日本全國的平均房價連續16年呈下跌趨勢。
從1990年至2006年,全國平均房價下跌了49.56%,基本回到了地產泡沫發生前1986年的水平;企業大量破產,銀行、房地產公司破產數量超過3000家,日本就業壓力空前,工資低、工作時間長幾乎成為日本頑疾,於是啃老族率先在日本流行。
Ⅳ 什麼是泡沫經濟關與日本的泡沫經濟原因和結果求大神幫助
。「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 泡沫經濟主要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而言的。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並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企業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債券等。虛擬資本有相當大的經濟泡沫,虛擬資本的過度增長和相關交易持續膨脹,與實際資本脫離越來越遠,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越來越遠,便會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既有區別,又有一定聯系。經濟泡沫是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所謂經濟泡沫是指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中,對活躍市場經濟有利。只有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的時候,才擾稿會演變成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可見,泡沫經濟是個貶義詞,而經濟泡沫則是個中性范疇。所以,不能把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簡單地劃等號,既要承認經濟泡沫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防止經濟泡沫過度帶歲膨脹演變成泡沫經濟。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泡沫之所以會長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決定的。一方面,經濟泡沫的存在有利於資本集中,促進競爭,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泡沫中的不實因素和投機因素,又存在著消極成分。 日本大藏省實行了對不動產融資的總量控制措施。所謂總量控制措施實際上是對不動產融資增長速度的一種直接管制,以此達到將不動產余額控制在一定水平上的目的,主要內容是要求有關金融機構,將其每季度不動產余額,控制在總貸款余額的增長率以下。同時,日本銀行通過"窗口指導",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將當年第四季度的新增貸款減少30%;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日本銀行的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也於1989年的12%下降到1990年的7.4%,再跌至1991年的2.3%。 貨幣政策緊縮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股價上。1989年末,日經指數達到高峰後,1990年開始下降,至U1990年4月便由38915日元降至28000日元。1992年8月跌至14309日元,比1989年下降了63%(見圖6)。1992年7月日本股價降到二戰後最低水平,為14000日元。股價的大幅度下降幾乎使日本所有的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都出現了巨額虧損。 圖6 日經指數變動情況(1989-1994年) 股價暴跌半年之後,地價也開始大幅度下降。1990-1991年日本全國地價下跌了46%,使價值為108萬億日元的資產化為泡影。從1991-1992年住宅土地價格大幅下降,東京跌22%,大阪跌36%,名古屋跌13%。到1994年東京等地的房地產價格的跌幅都超過50%(見圖7)。至此,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資產泡沫徹底破裂。 圖7 日本主要六個城市地價指數蠢李睜變動情況(1988~2000年) 貨幣政策的突然收縮,挑破泡沫,這是日本銀行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從某種意義上講,1991年後日本經濟的長期蕭條與日本銀行突然收緊銀根造成日本經濟的"硬著陸"有很大關系。 (二)經濟泡沫破滅的後果。 "泡沫經濟"破滅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資產全面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大量倒閉。1991年前後,負債額在1000萬億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在1萬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2)商業銀行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大批金融機構破產。關於泡沫經濟破滅對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政府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才首次宣布,按照國際通行國際會計標准計算的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已經達到5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個估計偏低,有西方人士認為,到1995年8月,日本銀行業未清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日本GDP總額,而未清償貸款的1/4是不良資產。(3)國內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減少。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居民實際收入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占日本GDP60%的個人消費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續下降。(4)通貨緊縮、經濟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均為負增長,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貨緊縮使企業銷售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加重,居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中,1992-1994年連續3年出現了零增長。 總之,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經濟陷入到了長期嚴重的衰退之中,這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被稱為"平成蕭條",是二戰後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對日本經濟打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蕭條。更為嚴重的是,泡沫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摧垮了日本國民通過二戰後的持續經濟增長所建立起來的民族自信,泡沫經濟破滅後,隨著經濟從巔峰跌入谷底,日本社會長期彌漫著一種無法擺脫的、找不到出路的情緒。 四、日本泡沫經濟形成與破滅留給我們的思考 日本泡沫經濟的成因是復雜的。就本文對其形成和破滅過程的分析來看,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教訓:(1)日本貨幣政策的失誤;(2)國際經濟協調的困難。 (一)日本貨幣政策的失誤。 1.教訓一:貨幣政策應該是圓潤的、穩健的,過度擴張與突然收縮都有可能對國民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在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過程中,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在泡沫經濟破滅的時候,突然收縮的貨幣政策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不少人認為,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本文的研究表明,"廣場協議"之後,日元的確出現了大幅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當局允許日元大幅升值,但又擔心貨幣升值帶來的通貨緊縮問題,因此,在1986-1988年實行了過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果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末的嚴重資產泡沫(黑田東彥,2003)。 從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個月里,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大幅降低到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而且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1987年,日本政府減稅1萬億日元,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後又補充2萬億日元財政開支。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日本的貨幣供應量持續上升,1987-1989年,日本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造成國內過剩資金劇增。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大量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暴漲。 圖8 日本股票價格和土地價格的變動情況 與貨幣政策的極度擴張一樣,貨幣政策的突然緊縮也同樣會給國民經濟帶來災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並引發危機,至少從直接感受上是日本銀行刻意挑破泡沫的結果"(清水啟典,1997)。因為在泡沫無法自我支撐時,正是經濟系統存在流動性壓力和危機的時候,此時的正確做法是採取"凱恩斯療法",即先放鬆銀根,然後再慢慢收縮,這樣能夠使泡沫在一種有序的政策引導中有一個時間過程去慢慢地釋放。而1989-1990年,日本銀行緊急收縮信貸的做法"無異於拒絕向一個掉進冰窟中的醉漢提供他所需要的酒和毛毯一樣,可能致他於死地"(羅賓斯,1979)。實際上,面對經濟泡沫,如果只是簡單地採取收緊銀根政策,必然會對正常的經濟活動造成破壞性影響,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就好比城裡有房子失火,消防隊不是向房子噴水,而是掘堤淹城一樣(三木谷良一,2002)。 2.教訓二:貨幣政策決策應是科學的,慎重的,任何重大的失誤都有可能把經濟推入絕境。
Ⅳ 日本泡沫經濟是如何形成的詳解
日本泡沫經濟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當時還有下列背景: 1. 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資金需求減小,金融業開始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房等領域傾斜融資政策。 2. 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形成了股票市場的上升通道。 由於上述因素疊加在一起,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其中,受到所謂「土地不會貶值」的土地神話的影響,以轉賣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價開始上升。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甚至達到了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的水平,而銀行則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貸款。此外,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賬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慾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 1985年到1986 年期間,隨著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雖有所下降,但是國內的投機氣氛依然熱烈。1987年,投機活動波及所有產業,當時樂觀的觀點認為只要對土地的需求高漲,那麼經濟就不會衰退,而且市場也鼓勵人們不斷購買股票,聲稱股票從此不會貶值。當時日本媒體為了給這種經濟繁榮狀況命名,還希望募集像岩戶景氣、神武景氣類似的名稱。但當時也出現了少數反對論點,認為土地價格已經遠遠超過其實際需求,日本經濟將在不久的將來陷入衰退。 從經濟學原理來說,土地價格上升,導致租用土地的工廠或寫字樓的企業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購入債券,因此會帶來土地需求下降。根據供求理論,價格終將趨於均衡。但是日本企業普遍實行以賬面價值計算土地資產的做法,因此從表面上看企業的收益率也並無變化,而賬面價值與現實價值的差額就導致了賬面財產增加,從而刺激日本企業追求總資產規模而非收益率。 當時為了取得大都市周邊的土地,許多大不動產公司會利用黑社會力量用不正當手段奪取土地,從而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毫無收益可能的偏遠鄉村土地也作為休閑旅遊資源被炒作到高價。從土地交易中獲得的利潤被用來購買股票、債券、高爾夫球場會員權,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動產(如美國洛克菲勒中心)、名貴的藝術品和古董、豪華跑車、海外旅遊景點等等。當時這種資金被稱為「日本錢」(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經濟的關注和商家的追捧。當時隨著股票價格上升,日本國內購買法拉利、勞斯萊斯、日產CIMA等高檔轎車的消費熱潮也不斷高漲。 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迎來了最高峰。當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於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業的支撐,所謂泡沫經濟開始走下坡路。 一旦投機者喪失了投機慾望,土地和股票價格將下降,因此反而導致賬面資本虧損,由於許多企業和投機者之前將上升的賬面資本考慮在內而進行了過大的投資,從而帶來大量負債。隨著中央政府金融緩和政策的結束,日本國內資產價格的維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布《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這一人為的急剎車導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經濟加速下落,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此後,日本銀行也採取金融緊縮的政策,進一步導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點38915日元87錢,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日元,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萬4000日元左右。大量賬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 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
Ⅵ 日本樓市起飛、繁榮、衰落全過程始末
從1953年到1973年,20年的時間日本從一個農業國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和 汽車 出口國,比如以豐田為首的 汽車 公司在歐美大獲成功,日貨橫行,大量美國工廠倒閉,失業人口增加,犯罪率攀升,那時美國還沒想起貿易戰,於是美國工人砸日本車成為常態化發泄。
1984年美國貿易赤字1233億美元,其中對日達三成,1985年日本外匯儲備超過4000億美元,獨佔世界外匯儲備的50%,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經態亮濟絕閉腔總量也趕超意法英德,坐穩老二位置。鼎盛時期,日本擁有美國資產的10%,「買下美國」、」日本可以說不」、「日本第一」已成新共識,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這也與美國自身有關。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能源價格大漲,美國通脹嚴重,1979年的夏天,保羅·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決定治理通脹,五年時間里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但出口受挫,貿易逆差日漸成為問題,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主要目標當然是日本。
於是廣場協議出台了。
1985年9月,美日等五國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兌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跌,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史稱」廣場協議」,之後,五國開始在外匯市場拋售美元,引發狂潮,美元因此持續大幅度貶值,而日元升值幅度最大,三年間達到了86.1%!
日本怎麼應對的呢?——他們使出洪荒之力放水
積極財政
《廣場協議》後,日本政府決定減稅1萬億日元,同時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同年7月又補增2萬億日元財政開支。
寬松貨幣
從1986年1月起,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利率,從5%降到2.5%,是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中最低的,1985-1990年間日本M2同比增速從8%上升至12%以上。
鼓勵企業發債
1985-1989年間企業融資金額上升了5.5倍。
銀行開始大力放貸,尤其是房貸
不論是針對企業還是個人,抵押貸款業務規模迅速擴大,之後銀行競相發放無抵押信用貸款並以此作為員工kpi。從1986-1991年,銀行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余額翻了一番。
日元每年的升值水平超過5%
只要持有日元資產,可以通過匯率變動獲得5%以上的匯兌收益,所以很多國際熱錢蜂擁湧入。
承平已久,老百姓手裡還是有些積蓄的,但是銀行利率下浮,貨幣超發,必須有靠譜的渠道方能保證財富增值。
所有這些多到扎手的錢,全都默契的直奔股市、房地產而去!
日本政府本意是希望更多的資金進入實體,以彌補出口受挫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事與願違,一方面出口成並衫本高企,企業動力不足,另一方面企業也不願意對內投資,因為盛世日久,國內人工高漲,浮靡之風日盛,成本也不低。但最主要的是,此時做實業遠遠比不上做投資。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股市高漲、地價房價直升。
從1983年開始日本全國總平均地價從11萬漲到了最高峰1991年的59萬,整整翻了5.36倍。整個日本的地產泡沫東京最有代表性。
日本1988年末調查統計的土地總價,是1842兆日元,按當時匯率,美國的地價總額為403兆日元,也就是說,一個日本列島可以買下4個美國不止,而東京23區總地價411兆日元,所以說「一個東京絕對可以把美國買下」還真不是笑話。
1989年的東京銀座5丁目,當年的土地公示價格1平米1.1億日元,摺合97萬美元,這也是當年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全球最高地價。1990年在東京買一戶60平米小戶都要5千萬日元以上,年輕人不吃不喝要干15年才能夠得到。
開發需求旺盛,但因為土地私有,土地爭奪戰不時上演,拆遷導致死人也很常見,很多黑惡勢力就此崛起。
典型者如尾崎清光,高中輟學,後在大阪暴力團伙東組嶄露頭角,1969年設立了自己的公司,以不動產和高利貸為主要經營業務,藉此賺到第一桶金之後涉及政界,黑白兩道通吃,後來只要東京搞不定的市街地拆遷,找到他總能解決,但中介費動輒2~3億,他還要在項目中入股或者抽頭,因此暴富,他生活奢靡,在銀座花天酒地,情婦都要20歲以下的,極有權勢,1982年過生日,道賀的名流超過千人,可是到了1984年,尾崎清光糖尿病入院,被3名偽裝成探視者的殺手亂槍斃命。
當時房地產情勢已瘋,按常理,政府會踩踩剎車,但是到了1985年,東京推出了「首都改造計劃」,這個計劃從70年代開始醞釀,但卻在市場瘋狂時拋了出來。
1985年人口普查東京總人口為835萬,首都改造計劃涉及搬遷住戶24.9萬戶,73萬餘人,其實這些涉及建築大多都是戰後倉促建成,人口密集,耐火抗震性差,搬遷或改造是遲早的事情,但問題是多數住戶不想搬遷或者坐地抬價。
這一輪的大受益者是早坂太吉,坊間傳言是他僱傭槍手幹掉了尾崎清光,因為他們的業務極度重合。早坂太吉的公司核心業務,也是「不動產的拆遷+問題土地合規」,有多掙錢呢?
1986年日本企業收入排行榜上,第一豐田,第二索尼,第三是最上恆產,這就是早坂太吉的產業。他們靠處理釘子戶掙錢,之後慢慢滲入到一級土地市場,早坂太吉的大手筆,就是押寶東京都廳建址。
1982年前後傳出東京都廳重建的消息,但地址未定,早坂太吉大肆收購西新宿土地,其中最大一塊地在西新宿六丁目,總價75億日元。最終果如早坂太吉所料,新長官推進都廳向西新宿轉移,一夜之間,早坂太吉手上那塊地飛漲了6倍多,加上新宿、涉谷、中野以及在橫濱與琦玉投資的周邊地塊,當年凈賺了1560億日元,震驚全國,很多人認為這是黑箱操作,不僅引起司法注意,更引得黑幫嫉恨,1986年有人朝他客廳里扔了三顆手雷,幸虧法國保鏢把沙發反扣遮掩,不然八成命喪黃泉。
但這些都是插曲,全民癲狂是很難叫醒的,何況不光樓市,股市也一樣。
1955年到1990年,日本土地價格上漲了70倍,股票上漲則超過了100倍。
1986年1月日經指數13113點,1987年9月26000點,1988年日本股市總市值超過當年GDP,1989年12月日經股指創下接近38915.8點的 歷史 紀錄,當時的股評家喊話,「4萬點開頭,年末5萬點,三年後10萬點都不成問題!」
房地產、股市的巨大財富效應把這一時期的日本人從戰後極度節儉拮據的狀態帶入投機撒錢的時代,生活極度奢靡,舉幾個小例子:
每到入夜,滿街都是揮舞著萬元大鈔的人在打車,有人為5分鍾車程支付幾十萬日元的車費,因為公司車補好幾百萬,花不完;
男多女少,女孩子很受重視,聖誕三件套禮物包括蒂凡尼的心型鑽墜、卡地亞的三連環戒指、東京赤坂王子酒店法國料理,一個平安夜下來基本40萬就沒了。日常請女孩吃一頓正餐不能少於5萬日元,20萬屬於正常消費。小禮品不能低於1萬,一個月三場演唱會,一周一場電影屬於常態化。
那時候是畢業生的黃金年代,每個人至少5個offer,來面試要送你錢,如果計劃錄用你,那贈送10萬日元現金禮札或者40萬日元的購物券、福袋是標配,如果是重點人才,阿瑪尼、勞力士、進口車,外國旅行,都是可能的,有的公司還打出親情牌,如果錄用者出身農村者,甚至會給老家的親戚送牛送馬。
當時一棟美國大樓打算賣給日本人。美國人報價4億多美元,雙方談妥就等付錢了。日本人忽然拿來了新的合同書,價格是6.1億美元。日方解釋說,他們的老闆昨天在吉尼斯世界紀錄里看到, 歷史 上單個大樓出售的最高價是6億美元。他們想要打破這個紀錄。
當時的日本人都是一根筋,抱定兩個信念—— 「股市永遠漲」、「房價永遠漲」!
但怎麼可能呢,到了1990年,日本政府感到地價、股市的瘋漲完全脫離了真實的經濟狀況,泡沫日益膨脹,遲早要崩,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挑破。於是日本政府動手了,而且一出手就是狠手,如果有一次重來的機會,他們一定不會這么干。
他們怎麼做的?
緊縮貨幣。日本央行從1989 年開始連續5 次加息,利率從2.5%上升到了6%,同時,貨幣供應增速大幅下滑。
收緊房貸,對土地交易強管制。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房地產業的貸款。
調整土地收益稅。
出台」地價稅」政策,規定凡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須交納一定比例的稅收。在房地產繁榮時期囤積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紛紛出售土地,日本房地產市場立刻進入"供大於求"的冰河時代。
貨幣緊縮之後,第一個崩不住的是股市。
1987年底,日本股票市值佔到全球股市總市值的41.7%,進而在1989年達到頂峰,但是之後急轉直下,海外投資者認定泡沫將破,大肆做空,以1990年新年為轉折點,日本股市掉頭向下,1990年9月,日經股票市場平均虧損44%,相關股票平均下跌55%。幾乎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
很多公司為避免破產紛紛拋售不動產,頓時供過於求,房價地價開始下跌,但根本賣不出去,陸續竣工的樓房沒有住戶,空置的房屋到處都是。外國投資者迅速出逃,資金面收緊,1991年,巨大的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到1993年,日本不動產破產企業的負債總額高達3萬億日元。
因為發放了大量的抵押貸款,所以銀行收回了很多的不良資產,同期,日本21家主要銀行宣告產生1100億美元的壞賬,其中1/3與房地產有關。之後數家銀行被曝出做假證辦貸款的丑聞,因此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幾家大銀行相繼倒閉。
泡沫被戳破,但其影響超過了很多人的預計:
日本土地價格於1991年到達最高點
從1992開始持續下跌,截至2015年,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價格跌幅為65%,所有城市跌幅為53%,至今仍未修復。
失去的二十年
地產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增速和通脹率雙降,1992-2014年間,日本GDP增速平均為0.8%,這還是在政府不斷刺激下取得的結果。
居民財富大幅縮水
所謂低慾望 社會 也是財力和信心的反應,日本學者統計,期間地產和股票價格的下跌給日本帶來的財富損失,達到150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全國個人金融資產的總和。
企業不振
因為資產價格暴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明顯惡化,企業不得不努力歸還債務,競爭力下降。特別是銀行受損極大,因為壞賬大幅上升,1992年至2003年間,日本先後有180家金融機構宣布破產倒閉。
日本政府更是輸家
1991年之後日本政府債台高築,1991年日本政府債務/GDP比重為48%,2014年這個數字變為230%,遠高於同類發達國家的水準。與此相應的,日本的國際地位也下降不少。
很多普通人受時代影響大起大落,命運多舛,即便是那些風雲一時的人物也不例外。
歷史 的一個小波浪,對於普通人可能就是一場災難!
Ⅶ 為什麼說80年代後半期,日本的銀行業是「土地神話」的忠實信奉者
泡沫經濟的形成原因
泡沫經濟的形成,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宏觀環境寬松,有炒作的資金來源。泡沫經濟都是發生在國家對銀根放得比較松,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的階段,社會經濟表面上逞現一片繁榮,給泡沫經濟提供了炒作的資金來源。商品經濟具有周期性增長特點,每當經過一輪經濟蕭條之後,政府為啟動經濟增長,常降低利息,放鬆銀根,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一些手中獲有資金的企業和個人首先想到的是把這些資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潛力的資源上,這就是泡沫經濟成長的社會基礎。日本從1955-1985年,完成了經濟起飛,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手中有了錢的日本企業和居民信奉「土地神話「,日本是一個島國,山地多,平原少。土地成為日本的稀缺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和城市佔地不斷增加,同時,由於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土地投資的增加,地價特別是城市房地產價格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然而,日本人將這種趨勢絕對化了,認為地價只會上升,不會下降,以至把房地產投資作為一種資產保值和增值的方式。他們開始製造土地泡沫,從8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地價飛漲,投機者以升值了的土地作抵押,可以從銀行取得更多的貸款,然後再去尋求新的投機機會,於是有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土地,造成房地產價格的進一步上升。日本的銀行業是「土地神話」的忠實信奉者。80年代後半期,由於金融自由化、利率自由化的發展,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劇,銀行的籌資成本趨於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把房地產作為尋求高回報率的途徑,對房地產業的融資大幅度增加。若以1985年3月為基期,到1991年3月,銀行業的貸款量增加了60.6%,而同期對房地產貸款的增加量卻高達150.6%。銀行對房地產業的貸款余額由1985年3月17.1萬億日元增加到1991年3月的42.8萬億日元,同期的房地產貸款在銀行全部貸款余額中的比重由7.2%上升到11.3%。進入90年代,「土地神話」同泡沫經濟一起破滅,以土地為抵押的貸款項目便成了難以消化的不良債權。
形成泡沫經濟的第二個原因是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缺乏約束機制。從歷次泡沫經濟的發展過程看,到目前為止,社會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缺乏一個有效的約束機制。對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約束,關鍵是對促進經濟泡沫成長的各種投機活動進行監督和控制,但到目前為止,社會還缺乏這種監控的手段。這種投機活動發生在投機當事人之間,是兩兩交易活動,沒有一個中介機構能去監控它。作為投機過程中的最關鍵的一步——貨款支付活動,更沒有一個監控機制。雖然貨款支付活動一般要通過銀行進行,但銀行只是收付中介,根據客戶指令付款,對付款的內容無力約束,加上銀行的分散性,起不了監控投機活動作用。政府是外在的,不可能置身於企業之間的交易活動之中。而且,政府還常常容易被投機交易所形成的經濟繁榮假象一時迷惑,覺察不到背後隱藏的投機活動,一直到問題積累到相當程度才得到發現。日本土地泡沫發生後,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日本全國范圍內都出現了城市土地再開發熱潮,土地價格隨之猛漲,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經濟圈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6%,1990年則更比1980年上升了525.9%。這期間,日本全國平均土地價格也上漲了1倍以上。日本約有一半的人擁有土地,約20%的人擁有土地繼承權。因而,隨著土地價格的上升,大多數日本人感到自己的財產在這幾年內增值了1-2倍。這一時期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不到6%,而金融資產價格、不動產價格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虛假上漲,使經濟逞現出虛假繁榮景象。1991年10月22日,日本經濟企劃廳的官員還在內閣例會上津津樂道日本經濟處於景氣狀態之中,幾天之後經濟形勢就急轉直下,企業破產事件大量增加。
在1926年出版的Palgrave英文大字典中給泡沫經濟下的定義是:「任何高度投機的不良商業行為」。
在1987年版的Palgrave經濟學大辭典中引用著名經濟學家,前美國經濟學會會長金德爾伯格(C.Kindleberger)的話重新定義泡沫經濟:「泡沫狀態這個名詞,隨便一點說,就是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一個連續過程中陡然漲價,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產生還要漲價的預期,於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產本身的使用和產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興趣的。隨著漲價常常是預期的逆轉,接著就是價格暴跌,最後以金融危機告終。通常『繁榮』的時間要比泡沫狀態長些,價格、生產和利潤的上升也比較溫和一些。以後也許接著就是以暴跌(或恐慌)形式出現的危機,或者以繁榮的逐漸消退告終而不發生危機」
用泡沫來形容一個經濟實體在一段時間內迅速繁榮,然後又急劇下降的興衰變化,可以說是相當貼切。自然界的泡沫發生快,破滅更快。一滴肥皂水,一口氣就可以吹出一個炫
麗奪目的氣泡。可是好景不長,泡沫越大,迸裂得越快。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把泡沫經濟作為虛假繁榮的同義詞。就像一個肥皂泡一樣,看起來五顏六色,可是中間沒有什麼內含,一旦泡沫破裂,繁榮景象就像夢幻一樣頓時消逝得一干二凈 .
一、什麼是泡沫經濟
用泡沫來形容一個經濟實體在一段時間內迅速繁榮,然後又急劇下降的興衰變化,可以說是相當貼切。自然界的泡沫發生快,破滅更快。一滴肥皂水,一口氣就可以吹出一個炫麗奪目的氣泡。可是好景不長,泡沫越大,迸裂得越快。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把泡沫經濟作為虛假繁榮的同義詞。就像一個肥皂泡一樣,看起來五顏六色,可是中間沒有什麼內含,一旦泡沫破裂,繁榮景象就像夢幻一樣頓時消逝得一干二凈。
在1926年出版的Palgrave英文大字典中給泡沫經濟下的定義是:「任何高度投機的不良商業行為」。這個說法似乎還不夠清楚。於是,在1987年版的Palgrave經濟學大辭典中引用著名經濟學家,前美國經濟學會會長金德爾伯格(C.Kindleberger)的話重新定義泡沫經濟:「泡沫狀態這個名詞,隨便一點說,就是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一個連續過程中陡然漲價,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產生還要漲價的預期,於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產本身的使用和產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興趣的。隨著漲價常常是預期的逆轉,接著就是價格暴跌,最後以金融危機告終。通常『繁榮』的時間要比泡沫狀態長些,價格、生產和利潤的上升也比較溫和一些。以後也許接著就是以暴跌(或恐慌)形式出現的危機,或者以繁榮的逐漸消退告終而不發生危機。」[1]
在現代經濟中,人們交換的具體商品遠遠少於交換一些符號,例如貨幣、股票、債券、外匯、期貨、期權合約、支票、匯票等等。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指出 :「資本移動、貨幣兌換、金融等符號經濟從產品、服務等實物經濟中完全獨立出來了。」「這是一個最為醒目而又最難理解的變化。」[2]由於實業投資的機會比較少,投資回報率比較低,而金融資產的投資回報率比較高。在虛假的高回報率誘惑之下,大量資金在符號經濟中無效空轉,不構成實質增長。在與實質經濟沒有直接關聯的領域中資金泛濫,而實質生產部門因缺乏資金而逐漸衰退,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經濟泡沫化或產業空洞化。
二、經濟泡沫並不等於泡沫經濟。
高速發展的經濟必然會產生一些泡沫。就象是山間小溪,水流快了,難免激起一些泡沫,但這並不能因此而判斷小溪的水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溪水中的泡沫與肥皂水吹出的泡沫截然不同。溪水可以飲用而肥皂水則完全不行。水質不同,需要採用的處理方法也完全不同。
經濟泡沫指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均衡現象。這些不均衡綜合起來的具體表徵就是上下起伏的經濟周期。泡沫經濟則專指那些由於經濟投機活動而導致市場價格大起大落的現象。由於兩者產生的原因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不同,解決問題的對策也不同,所以區分泡沫經濟與經濟泡沫並不是簡單的文字游戲。如果不搞清楚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很容易把真正的泡沫經濟和一般人們常說的經濟泡沫混淆起來,不利於識別泡沫經濟並採取相應的對策。
從供求關系來看,在正常的市場機制中,價格上升必然導致需求下降。可是,在泡沫經濟發作的時候,恰恰相反,價格越漲,需求越旺,買漲不買落。這是判斷是否出現泡沫經濟的一個重要的識別指標。
泡沫經濟一定會造成某些商品的價格大起大落,但逆命題卻不一定正確。不能根據某些商品價格的暴漲暴跌就判斷是泡沫經濟。引起物價變化的原因很多,泡沫經濟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之間主要的區別在於:市場機制會對經濟泡沫起到制衡作用,無論泡沫增長速度快慢,最終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總會出現一個均衡點,但是市場機制對泡沫經濟則完全無能為力,因為在泡沫經濟中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均衡點。
三、經濟周期與泡沫經濟
無論在任何經濟體制都會出現經濟運行的上下波動。在某些時期,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出現繁榮景象,在另一些時期,經濟不景氣,出現停滯或衰退,周而復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周期。宏觀經濟的周期波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產生周期性波動的根源是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兩個對立面的矛盾和統一。由於市場擴張或者政府計劃擴張,使得社會需求增加,社會需求上升促使大工業生產擴張。因為在現代大工業的各個部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投入---產出聯系,需求的增長以乘數形式被逐級放大。這種擴張常常表現為突然跳躍式的擴張,導致大規模投資高峰。大規模投資反過來引起大工業更為劇烈的擴張。經濟就好象起動了的火車頭一樣,越跑越快。[3]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不平衡是經常的、絕對的。經濟發展就是從一個不均衡態向另一個不均衡態的運動過程。在自然辯證法中叫做「波浪式前進」規律。[4]周期波動反映出系統內部供求雙方對立統一的自我調節過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消除經濟的周期波動。如果波動的幅度過大或者頻率過高就會造成比較大的經濟損失。經濟大起大落,不利於制定長期的投資計劃,相當一部分生產資料不能被充分利用,不利於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資源分配效率,許多產品一時供不應求,一時積壓滯銷,造成嚴重的浪費。經濟上的劇烈振盪也會影響到政治安定和人民生活,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世界各國政府都把穩定宏觀經濟作為其政策的重要目標。
過度投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結構扭曲,但是最終市場機制會發揮作用,矯正這些扭曲。於是,每過了一段時期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經濟調整,通常人們稱之為經濟周期。從經濟周期的圖像來看,經濟增長速度上下起伏,由經濟復甦達到繁榮,然後從繁榮轉入衰退,再由衰退進入蕭條。在衰退和蕭條時期,通過經濟體制內和體制外的調整逐漸趨向復甦。如此循環,過幾年就是一個周期。如果經濟泡沫比較嚴重則經濟周期的上下振幅比較大。採取適當的措施可以削弱經濟泡沫的影響,限制經濟周期的振幅。一般來說,經濟泡沫是不可避免的,經濟周期是宏觀經濟運動的必然規律。
泡沫經濟的運動軌跡與經濟周期不同。經濟周期運動是一個反復進行的連續過程,但是,泡沫經濟在達到高峰之後突然下跌,這種大起大落的現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不會重覆再現。
四、兩種不同的思維邏輯
從資訊理論的觀點來看,在考慮一項投資時必須要預測投資對象在未來各個時期的價格和市場需求。從投資到產品問世,在時間上存在著一個滯後。當產品上市的時候,市場上需求和價格可能都和預測有些出入。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和金融市場上,市場運動趨勢的不確定性非常高。人們在投資決策時不可能掌握完全的信息。正是由於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性造成了許多投資失誤。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尤其容易發生過度投資,從而導致經濟結構扭曲。在投資信息不完全這一點上,經濟泡沫與泡沫經濟並沒有根本區別。兩者之間的一個重大區別是人們在預期未來價格時的思維邏輯方式。
例如,在80年代初期,中國大陸市場上洗衣機的銷路很好,利潤也比較高,於是許多廠家一窩蜂而上,紛紛投資設廠,准備生產洗衣機。無論這些投資者如何預測市場需求狀況,他們對未來洗衣機價格的估計只有兩種可能:比較聰明的投資者會考慮到一旦自己的產品投入市場之後,當地供不應求的狀況得到緩解,洗衣機的價格會下降一個幅度。是否盈利取決於這個價格下降的幅度。而那些缺乏市場知識的人則會很簡單地根據當前洗衣機的市場價格來估計投產之後的利潤。假若洗衣機的功能和質量都沒有什麼重大改進的話,無論如何,沒有人會做出這樣的估計:本廠的洗衣機投入市場之後市場價格反而會上升。就在同一個時期,在上海和深圳的股票市場上出現一股狂熱,股民們幾乎都預期在自己投資之後股票的價格會再度上揚,可以從中獲利。盡管投資於洗衣機和投資於股票都存在著信息不完全的問題,投資者都具有相當的盲目性,但是他們對未來價格的估計具有完全不同的方式。在洗衣機投資中,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承認了市場機制,但是在股票投資中,人們明顯地背離了市場機制的根本原則。最後,市場機制會糾正在洗衣機投資上的失誤,但是卻對股票投資中出現的問題一籌莫展。這就形成了經濟泡沫和泡沫經濟之間的分水嶺。
五、張冠李戴、貽誤診斷
有的時候某種商品供過於求,產生了比較嚴重的積壓現象;有的地方投資決策錯誤,重覆建設,一下子開辦了許多商店、高級賓館,結果不得不關門倒閉。有的人把這些現象都批評為泡沫經濟。其實,這種批評的用詞並不確切。當市場出現不均衡現象的時候,供求雙方都會根據市場價格所傳遞的信息來相應調整自己的行為。如果價格上升,需求方就會適當減少需求,而生產者見有利可圖就會增加供給,市場機制會引導市場向一個新的均衡狀態運動。
有的人把由於大量借債用來投資而出現的虛假繁榮稱為泡沫經濟。這種提法也不十分確切。借債是融資的一種手段,是不是泡沫經濟,要看這些貸款被投入到哪些領域?如果這些貸款被投入生產領域,特別是用來發展那些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投資的結果使國家的綜合實力有所增加,這絕對不是什麼泡沫經濟。如果出現財務危機,在一段時間內難以歸還貸款,即使投資的經濟效果不好,無論如何,還能找到相當數量的由投資所轉化的資產。顯然,這和那種泡沫迸裂之後一無所有的狀況大不相同。可是,如果把貸款用來炒房地產、證券和股票,表面上轟轟烈烈,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增加國家的綜合實力;一旦泡沫迸裂,除了一大堆爛賬之外什麼也沒有剩下,這當然是泡沫經濟。
有的人批評說,有些統計數據不確切,誇張成績,掩蓋缺點,這是泡沫經濟。還有的人批評說,有的官員貪污腐敗,有的商人賺了錢之後大吃大喝,花天酒地,這也是泡沫經濟。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錯誤的行為,但是,卻沒有理由把這些都歸納為泡沫經濟。
六、市場機制的作用
由於經濟泡沫和泡沫經濟的運行機制不同,應當採取的對策也不一樣。
過度投資導致經濟結構扭曲,由此而產生的經濟泡沫是不可避免的。出現經濟泡沫正說明了市場並不是萬能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市場失靈。增進公平競爭,促進信息流通,減少在投資決策中的失誤都可以有效地抑制和削弱經濟泡沫。加強市場機制是減少經濟泡沫危害的根本途徑。在經濟轉型時期,有些政府官員不懂經濟規律,利用手中的權力瞎指揮,過多干預經濟活動是造成許多經濟泡沫的重要原因。因此,實現政企分開,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可以有效地減少經濟泡沫。
在泡沫經濟中,價格上升,需求也上升,這說明泡沫經濟並不遵照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則。泡沫經濟是市場失靈的一個非常特殊的典型。加強市場機制並不能夠解決泡沫經濟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因此,一旦確認某些問題是泡沫經濟所造成的後果,那麼就需要採取一些特別的措施。如果在這個時候還認為市場機制能夠最終解決問題,那麼就未免書生氣十足,很可能會喪失時機,貽誤大局。
Ⅷ 日本泡漠經濟是怎麼回事呢
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突然減緩,股市也由當時的最高峰的16000點猛跌到6000到尺枝搏3000點,很多的象中國一樣的股民破產搭寬,他是由於八十年代末的美國和日本簽定的廣場協定間接引起的,就是逼日元升值,從而使日本產生大量的陵祥經濟泡沫,當破裂時引起的恐慌嚴重打擊了日本的信心,從而開始了十幾年的低迷期,因為當時的日本的後勁很足,很有信心成為經濟第一強國,但九十年的這一事件使一切都成為了泡影
Ⅸ 日本CPI1991年來首次突破了3%,日本的通貨膨脹率為什麼這么低
日本CPI1991年來首次突破了3%,日本的通貨膨脹率低的原因是因為泡沫經濟帶來的經濟下滑。
日本自從1990年開始,與美國等國家簽署了廣場協議,刺穿了高昂的房價,導致了泡沫經濟的產生。
而今年美國瘋狂的加息,歐洲各國也都跟著瘋狂加息,導致了通貨膨脹十分嚴重,而日本常年通貨膨脹低迷,終於在今年美國瘋狂加息的情況下突破了3%,因為日本的美元外匯儲備是非常多的,所以日本的經濟跟著美國走的。
Ⅹ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強到什麼程度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規模超過美國蘇聯。日本人均GDP全世界第三,和盧森堡瑞士同級別,而且日本GDP達到了美國的70%,理論上東京地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70年代時期,當中國工人還在拿著最高80塊錢的薪資,日本人就已經實現了月入過萬,揣著大把鈔票滿世界度假。到了80年代初期中國人均GDP只有205美元時,日本已經達到了9000美元。
到了80年代末中國GDP上升至770美元,此時日本卻達到了恐怖的33000美元,這就是令所有人都羨慕不已的泡沫經濟時代。
形成原因:
日本從1955-1985年,完成了經濟起飛,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手中有了錢的日本企業和居民信奉「土地神話「,日本是一個島國,山地多,平原少。土地成為日本的稀缺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和城市佔地不斷增加。
同時,由於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土地投資的增加,地價特別是城市房地產價格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然而,日本人將這種趨勢絕對化了,認為地價只會上升,不會下降,以至把房地產投資作為一種資產保值和增值的方式。
他們開始製造土地泡沫,從8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地價飛漲,投機者以升值了的土地作抵押,可以從銀行取得更多的貸款,然後再去尋求新的投機機會,於是有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土地,造成房地產價格的進一步上升。
日本的銀行業是「土地神話」的忠實信奉者。80年代後半期,由於金融自由化、利率自由化的發展,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劇,銀行的籌資成本趨於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把房地產作為尋求高回報率的途徑,對房地產業的融資大幅度增加。
若以1985年3月為基期,到1991年3月,銀行業的貸款量增加了60.6%,而同期對房地產貸款的增加量卻高達150.6%。
銀行對房地產業的貸款余額由1985年3月 17.1萬億日元增加到1991年3月的42.8萬億日元,同期的房地產貸款在銀行全部貸款余額中的比重由7.2%上升到11.3%。進入90年代,「土地神話」同泡沫經濟一起破滅,以土地為抵押的貸款項目便成了難以消化的不良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