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說明什麼求高手解答
1.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指的是人民幣貸款余額和外幣貸款余額,一般可說明金融機構對社會的信貸投放規模,但近年來,由於銀行業績考核的壓力,許多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了完成存款指標,做了大量的內保外貸、外保內貸等產品,即存貸款同時增加,所以有一定的水分。
2.貸款余額指至某一節點日期位置,借款人尚未歸還放款人的貸款總額。亦指到會計期末尚未償還的貸款,尚未償還的貸款余額等於貸款總額扣除已償還的銀行貸款。
3.貸款余額不是貸款數額,貸款數額是指合同數額,是一個不變的數額。貸款余額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業銀行已經發放的貸款總和。銀行的考核指標中有存貸比,即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之比不能超過75%,否則就會違規,並存在很大風險,存款余額為負債指標,貸款余額為資產指標。
拓展資料:
一、什麼是貸款總額和貸款余額
貸款總額是指企業在會計期末其貸方發生額的合計數,它表示企業向銀行舉債或融資的總額,而貸款余額是指到會計期末尚未償還的貸款,尚未償還的貸款余額等於貸款總額扣除已償還的銀行貸款。
即短缺貸款或長期貸款科目的貸款余額=前期貸款余額+本期貸方發生額(融資增加數)-借方發生額(償還貸款數)。
二、資金的影響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反映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我們知道,資金是經濟運行的動力,也是結果。一個城市能匯聚多少資金,顯示出這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
資金是經營工商業的本錢,同時也是國家用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物資或貨幣。資金是以貨幣表現,用來進行周轉,滿足創造社會物質財富需要的價值,它體現著以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資金是墊支於社會再生產過程,用於創造新價值,並增加社會剩餘產品價值的媒介價值,也是指資金管理,意思是說在任何一次交易中,只使你的一小部分資金承擔風險。
❷ 中國銀行深圳分行貸款余額
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人民幣個人貸款余額突破了500億元。
深圳中行是深圳地區最早開辦個人貸款業務的銀行,多年來該行一直以開拓創新的精神發展業務,創立了業內首個個人貸款綜合品牌「理想之家」,還率先研發推出個人抵押授信額度貸款、「步步高」樓宇按揭貸款、「任我行」汽車按揭貸款和房貸理財賬戶等產品,並成立了業內首家汽車貸款中心。近期該行面向房貸存量客戶和一手樓增量客戶推出的「房車通」個人購車貸款,更以最高貸款成數8成、最高貸款金額100萬元、最長貸款期限5年、最優貸款利率等優惠廣受關注,活動開展20來天已有超百名客戶報名。
❸ 本外幣存貸款差
存貸差
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差額
存貸差指的是銀行的存款大於貸款,即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差額。如某銀行存款為10億,貸款為8億,則存貸差為2億。銀行可以是單個的銀行,也可以是集合的銀行,就集合的銀行來看,也就是如果把全國的銀行看成是一家銀行來看,在不考慮黃金和外匯的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永遠等於銀行的存款加流通中的現金,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體系是永遠不會存在存貸差的。
中文名
存貸差
外文名
Bad loan
在存在外匯和黃金的情況下,由於外匯、黃金轉換為貨幣與一般的影子貨幣轉換為貨幣的方式不同,銀行體系會存在存貸差。比如,國家有外匯籌備8千億美圓,這8千億美圓作為影子貨幣,它不是通過債權、債務關系而轉換為貨幣的,它是通過買賣關系轉換為貨幣的。中央銀行收購這些貨幣需要發行6萬4千億的人民幣,這時中央銀行的資產為8千億美圓,負債(或存款和現金)為6萬4千億人民幣,顯然這6萬4千億的存款或現金就會成為銀行體系的存貸差。黃金創造銀行體系存貸差的原理和外匯創造存貸差的原理相似,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對於單個的銀行來說,不管存在或不存在外匯和黃金,它都有可能出現存貸差。影子貨幣轉換為貨幣可以在一家銀行完成,也可以在一家以上的銀行完成。當影子貨幣轉換為貨幣在一家以上的銀行完成時,單個銀行的存貸差就出現了。為了解決單個銀行的存貸差問題,國家設立了銀行之間的拆借市場。比如,張三抵押10億影子貨幣給中國銀行借得款項8億人民幣,張三將借來的8億存入工商銀行,這時,中國銀行有8億的債權資產,同時,增加8億的對工商銀行的債務,或者減少8億的存款。如果中國銀行只有5億的存款,這時中國銀行就有可能向工商銀行拆借3億的貨幣,這中間就包含所謂的存貸差的問題。銀行間(注意是銀行!)凈債權的銀行就是存差的銀行,凈債務的銀行則是貸差的銀行。
如果銀行體系的存貸差是由於外匯或黃金轉換為貨幣所引起的,我們要解決存貸差的問題,就必須解決外匯、黃金轉換為貨幣的問題。至於銀行之間存在的存貸差問題,則是永遠會存在的,因為每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規模是不一樣,通過拆借市場,銀行之間很容易以債權債務的關系解決這些問題。
當一個人的存款大於貸款時,此人有儲蓄,當一個人的貸款大於存款時,此人就是負儲蓄。在不考慮黃金外匯的情況下,由於貸款= 存款+ 現金,如果把現金當存款處理,則貸款 = 存款。
循環經濟學還告訴我們,社會可以解剖為六個層次的人,如果我們把社會的人簡化為自然人和企業,再把自然人和企業集合化,則社會就只有集合的企業和集合的自然人了。把人和前面貸款等於存款結合起來看,中國所謂的高儲蓄國家就是集合的自然人是存款一方的國家,美國所謂負儲蓄的國家就是自然人是貸款一方的國家。在中國,由於集合的自然人是存款的一方,貸款的就自然是集合企業的一方。在美國,由於貸款是集合自然人的一方,存款就是集合企業的一方。
必須指出的是:有儲蓄的人不一定是有錢人,沒有儲蓄的人不一定是窮人。因為資產除了貨幣資產外還有非貨幣資產,比如,張三有1千萬的股票資產,同時張三有10萬的銀行借款,李四有10萬的銀行存款,可李四沒有其他的資產,在這種情況下,李四雖然存款比張三的多,張三仍然比李四有錢的多。決定一個人有錢或沒有錢的是他的總資產,而不僅僅是他的貨幣資產。
存貸利率是分開來講的,就是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存貸款利差在之前是銀行的主要業務收入,占銀行的很大份額,也是銀行的主營業務,存貸款利率都是隨著存款准備金的變動而變動的,都是同向的,但不存在線性關系,一般來說存款利率要低於相同情況下的貸款利率,這也就是存貸款利差 。
銀行吸收存款,需要給存款人利息。——存款利息
銀行發放貸款,收取貸款人的利息——貸款利息
貸款利息>存款利息。這個是確定一定以及肯定的。
貸款利息-存款利息=存貸利差。
銀行就是依靠存貸利差賺錢的。
人民幣存款利率表
請選擇時間 以查看對應利率 日期:2007-12-21
項目
年利率%
一、城鄉居民及單位存款
(一)活期 0.72
(二)定期
1.整存整取
三個月 3.33
半年 3.78
一年 4.14
二年 4.68
三年 5.40
五年 5.85
2.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
一年 3.33
三年 3.78
五年 4.14
3.定活兩便 按一年以內定期整存整取同檔次利率打6折
二、協定存款 1.53
三、通知存款 .
一天 1.17
七天 1.71
------------
貸款利息:
人民幣貸款利率表
請選擇時間 以查看對應利率 日期:2007-12-21
種類項目
年利率(%)
一、短期貸款
六個月以內(含六個月) 6.57
六個月至一年(含一年) 7.47
二、中長期貸款
一至三年(含三年) 7.56
三至五年(含五年) 7.74
五年以上 7.83
三、貼 現
貼現 以再貼現利率為下限加點確定
註:人民銀行歷次存款利息調整對照表
從以上數據來看,貸款利率-存款利率=差不多5%-7%的樣子吧年利率)
附:北碚區統計局 2005-10-8
存貸差擴大 存貸比下降
──重慶直轄以來北碚金融機構存貸差淺析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迅速發展,金融業已滲透到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加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業成為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國家通過貨幣政策,運用貸款限額、利率等金融調控手段,適時地調控貨幣供應量和結構,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經濟結構的改善,達到調節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效益的目的。重慶直轄以來,北碚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截止200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97億元,比1997年增加36.39億元,年均增長9.8%。良好的經濟發展形勢為金融業提供了優越的發展環境,我區金融業得以快速發展,存貸款大幅度增長,為我區經濟發展發揮了有益的調節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我區金融機構存貸差由負轉正並呈逐步擴大態勢,資金市場明顯「供大於求」,對優化社會資金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新的課題。本文就直轄以來我區金融機構存貸差的成因進行簡要分析,為各級領導和金融企業提供有益參考。
一、我區金融機構存貸差現狀
1、各項存款快速增長。2004年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0.17億元,比1997年增加71.95億元萬元,年均增長19.8%。從結構上分析:一是企業存款快速增長。直轄以來,我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做大做強工業企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1998年的88戶,增加到2004年的143戶,實現利潤總額由虧損17060萬元增加到盈利22506萬元,企業數量的增加、經濟效益的穩步提高,使企業存款由1997年的84685萬元增加到2004年的287425萬元,年均增長19.1%。二是居民儲蓄存款大幅提高。經濟的持續發展,使我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4249元增加到2004年的899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的2060元增加到2004年的3280元,分別增加了4742元和1220元。城鄉居民儲蓄余額由1997年的181463萬元增加到2004年710731萬元,人均儲蓄存款增加了8047元。
2、貸款增長相對較慢。2004年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07801萬元,比1997年僅增加201156萬元,年均增長僅為7.5%,平均每年比存款余額增幅低12.3個百分點。貸款增長較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亞洲金融危機和企業信用等級不高的影響,銀行業產生懼貸現象。二是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銀行業出現惜貸現象。三是企業還貸意識增強,企業貸款回籠加快。
3、金融機構存貸差由負轉正,並不斷擴大。1997年我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大於存款余額,存貸差為負,但從1998年開始,存貸差由負轉正,存差取代貸差成為我區金融機構運行新的狀態,並呈逐年擴大趨勢。1998年,存貸差為32398萬元,1999、2000年出現大幅增長,分別增長120.8%和96.0%,其後年份的增幅都超過了28%。2004年末,我區金融機構存貸差達493880萬元,比上年末增加112503萬元,增長29.5%,存貸比由1997年的1.09降為2004年的0.55。到2005年8月末,我區存貸差已達569792萬元,存貸比為0.47。
北碚區直轄以來存貸差情況表
年份年末存款余額(萬元)比上年末增長%年末貸款余額(萬元)比上年末增長%存貸差(萬元)存貸比
1997年28217227.530664534.3-244731.09
1998年36108528.03286877.2323980.91
1999年43923821.636770011.9715380.84
2000年51191916.53717151.11402040.73
2001年58380314.03909485.21928550.67
2002年68673517.643873712.22479980.64
2003年84947723.74681006.73813770.55
2004年100168117.95078018.54938800.51
4、我區金融機構存貸比橫比最低。在都市發達經濟圈九區中,除渝中區的存貸差為負以外,其餘各區存貸差均為正數,且只有渝中區的存貸比大於1,我區的存貸比2004年末為0.51,2005年8月末為0.47,而其餘七區的存貸比均在0.60以上。
都市發達經濟圈2004年末及2005年8月末存貸差、存貸比對比表
區名2004年末2005年8月末
存貸差(億元)存貸比存貸差(億元)存貸比
北碚區49.390.5156.980.47
渝中區-225.591.22-231.141.23
沙坪壩區93.950.6.850.64
九龍坡區114.870.71103.230.75
南岸區47.900.7661.080.73
江北區100.520.6291.610.64
大渡口區23.830.6021.940.66
渝北區72.060.6081.030.61
巴南區36.100.6340.070.60
二、存貸差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
1、存款剛性增長。直轄以來,我區經濟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1997-2004年,在崗職工人均工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3.8%、11.3%、6.9%。在目前住房、教育、醫療等支出明顯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可供城鄉居民選擇的投資渠道較為狹窄、城鄉居民對未來預期收入不確定的情況下,居民持幣的預防性顯現出較強的儲蓄剛性增長,城鄉居民儲蓄余額以每年21.5%的速度遞增。另外,企業不斷改善經營模式,利潤增長較快,自有資金增多,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相對減弱,直轄以來企業存款凈增202740萬元。
2、貸款新增乏力。為降低銀行風險,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觀政策提高銀行貸款門檻,銀行自身在加強審查把關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了還貸能力較強的大企業,出現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難的局面。同時企業信用等級不高,拖欠、逃避貸款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受「三金三亂」的影響,銀行後悸未消,存在懼貸心理。另一方面,我國為加速提高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增強其抵禦風險的能力,加之幾大商業銀行股改上市,加大了剝離不良資產和核銷呆帳貸款的力度,2003—2004年我區工行、建行剝離不良資產和核銷呆帳達4.73億元,2005年1-8月達3.82億元。這些因素都導致我區銀行信貸余額的減少,使得銀行帳面存差擴大。
三、存貸差不斷擴大所帶來的影響
1、存貸差拉大,存貸比下降,不利於金融系統本身發展。直轄以來,我區存貸差持續擴大,存貸比不斷下降,2004年全區存貸差是1998年的15倍,比1997年增加51.84億元,存貸比由1997年的1.09下降到2004年的0.51,下降了58個百分點。存貸比越高,雖然發生不良貸款的風險性加大,但當期盈利能力越強;反之存貸比越低,在風險降低的同時,當期盈利能力會受到削弱。如果金融部門不把一定比例的資金投放出去,而自身卻要負擔相應的存款利息,即存貸比的不斷下降將會導致金融機構的盈利空間縮小,這與銀行本質相悖,將最終導致銀行業經營陷入困境。
2、金融貸款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協調,不利於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經濟增長需要投入,需要資金支持,引發貸款需求,貸款增長是經濟增長的保證。因此一般來說,金融貸款與經濟總量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度。1997-2004年,我區地區生產總值由44.58億元增加到80.97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年均增長9.8%;而同期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年均僅增長7.5%,比GDP年均增幅低2.3個百分點,比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年均增幅低2.7個百分點。說明我區金融貸款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如果不解決好金融機構貸款的有效運用和持續增長,將阻礙我區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3、貸款供需矛盾突出,不利於加快企業發展。由於銀行存款持續、快速增加,銀行資金充裕,而企業有效需求不足,導致銀企之間資金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表現在:一方面銀行有款貸不出、不敢貸;另一方面企業需款貸不到。大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願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資金問題,但企業信用等級低、抵押擔保不足,是銀行不敢放貸、謹慎放貸的主要原因,而銀行貸款資格審批嚴格、手續繁瑣與企業自身素質不高的矛盾導致許多企業貸不到款。如何解決好當前銀企之間的這一矛盾,實現銀企雙贏是當務之急,否則,企業的發展將步履緩慢,後勁不足。
四、正確認識存貸差,實現金融資源合理配置
存貸差的不斷增大,表明存款資金資源中有一部分沒有實現優化配置,造成了地區資金浪費或流失。要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引導作用,構建高效的信貸資金供求銜接機制,從而更好地發揮資金有效配置的作用,提高全社會的資金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1、政府部門要把完善金融市場、優化金融環境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工作來抓,切實解決好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資市場,使企業能從多渠道獲得資金。二是政府部門與銀行應重新審視「抓大放小」的政策,降低中小企業貸款「門檻」。長期以來各商業銀行對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爭著支持,形成無序競爭;而對規模小、效益不高的企業都不願意支持,造成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缺失。
2、企業要樹立北碚誠信企業形象,進一步取得銀行支持。企業要主動適應銀行游戲規則的改變,樹立北碚誠信企業形象。第一、健全財務制度。嚴格按照會計法規和商業銀行要求,建立全面、准確、真實的財務制度,定期向相關各方提供全面的會計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企業的「信用形象」。第二、及時還本付息,樹立良好信譽,樹立守信用、重履約的良好形象。第三、加強資金管理,主要是合理利用,加快周轉,保持合理的貸款水平,制定有效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加快資金回籠。
3、金融機構要轉變觀念,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首先,銀行要充分認識只有貸款才能獲利、才能使銀行充滿活力的重要性,改變存款立行的觀念。其次,建立一套新的信譽評價和風險評估標准,做好對企業的市場分析、前景分析,建立一套符合企業發展的信譽和風險評估標准,為大規模、高效益的企業提供服務的同時,開拓市場,為一大批規模雖小但業績好、有市場、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獲得貸款創造條件。再次,改進貸款管理制度。在貸款管理方式上,完善信貸資金的授權授信制度,適當下放貸款審查、發放權力,為中小企業獲得資金打開方便之門。最後,建立和健全社會信貸服務體系,解決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快銀企間信息的傳遞。
4、營造投資環境,吸引大企業入駐。政府部門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北碚地理、環境、資源優勢,不斷改善投資軟、硬環境,吸引大項目、大企業入駐我區。大項目、大企業的入駐將拉動我區貸款需求,加快優化北碚金融機構資金合理配置的速度,從而推動全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❹ 借貸資本的提高效率
我國借貸資本效率不斷下降,金融機構貸款和貨幣供應量大幅度增加。但仍不足以扭轉通貨緊縮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單一的融資形式和融資渠道,造成社會資本循環周轉阻滯。不能僅靠增加貸款量和貨幣供應量來解決通貨緊縮問題,而應該綜合治理,特別是要發展、完善金融市場,發展多種融資形式,盤活貨幣資本存量,用好增量,提高借貸資本效率,使貨幣和信貸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借貸資本效率是指一定量的貸款所能推動的經濟量,它不僅是衡量信貸對經濟作用力大小的重要指標,是決定銀行效益的重要因素,由於貨幣擴張與收縮是通過信貸渠道,它也是決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及貨幣政策作用於經濟的力度的重要因素。2001年4季度末我國金融機構資產分布:銀行和信用社佔91.4%,其他金融機構佔8.6%,在存款貨幣銀行的資產總量中貸款佔70%,金融的穩定關鍵也在貸款效率。目前我國金融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一定量的貸款、一定量的貨幣量所能推動的經濟量不斷下降。貸款量、貨幣供應量佔GDP的百分比不斷上升,經濟中堆集這么大量的貨幣資本和貨幣量,這是很大的隱患。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作出正確的決策,防患於未然,使貨幣、信貸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
近幾年來,我國貸款效率不斷下降。從表1、表2 可以看出,我國金融機構貸款相當於GDP的百分比,近10年有不斷上升的趨勢,2001年高達126.8%,預計2002年還會繼續上升。1996年美國GDP為7.5萬億美元,美國商業銀行總資產4.4萬億美元,其中貸款佔61%,計 2684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35.8%。1998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來,貸款相當於 GDP的比重不斷上升。1994年以來,貸款增加額為GDP增加額的百分比不斷上升,特別是1998年以來,兩者之比大幅增加。1997年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為74462.6億元,2001年95933.0億元,增加21470.4億元,同期消除季節性因素的金融機構貸款則由73584.6億元增加到 121678.6億元,增加48094億元,為名義GDP增加額的224%,四年中平均增加2.24元貸款才能增加1元GDP,大大超過20世紀90年代前期水平,也大大超過1993—2002年的平均值。
貸款增加會使衍生存款增加,從而使貨幣供應量增加,1998年以來貨幣供應量也大幅增加,大大超過GDP增長幅度。
1998年以來貨幣供應量也大幅增加。1997年消除季節性因素的廣義貨幣M2為90625.4億元,狹義貨幣M1為33941.3億元;2001年 M2為157235.2億元,增加66609.8億元,Ml為57316.8億元,增加23375.5億元,同期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增加 21470.4億元,M2、M1的增長額是同期GDP增長額的310%、109%。1998—2001年,實際GDP平均增長7.5%,M2年均增長 14%強,M1年均增長 14.5%。2001年與1998年相比,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0.8%,零售商品價格總水平下降5.7%。M2、M1的年增長率要比經濟增長率加通貨膨脹率之和高出6.5—7.2個百分點。1997—2002年,美國廣義貨幣分別增長5.6%、8.5%、6.3%、6.2%,狹義貨幣分別增長- 1.3%、2.1%、1.8%、-1.6%;日本廣義貨幣分別增長3.8%、4.4%、2.6%、2.2%,狹義貨幣分別增長8.9%、6.1%、 11.8%、4.1%;歐元區廣義貨幣分別增長4.6%、4.6%、7.3%、6.0%,狹義貨幣分別增長7.1%、9.5%、10.3%、5.7%。同期美國消費物價年變化率為2.3%、1.5%、2.2%、3.4%,日本為1.7%、0.6%、-0.3%、-0.6%。2001年,我國廣義貨幣量相當 GDP的163.9%,狹義貨幣量相當GDP的59.7%。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幅度及相當於GDP的比例均大大超過美國等經濟發達的國家。應該說,我國當前貸款總量、貨幣供應總量是比較寬松的。
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2001年是1995年的164%,而同期企業存款則是300%。企業存款相當於GDP的百分比由1995年的29.38%提高到 2001年的53.73%。2002年前3季度企業存款累計增加6359.6億元,餘款達56713億元。預計2002年GDP可達103000億元,按 9月末企業存款余額計算,相當於GDP的55%。5000戶工業生產企業貨幣資金佔用系數(為了實現一定量的產品銷售需要佔用的貨幣資金數量),1996 年12月為7.99, 2000年12月為15.36,2001年11月為 14.58。這些數據都表明,當前從總體看,我國企業貨幣資金是比較寬松的。
當前借貸貨幣資本也是供應大於需求。金融機構存款大於貸款的差額:1996年末7149.3億元,1997年末 7476.2億元,1998年末9137.8億元,1999年末15044.6億元,2000年末 24433.3億元,2001年末31302.5億元,2002年9月末39515億元。2002年9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儲備率平均為 4.93%。以上數據表明,相對經濟增長率來講,目前貸款量、貨幣供應量、企業貨幣資金量都是比較寬松的,但實際產出並未達到潛在生產能力,價格水平持續負增長。零售物價指數1998年以來歷年都是負增長,居民消費價格2000年上升0.4%,2001年上升0.7%,但從2001年11月開始直到 2002年9月,持續11個月負增長,2002年前3季度商品零售價格下降1.4%,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8%,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2.9%。這表明通貨緊縮的趨勢並未根本扭轉。經濟中堆集這么大量的貨幣和貨幣資本,這是隱患。 為什麼比較寬松的貨幣與貨幣資本仍不能根本扭轉通貨緊縮趨勢,促使社會達到充分就業狀態,而且借貸資本效率不斷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宏觀經濟層次來看,目前我國有35%以上的社會生產能力過剩,社會有效需求不足。1998—2001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僅3, 59%,大大低於7.5%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雖然 1998—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9%,與經濟增長率相當,但由於收入結構的變化和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減弱,相對於社會生產能力來說,有效消費需求不足。1996—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增長分別為:14.8%、8.8%、13.9%、5.1%、9.2%、 12.1%,大大低於「八五」時期水平。1991—1995年我國外貿凈出口222.8億美元,1996--2000年則為1493.6億美元。這說明,當前我國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內需不足。根據世界銀行計算,我國2000年GDP增長8%,對GDP增長率的百分點貢獻,內需為7.5,凈出口為0.5。為了緩解當前生產能力過剩的矛盾,需要從調整供應結構和增加有效需求兩個方面著手,這需要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穩健的貨幣政策應增大積極性,積極的財政政策不能馬上淡出。
從微觀經濟層次來看,一些企業尚未完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營管理不善,市場銷售情況不好,資金效益不佳。借貸資本運動是以職能資本運動作基礎。工、商企業資本循環周轉不流暢,當然就會影響借貸資本的效率。
但是形成借貸資本效率低下,而且被人們忽視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從中觀層次來看,我國的金融市場基本上是一個單一融資形式和單一渠道的畸形市場,造成了社會資本循環周轉阻滯。
市場經濟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市場要能優化資源配置,需要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1)有自己獨立財產,承擔民事責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按市場需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2)發育完善的市場體系,其中包括發育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的部門、不同的企業,資本循環周轉有不同的特點,因此要求有不同的融資形式與不同的融資渠道。概括地說,需要兩種融資形式共同並相互滲透地發展。一是資金盈餘者與資金短缺者不通過金融中介憑證(存、貸款單據)的直接融資,二是資金盈餘者與資金短缺者通過金融機構的金融中介憑證的間接融資。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這兩種融資形式是相互滲透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資料:美國民眾以共同基金、個人賬戶投資股市資金為13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 130%。美國股票市值相當GDP的168%,大大超過了美國商業銀行的信貸與租賃資產。而且經濟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多混業經營、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互滲透。
從總體看,我國經濟中的貨幣資本比較寬松,2002年8月末,金融機構中的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3萬億元,企業存款余額5.5萬億元,流通中現金1.57萬億元,僅此三項共15.37萬元,約相當 2002年GDP的153%。同期,我國上市公司1197家,總股本5154億股,其中流通股本1600億股,股票總市值4.65萬億元,其中流通市值1.53萬億元,流通市值約相當2002年GDP的15.2%。 199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以來,到2002年8月證券市場在境內外累計籌資 8270億元,而1990——2001年我國金融機構累計貸款增加10.2萬億元,2002年8月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12.3萬億元,是股市籌集資金的14.87倍。1996年美國商業銀行貸款只相當於GDP的35.8%,我國按2002年8月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計算,約相當當年GDP的119%。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也很不發展,2000年企業債余額僅861.63億元,占整個債券市場的比例為3.93%。
目前我國的貨幣市場主要是金融機構之間拆借資金,而不是工商企業為主體的短期直接融資市場,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很不發展。2002年9月末,企業存款約相當全年GDP總值的 55%,約相當全年工業增加值的119%。應該說,從總體看企業貨幣資本是比較寬松的,如果能發展商業信用和商業票據流通,首先在企業之間相互調劑資金餘缺,這不僅可以相應減少銀行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也可以加速社會資本的循環周轉。
以上數據表明,我國的金融市場主要是以金融機構的金融中介憑證為媒介的間接融資市場,單一的融資形式造成兩方面不良後果。一方面,金融風險集中在存款貨幣銀行;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要求多種融資形式與多種融資渠道,這種單一的通過金融中介憑證的間接融資,難以滿足不同企業、個人在不同時期的融資要求,造成社會資本循環周轉阻滯,從而使貸款效率低下,也導致銀行效益低下。 我國已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很不完善,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場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要把完善金融市場作重點,使市場能在國家調控下對優化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第一,發展以上商企業短期直接融資為主體的貨幣市場,這首先要發展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
商品賒銷是商業信用的主要形式。在這種形式下,借貸資本運動與產業資本的運動尚未分離,而是結合在一起,商品賒銷者是為了實現商品資本向貨幣資本的轉化,完成資本的循環,主要不是追逐借貸利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這種商業信用也是一種競爭手段,提供商業信用的企業一般給予接受商業信用的企業較為優惠的條件,同時這往往是兩個彼此比較了解與信任的企業之間發生的信用關系。因此,它是企業之間短期直接融資的一種最靈活的形式。在歷史上,商業信用先於銀行信用,銀行信用是在商業信用存在局限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即使在銀行信用很發達的國家,一部分銀行信用也以商業信用為基礎,如票據貼現、票據抵押貸款。我國應該重視這個歷史經驗。
2002年9月末,我國金融機構企業存款余額達56713億元,它相當全年GDP的55%,全年工業增加值的119%。1996年美國GDP為7.5萬億美元,商業銀行負債和資本總額4.4萬億美元,各項存款佔65%,計2.86萬億美元,相當GDP的38%。相對GDP和工業增加值來看,我國企業的貨幣資本從總體看是比較寬松的,許多效益好的企業並不缺乏貨幣資本,主要是貨幣資本的分布不均衡,有些企業有餘,有些企業短缺。如果在企業之間發展以賒銷、預付為主要形式的商業信用,首先在企業之間發展短期直接融資,就可以加快整個社會資本的循環周轉,同時也可相應減少銀行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
要發展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必須允許商業票據流通,並在商業票據流通的基礎上發展銀行業的票據貼現和票據抵押貸款,把短期直接融資與短期間接融資結合起來。由於商業信用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完全取代銀行信用,但它可以相對減少銀行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的數量,提高借貸資本的效率。
第二,大力發展與規范資本市場
我國資本市場很不發展,也欠規范。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開始形成。1991年到 2002年8月底,證券市場在境內外累計籌集資金8270億元,流通股市值1.53萬億元,股市規模明顯偏小。但企業債券規模更小,我國債券市場基本上是國家債券市場。2000年末,國債余額13674億元,占債券市場份額的62.38%,金融債余額7383.28億元,占債券市場份額的33.68%,企業債余額861.63億元,占債券市場份額的 3.93%。到2002年6月末,國債余額達17193億元,金融債余額達8967億元,企業債余額無明顯變化。我國金融債基本上是由政策性銀行發行,可以視同國家債券。目前國債余額和金融債余額要佔到債券市場份額的約97%。股票和債券是企業直接融資的基本形式,直接融資渠道不暢,迫使企業只能通過存款貨幣銀行間接融資。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發展資本市場,重點應該是發展股票和企業債券市場。
從總體看,企業是資金短缺者,居民是資金盈餘者,這一點各個國家都是共同的。2002年9月末,我國金融機構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達8.4萬億元,1—9月儲蓄存款累計增加10462億元。 9月末流通中現金余額1.6萬億元,約85%,即1.36萬億元在居民手中,僅此兩項居民金融資產即達9.76萬億元。現在居民金融資產總計約12萬億元,而以個人賬戶、投資基金投入股市的資金約8000億元,僅占居民金融資產總數的6.7%。居民對股票和企業債券的需求有很大潛力。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與國外資本市場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我國股票供應者主要是政府,股票需求者最終是居民,也就是說,股票供應是政府行為,股票需求是個人行為。因此,要使中國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居民之間的利益關系。政府要在股票供應方面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果只看到居民有12 萬億元的金融資產,每年以1萬億元以上的速度在增長,6000多萬人有餘錢可以炒股票,只是想到從股市圈線,去救助一些有困難的企業,中國股票市場是沒有什麼發展前途的。中國股票市場要穩定健康發展,首先需要政府做好股票供應工作,政府應向股票市場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即讓素質和效益好、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的股票,以比較低的市盈率倍數 上市,要讓利於民、放水養魚。這樣才能為股市的穩定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有供應必須有需求。我國現在股市投資者絕大多數是個人。由於信息不對稱,個人投資股市需要很高的信息成本,這種信息成本是絕大多數散戶難以承擔的。我國應大力發展投資基金,不僅要大力發展公募投資基金,還應發展私募投資基金;允許外資企業發行A股並進入A股二級市場;允許社會保險資金、商業保險資金有控制的進入二級市場;吸收境外可靠投資者進入A股二級市場。在發展股票市場同時,積極發展企業債券市場。
只有加強監管,才能保證證券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因此要健全法律、法規,保護投資者權益,特別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
第三,進一步調整貸款結構,提高貸款效率 2001年12月末,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總額112314.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63327.2億元,中長期貸款39238.1億元。短期貸款中短期工業貸款18636。7億元,為同年工業增加值42607億元的 43.7%,短期商業貸款18563.4億元,為同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7595億元的49.4%。短期工、商業貸款是滿足工、商企業對流動資金的臨時需要,工業流動資金貸款主要是滿足企業原材料儲備、在產品、產成品佔用資金的需要,商業流動資金貸款主要是滿足企業庫存商品佔用資金的需要。短期工業貸款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短期商業貸款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都很高,這表明工、商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是很寬松的。在我國,消費貸款在貸款總額中所佔比重很小。根據我國金融統計口徑,對個人住房貸款和耐用消費品貸款統稱之為消費貸款,目前金融機構對個人主要是發放住房貸款,到2002年6月末,金融機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6630億元,占同期貸款總額的5.5%,9月末,汽車消費貸款余額936億元,1996年美國商業銀行貸款結構是:房地產貸款佔41%,消費貸款佔20%,兩項合計佔61%,對工商業貸款佔25%。美國商業銀行貸款主要是面向個人,我國存款貨幣銀行貸款主要是面向企業。當年我國生產能力相對過剩,有效需求不足,與其發放大量流動資金貸款增加企業商品積壓,不如擴大消費貸款,增大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擴大當期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我國已正式加入世貿組織,經濟與國際接軌,我國經濟的相對優勢在製造業。製造業增加值在 GDP中所佔的比重基本上維持在40%以上,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製造業,製造業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業人口,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也有將近一半流入製造業, 20世紀90年代以來,製造業的出口一直維持在80%以上,創造了3/4的外匯收入。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在製造業。我國已成為製造大國,但我們的產品品種少、檔次低、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製造業要加強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能力,需要在技術設備方面不斷更新改造,這需要銀行貸款支持。如果能採取財政貼息,金融機構發放以更新改造為主要內容的中長期貸款,也可以發放一些中長期貸款用於有經濟效益的基礎設施投資,以增加投資需求,這有利於拉動經濟增長。
借貸貨幣資本是商品,是商品就要講營銷。存款貨幣銀行應完善貸款營銷制度,形成激勵與制約機制。同時,政府應完善金融法制,保證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如果採取以上這些措施,借貸資本效率將會提高,貨幣、信貸推動經濟的力度和金融的穩定性會加強。
❺ 貸款余額是什麼意思
貸款余額指至某一節點日期為止,借款人尚未歸還放款人的貸款總額。亦指到會計期末尚未償還的貸款,尚未償還的貸款余額等於貸款總額扣除已償還的銀行貸款。
貸款投向進一步優化。前三季度全市新增的本外幣企業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中,投向第二產業的貸款增加865.2億元,其中製造業貸款增加351.9億元;投向第三產業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運倉儲郵政業和租賃商務業的貸款分別增加348.2億元、325.2億元、263.5億元、122.9億元。個人住房貸款投放加快,前三季度全市新增本外幣個人消費貸款273.9億元,同比少增162.4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增加91.2億元,同比少增134.4億元。從個人住房貸款投放節奏看,第三季度全市新增本外幣個人住房貸款90.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79.5億元和53.8億元,其中9月份增加37.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2.7億元和34.2億元。前三季度全市個人汽車消費貸款和其他消費貸款分別增加98億元和85.6億元,同比分別少增16.5億元和11.4億元。
【拓展資料】
貸款指國家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借款人所提供的按約定的利率和期限還本付息的貨幣資金。貸款按期限長短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按有無擔保劃可分為信用和擔保貸款,按貸款的使用對象和用途可分為農村工商、消費貸款等,按個人貸款的種類可分為個人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公積金以及個人住房組合貸款。在會計處理上,企業的貸款可以根據貸款期限的長短並通過「短期借款」科目或「長期借款」科目進行核算,然後通過「應付利息」科目核算貸款利息。
❻ 中國從2000年到2010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分別是多少
中國從2000年到2010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
2010年5.73萬億元,2009年4.4萬億元,2008年3.01萬億元,2006年2萬億元,2004年1.59萬億元,2003年1.2萬億元,
個人房屋抵押貸款是指:
(1)借款人以本人名下的房產抵押,向貸款人申請用於個人合法合規用途的人民幣擔保貸款,用途包括個人購房、購車、消費、經營及其他合規合法等多種用途。
(2)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據此相應調整。
❼ 深圳這個城市
總結回答:
1、深圳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男:女=1:7
2、深圳的冬天不冷,因為什麼所謂的冬天其實就是秋天
在深圳
夏天有9個月(4~10月)
另外一個半月春天
一個半月秋天
3、深圳的治安
關內很亂,關外相當亂.
令人防不勝防啊!!
這個號稱有1100萬人口的城市只按200萬人口來配置警力
有時候不是說小心就沒問題的 ?
4、深圳的平均工資水平
2006年
深圳平均工資
2700左右/月
最低工資
810/月
5、深圳到香港
1)每隔3分鍾就有一班車
2)羅湖出來就過關到了深圳,就見到深圳火車站
祝你好運
回答者:wuhaorn - 高級經理 六級 5-15 10:03
一、深圳市男少女多是因為太多的低附加值「三來一補」工廠絕大部分是女工,因此造成男女比例失調,深圳關內(特區內)因為這類工廠較少,因此男女比例基本正常。
二、深圳的冬天一般不冷,偶爾也會到攝氏十度以下的氣溫,但冬天太短了;
三、深圳的治安關內外兩重天,關外治安特別差,關內只能說稍好;
四、深圳平均工資水平還是高於全國水平的,相應的物價水平也不低;
五、深圳到香港要坐火車的話是步行過羅湖關,然後在香港的羅湖火車站搭乘九廣東鐵到香港市區;深圳市內只有大巴到香港,走皇崗口岸。
深圳,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歷經20多年改革開放的櫛風沐雨,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風景秀麗、投資環境優良、經濟比較發達、初具現代化規模的海濱城市,向世人展示著新世紀的活力和希望,展示著五百餘萬深圳人「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精神風貌。
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其人口隨著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勞動力的需求而不斷增加。在80年代,深圳第二產業,尤其是「三來一補」工業迅猛發展,吸納了全國各地大量的從業者,人口急劇增加,全市常住人口從1979年的31.41萬人增加到1989年的191.60萬人,10年間增加了160.19萬人,年均增長19.8%。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及有關人口政策的實施,人口總量增速降低,這一時期人口年均增長率為7.9%。
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4.2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9.44萬人(特區內87.58萬人,特區外51.86萬人),暫住人口364.80萬人(特區內144.62萬人,特區外220.18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6.60‰,死亡率1.46‰,自然增長率15.14‰。戶籍人口中非農業人口112.04萬人,農業人口27.40萬人。男性人口73.59萬人,女性人口65.85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587人。
20多年來,深圳國民經濟獲得巨大發展。先後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四個五年計劃。「八五」期間,深圳經濟由以往的打基礎全面進入經濟增長和經濟質量同步提高的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綜合經濟實力迅速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列。「九五」時期,積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的改造和升級,形成了新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2002年,世界經濟發展遭遇近20年來前所未有的困難而明顯放緩。面對不利的外部因素,深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外貿出口,努力擴大投資規模,積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國民經濟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健康平穩的增長態勢,為完成「十五」計劃打下了良好基礎。
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39.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9年的340倍,平均每年增長28.8%,經濟總量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030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首位,23年增長了21.6倍,平均每年增長14.5%。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飛速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由1979年的37.0∶20.5∶42.5調整為0.8∶55.2∶44.0。
1979年至2002年,深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013.83億元,平均每年增長36.4%。20多年來,深圳建成了大批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交通、通訊、能源、市政設施工程以及帶動全市經濟增長的工業項目。深圳城市建設呈現出嶄新的風貌,社會生產能力迅速提高。
深圳擁有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路,是地區性的客貨運輸中心。2002年,全社會貨運量達5777.61萬噸,客運量10644.00萬人。京廣、京九鐵路大動脈在深圳交匯。全市管養公路通車里程1385公里,其中等級路里程1385公里,公路網密度71.0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05.9公里。深圳國際機場已開通9條國際航線、120條國內航線,機場旅客吞吐量達935.39萬人次。深圳現有9個港區,82個貨運碼頭,39個萬噸級以上的泊位,港口年貨物吞吐量8766.73萬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761.78萬標箱,居世界第八位。深圳已建成通往國(境)外口岸17個,其中一類口岸12個。深圳擁有中國最大的陸路客運口岸——羅湖口岸,中國最大的陸路貨運口岸——皇崗口岸,中國第二大集裝箱海港——鹽田港,中國第四大空港——深圳國際機場,是目前全國唯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
20多年來,深圳郵電通訊業飛速發展。至2002年末,全市已有郵電局(所)703個;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08.90萬門,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607萬門;全市固定電話用戶271.1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605.00萬戶;平均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54部,行動電話120部。
20多年來,深圳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市用電量259.92億千瓦時;自來水日供應能力412.20萬噸,供水總量108070萬噸,自來水普及率98.5%;年末大中小巴營運線路291條,公共交通營運車輛16249輛,其中大巴3495輛,中小巴3049輛,「的士」9705輛。特區內年末實有道路長度1786公里,路燈84824盞,城市橋梁213座,污水日處理能力115.2萬立方米。
20多年來,深圳城市環境日趨優美。至2002年末,全市建成區面積495.28平方公里,其中特區內建成區面積168.06平方公里。特區內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7580公頃,綠化覆蓋率45.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90平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61.8%,主要飲用水源水庫水質達標率96.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4.0%,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56.0分貝,城市交通干線雜訊平均值68.2分貝。1997年,深圳市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稱號。2000年深圳市榮獲國際「花園城市」稱號。2001年,深圳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20多年來,深圳工業在結構調整中持續高速增長。2002年,全市完成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3571.26億元(現價),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二位,平均每年遞增44.5%。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大,工業增長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1.3%,居各行業榜首。
深圳已形成以電子及通信設備為主導,包括電力生產、食品加工、服裝、醫葯等33個行業的工業體系。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是深圳工業經濟的主體,2002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總產值2849.19億元(現價),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9.8%。深圳工業產品以出口國際市場為主,工業出口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一半以上。
90年代以後,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2002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709.92億元(現價),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8.1%提高到47.9%,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第一增長點。
20多年來,深圳積極發展「三化」(企業化、工廠化、現代化)、「三高」(高產、高質、高效)農業和創匯農業,農業生產獲得豐碩成果。「菜籃子」工程建設成效顯著。蔬菜產量從1979年的8639噸增加到2002年的21.79萬噸,水果產量從2401噸增加到3.55萬噸,出售肉類產量從6726噸增加到7.55萬噸,禽蛋產量從57噸增加到400萬噸,牛奶產量從1622噸增加到2.28萬噸,水產品總產量從7039噸增加到6.41萬噸。
2002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18.87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33.84億元,鮮活產品出口12.97億港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深圳主要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出現了供求平衡或供大於求的局面,買方市場的格局形成。主要消費品供應充裕,200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9.59億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九位,按可比口徑計算比1979年增長508倍,平均每年增長31.1%。
商業機構、網點大幅增加,形成了國有、集體、股份、外資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業網路。2002年商品銷售總額1379.95億元,比1979年增長710倍。
深圳是較早實行價格改革的地區。20多年來,物價總走勢隨著價格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呈明顯的波浪起伏。
1981—1982年,深圳實行價格改革初期,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達110.7%,形成第一個物價高峰。隨後在1985年、1988—1989年、1993—1994年三個物價上漲高峰期,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接近或超過120%。1993年以後實行三年多的宏觀調控,價格總水平明顯回落。1997年以來,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商品買方市場格局形成,物價水平開始在低位運行。2002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2%。
20多年來,深圳進出口貿易取得長足發展。據海關統計,2002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872.31億美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是1979年的1811倍,平均每年增長38.6%。其中出口總額465.57億美元,是1979年的1839倍,年均遞增38.7%。2002年深圳出口總額佔全省出口比重達39.7%,佔全國比重為14.3%,並連續十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榜首。
從深圳的出口貿易方式看,2002年深圳一般貿易出口55.7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2.0%;「三來一補」貿易出口114.75億美元,佔24.6%;進料加工貿易261.83億美元,佔56.2%。從深圳出口的市場分布看,香港、美國、歐盟分別居前三位,2002年三者所佔比重為40.2%、24.7%和11.7%。從出口的產品構成來看,深圳的出口貿易以工業製成品為主,其中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69.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3.7%。
至2002年底止,已有8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深圳投資,累計批准外商投資項目29494個,合同利用外資416.6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15.19億美元。其中2002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49.02億美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3位。
外商直接投資項目中,投資總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有888個,3000萬美元以上的151個,1億美元以上的26個。跨國公司到深圳投資日趨活躍,據統計在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86個跨國公司、國際知名大企業在深圳投資,投資項目達138個。
外商在深投資企業經營狀況普遍良好,投資回報豐厚。2002年有673家外商投資企業追加投資,增加合同外資12.41億美元。
深圳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入出境口岸。2002年,經深圳各一線口岸入出境的人員12865.42萬人次;入出境交通工具1255.91萬輛(架、列、艘)次。
深圳依山傍海,四季常青,景色秀麗,氣候宜人,旅遊娛樂資源和設施獨具特色。世界最大的風景微縮區「錦綉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主題公園「歡樂谷」、「明思克航母世界」、「海洋世界」,野生動物園、珍稀植物園以及美麗的海灘、海濱浴場等眾多觀光娛樂場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目前深圳已建成國際標准高爾夫球場7個,多次國際、國內賽事在這里舉辦。
目前,深圳有星級賓館152家,其中五星級賓館10家,四星級10家。中國政府對到香港的外國人組團進入深圳特區旅遊觀光實行144小時免簽證。2002年,深圳旅遊住宿設施接待過夜遊客1522.89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449.35萬人次,國內遊客1073.54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17.23億美元。1998年,深圳被國家命名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多年來,深圳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2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5.85億元(不含基金收入),是1979年的1545倍,平均每年增長38.7%,實現了財政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的良好局面。深圳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僅次於上海、北京,居第三位。
2002年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304.07億元(不含基金支出),是1979年的1023倍,平均每年遞增35.4%。財政收支的穩步增長為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能力,發展經濟起到重要的作用。
20多年來,深圳金融業在不斷改革中穩步健康發展。金融宏觀調控能力日益增強,金融監管和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至2002底,深圳市擁有金融機構116個,其中外資金融機構29個(不含辦事處、代表處),逐步形成了目前的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包括股份制及外資銀行,業務范圍拓展至銀行存貸款、離岸業務、外匯、保險、證券、期貨、典當等方面的較成熟的金融體系。
200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952.73億元,貸款余額為3512.48億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均居第四位。存貸規模分別是1979年的4892倍和4669倍,年均遞增44.7%和44.4%。
2002年全市保險機構12個,承保額18616.69億元,保費收入65.65億元,賠款給付支出18.43億元。
1987年9月,全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在深圳成立,1991年6月繼上海證券交易所後深圳證券交易所亦成立,從此深圳證券市場逐步走上規范發展的道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1996年進一步加強監管,在改革、調整中繼續發展,並確立了全國性市場的地位。200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數目508家,上市證券數目615隻,市價總值12965億元。深圳證券市場全年總成交金額14039.68億元,其中股票成交額11031億元。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分配製度改革的深入,深圳職工隊伍逐步壯大,工資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末全市在崗職工人數為101.76萬人,工資總額達283.28億元,職工年平均工資28218元,比1979年增長36倍,扣除物價因素的影響,比1979年實際增長4.6倍,年均遞增7.8%。
2002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359.28萬人,是1979年的26倍,年均遞增15.2%,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3.94萬人,第二產業200.38萬人,第三產業154.9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45%。
20多年來,深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全面提高,消費結構、生活環境日益改善,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飛躍。2002年深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941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8926元,城鎮恩格爾系數27.4%,比1985年降低20.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10610元,是1979年的70倍。人均儲蓄存款34834元,是1979年的345倍。人均居住使用面積21.8平方米,人均生活用電量663千瓦時。
2002年末,深圳市戶籍人口中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64萬人,其中具有中級技術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8.40萬人。
2002年全市已有普通中學134所,在校學生15.07萬人;小學395所,在校學生41.52萬人;幼兒園634所,在園兒童11.04萬人。全市9所高校(包括2所成人高校)共招生1.02萬人,在校學生2.68萬人。
深圳新建了現代化的圖書館、書城、博物館、科技館、電視台、廣播電台、新聞中心、劇院、戲院、藝術中心、音樂中心等文化設施。2002年出版報紙82923萬份,各類雜志2845萬冊,圖書488萬冊。
醫療衛生條件日益改善。全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和床位數大幅增加,防治病能力不斷增強。至2002年末,全市有衛生機構761個,衛生機構病床12404張,衛生技術人員1.86萬人,分別比1979年增長11.3倍、19.8倍和17.8倍。每萬人擁有醫生數由1979年的12人提高到2002年的16人。
深圳已建成大型體育場、體育館等體育設施,專業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