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次貸危機會對中國普通老百姓帶來什麼影響
次貸危機能傳染給中國嗎?
美國的次級貸款業務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發點是為那些信用等級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貸款,讓他們可以實現擁有自己住房的夢想。在1994年~2006年間,超過900萬戶美國家庭購買了新住房,其中大約20%的家庭藉助於次級貸款。但是,就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負面因素逐漸浮現,最終導致危機爆發。
其一,是過度證券化。幾乎與次級貸款業務並行發展的,就是美國經濟的證券化,比如,人們把一些一時還不清的債務,轉化為證券後再賣給投資者。換句話說,凡是有風險的,都可以搖身一變為證券。所以,次級貸款的放貸機構也不閑著,他們把手中超過六千億美元的次級貸款債權轉化為證券後,賣給各國的投資者。那麼,富有投資經驗的銀行看不出這其中的高風險?次級貸款的放貸機構花錢供養了許多信用評定機構,從而可以輕松地拿到最高為「AAA」的信用評級,泛濫成災的「AAA」證書使銀行失去了對風險的敏感性。
其二,是通貨膨脹。隨著這張「大餅」越做越大,富人們因為手裡擁有越來越多的紙面資產,而放肆地揮霍;窮人們因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開始購買平時捨不得買的東西。最後,美聯儲不得不提高利率,藉以壓抑通貨膨脹。可是,利率提高後,那些本來就缺錢的窮人就變得還不起貸款了,這導致次貸市場還貸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國經濟一下子墜落入貨幣流動性很低的狀態。經濟發展進入低速徘徊狀態,窮人就更難還清那些堆積如山的次級貸款債務。
我們能從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中得到什麼啟示呢?
可能有人會說,根本學不到什麼,因為中國根本就沒有次級貸款市場。但是,仔細看看,我們會發現,中國經濟中也有類似於美國次級貸款的成分,如果我們不加以注意,中國經濟也有被拖入惡性循環的可能性。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房地產的金融創新項目。許多中國人希望通過投資房地產去獲得財富,所以,銀行幫助人們去實現這個願望是一件好事。全國各地的銀行都想出各種吸引人們借貸款買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銀行在2006年就推出了「雙周供」業務,它允許以「雙周」而不是以「月」為單位進行還款。這樣,借貸人不僅能縮短還款期,而且還能少交利息,所以特別受「炒房戶」歡迎。再比如,「循環貸」業務,它允許人們將商品住房抵押給銀行而獲得一定的貸款額度。這樣,借貸人買越多的房產,就能獲得越多的貸款額度,所以更受「炒房戶」的追捧。在這些金融創新項目的幫助下,深圳的房地產價格在去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攀升。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月均漲幅高達13.5%,其中60%以上的借貸買房人的目的不是自住需求,而是投資需求。到去年年底,深圳銀行房貸規模已達到700億元。雖說目前還未出現大規模的貸款違約現象,但是,不斷上揚的通貨膨脹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不斷提高利率,又會導致許多「炒房戶」因交不起利息而違約。那時候,在沒有次級貸款市場的深圳市,會不會重蹈美國式的次級貸款危機——銀行不敢再做房地產貸款;也沒有留下多少錢借貸給其它的產業;一切經濟活動因為缺少現金而停滯了。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下半年,中央政府果斷實施「房貸新政」,其目的就在於打壓房地產投機需求,遏制房價上升勢頭,保障中國的金融安全。然而,「新政」剛推行不久,各種反對的聲音便開始出現,這些人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房貸新政」再次成為「空調」,以便自己能在最後的房地產瘋狂中再大撈一把。實際上,中國經濟穩步發展,才是每個中國人最大的福祉,為什麼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中國會發生次貸危機嗎?
我國的房地產貸款規模近幾年發展迅速,並對銀行業盈利能力和資產安全有較大影響。據上海銀監局2008年2月發布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產信貸運行報告》稱,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市中資銀行商業性房地產貸款余額5137.62億元,比年初增加452.88億元,同比多增63.28億元,房地產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0.58%。2007年,上海中資商業銀行增量貸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產業。截至去年12月末,中資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32.2%。如果加上大量以房產作為抵押的其他貸款,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已影響到銀行一半左右的信貸資產安全。在房地產市場波動加劇及宏觀調控不斷加強的同時,房地產信貸運行與市場之間的關聯更趨密切,無論是銀行、房地產開發企業,還是房貸借款人,都面臨因房價波動而帶來的壓力與風險。針對這種狀況,上海銀監局表示,將加強宏觀監管,關注信貸資源向房地產業聚集的趨勢,適時提示各銀行重視潛在的系統性信用風險,制訂並實施合理、科學的信貸政策,分散、管理、控制房地產信貸風險。
比較我國房地產市場與美國次級按揭市場,二者存在很大不同。最為主要的是住房抵押貸款人一般都是直接向銀行申請貸款,沒有復雜的衍生產品。同時,房產首付在20%,政策上不允許發放零首付貸款。但是,也要看到我國住房抵押貸款存在的風險。
一是貸款首付比例較低及虛假信用,存在大量投機性借貸。在房地產「新政」實施前,我國居民房地產貸款首付比例為20%。但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虛假操作的情況。據報道,2004年上海曾經發生過有人貸款7800萬元,購買128套住房的重大違規貸款行為,就是通過假信用的方式進入的。
二是超支付能力貸款不斷增加。按照銀監會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指引,個人每月按揭貸款還款額不得超過個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實際上,國內居民及住房投資者在辦理住房按揭貸款時,很多人不能滿足這一基本標准。有人從單位或找他人隨意開出假的工資收入證明。銀行信貸人員和房產銷售人員為提高房屋銷售和貸款業績,甚至明確告訴貸款者只要能開到證明就放款。用假的收入證明、工資證明等虛假文件到銀行進行按揭貸款,無疑埋藏了巨大的潛在風險。
三是貸款利率增長快,導致部分債務人喪失支付能力。近年來,央行數次提升貸款基準利率。2004年10月29日從5.31%提高至5.58%;2006年4月28日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至5.85%。經過連續10多次上調,目前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已提高到7.47%,這對信用差、還款能力不強的貸款人來說無疑是巨大壓力。
四是房價在飛漲後存在下跌趨勢。統計數據顯示,大城市近年房價指數上漲20%左右。就具體的樓盤而言,則上漲50%至100%甚至更多。飛速上漲的房價刺激了購房者的購買熱情,炒房成為獲取巨額財富的途徑,使許多償債能力低的人參與到購房隊伍中。當房價下跌、房市流動性降低、貸款利率大幅調升時,勢必加大高價購房者的償債壓力,使銀行信貸面臨巨大違約風險。
如何防範信貸風險
次貸危機對商業銀行的重要啟示是,在經濟增長階段忽視風險必將導致經濟減速階段的風險甚至是危機的爆發。當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時,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將首當其沖
一要加強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高度關注經濟周期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自2002年中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境內商業銀行在旺盛的貸款需求下產生巨大的盈利沖動,同時流動性過剩導致其面臨巨大的盈利壓力。在盈利沖動和壓力的雙重推動下,大多數銀行更多地注重盈利而忽視和放鬆了風險防範,貸款尤其是個人貸款增長速度居高不下。次貸危機對商業銀行的重要啟示是,在經濟增長階段忽視風險必將導致經濟減速階段的風險甚至是危機的爆發。從當前宏觀調控態勢和運行環境看,中國經濟在經歷了近6年的快速增長後,未來幾年中國經濟高位增長的勢頭可能放緩。當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時,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首當其沖。同時,對中國的銀行而言,必須認真考慮如何更好地防範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我國金融業積極穩妥地推進對外開放、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不容忽視,必須深化改革,改進風險管理能力,提高綜合競爭力。
二要科學設計信貸產品。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金融機構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貸標准。面對房價不斷上漲,忽視住房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亦即貸款人自身的償付能力。貸款公司和銀行為了營銷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創新產品,將這些貸款證券化,把風險從銀行賬本上轉移到資本市場,風險本身並沒有消失,而是為危機埋下禍根。因此,金融機構必須審慎經營,科學設計信貸產品。同時,在具體業務操作中,必須恪守原則與標准,打好風險防範的基礎。
三要把握宏觀經濟走勢與具體產品的關系。目前,中國房地產處於上升周期,房價上漲較快,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發展得非常快。2007年以來,商業性購房貸款中的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趨勢。從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來看,房價的快速上漲往往會掩蓋大量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銀行一定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各類金融風險。對此,銀監會對銀行一再發出風險提示,要求銀行不能放鬆借貸標准,嚴格「三查」,嚴防假按揭和虛假貸款,並多次就銀行房地產貸款進行現場檢查。同時,在房價不斷上升的環境下,銀監會還提示銀行要高度關注貸款抵押物的價格風險。
四要做好預警,控制規模與風險。近年來,出於戰略調整和經營轉型需要,境內商業銀行普遍將個人信貸作為收入的主要增長點。在目前資產價格快速攀升、存在回調壓力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應高度關注個人住房信貸及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不能簡單地將個人貸款或消費性貸款視為低風險貸款而不加選擇地大力發展。從上海地區銀行房地產信貸投放看,個人信貸快速增長強化了銀行信貸長期化的勢頭,銀行不良資產上升的隱患加大。因此,吸取次貸危機的教訓,我國商業銀行應高度關注個人房地產貸款風險,加強信用系統建設,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同時,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防範和制止金融機構違規發放不符合條件的貸款。在當前動盪的金融環境下,金融監管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是金融創新要堅持「謹慎經營」原則。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所謂金融創新中,次貸不僅很快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還被分配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投資產品組合之中。對沖基金及其他高杠桿機構以其財務杠桿工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與次級債有關的各種交易,這導致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放大了相關投資和交易風險,使金融活動背離了金融機構的「謹慎經營」原則。當風險集中爆發時,再追溯原生信貸產品的發行質量,為時已晚。因此,在產品設計與每一單合約執行過程中,就應按照謹慎經營原則,合理評估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潛在風險的平衡,防患於未然。
次貸危機的警示
美國「次貸危機」將使股市出現劇烈動盪的可能性加大,從而對全球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挑戰。
過去一年多時間里,美國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已經導致美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但各方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美國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和「次貸危機」導致美國和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各主要經濟體目前經濟基本面總體良好,而且美歐中央銀行在對經濟實施調控方面擁有足以使用的手段。因此,從近期看,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將更多體現在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上。在全球許多金融市場面臨投機熱潮的大背景下,「次貸危機」可能與其他利空消息一道,加劇投資者的非理性情緒,從而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在近期內出現較大幅度的震盪。
B. 我國的政策性銀行有哪些
我過得政策性銀行有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C. 中國四大政策性銀行有哪幾家分管什麼領域的金融業務
不是四大,是三家政策性銀行。
1994年,中國組建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即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當時的背景是,推動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需要把政策性貸款分離出來,讓四大行專門從事商業銀行業務。
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以來,在支持國家重點建設、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例,去年該行向煤電油運以及農林水、通訊、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發放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78.6%。根據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該行去年向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放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30.2%。由於這些項目多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項目,這部分貸款均享受國家政策的貼息或優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策性銀行現在面臨的市場環境、任務和經營條件已發生很大變化,許多原有的政策性業務實際上已經逐步成為商業競爭。「不加快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就不能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還會產生和積累較大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一位負責人說。
從現實情況看,今後還會有體現國家戰略、支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業務。「但是,必須改革政策性業務的運作機制,對政策性金融業務實行公開透明的招標制,各家銀行都可以按照市場競爭的原則承擔政策性業務,通過優質服務和良好的管理提高競爭能力。」此間一位權威人士說。
國家開發銀行於1994年3月成立,直屬國務院領導,目前在全國設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處。截至2006年末國開行管理資產余額達31014億元,累計本息回收率99.73%。「根據目前的資產質量,國家開發銀行如果轉型為商業銀行,將是全國資產質量最好的商業銀行。」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
農業發展銀行是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並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到2006年末,該行各項貸款余額8844億元。
中國進出口銀行是中國機電產品、成套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對外承包工程及各類境外投資的政策性融資主渠道、外國政府貸款的主要轉貸行和中國政府援外優惠貸款的承貸行。到2006年末,中國進出口銀行全行業務貸款余額2317億元,外國政府貸款轉貸余額176億美元。
目前,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將深化內部改革,為下一步進行全面改革創造條件。
D. 如何用手機查貸款還款余額
您好,若您是招商銀行貸款客戶,您可以登陸手機銀行客戶端,輸入卡號和查詢密碼,選擇「貸款管理」--「個人貸款查詢」就可以查詢到貸款業務類別、額度、期限、還款方式、剩餘期數、剩餘本金等詳細情況。
E. 進出口銀行對非基建貸款占貸款余額八成嗎
2018年8月30日,銀行業例行發布會稱,作為中國對非洲地區的融資主渠道,中國進出口銀行對非業務已覆蓋45個國家,對非貸款余額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貸款佔比超八成。
據介紹,在交通、能源等領域,進出口銀行支持了一大批有利於非洲國家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改善了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例如,肯亞蒙內鐵路開通一年多以來,拉動肯亞GDP增長1.5個百分點,創造了超過3萬個工作崗位;喀麥隆克里比深水港項目的建成,推動了喀麥隆海陸交通一體化和現代化,實現了喀麥隆擁有深水港的百年夢想。
與此同時,為推動中非雙方合作實現互惠共贏,進出口銀行積極支持中國企業拓展非洲市場。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進出口銀行支持中資企業在非洲開展經貿合作和投資經營,累計帶動中資企業簽訂商務合同金額超過2000億美元。
進出口銀行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崔艷梅表示,未來,進出口銀行將繼續加大對非洲農業、能源資源下游產業、加工製造業和特色產業的支持力度,提升其經濟多元化程度和自主發展能力,幫助非洲國家融入世界市場,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增強出口創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