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良貸款余額是什麼
按五級分類,次級/可疑/損失類貸款為不良貸款,不良貸款余額就是這些貸款的余額
Ⅱ 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什麼意思為什麼叫余額
我是農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就是指你還有多少不良貸款沒有換上,望採納
Ⅲ 二季末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至2.95萬億,這個數據能看出什麼
這個數據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目前金融機構的一些壞賬率非常的高,尤其是在網貸和信用卡這一方面的回收率非常的低。
Ⅳ 不良貸款轉讓後銀行余額是否清零
不會
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3.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816億元;
不良貸款率1.92%,較年初下降0.06個百分點。
2020年通過清收、核銷、轉讓等多種形式處置不良資產3.02萬億元,較2019年增加7200億元,增幅達31.30%,處置金額及增幅均創歷年新高,反映出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面對疫情以及外部環境變化前瞻性化解不良資產的戰略思維。
Ⅳ 全國首單銀行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或將於3月1
在4月15日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銀監會統計、信息與風險監管部主任劉表示,下一步,中國銀監會將正式發布銀行業繼續擴張的方向
但是,即使銀行批量轉讓不良貸款完全放開,銀行也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轉讓全部不良貸款。因此,基於當前的經濟環境和銀行業及不良資產處置行業的情況,本文擬嘗試測算銀行個人貸款批量轉讓市場的規模。專業能力、統計能力分析和可獲得的公開信息數據有限,歡迎批評指正。
一、不良貸款余額
根據銀監會官方談中公布的商業銀行不良貸仿燃款余額(「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的一部分),2019年一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不良貸款余額略有上升。但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末,不良貸款余額總體波動不大,維持在2.7萬億至2.85萬億之間。當然,這包括本文關注的對公眾的不良貸款以及對個人的不良貸款。從目前的經濟環境和金融形勢來看,預計2022-2023年,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將穩步增長,預計規模在3萬億元左右。
2019-2021年中國商業銀行季度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
二。個人不良貸款余額
中國人民銀行每年9月份左右會發布當年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數據為上年。自2020年起,報告不再公布個人不良貸款余額。2019年公布的2018年末個人不良貸款余額為7103億元,不良率為1.5%。在這份報告中,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包括但不限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84萬億元。因此,個人不良貸款約占不良貸款的25.01%。
假設個人不良貸款占不良貸款的比例不變,基於上述數據,可以預計2022-2023年商業銀行個人不良貸款余額約為7503億元。
三。個人貸款不良貸款供給預測
在6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除平安銀行外,其他銀行在銀登中心不良貸款批量轉讓中的整體參與度並不高。浙商銀行、恆豐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渤海銀行雖然在銀監會的試點名單中,但2021年(至今)並未將其不良貸款在銀登中心掛牌。
2021年年初實際參與個貸審批的13家商業銀行的個貸不良總額及其轄內銀行中心的供應量。
(「不良貸款余額」在大多數銀行財務報表中不包括「應收利息」,而包括「貸款損失准備金余額」。而大部分銀行的「貸款損失准備金余額」的貸存比在3%左右,所以忽略了後者。)
但考慮到城商行應該是銀監會下一步擴大試點的對象,其處置個人不良貸款的意願比目前的試點銀行更迫切,處置渠道也相對狹窄,因此其處置的積極性應該不亞於平安銀行(銀登中心2021年的營業額為年初個人不良貸款余額的8.67%)。
2021年初銀行通過銀登中心審批的個人不良貸款占其個人不良貸款余額的比例。
可以推測,2023年後的短期內,個貸轉讓的市場規模應該不低於含大山7503億元的8.67%,即650億元。
到目前為止
或者換一種說法,商業銀行近萬億的個貸不良市場和近千億的個貸不良轉讓市場的區別在於,前者對市場參與者的身份和條件有諸多限制,風險控制更為嚴格,這是作為個貸不良處置市場的基石。後者允許更多類型的參與者加入,形式更加靈活,是不良貸款處置市場的前沿陣地和沙盒。
經濟內循環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內循環需要消費拉動,必然會刺激消費的發展,進而促進個人信貸規模的擴大。因此,無論是7503億元的不良個貸市場,還是650億元的不良個貸市場,雖然目前規模有限,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都會快速增長。
(全文結束)
Ⅵ 怎樣審計不良貸款余額的真實性
客觀分析判斷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應當說資產質量是真實的,披露的不良貸款率基本准確。
首先,已披露的不良貸款信息是真實的。銀行披露的重要經營數據信息,包括不良貸款等資產質量信息都是經過外部審計師審計的,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審計師都會要求銀行進行調整,並按調整後的貸款質量分類進行披露。其中大型銀行的外部審計更是由國際知名會計師機構承擔的,說明銀行所有的經營數據都是透明的。貸款質量分類如有重大不實或虛假,無論是銀行還是外部審計師都須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
盡管可能有少數銀行分支機構採取弄虛作假等違規手段來掩蓋其不良貸款,但上級行、監管部門通過各種方式的監測控制、現場檢查以及外部審計,都會對此提出糾正或調整分類。當然也不排除在正常關注類貸款中仍還會有個別事實不良貸款。從總體上看,現在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應當是真實的。
其次,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是銀行化解風險的重要方式。有人認為現在銀行資產質量不實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不少銀行的分支機構都在通過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展期、重組甚至借新還舊等方式來掩蓋真實的信貸資產質量。
現在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環境變了,交易模式變了,必然會使得一部分借款人難以繼續履行原先與銀行簽訂的融資合同。銀行也會遇到許多新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採取各種不同的風險防範、保全、緩釋、控制、處置等措施來保持信貸資產質量盡可能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與借款人商議,對原借款合同要素進行調整修改或展期,達成新的雙方都可接受的、可執行的合同來緩釋風險、保全資產,以適應新的經濟運行。這既是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也是銀行化解信用風險最重要、最常用的方式,完全符合監管等規制的要求,符合國際銀行業的慣例。不能把銀行這樣的風險管理措施,視為掩蓋真實信貸資產質量的行為。
事實上,這種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修改,就是在經濟上行期也普遍存在,只是現在更多了。當然這類操作的基本原則,就是銀行要確保風險不擴大或風險可控,不會對未來的信貸資產質量帶來更大的壓力。例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變化,銷售進度大大放緩,原先借款合同中約定的房地產開發貸款期限是按以往快速銷售的慣性思維來設定的,與房地產市場變化後的銷售進度不匹配,導致發生貸款違約的概率大大提高。銀行與借款人需重新協商,根據實際的市場銷售回款等情況,對原合同中的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等一些要素做相應的調整,以使貸款能正常還本付息。針對諸如此類的風險因素,銀行通過這樣一些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以避免客戶出現技術性違約。
再次,有潛在風險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近來不斷有境外機構及其分析師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進行分析,認為風險債務或風險貸款率較高,與披露的數據差異較大。這實際上說的是有風險因素或潛在風險的貸款,但時常被人誤解為不良貸款。還有人隨意放大中國銀行業的信貸風險,把一些有潛在風險的貸款認定為不良貸款或稱之為壞賬貸款,並以此為由對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率提出不實的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4月出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銀行業有風險債務的比例為15.5%。其定義的「風險債務」是指EBITDA利潤(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不足以償付當年利息的情況。但該報告還統計了樣本企業連續兩年的風險債務,這一比例就降到了9%,下降了6.5個百分點。顯然,有風險因素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按此推測,如果統計連續三年,樣本企業的風險債務可能會降至更低,這就與銀行業披露的數據大體吻合了。這也說明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是真實的。即便一家企業連續多年都有以上債務風險,那也只是提升了違約的概率。只要企業有履約意願和其他償債來源,就不一定會發生違約。
從實際情況看,有些潛在風險因素確實會導致貸款劣變為不良,但大部分都不會劣變。據對工商銀行的逾期貸款跟蹤分析發現,有70%的逾期貸款風險可控,其中有近半是技術性的,逾期時間不足10天。只有大約30%的逾期貸款預期會有損失。如工作做得實一點、細致一點,有相當部分逾期貸款是可以不逾期的,不會有那麼大的剪刀差,也會減少一些人的疑問。
可見,有潛在風險因素的貸款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透過表象來做些具體的、有深度的解剖分析。但從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確實須引起高度關注,稍有不慎,對風險因素、潛在風險不及時採取措施或措施不力,就會有更多的潛在風險轉變成現實風險。因此必須要提前做好風險防控工作,盡可能避免或降低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事實上,這也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最重要的內容。
最後,正確看待不良貸款的批量轉讓處置。近年來中國的商業銀行通過批量轉讓方式處置不良貸款的比例逐步增大,從2013年的10%升至2015年32%。由此也有人認為,銀行通過這種批量轉讓的方式,把不良貸款移出表外,是在掩蓋不良貸款。
現金清收、呆賬核銷是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最主要的方式,批量轉讓實際是現金清收和呆賬核銷兩者的結合。批量處置不良貸款也是國際上常見的一種不良貸款處置方式,所以本身不存在掩蓋不良貸款的問題。從中國目前的情況分析來看,銀行不良貸款的核銷、抵債等處置,要受到一定的政策約束和市場環境的限制,有些貸款還會因情況變化多、相互交叉多、涉及的責任人多等因素,難以及時核銷,有些抵押物很難處理,這與國際上的同類銀行有較大的差異。雖然資產證券化已經啟動,但也只是嘗試性的,目前市場還很小,且受到流程長、環節多、成本高等方面約束,遠不能滿足銀行對不良貸款處置的需求。債轉股也在探索,但需研究的問題可能更多。
商業化批量轉讓處置不良貸款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受到銀行業的歡迎。但由於可以參與批量處置的機構很少,批量轉讓的市場有限,而需求則在不斷增大,導致不良資產的價格逐步走低,轉讓成本增大。有的批量轉讓包的受償率已不足貸款面值的10%,有的甚至是基本沒受償。
正是現行的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處置渠道、方式等比較窄,缺乏足夠的市場空間、合適的投資者、相應的工具,迫使銀行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內,試圖通過創新來尋找新的批量轉讓處置途徑和方式,使不良貸款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處置。
Ⅶ 國外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國外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如下陪襪。
1、當經濟發展形勢較喊唯好時,借款人往往為追逐利潤,想要擴大再生產規模,這導致了銀行的貸款增多,即銀行負債過多。而當經濟發展狀況低落時,借款人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償還債務,從而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
2、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強銀行內部管理,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在貸款余額結束時也相對減少趨於穩定。此外,通貨緊縮在2002年之後結束,企業實蘆滲激際收益率增加。
3、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宏觀因素主要包括經濟體制、法律法規制度、宏觀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監管體制等的影響。
Ⅷ 銀行如何處理不良貸款_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法
銀行如何處理不良 貸款 ?不良貸款是指出現違約的貸款。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還本付息達三個月之久,貸款即會被視為不良貸款。銀行在確定不良貸款已無法收回時,應從利潤中予以注銷。逾期貸款無法收回但尚未確定時,則應在帳面上提列壞帳損失准備。
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法
1、銀行成立專門機構或指定專人 催收 ,加大對不良資產的沖銷力度;
2、通過資產證券化的途徑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
3、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整頓社會信用、完善金融法規;
4、轉換商業銀行經營機制。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法
1、轉給資產管理公司。銀行將不良貸款轉讓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債權一般需要打折出售。
2、司法執行。銀行可以通過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債務人名下資產。對不良貸款的進行拍賣,房產拍賣價格可能只有市場價格的五折至九折。本息總額面臨少許價格風險。
3、墊資 過橋 。第三人出資墊還銀行貸款,原貸款結清,銀行重新發放新貸款。墊資費用月息費合計約5%――6%。因為出資人的風險較大,可能出資人臨陣變卦。
4、其他處置方式。採用資產重組、破產清算、資產置換、債權轉股權等方式處置不良貸款。
Ⅸ 銀行面對不良貸款,會採取什麼手段
不良貸款基本上是現實中每個銀行都頭疼的問題。但是,不良貸款的發生並不意味著損失。比如之前上報的貴陽農商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約為100億元,不良率接近20%。用貴陽農商銀行的年利潤來覆蓋不良余額需要20年。
總結 個人不良貸款和企業一樣解決。但由於個人貸款額度相對較小,銀行一般會跳過第一步,直接從不良催收階段開始。銀行不是慈善組織。他們不會輕易接受不良貸款的損失,並將採取一切措施盡量減少損失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