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流水資料 > 鐵總在四大行貸款余額

鐵總在四大行貸款余額

發布時間:2023-07-20 07:47:51

❶ 銀行業「大零售」戰略背景下,誰是「對公」之王

對公(公司金融業務)與零售(個人金融業務),此消彼長。

在經濟增速下行期,「大零售」戰略邁進之際,對公業務作為銀行業基石,稍顯落寞,多個大行以及股份行、城商行對公業務利潤同比呈現負增長態勢 ,比如零售趕超工行的建行,還有郵儲、交行、招行以及以對公見長的民生銀行等。

有起亦有落,比如農行今年上半年對公業務利潤同比增長35%,增速居國有大行之首,股份行中的光大、平安銀行、城商行如南京銀行等也顯見發力。

對公業務,規模是一大制勝關鍵。四大行對公貸款投放毫無疑問具有「壟斷」優勢,超過所有其他上市銀行累計之和。

在對公業務上,工農中建四大行是主力,上半年四大行公司銀行業務收入均超過1000億元, 「宇宙行」工商銀行無疑是王者

工行對公打底,營收和利潤遠超其他銀行,也是對公業務收入增速唯一突破兩位數的大行。

2019年上半年,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收入2088.90億元,同比增加12.76%;利潤總額875.16億元,同比增加9.98%。從對公業務客戶結構看,2019年6月末,工行公司客戶762.8萬戶,比上年末增加59.5萬戶。公司類貸款9.91萬億元,增加4871.52億元;公司存款12.41萬億元,增加9244.54億元。

該行財報稱,其信貸結構調整上,基礎產業板塊和幸福產業、先進製造業、物聯互聯三大領域實現較快增長。支持基礎設施在建及「補短板」重大項目、國家級戰略區域、民營企業和普惠金融等重大戰略實施。

零售有起色的建行公司銀行利潤則出現負增長。建行和農行對公業務收入增速相差不大,但利潤相差極大,原因在於信用減值損失 。[中騰泰戰略]

2019年上半年,建設銀行公司銀行業務實現利潤總額438.76億元,同比下降10.72%,占利潤總額的22.95%;與之相比,該行個人銀行業務、資金業務分別實現利潤總額858.89億元、477.3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40%、23.40%。導致建行公司銀行利潤負增長的原因,是公司銀行上半年營業收入1343.52億元,增速僅為1.96%,在六大國有銀行中最低;該行公司銀行的信用減值損失618.84億元,同比增加52億元。

農業銀行對公業務僅次於工行,且對公業務利潤增速為六大國有銀行最高。2019年上半年,農行對公業務收入1424.87億元,同比增長2.17%;利潤總額731億元,同比增資35%。其利潤增速較高,也與信用減值損失有關,該行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369.77億元,同比減少167.95億元。

中國銀行對公業務收入1126.32億元,同比增長6.11%;其中中國內地公司金融業務營業收入980.46億元,同比增長5.72%。

實際上,對公業務基本為四大行所「壟斷」。

據統計 ,對公貸款中,截至6月末,四大行對公貸款規模超29萬億元;另外郵儲、交行對公信貸合計超5萬億元。9家上市股份制銀行對公信貸規模總計不到15萬億元;13家A股上市城商行對公貸款總計3.78萬億元

從增量看,四大行上半年對公信貸投放均在3500億元附近及以上,總計投放1.7萬億元。其餘銀行中,僅交行、浦發對公信貸投放超2500億元,興業、郵儲對公投放分別超1500億元、1400億元,其餘銀行均在千億以下。被業內稱為「零售之王」的招行上半年對公信貸投放不到600億元,余額1.83萬億元。

一位國有大行人士指出,這與四大行傳統優勢有關,四大行在上世紀80年代成立之後多年從事專業銀行業務,如工行的工商業貸款、建行的建築類和基建貸款、農行在縣域及三農的布局等。即使在股份制改造並上市後,由於其深耕多年,且資金實力雄厚,與央企、國企保持常年穩定的合作關系。

與國有大行相比,近年來,向「大零售」轉型步伐加快的股份制銀行,對公業務卻顯得不那麼「耀眼」,其背後是,股份行對公業務出現分化,且與零售業務增速差距越來越大。

招行上半年批發金融業務收入562.42億元,是唯一負增長的股份制銀行;批發金融利潤231.50億元,同比下降3.4%,而該行零售金融業務稅前利潤388.20億元,同比增長20.97%。即使在中收領域,上半年招行批發金融業務非利息凈收入也僅為181億元,同比減少7.05%,遠不及零售金融業務非利息凈收入261.61億元,同比增長7.07%。[中騰泰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興業銀行,該行未披露對公業務收入數據,但對公信貸投放猛增,為對公貸款增長最快的股份制銀行。

2019年上半年,興業銀行對公存款余額突破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899億元; 對公貸款余額接近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730億元。

記者獲悉,興業銀行高管在其業績會上表示,該行下半年計劃新增貸款投放2400億元,布局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北京和福建,重點行業選擇上圍繞國家政策,包括基建、高端製造業、能源、冶金、消費。

其餘股份制銀行中,2019年上半年,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對公業務收入分別為470.96億元、500.33億元、268.35億元、264.79億元,分別增長7.92%、13.29%、21.35%、8.53%;對公業務利潤分別為154.63億元、268.32億元、80.24億元、27.46億元,分別增減6.23%、-5.23%、95.61%、151.01%。

多家股份制銀行對公信貸投放增速極低,將業務重心全面轉向「大零售」。太平洋證券分析師董春曉認為, 宏觀經濟環境仍面臨不確定性,企業擴張積極性不足,對公貸款的有效需求其實是不足的。

她表示,從銀行的角度看,雖然已實施MPA管理,央行也不會像過去對銀行分配額度,但仍有隱形額度限制。除MPA考核裡面算出來的上限,也有監管機構的窗口指導。在有限的額度里,投放零售貸款的意願肯定是更高的,因為零售貸款收益率高、不良率低。

不過,各家也要權衡,因為對公客戶也是非常優質的存款客戶。不同銀行策略不同。例如,平安銀行明確轉型零售,新增信貸向零售傾斜,壓降對公;同樣提出轉型零售的中信銀行則有不同。

相對股份行,城商行對公體量再下一大台階。

對公信貸投放最大的上市城商行北京銀行,上半年對公信貸超9167億元,超過浙商銀行的6125億元,但不及華夏銀行的1.23萬億元。

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對公貸款體量在5700億元左右,南京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的對公貸款體量為3865億元、2732億元、2255億元。

2019年上半年,上市城商行的公司銀行的收入普遍增長,但利潤分化,部分城商行負增長,且存在「票據沖量」現象。

城商行公司銀行收入與地域高度契合相關,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商行規模更大,收入更高。

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的對公業務收入最高 ,2019年上半年分別為181億元、180億元、136億元,分別增長1.37%、18.05%、18.96%;對公業務利潤總額分別為96.5億元、93.8億元、40.8億元,分別增減15.11 16.70%、-9.82%。這三家城商行的對公收入甚至超過總部位於杭州的股份制銀行——浙商銀行,浙商上半年對公業務收入133億元,同比增長15%。

此外,2019年上半年,地處江浙的南京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的對公業務收入分別為87.9億元、62.7億元、51.7億元,分別增長24.95%、31.36%、22.74%;三家城商行對公業務利潤增速也極高,分別為40.97%、36.21%、29.33%。[中騰泰戰略]

地處內陸的城商行表現不一,今年上半年,長沙銀行、鄭州銀行、青島銀行、西安銀行的對公業務收入分別為41.9億元、24.1億元、23.4億元、19.7億元,增速分別為3.47%、-6.46%、47.77%、6.01%。對公業務利潤總額方面,長沙銀行、貴陽銀行、成都銀行、鄭州銀行、青島銀行、蘇州銀行、西安銀行分別為17.4億元、17.6億元、25.6億元、8.8億元、3.9億元、7.6億元、10.4億元,增速分別為-17.87%、68.38%、23.23%、-47.42%、-47.26%、0.67%、-4.06%。

起落之間,對公業務的擔憂逐步顯露。「整個信貸團隊的話,其實從我們來講,感覺還是有『斷層』的風險。」一位國有大行支行對公業務人士直言。

她表示,現在轉型零售,對公信貸投放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沒有像前些年那麼旺盛。 十年前的對公條線是非常「牛」的,現在明顯地被零售條線超越,而且在全員零售的情況下,對零售的重視程度比對公要高得多。

董春曉認為,銀行業整體向零售業務轉型已是趨勢,整體看零售貸款營收佔比會持續提升。從部分銀行三季報看,對公貸款的不良率已經趨於穩定,不良集中爆發的階段已經過去了。

一位股份制銀行支行人士坦陳,公司金融產品「大家差不太多,營銷上已經是白刃戰,要麼資金價格很有優勢,要麼『關系』到位。因為產品同質化嚴重,客戶找誰不找誰有時沒什麼差別。」

除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全行業大零售轉型、利率市場化等顯而易見的原因,對公業務的深層邏輯也在發生變化。

上述股份行人士說,對公業務存量時代,從經營策略上講,銀行已經從「做產品」到「做客戶」,已經發展到「一戶一策」設計產品解決方案,並且注重客戶用戶體驗。作業方式上,更注重合規與內控,頻繁強調盡職免責,「大銀行小銀行一樣」。

對傳統的「對公」人而言,正處在時代的變革口。

一位華北大行人士表示,對於大型銀行而言,對公業務仍是未來的基石,對公和零售兩條腿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但是近兩年,很多銀行在總行成立戰略客戶中心、大客戶中心,大量優質的集團客戶上收。這雖是行業趨勢,但優秀的對公客戶經理也隨之「吸走」,導致很多分支機構對公中間力量相對薄弱。

該人士表示,對公業務團隊和業務經理不是靠培訓,也不是靠看文件就能培養出來。一定要有優秀的培訓體系,但在整體經濟環境下行情況下,對公前端業務沒那麼忙,不良資產處置倒非常忙。

公眾號:中騰泰戰略

關 於 中 騰 泰

❷ 2008-2014年四大行不良貸款環比,同比的比較,看趨勢情況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

銀監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6461億元,較年初增加541億元,不良貸款率1.04%,較年初上升0.04個百分點,達到近三年來最高水平。
這一比例下半年或還將上升。業內人士認為,在2009年大規模的信貸投放之後,目前已進入第五年還本付息期。此前累積的地方平台和地產風險或逐步顯現,鋼貿等過剩行業的貸款風險還未完全暴露,經濟下行壓力亦將波及銀行資產質量。
部分地區和行業不良貸款增長快
相較於銀監會披露的1.04%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均值,銀行一季報顯示,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已有兩家超過均值,農行和交行一季度不良貸款率分別達到1.22%和1.09%;建行一季度不良貸款猛增55億元,1.02%的不良貸款率已逼近均值。
部分中小商業銀行一季度的不良貸款增長更快。一季度業績增幅最高的平安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81.05億元,增幅7.47%;興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14.52億元,比年初增長10.85%。
去年以來,部分地區、行業領域的不良貸款增長堪稱觸目驚心。以民營經濟、出口加工及國內外貿易為特色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成為「不良」爆發的「高危地帶」。
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告訴,據內部同業估算,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去年在浙江地區的不良損失已覆蓋其從2003年進入浙江省後十年以來的利潤總額。
「目前看來,今年的情況更加不容樂觀」,銀行人士表示。
以不良重災區之一鋼貿行業的相關貸款為例,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此前表示,2014年將是鋼貿風險大面積爆發的一年。鋼貿類貸款的情況跟其他行業有很大不同,其損失率非常高,若短期內全部暴露,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會急劇上升,對上市銀行來說難以接受。所以,銀行採取各種措施,體現在不良率上應該說有一定程度保留,2013年並沒有完全暴露,而損失狀況最終可能在2014年基本暴露出來。
銀行不良貸款小幅上升或是趨勢
2008年至2009年,為應對金融危機,金融機構進行了大規模信貸投放,大部分貸款為5年期,到今年進入了集中還本付息期。
「一家銀行支行行長告訴我,他在2009年的時候給地方政府貸了一筆款,有一個項目,是一個縣級平台,他當時貸出1.5億,這個項目當時評估是3億左右,怎麼審查都是合格的。到了今年要還錢了,肯定還不了,這誰都知道。那怎麼辦?需要重新做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做8億,貸3億。這3個億就有問題了,這3個億是怎麼做的?其中1.5億是還本,就是2009年那筆貸款的還本,還有5千萬是還息,真正投入到這個項目裡面的就只有1個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對於融資數額大、回本期限長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而言,「借新還舊」是維持資金鏈的一個常用手段,保證企業融資鏈不斷裂也部分符合銀行利益,但也暴露了部分平台陷入資金緊缺、存在還本付息困難的窘境。下半年,隨著這部分貸款大規模進入還本付息期,銀行資產質量將面臨大考。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下半年銀行不良貸款有可能延續,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貸款、地方融資平台以及一些產能過剩行業比如重化工業、鋼鐵、水泥等,「畢竟未來房地產要調整、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依靠高投資模式要轉變,相關的這些行業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會帶來行業內的洗牌,因為產能過剩是總量過剩,有一些經營能力差的企業,有可能會出問題,但並不是全行業都不行了。」郭田勇表示。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下半年銀行不良貸款會小幅上升,現在產能過剩調整還沒有完成,還有一部分潛在的風險有暴露的可能性。在宏觀經濟運行的態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的情況下,銀行不良貸款小幅上升會是一個趨勢,目前看還在安全定義之內。」
他認為,不良貸款將主要集中在產能過剩行業、周期性行業以及小微企業,行業和地區分布的特徵還會延續。
暫未施壓業績 核銷或加快
曾剛認為,目前盡管不良貸款在上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水平仍在可控范圍之內,繼續小幅上升也不會超過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目前還沒對銀行形成太大考驗。
「一季度發布的上市銀行年報顯示,看起來盡管不良資產規模在上升,但他們的利潤情況還可以,一些銀行利潤增速降低,另一些其實在快速增長。最快的平安銀行增速超過40%。整體來看銀行業利潤保持不錯的增長速度。有盈利意味著有風險抵禦能力,利潤可以用來彌補風險。隨著結構調整的深入,資產質量還存在潛在的風險,從銀行的角度來講,在今年要管控好風險,盡量對一些不良資產加快處置速度。」曾剛表示。
「目前撥備率還很充裕,上市銀行基本在200%以上,短期內還不會影響到當期利潤水平。增長速度可能會有影響,但增長速度不完全取決於資產質量。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長速度也在下降,受利率市場化加速,銀行利差收入在收窄,這也是導致利潤收窄的重要因素。資產質量還沒有惡化到沖減當期利潤的地步。」曾剛表示。
「銀行業績以前增速較快,現在下降也是很自然的。銀行在整個國家並不是高增長類的行業,盈利情況大致跟GDP相當或者比GDP高一點,未來可能還會下降。」郭田勇表示,「未來貸款增速如果加快,就要增加撥備,業績當然就會受影響,這種情況下對銀行的業績影響就會比較大。」

❸ 《投資與證券》2010第10期,文章《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分析》作者是誰該文章從第幾頁開始

作者 王光宇 從第21頁開始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分析

國有大型銀行歷來是我國銀行悔敏業金融機構的中流砥柱,纖前纖在支持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中起著政府金融杠桿的作用。如根據中國銀監會的數據,截至2010年3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為84.3萬億元,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42.9萬億元,佔比達到50%。在負債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79.5萬億元,其中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負債總額40.6萬億元,也達到50%。目前,大型銀行中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四家已在A股市場上市,農行也即將開始IPO。分析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年報,既可以一窺中國銀行業的整體業績表現,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國民經濟運行的態勢和趨勢。尤其在過去的2009年,我國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採取了超常規的貨幣政策和財稅手段,各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在支持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表現出一些與往年不同的特點和趨勢,更需要對其年報進行跟蹤和解讀。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解讀
目前國有大型銀行中除了農業銀行以外,其他四家均在A股上市。根據各家銀行披露的年報,2009年國有大型銀行經營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各家銀行藉助於政策機遇積極進行「以量補價」,但營業收入增幅並不明顯。我國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末先後數次下調了利率水平,這給各銀行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凈息差收窄。盡管銀行凈息差收窄對各個銀行的利潤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壓力,但國有大型上市銀行2009年的業績仍然實現了增長。這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當年天量信貸的投放。2009年,中央政府實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有大型銀行迅速抓住這一時機擴大信貸投放。四家上市銀行均持續加大了對重點建設項目、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信貸支持力度,並大力發展個人信貸市場。從數據上看,2009年四大行新增貸款佔全國9.58萬億元新增貸款的33.7%,希望藉助於以量補價抵消凈息差下降的影響。如2009年工行新增人民幣貸款10352億元,增幅為24.2%,為歷史上貸款增加最多的一年。建行貸款增加了1.02萬億元,中行則在發展戰略上做了調整,除了繼續強調海外業務之外,開始重視發展國內市場,並將其作為縮小與工行和建行經營差距的突破口。2009年中行新增貸款總額為1.17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近50%,成為2009年國內銀行業的「貸款冠軍」,其大跨步加快發展國內市場的戰略由此可見一斑。
2009年二季度後,由於預期未來信貸規模可能受到限制,國有大型銀行繼續執行搶占規模的思路,紛紛加大了信貸投放,以量補價。反映到收入上,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總共獲得經營收入8897.73億元,同比增長0.86%。這一略顯保守的數字似乎顯示著各家銀行以量補價的戰略並未徹底實現。營業收入中,工行繼續保持其老大位置,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同比微降。建行和中行則均錄得超過2300億元的收入,建行收入微降0.16%,中行則實現了1.6%的增幅。比較突出的是交通銀行,該行經營收入雖然與其他三家差距不小,但卻實現了5.58%的增幅,列四行第一。
凈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增長在較大程度上源自於此前計提的撥備回撥。2009年四家上市國有控股銀行的年報表明,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總共實現凈利潤約3462億元人民幣,比2008年的凈利潤總額增長了17%。這一成績比營業收入的增長數字要靚麗許多。就凈利潤收入的絕對數排行而言,工行以1294億元位居四大行之首,建行以1068億元位居次席,中行以810億元毀仿排在第三位,交行則居於末位,其2009年凈利潤只有301億元。如果考慮凈利潤增速,則中行居首,2009年該行凈利潤同比增速為27.2%。工行、建行、交行則分別為16.4%、15.3%和5.6%。顯然,不論從凈利潤規模還是凈利潤增速來比較,交行在四行中都處於靠後位置。這一方面是其規模相對於其他幾家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源於交行2009年撥備覆蓋率的大幅提升。數據顯示,2008年底交行撥備覆蓋率僅為117.10%,在同業中處於較低水平,中國銀監會要求各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需達到150%後,2009年交行提高撥備覆蓋率至151.05%。這一動作保證經營合規的同時導致其凈利潤減少,並相應影響了凈利潤增速。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凈利潤增幅,除了交行外均超過兩位數,形勢較好,但這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此前提取撥備的回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後,各家銀行受到資產減記的影響,紛紛計提了巨額撥備,而在2009年全球經濟開始觸底復甦的情況下,此前各行提取的撥備沖回,並隨即成為凈利潤增長的背後推手。如中行2009年的撥備比2008年少提了67%,不考慮撥備因素,中行2009年實現撥備前利潤1260.84億元,同比下降4%。工商銀行實現撥備前利潤1905億元,同比下降5.2%。如果不考察撥備因素,只考察撥備前利潤,則多家行的數字並不好看。總之,各家大型銀行的撥備回沖成為2009年凈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
獲取盈利的能力不斷提升,一些主要盈利指標進入先進銀行行列。一家銀行的盈利能力代表著其賺錢能力,一般而言,資產收益率、資本收益率兩個指標較多地用來反映銀行的盈利能力。國際上常常將資產收益率超過1%的商業銀行定位為先進銀行,而根據2009年幾家銀行的年報,建行、工行和中行三家大型銀行均已經超過這一標准,建行以1.24%居於首位。此外,交行的0.94%也已經接近這一標准。這顯示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在全球銀行業市場確實已經體現出一定的先進性。從資本收益率來看,建行以20.87%位列第一,工行以20.15%緊隨其後,數字也相當好看。此外,相對於一般上市公司而言,商業銀行還經常用一個指標來衡量其盈利能力,這一指標就是信貸業務中的凈息差(NIM)。銀行凈息差指銀行凈利息收入和銀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其計算公式為:凈息差=(銀行全部利息收入-銀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資產存貸息差。從某種意義上講,銀行的凈息差可理解成其他行業的「營業利潤率」。2009年建行以2.41%的凈息差居於首位,中行以2.04%居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建設銀行這三項指標均居於上市國有銀行的首位,顯示了該行較強的盈利持續能力。但是,受到政府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等因素的影響,2009年四行凈息差水平相比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這可能是國有大型銀行下一步經營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凈利息收入同比實現負增長,中間業務收入成為各家銀行穩定收入的重要源泉。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根據國家「保增長」的政策基調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求,藉助於央行取消信貸規模管制等時機,大幅增加了信貸投放。但遺憾的是,巨額的信貸投放並未反映在凈利息收入的增長上面。相反,除交行外其他三家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增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凈利息收入水平來看,工行利息凈收入2458.21億元,比上年下降6.5%;建行實現利息凈收入2118.85億元,較上年降幅為5.8%;唯獨交行保持了1.41%的增幅。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促使我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國有大型上市銀行首當其沖地承擔起宏觀調控的任務(本博點評: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擔負著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政治使命,一定程度受到來自政府的指令制約,而非完全自由經濟體制下的市場化經營——這也是一些市場人士詬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現有體制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擁有的許多「特權」。)。而由於人民幣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均大幅下調,主要靠存貸利差盈利的銀行,盈利空間被大大收窄。但是,各家銀行凈利息收入出現下降,既是2008年末央行下調利率導致的息差收窄傳導到2009年的結果,也與2009年市場流動性過剩引起商業銀行的議價能力下降有關。如果從在經營收入中的佔比來看,凈利息收入仍占絕對地位。如除了中行非利息收入佔比超過30%之外,其他如工行和建行的佔比均在15%左右。這顯示凈利息收入在四大行收入構成中仍占首要位置,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業務模式和收入結構仍顯單一,主要依賴於利息收入發展,戰略轉型和業務調整的任務還較繁重。
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盡管在利息凈收入上出現普降,但另外的非利息收入卻在各家大行中出現了上升的勢頭。無論在營業收入中的總佔比,還是和2008年相比,幾大行的數據均較為搶眼。工行非利息收入較上年增長36%,建行增長29.85%,這正好對凈利息收入的下降形成抵消效應。2009年,中間業務收入成為各家大型上市銀行穩定收入的重要武器。鑒於中間業務不消耗銀行自身的資本金,同時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也比較小,因此這方面的業績成長對於整個銀行業而言有著積極意義。從增加中間收入的角度來看,各家大型國有銀行均積極推進其戰略轉型和業務轉型的進度,在實現收入結構進一步調整的同時增進了中間收入。從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年報來看,2009年四大行藉助於開展金融服務創新等手段,保持了中間業務的快速發展,並推動了各自凈利潤的正向增長。四大銀行的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為凈利潤的平穩增長做出重要的貢獻。如工行依託其16000個網點衍生的強大客戶基礎,積極建立多元化的產品結構,不斷高效擴展其分銷網路,在銀行卡、投資銀行、對公理財和擔保及承諾等業務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9年,工行手續費和傭金收入比上年增長超過25%,列四行第二位。建行則繼續在工程造價咨詢、工程資金監管、基金代銷、銀行卡、資產託管等方面發力,全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480億元,較2008年增長25%。中行繼續充分發揮其國際業務的傳統優勢,繼續保持其在國際結算、結售匯、貴金屬銷售、外幣理財等業務領域的市場領先地位。2009年中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460億元,同比增長15.19%,其在非利息收入佔比進一步提高到31.7%,居於四行第一。交行藉助於其銀行卡、託管業務等,2009年其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達到114億元,比上年增長28.99%,增速居四行的首位。
資產質量繼續保持良好勢頭,撥備覆蓋率大幅提高增進了應對風險的能力。2009年,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627.3億元,不良貸款率1.81%,相比2008年仍然實現了「雙降」。就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來看,2009年四行的不良貸款率控制仍然比較好,也成功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的雙降。這一方面是資產基數大幅增加的原因,但也表明四家銀行總體的資產質量保持了相對穩定,風險管理水平取得了持續的提升。截至2009年末,四家大型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603.5億元,同比下降了13.61%。四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平均值也由2008年的2.27%大幅下降至1.48%,不良貸款比例處於較低水平。其中工行1.94%的不良貸款率為幾家銀行的最高,交行1.36%的比例為最低。但與此同時,2009年各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在政策推動下的積極放貸,也不同程度上引起了不良貸款的暴露。盡管幾家銀行實現了全年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的雙降,但從環比數據看,中行和工行下半年較上半年略有上升,且個別分類貸款有輕微惡化情況出現。如工商銀行2009年年末關注類和損失類貸款較上半年有所上升,其中關注類貸款增加362億元,損失類貸款增加39.5億元。以上顯示應對經營中的風險仍是國有商業銀行的重要任務。
2009年,考慮到巨額貸款可能會增加不良資產的暴露,為實現穩健經營,並順應監管部門對於國有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150%的要求,四家國有大型銀行均將其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提高到達標水平之上。其中,建行2009年的撥備覆蓋率達到175%,同比增加44%,為四行最高。2009年第三季度後,建行有意識地放緩了信貸投放的節奏,並大幅增加了撥備計提。這一做法在四行中最為超前,顯示出建行更為穩健審慎經營的理念。而對於四行中的中行和交行而言,撥備覆蓋率均在151%左右,正好滿足監管要求的150%,處於剛好達標的臨界點。
資產充足率呈現下降勢頭,但資本對經營約束的瓶頸日益明顯。2009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基本都達到兩位數以上,遠遠超過巴塞爾委員會8%的標准。核心資本充足率則多數在9%左右,也遠超新資本協議4%的要求。但隨著2009年三季度後各大型銀行放貸量的快速增加,資本也隨之快速消耗,導致幾家大行的資本充足率均較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末,四大國有上市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1.8%。其中,工行的資本最為充足,其資本充足率為12.36%,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9%,資本充足率比2008年的13.06%下降了0.7個百分點。交行資本充足率為12%,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15%,居於四家第二。建行位於第三位,其資本充足率為11.7%,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31%,也分別較2008年下降0.46個百分點和0.86個百分點。2009年人民幣新增貸款居同業首位的中行資本壓力最為明顯,其11.14%的資本充足率處於四行最低水平,較上年下降2.29個百分點,核心資本充足率也下降為9.07%,融資壓力在四大行中居首。2009年,中國銀行的貸款規模增速達到了50.4%,在各大型國有上市銀行中增速排在首位。這不僅使其受到人民銀行定向發行央行票據的「處罰」,也使中行本已不足的資本缺口進一步擴大。
成本管理難度增加,銀行凈利潤的持續增加面臨挑戰。銀行業的成本控制,主要指標是員工成本和成本收入比。2009年各行紛紛加強成本管理,四家大型國有上市銀行繼續壓縮各項運營費用,實行嚴格的成本控制。但在這一背景下,各家銀行2009年的成本收入比仍出現了增長。其中工商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至39%,中行增長3.6個百分點至37%。唯一例外的是交行,其成本收入比出現了0.39個百分點的降幅,但其39.25%的數字仍使其居四行之首。大型國有上市銀行成本收入比的上升,表明各行的成本管理工作越來越困難。
就成本管理的情況進行銀行間的比較,也可以考察人工費用的情況。這可以通過提取四家銀行的員工費用和員工人數這兩個指標進行統計。員工費用是指銀行用於支付員工工資、獎金和各種福利的費用,這可以從各家銀行年報「業務及管理費」項下的「職工費用」或「員工成本」中體現出來。2009年的年報顯示,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員工費用中,工行和建行的員工費用支出分別為604.91億元和511.38億元,較上年增加13.6%和9.6%。中行和交行的員工費用支出則分別為454.74億元和123.91億元,也較同期有所增加。如果考慮更有可比性的人均員工成本,可以發現,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中人均員工成本最高的是中行,其人均員工成本達到17.32萬元,工行以15.52萬元的人均員工費用支出居於最後。國有大型上市銀行成本管理難度的增進,可能源自於人員增加等剛性因素,也可能是銀行發展階段和經營模式調整的原因。但從長遠看這卻會對凈利潤造成侵蝕,不利於提高銀行經營效率,也不利於增加股東權益。

2010年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發展評析
2009年在國內外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四大國有上市銀行在經營上仍有獨特表現。一方面與國家政策機遇和中國經濟增長密不可分,同時也是各家銀行自身合理調整業務結構,大力開拓創新中間業務,積極拼搶市場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的必然結果。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在對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年報進行簡要的解讀之後,可以繼續挖掘出一些東西指導以後的工作。
目前在利差收窄已經成為大趨勢的背景下,國有大型上市銀行需進一步推進業務轉型,將中間業務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抓手。從已公布的四家國有大型上市銀行2009年年報來看,為應對利差收窄周期到來的影響,各家銀行紛紛採取調整資產配置結構,大力發展收費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佔比等諸多措施,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成為推動四家銀行凈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隨著中間業務在銀行收入中佔比的不斷提高,發展中間業務已經成為銀行業競爭的焦點。在利率市場化趨勢加快,未來銀行凈利差繼續收窄的趨勢面前,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將成為目前仍然承擔宏觀經濟調控義務的國有上市銀行改善業務結構的方向。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非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個別銀行甚至高達70%,非利息收入已經成為決定銀行整體收入狀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據統計,目前非利息收入在銀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美國和加拿大平均為45%,歐洲國家為44%,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為28%。反觀我國,近年來國有銀行中間業務雖然發展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業務仍然存在較大的空間可供改進。一方面,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僅為十幾個百分點,遠遠低於美國和歐洲,與亞洲其他較為成熟的市場如日本、新加坡等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中間業務還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目前國有大型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品種仍相對較少,業務范圍較窄。目前幾家銀行的中間業務領域均普遍集中於傳統的結算、匯兌、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證、押匯等產品領域,而現代銀行業占據主體地位的咨詢顧問類、投資融資類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發展不足。因此,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尚有許多工作等待開拓。如大力發展財務顧問和私人銀行業務,積極開展房地產等資產證券化,加快發展資產託管業務等。通過大力尋找中間業務超常規發展的突破口,國有大型銀行將能夠持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並為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
宏觀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政府政策調整頻繁,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可能面臨不良資產暴露,需要加強相應的業務管理和風險應對措施。2009年在國家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動下,國有大型上市銀行均採取以規模換取收益的思路,紛紛比拼信貸投放,搶占市場。大型國有上市均在信貸增量上大做文章,做大規模,以量補價,藉以保持利潤較快增長,在同業中不掉隊。信貸規模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而是變成了一種政治覺悟的體現。但喧囂之後,需要面對的問題是,2009年各行發放的一部分貸款可能變成不良資產。如發放的佔比較高的信用貸款、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可能成為各家銀行需要認真考慮的重大問題。2009年,四家大型國有上市銀行投放了大量的「鐵公基」類固定資產貸款,尤其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房地產開發、土地開發儲備貸款等業務領域,貸款集中度突出的現象較為普遍。這容易引起後發的信貸質量問題。2009年,各級大型銀行均在房地產領域投放了大量的貸款,鑒於目前國內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泡沫化現象嚴重,2010年國家對於房地產行業實行了一攬子調控措施。可以想像,如果這些嚴厲的政策調控引起房地產價格深度調整,則國有大型銀行必將面臨信貸風險的過度暴露,不良資產比率也面臨反彈壓力,銀行風險管理面臨巨大挑戰。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2009年的信貸狂潮中,幾家大型銀行幾乎都與許多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融資平台簽訂了大量的一攬子信貸支持協議,這些政府投資融資平台存在的信用風險,可能成為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下一步經營的重大隱患。針對這些問題,大型國有上市銀行需要加強相應貸款的風險管控工作,同時在內部實施更為審慎的風險管理框架,加強貸前審查和貸後跟蹤,密切跟蹤所投項目的綜合負債狀況和償債能力,並實施房地產貸款季度壓力測試,及時將這些風險掌握在可控范圍內,為各自的持續經營排除障礙。
在經營規模擴大導致資本出現缺口的情況下,國有大型上市銀行需要處理好資本補充與業務發展的關系。資本實力歷來是衡量銀行綜合實力的主要標志之一,經濟增長必然帶來資金的需求,資金需求則預示著銀行貸款的擴張,銀行規模放貸後又必然面臨資本金的補充。對於國有大型上市銀行來說,既要面對業務擴張帶來的資本充足率下降困境,還要接受資本充足率提高的監管要求。2009年,銀監會將銀行大型國有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底線從8%上調為11%,這一數字在2010年再次被提升為11.5%。這使各大型銀行資本金不足的局面愈發突出。目前,大型國有上市銀行的再融資方案已經逐漸清晰,上市的4家大型商業銀行均已公布了再融資方案,幾家銀行採取發行可轉債、A股和H股融資等方式解決。如工行和中行均採取「A股可轉債+H股配售」的方式,交通銀行則採用「A+H股配售」的模式,建設銀行採取「A+H同時配股」方式。2010年,國務院批復銀監會關於大型銀行2010年補充資本的相關方案,要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採取「A股籌集一點、信貸約束一點、H股多解決一點,創新工具解決一點、老股東增加一點」五個原則進行。從已公布的中、工、交三家大行融資方案看,已充分考慮到銀行再融資對A股市場形成的資金壓力,比如均爭取在H股多融資,在A股多以定向增發、定向配股等對二級市場沖擊較小的融資方式進行。除了藉助於外部融資渠道外,幾大行也可能通過留存利潤來補充資本金。目前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利潤留存約為1785.8億元,將為補充資本金提供後續支持。但總的來說,國有大型上市銀行業務發展與資本金不足的矛盾可能會成為一個常態。這要求各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在資本短缺的現狀面前,以實體經濟有效需求和自身資本充足為條件,更注重資本約束,科學處理資本質量、信貸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控制信貸非理性增長,防止因信貸過快增長而加大資本缺口,以便維持自身的可持續經營。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❹ 四大行每年給國家提供多少財富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1年四大行實現營業收入合計超過3萬億元,達30106億元;凈利潤合計11234.19億元,相當於日賺30.78億元。

3月30日,四大行2021年年報披露完畢。2021年,中國經濟經歷了多重考驗後呈現出持續穩定恢復的態勢,銀行業尤其是國有大行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業務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業績也錄得近年來新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1年四大行實現營業收入合計超過3萬億元,達30106億元;凈利潤合計11234.19億元,相當於日賺30.78億元。與此同時,四大行資產質量持續向好,不良率全部下降,撥備覆蓋率全部提升,風險抵禦進一步增強。

3月29日、30日兩天,四大行也陸續召開業績發布會,一眾高管出席回應投資者關注關心的問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業績高增原因及展望、近期及全年信貸投放目標、資產質量變化、凈息差走勢、普惠金融增長規劃等問題。

工行:多項指標保持銀行業首位,助力穩定經濟大盤

財報顯示,2021年工商銀行(601398.SH/1398.HK)在收入規模、利潤總量、資產規模、存款規模方面均保持全球銀行業首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60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凈利潤35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撥備前利潤6275億元,比上年增長5.5%。資產規模為35171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5%;存款總額26441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2%。

與此同時,工商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改善。截至2021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大滲察1.42%,比年初下降16BP,降幅創近年新高,基本恢復到2019年水平;逾期額和逾期率實現「雙降」,逾期貸款率1.23%,逾期不良剪刀差-385億元,連續7個季度為負,創歷史新低;全行關滾茄注貸款率比年初下降0.22個百分點。

據了解,工商銀行通過加強對新增融資的准入篩查,把好信貸的准入關,對風險貸款做到了早預警、早識別、早干預、早化解,系統排查和治理重點領域、重點客戶風險,做實、做細風險管控。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持續加大對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處置不良貸款超過1900億元;嚴格撥備計提,2021年撥備覆蓋率205.84%,比上年末提高25.16個百分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需要金融進一步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水平。面對新情況新要求,工商銀行行長廖林在業績發布會上分享了該行2022年信貸投放思路。他表示,今年工商銀行把支持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靠前發力、協同發力、精準發力的總體思路,推動投融資在增量上適度增長,總量上結構優化,存量上結構調整。「我們有能力繼續讓利實體經濟的同時,在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工商銀行副行長張文武也在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工商銀行將繼續從服務實體經濟和全行經營發展大局出發,平衡好業務發展與風險管控的關系,以高質量風控助力高質量發展,確保資產質量平穩可控。

在具體工作方面,張文武介紹:一是提升信貸經營績效,持續加強對國家重大項目、製造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金融、鄉村振興等領域的金融服務,不斷增強投融資與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夯實資產質量長期優化的基礎;第二,強化重點領域風險精準化解,抓實重點領域貸款的精細化風險管理,加大重點分行、重點區域資產質量攻堅力度,推動重點領域的資產質量整體提升;第三,加快推進信貸管理的創新賦能,發揮科技硬實力,推動風險監控智能化和數字化升級。加大信貸專家隊伍建設和從業人員專業素養提升,為信貸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農行:縣域貸款達6.2萬億,施以援手實現互利共贏

農業銀行(喊宏601288.SH/1288.HK)年報顯示,2021年該行業績表現亮眼,穩健增長勢頭不減。截至2021年末,總資產突破29萬億,達290691.55億元,較年初增長6.9%;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217.46億元,增速為9.5%;歸屬於上市公司凈利潤2411.83億元,增速為11.7%。

從資產質量情況看,農業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改善,不良率逐季下降、撥備逐季提升,風險抵禦能力不斷加強。截至2021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43%,比上年末下降0.14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99.73%,比上年末提升33.53個百分點。先行指標也繼續向好,逾期貸款和關注類貸款均實現「雙降」,逾期貸款率為1.1%,比年初下降0.2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佔比1.48%,比年初下降0.53個百分點。

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領軍銀行,農業銀行在縣域金融服務的業績表現備受市場關注。截至2021年末,農行縣域貸款余額6.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130億元,增速17.2%,高於全行貸款平均增速4.0個百分點,貸款增量、增速、余額佔比均創近十年來新高,其中糧食安全、鄉村產業、鄉村建設貸款增速分別為17.0%、20.6%和14.8%,金融服務成效顯著。

支持普惠金融、綠色信貸方面,截至2021年末,農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2萬億元,增速38.8%,連續12年完成監管要求;綠色信貸余額1.98萬億元,比年初增長30.6%。

數字化轉型成效顯現,2021年農業銀行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十大工程」建設,全年信息科技資金投入總額198億元,數字化轉型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應用成果。如,掌銀注冊用戶達4.01億戶,月活躍客戶達1.5億戶,存量、增量均居同業第一;「農銀e貸」余額突破2萬億元,增速63%,不良率0.53%,比年初下降0.14個百分點;推出「智迎客」「智挽客」系列產品,向客戶提供精準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務。

在當日舉行的業績發布會上,農業銀行行長張青松率高管層出席,回答了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內的13位分析師/投資者/記者的提問。張青松表示,2021年該行著力強化「三農」和實體經濟金融服務,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沉著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業務經營邁上一個新的台階,並具體從八個方面詳細陳述了具體的發展情況。

「盈利增長的驅動因素,具體有三個:一是持續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二是中間業務實現了穩健增長;三是其他分期收入受市場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實現了較高增長。」張青松在分析業績情況時表示。

張青松稱,在當前宏觀經濟面臨三重壓力之下,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業務經營面臨一定的困難,「農行是國有銀行,有責任也有能力施以援手,這是互利共贏的必然選擇。近年來農行一直以務實的舉措,減稅讓利,同時不斷完善自身,因此,我們有信心在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嚴格落實國家減費讓利基礎之上,實現自身的商業可持續發展。」

中行:經營效率逐步提升,主動為經濟發展「造風」、造勢

中國銀行(601988.SH/3998.HK)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該行資產總額為26.7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51%;負債總額為24.3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59%;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為6055.59億元,同比增長7.08%;股東應享稅後利潤2166億元,同比增長12.28%。

2021年,中國銀行(601988)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為0.89%,凈資產收益率(ROE)為11.28%,同比分別提升0.02和0.67個百分點;凈息差為1.75%,成本收入比(中國內地監管口徑)為28.17%。

中國銀行資產質量保持平穩,不良余額與不良率「一升一降」。截至2021年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087.92億元,較年初增加15.19億元;不良率為1.33%,下降0.1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7.05%,較年初提升9.21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達到16.53%,較上年末提升0.31個百分點。

在業績發布會上,中國銀行行長劉金用營業收入邁上新台階、收入結構明顯改善、經營效率逐步提升三個特點來總結該行業績表現。

「去年一年,我行加大信貸投放,助力市場主體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實施『量價雙優』策略,控制負債成本的增長,有效遏制了凈息差下降的勢頭。」劉金錶示,去年下半年以來,凈息差保持穩定,有力支持了營業收入的穩步增長。

營收結構方面,劉金介紹稱,該行在認真落實國家減費讓利政策要求的同時,也積極把握資本市場發展機遇,加大產品服務創新,加快拓展財富管理與線上業務,基金代銷、理財資管、託管、互聯網支付等業務收入實現較快增長,促進了收入結構的優化。

「展望今年全年,中國經濟發展雖然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但是我們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銀行希望能夠主動為經濟發展『造風』、造勢,充分發揮我們自身的特色優勢,融入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保持新增貸款適度增長,服務實體經濟復甦、繁榮。」劉金稱。

建行:總資產超30萬億,縱深推進新金融行動

建設銀行(601939.SH/0939.HK)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該行資產總額達30.25萬億元,增幅7.54%;負債總額27.64萬億元,增幅7.37%;其中吸收存款22.38萬億元,增幅8.56%。

業績方面,建行實現凈利潤3039.28億元,較上年增長11.09%;利息凈收入增長5.12%,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6.03%;資產質量方面,截至2021年末不良貸款余額為2660.71億元,較上年增加53.42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42%,較上年下降0.14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佔比2.69%,較上年下降0.26個百分點。

近年來建設銀行縱深推進新金融行動,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滴灌經濟社會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業績發布會上再次對新金融的內涵進行了詮釋,在其看來,新金融更多的是在新發展理念之下的一種新的金融思維方式。傳統金融已經發展幾百年,對人類的社會進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進入信息時代,人類的需求越來越廣泛,金融也就需要用一套新的語言和邏輯去重構,「特別是金融危機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特別大的啟示,就是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

「所以新金融理念其實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但同時也有手段(去實現)。過去想服務更廣大的80%客戶,有時候能力也達不到,但是新的金融科技加持了我們服務社會的能力。」田國立說道。

截至2021年末,建設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凈額18.17萬億元,增幅11.95%,其中境內對公貸款新增1.2萬億,增速為14.8%,增幅明顯。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表示,該行在發揮基礎設施領域傳統優勢基礎上,加大了對於綠色、普惠、製造業、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信貸投放的力度,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三重壓力,需要金融機構更加主動作為,大銀行要發揮好主力軍作用。」紀志宏稱,下一步該行將繼續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保持新增貸款適度增長,同時根據宏觀政策的導向,市場的變化和客戶的需求,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的節奏。

具體到未來信貸投放的重點,紀志宏表示,一是聚焦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繼續做好對普惠金融、科技創新、製造業、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保持重點領域信貸佔比穩中有升;二是精準做好國家重大項目的對接,做好「兩新一重」等領域的信貸投放,支持好適度超前開展的基礎設施投資;三是保持房地產貸款平穩有序投放,更好地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四是支持好擴大內需,持續加強生態場景建設,提高數字化經營和風控能力,發展好消費金融。同時促進區域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做好重點區域信貸服務的同時,也適度加大對中西部、東北地區信貸投放支持力度。

❺ 國內各大銀行總資產排行

截至2010年11月18日
1.工商銀行134178億元
2.建設銀行105790億元
3.農業銀行101171億元
4.中國銀行101024億元
5.交通銀行38027億元
6.招商銀行23596億元
7.浦發銀行19757億元
8.中信銀行19476億元
9.興業銀行18103億元
10.民生銀行17643億元
11.光大銀行14910億元
12.華夏銀行10108億元
13.北京銀行6898億元
14.深發展6751億元
15.寧波銀行2350億元
16.南京銀行1986億元

❻ 守正出奇,建行憑什麼


守正出奇,指恪守正義,出奇制勝。用此詞來形容中國建設銀行(下稱「建行」)2021年上半年的表現或許恰如其分。


上半年,建行在踐行大行擔當與經濟效益義利兼顧方面再邁上新台階。一方面,作為四大行中首家普惠金融貸款余額過萬億的銀行,建行普惠金融持續領航市場。6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1.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883.82億元;


另一方面, 面對復雜的經營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上半年建行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凈利潤重回兩位數增長。報告期內該行凈利潤1541.0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92%。在此背景下,建行資產質量不斷夯實,不良率1.53%,較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


王江行長在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建設銀行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踐行新金融理念,縱深推進『三大戰略』,持續推進常態化的數字化經營,加大大財富管理體系建設,著力提升集團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積極履行 社會 責任,在服務經濟 社會 中、發展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普惠金融貸款余額增加2884億元

穩坐六大行「第一把交椅」!


作為經濟血脈,助力鄉村振興是金融天職,強化普惠金融擔當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金融機構的重要課題。銀行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更有效地履行 社會 責任和擔當?建行已然找到了一套「獨家秘籍」,如今收效漸顯。


2018年,建行提出並實施了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 科技 領域的「三大戰略」,通過大力推進金融 科技 戰略,助力開啟第二發展曲線。如今棋至中盤,建行所公布的「成績單」中新金融勢能不斷釋放。尤其是普惠金融領域,再譜新篇。


中報數據顯示,建行住房租賃戰略穩步推進。截至2021年6月,建行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台覆蓋全國96%的地級及以上行政區,為1.4萬家企業、3700萬個人房東和租客提供陽光透明的交易平台,累計完成房源核驗超過1000萬套,合同備案600多萬筆,為政府提供市場監管的有效工具。


更為重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新金融行動,讓建行在服務國家的建設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中積累了更廣闊的客戶基礎。在普惠金融方面,截至6月末,建行累計投放貸款超過4.7萬億元,惠及客戶超過210萬戶;建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1.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883.82億元,位列國有大行第一;普惠金融貸款客戶180.18萬戶,較上年末新增10.63萬戶;「建行惠懂你」訪問量超1.3億次,下載量超過1700萬次,認證企業超556萬戶,授信客戶突破100萬戶,授信金額超過7000億元。


此外,建行超1.4萬個網點、1.8萬普惠專員,也為開展普惠金融服務、持續推動經營下沉,提供了渠道優勢。據了解,累計組建普惠金融(小企業)服務中心及小企業中心250多家,掛牌普惠金融特色網點1900多個,實現在線高效化快觸達和線下有溫情有品質的銜接。持續完善「小微快貸」「個人經營快貸」「裕農快貸」和「交易快貸」等新模式系列產品,構建豐富的普惠金融產品體系。


凈利重回兩位數增長,

不良貸款率降至1.53%


服務 社會 的銀行賺錢嗎?業界時不時便會產生這類質疑的聲音,建行董事長田國曾言:「棋至中盤,我們欣喜地看到新金融實踐孕育了新的商業模式。未來金融的發展路徑應是義利兼顧、以人為本的,一切痛點皆是機遇。」


今年上半年,建行依舊用實際行動顛覆大家對傳統銀行的直觀認識,在新金融實踐的過程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半年報可以看出,上半年建行的業績良好,重回兩位數的增長,特別是第二季度的盈利增幅較大。具體來看,上半年建行資產總額29.8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70萬億元,增幅6.05%;建設銀行實現營業收入4163.3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00%;實現稅前利潤1844.6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30%;凈利潤1541.0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92%。


行穩方能致遠,對於經營風險的銀行業來說,資產質量是商業銀行的「生命線」。

此次建行交出的這份成績單顯示,該行在增「量」的同時,保持良好的資產質量。截至報告期末,建行資本充足率16.58%,一級資本充足率13.80%,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3.23%,分別較上年末下降0.48個百分點、0.42個百分點、0.39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1.53%,較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根據實質風險判斷計提貸款和墊款損失准備,減值損失總額1085.1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74%。撥備覆蓋率222.39%,較上年末上升8.80個百分點。



第一,中國經濟保持了 健康 穩定的發展,為銀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對於銀行業的需求,特別是信貸需求,得到了進一步釋放。


第二,建行踐行新金融行動,深度推進「三大戰略」,傳統優勢繼續鞏固,第一曲線的價值創造能力在不斷夯實,同時第二曲線蓄力大勢,開辟了建設銀行發展的新的路徑。


第三,建行的風險管控能力進一步強化,資產質量保持穩定。


第四,去年建行為了防止疫情對整個經營活動帶來的影響採取了審慎的原則,加大了風險的釋放力度,所以去年上半年的利潤基數比較低。


金融向善:

綠色貸款增幅近17%


「我們要通過資源共享和開放賦能,實踐金融的供給側改革,發揮金融向上向善的內外部效應。讓 社會 感受到大行可以很溫柔,可以很靈活。」 董事長田國立在年報中的金句為建行2021年的全年發展指明了行動方向。實際上,中報里一串串亮眼的數字同時也是建設銀行實現「金融向上向善」的最有力證明。


今年上半年建行完善公司治理架構,推動「雙碳」目標實現。建設銀行持續推動完善ESG和綠色金融管理架構,強化綠色金融工作考核評價。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和統籌推進「服務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設立環境、 社會 和治理推進委員會,推進落實ESG相關工作;在績效考核中增加「服務生態文明戰略情況」指標,擴大考核部門范圍,提高綠色金融考核權重。


與此同時,建行充分發揮金融 科技 和金融全牌照優勢,積極 探索 發展綠色金融的新產品、新服務、新舉措,綜合運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租賃、綠色信託等金融工具,廣泛支持和培育綠色產業。6月末,綠色貸款余額為1.5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236.01億元,增幅16.65%;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貸款佔比連續多年保持下降。


在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建行同樣展示了大行擔當。今年上半年以來,建行不斷豐富金融扶貧產品和服務模式,截至6月末,建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2.3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243.05億元,增幅10.74%。其中「建行裕農通」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台累計發放貸款21.15億元,辦理繳費超2,600萬元,服務用戶超95萬戶;累計發行1,375萬張面向創新創業重點人群的「鄉村振興 · 裕農通卡」。通過善融商務平台「鄉村善融」助力消費幫扶,截至6月末,善融商務平台入駐幫扶商戶5,444戶,平台幫扶總交易額69.11億元。


王浩副行長在發布會上表示,未來該行將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拓展線下鄉村服務體系;二是布局線上鄉村服務平台;三是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四是加快鄉村金融服務創新。「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運用新金融理念,創新拓展『三農』金融服務,依託更多開放的平台,便捷的場景和精準的服務把握鄉村振興的廣闊業務藍海。」

❼ 四大行上半年年報情況如何

昨天(8月30日),四大國有銀行半年報全都選擇在同一日出爐。統計顯示,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今年上半年全部實現凈利潤正增長,同時不良率均有所下降,資產質量向好。據統計,四大行上半年共實現凈利潤5036億元。其中,工商銀行上半年凈賺1530億元,仍居首位


農行凈利息收益率同比下降7個基點

中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農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086.7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6.19億元,增長3.4%,公告稱主要是由於凈利息收入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增加。2017年上半年,農業銀行凈利息收益率2.24%,同比下降7個基點;凈利差2.11%,同比下降5個基點。凈利息收益率和凈利差同比下降,公告稱主要是由於2016年5月1日起實施營改增後價稅分離以及2014年11月至2015年央行連續降息的延續性影響。

四大行年報不錯啊。

❽ 我國的四大國有銀行指哪幾個銀行

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簡介

中國銀行簡介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也是中國國際化機構網路分布最廣、國際金融業務最具優勢的銀行。中國銀行是中國第一家在亞、歐、澳、非、南美、北美六大洲均設有機構的銀行。目前中國銀行擁有13089個國內機構和560個海外機構,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務網路。在香港和澳門,中國銀行還是當地的發鈔行。中國銀行被英國《銀行家》雜志評選為資本實力最雄厚的國際大銀行之一;連續12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為世界500強大企業;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國內銀行、中國最佳並購機構、中國最佳銀行";被亞洲《資產》雜志評為"中國國內最佳銀行"。截止2001年底,中國銀行資產總額已達31680.11億元人民幣,凈資產達1634.62億元人民幣水平,全行境內外機構實現帳面利潤108.05億元人民幣,盈利能力和水平一直居國內同業之首。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金融業務最具優勢的銀行。在國際貿易融資、國際貿易結算、外匯資金業務、國際信用卡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其業務量在國內均居第一。為適應世界經濟金融發展和技術變革加快的步伐,積極面對更為激烈的競爭形勢,中國銀行制定了全力推進良好公司治理機制建設的發展目標:通過充分發揮比較競爭優勢,構建科學的決策系統,實施審慎的會計原則,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智,建立適應市場機制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體制,建立符合良好公司治理機制要求的董事會六個方面的建設,用3-5年的時間,將中國銀行發展為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有獨到比較競爭優勢的國家大銀行;經過更長一點時間的以資本為紐帶的重組並購,躋身國際一流大銀行之列。

中國建設銀行簡介
中國建設銀行是一家以中長期信貸業務為特色的國有商業銀行,總部設在北京,在中國境內及各主要國際金融中心開展業務。2001年7月,建設銀行在《銀行家》雜志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位居第29位。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年10月1日。建設銀行成立的基本背景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建設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在全國陸續展開,為管理好巨額建設資金,建設銀行應運而生,開始了艱苦而光榮的歷程。從1954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間,建設銀行主要承擔了集中辦理國家基本建設預算撥款和企業自籌資金撥付,監督資金合理使用,對施工企業發放短期貸款,辦理基本業務結算業務的職責。建設銀行的服務追隨著共和國建設的腳步,遍及祖國的每一片建設熱土,為提高國家投資效益,支持國家財政平衡,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建設銀行在承繼原有職能的同時,不斷拓展銀行職能,先後開辦了信貸資金貸款、居民儲蓄存款、外匯業務、信用卡業務,以及政策性房改金融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等多種業務。經過十多年的改革發展,建設銀行各項業務快速發展,信貸資產和負債取得了數以十倍的增長,從單一管理財政資金、辦理基建撥款監督的銀行,發展成為既管財政投資,又經營信貸業務,既辦理固定資產投資信貸,又發放配套流動資金貸款,既辦理國內金融業務,又辦理國際金融業務,以辦理中長期信用為主的國家專業銀行。
1994年是建設銀行重要的轉折發展的一年。按照政府對投資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求,建設銀行將長期承擔代理財政職能和政策性貸款職能分別移交財政部和新成立的國家開發銀行,開始按照商業銀行的要求,對經營管理體制進行全面改革。1994年末,建設銀行先後對資金管理體制、信貸管理體制、財務管理體制和會計核算體制進行或正在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總行和一級分行集中調度、統一調度和經營資金的能力增強,財務會計制度進一步向國際准則靠近。同時建設銀行還對客戶經營戰略和區域經營戰略進行重新定位。建設銀行因此取得了更快的發展和更好的經營效益。建設銀行步入了改革發展的新階段。從1996年3月起,建設銀行啟用現名,並同時導入企業識別系統,幾乎在一夜之間,全行數萬個辦事機構和營業網點都開始使用了新的形象識別標志。這湛藍的行徽、黑色立體的行名,透露出這家改革中的商業銀行穩健經營,兼收並蓄,不斷發展的經營風格;表達著一個不變的理念,那就是:根植中華大地,建設現代生活。從1994年起,建設銀行對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和儲蓄網點進行了調整,在撤並部分縣支行的同時,增加了在全國中心城市的網點設置數量,與相應信貸政策的調整相配合,進一步加強了在中心城市的經營力度。中國建設銀行非常重視海外業務的發展。目前,建設銀行已在海外設有香港、法蘭克福、新加坡三個分行和四個代表處。建設銀行已與世界上600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其業務往來遍及五大洲的近80個國家。通過發行債券,組織銀行貸款等方式在國際金融市場籌集資金,是建設銀行的一項優勢業務,並以成為國際金融資本與中國經濟建設結合的重要橋梁。建設銀行在香港地區的業務,在香港回歸前已初具規模。香港回歸後,其業務更獲快速發展。目前,建設銀行在香港已參股多家銀行和金融公司,並已成為建新銀行的最大股權持有者。

中國工商銀行簡介
中國工商銀行,是辦理城鎮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的國家專業銀行,於1984年1月1日成立。
中國工商銀行的基本任務是貫徹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按照國家的金融方針、政策、法規通過各項業務活動,支持發展工業生產,擴大商品流通,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科學技術進步和企業技術改造,發揮金融事業在經濟建設中的資金調節作用,為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服務。
中國工商銀行的業務經營范圍主要是:
(1)辦理城鎮儲蓄存款,吸收工商企業存款,發行金融債券;(2)辦理國營工商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和個體工商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3)管理工商企業和有關企業主管部門的各種專用基金,辦理技術改造貸款和一部分基本建設貸款;(4)開展委託、代理、租賃、咨詢等業務;(5)辦理現金和轉帳結算;(6)在經濟特區和部分開放城市辦理外匯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設有董事會,總行在北京,它的分支機構有兩萬多個,遍布全國各個城鎮。在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設有29個分行,在專區和市設中心支行155 個、市(分)支行147個,在縣(市)有支行2032個,在市、縣城郊有辦事處930個、分理處2654個、儲蓄所13141個、集鎮辦事處2201個。中國工商銀行的職工人數達40多萬人。
中國工商銀行成立以來資金實力迅速擴大,截至1985年底,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939億元,其中企業存款880億元,佔全部存款的45.4%,儲蓄存款896億元,佔全部存款的46.2%。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008億元,信貸資金的自給能力為65%。目前,在中國工商銀行開戶的工商企業單位有200多萬戶,個人儲蓄戶有22000多萬戶。中國工商銀行辦理的貸款業務分流動資金貸款和固定資金貸款兩大類。流動資金貸款包括國營工業企業貸款、集體工業貸款、國營商業貸款、集體商業貸款。個體工商業貸款等。固定資產貸款包括技術改造貸款和用於開發性的基本建設貸款。截至1985年底,流動資金貸款余額為2648億元,占貸款總余額的88%,固定資產貸款356億元,占貸款總余額的11.8%。中國工商銀行的信託業務經過清理和整頓,已有改進提高,更趨健康合理。利用信託靈活、多樣、適應性強等特點,籌集與融通資金,支持生產,溝通購銷,促進了技術進步和橫向經濟聯系,為社會提供了多種信用服務。如以租賃的方式向企業提供先進技術設備,以委託貸款方式對重點改造項目發放貸款或投資,以及以經濟協作貸款的方式溝通企業間橫向聯系等。到1985年底,具有信託特點的委託、租賃、代理等業務占信託業務總量的比重,由1984年的36%上升到56%。中國工商銀行的經濟信息工作,到1985年末已在全國建立起一級信息網9個、二級信息網23個、三級信息網176個、地區綜合信息網172個。信息網使現代化的處理手段與傳統的業務處理方法相結合,加速了信息的傳遞和反饋,提高了信息工作質量和效率。同時,根據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組織力量深入實際開展專題調研,通過交流和推廣調研成果,對加強宏觀控制,搞活微觀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農業銀行簡介
中國農業銀行是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之一,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行設在北京。在國內,中國農業銀行網點遍布城鄉,資金實力雄厚,服務功能齊全,不僅為廣大的百姓和客戶所信賴,而且與他們一道取得了長足的共同進步,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銀行之一。在海外,農業銀行同樣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良好的信譽,被《財富》評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截止2000年末,中國農業銀行擁有分支機構5萬多個,其中:一級分行32個,直屬分行5個,總行營業部1個,培訓學院3個;二級分行301個;支行級機構3280個,其中縣(市)支行1687個。國內辦理外匯業務的機構931家,與世界49個國家和地區的328家銀行總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並在新加坡、香港設立了分行,在倫敦、東京、紐約等地設立了代辦處。全行員工總數50多萬人。按照國際通行的審計標准,2000年末,中國農業銀行各項資產總額2萬多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816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4783億元。
電子化建設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全行計算機網點達4.5萬多個,聯機網點達3.5萬余個,各項業務計算機處理覆蓋率達93%,金額達98%。銀行卡(金穗卡)發卡量達3362萬張。電子化手段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閱讀全文

與鐵總在四大行貸款余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郵政有流水可以去信用社貸款么 瀏覽:345
做小額貸款工作待遇怎麼樣 瀏覽:985
中介房貸貸款加利率嗎 瀏覽:730
公積金不足一年貸款怎麼辦 瀏覽:224
貸款20年的流水 瀏覽:983
安徽攜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貸款 瀏覽:561
個人貸款200萬沈陽 瀏覽:528
多筆小額貸款記錄影響政審嗎 瀏覽:805
銀行按揭小額貸款 瀏覽:311
農行住房貸款年齡限制 瀏覽:651
我朋友貸款拿我的財產抵押 瀏覽:995
農村信用社貸款查看多久的徵信 瀏覽:55
假資料貸款觸犯了那一條法律 瀏覽:69
小額貸款業務較差的工作計劃 瀏覽:134
貸款信用網上查詢後 瀏覽:730
還完賣家貸款後過戶 瀏覽:965
馬雲農村貸款公司 瀏覽:414
上海辭職了可以公積金貸款 瀏覽:225
房子沒供完抵押貸款 瀏覽:830
網上貸款哪裡能借到啊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