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商業銀行如何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
一、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風險因素 中小企業作為銀行信貸客戶群體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其信貸需求涵蓋了固定資產、流動資金等表內外信貸業務多個品種,同時具有客戶數量眾多,單筆金額小、期限短、資金需求迫切、業務發生頻繁及擔保方式落實難度大等特點。中小企業一般處於創業期和成長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風險因素,因此引起了各大銀行的高度重視。 (一)管理風險因素大部分中小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組織體系不完善,缺乏精通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的經營管理者。多數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在經營管理過程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或必要的實踐經驗,人員整體素養及崗位專業化程度低,對於市場的把握能力及組織機構的執行力和控制力非常有限,抵抗系統風險能力弱。 (二)市場風險因素 中小企業自身實力相對較弱,流動資金匱乏,對產品的市場研究、營銷渠道的建立和拓展重視程度不夠,投入資金較少,受經營規模所限難以取得比較價格優勢,在資金的流動性方面存在明顯缺陷,整體抗市場沖擊能力相對較弱。 (三)財務風險因素 中小企業的財務制度不盡規范,大多數企業的財務管理仍處於記帳階段,財務管理和成本核算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財務報表真實性差、隨意性大、透明度不高,為避稅虛增成本,現金收入不入帳現象,以及為融資或企業形象虛增利潤等現象比較普遍。財務管理較為混亂、信息不對稱等現狀均直接影響銀行對於企業的判斷。 (四)信用風險因素 中小企業所有制類型多樣, 管理層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普遍存在誠信問題,企業故意造假騙取銀行貸款、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現象屢禁不止,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難以評估。 二、商業銀行在拓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方面存在的問題(一)風險管理的觀念和意識落後 我國商業銀行脫胎於計劃經濟體制,商業銀行業務運作的行政色彩較濃,市場化運作機制未能完全建立。在業務運作過程中,長期以來沒有把中小企業作為潛在客戶,在經營觀念和意識上不重視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評估和管理 。尤其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對公信貸業務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大客戶、大項目,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一直圍繞著大客戶、大項目進行設計和實施,組織架構、資源配置、風險管理、激勵機制、客戶評價體系、業務流程等都針對大客戶、大項目制定,從戰略思想上對中小企業的風險認識不足,對產品的設計與風險計量工具的研究不足,因而造成信貸風險管理滯後於業務發展的局面,形成了較高比例的不良資產。 (二)商業銀行對小企業貸款操作中存在的限制 在小企業評級和授信方面,由於對小企業基本採用與其他法人信貸一致的信用評級流程,但是基於小企業的成長性和發展性特點與成熟大企業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目前的信用評級中,由於小企業資產實力指標、財務指標不佔優勢,而小企業擁有優勢的成長性、技術性指標又體現的權重比較低,最終形成小企業等級評定普遍比較差;在質押擔保方式的小企業貸款方面,目前即使在核實好基本材料、風險度很小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要求辦理的手續也比較復雜,並且運作的周期比較長;在部分具體業務指引方面,可操作性不強。特別是對於一些新業務,具體操作細則及注意事項不夠明確,導致客戶經理在具體操作中無所適從。 三、商業銀行完善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與控制的建議 (一)建立長期的貸款關系 商業銀行的貸款決策主要是通過長期和多種渠道對於借貸企業及其業主的相關信息的接觸而做出。因為由長期關系所產生的各種軟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財務數據等硬信息,部分彌補小企業因無力提供合格財務信息和抵押品所產生的信貸缺口,並有助於改善其不利的信貸條件。商業銀行對小企業的貸款應著眼於長期利益。目前在利率管制條件下,對小企業的貸款定價較低而無法彌補其風險,這固然會降低商業銀行對其貸款的積極性。然而,如果商業銀行選擇一部分有成長潛力的企業貸款,和其建立良好的資金和業務合作關系,則可以為未來利率市場化後獲取較高貸款收益打下基礎。 (二)進行業務創新 根據小企業特點,拓寬現有金融產品的運用空間,開發配套適用的金融產品。商業銀行要增加金融產品的品種,更加便利地運用現代融資工具為商業銀行獲得利益。 (三)加強貸後管理工作貸後管理是信貸風險監管的關鍵環節,是信貸風險防範的最後一道關口,必須認真把好、把嚴。領導上要高度重視,完善貸後管理的責任追究制度,貸後管理責任人要定期上門認真分析企業財務報告,查看產品的生產狀況,以及存貨、固定資產情況,分析、判斷信貸資產風險狀況。同時要多方了解企業所處行業的狀況,如通過實地考察、現場座談、與第三方溝通信息等多種方式,及時、准確了解借款企業的重大變動。 (四)注重對信貸員的培訓 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特點,決定了貸款銀行必須具備高超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極強的責任心。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引進和培育掌握行業專業知識、具備財務基礎知識的高素質信貸人員。此外,還應建立完善的信貸員選拔、培訓、考核和獎懲機制,切實加強對信貸員履職情況的管理和考核。要定期或不定期對信貸員進行專業培訓指導,增加信貸員之間的交流機會,以利於信貸員業務能力的提高。只有全面提高信貸員的管理素質,定期對其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更多的業務知識,了解更多的國家政策,熟悉各種產品的市場信息,才能真正把信貸風險壓到最低,才能真正地對貸款風險進行實時預警。[2]管敏.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分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3):33-34.
2. 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與對策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小企業的活躍程度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經濟的活力。然而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卻面臨著重重障礙,特別是在資金籌集方面存在嚴重困難,許多地區真正能獲得長期貸款的中小企業數量非常有限。當然,相對於大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種普遍現象,只有解決一些人為的、不合理的限制中小企業融資障礙,才能有利於其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以及企業的長遠發展。
通過一段時間的社會社會實踐我發現中小企業融資存在以下問題
(一)企業自身方面的原因
1、經營管理水平低。盡管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很快,但仍然給人以「差、散、亂」的印象。一方面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產品生產工藝落後、質量水平低,形成了因資金缺乏導致經營績效差,因經營績效差導致融資信用差,因融資信用差導致資金缺乏的惡性循環。許多中小企業負債率較高,極度缺乏經營流動資金和發展投資基金,導致其不能正常地進行經營和投資改造,無法通過提高盈利改變企業的資信以獲得外部各種信用融資。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點多面廣,涉及行業多,多頭開戶現象較普遍,金融部門難以掌握其真實情況。並且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中小企業的生產、營銷、財務、人事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跟不上企業發展的步伐,致使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競爭,難以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2、中小企業主管人員缺乏現代融資意識。主要體現在:(1)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負債經營的現代意識和相應的管理手段,企業債務與企業經營盈利之間的關系認識有限,不能以發展的角度看待企業債務融資的作用。(2)絕大多數企業主管的經營觀念未轉變,沒有從利潤和現金流的角度把現代企業看成是一個資本價值增值和現金流最大化的過程,因而不能全面看待資金在生產中的地位,從而忽略了資本與負債、資本與管理能力、資本與經營風險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3)很多企業主管對現代融資工具缺乏認識,簡單地認為融資就是向銀行貸款,僅拘泥於銀行貸款單一的融資方式,導致的結果就是當傳統融資途徑被切斷時,大部分中小企業便陷入絕境,不僅缺乏利用其他融資方式的思維觀念,而且缺乏融資的操作能力,更談不上進行現代融資的創新。
3、財務信息失真,銀行不敢放貸。許多中小企業管理欠規范,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財務控制制度,財務信息失真,可信度低。有的企業從所謂的「自身需要」出發,提供虛假的甚至偽造的財務信息,使會計報表失去其可靠性和真實性。而銀行發放貸款的主要依據是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財務收支狀況,一個資產負債狀況和財務收支狀況良好的企業很容易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反之亦然。虛假的會計報表使銀行的信貸資產難以得到保障,易形成不良資產,出於資金安全和自身利益的考慮,銀行不會輕易地發放貸款。
(二)金融機構方面原因
1、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缺乏積極性。首先,我國商業金融機構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而我國中小企業資金實力薄弱、規模小、能作為貸款抵押的資產少,同時受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找到規模較大的企業為其擔保。其次,部分中小企業生產技術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低、高負債經營、效益差,銀行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願也不敢支持。
2、向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大。這主要是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造成的。在貸款行為中,借款人作為企業的經營者和資金的使用者,對企業的財務信息掌握較全面,而銀行作為貸款人,只能通過財務會計報表了解企業的部分相關狀況。企業借款人為了獲得貸款,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誇大自己的優點,縮小甚至掩蓋自己的缺點,其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實性相對較差。在其會計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國家對其進行的會計監督有限,銀行等金融機構也不可能要求中小企業普遍接受信息中介機構的審核驗證。而以自主經營、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放貸時必然要求建立在風險最小的基礎上,為保障資金的安全性,金融機構難免不願意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
3、向中小企業貸款管理難度大、成本高、收益低。首先,對中小企業而言,一筆貸款業務的貸款額度大小與貸款的管理費用的高低是不成比例的。無論貸款金額的大小,金融機構都要按幾乎相同的程序進行操作,從貸前調查到貸款收回整個過程的管理費用相差無幾,所以對小額貸款的單位管理成本必然會高。而中小企業的貸款一般金額較小,它的管理成本也就高於對大企業的貸款,從而影響了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此外,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提供的信息可信度低,金融機構還必須採用其他方法去獲取較全面的真實信息,這也會進一步增加貸款的管理成本。據調查測算,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遠遠高於大中型企業。因此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不會將中小企業作為首選對象,只有在國家強制或受到某些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向大企業、大項目貸款時,才會選擇中小企業,這無疑也是形成其貸款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其他方面原因
1、社會信用環境差。即社會信譽等級低,這也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主要包括:(1)中小企業還債意識差,許多中小企業獲取貸款後,不去積極還貸,而是惡意逃債、賴債、千方百計地拖債,不把還債當作必須履行的義務。(2)法律對債權人債權的保護能力差,法院對判決結果執行不力。債權人在通過法律程序保護自己的權益時,常遇「打贏官司,看不到錢」,還得支付律師費的尷尬。(3)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較多。如在企業轉制期間,有的地方政府默許甚至縱容企業逃廢銀行的債權。這種社會信用環境,破壞了經濟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地位,使履行了經濟合同義務的債權人反而處於被動的地位。如此信譽環境下,各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必然更加謹慎,這自然會增加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 2、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體系。向中小企業貸款和提供擔保的風險都高,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系統性風險,這就需要國家通過一種機制把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降到金融機構可接受的程度。對此,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是政府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政府也建立了一批信用擔保機構,但是實際效果並不理想:(1)擔保機構擔保能力低,因為目前我國擔保基金的來源主要是地方財政,而財政投資能力有限,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2)擔保機構為控制風險,都要求申請貸款擔保的客戶提供反擔保,且條件苛刻,並不低於銀行擔保抵押貸款條件,使得信用擔保機構失去本來的意義。中小企業尋求擔保難,也就必然造成融資難。
3、「政策性風險」的存在。近幾年來國家對企業發展採取了「抓大放小」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把「放小」理解為放棄中小企業。一些政策和措施在制定時沒有考慮到中小企業的特點,使得銀行對中小企業改革認識不清,導致需求與供給嚴重背離,信貸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無法達到實際的需要量,力度嚴重不夠。
我認為應該制定的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應對策略
針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中介缺乏、融資工具單一、融資渠道不暢等問題,解決也宜從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三方面入手,既需要中小企業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加強與銀行的聯系,也需要國家盡快制定向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並借鑒國外經驗為中小企業開辟較多的融資渠道。
(一)增強企業自身資金積累,提高企業自有資金率
增強企業自身資金積累,提高企業自有資金率和經營管理水平,以改變企業信貸資信能力,從而改變自身的融資環境。
1、企業應根據市場的變化,對產品進行改良和革新,並不斷加強對新市場的開發,增加銷售收入。
2、應引進先進技術及生產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改善企業生產管理。
3、企業應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盡快回籠資金增加流動資金。
總之,企業應從多角度出發,擴大收益,增強內部資金積累,使企業走上自有資金良性擴張的道路。只有企業自身環境改善了,生產經營水平提高了,銀行等金融機構才願意向其貸款。
(二)改善並發展商業信用融資
商業信用是中小型企業融資的一種傳統的方式。它屬於短期負債融資,十分方便但不正規,一般是以良好的商業信譽為基礎,並經常運用於業務聯系緊密、關系十分固定的合作企業之間。在現有狀況下,改善並發展商業信用融資體系的辦法有:
1、充分發展企業之間縱向經營紐帶關系,與生產經營的上、下游企業結成鬆散的經營聯盟,並通過這種縱向關系發展商業信用。
2、與外貿中介機構結成緊密關系,如以資本為紐帶的工商貿企業集團或固定的夥伴關系,充分利用商業票據。
(三)建立互利合作的銀企關系
就目前而言,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更多的依賴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因此,城市商業銀行等小金融機構應以服務中小企業為市場定位,全力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當然,中小企業數量眾多、情況復雜、風險大,這就要求信貸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在注重「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經營原則的基礎上,構建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合理、靈活而高效的服務體系。同時城市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不能簡單停留在純粹的資金關繫上,還可以憑借其在信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為中小企業提供市場信息、財務管理咨詢等中間業務,幫助其解決問題,增強市場競爭力,真正建立互利合作的銀企關系。
(四)進一步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建立和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中小企業發展有穩定、可靠、持久的資金投入,很好地解決其發展中的資金困難問題。當然,作為信用擔保是國際上公認的高風險行業,因此應採取嚴格的措施,識別、防範、控制和分散金融風險。一是提高市場准入條件,對擔保機構、擔保從業人員、注冊資本金等做出嚴格規定。二是建立全社會性的企業信用系統,使得誠信企業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在資金取得時享有優先權和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