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查詢個人網貸大數據需要提供哪些資料
網貸大數據,主要根據用戶在申請網貸時提交的個人資料,從放款到還款整個周期中產生的數據信息,都會被網貸大數據系統捕捉並獲取,並上傳到網貸資料庫,共享給其他網貸平台審核使用;
從而很多網貸用戶一旦逾期,就很難在其他機構申請到貸款。
不少用戶認為網貸不上徵信,所以不用太過在乎。實際上,這個想法是錯誤的,現在越多越多的網貸數據已經共享給了車貸金融,支付寶、甚至銀行第三方信用查詢等資料庫。
所以,有不少用戶發現自己明明支付寶的使用記錄良好,但是花唄和借唄卻降額,甚至是關閉。
因此,為了保護好自己的信用記錄,就一定要及時的關注自己的網貸數據報告。
查詢自己的網貸數據報告在微信就可以查詢到了,只需要提供個人手機號、身份證號就可以了。
在微信查找:佰易數據。
即可能夠獲取個人網貸大數據報告,包含網貸評分、申請網貸次數、法院網是否有案件、工商網是否有不良信息、手機聯系人是否存在風險等信息。
如果因為逾期被網貸平台催收威脅起訴,那麼佰易數據也可以查詢到用戶是否有被起訴或者仲裁的信息。
2. 支付寶怎麼查網貸記錄
支付寶查詢不了網貸記錄了現在,可以選擇別的正規平台查詢網貸。
百行徵信或者央行徵信的最為准確。
央行徵信針對的是銀行放貸用戶所提供的服務。而百行徵信則是面對民間的徵信機構,日常生活中的免押金充電寶,車貸,信用卡,花唄與借唄等進入服務都是由百行徵信所提供的。
而百行徵信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網黑指數分,用戶的分數越高,代表著信用越好,當分數低於40分時就屬於網貸黑名單。
用戶一旦成為網貸黑名單,不光網貸申請不了,就連花唄與借唄也會被降額,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被關閉。
因此,申請網貸一定要及時查詢網黑指數分,防止因為盲目申請導致信用受損。
只需要打開微信,搜索:米米數據。點擊查詢,輸入信息即可查詢到自己的百行徵信數據,該數據源自全國2000多家網貸平台和銀聯中心,用戶可以查詢到自身的大數據與信用情況,可以獲取各類指標,查詢到自己的個人信用情況,網黑指數分,黑名單情況,網貸申請記錄,申請平台類型,是否逾期,逾期金額,信用卡與網貸授信預估額度等重要數據信息等。
相比央行的個人徵信報告,個人信用記錄的氛圍更加廣泛,出具的機構也更加多元,像米米數據、芝麻信用分等,都屬於個人信用記錄的一部分,整體而言更類似於網上說的大數據徵信,是傳統個人徵信報告的有益補充。
目前,國家正在構建一張全方位無死角的「信用大網」,聯通社會,信息共享,無論是徵信報告還是個人信用記錄,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自己的信用,對每個人來說,信用才是最大的資產與財富。
3. 如何看借唄的合同
迫於外界壓力和業務合規的要求,7月3日,新一版的《花唄用戶服務合同》火速出爐。在這一版中,上述巨細靡遺的條款幾乎被刪除殆盡,關聯方的要求自然也不復存在,修改後的條款謹守「必要性原則」,將信息收集限定在「與服務相關的必要信息」上。盡管這次修改看起來誠意十足,可仍留有後門——其4.1.6條規定:「其他合法留存您信息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收集與本服務相關的必要信息。」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用戶對服務商調取在他方存儲個人信息的概括授權,可能帶來兩方面的風險:一是可能違反他方就信息使用的「必要性」原則,畢竟花唄服務的「必要性」並非他方服務或管理的「必要性」;二是在服務商間接收集,而非用戶直接提供的場合,用戶不可能預知哪些信息會被收集(違反「透明性原則」),也無法評估收集的後果,從而難以在知情的基礎上同意(違反「實質同意原則」)。
總之,較諸6月30日版,7月3日版的《花唄用戶服務合同》已算浪子回頭,但仍留下未了的法律難題——對於運營商來說,怎樣做才對呢?其背後的制度症結究竟在哪?
個人信息VS.數據
無論是個人信息,還是數據,都是網路時代帶給法律制度的新挑戰。作為回應,將於今年10月1日實施的《民法總則》第111條和第127條,分別規定了「個人信息」和「數據」。然而,對於「個人信息」和「數據」的法律定位、制度設計和保護方式,立法者均未形成共識,因而上述條款僅僅具有權利保障的宣示性質——對於個人信息,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對於數據,法律予以保護。但究竟何為「非法」?如何「保護」?均語焉不詳。這一立法模糊造成的問題有三:
首先,將個人信息保護的重任交由分散的法律法規,在當前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等不同部委交叉共管的局勢下,不可避免地出現法律的矛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網路安全法》中「個人信息」范圍的擴大解釋便是一例。
其次,數據的保護方式難以明確,徒增訴訟成本。例如,2016年末「新浪微博訴脈脈反不正當競爭案」,只能大費周章地援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一般條款,來保護新浪微博的海量數據;同時,還會引發企業之間本可避免的數據戰爭。例如,由於數據權利不明,順豐和菜鳥因關閉數據介面引發的糾紛,通過常規的市場談判幾乎無解,結果不得不依靠行政力量達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