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部大開發國家共投資多少錢
國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區傾斜,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力度,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西部開發約3600多億元,其中,長期建設國債資金2200多億元。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增加9500多億元。國家在西部地區新開工了5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7300多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青藏鐵路新線鋪軌317公里;西氣東輸東段工程全面建成,已向華東四省一市商業供氣;西電東送新開工項目總裝機容量2800多萬千瓦,建設輸變電線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庫43座,塔里木河、黑河綜合治理初見成效,兩河下游胡楊林開始復活;新增公路通車里程累計7.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鐵路新線、復線和電氣化線路4570多公里,新建和改擴建機場30個,其中,竣工15個,在建15個。(二)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經過兩年多的試點,從2002年起,退耕還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啟動。到2003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28億畝,其中完成退耕地還林1.08億畝,荒山荒地造林1.2億畝,造林成活率基本可達到要求。四年多來,退耕還林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民糧食、種苗和現金補助收入492億元,促進了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退牧還草工程開始試點,安排治理嚴重退化草原1億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展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進入實施階段。江河上游和西部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油路到縣工程已基本完成總里程2.6萬公里的建設;改造和新建300多個貧困縣的出口公路1.7萬公里;縣際公路工程總里程4.6萬公里,累計開工3.0萬公里,完成路面工程4400公里。送電到鄉工程解決了969個無電鄉的通電問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的實施使西部行政村通廣播電視的比例達到97%以上。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2600萬人的飲水問題。2001年開始在雲南、貴州、內蒙古、寧夏進行試點的生態移民工程,已使70萬生活在生態環境惡劣、不具備人類基本生存條件地區困難群眾得到易地安置。(四)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才開發力度加大。近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累計安排科技開發項目2100多個,建設科研基地18個,支持高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230個。安排7000多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支持240多所縣級職業教育中心、中專和技校建設,重點建設25所高校基礎設施和152所大學的計算機校園網、500多所縣級優質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示範試點等工程。支持西部地區建設260所貧困縣醫院、800多個疾控機構、290多個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備1190多輛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770多輛巡迴醫療車,6萬多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和一批基層文化設施。中央國家機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幹部的培訓,與西部地區交流幹部人數增多,僅2003年,省部級幹部交流 17人,220名局級幹部到西部掛職;454名西部、少數民族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地區掛職鍛煉。中央組織部、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實施了博士服務團、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活動。(五)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水電、天然氣、石油、有色金屬、棉花、糖料、水果、肉類等特色產品初步形成優勢。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提高到2002年的38.7%。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力度加大,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四年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5億美元。東西部經濟合作和對口支援加強。僅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投向西部地區的資金就達1000多億元。(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國家增加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資金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全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全部納入西部開發的范圍。國家在西部開發投資中對西藏作了重點安排,第四次援藏建設項目117個,組織有關省市對口支援西藏建設項目70個,總投資400多億元。國家在新疆布局了西氣東輸、水利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交通建設、商品棉基地建設、優勢資源勘探等一批重點項目。內蒙古、寧夏、廣西自治區投資和經濟快速
⑵ 西部大開發的具體情況
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億人,佔全國的28.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22660億元,佔全國的16.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意義、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實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勝利實現的重大部署,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富餘的重要舉措,是保障邊疆鞏固和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關系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改善全國的生態狀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利於培育全國統一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斷探索西部大開發的新路子。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社會進步協調推進,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有重點、有步驟地解決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堅持把西部地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與國家政策支持結合起來,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有長期奮斗的思想准備。總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紀頭10年,力爭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較大發展,重點地帶開發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教育和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西部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二、四年多來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進展
2000年1月,黨中央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同志多次深入西部地區調研考察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對西部大開發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做出了重要指示。國務院先後頒布了《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關於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印發了《"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四年累計4000多億元。
四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西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西部地區投資和經濟加快增長,城鄉面貌出現新氣象。2000-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8.5%、8.7%、9.9%和11.2%,比1999年的7.2%明顯加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提高,其中2003年增長30.7%。
(一)國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區傾斜,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力度,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西部開發約3600多億元,其中,長期建設國債資金2200多億元。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增加9500多億元。國家在西部地區新開工了5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7300多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青藏鐵路新線鋪軌317公里;西氣東輸東段工程全面建成,已向華東四省一市商業供氣;西電東送新開工項目總裝機容量2800多萬千瓦,建設輸變電線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庫43座,塔里木河、黑河綜合治理初見成效,兩河下游胡楊林開始復活;新增公路通車里程累計7.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鐵路新線、復線和電氣化線路4570多公里,新建和改擴建機場30個,其中,竣工15個,在建15個。
(二)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經過兩年多的試點,從2002年起,退耕還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啟動。到2003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28億畝,其中完成退耕地還林1.08億畝,荒山荒地造林1.2億畝,造林成活率基本可達到要求。四年多來,退耕還林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民糧食、種苗和現金補助收入492億元,促進了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退牧還草工程開始試點,安排治理嚴重退化草原1億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展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進入實施階段。江河上游和西部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油路到縣工程已基本完成總里程2.6萬公里的建設;改造和新建300多個貧困縣的出口公路1.7萬公里;縣際公路工程總里程4.6萬公里,累計開工3.0萬公里,完成路面工程4400公里。送電到鄉工程解決了969個無電鄉的通電問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的實施使西部行政村通廣播電視的比例達到97%以上。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2600萬人的飲水問題。2001年開始在雲南、貴州、內蒙古、寧夏進行試點的生態移民工程,已使70萬生活在生態環境惡劣、不具備人類基本生存條件地區困難群眾得到易地安置。
(四)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才開發力度加大。近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累計安排科技開發項目2100多個,建設科研基地18個,支持高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230個。安排7000多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支持240多所縣級職業教育中心、中專和技校建設,重點建設25所高校基礎設施和152所大學的計算機校園網、500多所縣級優質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示範試點等工程。支持西部地區建設260所貧困縣醫院、800多個疾控機構、290多個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備1190多輛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770多輛巡迴醫療車,6萬多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和一批基層文化設施。中央國家機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幹部的培訓,與西部地區交流幹部人數增多,僅2003年,省部級幹部交流 17人,220名局級幹部到西部掛職;454名西部、少數民族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地區掛職鍛煉。中央組織部、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實施了博士服務團、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活動。
(五)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水電、天然氣、石油、有色金屬、棉花、糖料、水果、肉類等特色產品初步形成優勢。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提高到2002年的38.7%。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力度加大,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四年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5億美元。東西部經濟合作和對口支援加強。僅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投向西部地區的資金就達1000多億元。
(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國家增加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資金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全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全部納入西部開發的范圍。國家在西部開發投資中對西藏作了重點安排,第四次援藏建設項目117個,組織有關省市對口支援西藏建設項目70個,總投資400多億元。國家在新疆布局了西氣東輸、水利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交通建設、商品棉基地建設、優勢資源勘探等一批重點項目。內蒙古、寧夏、廣西自治區投資和經濟快速增長。
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後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後,人才不足、人才流失嚴重,在改革開放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投資環境存在不少問題,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准備,進行持續不懈的努力。
三、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任務和措施
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把加快改革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中心工作,堅持以人為本,落實"五個統籌",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西部教育"兩基"攻堅,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改善投資環境,努力開創西部大開發的新局面。
(一)堅持"五結合",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繼續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作重點是鞏固成果,在"五結合"上下工夫。2004年安排退耕地還林任務1000萬畝,荒山荒地造林任務5000萬畝。集中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特別是江河兩岸、湖泊水庫周圍的陡坡耕地。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注重實效。退牧還草工程要總結試點經驗,完善政策措施。2004年安排退牧還草任務9000萬畝。要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與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封山禁牧舍飼結合起來,解決好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長遠生計問題。
要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落實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任務。加強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環境監管,加強江河上游水污染治理、工業污染防治、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環境保護工程。加強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環保設施建設。
(二)堅持"抓兩頭",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繼續抓好關系西部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和與群眾當前利益密切相關的中小項目。集中力量建設好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交通干線等重大項目,在抓緊續建工程的同時,根據規劃要求和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2004年適時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加強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2004年再安排開工建設縣際公路1.6萬公里,繼續實施人畜飲水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完善部分地區農網改造,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缺電縣電力設施建設。支持西部地區已通電自然村(20戶以上)通廣播電視建設。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三)推進"兩基"攻堅和公共衛生事業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西部地區科技能力建設和重點科研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西部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要用五年時間實現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集中力量支持西部未"普九"縣的中小學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學校建設。逐步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免除雜費、書本費,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加強貧困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重點支持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加強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路建設。繼續支持西部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及鄉鎮文化站建設。
(四)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抓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把加快發展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根據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要著力培育能源、礦產、旅遊和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走市場配置資源的新路子。由國家投資或需國家批準的重點項目,只要西部地區基本具備條件,有市場,有競爭力,應當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
(五)大力改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擴大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合作。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形成社會信用制度。積極推進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要依託優勢產業、重點工程、重點地帶,吸引外來投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優勢產業發展,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
(六)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要認真研究、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結合西部大開發的實踐,加強對帶有全局性和制度性的重大法律問題的調查研究。在國家總體法制框架下,以制定《西部開發促進法》、《西部開發生態環境監督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重點,以推動西部地區法制環境改善為中心,加大法制建設工作力度,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制定靈活的用人政策,創造良好的用人機制和環境,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加大縣處級以上黨政主要領導幹部的交流力度。建立大中城市專業人員到西部地區基層服務制度。加大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 。
(七)研究落實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前期研究工作。要抓緊研究制定進一步推進西部開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的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中,要將本屆政府關於西部大開發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落到實處。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的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啟動重點經濟區域規劃編制工作。
國務院西部開發辦
⑶ 誰了解西部大開發的情況舉一、二個例子。(不要太詳細)
1 馮艾、莫鋒、王壽波,四川松潘大學生志願服務隊……這些西部計劃志願服務中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贏得了當地幹部群眾的交口稱贊,西部計劃在當地被稱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記者日前從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獲悉,2004年,全國有18個省、區、市實施了地方項目,招募總人數6939名,分布在164個貧困縣,使西部計劃志願者總人數達到17132人。西部計劃的實施,對於改變貧困地區落後的思想、觀念,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活躍當地文化生活起到了促進作用,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惠。
同時,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聯合有關部門實施了支教、支農、支醫、青年中心、百縣千鄉文化工程、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基層檢察院等七個專項行動,新招募西部計劃志願者6212人,加上2003年招募的2年期志願者,全國項目志願者人數達到10193名。
另外,團中央示範項目、中直機關項目加上上海、安徽、四川、貴州、青島等地開展的地方項目,總共派遣了1500餘名志願者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從事1-2年的志願服務,進一步鞏固了省內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和東西部地區對口支援兩種模式和支教、支醫兩大支柱項目。
據介紹,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組建並派遣了第6屆研究生支教團,從全國64所高校選拔了410名研究生志願者,前往包括山西靈丘在內的中西部54個貧困縣開展為期1年的支教服務。支教志願者不但帶去了新的知識,還帶去了新的生活習慣和現代理念,對於普及當地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貧困地區人口整體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完)
2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日前說,央行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有效信貸投入,支持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協調發展。截至2004年末,金融機構在西部十二省(區、市)各項貸款余額達2.95萬億元,實施西部大開發五年間年均增長12.63%,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近5年來,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引導金融機構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和信貸政策指引等多種手段,圍繞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加強對西部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促進西部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加大對西部地區能源、交通、電網等基礎產業的有效信貸投入。2004年,國家開發銀行在 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及其配套領域貸款余額為245.53億元,新增77.22億元。
引導各金融機構切實做好國債項目配套貸款的發放工作,保證信貸資金的及時到位。五年來,建設銀行甘肅省分行向電力、交通、通訊、鋼鐵等各類建設項目累計投放貸款616億元,承諾國債項目配套貸款近70億元,累計發放國債項目配套貸款48.19億元。
積極研究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交通銀行甘肅省分行立足區域經濟優勢,對市場定位明確、科技含量高、還款有能力、管理規范、市場潛力大的中小企業給予貸款支持。截至2004年底,該行對轄區內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6.4 億元,占該行各項貸款的52.2%。(完)
3 中新社消息,二00四年新疆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二千二百多億元人民幣,全年人均GDP達到一點一萬元,首次突破萬元大關。
據了解,二00四年,新疆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年工業、農業、外貿、旅遊等的發展均取得良好成效。
由於堅定不移地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新疆能源優勢開始顯現,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石油天然氣、化工、綠色食品、輕工、高新技術等產業不僅有力地拉動了新疆GDP的強勁增長,而且成為工業經濟利潤攀升的主要動力。
數字顯示,新疆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二百三十億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四十以上,成為新疆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亮點。
此外,由於新疆經濟快速發展,當地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七千多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二千二百多元。(完)
⑷ 當前國家的發展趨勢至今西部大開發是怎麼理解
2010 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2009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積極作用下,我國經濟遏制了急劇下滑的勢頭,呈現企穩回升的良好態勢,預計全年GDP增長8.5%左右。2010年,世界經濟將出現緩慢復甦,外需有望止跌回升,但我國經濟仍面臨著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自主增長動力不足、銀行不良資產潛在風險增大等問題,預計2010年我國經濟增長8.5%左右,CPI上漲2.5%左右,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繼續改善。2010年,應繼續把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 一、我國宏觀經濟呈現企穩回升的良好態勢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政府有針對性地出台了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穩定出口等多項政策,一攬子計劃遏制了經濟快速下滑,穩定了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促進了經濟穩定回升。 1、內需回升明顯 投資與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前三季度,資本形成拉動經濟增長7.3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拉動4個百分點,內需共拉動經濟增長11.3個百分點,內需增長速度高於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平均9.8%的增長速度。 投資高速增長。1-9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33.3%,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6個百分點。政府主導的投資成為本輪投資高速增長的重要力量,1-9月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名義增長38.8%,高於平均水平5.5個百分點;從到位資金來看,國家預算內資金投資增長82.7%,高於平均水平43.6個百分點。同時,農業、鐵路、醫療、環保等基礎設施與民生領域投資大幅提高,投資結構得到優化。 消費穩步提高。1-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5.1%,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17.0%,實際增幅高於去年同期3.2個百分點。住房、汽車等消費品市場十分活躍,1-9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由年初的負增長回升至42.9%,汽車銷售增長29.2%,家電、建材、傢具等相關產品消費形勢良好。 2、工業生產加快 1-9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其中一季度增長5.1%,二季度增長9.1%,三季度增幅達到12.3%。發電量呈逐月回升態勢,1-9月份,發電量累計增長1.9%,特別是8、9月份發電增速回升至9%以上。自5月份以來,貨運周轉量增速穩步回升,1-9月份貨運周轉量由1-5月的增長1.8%回升到5%。 3、物價下降勢頭得到遏制 受上年翹尾因素和總需求相對不足的影響,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都出現同比下降的走勢,1-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下降1.1%,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6.4%。但自7月份以來,我國價格下降的勢頭得到遏制,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止跌趨穩,8、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了0.5%和0.4%,工業品出廠價格已連續6個月環比上漲。價格環比水平開始上漲表明擴內需一攬子政策已經消除了通貨緊縮,有助於強化企業和居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 4、經濟景氣穩步回升 國家信息中心研製的「中國宏觀經濟景氣監測預警系統」顯示,與工業生產同步的一致合成指數在2009年2月份見底,3-9月份連續7個月回升,可以判斷我國宏觀經濟下滑勢頭得到遏制並形成企穩回升態勢。領先工業增長約6個月的經濟先行指數在2008年11月份觸底,此後連續9個月穩步回升,表明在未來6個月內,工業生產會繼續回升。反映工業企業信心的全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持續回升,連續六個月位於臨界點50%以上,2009年8月為54.0%,高於上月0.7個百分點,表明未來3-6月製造業將持續增長。預計今年三季度經濟同比增長9%,四季度達到10%,全年增長8.5%,實現全年保8%的目標已成定局。 (2)一、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意義、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實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勝利實現的重大部署,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富餘的重要舉措,是保障邊疆鞏固和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關系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改善全國的生態狀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利於培育全國統一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斷探索西部大開發的新路子。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社會進步協調推進,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有重點、有步驟地解決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堅持把西部地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與國家政策支持結合起來,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有長期奮斗的思想准備。總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紀頭10年,力爭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較大發展,重點地帶開發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教育和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西部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二、四年多來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進展 2000年1月,黨中央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同志多次深入西部地區調研考察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對西部大開發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做出了重要指示。國務院先後頒布了《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關於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印發了《「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四年累計4000多億元。 四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西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西部地區投資和經濟加快增長,城鄉面貌出現新氣象。2000-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8.5%、8.7%、9.9%和11.2%,比1999年的7.2%明顯加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提高,其中2003年增長30.7%。 (一)國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區傾斜,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建設資金投入的力度,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西部開發約3600多億元,其中,長期建設國債資金2200多億元。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增加9500多億元。國家在西部地區新開工了5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7300多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青藏鐵路新線鋪軌317公里;西氣東輸東段工程全面建成,已向華東四省一市商業供氣;西電東送新開工項目總裝機容量2800多萬千瓦,建設輸變電線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庫43座,塔里木河、黑河綜合治理初見成效,兩河下游胡楊林開始復活;新增公路通車里程累計7.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鐵路新線、復線和電氣化線路4570多公里,新建和改擴建機場30個,其中,竣工15個,在建15個。 (二)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經過兩年多的試點,從2002年起,退耕還林工程在以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的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啟動。到2003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28億畝,其中完成退耕地還林1.08億畝,荒山荒地造林1.2億畝,造林成活率基本可達到要求。四年多來,退耕還林工程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民糧食、種苗和現金補助收入492億元,促進了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退牧還草工程開始試點,安排治理嚴重退化草原1億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展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進入實施階段。江河上游和西部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油路到縣工程已基本完成總里程2.6萬公里的建設;改造和新建300多個貧困縣的出口公路1.7萬公里;縣際公路工程總里程4.6萬公里,累計開工3.0萬公里,完成路面工程4400公里。送電到鄉工程解決了969個無電鄉的通電問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的實施使西部行政村通廣播電視的比例達到97%以上。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2600萬人的飲水問題。2001年開始在雲南、貴州、內蒙古、寧夏進行試點的生態移民工程,已使70萬生活在生態環境惡劣、不具備人類基本生存條件地區困難群眾得到易地安置。(四)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才開發力度加大。近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累計安排科技開發項目2100多個,建設科研基地18個,支持高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230個。安排7000多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支持240多所縣級職業教育中心、中專和技校建設,重點建設25所高校基礎設施和152所大學的計算機校園網、500多所縣級優質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示範試點等工程。支持西部地區建設260所貧困縣醫院、800多個疾控機構、290多個血站和血液中心,配備1190多輛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770多輛巡迴醫療車,6萬多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和一批基層文化設施。中央國家機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幹部的培訓,與西部地區交流幹部人數增多,僅2003年,省部級幹部交流 17人,220名局級幹部到西部掛職;454名西部、少數民族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地區掛職鍛煉。中央組織部、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實施了博士服務團、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活動。 (五)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水電、天然氣、石油、有色金屬、棉花、糖料、水果、肉類等特色產品初步形成優勢。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提高到2002年的38.7%。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力度加大,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四年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5億美元。東西部經濟合作和對口支援加強。僅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投向西部地區的資金就達1000多億元。 (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國家增加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資金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全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全部納入西部開發的范圍。國家在西部開發投資中對西藏作了重點安排,第四次援藏建設項目117個,組織有關省市對口支援西藏建設項目70個,總投資400多億元。國家在新疆布局了西氣東輸、水利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交通建設、商品棉基地建設、優勢資源勘探等一批重點項目。內蒙古、寧夏、廣西自治區投資和經濟快速增長。 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後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後,人才不足、人才流失嚴重,在改革開放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投資環境存在不少問題,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既要有緊迫感,又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准備,進行持續不懈的努力。 三、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任務和措施 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重點任務,把加快改革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中心工作,堅持以人為本,落實「五個統籌」,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西部教育「兩基」攻堅,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改善投資環境,努力開創西部大開發的新局面。 (一)堅持「五結合」,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繼續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作重點是鞏固成果,在「五結合」上下工夫。2004年安排退耕地還林任務1000萬畝,荒山荒地造林任務5000萬畝。集中治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特別是江河兩岸、湖泊水庫周圍的陡坡耕地。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注重實效。退牧還草工程要總結試點經驗,完善政策措施。2004年安排退牧還草任務9000萬畝。要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與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封山禁牧舍飼結合起來,解決好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長遠生計問題。 要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落實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任務。加強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環境監管,加強江河上游水污染治理、工業污染防治、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環境保護工程。加強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環保設施建設。(二)堅持「抓兩頭」,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繼續抓好關系西部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和與群眾當前利益密切相關的中小項目。集中力量建設好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交通干線等重大項目,在抓緊續建工程的同時,根據規劃要求和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2004年適時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加強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2004年再安排開工建設縣際公路1.6萬公里,繼續實施人畜飲水工程、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完善部分地區農網改造,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缺電縣電力設施建設。支持西部地區已通電自然村(20戶以上)通廣播電視建設。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三)推進「兩基」攻堅和公共衛生事業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西部地區科技能力建設和重點科研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西部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要用五年時間實現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集中力量支持西部未「普九」縣的中小學校舍和初中寄宿制學校建設。逐步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免除雜費、書本費,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加強貧困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重點支持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加強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路建設。繼續支持西部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及鄉鎮文化站建設。 (四)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抓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把加快發展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根據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比較優勢,要著力培育能源、礦產、旅遊和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走市場配置資源的新路子。由國家投資或需國家批準的重點項目,只要西部地區基本具備條件,有市場,有競爭力,應當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 (五)大力改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擴大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合作。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形成社會信用制度。積極推進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要依託優勢產業、重點工程、重點地帶,吸引外來投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優勢產業發展,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 (六)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要認真研究、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結合西部大開發的實踐,加強對帶有全局性和制度性的重大法律問題的調查研究。在國家總體法制框架下,以制定《西部開發促進法》、《西部開發生態環境監督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為重點,以推動西部地區法制環境改善為中心,加大法制建設工作力度,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制定靈活的用人政策,創造良好的用人機制和環境,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加大縣處級以上黨政主要領導幹部的交流力度。建立大中城市專業人員到西部地區基層服務制度。加大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 。 (七)研究落實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前期研究工作。要抓緊研究制定進一步推進西部開發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的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中,要將本屆政府關於西部大開發的目標和重點任務落到實處。開展「十一五」西部開發規劃的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啟動重點經濟區域規劃編制工作。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關系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的重大戰略部署。四年來的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的這一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關於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和重點任務是符合實際的。當前,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還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基礎設施落後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扭轉,水資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嚴重滯後,人才不足、流失嚴重等。 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扎實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繼續加快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為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打好基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積極推進重點地帶開發,加快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大力加強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西部地區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拓寬資金渠道,為西部大開發提供資金保障;加強西部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加強對西部開發工作的組織領導。 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億人,佔全國的28.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22660億元,佔全國的16.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⑸ 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效應論文
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效應論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區域金融各地區總體運行平穩,金融改革不斷深入,區域金融發展更趨協調,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2萬億元、12.7萬億元、12.6萬億元和5.4萬億元。與此同時,我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仔拍彎也不斷提高,各地區存款平穩增長,貸款保持較快增長,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區域之間仍然存在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因而,在貫徹落實「總量平穩、結構優化」的要求基礎上,提高區域金融服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以實現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於這種背景形勢,本文收集了中國1997~2013年衡量東、中、西、東北四大經濟區域31個省市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評價指標值。並基於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的基礎,建立固定效應模型。通過對固定效應模型參數的估計,具體分析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由此,提出強化區域金融作用的措施,促進區域金融、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文獻綜述
1.國外的文獻綜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外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早,因而理論體系相對念悶比較成熟。熊彼特(1912)從銀行和信用的角度說明金融在經濟增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於企業家的創新,而企業家的創新離不開銀行信用的創造,並且指出運行良好的銀行通過鑒別那些能成功地開發新產品和新生產方法的企業家,為其提供信貸從而刺激技術的進步,間接促進經濟的增長。帕特里克(1966)關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提出兩種模式,即「需求跟隨型」和「供給引導型」,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供給引導型」模式較為普遍,而到了經濟發展的成熟階段,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呈現出「需求跟隨型」模式。麥金農和肖(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認為發展中國家要使其金融和經濟不斷發展,應放棄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實行金融深化改革。Pagano(1993)基於內生凸性增長模型(AK模型)研究穩定狀態下金融發展主要通過影響社會的儲蓄率、資本的配置效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例等途徑實現對經濟增長的作用。King和Levine(1993)選取金融中介規模、銀行信貸規模以及私營企業獲取的信貸規模三個指標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並對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進行控制,實證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發展水平對長期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從國外研究的文獻可以看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而經濟增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金融的發展。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國內學者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支撐。
2.國內的文獻綜述。國內學者對區域金融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從區域金賀扒融支持區域經濟增長、區域金融發展的非均衡性這兩個角度對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問題進行研究。關於區域金融支持區域經濟增長的研究方面,張企元(2006)通過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三大區域金融(貸款)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並且中部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同時,在分析金融調控(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控)對區域差距影響的基礎上,得出縮小區域金融發展差距有賴於結構性的金融調控。胥嘉國(2006)基於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影響,結果表明,區域金融發展無論是在量的增長上還是在質的提高上都有助於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同時工具變數法(IV)估計結果進一步說明,金融發展在質的提高方面比量的擴張更有助於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楊聖奎(2010)選用固定效應模型對我國1990~2008年間區域金融支持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區域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區域金融發展對地區經濟的支持存在較大差異,並進一步證實在金融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存在通過金融發展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趙本福等人(2013)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對我國1998~2010年30個省市的區域經濟增長與金融支持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從長期看,我國金融支持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穩定的'均衡關系,金融支持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而從短期看,金融支持的不同方面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同方向的影響。關於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研究方面,趙偉、馬瑞永(2006)運用泰爾指數測度方法對我國1978~2001年間中國區域金融增長差異進行了分析,並對總體差異進行了分解。結果表明,1978~1991年區域金融增長差異迅速上升,之後呈現下降的趨勢,整體表現出類似於經濟發展的「威廉姆森倒U假說」的特徵,並指出我國區域金融增長差異主要來源於區域間金融增長差異。李敬、冉光和、孫曉鐸(2008)運用基尼系數、Theil指數和對數離差均值對我國1978~2004年金融發展的省際差異、東中西金融發展差異和城鄉發展差異進行了全面的度量,並運用R/S方法對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長期變動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主要源於城鄉發展的差異,區域間金融發展差異一直位於高位狀態,並且從未來的變動趨勢來看,區域間金融發展差異在未來總體上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田菁(2011)從部門和整體這兩個角度考察了中國區域金融發展的現狀,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雖然穩定但整體市場化程度不高,區域金融差異顯著表現在金融發展的總量上,因而有針對性地提出關於區域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通過以上文獻梳理表明:我國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區域金融的發展支持區域經濟的增長。但由於各區域金融發展存在非均衡性,導致區域金融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不同。本文嘗試從區域金融規模、區域金融效率、區域金融結構這三方面分析研究我國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應。
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支持區域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
(一)區域金融規模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應
金融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主要是通過金融資產的不斷增加、金融機構數量的遞增、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等途徑得以實現。一般而言,金融規模越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會相應地增加。因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賴於區域金融規模的支持。表1給出了我國2005~2013年東、中、西、東北地區的GDP與金融機構的本外幣存貸款余額,由此簡要地說明區域金融規模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的關系。由表1可以看出:①從縱向來看,東、中、西、東北四大經濟區域金融機構的存貸款總額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而相應的GDP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區域金融資產規模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區域金融資產的增長將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②從橫向來看,2005~2013年間各地區的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即各區域金融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非均衡。但從理論上看,金融資產規模的增加將有利於推動經濟的增長。
(二)區域金融效率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應
金融效率反映了金融發展水平,因而金融效率的高低將影響經濟發展水平。Pagano(1993)內生凸性增長模型是將金融因素納入到促進經濟增長機制的理論模型之一,認為儲蓄—投資轉化率反映了金融市場改進資源配置的效率,儲蓄向投資的有效轉化將對經濟增長形成一定的影響。由此,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多是將吸收的存款有效轉化為貸款,進而投資於能產生回報率較高的領域,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因而,區域金融效率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區域經濟的增長。
(三)區域金融結構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應
區域金融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方式是相輔相成的,金融結構的變化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個區域經濟增長結構和方式的變化。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佔全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例說明區域金融結構支持區域經濟增長。中長期貸款一般用於新建、擴建、改造、開發、購置等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貸款。因而,區域中長期貸款比例增加,可投資於固定資產項目的資金就相對越多,這將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的長期發展。同樣,區域間不同的金融結構將會對經濟起到不一樣的促進作用。
三、中國區域金融支撐的實證研究——基於面板數據模型的檢驗
(一)指標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在使用面板數據研究我國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過程中,通過參考閔姣(2013)的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浙江省為例,張亮(2013)的區域經濟增長與金融支撐能力的實證研究——以吉林省為例等多篇學術文章的基礎上,選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JGDP)作為衡量區域經濟增長的指標。而在衡量區域金融發展水平上,本文主要選取以下三個方面指標:①區域金融規模指標,本文採用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提出來的金融相關率(FIR)來衡量,它指某一時點上一國的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該國的經濟活動總量之比。對於欠發達省份,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並不發達,並根據數據的可得性,FIR通過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L)與金融機構存款余額(D)之和與區域GDP的比值作為衡量指標。公式:FIR=(L+D)/地區GDP。②區域金融效率指標(LD),即將金融機構存款轉化為貸款的效率,公式:LD=L/D。③區域金融結構指標(RL),本文選用中長期貸款佔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的比值衡量,公式:RL=R/L,其中R表示中長期貸款。本文主要選取了我國東、中、西、東北四大區域31個省市的1997~2013年17年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源於《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資料庫》、各地區的《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在實證檢驗前,為避免數據的劇烈波動,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因而,首先對各指標取自然對數,分別命名為:LNRJGDP、LNFIR、LNLD、LNRL。
(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支持的實證檢驗
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由於面板數據反映了時間和截面空間的二維信息,因此,與時間序列數據相同,面板數據也可能存在單位根。為避免偽回歸,確保回歸結果的有效性,需對面板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主要採取LLC檢驗和Fisher-ADF檢驗方法對面板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由表2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對於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各指標序列均拒絕單位根的原假設,即經濟增長指標LNRJGDP、金融規模指標LNFIR、金融效率指標LNLD、金融結構指標LNRL均為平穩序列。對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金融發展規模指標LNFIR為一階單整,而經濟增長指標LNRJGDP、金融效率指標LNLD、金融結構指標LNRL均為平穩序列。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協整檢驗。
2.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
通過上述的分析,東部和中部地區的LNRJGDP、LNFIR、LNLD、LNRL均為平穩序列,而西部和東北地區除LNFIR為一階單整外,其餘變數也均為平穩序列。在此基礎上,檢驗多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本文主要採用Pedroni檢驗方法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檢驗。從表3的Pedroni檢驗結果可以看出:①東部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除PanelADF和GroupADF的統計值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外,其他統計量值均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LNRJGDP、LNFIR、LNLD、LNRL各變數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②中部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Panelv、Panelrho以及Grouprho的統計值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中部地區各變數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③西部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除Panelv和GroupADF的統計值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外,其他統計量值均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西部地區各變數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④東北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協整檢驗結果顯示,Panelrho、Grouprho以及GroupPP的統計值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東北地區各變數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因此,對每一個區域而言,各變數之間都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在此基礎上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回歸,其結果更具有效性。
3.模型的選擇與建立。
面板數據是同時在時間和截面空間上取得的二維數據。運用面板數據對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時,主要可以建立三種模型,即混合橫截面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可依據Hausman檢驗統計量和伴隨概率判斷應建立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並進一步依據F統計量檢驗建立混合模型還是固體效應模型。
4.面板數據模型的參數估計。
為具體分析我國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本文利用1997~2013年31個省市四大經濟區域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從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東部地區LNFIR和LNRL的系數非常顯著,而從LNFIR、LNLD、LNRL的回歸系數可知,1997~2013年間,區域金融規模、區域金融效率、區域金融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較大,而金融效率對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並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中部地區LNRL的系數非常顯著,並對該區域經濟增長起主要的推動作用。此外,可以發現金融規模對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具有負作用。西部地區LNLD和LNRL的系數非常顯著,但從LNLD和LNRL的回歸系數看出,金融結構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起主要的推動作用,而金融效率對經濟增長具有負向的影響。東北地區LNFIR和LNRL的系數非常顯著,金融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但金融規模對該區域的經濟增長卻表現為抑製作用。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於中國1997~2013年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固定效應模型研究區域金融各要素支持區域經濟增長的效應,得出三個基本結論:①區域金融規模對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而對中、西、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沒有顯著的影響;②區域金融效率對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並沒有顯著的作用;③區域金融結構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發揮著主要作用,對東、中、西、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均具有重要的貢獻。以上結論顯示,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地區性差異,並且金融各要素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也不同。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啟示。第一,推行有差別的金融政策,實現金融政策的區域化。目前,我國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非均衡性。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一定程度上與區域金融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通過上述的實證分析,區域金融各要素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存在差異,因而,應針對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特點,實施差別的金融政策,實現區域金融的協調發展,以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第二,積極推動區域金融創新,提高區域金融服務於區域經濟的效率。首先,政府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為金融創新創造有利環境。其次,金融部門應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提高區域金融服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最後,深入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實現區域金融與經濟的均衡協調發展。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其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金融體系不完善和金融機制的不健全。因而,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化金融改革,建立一個多層次、多元化、功能齊全的金融體系,實現區域金融的均衡發展,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