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良貸款余額是什麼
按五級分類,次級/可疑/損失類貸款為不良貸款,不良貸款余額就是這些貸款的余額
B. 商業銀行壞賬產生的原因
不良貸款就是商業銀行的「壞賬」,是很可能收不回來的那部分貸款。壞賬近三年來每個季度持續增加,讓銀行業情何以堪啊!
當然,不同的銀行不良貸款增長的態勢有所不同。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率較高但增速放緩,股份行、農商行的不良率增長有加速之勢。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關注類貸款普遍也在以較大的幅度在增長,這同樣應該引起高度注意。
在經濟下行期間,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反彈預計在短期內仍然可能還會再持續一段時間。但我國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較高,風險抵補能力較強,資產質量總體可控。
從長期上看,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行積極採取資產保全措施,加強逾期貸款監測管理,完善全面風險體系,逐步優化融資結構,各行企業部門債務風險總體可控,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低。
從行業上看,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采礦業是商業銀行產生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等與公用事業相關行業的資產質量有所好轉。
批發與零售業、製造業、采礦業成為不良資產「高發地」的現象與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主張「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思路高度吻合,在經歷整合和消化過程產能、處置「僵屍企業」的過程中,勢必會帶給這些產業一定程度的陣痛。
隨著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關聯度日益緊密,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一旦暴露,導致資金鏈、擔保鏈斷裂,最終表現為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受損。
從區域上看,東部及沿海地區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率仍高於其他地區。但同時,東部及沿海地區不良貸款增速減緩,而中西部地區不良率上升較快。參照銀監會銀行業對銀行業各省市不良貸款率的統計數據,內蒙古、河南、山西、江西、寧夏等中西部省市的不良貸款率迅猛增長,而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東部及沿海省份的不良貸款率居高但增速放緩。
從產品上看,公司類不良貸款佔比較大且上升較快,個人類不良貸款增長相對穩定,票據貼現類貸款風險相對較低。
C. 怎麼從財務報表中查看不良貸款余額
財務報表中無法看出,需從徵信報告上來看。
如果財務報表是經過審計的可以從審計報告里看。
如果財務報表未經過審計那裡面的數據也沒多大參考意義
D. 不良貸款余額分類
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後三個是不良貸款
E. 怎樣審計不良貸款余額的真實性
客觀分析判斷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應當說資產質量是真實的,披露的不良貸款率基本准確。
首先,已披露的不良貸款信息是真實的。銀行披露的重要經營數據信息,包括不良貸款等資產質量信息都是經過外部審計師審計的,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審計師都會要求銀行進行調整,並按調整後的貸款質量分類進行披露。其中大型銀行的外部審計更是由國際知名會計師機構承擔的,說明銀行所有的經營數據都是透明的。貸款質量分類如有重大不實或虛假,無論是銀行還是外部審計師都須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
盡管可能有少數銀行分支機構採取弄虛作假等違規手段來掩蓋其不良貸款,但上級行、監管部門通過各種方式的監測控制、現場檢查以及外部審計,都會對此提出糾正或調整分類。當然也不排除在正常關注類貸款中仍還會有個別事實不良貸款。從總體上看,現在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應當是真實的。
其次,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是銀行化解風險的重要方式。有人認為現在銀行資產質量不實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不少銀行的分支機構都在通過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展期、重組甚至借新還舊等方式來掩蓋真實的信貸資產質量。
現在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環境變了,交易模式變了,必然會使得一部分借款人難以繼續履行原先與銀行簽訂的融資合同。銀行也會遇到許多新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採取各種不同的風險防範、保全、緩釋、控制、處置等措施來保持信貸資產質量盡可能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與借款人商議,對原借款合同要素進行調整修改或展期,達成新的雙方都可接受的、可執行的合同來緩釋風險、保全資產,以適應新的經濟運行。這既是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也是銀行化解信用風險最重要、最常用的方式,完全符合監管等規制的要求,符合國際銀行業的慣例。不能把銀行這樣的風險管理措施,視為掩蓋真實信貸資產質量的行為。
事實上,這種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修改,就是在經濟上行期也普遍存在,只是現在更多了。當然這類操作的基本原則,就是銀行要確保風險不擴大或風險可控,不會對未來的信貸資產質量帶來更大的壓力。例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變化,銷售進度大大放緩,原先借款合同中約定的房地產開發貸款期限是按以往快速銷售的慣性思維來設定的,與房地產市場變化後的銷售進度不匹配,導致發生貸款違約的概率大大提高。銀行與借款人需重新協商,根據實際的市場銷售回款等情況,對原合同中的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等一些要素做相應的調整,以使貸款能正常還本付息。針對諸如此類的風險因素,銀行通過這樣一些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以避免客戶出現技術性違約。
再次,有潛在風險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近來不斷有境外機構及其分析師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進行分析,認為風險債務或風險貸款率較高,與披露的數據差異較大。這實際上說的是有風險因素或潛在風險的貸款,但時常被人誤解為不良貸款。還有人隨意放大中國銀行業的信貸風險,把一些有潛在風險的貸款認定為不良貸款或稱之為壞賬貸款,並以此為由對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率提出不實的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4月出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銀行業有風險債務的比例為15.5%。其定義的「風險債務」是指EBITDA利潤(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不足以償付當年利息的情況。但該報告還統計了樣本企業連續兩年的風險債務,這一比例就降到了9%,下降了6.5個百分點。顯然,有風險因素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按此推測,如果統計連續三年,樣本企業的風險債務可能會降至更低,這就與銀行業披露的數據大體吻合了。這也說明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是真實的。即便一家企業連續多年都有以上債務風險,那也只是提升了違約的概率。只要企業有履約意願和其他償債來源,就不一定會發生違約。
從實際情況看,有些潛在風險因素確實會導致貸款劣變為不良,但大部分都不會劣變。據對工商銀行的逾期貸款跟蹤分析發現,有70%的逾期貸款風險可控,其中有近半是技術性的,逾期時間不足10天。只有大約30%的逾期貸款預期會有損失。如工作做得實一點、細致一點,有相當部分逾期貸款是可以不逾期的,不會有那麼大的剪刀差,也會減少一些人的疑問。
可見,有潛在風險因素的貸款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透過表象來做些具體的、有深度的解剖分析。但從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確實須引起高度關注,稍有不慎,對風險因素、潛在風險不及時採取措施或措施不力,就會有更多的潛在風險轉變成現實風險。因此必須要提前做好風險防控工作,盡可能避免或降低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事實上,這也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最重要的內容。
最後,正確看待不良貸款的批量轉讓處置。近年來中國的商業銀行通過批量轉讓方式處置不良貸款的比例逐步增大,從2013年的10%升至2015年32%。由此也有人認為,銀行通過這種批量轉讓的方式,把不良貸款移出表外,是在掩蓋不良貸款。
現金清收、呆賬核銷是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最主要的方式,批量轉讓實際是現金清收和呆賬核銷兩者的結合。批量處置不良貸款也是國際上常見的一種不良貸款處置方式,所以本身不存在掩蓋不良貸款的問題。從中國目前的情況分析來看,銀行不良貸款的核銷、抵債等處置,要受到一定的政策約束和市場環境的限制,有些貸款還會因情況變化多、相互交叉多、涉及的責任人多等因素,難以及時核銷,有些抵押物很難處理,這與國際上的同類銀行有較大的差異。雖然資產證券化已經啟動,但也只是嘗試性的,目前市場還很小,且受到流程長、環節多、成本高等方面約束,遠不能滿足銀行對不良貸款處置的需求。債轉股也在探索,但需研究的問題可能更多。
商業化批量轉讓處置不良貸款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受到銀行業的歡迎。但由於可以參與批量處置的機構很少,批量轉讓的市場有限,而需求則在不斷增大,導致不良資產的價格逐步走低,轉讓成本增大。有的批量轉讓包的受償率已不足貸款面值的10%,有的甚至是基本沒受償。
正是現行的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處置渠道、方式等比較窄,缺乏足夠的市場空間、合適的投資者、相應的工具,迫使銀行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內,試圖通過創新來尋找新的批量轉讓處置途徑和方式,使不良貸款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處置。
F. 誰能找到2010-2019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數據
沒法看,除非找律師才能查到!反應這家金融機構有沒有實力,現象?實際現象是他們的余額都不多,因為稅多,所以都從其他渠道放款!
G. 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兩個名詞有無區別
有,不良貸款是指某筆貸款,不良貸款余額是指某筆貸款的不良金額
H. 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什麼意思為什麼叫余額
我是農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就是指你還有多少不良貸款沒有換上,望採納
I. 不良貸款余額控制數完成比例計算方法
銀行不良貸款率是評價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率高,說明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風險大;不良貸款率低,說明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風險小。不良貸款率計算公式如下:不良貸款率=(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各項貸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