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6年住房公積金貸款的額度是多少如何計算
公積金貸款額度的計算,要根據還貸能力、房價成數、住房公積金賬戶余額和貸款最高限額四個條件來確定,四個條件算出的最小值就是借款人最高可貸數額。公積金貸款額度計算方法如下:
1、按照還貸能力計算的貸款額度
計算公式為:[(借款人月工資總額+借款人所在單位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還貸能力系數-借款人現有貸款月應還款總額]×貸款期限(月)。
2、按照使用配偶計算的貸款額度
[(夫妻雙方月工資總額+夫妻雙方所在單位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還貸能力系數-夫妻雙方現有貸款月應還款總額]×貸款期限(月)。其中還貸能力系數為40%;月工資總額=公積金月繳額÷(單位繳存比例+個人繳存比例)。
3、按照房屋價格計算的貸款額度
計算公式為:貸款額度=房屋價格×貸款成數。
1、使用本人住房公積金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貸款最高限額40萬元;
2、使用配偶住房公積金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貸款最高限額60萬元;
3、使用本人住房公積金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且申請貸款時本人正常繳存補充住房公積金的,貸款最高限額50萬元;
4、使用配偶住房公積金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且申請貸款時本人或其配偶正常繳存補充住房公積金的,貸款最高限額70萬元。
⑵ 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增速連續兩年回落
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增速連續兩年回落
2018年全年房地產貸款增加6.45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39.9%,比2017年佔比低1.2個百分點
在房地產市場「嚴控」的背景下,房地產信貸情況是市場的焦點之一。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在15日的2018年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上回應新京報記者提問時指出,2018年房地產貸款增速出現平穩回落。
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回落
阮健弘介紹,截至2018年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為38.7萬億元,同比增長20%,增速比2017年回落0.9個百分點;全年房地產貸款增加6.45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39.9%,比2017年佔比水平低1.2個百分點,比2016年低4.9個百分點。
她表示,從結構上看,一是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比2017年低。2018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25.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8%,增速比2017年回落4.4個百分點。二是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比2017年高。2018年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10.19萬億元,同比增長22.6%,增速比2017年高5.5個百分點。其中,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4.32萬億元,同比增長29.5%,增速比2017年低3.1個百分點。
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2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為32.25萬億元,同比增長20.9%,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6.1個百分點,全年增加5.56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41.1%,比2016年佔比低3.7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21.86萬億元,同比增長22.2%,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14.5個百分點。
新年首次降准實施,樓市影響幾何?
1月4日,央行宣布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
對於昨日實施的新年首次降准,此前有多位市場人士提及,降准或有利於引導房貸利率下行。但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分類指導」這一大的調控框架下,再次走全面刺激樓市老路的可能性不大。
此前,國內部分地區房貸利率松動的新聞已受到市場普遍關注。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新京報記者指出,房地產市場核心是看杠桿,也就是首套房資格的認定和首套、二套房貸款的額度,這些現在都沒有變化,所以市場利率的輕微波動對於市場影響很小。
展望未來,在嚴控的大基調下,市場對房價的預期也有所變化。央行此前發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對下季房價,27.4%的居民預期「上漲」,49.6%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11.8%的居民預期「下降」,11.1%的居民「看不準」。
將這份季度調查較前幾次結果對比著看,預期「上漲」的下降了(上季度為33.7%),預計下降的有所提高(上季度為9.6%)。
據新華社,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記者宓迪)
⑶ 公積金貸款六十萬三十年月供多少
1.商業貸款
2.等額本息還款法60萬貸款30年的每月月供為3184.36元。
3.等額本金還款法60萬貸款30年的首月月供為4116.67元,隨後每月遞減。
4.公積金貸款
5.等額本息還款法60萬貸款30年的每月月供為2611.24元。
拓展資料:
1.2017年5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全國住房公積金2016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住房公積金實繳單位238.25萬個,實繳職工13064.5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98%、5.42%,新開戶單位31.81萬個,新開戶職工1612.87萬人。
2.公積金繳存情況,2016年,住房公積金繳存額16562.88億元,比上年增長13.84%,2016年末,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106091.76億元,繳存余額45627.85億元,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8.55%和12.18%。
3.公積金提取情況,2016年,住房公積金提取額11626.88億元,比上年增長5.82%。其中,住房消費類提取9397.14億元,非住房消費類提取2229.74億元,提取率70.2%,比上年減少5.32個百分點。2016年末,住房公積金提取總額60463.59億元,占繳存總額的56.99%。
4.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情況。2016年,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327.49萬筆、12701.7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8%、14.61%;全年回收個人住房貸款5034.55億元,比上年增長32.14%;2016年末,累計發放個人住房貸款2826.63萬筆、66061.33億元,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3.1%、23.83%;個人住房貸款余額40535.23億元、個人住房貸款率88.84%,比上年末提高8.04個百分點。
5.2016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印發《關於完善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存款利率形成機制的通知》,《通知》決定,自2016年2月21日起,將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存款利率,由現行按照歸集時間執行活期和三個月存款基準利率,調整為統一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執行。上調後的利率為1.50%。
⑷ 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增速已進入下行通道了嗎
據報道,今年以來,隨著樓市調整步伐的深入,樓市資金面已明顯呈現出趨緊態勢,房地產業作為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對資金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而資金面的變化也將直接影響房地產市場。
房價與居民購房杠桿率總體呈現正相關關系,如2015年3月份起,居民購房杠桿率和房價指數同時出現大幅攀升態勢,房價指數季度環比在2016年三季度見頂,居民購房杠桿率在2017年一季度見頂;而今年3月份以來,在「因城施策」的樓市調整政策的影響下,熱點城市進一步收緊信貸政策,居民購房杠桿率也連續出現回落。
希望房價可以早日回歸!
⑸ 個人房貸增速開始回落明顯了嗎
據報道,1月12日,央行公布了去年12月末和去年全年的信貸數據。從房貸數據來看,2017年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增速比上年末回落14.5個百分點。
專家表示,2018年房貸利率還將維持上升趨勢,房貸規模由於需求回落和2017年的高基數效應,預計新增房貸規模將低於2017年規模。2018年需要重點關注各個城市的差異化調控政策的調整,更需要密切關注銀監會等部門對房貸政策的微調。
希望房貸的增速可以早日回落!
⑹ 2016年中國住房貸款總額是多少
2016年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調整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在不實施「限購」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原則上最低首付比例為25%,各地可上下浮動5個百分點。
對擁有1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購買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於30%。
⑺ 公積金賬戶余額1萬能貸多少
余額X8再加上你現在每個月公積金總額X到退休的月數;就=你能用公積金貸款的總額。
⑻ 個人房貸余額增1.96萬億,個人房貸審查為什麼變嚴格了呢
因為中國宏觀層面大力防範金融風險,抑制房地產泡沫,樓市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厲調控,所以個人房貸審查變嚴格了。
2017年以來,個人房貸余額增速明顯下跌。據央行《2017年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2017年前三季度,個人住房貸款余額 21.1萬億,同比增長 26.2%,相比2016年35%、今年一季度35.7%的增速下降了約10個點。「房地產貸款增速繼續回落。
所謂挑戰,是持有一定重資產的房企,資源布局和財務模式都將發生改變,要更加善用金融手段。
⑼ 如何看待個人房貸余額增1.96萬億
2017年,中國宏觀層面大力防範金融風險,抑制房地產泡沫,樓市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厲調控,房住不炒、租購並舉的精神已深入人心。
在這一背景下,銀行的「香餑餑」業務——個人住房貸款亦受到了嚴控,房貸降杠桿大勢所趨。央行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個人房貸余額21.1萬億,同比增長26.2%,2016年全年這一增速為35%;余額僅增加1.96萬億,2016年同期余額增加為3.63萬億。
實際上,央行2017年一直在對房貸進行調控。過去十多年,住房的自住和投資需求集中爆發,造就了中國房地產業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增量需求推動市場發展,各大房企的經營鏈相對簡單,主要是把房子蓋好和賣好。而當供給、需求達到階段平衡點之時,市場進入了存量時代,經營鏈變成了生產+銷售+運營,這給所有房企和金融機構帶來了挑戰,以及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