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信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有哪些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小微企業的標準是:在全國范圍內屬於非限制和禁止類行業,並具有年度納稅條件。且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企業應納稅所得額300萬以下;
2、企業從業人數在300人以下;
3、現資產總額在5000萬以下。
現在有很多助力小微企業資金周轉的信貸平台,記得一定要選擇正規平台,比如度小滿金融,額度高利率低,據了解度小滿金融的信貸用戶中,有七成是小微企業主,大品牌更安心。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❷ 2020年銀行投向製造業的貸款佔比6.17%,終於開始上升了
本文是2020年經濟回顧的最後一篇,講述的是2020年銀行經營風格的整體轉變。這種轉變不光是商業銀行層面,包括央行層面,都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必定會深刻的影響2021年的中國經濟走勢。
我這里首先給出的,是銀行貸款投向數據,注意最重要的一個變化: 2020年投向製造業的貸款佔比,終於開始上升了 。
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佔比,2019年為 5.80% ,到2020年提升到 6.17% 。這是近10年來,首次製造業貸款佔比提升。要知道我大中國一直到2018年貿易戰才被美國人打醒,終於開始意識到製造業才是王道,靠金融投機和地產開發,是沒法在世界經濟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立足的。然而想要當即改弦更張,促使資金從金融和地產領域流向製造業,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2019年的製造業貸款佔比繼續萎縮,這就是金融運行上的慣性。
對這種慣性,我大中國的頂層當然是忍無可忍,尤其是在2020年初新冠管制的大背景下,製造業嗷嗷待哺,再不動用強力手段,把資金推向實業領域,去拯救水深火熱之中的製造企業,那我大中國經濟真的就撐不下去了。於是,2020年3月,中信銀行孫行長,就被推向了前台,成為了反面典型。
注意上面被標紅的那段話,「 嚴重違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限制、壓降製造業貸款 」,各位,不把錢貸給製造業,甚至都可以構成足以讓中紀委介入的刑事犯罪,這種動作當場就震驚了全國所有的金融從業人士。整個金融圈都開始轉向,從看不起製造業老闆,到求著製造業老闆貸款,貸少一點還不樂意,哭著喊著甚至倒過來給這些老闆送禮,就希望能多貸一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製造業貸款佔比,終於出現了極為難得的上升趨勢。在貸款余額的絕對值上,製造業貸款余額從2019年的9.2萬億上升到11.0萬億,絕對值增加 1.8萬億 ,增幅 19.6% ,創下了史上最高增幅,此前的製造業貸款余額年增幅只在3-7%之間,實在是沒臉見人。這1.8萬億的製造業貸款增量,占總貸款增量19.8萬億的比值,達到了 9.1% ,更是令人震驚的佔比,幾乎每10塊錢的貸款,就有一塊錢給了製造業,而2019年這個比值只有可憐的 3.6% 而已。
另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就是2020年,銀行真正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佔比,從2019年的 23.26% ,提升到了2020年的 23.93% 。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絕對值增加了 5.8萬億 ,遠遠超過此前3-4萬億的年增量。
各位,你們必須清晰的意識到一件事:銀行不願意借錢給製造業和小微企業,是有原因的。根據各大銀行的年報數據,從2010-2019年,製造業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的壞賬率,普遍都在 5-7% 之間,這已經是非常高的壞賬率了。而房地產類型的貸款(包括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則普遍低於 1% 。即便是風險程度較高的三農貸款,壞賬率也只有 2% 左右。銀行的規矩是,壞賬需要追蹤放貸審批鏈條上所有人的責任,而且是終身責任。相比較而言,當然沒人願意去放製造業和小微企業貸款。時間進入2020年,全球大封閉,不給製造業和小微企業輸血就會死。歐美的玩法是政府直接給經營困難的企業和生活無著的個人發現金補貼,我大中國不執行這種現金補貼政策,採取了間接的方式:以最大的政策壓力,要求銀行加大對實業的貸款。這其實就是 由銀行代替政府,承擔了補貼實業的責任 。
這種補貼的結果,當然就是銀行業的壞賬率在2020年顯著上升,而利潤顯著下降。現在各大銀行的全年年報數據還沒出,不過前三季度的季報數據已經很清晰了。舉例,2020前三季度,工商銀行的利潤同比下降 9.15 %,農行下降了 8.49% ,中行下降 8.69% ,建行下降 8.66% ,毫無疑問,這就是承擔了補貼實業責任之後的結果。
考慮到銀行這一波對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的貸款,是基於強大的政策壓力之下的結果,審批和風控把關必然偏松,可以想見壞賬率必然超過傳統的5-7%的區間,我們就假定10%吧,這已經算是相對保守的估算。5.8萬億小微企業新增貸款余額 10%= 5800億 。這意味著銀行業將會在2021年,面臨撲面而來的5800億的新增壞賬風險。這還沒算不屬於小微企業的規模以上製造企業帶來的新增壞賬風險。合起來估算的話,怎麼也超過 六千億 了。
關鍵是,銀行對實業的補貼,並沒有在2020年結束。新冠疫苗估計要到2021年7、8月份才能普及使用,這意味著銀行業在2021年大部分時間里,依然要代替政府承擔補貼責任。也就是說,銀行業的壞賬風險還要進一步放大。當然了,對此我個人其實是喜聞樂見的。銀行過了幾十年的好日子了,現在也該到了銀行反哺實業的階段了。哪怕是銀行業整體陷入零利潤的境地,也是應該的,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我唯一的提議是:對於這兩年放出去的實業貸款,只要審批鏈上的同志們沒有涉及個人利益,那麼就不要追究個人的壞賬責任了。這也算是對銀行相關工作人員承擔了實業補貼責任的一點小小的政治保護吧。
❸ 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持續下降,未來該何去何從
財經57號|疫情之下小微企業的貸款情況怎樣?這些數據告訴你真相
疫情猶如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浪,讓不少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的小微企業在風浪中搏擊壯大,有的則面臨「生死存亡」的關口。這時,及時、足量的資金支持,將成為企業應對風浪的「壓艙石」。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有關負責人日前就4月份金融統計數據情況答記者問時,為4月份小微企業貸款情況下了判斷——量增、面擴、價降、結構優化。
當前,小微企業獲得貸款情況如何?恐怕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一、有多少小微企業獲得了貸款?
今年前4個月,一共新增了117萬戶小微經營主體獲得普惠小微貸款。這117戶的增長趨勢是:1至2月18萬戶、3月71萬戶、4月28萬戶。
截至今年4月末,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中,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和建築業企業貸款分別佔39.3%、29.7%和7.6%,合計佔76.6%。
為什麼說貸款結構優化了呢?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上述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疫情中受到沖擊較大,信貸資金及時支持這些企業解決流動性問題和復工復產,對「保就業」也起到明顯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4月份,在各項政策引導下,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普惠領域的信貸支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小微企業貸款情況看,「量增、面擴、價降、結構優化」的特點更為突出。
❹ 中信銀行借款記錄查不到
操作步驟:
中信銀行網上查詢貸款余額方法如下:1、在手機桌面上打開中信銀行app。2、接下來,點擊頁面左上角箭頭所指的地方。3、隨後,點擊登錄。4、接下來,點擊我的貸款。5、在我的貸款頁面里,就可以看到貸款余額了。
❺ 小企業貸款怎麼貸,有哪些途徑方法
小企業因為他自己的需求的貸款額度並不高,所以說可以通過小企業自身去貸和通過法人去貸兩種方法。
銀行對小企業這一塊的貸款要求比較高對營業執照這些都有嚴格的期限的限制。保險公司的話是可以進行的。但是這些前提是你徵信一定要好。就可以通過法人或者提供營業執照去一些正規的金融機構貸款。
❻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中小銀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我國中小銀行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浦發銀行(600000.SH);招商銀行(600036.SH);興業銀行(601166.SH);中信銀行(601998.SH);民生銀行(600016.SH);光大銀行(601818.SH);平安銀行(000001.SH);華夏銀行(600015.SH);北京銀行(601169.SH);盛京銀行(HK.02066);重慶銀行(601963.SH);寧波銀行(002142.SZ);廣州農商行(01551.HK);重慶農商行(601077)。
本文核心數據:新三板發行規模;私募債行規模;小微企業貸款余額
疫情常態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下降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急劇下降,據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1季度以來,我國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指數波動下降,截止2021年1季度,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分別下降至62.3%和72.3%。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中小銀行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❼ 中信銀行網上怎麼查詢貸款余額
中信銀行網上查詢貸款余額方法如下:
1、在手機桌面上打開中信銀行app。
❽ 13家銀行供應鏈金融全梳理:從五大商業銀行到城市商業銀行創新不斷
在傳統展業模式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高度依賴於核心企業信用,並以線下模式為主,耗費人力精力的同時業務也面臨難以上量的瓶頸。
在2012年的「鋼貿大危機」中,諸多鋼鐵行業供應商採用貨物多重抵質押的方式進行欺詐性融資,導致布局其中的銀行不良率飆升,並自此對供應鏈金融心生怯意。
而如今市場的外部環境已悄然改變,近年來銀行對金融 科技 力量越發重視,多家銀行成立了直屬金融 科技 公司,日漸成熟的智能倉儲及監控、電子合同簽章、區塊鏈等新技術,亦被逐步應用到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過往銀行在風控端的弱勢正被不斷抹平。
疊加國家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政策端強力支持,以及國內中小企業應收賬款極大的市場融資缺口,銀行「重返供應鏈金融戰場」勢在必行。而以互聯網線上化、區塊鏈等技術為支撐的新展業模式,正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突圍利器。
那麼如今各家銀行在供應鏈金融的布局上有何具體變化呢?智信據2018年各家銀行發布的年報數據,對5家大型商業銀行、4家代表性股份制銀行、兩家城商行以及電商系民營銀行的展業概況進行了以下梳理:
▌ 工商銀行
工商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其線上小微金融服務平台上,平台主要包含純信用類的「經營快貸」、抵質押類的「網貸通」,以及「線上供應鏈融資」三大主要產品。工行還與平台方中企雲鏈合作,創新了可流轉多層級的核心數字化應收賬款確認憑據,將核心企業信用進一步向供應鏈末端小微企業延伸。
僅2018年前9個月,工行便已累計為1300戶上下遊客戶發放超過450億元的線上供應鏈融資。截至2018年末,工行的小微企業貸款總額達3216.85億元,同比增長18.1%,小微金融業務中心的布局亦達到258個,全面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落地。
▌農業銀行
農業銀行發力供應鏈金融首先體現在制度建設上,2018年農行總行建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八大後台中心」的事業部架構,37家一級分行和重點二級分行均成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形成「三農+小微」雙輪驅動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在具體業務的推動上,農行主要通過發展「數據網貸」業務,向核心企業上下游小微客戶提供全線上化融資服務。截至2018年末,農行已為眾多核心企業的上下游小微企業發放貸款2.3萬筆,總額達91億元。而近期,農行也與平台方中企運雲鏈合作推出了供應鏈新產品 「保理e融」,為核心企業上下游各層級供應商提供融資。
▌中國銀行
憑借在國際貿易金融上的優勢,中國銀行早在2007年便推出了基於供應鏈融資的產品「融易達」,2009年成立供應鏈團隊並正式發力供應鏈金融,在2009~2014年七年期間,其供應鏈金融業務發生額便從740億元突破至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68%。2011年底,中行通過「銀企對接」將平台融資方的訂單信息直連中行系統的方式,實現了首個在線供應鏈金融項目的落地,後續通過此種方式累計拓展了京東、蘇寧等300多家企業,在線發放融資超百億元。
中行2018年年報亦顯示,其正在參與「區塊鏈福費廷(Block Chain Forfeiting)交易平台」和「數字票據交易平台」的建設和投產,未來將繼續以「電子化」+「全球化」的方向拓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截至2018年末,其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304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26%。
▌建設銀行
建設銀行在2018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發展戰略三年規劃,並在組織建設方面實現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在一、二級分行的全覆蓋,累計組建小企業中心達288家。
具體到業務層面,建行則是圍繞企業采購、製造、銷售直至最終用戶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三流」的運作,設計研發了包括應收賬款融資、金銀倉、動產質押融資、訂單融資、動產質押融資等十餘個供應鏈融資產品。在業務受理中建行重點關注業務的真實交易背景,產品與企業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高度嵌入,以及需提供結構化、組合式的服務。截至2018年末,建行已累計向3.3萬家企業發放了5385億元的線上供應鏈融資,線上供應鏈合作平台達1184家。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6310.17億元,較上年新增2125.15億元。
▌交通銀行
交通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通過「蘊通供應鏈」平台進行,並主要圍繞 汽車 及其他各行業核心企業,通過與國內大型物流公司開展質押監管合作,並與保險公司開展信用保險合作的形式,交行先後推出了「快易貼」、「快易收」和「快易付」等產品,打造了「蘊通e鏈」的一系列供應鏈融資產品。
截至2018年末,交行累計拓展境內達標產業鏈網路超3000戶,產業鏈金融系列產品融資余額超人民幣110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22.42%,交行的區塊鏈技術已在 汽車 物聯網金融領域落地應用,應收賬款鏈業務亦正在快速推進。
▌平安銀行
平安銀行(原深發展銀行)是國內最早涉足並提倡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2002年,深發展銀行成為國內首家系統性提出並推廣供應鏈金融及貿易融資產品組合的銀行,僅2005年,深發展銀行「1+N」供應鏈金融模式就創造了2500億元的授信額度,當年不良貸款率僅為0.57%。
在線上布局部分,針對產業鏈核心企業及其上遊客戶,2018年平安銀行推出了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平台(SAS平台),提供線上應收賬款的轉讓、融資、管理、結算等綜合金融服務。SAS平台全面應用「平安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核心技術,對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實施智能核驗和持續監測。截至2018年末,平安銀行的SAS平台累計交易量已突破100億元,為111家核心企業及其上游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
▌浦發銀行
浦發銀行最早在2007年推出「企業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為核心企業提供信用服務、采購服務、存貨周轉、賬款回收等融資支持。自2011年起,浦發銀行致力於打造具有特色的供應鏈金融平台,並與中國移動、神龍 汽車 、中遠物流等多家核心企業和物流公司合作,實現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整合。
在線上化的布局上,浦發銀行圍繞資產端核心企業的批量獲客,落地了「京浦e賬通」、 「京浦e商貸」等產品,並在線上供應鏈金融領域推出「政采e貸」和「票據池秒貸」等創新產品,以及雲資金監管、e企行綜合服務平台等產品。截至2018年末,浦發銀行在供應鏈領域服務 科技 型企業客戶超過3.13萬戶,推動 汽車 供應鏈20條,服務 汽車 行業上下遊客戶864戶。
▌ 中信銀行
中信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通過構建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鏈以及五大特色網路的方式推動。三大平台包括物流融資平台、同業合作平台及政府支持平台,四大增值鏈包括打造應收賬款增值鏈、預付賬款增值鏈、物流服務增值鏈、電子服務增值鏈,五大特色網路為 汽車 金融網路、鋼鐵金融網路、家電金融網路、電信金融網路及石化金融網路等。
中信銀行也於2018年10月成功上線全流程線上供應鏈金融平台創新產品「信e鏈—應付流轉融通」,將中信銀行業務系統與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平台對接,藉助標准化電子「付款憑證」的多級流轉,向其上游N級供應商提供全流程、線上融資。2018年中信銀行還推出了國內首個區塊鏈福費廷交易系統,並發布「區塊鏈+供應鏈」試點創新項目,截至2018年末,其鏈上發生的業務量超過100億元。
▌浙商銀行
供應鏈金融是浙商銀行目前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浙商銀行從2016年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應用,並於2017年8月率先投產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的應收款鏈平台。圍繞供應鏈金融,浙商創新「池化」及「線上化」的融資業務模式,在三池(涌金票據池、涌金資產池、涌金出口池)的基礎之上,繼續圍繞三大業務平台進行展業。
一是池化融資平台,其2018年簽約客戶達22290戶,同比增長43.58%,池內資產余額3506.79億元,累計入池應收賬款筆數10.08萬筆,入池金額約729億元。具體產品「至臻貸」2018年簽約客戶1645戶,同比增長26.25%,融資余額501.25億元,同比增長44.68%。
二是針對核心企業財務服務的易企銀平台,2018年共落地易企銀平台234個,較上年末增長172.09%,平台累計融資367.8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85.28%。
三是應賬款鏈平台,截至2018年末,浙商銀行落地應賬款鏈平台1410個,同比增長近12倍,累計簽發金額1228.78億元,同比增長近4倍。
▌上海銀行
上海銀行於2018年10月發布了「上行e鏈」在線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並於今年4月新成立了供應鏈金融部,將業務模式擴展並覆蓋至核心企業采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同時運用大數據開始構建企業的信用模型。
「上行e鏈」以在線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為核心,包涵3大類共15項產品,通過與核心企業共建平台共享數據,掌握所需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形成閉環管理。同時上海銀行通過與江蘇潤和軟體合作,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核心企業信用的可拆分、可組合支付,從而將核心企業的信用延展到二級、三級、四級供應商。2018全年上海銀行實現供應鏈金融貸款投放524.87億元,同比增長117.22%,在2018年上海銀行年會上,這一數據預期到2020年將提高至1000億元。
▌北京銀行
北京銀行布局供應 「e商融」的交易市場綜合服務方案,藉助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信用,為平台交易商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務,打造「供應鏈金融+資金存管」線上創新業務模式。在具體產品層面,推出了「京信鏈」的在線供應鏈產品,將核心企業信用延伸至上游多級供應商,實現應收賬款債權的拆分與轉讓。截至2018年末,北京銀行小微企業公司貸款余額為4256億元,同比增長19%。
此外,其他電商系的民營銀行如微眾銀行、蘇寧銀行、網商銀行等亦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上有所布局。微眾銀行目前正基於區塊鏈技術拓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除了自身拓展核心企業的方式,微眾還提出了由微眾提供基層技術,與城商行合作開展業務的「銀銀合作」模式。
蘇寧銀行則在2017年9月成功上線基於區塊鏈的國內信用證信息傳輸系統(BCLC系統),並2018年9月開創了「物聯網+區塊鏈」的動產質押融資先河,基於某企業的煤炭存貨蘇寧銀行給予了融資人動產質押的授信額度,並成功實現放款。同時,其區塊鏈+物聯網 汽車 庫融平台,以及區塊鏈+物聯網3C商品監管平台也已提上發布日程。
隨著各家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展業的不斷深入,這一業務將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為展業方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金融 科技 技術的加成亦將持續推動市場業務模式的更新進化,並形成良性的業務生態循環。
❾ 房貸新規與信貸變局:普惠成硬指標,房企債務置換有新花樣
對銀行來說,2021年開門紅籌備從2020年10月就已開始,而個人住房貸款和房企貸款在傳統銀行業務中屬重點優質業務,1月本該開閘沖刺階段,突遭收緊,必然對整個開門紅格局造成影響。
房企融資「三條紅線」後,房地產貸款新規又給銀行設置了兩條紅線。
2020年12月31日,A股收市後,央行聯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管理制度》,將銀行分為五檔,並設立區別性的「兩條紅線」指標,第一條紅線是房地產貸款佔比,指一家銀行全部房地產類貸款(包括個人住房貸款、企業房貸)占其全部貸款的比重。第二條紅線是個人住房貸款佔比,指個人住房貸款余額佔一家銀行全部貸款比重。這意味著,無論個人按揭貸款還是房企貸款全面受限。
根據國盛證券研報,從2020年中報披露數據統計來看,共有13家銀行不同程度「踩線」。時點恰逢2021年信貸開門紅季,沖還是不沖?怎麼沖?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摸底,房地產貸款新規對一線從業人來說頗為突然,雖然銀行內部政策調整仍未完成,且新規給了2-4年過渡期,但影響已經顯現,2021年的信貸開門紅,註定不同尋常。
「踩線」行壓力不小
據國盛證券研報指出,上述13家「踩線」上市銀行,壓降壓力較大主要是中小銀行。
央行、銀保監會在上述管理制度中將銀行分為5個檔次,其中,第一檔為中資大型銀行;第二檔為中資中型銀行;第三檔為中資小型銀行和非縣域農合機構;第四檔為縣域農合機構;第五檔為村鎮銀行。
據國盛證券統計,第一檔銀行中,工行、建行、中行、郵儲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分別為33.71%、36.73%、39.19%、33.64%,超出上限32.5%;建行、中行房地產貸款合計佔比分別為41.72%和50.01%,超出上限40%。第二檔銀行中,招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合計佔比分別為25.49%、20.83%、26.93%,超出上限20%;招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房地產貸款佔比分別為34.25%、28.06%、28.73%、35.30%,超出上限27.5%;第三檔銀行中,杭州銀行、成都銀行、鄭州銀行、青島銀行、青農銀行均出現不同程度「踩線」。
按照該統計,大行中,中行壓降房地產貸款規模壓力較大,股份行中,招行和興業壓力不小。
某大行西南地區對公信貸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行總體來說對房企貸款早有壓縮,審批一直很嚴格,新規對大行或是利好。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新規主要針對增量,該區域分行新增不多,壓力不大。此外,新規對股份行有了控制,競爭不會像過去那樣無序。該地此前做開發貸較猛的銀行有招行、浙商和本地一家城商行,此外中信、光大也進入較深。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相較大行,股份行普遍審批更快,對不少房企吸引力較大。對本身增量不多、控額較緊的大行來說,新規對後續業務的開展一定程度上是利好,但對踩線的大行來說,控規模的壓力也不小。
華北某大行信貸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對公對私規模都受影響,該區域分行沒有踩線是因已四年基本沒有發展房企業務,其所在二級分行今年新項目只有四個,現在集中審批後,額度幾乎用盡。而三四線城市地方地產商受「三條紅線」管控影響較大,對房貸沖擊也較大。
招行華南某分行信貸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確實收緊了房地產貸款,其中對公收縮更緊,但消化存量壓力不算太大。同業來看,他指出中信近幾年在房地產貸款業務發力較猛,按揭和對公都增速較快,從消化「訂單」角度看,壓力更大。
踩剎車的開門紅
對銀行來說,2021年開門紅籌備從2020年10月就已開始,而個人住房貸款和房企貸款在傳統銀行業務中屬重點優質業務,1月本該開閘沖刺階段,突遭收緊,必然對整個開門紅格局造成影響。
多位銀行信貸業務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對新規的新政尚未具體落地,貸款審批前置條件依然延續以往,但在控規模,直接表現為,開門紅涉房貸款不沖了,轉變最明顯的是按揭。
華南某房地產中介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負責的幾個樓盤有100多個客戶,2020年12月按揭貸款已審批通過等待放款。本以為進入2021年,額度會寬松許多,沒想到幾家房貸大行的支行長都表示額度非常緊張,現在很多開發商排隊找銀行要額度,奈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某「踩線」股份行二級分行零售信貸業務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房地產貸款新規頒布得很突然,令他們措手不及。1月正是沖刺開門紅的關鍵時期,這20多天過得卻是極其忐忑。
該人士表示,政策出台後,行內此前對於「沖不沖」按揭尚無明確政策,作為一線業務人士,只能沖一下、停一下,不敢不做,也不敢做太多,直至一周前,全行按揭業務全面進入暫停放款階段。
提到開門紅,該人士更是無奈,新規對其所在部門沖擊巨大,零售貸款主要包含按揭、消費貸和信用貸款,但零售貸款結構具有不同的區域特徵,其所在分行區域房貸一直是大頭,消費貸現在基本全面線上化,信用貸款受制於該地實業基礎較差,小微企業主信用貸款佔比一直不高,「新規之後,我們的開門紅基本『血崩』,已經考慮轉崗了。」
對房地產開發貸等對公業務板塊來說,新規的心理沖擊比個貸小很多,嚴控規模早非一朝一夕。但此次新規因明確規定了房地產貸款業務佔比,直接受控的就是增量。
一位西南大行對公信貸業務人士表示,對開門紅來說,銀行比拼的並非誰動作快,而是誰的儲備多,這些為了沖刺開門紅而早早儲備的項目,在控規模的趨勢下如今成了負擔。別說再沖新項目,儲備項目如何消化都可能是問題。
另一位華北大行對公信貸業務人士表示,短時間內,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將受到極大限制,監管更希望銀行資金進入實體領域和小微企業,三條紅線+兩條紅線會導致大量中小開發商無法從銀行獲得融資,對於當地房企來說,他們回款周期在1年左右,這樣會使高負債的房企和近年拿地迅猛的高杠桿房企以及三四線城市中小型房企將變得非常艱難。
「如果銀行停貸抽貸,導致房企資金鏈出現問題,也並非各方樂見的結果,所以今年的開門紅,房地產貸款主要是『吃老本』,對於頭部企業的需求,分行層面還是在限額內盡量滿足。」他進一步表示。
超萬億房企債務將到期
房企融資進一步受阻、現金流趨緊已註定。根據貝殼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報告稱,2021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不含2021年將發行的超短期債券)預計將超過1.2萬億元,同比增長36%,並歷史性地突破萬億大關。「三條紅線」+房地產貸款新規疊加償債壓力,將使房企迎來現金流最緊張的時段。
已露端倪的是,房企通過債務置換緩解債務壓力自救。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部分地方政府和銀行在嘗試救助房企,甚至採取更為升級的「置換」手段。
前述華北某大行信貸業務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房企續貸現在已收緊,審批放款均放緩。但上周開始,其所在省已有幾個城市的地方政府和房企合作,試圖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向銀行貸款,置換房企到期債務,以緩解房企現金流緊張狀況。
具體來看,明面上看,地方政府沒有出面主導,銀行與項目方洽談時,對方也不會提政府背書,但銀行是看著政府背景才對接。比如目前正在推進的一個項目,是由當地城投公司和當地頭部房企交叉控股共同成立的項目公司,投資某醫院搬遷項目。該項目總投資數十億級,該分行審批額度佔比超2/3,銀行會嚴格按照項目進度分批撥款,但項目公司拿到貸款後,有空間操作進行再投資,主要用途就是置換房企的非銀債務。
「因為監管部門對於銀行債務審查會非常嚴格,但對非銀短期債,還有一定的操作空間。通常城投公司在項目公司成立之前,已經籌措到項目資金,通過成立項目公司並拿到項目貸款,就有了『置換』舊債的資金,並將債務從房企轉移到了城投公司。房企通過這種方式置換短期債務,目的就是不碰三條紅線,維持現有份額。」該人士進一步表示。
而銀行和政府平台之所以默許這種操作,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幫助房企活下去。「房企拿到置換的資金並非盲目擴張或繼續亂投資,只為活下去。在多個地市,這樣的試點解決方案正在鋪開。對銀行和地方政府平台來說,這樣的方式或許存在風險,但還款來源是新項目,地產公司在新的醫療城和輕軌周邊都囤積了地塊,新項目一方面可以『置換』舊債,另一方面也將有望帶動周邊地產升值,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進而改善房企現金流。」該人士直言,該方法對於現階段緩解房企燃眉之急確有「療效」。
普惠指標成「紅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發現,從2021開門紅政策指標看,普惠貸款已成考核重中之重,2021年大概率仍將高速增長。
上市銀行2020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六大國有行上半年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4.26萬億,約占整個銀行業的31%,相比上年同期提升4個百分點,已成為服務小微企業的主力軍。
某大行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房地產新規後,開門紅指標有所調整,普惠成為紅線指標,完不成普惠,其他業務都要按比例打折,即即使別的指標均已完成,只要普惠沒完成,得分都要打七折,所以基層業務人員都優先完成普惠指標。
某貸款中介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1年1月普惠貸款開門紅政策較2020年更為優惠,抵押貸款最低利率從之前的3.95%下調至3.85%,但門檻方面沒有進一步變化。在該人士看來,在當前的LPR利率下,3.85%的利率對於銀行來說幾乎是底價,近期辦理普惠貸款的客戶很多,預測一季度普惠貸款各行增量不少。
前述大行人士表示,省政府為鼓勵普惠貸款,尤其是純信用普惠貸款和科創企業密集出台了很多優惠政策。如當地省政府推行了科技貸,由科技廳提供70%的擔保,農戶貸,農業局聯合工會提供部分擔保。但對大行來說,對企業資質的審核依然嚴格,這些客戶獲得審批的前提是入選科技型企業產品庫,符合政策的小微企業將獲得更多優惠。
「但對很多基層業務人員來說,雖然政策優惠很多,行內額度充裕,但小微企業受制於當地經濟情況,尤其民營經濟不算發達的區域,符合政策的優質小微企業有限。完成指標、獲得更多增量有難度。」該人士表示。
❿ 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達多少億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小微企業的作用舉足輕重。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陸家嘴論壇上說,截至2017年末,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佔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
網商銀行2016年年報披露,彼時累計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879億元,對應的小微企業客戶數是277萬戶,戶均貸款余額約為1.5萬元。而截至2017年末,網商銀行已經累計為571萬戶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提供貸款服務,戶均貸款余額達到2.8萬元。其中,也包括了75萬農村用戶,涉農貸款占網商銀行貸款余額的11.9%。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網商銀行提供貸款的小微商戶數翻了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