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天祝縣松山灘高深山區牧民搬遷的英語作文
近日,記者來到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北倉九組,這里居住著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鄉石達坂村50戶山區農牧民搬遷戶。
走進移民新村蔣道尕老人的家,在寬敞明亮的新房裡,各式傢具一應俱全。蔣道尕激動地說:「2010年春天,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來到了石達坂村,問我願不願意搬到川里去?我說願意,我們早就盼著搬下山呢!火書記說,下山入川,不僅是讓你們這一代過上好日子,更是讓子孫後代過上更好的日子。火書記的話兌現了,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家家建新房,戶戶搭建養殖暖棚養羊,其餘土地搞玉米制種。現在收入高了,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2010年以來,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先後多次到天祝縣高深山區走訪調查,貧困鄉村的現實情況讓火榮貴深刻感受到,高深山區自然條件嚴酷,發展生產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易地搬遷移民成為從根本上解決高海拔地區農牧民群眾貧困問題的最佳途徑。火榮貴提出,要站在執政為民的高度,設身處地為高深山區的農牧民著想,加快高深山區農牧民搬遷力度,對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生存條件特別差的群眾,用3到5年的時間,逐步實現農牧民下山入川、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
實施下山入川工程,首先要解決的是往哪裡搬的問題。經過多次調查研究,市內一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農場、林場進入火榮貴的視線。這些農場、林場設施完備,農業基礎強於高深山區,如果將部分貧困農牧民搬遷至此,無疑會使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得到極大改善。於是,市委下定決心,頂著種種壓力,念飢宴清理收回市、區縣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農場、林場72個。2012年,武威市無償為天祝縣劃撥7個市區農場、林場,總佔地面積6053畝,搬遷祁連、旦馬和毛藏等鄉鎮高深山區農牧民348戶1616人,人均分配耕地2畝,戶均建設1座日光溫室和1座養殖暖棚。2013年,武威市協調劃撥黃羊河農場土地3632.5畝,用於集中安置天祝縣旦馬、哈溪、大紅溝等鄉鎮生態移民370戶1478人,至10月新住宅全部建成,移民陸續入住。
原仔銀涼州區黃羊水管處農場是天祝縣祁連鄉岔山村的移民點。移民村村民吳生林向記者講述了2010年下山入川之前的生活。岔山村坐落在海拔近2800米的祁連山上,是個土梁干山溝,村裡的貧困面達90%。更讓村民們苦不堪言的是吃水難,村裡男女老幼經常趕著驢馬馱隊去5公里以外的山下取水。如果遇到雨雪天就更加艱辛,常常有人因路上翻了水桶而傷心不已。除了吃水難,還有看病難。村裡人常備的葯品就是去痛片,大病小病都扛著。孩子上學更為艱難,有的乾脆棄學從農。「下山入川搬到這個農場後,政府幫我們修了新房,我家4口人,分了肢伏8畝地,4畝果園,去年僅種植蘋果就收入近2萬元,今年的收入比去年還要多,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說起如今的生活,吳生林滿臉欣喜。
天祝縣堅決貫徹落實武威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下山入川工程的決策部署,圍繞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在藏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在縣內搬遷安置中,以各類生產要素相對聚集的金強川經濟綜合發展核心區為重點,積極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樹立規模化配置、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發展的理念,按照依法、自願、有償、規范的原則,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充分利用現有耕地和荒灘荒坡,通過集中收回,統一規劃,統一調整,統一建棚,統一補償的方式,加快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盤活土地資源。
黃草川生態移民點就是用這種辦法建設的。黃草川在華藏寺鎮,地處庄浪河下游,地勢平坦,天祝縣在這兒搬遷安置了旦馬、毛藏、朵什等9個鄉鎮高深山區的農牧民180戶816人,每戶按1院新農宅、2座日光溫室、1座養殖暖棚的標准進行建設。
近日,記者在這里看到,昔日的荒灘已不復存在,一排排藏式風格的新農宅整齊劃一;通村水泥公路寬敞平坦,兩旁綠樹茂盛;每家宅院後的日光溫室,一座連一座,規模宏大,有的種蔬菜,有的栽葡萄;養殖暖棚正在建設中。近3年來,全縣共流轉土地7676畝,用於移民住宅建設和產業發展,為移民群眾的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使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天祝縣在實施下山入川工程中,堅持規劃先行,先後制定出台《下山入川工程移民搬遷規劃》《果蔬日光溫室產業發展規劃》《畜牧產業發展規劃》,特別是將培養產業作為移民安置的首要任務。縣上根據各移民安置點的實際,從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入手,按照「設施農牧業+草原畜牧業」主體生產模式,遵循「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菜則菜、宜果則果」的原則,以戶均3畝棚的標准,因地制宜制定產業培育建設規劃,著力培育產業發展體系。目前,各移民安置點已逐步形成了以日光溫室、養殖暖棚為主導,勞務輸轉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近3年來,縣上先後建成華藏寺鎮紅大口、黃草川和松山鎮紅山根等易地扶貧搬遷暨新農村建設示範點24個,累計建成日光溫室和養殖暖棚4897座,每戶有了一項穩定的增收產業,戶增收入達到2萬元至3萬元。
居住在天祝高深山區的農牧民群眾基本上屬於靠天吃飯,收入有限,無家庭經濟積累,大部分群眾有搬遷意願但無搬遷能力。天祝縣通過「優惠政策促、項目資金扶、增收產業引、基礎設施推、小額信貸助」等措施,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加大資金整合和項目傾斜力度,將群眾負擔降到最低。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縣上採取整合項目、財政補助等措施,統一配套建設集中安置區、安置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在特色產業發展上,凡發展設施農牧業的移民戶享受當年縣上出台的特色產業扶持政策和農機具補貼政策,由縣財政對新建的標准日光溫室每座補助9000元,養殖暖棚每座補助6300元;在住宅建設上,整合游牧民定居、易地扶貧搬遷、危舊房改造等項目,人均補助達1.3萬元;對搬遷到縣城的移民,統一安排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戶均給予補助5萬元;對搬遷戶優先協調解決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和雙聯惠農貸款。所有移民5年內繼續享受原居住地退耕還林、草原獎勵補助等惠農政策。同時,在移民戶籍、入學、養老、合作醫療、農村低保等方面解決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2012年全縣共完成移民搬遷10086人,累計投入資金2.98億元,有效解決了群眾搬遷資金短缺的問題。
3年來,天祝縣搬遷安置移民4267戶18266人,實現了「當年下山、次年脫貧、三年致富」的目標。今年,全縣計劃搬遷安置移民8886人,至9月底已搬遷安置移民7000多人。
根據遷入區的地理環境,縣上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的新農村示範村,配套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當地群眾的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難等突出問題。同時,加快了增收致富步伐,按照「設施農牧業+草原畜牧業」的主體生產模式,著力培養發展以果蔬菌為主的設施農業、以暖棚養殖為主的草畜產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全縣累計建成設施農牧業5.65萬畝,其中日光溫室1.8萬畝、養殖暖棚3.85萬畝,累計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256個。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移民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左右,是搬遷前的5倍多,比全縣平均水平高1000元以上。3年共退出土地面積76.6萬畝,退出大小牲畜12.9萬頭(只),直接增加恢復生態用地面積達69.27萬畝,有效恢復水源涵養林5.2萬畝。
目前,天祝縣還有近5萬名農牧民生活在自然條件嚴酷的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區和高深山區,為了進一步加快天祝縣扶貧進程,武威市委主要領導深入調研,科學分析,精心謀劃,提出建設「天祝縣南陽山片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小康供水工程」。這項工程於今年6月29日開工建設,這是武威市推進天祝高深山區農牧民下山入川的「拔窮根工程」。項目區位於金強河流域上游東南部,總面積200萬畝,總投資4.17億元。工程建成後,每年將從金強河向南陽山片引水3080萬立方米,解決項目區現有2萬人及金強河流域上游海拔2800米左右祁連山水源涵養區3萬移民的生活用水,以及10萬畝設施農牧業生產用水和5.7萬畝飼草地灌溉用水,並兼顧項目區農畜產品和飼草料加工用水。與此同時,將有效改善天祝縣南陽山片生態環境,遏制松山灘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減輕金強河上游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