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濟南有商河嗎
商河縣城新貌商河概況 商河縣,隸屬山東省濟南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南臨徒駭河。地理坐標為東經116°58′-117°26′、北緯37°06′-37°32′。東與惠民、陽信交界,西與臨邑毗鄰,南與濟陽接壤,隔黃河距省會濟南70千米;北與樂陵相連。全境南北最長處51千米,東西最寬處43千米。面積1162.68平方千米。截止2008年底,全縣總人口607202人,男女性別比為100:105.5,非農業人口75558人,占總人口的12.4%,農業人口526644人,占總人口的87.6%,2008年全縣人口出生率11.3‰,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長率—4.5‰。舉培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10人。
縣人民政府駐商河縣明輝路119號。郵編:正謹唯251600。代碼:370126。區號:0531。拼音:Shanghe Xian。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商河縣轄2個街道、5個鎮、5個鄉:許商街道、玉皇廟街道、龍桑寺鎮、殷巷鎮、懷仁鎮、鄭路鎮、賈庄鎮、孫集鄉、沙河鄉、韓廟鄉、張坊鄉、白橋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商河縣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屬齊國麥丘邑。公元596年置滴河縣、屬棣州。公元1086年改滴河縣為商河縣。金元屬滄州。明、清屬濟南府。民國初年屬岱北道、濟南道、山東省政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晌豎屬魯北、冀南、冀魯三專署,渤海行署二專署和濼北專署。建國初,屬德州專署。1958年商河、樂陵並為一縣,初稱商河縣,後更名為樂陵縣,先後屬聊城、淄博專署。1961年商河與樂陵分治,恢復商河縣、復歸德州地區, 1990年1月改屬濟南市。
隋置滳河縣,因有滳河水流經得名。宋(1086年)改為商河縣,河在縣南,故名。
春秋戰國時屬齊國麥丘邑。公元596年置滴河縣、屬棣州。公元1086年改滴河縣為商河縣。金元屬滄州。明、清屬濟南府。民國初年屬岱北道、濟南道、山東省政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屬魯北、冀南、冀魯三專署,渤海行署二專署和濼北專署。建國初,屬德州專署。1958年商河、樂陵並為一縣,初稱商河縣,後更名為樂陵縣,先後屬聊城、淄博專署。1961年商河與樂陵分治,恢復商河縣、復歸德州地區,1990年1月改屬濟南市。
1996年12月25日,撤銷商河縣賈庄鄉,設立賈庄鎮(魯政函民字〔1996〕61號)。
2002年底,全縣轄7個鎮、14個鄉,962個行政村:商河鎮、懷仁鎮、尹巷鎮、龍桑寺鎮、鄭路鎮、玉皇廟鎮、賈庄鎮、韓廟鄉、沙河鄉、趙奎元鄉、燕家鄉、常庄鄉、張坊鄉、牛堡鄉、胡集鄉、展家鄉、錢鋪鄉、岳橋鄉、楊庄鋪鄉、白橋鄉。全縣總人口59.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5萬人。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7478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商河鎮 66616 龍桑寺鎮 15878 殷巷鎮 29267 懷仁鎮 32289 玉皇廟鎮 38512 鄭路鎮 35577 賈庄鎮 19161 牛堡鄉 18683 孫集鄉 30645 常庄鄉 26052 燕家鄉 19987 沙河鄉 19461 韓廟鄉 29926 趙魁元鄉 29517 張坊鄉 21589 胡集鄉 29429 揚庄鋪鄉 22260 錢鋪鄉 21095 岳橋鄉 19387 白橋鄉 25851 展家鄉 23607
2001年,全縣總面積1162.68平方千米。轄21個鄉鎮,962個行政村。年底全縣總人口59.0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3萬人。
2002年,全縣總面積1162.8平方千米。轄7個鎮、14個鄉,962個行政村。年底全縣總人口59.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5萬人。
2003年,全縣總面積1162.68平方千米。轄21個鄉(鎮)、947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年底全縣總人口59.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1萬人。少數民族9842人。
2005年11月,經濟南市政府同意並報省政府批准,商河縣撤銷錢鋪鄉,商河鎮,以原錢鋪鄉和商河鎮的行政區域設立許商街道辦事處;撤銷楊庄鋪鄉,玉皇廟鎮,以原楊庄鋪鄉和玉皇廟鎮的行政區域設立玉皇廟街道辦事處;撤銷牛堡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孫集鄉;撤銷常庄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龍桑寺鎮;撤銷燕家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沙河鄉;撤銷趙奎元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殷巷鎮;撤銷胡集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賈庄鎮;撤銷岳橋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白橋鄉;撤銷展家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鄭路鎮,同時在被合並的鄉鎮駐地成立了合並後歸屬鄉鎮的為民服務中心。自此,全縣由21個鄉鎮合並為5鎮5鄉和2個街道辦事處:許商、玉皇廟兩個街道辦事處,賈庄、龍桑寺、懷仁、殷巷、鄭路五個鎮和白橋、沙河、孫集、張坊、韓廟五個鄉。
[編輯本段]地理資源
商河縣全境均為黃河沖積平原,平坦寬廣,極目無際。自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古有漯水南駛,篤馬北流;今有徒駭、土馬、德惠、臨商、商中、商樂等十條河縱橫交錯,排灌兼用。全境均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60℃,年平均降水量611.5毫米,無霜期為193天,雨熱同季,宜糧棉生長。
(1)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162平方公里,已利用土地面積為10.9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3.82%。其中耕地面積6.62萬公頃,水域面積1.3萬公頃。
(2)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石油探明儲量為4900萬噸,天然氣儲量為10億立方米。
(3) 水利資源
境內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為36769萬立方米,大氣降水徑流總量為6867萬立方米,內河、溝渠和坑塘攔蓄庫容為5228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1763萬立方米,引進黃河、徒駭河、德惠河水可利用量為19777萬立方米。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
1998年商河縣國內和平總值達29.8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6億元,增長9.87%;第二產業增加值7.8億元,增長28.4%;第三產業增加值7.0億元,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19元,增加186元。
全縣共有縣屬工業企業34處,鄉屬工業企業152處,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186處。1998年完成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14.1億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棉紗7189噸,棉布1265萬米,水泥3.12萬噸,白酒1983噸,服裝103萬件,混合飼料2255噸,皮鞋2.57萬雙,地毯15400平方米,玉米澱粉884噸。
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12.5億元,比上年增加15.7%;糧食總產量12.26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全縣瓜菜經濟作物面積猛增到41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75萬噸。1998年造林合格面積6000畝,林木覆蓋率達到18.0%。全縣大牲畜存欄36萬頭,生豬存欄45萬頭,羊存欄43萬只,家禽存養550萬只,肉類總產量6萬噸,禽蛋總產量4萬噸,畜牧業產值達到4.5億元。
[編輯本段]種植業生產
1、糧食生產:商河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等。2004年商河縣小麥播種面積70萬畝,總產28萬噸。其中優質專用小麥達到20萬畝,總產9萬噸。玉米播種面積75萬畝,總產32萬噸。2005年我縣糧食生產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小麥播種面積72萬畝,其中優質專用小麥的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小麥總產30萬噸,玉米播種面積76萬畝,總產33萬噸。2006年2月份,我縣被山東省政府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
2、棉花生產:商河縣是種棉大縣,棉花一直是商河縣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30萬畝左右,1990年被國家農業部批復為優質棉基地縣。2004年全縣棉花平均畝產79公斤,總產1.9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9.5%和10.7%。2005年全縣棉花平均畝產82.17公斤,總產1.65萬噸,又創新高。2006年,我縣又承擔了農業部的「優質棉花基地提高」項目,這必將有力的促進我縣棉花生產再上新台階。
3、蔬菜生產:大蒜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蒜苔總產8萬噸,蒜頭總產27萬噸,兩項實現產值7億元;成為山東省近幾年新崛起的大蒜主產區,蒜區主要分布在白橋、岳橋、楊庄鋪、玉皇廟、鄭路、錢鋪、孫集7個鄉鎮,中心產地白橋鄉是濟南市的"科技興農示範基地",農業部命名的"中國大蒜生產第一鄉"。商河所產大蒜肉質脆嫩,香辣味濃,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無污染,無公害,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產品遠銷北京、天津、內蒙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商河大蒜以「商玉寶」牌商標在國家工商局注冊,並被濟南市質檢局、濟南市蔬菜辦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整個蒜區形成了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大蒜產業化生產格局。2004年商河縣蒜薹總產10萬噸,蒜頭總產20萬噸,大蒜產值4.8億元,大蒜加工冷儲企業發展到42家,產品涉及蒜片、蒜蓉、蒜米等,其中蒜片年產量8000噸,可消化大蒜3萬噸,商河縣冬暖式大棚發展到6.2萬畝。其中大棚彩椒面積2萬畝,成為我國目前較大的以色列彩椒生產基地之一;展家鄉的「展旺」牌黃瓜、玉皇廟鎮的黑皮東瓜等蔬菜品種,在國內外市場上都是十分暢銷,供不應求。當前淺水藕種植以其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省工省力的特點越來越受到群眾的歡迎,全縣已形成了佔地1.5萬畝的淺水藕生產基地,成為商河縣東北部鄉鎮群眾增收致富的首選項目。全縣蔬菜產業逐步轉到既注重規模更注重效益的發展軌道上來。2004年全縣蔬菜播種面積34萬畝,總產量118萬噸,總產值11.35億元,蔬菜出口創匯600萬美元。目前,大蒜、黃金梨等5個產品正在積極認證綠色食品,還有10多個農產品正在積極認證無公害農產品。
[編輯本段]畜牧業生產
商河是一個畜牧大縣,有著悠久的畜牧飼養傳統,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做大做強畜牧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大力發展畜牧業。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扶持政策,加大對畜牧業的資金扶持力度,通過小額貸款、貼息補助、設立獎勵基金等形式,支持農民建設養殖小區和購買優良畜禽。2003年縣里成立了農業發展信用擔保中心,全年擔保發放貸款1000萬元,帶動鄉村兩級投入5000多萬元。2004年縣政府拿出30萬元獎勵資金對2004年度全縣畜牧園區建設先進單位進行了表彰。2005年縣政府又計劃拿出50萬元設立專項獎勵基金,用於鼓勵在畜牧園區建設上做出突出成績的鄉鎮、村,以此調動各級大力發展畜牧養殖的積極性。同時加大了畜牧養殖的宣傳力度,使發展畜牧增收致富的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通過各級各部門全力以赴的工作,使全縣蘊藏的土地寬滿、糧食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轉變成了巨大的產業優勢,全縣以培植養殖大戶、建設畜牧小區為重點的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得到空前發展。截止目前,全縣大牲畜存欄35萬頭,其中肉牛存欄33萬頭,年出欄20萬頭,生豬存欄45萬頭,年出欄75萬頭,羊存欄30萬只,年出欄50萬只,肉禽存欄500萬只,年出欄1200萬只,蛋禽存欄200萬只,年產鮮蛋3。07萬噸。全縣具有一定規模的畜牧養殖園區發展到324個,其中佔地100畝以上的6個,佔地30畝以上的36個,佔地10畝以上的223個。2004年全縣實現畜牧業產值14.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0.5%,農民人均純收達到3411元,增長16.6%,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全縣各鄉鎮大力推行戶均拿出一畝致富田建設畜牧小區,重點扶持發展畜禽養殖大戶和集約規模畜牧小區,推廣小區養豬、園區養牛、大棚養雞、林下養鵝、坑塘養鴨等生態高效養殖模式,實現畜牧業發展的無縫覆蓋。集約規模畜牧業快速發展。去年全縣畜禽養殖小區達到480個,其中佔地10畝以上的規模養殖園區387個,年收入過3萬元的畜禽養殖大戶達到14000戶,實現畜牧業產值1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5%。
[編輯本段]農業三化
1、產業化:農業龍頭企業迅猛崛起。年銷售收入50萬元以上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50家,其中銷售收入過500萬元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12家,有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雨潤肉食、五得利麵粉、宏業棉紡、瑞海農產、商玉寶菜業、鑫海源良種豬等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2、標准化:建立了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完成了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監測和部分認證工作,認證無公害農產品5個,標准化生產基地達到20萬畝以上,其中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一個。
3、信息化:完成了全縣21個鄉鎮(合並前)和縣農業局的農業信息網站建設工作,並全部實行了三免一獎,計劃到2006年底,完成4-5個鄉鎮的「四專」和農業龍頭企業的信息網路建設,在電子政務開展的基礎上,把電子商務開展起來[2]。
[編輯本段]發展布局
"一個中心,兩條軸線,四個片區"。
1.一個中心:位於明輝路以北、田園路以西、富民路以南的區域,形成以商貿、金融和信息產業為主的縣城中心區。
2.兩條軸線:(1)商中路為縣城的南北軸線。(2)明輝路為縣城的東西軸線。
3.四個片區:(1)北部片區:位於富民路以北,佔地約3.2平方公里,其職能主要以電力、化工、紡織、機械為特色的工業 生產和物資集散地。(2)中心片區:位於富民路以南、長青路以北,佔地為4.8平方公里。由商業金融中心及居住區構成,是縣城經濟活動中心,是商業金融和信息產業中心。(3)南部片區:位於長青路以南、南環路以北,佔地約7.0平方公里。由行政辦公區、文教科研區、體育中心、居住區和西部民營經濟(或其他無污染的一類工業)園區組成,是行政、文教、科研、衛生和體育等設施集中分布的綜合性新區。(4)生態旅遊區:位於縣城建設用地以南,以生態綠化、觀光農業、旅遊度假、科研教育為主的生態、綠化區佔地約9.2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商河縣位於山東省會濟南東北部,地處三市四縣交界,北依京津、商河縣南依省會、東和濱州市的惠民、陽信毗鄰,西北與德州的臨邑、樂陵接壤,是濟南市北跨黃河在魯西北的經濟輻射中心。全縣面積1162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有5鎮5鄉2個辦事處。
省道248線(商河至濟南段為雙向六車道一級路)縱貫南北,316線橫跨東西,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170公里,公路密度列全省之首,北接德濱高速公路,南到濟青、京福高速70公里,距濟南國際機場50公里,全縣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總里程達69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規劃中的黃河北鐵路、濟商高速公路在商河縣交叉過境。 商河交通區位
許商公園、商業街、大型超市、二星級酒店、電視台、醫院等場所能夠滿足居民的生活、娛樂、醫療等需要。
1、氣溫:
冬天最低氣溫 –18.1℃
夏天最高溫度 36.6℃
全年平均溫度 12.6℃
2、光照:
(1)日均7.5小時
(2)春、夏季日均8.4小時
(3)冬季日均6.3小時
3、風:
(1)全年主導風向 西南風(WS),其次是東北風(EN)
(2)年平均風速 3.2M/S
4、降水量
(1)年平均降水量611.5mm
(2)年平均降雪量8mm
(3)降水變化為單峰型,以7月份最多,平均為205.3mm
[編輯本段]民俗風情
商河縣與母親河——黃河息息相關,一脈相連,全境位於黃河沖積平原,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孕育了這片金色的土地。據史書記載,商河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勤勞淳樸的商河人民為建設美好家園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創業之歌,創造了以鼓子秧歌為代表的燦爛文化。 商河鼓子秧歌始於明清,以其粗獷豪放,氣勢磅礴,剛健挺拔的舞姿;變幻莫測,威武雄壯的舞蹈陣容成為漢 族北方舞蹈的代表。商河縣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鼓子秧歌之鄉」。商河「鼓子秧歌」多次參加全國民 間舞蹈大賽,榮獲幾十項桂冠,譽滿全國,名揚世界。1999年,商河「鼓子秧歌」代表山東省參加國慶50周年大典,不僅展現了 商河人奮發圖強的風姿,也為齊魯大地贏得了殊榮。著名作家曹革非以商河鼓子秧歌為主線,創作了長篇小說《清水幻象》。 2005年12月,商河鼓子秧歌入選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編輯本段]鼓子秧歌
山東,古稱齊魯。商河戰國時為齊國麥丘邑,漢代置縣,隸屬多變,1989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原屬德州地區商河縣劃歸濟南市。同月2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商河縣奎台鄉劃歸德州地區樂陵市。
商河人民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年復一年,世代相續,血汗滋潤了土地,勞動改變了一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艱難歲月里,鑄就了勞動人民刻苦耐勞、勇敢剛直的性格,人們飽經磨礪而不甘自餒,在這蒼涼浩瀚的魯北平原上,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發展了生產,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民間歌舞-商河鼓子秧歌。
所謂秧歌,它是民間歌舞的統稱,但必須以舞為主方稱秧歌。早在建國初期,全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他們發現商河的民間歌舞豐富多彩,五十年代末山東的專家根據全省情況,篩選出商河、膠縣、海陽三縣的民間歌舞統一定名為山東三大秧歌,即商河鼓子秧歌、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當時商河民間歌舞形式很多,有傘鼓舞、花鞭鼓、鳳陽花鼓、花棍、採茶、小車、大頭、高蹺、信子、龍燈、獅包、燈官、虎牛斗、荷花燈、獨竿橋、二人轉、旱船、跑驢、趕腳、行車、馬叉、前場、撮擂子、背媳婦、搖葫蘆、打杈、哈哈等三十餘種,其中「傘鼓舞」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內涵最深邃,就重點挖掘整理,並逐漸把「鼓子秧歌」作為「傘鼓舞」代名詞,叫的人多了,習慣成了自然。
鼓子秧歌因其人數眾多,組織嚴密,形式完整,舞技強悍遒勁,場陣磅礴恢宏,既寓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感,又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被譽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奇葩,齊魯文化的驕傲」,「是我國漢族男子舞蹈陽剛之美的集中表現,是舞蹈文化的瑰寶」,「在全世界范圍的民間舞中也是極為少見的」。1955年、1980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六次代表山東省和濟南市參加全國民舞大賽,五次獲最高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舞蹈),1999年又去北京參加了建國五十周年大慶,在天安門前的演出活動,盛譽海內外。
[編輯本段]鼓子秧歌起源
鼓子秧歌的起源和明清之際動盪的社會背景有關,即鼓子秧歌起源於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和抗清運動。
理由如下:
一、和武術的淵源。鼓子秧歌中有某些武術的動作和招數,典型的有踢腿和蹲馬步。這才其它任何秧歌中是沒有的。但考武術中形成最早的是少林功夫,而少林派武功的真正形成是在宋朝。這便是鼓子秧歌決不能在許商時代就能出現的證據。
二、秧歌的類比。我國民間秧歌的種類很多,但與商河鼓子秧歌最為相似且最早的是王國維在《中國戲劇史》中記載的南宋的伢鼓。這也說明在宋朝之前沒有鼓子秧歌。但伢鼓僅是征戰中迷惑敵人的「戲法」,和鼓子秧歌沒有遞嬗關系。
三、商河民間武術之謎。要想探討鼓子秧歌起源,須先弄清商河民間武術。《商河縣志》的「大事記」中多次記載了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起義者是有武術有組織的。清朝禁止民間習武,但民間仍以秘密形式習武,他們應該是把武術融進了秧歌的。
四、鼓子秧歌的武場。現在研究鼓子秧歌的忽略的一點就是,解放前的鼓子秧歌對之外,每村都還有武場,在正式表演秧歌之前,是要表演武術的,由此進一步說明了鼓子秧歌同民間武術的關系。
五、流傳下來的鼓子秧歌圖譜中有很多戰陣的名字,如「力殺四門」「闖王進京」等,可以看出其相成過成中留下的時代印記。
因此,鼓子秧歌的起源不會早於明初的移民。可以說,明初移民使各地民間文藝有了一個較大的碰撞和融合,有了這種土壤,便孕育了鼓子秧歌,到明末清初有了適合她成長的「氣候」鼓子秧歌也便發芽成長了。
[編輯本段]商河名吃
[編輯本段]著名人物
孟雲卿(約725~?)字升之,平昌(今商河縣西北)人。唐天寶初赴長安應試未第,30歲後始舉進士。肅宗時為校書郎。存詩17首。其詩以朴實無華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為杜甫、元結所推重。
上官雲相(1895~1969)字紀青,懷仁鎮小街村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畢業。歷任國民黨軍隊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國民政府參軍等職。在蔣介石發動的數次「圍剿」紅軍的戰爭中擔任重要指揮職務。抗戰期間,任第三戰區司令部總參議兼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時參與製造「皖南事變」。1945年後歷任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華北「剿總」副司令等職,參與反共內戰。國民政府第一次授銜陸軍中將,後晉升上將。1949年初去台灣,1969年8月8日在台北病逝。
張北華(1911~1975) 原名張訓榮,又名張恩堂、張維之,鄭路鎮營子村人。1930年在省立青州師范讀書時參加中國共產黨, 建國前歷任共青團濟南市委書記、中共山東省委秘書長、中共山東省委臨時書記、徐州市市長、市委書記,建國後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工會主席,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省監委書記等。曾在延安參加中央黨校的整風,1945年出席了中共七大。1975年7月2日病逝於蘭州。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
東信遺址位於懷仁鎮東信村南200米處,南臨古沙河500米,距商河城15公里。現存遺址高出地面約4.9米,南北長30米,東西寬27米,面積810平方米,約為原址的三分之一。先後從遺址選撿的器物有青銅器、石器、骨蚌器、陶器四種。經省文物專家考察, 遺址文化層底層為晚商文化,厚1.8米,中層為春秋戰國文化,上層為漢唐文化。為商代至秦漢時期的村落遺址。
古城遺址位於縣城西北懷仁鎮與張坊鄉交界處,距縣城13公里。遺址佔地9000平方米,城牆殘跡歷歷可見,院落、大型建築似有其型。城中間略低,東面有古城牆,長100多米, 高2.7米,最寬處10多米。南面有高2.7米的點將台。遺址周圍多次發現陶盆、石夯、石磨、瓷罐、鐵獅等文物。曾挖出一堵完好的牆壁,牆壁用青磚白灰壘制,磚長0.5米,寬0.3米。據考證,為東周、東漢至北宋時的城邑。
梁王冢遺址位於鄭路鎮梁王冢村西北500米處,距縣城20公里。遺址高出地面4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40米。遺址頂部和邊沿斷面處,均有古建築遺址、遺物暴露,多為鬲足、鬲沿、瓦片等。據專家鑒定,此冢系春秋以前遺址。
元代古墓位於縣城西北角商中河東岸。此墓由前室、中室、後室和左右耳室組成。前、中室頂部被毀、四壁殘存;中室壁繪一車一馬,底部有磚砌式棺床,呈八角狀,系斗拱、立柱仿木製建築結構;四塊墓表傾倒於主室底部,其中一塊刻有「徐總管」,右側刻有「至元二年正月初二日記」,另一塊刻有「徐總管之墳」,另兩塊刻有「張氏」、「妻張氏」[1]。
互聯網路
在商河縣是以縣政府網站為政府信息發布平台,創辦於2005年年末,平台集合了全縣近80家行政事業單位的信息,每家都有專職聯絡員。在網站建設上,我們堅持高標准嚴要求,精益求精,先後召開多次座談會,討論研究網站工作,提出修改設計意見,保證網站改版升級工作順利進行,新網站於當年11月5日開通試運行。網站功能由原來的單一信息發布升級到信息發布、在線辦事、公眾參與、個性化定製、網站群管理五大功能,網站系統與政府信息公開系統實現了無縫整合。在網站建設上,我們堅持技術先進,適度超前,選擇利用現代最高安全的JSP語言技術和大型穩定的Oracle資料庫作為平台載體,運行商河縣政府門戶網站。學習並借鑒先進地區建站經驗,結合商河縣實際情況,制定了多種先進網站模塊,譬如在線訪談、政民互動等,保障了網站在功能上有良好的拓展。在網站建設上,我們牢固樹立以社會和公眾為中心理念,突出政務特色,強化服務功能,努力把政府網站建設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平台,宣傳推介商河的平台,傾聽社情民意、聯系群眾的平台,打造服務政府、效能政府、服務公眾的平台。目前縣政府網站設有走進商河、政務公開、在線辦事、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等8個主欄頁,70多個二級欄目。為展現商河縣的資源優勢和農業大縣優勢,宣傳推介商河,搭建網上招商引資平台,設置了三農、企業、投資者三大頻道,全面宣傳了商河縣的資源優勢,介紹了投資項目和有關產品信息,加強了同各地的信息溝通和交流。
商河縣地方綜合生活門戶性網站是 商河信息網,開始名字為商河信息港,為了給商河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現改名為商河信息網。商河信息網正式創辦於2006年7月中旬,是集分類信息、新聞、房產、黃頁、同城購物、團購、博客、相冊、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地方生活門戶網站。發展至今,本站以成為商河本地互聯網第一生活門戶網站;為商河本地市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為本地商家提供更全面的推廣、宣傳服務,為商河互聯網的發展助跑,帶動商河本地經濟發展。
同時地方服務性門戶網站具有代表的是商河一家人網站創辦於2006年7月份,是集供求、新聞、便民服務及互動為一體的服務性門戶網站,在商河的互聯網發展中給各行帶來巨大的影響。從創辦至今已有近4年的歷程,是商河本地建站最早、影響力最大的行業性網站,也是具有良好口碑網站,是發布房屋買賣租賃、車輛轉讓、求職招聘信息的網路平台。商河一家人始終保持與網路時代同步,快速獲得各方關注,給商河本地市民帶來最便捷的服務。
『貳』 天寶國際影城的海航集團
海航集團於2000年1月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組建,是一家以航空旅遊、現代物流和現代金融服務為三大支柱產業的現代服務業綜合運營商,產業覆蓋航空、物流、金融、旅遊、置業、商業、機場管理和其他相關產業,法定代表人為陳峰。截至2010年年底,海航集團資產總規模逾3400億元,年營業收入達925億元,為社會提供約8萬個就業機會。在「2010中國企業500強」中,海航集團排名第179位。
海航集團航空運輸產業運營飛機290餘架,開通航線500餘條,通達130多個國內外城市,連續安全飛行超過350萬小時。2010年實現旅客運輸量3222萬人次。自成立以來,海航多次獲得中國民航安全生產「金鷹杯」、「金鵬杯」,並連續10年榮獲「旅客話民航」用戶滿意優質獎。2011年,海南航空榮膺中國內地首家「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稱號,打造中國民航「安全、正點、服務」優秀品牌。同年,香港航空亦榮獲「skytrax四星航空公司」稱號。
大新華物流是中國首家致力於構建海陸空綜合物流、金融服務、物流信息網路及大型製造業一體化的全球物流綜合服務運營商,業務涵蓋綜合物流、集裝箱運輸、散雜貨運輸、油輪運輸、特種船運輸、駁船運輸、航空貨運、船舶與海洋工程建造、碼頭建設與管理、船舶與船員管理等領域,擁有各類船舶近100艘,全貨機13架。截至2010年年底,大新華物流旗下金海重工手持訂單量位列全球造船集團16位,全球造船企業第11位。
海航資本立足於通過優勢產業領域的投資銀行服務與各類金融手段的組合與創新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立志打造一流國際投資銀行和現代金融服務業綜合運營商。擁有投資銀行、金融租賃、信託、保險、證券、銀行、期貨、產業基金、融資擔保、保理、小額貸款等傳統及創新金融業務。目前,海航資本服務網點遍及北京、上海、天津、香港、悉尼等30個大中城市。
海航旅業主營業務涵蓋航空、旅遊、卡、網、外匯零售等五大類別,擁有北京首都航空、金鹿公務航空、大新華運通、海航易生、新華旅行、通匯貨幣、易生基金等13家成員企業、近20家旅行社、230餘家海航樂游門店、近30家易生分子公司和近10家貨幣兌換門店。海航旅業以「一卡一網一中心」為核心發展戰略,創新商業模式,致力發展成為國內最大、國際領先的現代旅遊綜合服務提供商,促進國人由傳統儲蓄型消費理念向信貸型消費理念的轉變,創造引領旅行、消費的新生活。
海航置業已開發完成各類型高檔酒店、高檔寫字樓、城市綜合體、高尚精品住宅、大型生態旅遊景區等近百個項目,土地開發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已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西北、東北、中南、雲南、山東、浙江、貴州、重慶、海南、新疆等15個重點地區成立區域公司,擁有各類型項目公司、基金公司、物業公司、餐飲公司等100餘家。旗下的酒店集團以「唐拉雅秀」品牌為核心,擁有國內外星級酒店50餘家。
海航商業以「健康、富足、快樂、和諧」為理念,實施「實體+電子商務+金融」的發展策略,立足西部、布局全國。其主要業態為實體(零售)商業、虛擬(網路)商業、物業(地產)商業、金融(投行)商業等四大業態,擁有民生百貨、寶雞商業、天津國際商場、上海家得利超市、北京海航家樂、海航中免等10餘家成員公司,門店300餘家,網路布局遍布陝西、甘肅、天津、上海、北京、海南等地。
海航機場集團運營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甘肅機場集團(蘭州、敦煌、嘉峪關、慶陽)、宜昌三峽機場等15家成員機場。2010年旅客吞吐量達2325萬人次。
在此基礎上,海航集團成立了北方、華南、西南、西北、上海和國際六個區域總部,與七大產業集團形成條塊結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海航集團的其他產業還包括海航國際旅遊島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海航新華文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海航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海南海航航空信息系統有限公司、三亞航空旅遊職業學院、長沙南方職業學院、海航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等。
今天的海航事業已經超越了國家、膚色、民族、信仰、文化、語言等界限,遍布全球,不斷從成功走向優秀,從優秀走向卓越,並逐步成長為受世人尊敬的企業;今天的海航人秉承著相同的海航精神價值體系,以「為了人類的幸福與世界的和平」為共同理想、以「天佑善人、天自我立、自我主宰」為共同信仰、以「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為共同追求、以「誠信、業績、創新」為共同理念。展望未來,全體海航人將為創建世界級企業和世界級品牌的偉大目標不懈奮斗。
『叄』 溫州正規的小額貸款公司有幾家詳細地址及聯系電話。
我以前在溫州新城物華天寶那裡的一家貸款公司貸過。提供銀行流水、工作證明什麼的貸了10萬,挺快的,貸款前也不收費。開始我還不相信不用抵押,後來去貸了還真不用抵押。挺正規的,貸款前不收任何費用的。這樣吧,我給你個號碼,你聯系下。1596741後面幾位是3641
『肆』 注重創意創新 追求做強做大
楊春廣
巴林石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確立了文化產業定位。堅持用精明的文化人才來策劃巴林石產業;堅持用精心的文化行為來開拓巴林石市場;堅持用精湛的文化藝術來打造巴林石品牌;堅持用精彩的文化宣傳來弘揚巴林石名氣。用這「四個堅持」的文化活力,注重創意創新,追求做強做大,推進了持續發展。
1.產業發展現狀
巴林石從建礦開采迄今,已經走過了35年的歷程。伴隨著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產業發展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成為地方的支柱性文化產業之一,目前的主要發展成果體現在四個方面比較優勢上。
2012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年鑒
一是團隊優勢。巴林石集團公司是由原先的國營企業改革轉為股份制企業,由礦業公司、銷售公司、天寶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組成的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和諧合作的企業團隊。全公司產、供、銷一條龍,年創產值2億多元,年實現稅收4000多萬元,是為地方財政貢獻率較大的文化企業。以巴林石經營輻射勾連,形成了市場格局,分布於赤峰市、內蒙古自治區、浙江、福建、遼寧、山東、北京、上海、深圳、台灣等各地的巴林石經營商戶和市場網點3000餘家,專營巴林石的從業者10000多人,年創產值20多億元。巴林石協會以巴林石集團公司為依託,是團結、引領巴林石經營者、愛好者、收藏家、藝術家等眾多人士,弘揚巴林石文化的社會團體,已發展副會長單位15個,會員1000多人。公司加協會的團隊,在全國寶玉石行業中,比起那些個體分散的類型,顯現出更有號召力和協調力的優越性。組織參加國際國內的寶玉石大展、大賽、文化產業博覽會等,巴林石團隊一呼百應,成為全國寶玉石文化的生力軍。
二是品牌優勢。巴林石獲得了「中國四大名石、中國候選國石、中國馳名商標、巴林石國家礦山公園、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特色產業基地」等一系列的榮譽。僅就近三年統計,巴林石印章和巴林石雕件,參加國際國內大展大賽獲得金銀銅獎的作品有2000多件組,榮譽獎項烘託了文化品牌。巴林石集團公司堅持不懈地用文化創意、文化宣傳、文化打造來擴大品牌效應。建起了巴林石博物館和巴林石文化產業園,成為地方的標志性品牌建築;一年一度的巴林石文化節已經連續舉辦到第十三屆,成為地方的品牌性文化節慶活動;創辦的《巴林石》會刊已經發行到86期;編印的巴林石論文集、典藏集、鑒賞集等大型圖書40多集,發行10萬多冊;由中央及省市電視台拍攝的巴林石專題系列節目已達30集。通過參展、建館、創刊、辦節等多方面文化打造,為巴林石文化品牌擴大了名氣。品牌知名度的不斷攀升,引起了巴林石的價值翻了成百上千倍。
三是資源優勢。經國家地質部門勘探儲量,巴林石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巴林右旗黨委和政府賦予巴林石集團公司獨家壟斷性的礦山管理權和礦石開采權,按限量開采每年產出200噸礦石計算,至少還能開采50年以上。巴林石五大類別(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圖案石)百餘個品種,色彩豐富,軟硬適度,作為獨特優質的印章用石、雕件用石,具有異常珍貴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數倍翻番的增值升值潛力,這為巴林石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長續久用的資源保障,資源是巴林石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重要依託。
四是審美需求優勢。巴林石具有獨特的天然美、藝術美、印章美、雕件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審美需求不斷增長,需求是發展的原動力。人們對巴林石的需求除了使用價值外,更加看重的是它的文化藝術、審美價值、品牌名氣以及它們所標志的擁有者的社會地位。融入文化創意的巴林石系列產品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帶來文化的熏陶,使人身心愉悅,豐富的藝術內涵和不菲的經濟價值能夠帶給擁有者不一般的藝術品位和身份地位。巴林石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審美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
2.未來發展對策
巴林石文化產業雖然已經奠定了堅實基礎,但繼往開來的持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在今後想發展、謀發展、務發展、推動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要在五個方面注重創意創新,追求做強做大。
第一,堅持文化興企戰略。多年的實踐證明,巴林石的經濟是文化經濟,巴林石的市場是文化市場,巴林石的效益是文化效益,巴林石的價值是文化價值,文化興則企業興。總結文化經驗,把握文化規律,今後將繼續完善、加強、堅持推行正確的文化打造戰略、文化宣傳戰略、文化市場戰略、文化人才戰略。巴林石全行業要把提高個人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單位整體的文化素質,當做一項長久大計,予以高度重視,切實抓緊抓實抓好。要採取多種方式,堅持不懈地加強企業文化教育,使全行業形成人人學習文化、個個鑽研藝術的良好風氣,從而為提升巴林石的文化品位,弘揚巴林石的文化名氣,樹立巴林石的文化品牌,創造巴林石的文化價值,人人努力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二,搞好文化創意。文化創意產業是科學、資本、經濟、文化、藝術的融合體,促成了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創意者的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思想理念、情感訴求、社會閱歷等諸多因素決定著創意產品水平的高低,其能否贏得市場,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產品是否具有藝術感染力、情感親和力、精神震撼力。只有賦予文化產品這幾種力量,才會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巴林石文化創意產品要提供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藝術作品,必須是一種文化、一種品位、一個高階層的象徵,傳遞的是一種儒雅與高貴。我們要在文化界、書法界、繪畫界、篆刻界、雕刻界選擇具有一定名氣和創作潛質的專家和藝術家,組成文化創意智囊團,通過集群整合文化創意,為巴林石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堅持文化創新。創意與創新是互為包容、密不可分的一種理念,都以創造為目的。創意,強調的是創造的設計,創新,強調的是創造的成果,創意與創新都以發展為取向,創意是發展的智慧,創新是發展的生命。巴林石行業的文化創新主要有三個環節:
2012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年鑒
(3)由資本管理轉向「人本」管理。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才觀念和人氣觀念,注重文化、藝術、營銷、策劃、宣傳等方面的人才培養、發現、籠絡和集結,充分利用人才名氣為巴林石營造人氣興旺的社會氛圍。
二是藝術文化創新,激活生產機制。要真正提高巴林石產業的經濟效益,實現價值增值,就必須在藝術創新上多下功夫。①掌握價值規律進行產品創新。「物以稀為貴,石以奇為寶」,這是一條永恆的價值規律。運用這條規律,將日漸稀少的雞血石、福黃石、瓷白石,優質凍石、彩石等極品、珍品,作為獨特產品,持續強化藝術打造和文化宣傳,吸引高端客戶購買、收藏巴林石。②運用藝術規律進行產品創新。普通的石料經過藝術創作,每件產品的價值會成倍提升。要大力支持與鼓勵雕藝創作,注重把中低檔巴林石原料充分利用起來,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藝術精品;注重加強引導大眾文化消費,建立起巴林石行業獨樹一幟的藝術生產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產業品牌體系。
三是文化宣傳創新,營造社會氛圍。巴林石的品牌,巴林石的知識,巴林石的價值,巴林石的名氣,都特別需要文化宣傳來擴大社會效應。要繼續加強與中央、省市、自治區以及赤峰市新聞媒體的溝通合作,通過專題片、專題版面、專題文章等多種方式,大造社會宣傳輿論。同時,繼續辦好《巴林石》會刊,提高質量,擴大影響。繼續編輯出版巴林石專著、巴林石文集等,通過持之以恆的宣傳、宣傳、再宣傳,讓巴林石的印章文化、雕藝文化深入人心,成為傳創文明、承載財富的文化使者。
第四,堅持求真務實。巴林石文化創意產業是政府、龍頭企業、藝人和個體工商戶通力合作、整體運行的一個「局」。政府在產業的發展中擔負著制定政策、培育規范市場、扶持企業、協調各業、布局開拓、資源配置、形象推廣和發展決策等使命。巴林石文化創意產業只有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實施資源開發,才能順利地開拓巴林石專業市場,才能獲得相關行業的鼎力支持,才能進行強有力的輿論宣傳,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因此,要爭取各級政府在資金、稅收、人才引進與培育、知識產權保護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出台相關優惠政策,盡快完成巴林石市場交易平台、巴林石融資平台、巴林石特色旅遊平台、巴林石網路交易平台等平台建設。
巴林石集團公司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搞好自身建設,提高管理水平,發揮龍頭企業的領軍作用。緊密依靠當地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積極培育和發展以巴林右旗和赤峰市為產業基地,以全國各地的寶玉石市場為輻射的市場網路,逐步擴大國際市場,進一步促進各種石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市場培育和建設,力爭建成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巴林石都。
第五,堅持人才戰略。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最關鍵的要素。巴林石文化創意產業要做強做大,必須依靠一大批懂文化、懂藝術、懂創作、懂經營的創意人才。巴林石全行業要真正樹立起發現人才、培養人才、聚攏人才、重用人才的強烈意識,把培育和引進人才作為一項長遠大計常抓不懈,建立起善待人才、獎勵人才、推崇人才的組織機制。同時,與赤峰學院合作,建設巴林石文化產業人才培訓基地,招收學員,讓他們置身於文化的新環境、新起點,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成長為適應新時代新需求的新人才。通過培養管理人才、礦業人才、經營人才、藝術人才等人才隊伍,壯大人才實力,依靠人才實力豐富文化創意,堅持藝術創新,打造藝術精品,將巴林石的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藝術優勢,巴林石文化產業就會越做越強,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