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正規助貸機構有哪些
常見的正規助貸機構有:
1、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國銀行、中國招商銀行、中國平安旦鏈銀行、中國浦發銀行、中國興業銀行等。
2、小額貸款公司:招商貸、小贏貸、民生小貸、晉商小額貸款公司、深圳小額貸款公司、招商小貸、招商貸款公司、中國小額貸款公司、招商貸款有限公司等。
3、互聯網金融機構:拍拍貸、宜人貸、現金白卡、花生米富、網貸之家、投哪網、拍拍貸、愛錢進、網貸天眼、網貸巴士、網貸寶等模兆孫。
4、私募貸款公司:招商貸、猜鎮招商貸款公司、中國小額貸款公司、招商貸款有限公司、中國招商貸款公司、招商貸款有限責任公司、招商貸款有限公司、招商貸款有限責任公司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貳』 富來森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富來森logo富來森集團創建於1998年,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能源、高科技、外向型現代農業(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富來森以食用菌產業為基礎,以炭產業為核心,延伸發展超級電容電極材料(也稱超級電容活性炭)、生物質氣化發電產業。富來森是我國超級電容電極材料"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企業。富來森的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發電的同時產生炭和生物質提取液,能綜合高效利用竹材、農林"三剩物"。富來森自創建以來,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邁向國際化為目標,建設自主品牌,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相繼被評為浙江省骨幹農業龍頭企業、浙江省林業重點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示範企業。成立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齊生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技術團隊,有博士2人,碩士5人,專門負責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和攻關。先後完成與承擔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近20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擁有國家專利60多項,參與制定3項國家標准。富來森旗下有"富來森"、"炭博士"、"algold"等著名品牌。建立了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了HACCP國際食品安全衛生體系認證、ISO9001國際標准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有機產品認證。超級電容電極材料、食用菌、竹炭製品、燒烤炭、水煙炭、竹醋製品等產品暢銷日本、韓國、美國、歐盟、中東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建有專賣店200餘個,家樂福、百安居、大潤發等大型賣場設有1000多個終端銷售網點。富來森在浙江省麗水天寧工業區、水閣工業區、慶元縣,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塔河縣設有生產製造基地,在杭州、上海、北京、廣州等設有辦事處,中東迪拜、日本東京設有營銷機構。並發起設立浙興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正郁
成立時間:1998-01-09
注冊資本:1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110000001540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天寧工業區307號一區
『叄』 浙江林業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是騙局嗎
你去過這個公司嗎?
網上假冒擔保/小貸公司名義行騙的很多,注意,凡異地辦理、基於互聯網平台辦理的信 用卡、融資、貸款業務基本上全是騙局,尤其是收取什麼材料費、保證金、人身保險費等貸前費用的,主要詐騙特徵是:以公司名義發布信息、簽合同,但以個人名下(所謂法人、經理、財務負責人的)銀行帳戶收取費用的,或以驗證資金實力(還款能力)等理由要求在自己的卡上存錢的。
『肆』 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的新聞事件
2010年12月6日,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掛牌成立暨簽約儀式在杭州國際會議中心圓滿落下帷幕!這標志著,浙江省內的森林資源交易便擁有了統一、規范、公開的平台,林權交易人的合法權益有了更大的保護,更有利於建設林業產權制度。華東林交所的成立,是推動我省林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標志著我省林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省委副書記夏寶龍表示,成立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不僅是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精神,建設生態文明,加快「森林浙江」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發展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還是林業和金融相互結合,森林資源變資產和資本,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現代林業發展的有益探索。
浙江省林業廳廳長樓國華說,成立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建立統一、規范、公開的森林資源資產交易平台,有利於減少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操縱,在更大范圍開展林權交易,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作為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措施,林權交易所進入市場化運作後,能夠利用市場機制解決林農抵押擔保難的問題,提高銀行為林業企業、林農提供貸款的積極性,促進林農增收。
在揭牌儀式上,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還與浙江農林大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約定共同加強碳匯林業評價體系研究,盡快建立與國際接軌、與國家銜接、符合國情的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和標准。 經國家林業局同意,由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與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合作開展的全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於2011年11月1日在浙江義烏正式啟動。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樹叢、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葛慧君、國家林業局計財司司長封加平、浙江省林業廳廳長樓國華、國家林業局人事司司長譚光明、浙江省金融辦主任丁敏哲、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會長李怒雲、義烏市委副書記陳秀仙等領導出席儀式,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陳龍主持儀式。啟動儀式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樹叢首先為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頒發了「全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台」銅牌。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將率先以「試點平台」的身份,與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攜手探索規范、安全、有效的林業碳匯交易模式。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10家企業簽約認購了首批14.8萬噸林業碳匯。
在啟動儀式上,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葛慧君還頒發了「浙江林業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的銅牌,據悉,該小貸公司是全國首家林業行業性小額貸款公司,主要服務於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會員、林業小企業、林業專業合作社、造林大戶以及廣大林農。重點發放林權抵押貸款和林業小企業短期原料收購資金等。 林業碳匯交易帶來靈感
德班大會正式開幕,世界各國圍繞氣候變化問題進行著激烈而復雜的談判過程。作為經濟迅猛發展同時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一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因此,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上的舉措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最近,中國以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為載體,啟動了林業碳匯交易試點,主要用於抵消企業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國內許多企業參與並認購了首批碳匯指標,與此同時該項目也吸引了許多國外投資者的目光。但是自願者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仍是個未知數。
為此CCTVnews製作了綠色報告,特別報道。以下是新聞內容。在國內,林業碳匯交易仍處於早期階段。然而,就在啟動儀式幾個星期之後,第一批海外投資者聞訊而至。
來自中石油倫敦公司的碳排放交易員Garth Edward說:現在絕大部分的碳排放交易都發生在歐洲,但是我們也對中國的碳市場發展非常感興趣。
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是當前國內唯一的林業碳匯交易平台。簡單的說,林業碳匯是指通過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或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與政策、管理和碳貿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現在大約有50餘家中國企業參與碳匯交易,從投資領域到高耗能企業都有。目前,所有的碳匯購買都基於自願者市場,對於這些首批參與者來說,這是個絕佳的機會響應政府減排號召,彰顯企業社會責任。
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的董事長沈國華說:「現在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來獲取碳匯,但是一旦將來變成強制性市場,那麼這個價格就要高了。所以企業為了將來的發展,未雨綢繆,可以從現在開始布局。」
然而,這並不像聽起來這么容易。仍舊有許多問題等待確認。什麼樣的林地才能作為碳匯林?誰來確定碳匯林吸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怎樣獲得國際買家的認可?
浙江省林業廳廳長樓國華說:「這是個重大的問題。現在我們的標準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參考國際標准制定的。但是我們勢必要建立自己的規章制度。」除了企業來詢問碳信用額以外,還有許多林地所有者也相當關注,他們想知道,自己有一片林地,是不是就可以當做碳匯林進行交易。但是截至目前為止,第二筆交易仍在計劃中,因為他們的理解都錯了。事實上,林業碳匯交易試點成立的初衷是為了增加森林覆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此同時,先行者和投資者在嘗試建立一個市場化的林業碳匯交易平台,使得林業碳匯可以自由流通。盡管各界對林業碳匯看法不一,但是無論如何,碳市場開始在中國紮根了。 12月4日,德班氣候大會「中國角」系列邊會在南非德班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動,這是中國政府首次以政府代表團名義,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期間舉辦「中國角」系列邊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德班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為活動揭幕。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中國應對氣候談判首席代表蘇偉主持了啟動儀式。全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台——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董事長沈國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雲作為氣候大會非政府人士應邀出席會議,並與與會人士就增加森林碳匯、建立國內碳交易市場、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
解振華副主任在致辭中強調,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刻不容緩,國際社會應同舟共濟,各盡所能,共同行動。中國政府願意按照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承擔減排的國際責任,將以開放、積極、富有建設性的態度與所有國家團結合作,推進德班氣候大會取得積極成果。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談判首席代表蘇偉說,中國不排除簽署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協議的可能性。但在何時以及以何種形式接受,這取決於談判。蘇偉強調,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通過規范自願減排交易和排放權交易試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優化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蘇偉說,通過此次「中國角」活動,國際社會將深入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行動、成就和進程。
據悉,此次「中國角」系列邊會從12月1日到12月9日,約安排23場活動,主要展示中國在低碳發展、適應能力建設、氣候融資、企業行動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活動形式包括論壇、新聞發布會、研討會、展覽等。官員、學者、專家、企業等在這里輪番登場,告訴世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做了什麼,正在做什麼和將來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