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春與寫實,台灣的這些同志電影你看過幾部
前幾天台灣剛舉行同志巡遊,看起來台灣對同志的態度比內地要開放很多, 從華語同志電影的角度來看,無論產出量還是質量也都足以碾壓我們。 這周末,Q叔帶大家盤點一下台灣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同志電影。
提到台灣電影,不得不讓人想到青春電影,白衣飄飄的校園時代,性的覺醒和青春的躁動都是非常好題材,台灣同志電影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青春電影,講年少往事,講初戀,講成長痛楚。
提到台灣青春片很多人都會想到這一部,兩個女孩和一個男孩的故事,桂綸鎂,陳柏霖嫩得都可以掐出水來。桂綸鎂飾演的孟克柔在牆上反復寫著:「我是女生,我愛男生?」,道出了其中隱藏的同性情愫。
《帶我去遠方》
故事發生在海邊寧靜的小漁村裡。講述一個色盲小女孩阿桂和同性戀堂哥阿賢的故事。 妹妹對阿賢哥產生了朦朧的愛戀,哥哥卻愛著同性。很多感情我們都無法觸及,因為它太靠近。他們都在守護彼此的秘密,一起計劃離開生活的小漁村,奔赴不會被人當做異類的自由天堂。
《盛夏光年》
由張睿家和張孝全主演的這部電影,應該算是台灣同志電影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了,兩男一女的經典人物設定。 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男孩,長大後這份友誼在慢慢變質。大概也是從這部開始,張孝全連續演了好幾部同志電影。另外還有五月天獻唱的主題曲。
《女朋友·男朋友》
還是兩男一女的三角戀,跟盛夏光年有點類似,這部由張孝全,桂綸鎂,鳳小岳主演的電影,Q叔覺得比盛夏光年要好不少。青春加上學生運動的背景,道出自由的主題。我們友誼無法長存,因為我對你動心了。
《渺渺》
范植偉,柯佳嬿和張榕容主演的這部,對比前面幾部還是比較特別,說起來就是,她愛她,她愛他,他愛他的故事。他,直到他離世後才敢承認愛著他;她,直到她離開時都不敢說喜歡她。人生渺渺,世事難料。
《花吃了那女孩》
本片由四段感情故事「在一起很快樂」「不在一起很快樂」「不在一起不快樂」「在一起也不快樂」獨立交錯的演繹愛情的味道,四對女孩之間的故事。部分演員也都挺出名有林嘉欣、、王心凌、莫子儀、陳綺貞等。
以上就是台灣同志電影裡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幾部涉及青春題材的電影。華語語境里,同志也往往會牽涉到傳統習俗,親人關系,社會壓力等話題,這類題材台灣同志電影也有不少佳作。
《喜宴》
前幾天已經單獨推薦過,李安的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出形婚鬧劇,在20年後再看,依然沒有過時,藉助同志的話題,表達導演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思考,親人關系,中國傳統習俗的反思。
《那天媽媽來看我》
這是一部比較讓人心痛的電影,白冰冰飾演的母親,在母親節那天,知道了小兒子性取向和死亡消息的雙重打擊。最後的哭訴很揪心。.
《艾草》
同樣是一部跟母親有關的電影,58歲的母親吳艾草早年間曾與異鄉老師私奔,可算是思想開放的女性。然而她在不經意間發現了小兒子宋海是同志,留學而歸的大女兒宋伶也跟黑人有了私生女。面對兒女們的離經叛道,內心陷入苦苦的掙扎中。
《夜奔》
《林沖夜奔》是崑曲中的一出劇目,本片由黃磊,劉若英和尹昭德三人主演,背景為民國,講述海歸徐少東和未婚妻英兒以及戲班主演林沖之間的感情糾葛。本片最大的亮點是那些文藝的念白。
導演徐立功說:在我的世界裡,只有真愛,沒有性別;性別只是肉體結構上的不同,性靈上是不分彼此的。這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愛是超越性別的。
《孽子》
這是一部同志劇,根據白先勇長篇小說《孽子》改編。跟國內那些耽美劇很大區別在於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同志劇,殘酷而真實。
本劇也囊括了台灣不少當年的年輕演員,包括前面提到的張孝全、范植偉,楊佑寧等。故事發生在「新公園」荷花池周圍的黑暗王國。「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彷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
《醉生夢死》
這部是去年的新片,講社會底層人物,描述一個母親、一對兄弟和一名房客共處一屋的悲傷故事,片中除有濃厚母子情、兄弟情,也有在張作驥電影首見的同志情。
台灣其實還有不少同志電影,比如任賢齊主演的《明天記得愛上我》,楊佑寧主演的《十七歲的天空》,楊丞琳主演的《刺青》等等,包括台灣導演蔡明亮也拍過不少涉及同志情的電影,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你看過哪些?你有什麼其他好推薦,都歡迎再下方評論。
❷ 影單推薦|這些小眾台灣電影,值得一看再看
《艋舺》(Monga):這部電影講述了台北市舊城區的黑幫文化和少年成長的故事,劇情緊湊、情感真實,展現了台灣社會的一面。
《刺青》(The Wall):這是一部心理懸疑片,描述了一位刺青師傅與一個神秘女子之間的互動和故事的發展,充滿了神秘和意外。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這部根據作家九把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青春電影,講述了一群高中生之間的友情、愛情和成長。
《心迷宮》(The Road to Mandalay):這是一部探討移民問題的電影,講述了兩位緬甸移民在台北的生活和經歷,揭示了現實社會中的邊緣人群的困境和掙扎。
《推拿》(Touch of the Light):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了一位視障青年和一位熱愛音樂的女孩之間的溫暖故事,展現了堅持追求夢想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這些電影具有不同的風格和主題,透露出台灣電影獨特的藝術和人文關懷。雖然它們可能沒有廣泛的知名度,但卻有著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價值。
❸ 台灣的綜藝節目已經沒落了嗎
比起台灣的政論節目,它不算沒落,因為它還是 娛樂 節目,而政論節目是愚樂節目,以愚蠢為樂。
每周末,當你沉迷於《中國新聲音》的導師搶人和《極限挑戰》的 搞笑 男神時,是否還會想起,當年苦苦等著《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網路更新的自己?
台灣已故知名藝人高凌風曾斷言「大陸綜藝至少落後台灣綜藝二十年」,這句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兩地電視人的共識。然而短短幾年時間,兩者之間,已悄然經歷了一場身份轉換。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的綜藝節目固步自封,甚至開始走起了下坡路,且聽我不自量的說上二三點。
那時的江湖:《康熙》重口犀利 觀眾重塑三觀
說「台灣綜藝節目影響了80後一整代人」,這評價一點也不誇張。在過去的十年裡,幾乎每個大學生寢室,都出現過全舍圍觀《我猜》、《康熙》、的盛況。相對於內地綜藝節目「寓教於樂」的死板外衣,台灣綜藝寬松的尺度、有趣的話題都讓人慾罷不能。時至今日,很多內地年輕人都能像模像樣地模仿幾句台灣方言,會唱幾句閩南語歌曲,這皆因中台灣綜藝的毒太深。
最讓我刷三觀的就是 小S坐馬英九大腿,見證了《康熙》的巔峰那些年,《康熙來了》帶著一股「痞氣十足」的台灣綜藝范兒,橫掃兩岸同類訪談節目。小S憑借大膽的作風和火辣的身材,將當年吳宗憲身邊那個戴牙套的小配角形象抹得乾乾凈凈。而蔡康永的身上則混合著書卷氣與世俗感,時而貼心感人,時而語帶譏諷。悶騷男與豪放女的配搭形成了強大氣場,令《康熙》長久以來牢牢占據台灣綜藝收視頭名,最高時曾一度達到2.01。
看到小S的奔放表演後,內地觀眾彷彿一夜間被刷新了三觀,明白了什麼叫做「解放天性」:女生們吐槽小S這個瘋婆娘居然大膽地問連戰「內褲是什麼顏色」,男生們則幻想被她坐大腿的不是馬英九而是自己。
當時內地的電視人也將目光對准他們,希望可以從中取經。 只不過,內地節目的尺度始終無法像台灣綜藝節目那樣開放,內容照搬不成,腔調卻可以無限靠近。曾幾何時,又嗲又軟的台灣腔竟一度成為內地女主持人的必備技能。彼時還是湖南台綜藝一姐的李湘,就曾因為在台上過度使用「港台腔」,而被廣電總局當做反面教材。
沒落的現狀:老節目百年不變 新節目開播就死
《我猜》第一次被叫停,可視為台灣綜藝節目走下坡的分水嶺。吳宗憲的主持風格老化,阿雅國外留學,楊丞琳又難成氣候,《我猜》收視率一度低到0.5,令製作單位心灰意冷。與此同時,利菁等綜藝老將也有節目停播,台灣綜藝圈「三王一後」(張菲、張小燕、胡瓜和吳宗憲)時代終結。此後,隨著大批人才的北上撈金,曾經風光一時的台灣綜藝圈已「崩塌」大半。
新節目收視不到馬上被砍
新節目沒有收視就被砍掉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不管是吳宗憲還是胡瓜,電視台都不賣面子。製作單位似乎也無法給觀眾足夠的時間,去和一檔新節目培養感情,往往觀眾還沒回過神來,一檔新節目已經被另一檔新節目所取代。
一度很火的《全民大悶鍋》,因為總涉及政治因素,已經被停播、復播、改版很多次了,「我知道的就有四、五次,這樣很傷節目元氣的」,陳冠廷無奈的表示。
老節目形態不變沒創新
《康熙》的攝影棚已經很多年沒有變過與此同時,老節目缺乏創新已經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現狀了。
即使像《康熙》這種王牌節目,也要符合「短平快」的特徵,在簡陋的景棚里做對話,十年如一日,製作單位滿足於這種不多花錢但又性價比高的節目形態。所以,台灣電視一打開,換來換去幾乎都是不變的訪談類節目,枯燥又乏味。
節目內容太雷同 素顏、翻包已做爛
素顏、卸妝、夫妻吵架、翻明星包包成了台灣綜藝節目四大流行話題。陳冠廷吐槽說:「夫妻吵架基本上每個節目都做過,還有素顏幾乎上過台灣8萬個節目。」他在《國光幫幫忙》任製作的時候,想選題壓力大到失眠,想著如何避開這些被《康熙》做爛了的選題,「別人做過的我們還做,沒有意義啊。如果還是用7年前、8年前的主題,我相信收視率會很慘,觀眾喜歡看新鮮的東西。」
人才的流失:藝人北上撈金 製作人轉型離職
近年內地綜藝節目的興起,主持人和通告咖們紛紛北上撈金,連節目製作人也開始轉型離職,台灣綜藝在人才留守上,已經出現了重大的缺口。
吳宗憲在台灣主持的節目停播後。一路來到內地發展,早前曾在陝西衛視主持一檔《周六樂翻天》,客串過山東衛視的《中華達人》、東方衛視的《舞林大會》,還加盟過江西衛視《媽媽來了》,與倪萍一同擔任嘉賓評委。
歐弟來到內地贏得一片天空。當年,在台灣並不如意的歐弟加盟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其獨特的主持風格很快就為他贏得大量內地粉絲,雖然現在也已經不在了。
阿雅繼09年主持了遼寧衛視的《唱遊中國》之後也是一發不可收拾,先後接下多檔節目以及跨年、頒獎禮的主持,有稱其來內地一年便賺得超過千萬新台幣的傭金。
電視人壓力大 製作人紛紛轉型離職
B2如今已經離開《康熙》,專心製作戲劇而本文中采訪到的優秀綜藝製作人的身份也在不斷變化,有的轉行為戲劇製作人,有的也在准備製作自己的節目。
就連這些台灣綜藝界的大佬們也在不斷尋找安身之地,基層工作人員更是可想而知。整個電視行業的不景氣,令電視台的工作已從早年人人羨慕的對象,變成人人想逃離。
「最誇張的是,我們一般編制十二個人的團隊,因為找不來人,然後老同志又離職了,本來要十二個人做的事情現在六個人做,我想其他的綜藝節目製作人也會跟你談到這個狀況,還蠻常見的。」
窘迫的環境:製作費沒漲過 內地節目逆襲台灣
與內地強大的資源配置相反,台灣綜藝人彷彿回到了小打小敲的作坊式製作模式,每集幾萬塊的製作費用,讓台灣綜藝宛若萬劫不復。
以之前播出的內地綜藝節目《12道鋒味》為例,投入到單集的製作費用超過100萬人民幣,而目前在台灣最貴的單集製作是《康熙來了》的50萬新台幣(相當於人民幣10萬元)。其中包含陳漢典錄制費用,攝影棚租賃費、布景費、道具費、音效費、梳化費等,兩者相差10倍之多。
然而這不起眼的10萬塊製作費用,在台灣也已經相當於天價了, 製作費用的缺口,成了懸在台灣綜藝人頭上的一把利劍。在陳致遠的工作中,這份恐慌時時刻刻困擾著他,「會有綁手綁腳的感覺,因為這么低的製作費,很難再增添什麼新花樣。」
激烈的競爭:網上看遍歐美日韓 本土節目失勢
台灣綜藝節目到底有沒有沒落?台灣觀眾的態度最具說服力。如今台灣大多數觀眾已經選擇在網站上收看日韓歐美,甚至是內地節目了。市場的飽和,讓台灣綜藝節目很難再引領風騷。
據調查,台灣本土的觀眾已經沒有再主動追看《康熙》、《國光》等綜藝節目的習慣了,反倒是部分內地學生還會定期更新。但是隨著節目內容的重復性太高,話題越做越無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轉回頭觀看內地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節目了。
《running man》深受台灣年輕觀眾喜愛而在台灣本土觀眾中,如今最受歡迎的是韓國綜藝,其中提及頻率較高的是《Running man》;內地節目《中國新聲音》、《中國有嘻哈》、《極限挑戰》也有部分台灣觀眾追捧;更有一部分人表示,如今只在網路中觀看節目或者劇,家中電視幾乎不打開。
在內地綜藝節目教母龍丹妮的眼裡,這一切卻是順理成章,「首先是內地經濟的飛躍,導致了很多基礎的上升,第二個在於文化的包容性。大陸同行在做電視體系的時候越來越開放,視野很寬泛,看到的是一個世界。」
回顧過去這些年做綜藝的變化,龍丹妮對自己及團隊在行業內的地位變化十分感慨:「我自己做綜藝節目的早期,每個禮拜都請台灣製作人飛到湖南來教我們,然後慢慢就變成我們直接跟英國和美國的一流節目製作公司溝通,現在是英國和美國的製作人也飛到中國,跟我們進行一個平等的溝通和交流。」
至於台灣的綜藝人,他們也在努力地適應已改變的 娛樂 方式,已經離開電視台的台灣製作人孫樂欣目前就在籌備為網路製作的綜藝節目:「電視是一個將會被淘汰的產業,將來大家都不在電視上看電視了,你得去尋求新的,比方說新媒體的市場,我們還是在做製作,只是我們換一個地方製作。」
13年前,我拿著筆記本在網吧看《我猜》,遇到憲哥抖包袱我就記下來,盡管一小時兩元的網吧收費。10年前我開始看汪涵的《越策越開心》,再後來《天天向上》,同時大量聽郭德綱的相聲 彷彿台灣綜藝節目離開了我們的視線!忘了告訴大家我是河南電視台主持人鵬飛,到現在我主持節目都有吳宗憲的影子,厲害了!台灣藝人到大陸發展挺好的,只要支持統一、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當然你得有兩把刷子
台灣台灣綜藝節目已經沒落了這是事實,為什麼不行了?原因很簡單:
1、台灣市場有限,台灣最熱門的綜藝節目所能花費的製作費只是內地綜藝節目的零頭,製作綜藝節目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只能用小的影棚,請小的藝人,舞美道具無法有視覺沖擊力,你再有創意也沒用。
2、隨著內地綜藝節目、演藝市場的空前繁榮,台灣一流的藝人紛紛來內地賺錢,製作人、主持人也比例外,造成人才的流失。 3、台灣綜藝三王一後:張菲、胡瓜、吳宗憲、張小燕主持多年已經審美疲勞,加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很難製作出大熱的綜藝節目。 4、以前是台灣向內地輸出綜藝節目,現在是內地綜藝節目向台灣輸出。《中國好聲音》、《超級女聲》、《中國有嘻哈》等等,在台灣也很受歡迎,這些節目的大場面、高規格讓台灣綜藝望塵莫及。 5、最後懷念一下曾經追過台灣那些綜藝:《綜藝大哥大》(張菲)、《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吳宗憲)、《超級星期天》(張小燕、庾澄慶、張宇)、《超級星光大道》(陶晶瑩,楊宗緯、林宥嘉、蕭敬騰從這里出道)、《康熙來了》(蔡康永、小S)……其實內地綜藝節目一開始很多也有台灣綜藝的影子,前不久《快樂大本營》上做的那些 游戲 ,常常讓我想起《超級星期天》,其實還是那個套路,只是換了個地方而已。
毫不誇張的說,局長的青春期是看著台灣的綜藝節目長大的。把時鍾的指針往回倒撥個十年,應該說那個時候正是台灣綜藝節目的黃金時代。彼時,小小的寶島,各種綜藝節目卻是五花八門,到處開花。從吳宗憲執掌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到針砭時弊的《全民大悶鍋》,從康永和小S搭檔的《康熙來了》到三個男人一台戲的《國光幫幫忙》,還有後期的各種《超級星光大道》、《大學生了沒》等等。可以說每天都可以看不重樣的。
局長記得,那時台灣的綜藝藝人也是最吃香和最容易走紅的。老一輩的綜藝主持人咖,有張菲——好多人都知道他的大鬍子,但你是否知道他也是小哥費玉清的親哥哥呢?有當年從台灣紅到大陸的綜藝天王吳宗憲,還有他身邊的阿雅;以及後期靠著作風大膽,豁的出去的小S,還有在小S和蔡康永身邊打打醬油也能紅的陳漢典,以及主推男人幫的庹宗康、屈中恆、孫鵬,三個男人,還有各種綜藝大小咖,什麼小鍾啦,康康啦,沈玉琳啦,夏克立啦(後來曾參加過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第三季和女兒夏天一起)。以及還知道了台灣綜藝教父,製作人王偉忠等等等等。
為什麼十年前的台灣綜藝能那麼火,甚至火到大陸。局長覺得有幾個因素。第一,彼時的台灣綜藝相比大陸電視台的節目來說,更放得開,玩的大,氣氛更加熱烈,形式也更加活潑。回想一下,那時候大陸電視台幾乎還沒有綜藝節目的意識,頂多那時候的綜藝是《綜藝大觀》《曲苑雜壇》類型的,是以相聲、小品為主打的節目形式。
第二,網路的風起雲涌,讓那些台灣的綜藝節目有了傳播的渠道,局長記得那時候,大部分的綜藝節目都是通過網路收看的。相比之下,血脈相連的關系,同樣是說普通話,讓台灣的綜藝節目天生比韓國、日本或是美國、歐洲的綜藝節目有先天的獨到的傳播優勢。
那麼這些年,台灣的綜藝節目怎麼突然又不紅了呢?
其實說突然並不恰當,因為在很早以前,台灣的電視人就已經預言,今後大陸綜藝節目的崛起將讓台灣綜藝無生存之地。
其中幾個重要的原因,有資金的實力。自從大陸綜藝節目開始發跡,各大一二線衛視在打造綜藝節目的投入上可謂是不遺餘力,一擲千金,曾經有位台灣電視製作人表示,大陸製作綜藝節目一期的費用堪比台灣綜藝節目一年的製作費。如此大的差距,給了大陸綜藝節目在品質上的保證。
另外,這些年大陸綜藝節目市場迅速崛起,很多台灣製作人不堪寶島的壓力,紛紛到大陸來發展,吳宗憲、阿雅、羅志祥、歐弟等等都是賺的既輕松又盆滿缽滿,客觀上抽取了台灣綜藝的中堅力量。
還有,就是網路等渠道的再度發達,讓網友們對綜藝節目的觀感和眼界再度擴大,韓國的綜藝節目如《running man》,荷蘭的綜藝節目《好聲音》等都在大陸大行其道。反觀台灣的綜藝節目缺乏創新,玩爛的老梗自然不能維系太久了。
任何事物的轉瞬即逝勢必都會與背後的大環境息息相關。當《康熙來了》《小燕有約》不在是僅有的幾檔慘遭停播的台綜之後,台灣 娛樂 產業的沒落幾乎已成大勢所趨。
那麼,究竟是誰殺死了「台綜」發展?
1.萬年不變,節目內容缺乏創新
回看《康熙來了》、《SS小燕之夜》、《國光幫幫忙》等節目主題列表,觀眾不難發現節目中聊的話題還是「萬年如一日」。素顏、卸妝、翻明星包包、夫妻吵架四大話題幾乎在每檔綜藝中都能看到身影,網友調侃「流水的綜藝節目,鐵打的四大話題」。
正如孫樂欣所說,節目同質化的結果不僅無法吸引年輕觀眾,還導致原來的中老年電視觀眾也在不斷流失。觀眾少了,收視率自然下降,廣告招商也就不盡人意。
2.資金短缺,與內地製作費用差距在40倍左右
「台灣做節目真的很難,她的費用如果與內地相比,大概會有40倍差距」,《康熙來了》製作人孫樂欣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還透露出《康熙來了》總製作成本為50萬新台幣(相當於10萬人民幣),而這樣的製作費用在台灣已算昂貴之作。可如果放置在當下內地綜藝市場,10萬人民幣很有可能只是一些頭部綜藝的一集成本。
「沒錢」成為制約台綜發展的最大外部阻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製作經費有限之際,邀請嘉賓、場景布置、道具燈光、舞台聲控等多方面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 「僧多粥少」,百家電視台瓜分收視人群
眾所周知,寶島台灣人少地小。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稀人稀的台灣市早已從90年代的台視、中視與華視三家電視台發展至有百餘家電視台。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僅有2300多萬的人口。這也就意味著人口稀少的台灣人民要在百餘家電視台中選擇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而電視台的突然暴漲,一來會造成廣告收益被瓜分,二來是割裂收視人群,從而造成收益不佳。
收益不佳,就只能削減製作成本,節目創新無法實現,馬太效應穿行其中,最終結果就是台灣綜藝每況愈下,競爭乏力。
4.「不進則退」,大陸綜藝攔截反超
《中國有嘻哈》《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多檔內地綜藝的順勢崛起,讓過去引起為傲的台綜在進軍內地市場時明顯受阻。一方面,大肆引入韓綜版權的內地節目在類型上摒除了以往節目的單一、片面化等缺陷;另一方面,視頻網站大肆進軍內容端所帶來的大量資本讓國內綜藝在「外觀」上就較台綜高幾個台階。
5.與時俱進,視頻網站的大肆沖擊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正在逐漸取代有限電視。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有線電視用戶相比上一年減少了781.7萬戶,用戶總量進一步下滑至2.45億戶,出現年度首次下滑。目前我國超過85%的有線電視為數字信號,而有線數字電視繳費用戶數量2017年流失了930萬戶,總量降低至1.53億戶,用戶繳費率跌至73.2%,也就是近三成有線數字電視用戶已經不再繳費。
電視逐漸已經成為一種擺設,無論是台灣人民還是內地觀眾在收看節目時都更傾向於在視頻網站觀看。這也是造成台綜收視率大不如從前的至關重要原因。
此外,大陸經濟的飛躍,以及文化的包容性,也使得大陸綜藝越來越開放,視野很寬泛,看到的是一個世界。而台灣綜藝卻恰恰相反,可謂一屆不如一屆。綜上,殺死台灣綜藝的可謂多重原因。
我覺得台灣的綜藝不能說是沒落,因為他在台灣還是很時興,只能說他在內地沒有那麼多觀眾而已,為什麼沒有那麼多觀眾呢?在內地是因為現在內地的綜藝崛起了,而且內容比較豐富多樣化,要什麼樣的形式都有,以前,台灣綜藝興起興盛,那是因為內地的綜藝比較衰敗,甚至比較老化台灣的綜藝,綜藝感來說比較好,現在台灣的綜藝不能說是沒落了,只能說是相對而言,在內地影響力沒有那麼廣了。再加上台灣綜藝的更新換代,很多老牌綜藝都已經不做了,內地觀眾了解港台綜藝,也是了解老牌的,台灣綜藝,像大學生,像謝謝你,像康熙來,也做了很多年的綜藝,在內地也有的很多忠實的粉絲,這些老牌的綜藝落寞了,這些忠實的粉絲也都已經追內地的綜藝了,所以他只是失去了一些內地的粉絲而已。
1、可以完全的肯定:台灣的綜藝節目已經沒落了!
2、台灣綜藝節目的興起,與台灣近現代的 歷史 是息息相關的,除了受中國的傳統文化、閩南習俗影響外,還深受日本文化、歐美流行文化的影響,這點與香港深受英 美文 化影響相似!
3、台灣綜藝節目的興起,跟國民黨、蔣介石敗退台灣也有很大關系,跟隨國民黨敗逃到台灣的軍政民當中,相當一部分是國民黨既得利益集團中的文化精英分子,這些人以及這些人的後代,在促進台灣文化發展上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隨著這批人的凋零,台灣文化的發展後勁,就越來越不足了!香港的情況也有點類似,大陸因為解放前長年戰亂,這多文化人都逃港去了!
4、台灣綜藝節目沒落,是台灣流行文化沒落的體現,是台灣中華傳統文化沒落的體現,是台灣進向封閉 社會 的體現,是台灣曾經引以為傲的經濟乏力衰退的體現!
5、台灣綜藝節目的沒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台獨勢力的作亂所導致的,台獨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全部扭曲了,台獨不遺餘力地割離兩岸的文化血脈聯系,阻擋兩岸文化交流,設置文化人員交往障礙,最後就使得曾經欣欣向榮的台灣綜藝節目,就成了台獨的重要受害區和受害者!
台灣的綜藝節目一向都是抄襲日本的,經過部分內容修改符合中國人的國情發出,製作綜藝節目是件不容易的,大陸的許多綜藝節目也是跟台灣學的,可是內容尺度沒法和台灣一樣,而台灣的綜藝節目還沒到江郎才盡的階段,如果有大陸市場,加上台灣的創意,還是有好的節目呈現給廣大觀眾!
台灣的 娛樂 業全方位沒落了,不止台灣,香港也是如此。港台的藝人再也沒有大咖。曾幾何時,林青霞,張曼玉,四大天王,王菲,關之琳這些產生巨星的時代已不在。這些巨星已經封神。在中生代藝人中,港台已經全面沒落。尤其影壇,四大花旦雙冰一湯一舒只有一個舒淇是台灣影星。小花旦就更別說了,不論台灣還是香港一個有影響力的小花都沒有。
涉及綜藝節目,因台灣製作經費的減少,類型雷同,有影響力的藝人的減少,現在台灣節目陷入了瓶頸期。
❹ 台灣地區有哪些著名的視頻播放網站,用於收看新聞,電視劇,電影
鳳凰
❺ 台灣同性戀電視劇
隨著社會的進步,同性戀話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在這個背景下,台灣同性戀電視劇也逐漸成為了熱門話題。本文將探索台灣同性戀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代表作品以及觀看方式。
發展歷程
台灣同性戀電視劇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電視劇《紅樓夢》中,兩位男性演員扮演的角色之間出現了同性戀情節,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此後,台灣同性戀電視劇逐漸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同性戀電視劇的呈現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最初的作品多以同性戀情節作為劇情點綴,如《紅樓夢》、《流星花園》等。而到了2000年代,同性戀題材的電視劇開始大量涌現,如《藍色大門》、《愛情白皮書》等。這些作品不再將同性戀情節作為點綴,而是將同性戀作為主題來呈現。
代表作品
1.《藍色大門》
《藍色大門》是台灣同性戀電視劇的代表作之一。該劇講述了兩個男生之間的愛情故事,劇情深刻、情感真摯,成為了許多同性戀觀眾的心頭好。
2.《愛情白皮書》
《愛情白皮書》是另一部備受關注的台灣同性戀電視劇。該劇講述了兩個男生之間的愛情故事,與《藍色大門》不同的是,該劇更加註重情感的細節描寫,讓觀眾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兩個男生之間的感情。
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部關於同性戀家庭的電視劇。該劇講述了一對同性戀夫婦如何面對社會的歧視,如何成為一家人的故事。該劇在台灣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成為了同性戀電視劇的又一代表作。
觀看方式
在台灣,觀看同性戀電視劇的方式多種多樣。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觀看方式:
1.在電視台觀看
許多台灣電視台都會播出同性戀電視劇,觀眾可以通過電視台的節目表了解具體播出時間。
2.在網路平台觀看
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選擇在網路平台觀看同性戀電視劇。如PPTV、優酷等平台都有大量的同性戀電視劇資源。
3.在電影院觀看
一些同性戀電視劇也會在電影院進行放映。觀眾可以通過電影院的官方網站了解具體放映時間。
結尾
隨著社會的進步,同性戀話題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在這個背景下,台灣同性戀電視劇也逐漸成為了熱門話題。通過了解台灣同性戀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代表作品以及觀看方式,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這個文化現象,並從中感受到同性戀群體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