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沖繩島的戰役
1945年3月至6月,美、日在太平洋沖繩島展開了一場殊死的島嶼爭奪戰。
美軍區投入兵力45萬餘人,艦船1300餘艘,飛機2000餘架。日軍為了守住「國門前沿」,共投入兵力14萬餘人。此役,日軍死近9萬人,被俘約7400人,損失飛機7830餘架,被擊沉擊傷各類艦艇20多艘。美軍傷亡7萬餘人,損失飛機760餘架,有400餘艘各類艦船被擊沉或重創。沖繩島登陸作戰雖然砸開了進攻日本本土的大門,縮短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但美軍遭到巨大傷亡。
經過漫長的跳島戰役後,盟軍靠近接近日本,並計劃利用沖繩這個距離日本本土僅340英里的島嶼作為一個空中作戰基地,以實行戰略中入侵日本國土的計劃(代號沒落行動)。美國陸軍第10軍團的5個師,包括第7、第27、第77、第81和第96步兵師為陸地主要戰隊。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和第6陸戰師提供在陸地上必要的支援。第2陸戰師則作為兩棲預備隊。入侵行動得到海軍、兩棲和戰術空中部隊的支援。
這場戰役在英文被稱為「Typhoon of Steel」,在日文被稱為「鐵雨」(鉄の雨,tetsu no ame)或「鐵暴風」(鉄の暴風,tetsu no bōfū)。這些代號代表戰斗之激烈程度、火力之密度及盟軍參戰之戰艦及車輛的龐大數量。該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0,000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盟軍遭受的人員傷亡超過50,000人。同時,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而在沖繩的戰斗結束數星期後,美軍得以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及長崎,最後導致日本投降。
㈡ 軍迷們如何評價韓國電影《鐵雨》
韓國這些都是以敢寫敢拍而出名的,基本現時敏感話題全都加進去了,動作戲感覺到有下功夫,跟以往相比不再只是鏡頭調度,格局有點大中日韓美,編劇腦洞很大。
這是一部很燃爆的電影,政治戲,動作戲,炮火特效戲,親情戲,兄弟情,節奏緊湊,動作乾脆,劇情緊張,情感真摯。既有戰爭的嚴肅,又有讓人爆笑的各種細節,緊張中又有調侃與戲說,表面上看是一部諜戰戲,實際上是一部講述民族親情的戲。
其實整部劇,也表達了很多導演的 個人期望,比如期待半島和平,南北互通,親人不再分離,骨肉能夠團聚,南北人民也可以結下深厚的友誼等等。分裂國家的百姓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分裂所致的,而是因為那些把分裂當做政治手段的人,讓人民遭受更多痛苦。這是導演借哲宇之口表達的,其實何嘗不是如此,歷史上那麼多戰爭,哪次不是當權者的政治手段,受傷的永遠是百姓。
該片的故事情節都是在可預測的方向上進行的,這點令人感到遺憾。但可貴的是它沒有將人物局限在官員層面,而是將普通市民的故事與中心事件交織在一起,講述了在國家危機面前,普通市民會做出什麼選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這也是該片整體上令觀眾感到有趣的原因。
這告訴我們,創作自由是一切好電影的根基。
《鋼鐵雨》再度刷新我對韓國商業電影的認知,文戲情深,武戲嚴謹,結構與力度非常均衡。作為類型題材愛好者,我認為此片已經是超好萊塢水準,而且即使是好萊塢,拍成一鍋粥的可能性也極大。偌大的韓國,電影魄力幾乎超越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