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欣賞李白的詩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游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李白是中國詩人中的詩人,李白的詩大多是精品中的精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去懷念,尊敬,推崇李白。
另附:李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鍾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徵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象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葯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採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如「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像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像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藉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李白詩歌豐富的想像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並傾注著詩人洋溢的熱情。
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盪,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說明他能寫律詩,只是不愛多寫。李白的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李白還有若干詞作。《尊前集》著錄12首,《花庵絕妙詞選》著錄7首。其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3首,體裁實為七言絕句,當時配樂演唱。其他傳為李白作的長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兩篇最為著名,但這兩首詞是否李白作品,頗滋後世疑問。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一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
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間繆曰芑據以翻刻,世稱繆本。最早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釋頗為繁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為止李白集注釋中最詳備的本子。關於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運動以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有李長之著《道教徒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詹著《李白詩文系年》、《李白詩論叢》、王運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單篇論文,中華書局曾選擇其一部分較有代表性的,於20世紀60年代編成《李白研究論文集》出版。
李白詩選
將進酒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將進酒
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
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讙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消萬古愁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古風五十九首
其一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誰陳。
王風委蔓草。
戰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
正聲何微茫。
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
開流盪無垠。
廢興雖萬變。
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
綺麗不足珍。
聖代復元古。
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
乘運共躍鱗。
文質相炳煥。
眾星羅秋□。 【上日下文】
我志在刪述。
垂輝映千春。
希聖如有立。
絕筆於獲麟。
其二
蟾蜍薄太清。
蝕此瑤台月。
圓光虧中天。
金魄遂淪沒。
□□入紫微。 【蟲帶】【蟲東】
大明夷朝暉。
浮雲隔兩曜。
萬象昏陰霏。
蕭蕭長門宮。
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實。
天霜下嚴威。
沈嘆終永夕。
感我涕沾衣。
② 李白古詩《塞下曲六首》原文譯文賞析
《塞下曲六首》
唐代:李白
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馬欲南飲。
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
何當破月氏,然後方高枕。
其三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其四
白馬黃金塞,雲砂繞夢思。
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
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
摧殘梧桐葉,蕭颯沙棠枝。
無時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其五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卧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其六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
橫行負勇氣,一戰凈妖氛。
【譯文】
其一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飄灑,看不見花朵開放只有刺骨的嚴寒。
笛子吹著《折楊柳》的曲調,又何處尋覓楊柳青青的春天。
拂曉時分隨著號令之聲作戰,晚上枕著馬鞍露宿入眠。
只願用腰下懸掛的寶劍,為君王過關斬將,打敗敵人。
其二
我軍向北方荒遠地帶進軍,因為那裡的游牧民族經常南下侵擾。
橫曳戈矛前往戰場,身經百戰,只是因為受皇恩眷顧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團而食,夜裡拂去沙土露宿於曠野。
什麼時候才能打敗敵人,然後就可以高枕呢?
其三
駿馬像狂風般地馳騁,在清脆的馬鞭揮動聲響中,飛快地奔出了渭橋。
我們全副武裝離開京城開赴邊疆,奉命前去擊破前來侵擾的匈奴。
敵人的隊伍被瓦解,邊境的危機被解除,敵軍的營寨已空無一人,戰爭的氣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畫像麒麟閣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其四
白色的駿馬,多沙的邊塞,細碎的石粒,這一切都是因你而夢魂牽繞的。
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遠遠地思念戍守邊疆的你。
秋天螢火蟲滿紗窗地亂飛亂撞,月光照在我的閨房前久不離去。
梧桐葉在秋天裡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讓人心感蕭條。
常常獨自吟唱著《獨不見》,雖然流下了許多傷心的淚水,可是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個人知道。
其五
匈奴為掠奪秋季豐收的糧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軍隊抗擊。
將軍受命出兵,戰士們行軍到塞外,在龍沙一帶暫時安營紮寨。
邊塞的月光伴著弓影,胡地的雪霜拂過劍鋒。
戰士們還遠沒有進入玉門關,少婦們不要長聲感嘆。
其六
烽火在沙漠深處燃起,連綿直到甘泉宮,照亮了甘泉宮上空的雲層。
漢武帝握劍拍案而起,回頭召來李廣將軍。
戰斗的氣氛彌漫著天空,震天的鼓聲,連山坡底下都可清晰聽聞。
橫行戰場靠的是勇敢的氣魄,在將士們的奮勇拼殺下,一仗就消滅了敵人。
【鑒賞】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蕭士贇雲:「此《從軍樂》體也。」這一組詩與其他許多初、盛唐邊塞詩一樣,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風貌。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凄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折楊柳》為樂府橫吹曲,多寫行客的愁苦。在這里,詩人寫「聞折柳」,當亦包含著一層蒼涼寒苦的情調。他是借聽笛來渲染烘托這種氣氛的。沈德潛評論這首《塞下曲》前四句說:「四語直下,從前未具此格。」又說:「一氣直下,不就羈縛。」詩為五律,依慣例當於第二聯作意思上的承轉,但是李白卻就首聯順勢而下,不肯把蒼涼情緒稍作收斂,這就突破了格律詩的羈絆,以氣脈直行,豪縱不拘,語淡而雄渾為其特色了。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擊鉦、鼓,用來節制士卒進退,五、六兩句,寫的正是這種情況。語意轉折,已由蒼涼變為雄壯。詩人設想:自己來到邊塞,就在天山腳下,整日過著緊張的戰斗生活。白天在鉦、鼓聲中行軍作戰,晚上就抱著馬鞍子打盹兒。這里,「曉戰」與「宵眠」相對應,當是作者有意在概括軍中一日的生活,其軍情之緊張急迫,躍然紙上。「隨」字,摹狀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繪士卒夜間警備的情況。二句寫的是士卒的生活場景,而他們守邊備戰,人人奮勇,爭為功先的心態則亦盡情流露出來。
尾聯「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斬樓蘭:據《漢書·傅介子傳》:「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願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願」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其二】
這首詩寫戰士們努力征戰,不辭辛苦,希望能真正營造出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讓廣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脅,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其三】
首句寫戰馬飛奔,有如風馳電掣。寫「駿馬」實際上是寫駕馭駿馬的健兒們,馬壯是為了借喻兵強。在唐代前期,胡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淵甚至一度被迫「稱臣於突厥」(《舊唐書·李靖傳》)。因此,健兒們殺敵心切,鬥志昂揚,策馬疾行。
「出渭橋」和「辭漢月」,是指出軍隊的出發點和行軍路線。「出渭橋」而「鳴鞭」,正所謂快馬加鞭,進一步烘托出健兒們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軍事任務的緊迫和唐軍士氣的旺盛。氣勢雄渾,大有高唱入雲之勢。
從「辭漢月」到「破天驕」,即從軍隊出發到克敵制勝,是一個極大的轉折。「插羽」,鞍上箭。「天驕」,匈奴曾自稱「天之驕子」,這里泛指敵人。從「彎弓」到「插羽」,瞬間就完成了這樣一個大轉折,省掉了多少鏖戰情節和廝殺場面的描寫,足見布局的簡潔,筆法的洗煉。然而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強馬壯,士氣高昂,自然就會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天兵所向,勢如拉枯摧朽。這是符合邏輯和順理成章的。也暗示將領指揮得當,這次戰役完全符合「兵貴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寫「破天驕」後的戰場景象。在正義之師面前,敵人不堪一擊,土崩瓦解,望風而逃。古人認為客星呈現白色的光芒,就是戰爭的徵兆。星芒已盡,就意味著戰爭結束。北方沙漠、草原,廣闊無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霧消」,指漠北戰爭氣氛已經消失。
麟閣,即麒麟閣,漢代閣名,在未央宮中。漢宣帝時曾繪十一位功臣像於其上,後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勛和榮譽。霍嫖姚,指霍去病,漢武帝時大將,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雲:「末言功成奏凱,圖形麟閣者,止上將一人,不能遍及血戰之士。太白用一『獨』字,蓋有感於其中歟。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風也。」(《李太白全集》注)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句確實或有諷刺之意。同時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戰凱旋後只能有「上將」一人圖形麟閣,但他們仍因能報效國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滿足。功業不朽不一定必須畫像麟閣。這更能體現健兒們的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使此詩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壯色彩。詩人為「濟蒼生,安社稷」,是「願為輔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歸隱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謝人間」(《翰林讀書言懷》)。從中可以窺見詩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這首詩前六句為總的鋪敘以引出結尾兩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繪出師時的雄壯,後三句妝摹破敵時的英威。全詩筆力雄健,結構新穎,篇幅布局,獨具匠心。
【其四】
這首詩寫的是閨中女子對遠征親人的思念。開頭寫閨中女子想像親人戍守邊塞的情形,以此寄託思念之情。接著寫女子在離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聯兩句,分述了敵我兩軍的態勢,指明了這場戰爭的性質。「塞虜」,塞外的強盜,含有輕蔑、貶斥之意。當時的北方諸胡,有的還是原始部落,有的則轉向世襲王權制,處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他們對唐王朝的物質文明常懷覬覦之心,故邊境屢遭蹂躪邊塞戰爭大都起因於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節,他們就乘隙而入,燒殺劫掠。「天兵」,天朝的軍隊,含有歌頌、贊美之意。他們堂堂正正,出塞去抗擊胡虜。通過措詞的褒貶色彩,表明了詩人鮮明的愛憎。
頷聯兩句,與首聯「天兵」照應。「虎竹」,兵符,分銅虎符與竹使符兩種,合稱虎竹,由朝廷和將領各執一半,發兵時相對合作為憑證。「將軍分虎竹」,是指將領接到征戰的詔令。「戰士卧龍沙」,指軍隊已抵達塞外戰場。「龍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樓蘭國附近。這兩句屬對工整,氣勢磅礴。從將軍到戰士,同仇敵愾,威嚴整肅,爭相建功報國。剛剛頒發詔令,很快就已深入敵區,表明進軍神速,所向無敵。清人吳汝綸說這兩句「有氣骨有采澤,是太白才華過人處」(《唐宋詩舉要》),是深中肯綮的。
頸聯兩句,描寫邊塞風光和戰斗生活。「胡霜」與首聯的「秋」相照應。「邊月」、「胡霜」,均為靜物。皎潔的月色,銀白的寒霜,籠罩在一望無際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朧蒼涼的氣氛。而「弓影」飄移,「劍花」閃爍,則包含著戰士的行動。用「隨」和「拂」這樣兩個錘煉而得的動詞把兩者結合起來,就使靜物和人物的動態融為一體,顯得生機勃勃。這就構成一種奇妙的意境:於蒼茫中見壯美,於異彩中顯飄逸。誠如沈德潛所說:「只弓如月,劍如霜耳,筆端點染,遂成奇彩。」(《唐詩別裁》)弓與月,形狀相似;劍與霜,顏色相同。詩人巧妙地利用它們的某種共性,使它們之間的聯系顯得自然、和諧,使艱苦的軍旅生活襯托得輕松、愉快。因此邢昉說:「以太白之才詠關塞,而悠悠閑淡如此,詩所以貴淘煉也。」(《唐風定》)在尾聯中以詩中主人公的口氣抒發了「天兵」的必勝信念和獻身精神,把全詩推向了高潮。「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是徵人向少婦勸慰:未獲全勝,玉門關還不能入,請親人耐心等待,不必長吁短嘆。大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英雄氣概。據《後漢書》,班超上疏雲:「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藝苑雌黃》雲:「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於用典,大率類此。結局不落邊塞詩以鄉愁,閨怨作結的窠臼,而造成餘音裊裊余韻無窮之感。這別具一格的結尾,使貫串全詩的壯美情懷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華了。
【其六】
這首詩寫了由於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戰爭,但在傑出將領的率領下,勇敢的戰士們又一次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中原地區長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唐時北方突厥非常兇悍,對李唐王朝形成了長期嚴重的威脅。詩人選擇漢軍抗擊匈奴的題材,部分原因即在於此。
擴展閱讀:李白詩歌風格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採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後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塗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總之,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倜(俶)儻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於憑借想像,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幾乎篇篇有想像,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像。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像的媒介。常藉助想像,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於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像誇張。他的誇張不僅想像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誇張得那麼自然,不露痕跡;那麼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誇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採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盪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妙在「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說詩晬語》上)。
擴展閱讀:李白軼事之汪倫之情
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並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並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後大笑不止,並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汪倫留李白連住數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別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並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