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班用機槍露出真容
新班用機槍露出真容
從公布的照片可以看出,中國的新型機槍頗具洋氣。和M249 一樣,它有一個短槍身和可伸縮槍托,很容易適應穿著防彈衣的射手。機匣後部設計有皮卡汀尼導軌,可用於在機匣頂部安裝各種光學瞄準具,以及在未安裝瞄準鏡時可折疊的機械照門。
新型機槍採用了比較獨特的彈匣鏈式雙供彈系統。不過與M249不同的是,中國新型機槍採用了與以色列內蓋夫機槍相同的設計。
彈匣插口和彈鏈口都在底部,但M249輕機槍的彈匣插口在左側,而從此前公布的「菜地里的機槍」照片來看,新機槍明顯在左。與95-1 步槍彈匣兼容。
中國的81航班和95航班明明用的是彈鼓,但是現在更新的機槍為什麼不繼續使用彈鼓,而且在塵土飛揚的戰場上,彈鼓比彈鼓還靠譜?腰帶?還是結構復雜的雙進給模式?
其實,這只是中國軍隊從輕型步兵思維向機械化軍事思維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軍隊對武器裝備的思考深受國內(和朝鮮)戰爭經驗和蘇聯的影響。在我們建國初期經歷的戰爭中,中國軍隊連像樣的車輛都沒有,只能靠人背。小隊機槍必須更輕,否則機槍手跟不上沖鋒速度。
蘇聯的戰爭理念是全面作戰,大量手持AK的蘇聯紅軍部隊緊隨其後,還有大量坦克和裝甲車,迅速攻破了整個歐洲。在這樣的戰術背景下,蘇軍還必須強調班組所用機槍的機動性,機槍必須伴隨步兵突擊突進,而沖鋒時我必須立即躺下並進行短連發掃射。對持續火力的要求不是很高。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無論是56航班、81航班還是95航班,中國都想要更輕的機槍!更簡單!更換桶?我不想!供彈方式是像56式機槍那樣的圓形彈匣,或者像81式、95式那樣的圓筒式彈匣,還需要有一個沒有槍空手攜帶彈葯的副射手。
但是這樣必然會減少一個步槍兵的數量,而且這種裝備模式並不適用於小口徑95級機槍,最終無論是95級彈葯還是5.8級彈葯都會大大減輕重量,而且步槍會配發,這並不容易,但由於組織問題也不容易改變,而且只是在一些單位進行了測試。
相比於中國機槍的「輕」思路,美國走的是「重」路線,而且由於美軍機械化程度高,裝甲車、直升機、高速船。火「掩護敵人」。很少有對手有遠程火力集中攻擊機槍陣地,而美軍也很少拿著機槍跑幾公里,所以美軍不使用機槍的重量,沒有特別要求。一條彈葯帶,用於供應彈葯並保持高持續火力。像美軍一樣用機槍噴水爽嗎?好的!但是兔子不能那樣做!誰總是把兔子當成輕步兵的典範?
中國軍隊的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裝備了新型合成步兵,這不和之前的美軍悍馬一樣嗎?就這樣,歷時數十年,新一代的兔子終於變成了曾經令人討厭的兔子。
新型國產機槍證明,重量不再是限制中國陸軍輕武器構成的關鍵因素,保障能力的提升意味著無需擔心後勤壓力。壓制對手。
雙補給模式也為中國步兵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作戰模式。車輛戰斗可以使用彈葯帶,而下車戰斗可以使用彈葯帶和彈匣,增加了戰場上的機動性,並且像以前一樣不需要非武裝副射手。該新型機槍可謂是為中國新型對地攻擊部隊量身打造的班用機槍。
而且,這種新的中國機槍設計不再拘泥於「槍支家族化」的束縛。曾幾何時,「槍支家族化」在世界輕武器設計中盛行,要求機匣一致、幾何形狀相似且大部分零件通用。這種設計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並且可以替代臨時故障。由於它們使用來自同一槍支系列的零件,因此它們的維護壓力要小得多。
但是,雖然槍支家族化看起來很美好,但它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即為「槍支家族」做「槍支家族」導致表現平平。為了融合而設計,必須犧牲一些性能。比如美軍放棄了與M16同槍族的M16 HBAR輕機槍,轉而去FN公司采購後來推出的FN Minimi,著名的M249。
而且,實戰中到底有多少武器互換零部件進行維修的機會?能換的零部件到底有幾個?士兵們真的會自己去替換零件嗎?
以81步槍和81機槍為例,能夠在戰場上互換的,也只有槍機、撞針、復進簧、導氣裝置等零件(這些零件除了撞針,都不容易壞,但撞針才多重?多帶一個不就得了?),擊發機、快慢機、下護木雖然能通用,但需要對槍進行完全分解,戰場上基本不具備這個條件。
看來槍族化除了彈葯通用這一點之外,其他的意義並不大,因此90年代後槍族化就叫的不太響了,取而代之的是模塊化。但模塊化的機槍由於機匣通用,沒法搞雙供彈模式,只能用彈匣或彈鼓供彈,火力持續性不足。
因此,專業的事,就必須用專業的槍來干。既然搞機槍,就別又想火力足又想和步槍通用。從新機槍照片來看,外形和QBZ191基本沒有太大相似之處,而內部由於採用雙供彈模式,結構與QBZ191顯然也是不同的,可見新機槍完全是一款專業的新時代班用機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一個真理:槍械的設計,戰場需求說了算。中國陸軍機械化、輕突化、合成化的進步,也必然要求有一款與之相匹配的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