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被小額貸款騙了報警有用嗎
有用的。貸款被騙了報警是有用的,憑借自身力量很難追回被騙資金,報警之後可以在警察的幫助下找到詐騙犯罪分子,追回被騙資金,不管被騙金額有多少,都應該在第一時間保留證據及時報案。如果達到立案標准警方立案調查,案件破獲了,那麼錢就可以追回;如果尚未達到立案標准,則錢被追回的可能性就是比較小的。
網上貸款被騙一定要選擇報警處理。無論數額多少,怎麼被騙的,均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都可以立治安案件或者刑事案件偵查。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拓展資料:
一、法律依據
《刑法》第六十四條,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266條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二、利率的計算方法
1.利率法。我們經常提到的利率分年利率和月利率。比如目前5年以上長期貸款基準利率4.9%,那麼月利率就是4.9%÷12個月=0.408%,也就是4‰,也就是真正的4厘。貸款10萬,先息後本,月供408。中途未歸還本金故每月利息支出不變。
2. 手續費法。如果是等額本息還款,就一定要注意這裡面的巨大的坑。就是將手續費法偷換概念為利率法來蒙蔽客戶。
三、常見貸款例行盤點:
1.包裝資料貸款:有中介說,只要你給錢,你想包裝什麼資料都可以,這樣你就可以輕松貸款。其實,結果就是騙錢騙信息,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賺錢,但提供虛假信息是一種欺詐行為,一旦被發現,可能會被判刑。
2.要貸款先交錢:經常有中介聲稱無條件幫助辦理大額貸款,但他們必須根據貸款金額支付手續費,從幾百到幾千不等。當你付了錢,你就會落入騙子的圈套。以後,你會被以各種名義要錢。騙錢夠了,就玩消失了。
3.花錢洗白徵信:在朋友圈裡,經常有各種各樣的小廣告來洗白徵信,還有圖片來證明。如果你認為這是真的,你就會上當受騙。信用報告必須經調查取證確認屬實方可修改。
4.無息貸款:真正的無息貸款是政策性貸款。對於政府對下崗職工等的扶持項目,甚至很多銀行貸款也不能免息。小中介說他們可以幫你辦理免息貸款。一定有欺詐。背後可能隱藏著高額的利息,比如各種服務費和管理費。
㈡ 我被小額貸款公司騙了,該怎麼辦
只要有充分證據,可以投訴的!
㈢ 我被小額貸款公司騙了,該怎麼辦
被小額貸款公司欺騙的,應該及時報警,也可以採用法律的形式向法院起訴。
「套路貸」犯罪已成為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影響金融市場秩序的一大隱患。以廣東省為例,廣東高院對外集中發布一批「套路貸」典型案例。自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以來,廣東各級法院共審理涉「套路貸」刑事案件30起,涉案人數139人,10人被判處十年以上重刑,財產刑4530萬元。
通過發放高利貸、採取非法手段追債等方式,多次在珠三角等地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該組織對無法歸還高利貸的借款人採取非法拘禁、敲詐勒索、恐嚇、毆打等暴力手段追討債務,並惡意疊加債務,借機侵吞房產或其他財產。
(3)我被小額貸款公司騙了擴展閱讀:
碰到此類情況應該及時報警。「套路貸」違法犯罪分子大多會披上各種合法外衣,對外以「小額貸款公司」「投資公司」等進行偽裝,以「無抵押、當天放款、零首付」等為噱頭,誘騙被害人簽訂虛假借款合同,以轉單平賬的方式或提起虛假訴訟等方式非法佔有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財物。
往往採取與被害人簽訂虛高的借款合同,並約定很多苛刻的還款條件;一旦被害人到期償還不了債務,便會逼迫被害人簽下新的借款合同來償還舊債,從而形成表面看似合法的債務。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套路貸:路數多得你「傷不起」
㈣ 我覺得深圳市中源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是詐騙公司,昨天被他們騙了3800元,他們還要我打款9000給他們
最近我經歷了一次非常不愉快的事件,與深圳市中源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有關。這家公司在審核通過之後,要求我支付一筆手續費,這讓我感到很疑惑。按照他們的指引,我轉賬3800元後,他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聲稱我的銀行卡號填寫錯誤,導致貸款無法順利下來,需要更改合同,這要求我再次支付一筆相當於合同金額百分之二十五的款項,否則合同無法修改。
我對此表示不解,因為在沒有收到任何款項到我的賬戶之前,合同如何生效?這不僅讓我感到困惑,而且覺得對方的這種做法非常不妥。更令人氣憤的是,他們甚至威脅說如果不按要求操作,將會把我的信息上報到徵信機構,這無疑增加了我的不安感。
在我看來,這樣的行為已經構成了明顯的欺詐,不僅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也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面對這種情況,我感到非常無助和憤怒,希望能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這次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在面對類似的金融詐騙時,我們需要保持警惕,避免盲目信任。同時,我也呼籲有關部門加強對這類不良貸款機構的監管,保護更多無辜消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