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揚州近幾年的發展
揚州工業綜合實力較強,在江蘇省內僅次於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列第六位。揚州工業已形成以汽車船舶、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三大產業為支柱,以「三新」產業為特色的發展格局。揚州農業發展同樣迅猛,揚州已成為了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與1978年相比,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加109倍、130倍、54倍和86倍。
一、國民經濟保持增長
預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80億元,增長14%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400元。財政總收入266.2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04.8億元,分別增長24.6%和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0億元,增長32.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80元,分別增長15.5%和1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4.8%,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工業加快集聚發展。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518億元、增加值900億元、利稅270億元,分別增長35.5%、17%和22.7%。石油化工、汽車船舶、機電裝備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增長38%。「三新」產業產值213.7億元,增長38.4%。完成工業投資710億元,增長41.3%。實施億元以上項目300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31個。順大多晶硅、實友化工、誠德鋼管二期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新增產值超10億元以上企業15家,其中50億元企業1家。寶勝集團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2個。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建築業總產值1012億元,增長26%;獲魯班獎兩項。
服務業質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增加值561億元,增長15.1%。揚州港口、石化和公鐵水等重點物流園區加快建設。實施《「數字揚州」2010行動計劃》,啟動無線寬頻等8個項目建設。江蘇信息服務產業基地(揚州)簽約入駐企業20家。信息服務業銷售收入55億元,增長19.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3億元,增長24.9%。成交額億元以上市場48家,新增老字型大小連鎖店、加盟店130家。來揚境內外遊客1875萬人次,旅遊收入199億元,均增長20%以上。房地產業完成投資137.7億元,增長29.3%。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余額1551.9億元和889.4億元,分別增長23.8%和18.5%。市工藝美術集團獲「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6家服務業集聚區躋身省級行列。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發放「四項補貼」3.53億元。糧食總產269.4萬噸,連續第五年獲得豐收。畜禽、水產及蔬菜穩定增長。新增高效農業面積50.4萬畝、設施農業面積5.1萬畝,新建規模項目410個;高效農業園區達391個,進園企業(大戶)4923個。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新引進項目50個。7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161.6億元,增長21%。積極推進農產品標准化生產和質量檢測,新增「三品」品牌53個。水利、農業開發、糧食流通、供銷、農機、氣象等工作得到加強。
二、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各項改革繼續深化。市直工業、商貿流通企業改革深入推進,12家企業改製取得積極進展。市政公用單位改革進一步深化。政府投資管理體制不斷完善,部門預算制度改革繼續推進。做好企業上市工作,3家企業申報材料已報證監會,1家通過審核;1家企業在境外上市。農村稅費、鄉鎮機構、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和義務教育體制改革步伐加快。新增農村「三大合作」經濟組織767個。政策性農業保險全面推開。邗江泰和、高郵匯通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掛牌營業。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制訂並實施推進科技創新型經濟發展的意見。全市獲批省級以上科技項目450項、高新技術產品24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65.9億元,增長49.7%。分別在京滬陝舉辦「科技創新?產業合作」推介會,簽訂科技合作項目80個。新增省級以上「一站兩中心」13家。首個國家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落戶我市。南京大學-揚州光電、化工研究院和揚州中科半導體照明研發中心加快建設,中科院揚州應用技術研究與轉化中心投入使用。啟動「百千萬人才強市雙行動計劃」,10名高層次人才獲得省專項資助。我市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
雙資利用持續增長。開展多形式招商推介活動,成功舉辦「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強化跟蹤督查和配套服務,促進項目落地、投產達效。新批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22個。全年協議利用外資50.7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賬17.2億美元,分別增長48.5%和50.7%。外貿出口45億美元,增長38%。外經營業額1.85億美元,增長23%。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69億元,「八區二園」主營收入佔全市工業比重達76%,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注冊資本385億元,增長51.6%。新開工建設5000萬元以上項目35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20個。新增中小企業擔保機構5家,注冊資本2.39億元。外事、僑務、台灣事務和區域協作等工作在擴大開放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B. 高郵市華緣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怎麼樣
高郵市華緣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是2011-12-23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高郵市臨澤鎮振興路水岸名苑。
高郵市華緣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10845884204943,企業法人劉傑,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高郵市華緣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面向「三農」發放小額貸款、提供融資性擔保、開展金融機構業務代理以及經過監管部門批準的其他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高郵市華緣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C. 急用:融資難的案例分析誰有這方面的資料啊
融資難是時下橫在中小企業發展路上的一個「攔路虎」。去年以來,由於國內宏觀調控,銀根緊縮,大量中小企業因資金短缺陷入經營困境。9月份以來,記者在全省各地采訪,采擷了一串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經典案例。 財政杠桿「四兩撥千斤」 今年7月,鎮江新區一家年銷售近千萬的汽車配件公司,因貨款難回籠,導致資金周轉壓力超過承受能力,公司負責人張女士便向附近的銀行求助,可問遍所有銀行,都是「第一句話就給打了回票」。鎮江新區中小企業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出面擔保,很快從一家銀行獲得80萬元的貸款。 鎮江新區這家擔保公司,是一家由財政扶持、注冊資本達到億元的A級擔保機構,目前已與5家銀行簽有擔保合作協議,累計為184戶中小企業提供了364筆、總額為9.07億元的擔保貸款。公司總經理蔣加寧向記者介紹說,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總體態勢是「貸款難」,「貸款難」又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擔保難」,而由政府財政部門資助成立的擔保公司可以產生「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全國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從鎮江起步,目前,該市專業擔保機構已經發展到18家,總注冊資本近9億元;其中政府出資佔31.5%,民資佔59%,外資佔9.5%,截至8月底擔保余額為12億元。 我省中小企業面廣量大。2007年,省政府就提出了以財政杠桿撬動金融資金、扶持和促進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思路,當年8月出台了《微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省財政還建立微小企業貸款風險專項資金,專項用於省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向微小企業發放貸款的風險補償,各市、縣財政也按比例給予配套,去年新增小企業貸款達到108億元,省級財政補貼資金達到3700萬元。 南京市財政連續3年每年出資2000萬元對擔保業進行風險補償和收益補償。常州市年投入擔保業的扶持資金達890萬元。由蘇州市政府出資成立的蘇州國發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擔保總額接近80億元。南通市建立的中小企業應急互助基金,首期規模3000萬元,其中財政注入引導資金600萬元。 揚州市在今年財政預算中,專門安排1億元「經濟發展引導和獎勵資金」,重點支持工業「雙創」、「三重」和「三新」產業發展。市財政對全市中小企業30個項目下撥了500萬元專項資金,並發揮所屬擔保中心的橋梁作用,幫助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爭取銀行貸款。高郵華美丙綸紡織有限公司是省高新技術企業,一度由於資金緊缺難以擴大投資,擔保中心主動與之聯系,幫助企業解決了500萬元貸款。目前,市擔保中心共為83家中小企業進行了擔保,至8月底擔保余額達3.3億元,最大的一筆擔保資金達1540萬元。 金融創新「輸血」又減負 受經營規模、風險承受能力、信貸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一直是被擋在銀行外的「弱勢群體」。今年5月,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曾在我省進行調研,結果發現,有30%以上的中小企業反映融資難度加大,資金緊張。面對中小企業急需「輸血」的呼聲,今年以來,我省各類銀行紛紛出手,金融服務空間明顯改善。 在老區姜堰市白米鎮,有家自籌資金創業的雙力包裝製品廠,辦廠13年,今年產值可達4000萬元。一提到貸款,廠長朱玉林就滔滔不絕:「以前想貸款,首先要找擔保,還要准備各種各樣的財務報表,等著銀行貸款審查,最後拿到貸款起碼要2個月時間。」今年3月,聽說姜堰農村合作銀行推出「陽光信貸」工程,朱玉林立即去打聽,工作人員告訴他,「陽光信貸」實行「一次授信,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授信企業憑一張銀行卡,可在授信期限和額度內循環使用貸款,每次支取只需到櫃面辦理,就像存款一樣方便。讓朱玉林想不到的是,姜堰農合行白米支行給工廠授信150萬元,他從申請到銀行放款只花了4天時間,第一筆用了80萬,10天後又用了70萬,20多天後回籠資金50萬,立刻還上,這樣一來,光利息就省了2萬多元。 蘇州中新創投集團運作模式一開始就吸引了眾人的眼球。去年以來,在蘇州工業園區的大力支持下,中新創投對達不到銀行貸款門檻的初創企業特別是一些科技企業,給予了很好的融資支持:一是通過擔保公司,取得銀行的授信額度,將銀行資金融通給那些剛入園區又難以從銀行取得貸款的中小企業,二是建立統貸平台,向中小企業融資。到目前,他們通過統貸平台,已經向區內的30多家中小企業融資余額3790萬元,累計發放4950萬元,解決了這些企業的資金需求。 「建行-淡馬錫」成為鎮江中小企業融資一匹「黑馬」。這種模式由中國建行與國際知名金融公司淡馬錫/富登金控進行戰略合作,全國首家試點分行就是建行鎮江分行,今年新增貸款的額度高達15億元。9月8日,丹陽市政府搭台,數百家中小企業老闆、財務老總與「建行-淡馬錫」模式的銷售團隊進行面對面對接洽談,得到了總額超過8億元的「及時雨」。 據介紹,該模式主要針對中小企業金融需求「短、頻、快」的特點,簡化受理、評價等各環節的信貸流程,從業務受理到審批放款縮短至3-5天;增加了存貨、應收賬款質押等,抵質押物的范圍更廣。同時,對優質小企業客戶將提供20%的信用放款。流動資金貸款期限最長可達3年,固定資產貸款最長可達5年。 「草根金融」穿上「紅馬甲」 興化市愛爾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主營脫水蔬菜,其中90%以上的產品銷往韓、日、美等國家,年產量2000多噸。一個月前,公司老總唐愛玲與韓國客戶簽訂了600噸脫水南瓜粉合同,但這筆大訂單也讓她寢食難安,因為僅收購原料的資金就需要700多萬元。跑銀行,找關系,想盡辦法,但還有300萬元沒有著落。半個月前,唐愛玲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了7月份剛成立的興化永泰誠小額貸款公司。沒有想到的是,三天後永泰誠回信,可以貸款300萬給她,時間6個月,利息等同於國有銀行。這讓唐愛玲喜出望外。 針對廣大農村地區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的現實,我省已批准9個市20個縣(市、區)開展小額貸款組織試點工作,丹陽天工惠農、興化永泰誠兩家小額貸款公司已正式掛牌營業。預計到2008年底,全省將新辦30家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總注冊資金約30億元。省金融辦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村小額貸款組織的建立,推動了民間借貸的合法運行、規范發展,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平台。 談起當初在全省率先「試水」的事,永泰誠董事長魏萬貴告訴記者,多年前他成立了一家擔保公司,在向銀行注入一定的「擔保金」後,專門為那些急需資金的小老闆提供擔保,幫助小老闆從銀行貸款,他則從中收取一定的擔保費。去年底,省政府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意見出台,「政府允許我們直接把資金貸出去,並可以像銀行一樣合法收取一定的利息」,得知這一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好消息後,魏萬貴心動了,他立即聯絡了三個法人股東,在很短的時間內向省金融辦提交了申請。今年7月22日,注冊資金3600萬的永泰誠貸款公司開業,從業人員8人,其中有5人連續從事金融工作18年以上,專門負責業務的一位老總,是特地辭去當地一家銀行副行長職務前來加盟的。 9月9日,在蘇州經營一家花木公司的劉先生再一次來到江蘇金騰典當公司借款50萬,不到10分鍾手續就全部搞定,這個效率讓他露出滿意的笑容。2003年劉先生和典當行結緣,隨後事業越做越大,從當初挖土方起家,到現在開花木公司、建築公司、置業公司,個人資產達到了近1億元。在金騰典當公司,他每年要借款十多次,金額從5萬到300萬不等。劉先生的別墅長期抵押在典當公司,隨時可以來借貸,每次的手續不會超過10分鍾。 像劉先生這樣,藉助典當做大生意的中小企業在蘇州還有很多。蘇州共有納入管理范圍的典當行25家,2007年全年典當總額近50億元人民幣。作為蘇州最大的典當公司,金騰典當的中小企業借貸的業務額在總業務額中的比例已高達96%,和300多家中小企業有典當業務往來。今年以來,每月典當總量接近1.5億元,業務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0%。 在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下,蘇南還有不少中小企業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採取了更加靈活的融資方式。蘇州網經科技有限公司屬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經營中資金佔用時間長。為應對資金鏈的問題,他們採取股權直接融資的辦法,從今年2月份開始,增加了3個投資商,融資300萬美元,大大緩解了資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