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
資本可以表現為用於購買勞動力和生產材料的貨幣和信貸;也可以表現為有形的機器(狹義上的資本);或表現為成品、半成品的存貨。無論採取什麼形式,它總是資產階級所掌控的私人擁有的資本。
主要特點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較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
生產是為了銷售而不是由生產者本人使用;出現了買賣勞動力的市場,交換方式是按一定的時間付給貨幣工資(計時工資制)或按某項特定工作付給貨幣工資(計件工資制);使用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即便不是普遍的,也是一種佔主導地位的現象。
由於採取貨幣的形式,資本就可使其所有者握有最大限度的調度靈活性。
⑵ 「資本主義"是什麼 」民主主義「又是什麼
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提供人類需求的產業是由企業方式所達成的」這么一種社會制度。在1920年他又提出了一個更廣泛的定義,這個定義包括了馬克思所說的「上古」時期的商業和高利貸資本,以及藉由機會所製造的利潤(例如投機)—而不只是直接的商業行為。
一些人認為稱呼現代主要的產業經濟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經濟體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幹預。舉例而言,很多人認為美國的市場與真正的「自由」仍相差一段距離,也因此稱之為混合經濟較為正確。不過一些人仍然認為美國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英國的經濟才是「混合經濟」,又或者香港的經濟是資本主義而美國的經濟是混合經濟等等,這取決於他們對於那些地區的經濟自由度的看法。
經濟和商業歷史學家Robert Hessen說:「徹底的自由經濟(真正的自由放任)從來沒有存在過,但政府權力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自從18世紀以來便急遽升高,尤其是在經濟大恐慌之後……今天的美國,昔日曾是資本主義的堡壘,但實際上是一個「混合經濟」,政府在沒有透明或一致的原則下對經濟實行補助或限制。」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也採取類似的定義,他們認為大多數現在的經濟體制都是偏差的資本主義—有時候被稱為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同樣的,一些人使用「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來區分「普通的資本主義」,認為兩者存在差異。一些人則認為「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一詞是不必要的,因為一般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便已經清楚表明必須有「自由市場」貿易的存在。
許多馬克思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綠色組織、和反全球化者則主張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資本家階級擔任統治階級的社會,這些統治階級並不會扮演保護自由市場的角色,反而會優先保護那些資本的所有人和公司。諾姆·喬姆斯基主張:「資本主義根本沒有存在過。如果有,也早已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消失了。」自由意志主義者和其他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也可能會認同這種觀點。不過,即使在18世紀的美國,生產和銷售產品同樣被政府部門所管制,而且政府也對農業進行補貼,經濟的干預也持續在19世紀進行。
世界體系理論的支持者則認為全球已經結合為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如古巴)也都與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合作。
主流的經濟學家們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目前的經濟體制已經脫離早期的「資本主義」形式,但一部分人也認為一些現代的經濟仍可以被稱為「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是: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還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簡單商品生產已經包含著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這種無政府狀態推向極端。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資本家為了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也在競爭規律的支配下,竭力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不斷改進機器,加強自己企業中社會化生產所具有的組織性,其結果是不斷加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大工業巨大的擴張遇到了資本主義佔有所造成的市場相對狹小的限制,社會化生產所必需的客觀比例遇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沖突便成為不可避免。1825年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就是這種沖突的突出表現。在危機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機構在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壓力下失靈了。周期性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的這種反抗,迫使資本家階級不得不在資本關系內部可能的限度內,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由資本集中而產生的股份公司、壟斷組織以及國家佔有就是這種趨勢的表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它的最高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
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
經濟上,以私營經濟為主,沒有政府幹預或者政府幹預很少。政治上,資產階級政黨掌權,或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
基本特徵
一,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富裕,鼓勵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少。
二,商品生產發展到很高的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變成了商品。
三,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工人階級,生產的目的是創造利潤(用馬克思的表達式:生產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四,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五,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根據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的標志之一:經濟自由度指數
在經濟研究上有時也會使用頗具爭議性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兩個最著名的指數之一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所發布的,另一個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布的。兩個指數都試圖測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規、政府幹預程度、私人財產權利、和貿易自由為主。經濟自由度指數將「經濟自由」定義為「人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受政府的強迫和約束」(這也被稱為自由放任)。
他們以一些獨立組織如聯合國的資料來計算每個國家在不同項目上的分數,例如政府規模、稅賦比率、財產權利的安全性、自由貿易的程度、以及市場管制的程度。許多發布的資料也被其他獨立的智囊機構用作研究資本主義與貧窮之間的關系。弗雷澤研究所主張實行資本主義越徹底的國家有著更高的國民所得、最貧窮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壽命、更高的識字率、更低的嬰兒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資源的機會、和較少的腐敗現象。而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間最貧窮的10%人口所佔有的總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則強調資本主義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額貸款所發揮的功能。
贊同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
贊同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包括以下:
自由意志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一致,強調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將國家的干預最小化。小政府主義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認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唯一角色是保護參與者的權利和防止暴力、偷竊和諸如污染之類的破壞。
自由主義由於這一詞被廣泛的應用,並非每一個「自由主義」的政黨都支持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不過,絕大多數的自由主義政黨在20世紀里都將維持資本主義作為主要目標,並且將自由貿易作為主要的經濟計劃。
保守主義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差異。在西方國家,保守主義通常贊同保持當前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很多在政治上自稱為保守主義的人在經濟上被稱作重商主義。
客觀主義,艾茵·蘭德所主張的一種哲學理論,主張在個人的道德上,資本主義是唯一道德的經濟體制,因為如果沒有不可剝奪的、理性的自由人,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些意識形態認為,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混合的經濟形式,包括資本主義和國營因素。
重商主義贊同在國內建立一個幾乎完全自由的市場,但是建議國家繼續介入到保護國內商業和工業中以反對外國競爭。
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支持廣泛的政府法規和部分的政府介入。在經濟問題上,社會民主主義者介於社會主義和古典自由主義者之間。他們認為政府有需要規范就業、貿易和勞力,有時也同意國有化一些特定的行業。(參見福利國家、政治自由主義)
分產主義(distributism)希望一個擁有私人財產的經濟,並且幾乎所有人平分這些財富。這可以在一個以農業為主國家的發生。在這種經濟中,法律會限制合並以阻止更大的實體的產生。分產主義者贊同通過基層努力和合作來達到這個目標而不是國家的法規。
法西斯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應該是私人企業與政府緊密勾結,由政府控制生產工具並全盤主導經濟計劃,強調消除失業率和通貨膨脹。
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主要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贊同共同協作的經濟:
社會主義贊同在社會民主下更大范圍的國家控制。資本主義的一些領域或私有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被保持在特定的部門中,但是工業和勞力則受到國家的控制以使得大部分的平民受益。
共產主義進一步要求由政府或社會控制生產,並主張以民主的或革命的方式推翻資本主義體制,將生產工具公有化。共產主義者把社會主義看作是建立沒有國家和沒有階級的經濟形式的階段之一。
未來的資本主義
在自由市場的概念上,許多人認為較少的稅賦、較小的政府規模、和較少的政府管制是越偏向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如果以政府的支出為計算政府規模的標准,那麼在過去一個世紀里,西方國家的政府都經歷了巨大的規模擴張。美國政府的支出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從佔GDP的3-4%持續躍升至33%,直到1983年裡根總統在任時才停止增長。16個工業國家的平均政府支出從佔GDP的8%躍升至45%。在美國,政府的非國防支出從1945年的11.5%提升至1983年的30%,並從那時開始一直維持穩定直到2003年(一些計算將國防支出排除在政府支出之外)。管制的法規也越來越多。因此,有人認為資本主義的程度在西方國家是顯著下降的。不過,自從1983年美國的非國防支出穩定化後,一些人經濟學家佛利民也表達希望這種趨勢能夠逆轉,朝向更資本主義的方向。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5年的一場演講中說道他相信「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歷經凱恩斯主義所帶來的長期管制後,已經藉由商業的撤銷管制而逐漸恢復了。
其中一種解釋是西方國家已經逐漸避免管制各種市場失靈如污染、健保醫療、失業、財富不均、和教育。不過,支持較少國家管制的人,例如自由意志主義者、新自由主義者、和經濟保守主義者,仍然會主張有政府管制限制了經濟上的競爭、稅賦流至了擁有最多政治影響力的特殊利益團體、政府辦事效率沒有私營機構高、以及市場失靈是由政府管制所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資、公共學校等等。
⑶ 十大現金網站包括哪些
十大現金網站包括:國泰君安現金管家、國金證券金騰通、光大證券陽光天天盈&現金寶、東方證券天添盈、華泰證券天天發、海通證券現金贏家、東海證券現金管家&期期盈、東吳證券現金增利、招商證券智遠天添利、申萬宏源申萬天天增1號。
1、國泰君安現金管家
國泰君安「現金管家」收益為活期利息的3~10倍,取款如活期存款。此款現金類產品屬於貨幣型產品,安全性較高。
陽光天天贏是光大證券推出的債券質押式報價回購業務,也是一項現金管理產品。「報價回購是國內證券行業首個實現T+0資金實時到賬可用、T+1可取的回購創新產品」,光大證券投顧張東濤稱,客戶可通過證券保證金賬戶像買賣股票一樣隨意選擇交易,靈活管理自己暫時閑置的股票投資資金,從而獲得高於活期存款利息數倍的現金收益。
⑷ 中科智中蘭德小額信貸
小額貸款大都由中蘭德來操作,中科智主要操作的是企業類的貸款
⑸ 有關資本主義制度
首先糾正下樓主的觀點。
這句話不是指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而是指在列寧所處的年代之前的資本主義的時期。(事實上,整個資本主義時期都是如此)
當我們退回到列寧所處的20C初,他講這話的依據是:從資本主義興起的16世紀開始,資本主義勢力就沒有停止過擴展,例如:葡西開發新航路,荷英法的殖民擴展,以及西方伴隨2次工業革命而起的全球擴展。
第二句話是指,在西方進行殖民擴展的同時,也將原本處於較低社會形態的地區,或者說是處於自給自足的地區,一起囊括到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之中。因為發達國家需要殖民地為他們提供原料,勞動力,以及市場。在當時列寧所處的年代,資本主義國家一旦失去殖民地,即會由於以上三者的缺失而實力大為削弱。正因為這種思想,老牌的與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在這段時間內展開了爭奪殖民地的多場爭斗並最終導致戰爭的爆發。殖民地已是資本主義在那個生產高度發展時期的生命線。(生產力高度發展,需要更廣泛的市場需求)
而二戰後,隨著各地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各殖民地紛紛獨立。貌似資本主義已停止了擴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資本主義從沒停止過擴展,只是從以前的直接政治統治,變換成了以資本和技術為基礎的經濟滲透,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這種新的全球化的擴張,繼續在將列寧的話發展下去,只是換了張臉譜而已。如果資本主義停止了擴張,那你現在就不會看到滿街的麥當勞了。
其實資本主義的擴張並非無益的,他給落後地區帶來了新思想,新科技,這對傳統是個毀滅性的打擊,現代化的港口,運輸以及科技技術傳到了落後國家。雖然大部分的成果都為擴展者所掠奪,但也給被掠奪者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課本里頭講的資本主義擴張貌似萬惡不赦,其實正面影響遠大於負面影響,是一種進步,雖然被侵略者遭受了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