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夫妻離婚多久可以貸款買房
我國法律沒有規定離婚後多久可以買房的規定,離婚馬上就可以買;購房時需要帶離婚證、身份證、戶口本、未再婚證明、購房資格證明。離婚後能否馬上貸款買房,取決於銀行的相關規定:
通常情況下,房地產管理部門對離婚買房並沒有特殊要求,只需將婚後的房產分割清楚,明確名下的房產情況即可。
離婚後你名下沒有房產,再買房應該算首套,具備買房資格。
但由於你是准備通過貸款買房,就需要看銀行的相關政策了。
目前,很多銀行都出台政策對於離婚人士申請首套房貸的,必須要離婚超過1年才能放貸,堵住「疑似假離婚買房」的漏洞,即銀行在審核時,對於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共有房產的借款人,盡管離婚後無房產在本人名下,但必須是在離婚1年以上的情況下,才符合按首套房貸標准發放貸款的要求;或規定需離婚3個月以上才能申請房貸。
所以,建議直接咨詢所在地銀行,以確認自己是否具備馬上貸款買房的資格。
B. 離婚後多長時間可以自己貸款買房
1、您好,貸款買房跟離婚多長時間沒有直接關系。離婚前離婚後都可以貸款買房。
2、離婚後辦理貸款買房,審核的是你一個人的購房資質,所有申請的資料只提供你一個人的,所以你一個人的流水要足夠覆蓋月供的二倍。如果是已婚的倆人,倆人的流水一起覆蓋月供的二倍即可。
C. 離婚多久可以貸款買房
一般來講,房地產管理部門對離婚後買房的時間並沒有特殊限制。離婚後只要名下沒有超過限購套數量的房產的,都可以購買房子,尤其是具備全款支付能力的當事人。那麼離婚的時間可能影響的是需要用貸款購買房子的情況,影響主要在於貸款的利率幾支付首付的比例。離婚後只要名下沒有房產,再買房應該算首套。
綜上所述,只要離婚後財產分割清楚且名下沒有房產的,是可以直接購買房產的,且具有首套資格,與離婚時間的長短沒有關系。
法律依據:《民法典》 第1076條
夫妻雙方自願離婚的,應當簽訂書面離婚協議,並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登記。
離婚協議應當載明雙方自願離婚的意思表示和對子女撫養、財產以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的意見。
D. 離婚後多久可以貸款買房
具有購房合同或協議離婚後即可申請貸款,但這個沒有正式文件下發所以需要跟銀行確認:具有當地城鎮常住戶口或有效居留身份。貸款買房需要滿足條件,同時具有按期歸還貸款本息的能力;具有銀行認可的資產作為抵押或質押,或有足夠代償能力的單位或個人作為償還貸款本息,所購住房價格基本符合銀行或銀行委託的房地產估價機構的評估價值,部分銀行為避免假離婚一般要求離婚半年以上,信用良好;具有所購住房全部價款20%以上的自籌資金、並承擔連帶責任的保證人,年齡為18-65周歲的中國居民;銀行規定的其他條件;具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並保證用於支付所購住房的首付款
E. 離婚後多久一方可以按揭買房
離婚後房產過戶給比別人,給是否能辦按揭沒有必然關系;再買房辦理按揭首付比例和按揭利率和你戶頭上有幾套房和你以前是否按按揭過有關系。如果你名下沒有房產,以前有貸款記錄,如果未還清以前貸款,在買房算二套首付最少4成;如果名下沒房產,沒貸款記錄,或者貸款已經還清,在買房算首套房,首付最少可以2成;如果有一套房,在買房算二套,首付至少4成;
F. 夫妻雙方離婚後多長時間可以購房,購房都需要帶什麼
沒有具體規定,是可以直接購買的,但是銀行會加大審核力度。
假離婚,是指夫妻一方或者雙方本無離婚的真實意思,而因雙方通謀或受對方欺詐而做出離婚的意思表示。而為騙取國家房貸優惠政策的「假離婚」通常屬於通謀離婚,即婚姻當事人雙方為了共同的或各自的目的,串通暫時離婚,等目的達到後再復婚的離婚行為。
「假離婚」的實質是為了逃避法律責任,在此過程中當事人很可能通過製作各種虛假協議或者對自己的財產進行虛假申報,不僅損害債權人、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更是對國家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不應有的傷害。
(6)夫妻離婚多久買房貸款擴展閱讀:
假離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風險,共同財產會變成一方的婚前財產;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了夫妻一方的婚前個人財產范圍,一方的婚前財產為夫妻一方的財產,如果一對夫妻原有兩套房屬共有財產,「假離婚」時為了逃避稅款,於是在離婚協議上約定兩套房屋歸丈夫所有。
現實生活中假戲真做的案例時有發生。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金錢至上、利益至上的觀念沖昏了部分人的頭腦,一旦雙方「假離婚」後出現矛盾,夫妻感情再不牢固,一方的婚姻觀念再起變化,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結婚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婚姻是一種保障、一種維系、一種相濡以沫,夫妻之間本應相互忠誠、相互愛慕,依法納稅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如果我們僅僅為了逃避國家稅收而拿婚姻或夫妻感情當兒戲,那麼,一定程度上不僅為道德所不容,而且有悖情理,勢必會褻瀆婚姻。
核心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強房地產宏觀調控,一定程度上將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平衡貧富之間的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國民,應理性看待,積極順從,為人民多納稅,為國家多聚財;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各種投機取巧、耍小聰明,終究弄巧成拙、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