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年輕人花光父母積蓄貸款買房現象
一部分觀點認為以京滬深為代表的熱點城市房價確實太貴;以租售比算,對普通人來說,租房比買房更合適,傳統的買房觀念該改改了;年輕人依靠父母買房,透支未來消費,會使父母老無所依,非常愚蠢。
還有一部分觀點認為買房的人不僅不蠢,而且做的非常對。在我國,是房子和戶口綁定,落戶又牽扯到孩子的上學教育問題,大家都憋足了勁買房實在是不得已。況且房價一直在漲,現在不抓緊上車,以後即使花光父母的積蓄也買不起!
房價高的離譜嗎?
基本上所有人都認為目前熱點城市房價太高了,但大部分人卻又認為房價還會接著漲。原因是和美國、日本一些發達國家比,我國的家庭杠桿率不高。大家都知道,我國家庭部門的負債主要是房貸,目前中國家庭杠桿率接近50%,這個數據遠低於同期美國的67.5%和日本的
76.7%,更遠低於 2007 年美國次貸危機時的
95.5%,這個數據看起來很安全,也就是說,我國的購房杠桿確實不高,房價還有很大的向上空間。shzyshange44
但這個杠桿率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因為它隱藏了一個中國式的特色:買房靠父母。
我國購房的主力大軍是青年(根據英國匯豐銀行針對全球9個國家約9000名「千禧一代」(即「80後」和「90後」)進行的調查,中國「千禧一代」名下有房比例居全球首位,達70%;而在無房者中,91%的青年表示今後5年內有購房計劃)。
但青年人的收入較低,積蓄也不足,要想買房只能依靠上一代,因此產生了一個普遍現象(尤其是在房價較貴的熱點城市):很多年輕人買房,不僅借了銀行的貸款,還「借」了父母、岳父岳母的錢。
依靠父母付了首付之後,房貸成了很多年輕人的沉重負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居民房貸收入比0.46,這已經超過日本地產泡沫時期的水平,而美國次貸危機時期這一數字為0.5)。
於是很多家庭不僅買房首付靠父母,還房貸也靠父母。很多房貸還款實際上是3個家庭六口人(自己家、父母家、岳父岳母家)來共同承擔。
當然,短期來看,父母的錢不需要償還。可將來呢?
花光父母積蓄買房,父母老了怎麼辦?
我國居民首次購房的年齡平均不到30歲,這時大部分人的父母還當壯年,不僅幫忙付首付,甚至還要幫還房貸。不過父母輩終究要老去,將來父母不僅不能再給下一代提供資金支持,還需要下一代來養老,到時,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成了中年人,他們的收入能大幅增長嗎?能兼顧家庭生活、房貸、和父母養老嗎?
所以,年輕人買房子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奮斗,一般一對情侶奮斗三年左右基本都會存個十幾萬,雙方父母稍微幫襯些,如果不想麻煩父母,找朋友借,或者依據自己的償還能力,按揭買房也是可以的哦~
B. 急急急!!!我單身買房想要做二手房貸款,銀行說需要直系親屬做一個共同借款人,我父母年齡大了。
有一定影響不能說沒有,如果他給你當共同借款人,他的徵信上會顯示有一筆類似擔保性質的房貸,如果以後他要是買房,銀行查詢他的徵信的話,會算做他的負債,如果他的收入很高,收入可以覆蓋負債,他的買房貸款可以審批下來,如果他的收入覆蓋不了負債,他買房貸款可能會批不下來。估計你的年齡還小或者收入流水不夠,現在銀行才會要求你找共同借款人,同時單身的人銀行也會認定屬於不穩定人群,結婚的話夫妻雙方還款,相對銀行來說願意給結婚的審批二手房貸款。
C. 老公著急買房,他寧願貸款也不想跟他父母借錢,他父母手頭有40萬。 怎麼辦
我認為你這個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談:
第一,從法律上看,父母把子女撫養到18周歲,或其能夠獨立生活,即已經盡到了法律規定的扶養義務,父母沒有義務資助子女買房,子女也不應該再向父母伸手要錢買房。
第二,從人情來看,一方面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過的幸福,願意為子女的將來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子女不要父母的錢,也說明子女很有孝心,很體貼為人父母的不易,應當提出表揚。
第三,從社會實際來看,現在的房價居高不下,年輕人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即使湊夠首付都能難,但房價又在不斷上漲,如果不及時入手恐怕只會越來越難買。父母普遍理財能力都比較差,這么多錢放在手裡也不會產生什麼價值,而買房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投資。如果在父母有能力的情況下,自己不要然後通過借,湊到首付,從整個家庭的角度看,無疑是增加家庭生活成本。所以從實際出發,先通過父母的錢湊齊首付,之後再通過任何方式回饋父母,也不能說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