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公貸款買二套房,只寫老公一個名字,那會查老婆的信用記錄嗎因為老婆有網貸會影響嗎
老公貸款買二套房,只寫老公一個名字,照樣需要夫妻二人簽字畫押,必須查老公老婆的信用記錄,老婆有網貸趕緊還掉就不會有影響。
B. 銀行貸款需要審核夫妻雙方的徵信報告嗎 –
對,銀行會審核你們夫妻之間的徵信度的。而且雙方都要簽字的。
C. 房貸問題,銀行在查詢徵信系統的時候是查詢主貸人的還是夫妻雙方都查詢啊
兩個人的徵信都要查。其目的一是查信用狀況和家庭負債情況,以便確定你的還款能力;二是查是否已有多套房,夫妻雙方只要有1人以前辦過房貸,則會認定是2套房,首付比例和利率均會提高。
D. 買房時查是否為第二套房是查當事人還是查夫妻雙方,或是全家
房管部門沒有全國聯網,銀行部門全國聯網!核對買房者是否二套,是核對買房子人的家庭(她自己,他的配偶。他的未成年孩子)名下是否有住房,以及是否有銀行貸款買過房子的徵信記錄!這叫認房認貸!如果你在A地點買過房子,是全款買的,無貸款記錄,那麼~~你去B地方買房,算首套!如果你在A地買房是貸款買的,那麼~~只要你或是你配偶以及未成年孩子名義,在中國任何地方買房子,都是算二套!
E. 住房公積金貸款查徵信是看夫妻雙方的還是只看主人的
1,銀行在對借款人貸款審核的過程中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已婚狀態所以銀行在審核時會對您和配偶進行審核。而您配偶的不良徵信記錄有可能會影響到貸款購房。
2,如果信用嚴重不良的話,那麼是不能再貸款買房的;如果只是少數幾次逾期,一些銀行是同意辦理貸款的,默許這種情況發生。
3,需先查詢下配偶雙方的徵信情況,之後再去樓盤合作的銀行了解下具體貸款的政策如何。
4,為保護市民隱私,人民銀行採取了授權查詢、限定用途、信息安全、查詢記錄、違規處罰五項措施。在沒有 市民書面授權時,任何人看不到信用情況。銀行也只有在辦理貸款、信用卡、擔保等業務時,才能查看市民信用報告。銀行若違規查詢市民個人信用信息,或將查詢 結果挪作它用,將被罰款1萬元~3萬元,涉嫌犯罪的將移送司法機關。
注意:個人徵信系統是由人民銀行建立的,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的信用記錄情況,可以帶著自己的身份證,到居住地的人民銀行進行查詢。
現在微信已經不在是簡單的聊天工具,最新的微信城市服務也可以辦理很多市政業務,出入境資料提交之類的就不需要再出門排隊了,還能幫你代繳各種費用真的很方便。
F. 銀行貸款查貸款人徵信還是夫妻雙方都要查
貸款人的
查詢方法如下:
1.進入首頁,點擊互聯網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台。
2.進入後點擊登錄,填寫登錄名,密碼,點擊登錄。
3.進行身份驗證。用戶選擇銀行卡、數字證書或移動金融IC卡驗證方式可實時獲取驗證結果;選擇問題驗證方式在提交申請24小時後,簡訊接收審核結果。 若多次未通過身份驗證,可轉用其他驗證方式或到當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現場查詢信用報告。
4.提交查詢申請。平台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提示、個人信用信息概要以及個人信用報告三種產品服務。個人信用信息提示以一句話的方式提示注冊用戶在個人徵信系統中是否存在最近5年的逾期記錄;個人信用信息概要為注冊用戶展示其個人信用狀況概要,包括信貸記錄、公共記錄和查詢記錄的匯總信息;個人信用報告為注冊用戶展示其個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情況,包括信貸記錄、部分公共記錄和查詢記錄的明細信息。
5.獲取查詢結果。信用信息產品加工完畢後(一般在成功提交查詢申請後的第2天),平台會向用戶發送含有身份驗證碼的簡訊。用戶可在收到身份驗證碼的7天內,登錄平台使用身份驗證碼查看查詢結果。
G. 銀行貸款為什麼要查夫妻雙方徵信
雙重保障嘛,如果一方徵信不好肯能就會影響另一方,因為如果出現狀況,一個人沒有還,而另一個則徵信不好,銀行會覺得沒有保障。
H. 公積金貸款徵信條件要查看夫妻雙方嗎
是就個人而言的
公積金貸款需要嚴格審查《個人信用報告》,只要報告內容顯示申請人銀行卡近24個月內有連續逾期3期(含)或累計逾期6期(含)以上記錄,貸款近24個月內有連續逾期3期(含)或累計逾期6期(含)以上記錄的,均不予貸款。有的公積金管理中心是看近5年的個人信用報告情況。各地規定時間有差異,具體以當地公積金管理中心規定為准。
公積金貸款的基本條件為如下幾項:
1、具有本市常住戶口或者其他有效居留身份,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已簽訂合法有效的購房合同或協議,並按規定比例交納首期購房款;
3、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有按時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
4、申請貸款時前6個月按月足額繳存住房公積金;
5、個人信用良好。個人信用報告中截至申請貸款時前兩年內個人貸款最高逾期期數不超過3期(含)、累計逾期次數不超過6次(含),因銀行管理等非借款人原因造成逾期的不計算在內;
6、沒有其他數額較大、可能影響貸款償還能力的債務;
7、償還包括擬申請的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在內的各類住房貸款的月支出不得高於其家庭月收入的50%,且家庭月收入扣除月還貸支出後,應不低於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標准;
8、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