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貸款合同編號怎麼查詢
可以在對應貸款銀行的官網進行查詢,使用還款賬號和密碼登錄進入到網上銀行以後點擊我的貸款。在出現的貸款界面中就可以看到對應的貸款合同編號。具體的以工商銀行為例,查詢貸款合同編號的方法如下:
1、在電腦的網路上輸入工商銀行,找到其官方網站以後點擊進入。
⑵ 房貸款合同編號怎麼查詢
商品房貸款合同編號怎麼查
1、拿著身份證原件到所貸款的銀行櫃台咨詢工作人員,或者是我們撥打貸款銀行客服電話,通過語音提示進行查詢。
2、可以通過網上查詢的方式來。比如下載好貸款銀行的APP。登錄之後,點擊頁面下方我的,點擊頁面中的負債,選擇貸款中的個人住房貸款選擇,在貸款明細中點擊右方三個點,點擊更多頁面中的的查看合同。如果是公積金貸款,可以登錄當地公積金網站,在賬戶信息頁面,點擊貸款信息查詢,就可以看到貸款合同編號等信息。
如何辦理貸款買房手續
1、選房:首先購房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房子,選了房子之後,購房者最好先跟貸款銀行了解一下銀行的貸款條件,確定自己是符合貸款條件,並且這套房子是可以申請貸款購買的。
2、交首付簽合同:接下來就是交首付和簽購房合同了,購房合同中的內容,購房者一定要仔細看一遍,重點看裡面的房屋詳情、違約責任、交房標准等。購房者如果有其他事項需要補充的,也可以跟開發商協商添加補充條款。
3、提交貸款申請:首付交了,購房合同也簽了,購房者就可以向貸款銀行提交貸款申請了,提交貸款申請的時候還需要附上貸款人的身份證明、收入工作證明、結婚證等資料,這些資料也可以事先跟銀行咨詢清楚,准備齊全。
4、簽按揭合同:如果購房者提交上去的貸款申請獲得了貸款銀行的批准,貸款銀行就會通知申請人簽訂《個人房屋按揭貸款合同》。通常情況下,由於按揭貸款期間相對較長,銀行為防範貸款風險,要求購房者申請人壽、財產保險,在購房者還沒有還清貸款之前,保險單都是由銀行那邊保管的。
5、放款:按揭貸款合同簽訂完畢之後,購房者就等銀行的放款通知了,一般等一個多月之後,貸款銀行就會一次性將該貸款劃入發展商在銀行開設的銀行監管賬戶,作為購房者的購房款。
⑶ 房屋貸款合同編號怎麼查
1、平安銀行的房貸款:可以登錄平安銀行口袋銀行APP-金融/貸款-貸款-我的貸款-貸款記錄-已放款-點擊貸款信息-查看合同,查詢貸款合同編號;
2、其他銀行房貸:可以聯系銀行客服咨詢。
應答時間:2020-08-2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⑷ 如何能查到我的房貸合同編號
貸款合同上,如果自己沒有,只能找銀行問了。
⑸ 如何查詢房貸合同的編號
可以在對應貸款銀行的官網進行查詢。以工商銀行為例,查詢貸款合同編號的方法如下:
1、首先,在計算機的網路上輸入工行,找到其官方網站後單擊進入,如下圖所示,然後進入下一步。
⑹ 住房貸款合同編號怎麼查詢
個人貸款合同編號可以通過住房公積金服務大廳的自助查詢設備,憑個人有效身份證件查詢「借款合同編號」即可。
住房公積金貸款借款人還可以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原件到住房公積金服務窗口查詢。共同借款人(配偶)需持雙方身份證及結婚證原件查詢。
(6)如何查個人房屋貸款合同擴展閱讀:
貸款合同用途
借款人應該按照約定的用途使用貸款,不能用於非法目的。貸款合同載明的借款用途不得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明令禁止經營的規定。
明確此項條款,對借款人而言,可以維護自己使用資金的權利;對貸款人而言,可以監督資金的流向,確保資金回籠,控制風險。
⑺ 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合同的檔案在哪查
一、銀行抵押貸款可用哪些抵押?
1. 1
房產。銀行抵押貸款可用來抵押的第一樣就是房產,比如個人住房、家庭住房、不動產廠房、商鋪等。用房產抵押貸款,一般需要先評估,評估後,可以貸款至評估價的百分之七八十。
1. 2
⑻ 房貸合同怎麼查詢
購房合同查詢就是和房地產銷售對象簽訂合同後,到房地產相關部門進行備案,並公布在網上。然後會給個網簽購房合同號,可以通過這個網簽購房合同號在網上進行查詢。網簽購房合同為了讓房地產交易更加透明化。
⑼ 房屋商業貸款合同編號如何查詢
以公積金貸款為例,住房貸款合同編號查詢的方法為:
1.當地住房公積金官網查詢。
(1)打開用戶所屬地住房公積金的官網。
(2)登錄個人身份信息。
(3)進入個人賬戶信息詳情頁面,用戶即可看到本人相關的貸款信息即貸款合同編號等。
2.用戶可以攜帶本人身份證前往當地的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辦事窗口進行查詢。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