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次貸危機是不良資產還是不良貸款引起的
主要是不良貸款引起的 最後造成不良資產
⑵ 美國本次次貸危機
過去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
當地人很少一次現金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
可是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
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子呢?
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 10 年前開始,
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
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貸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 3 %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系,頭 24 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
再付!
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
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
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
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
(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相當樂觀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
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
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
公司的董事長 -- 阿?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
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
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阿?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 -- 投資銀行。
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當當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
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閑著也是閑著,
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
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金融煉丹( copula 差不多是此時煉出)之後,
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
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這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哥,
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沒有風險?
開玩笑,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吧!
於是經濟學家、財務工程人員,大學教授以數據模型、隨機模擬評估之後,
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 --CDO
(註: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債務抵押債券),
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 CDO 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
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 6 ,屬於中等偏高。
於是投資銀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 CDO 兩個部分 (tranche) ,
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 CDO 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
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 4 和 8 ,總風險不變,
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資銀行三寸不爛 " 金 " 舌,
在高級飯店不斷辦研討會,
送精美製作的 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 ,當然賣了個滿堂彩!
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 8 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對沖基金又是什麼人,
於是投資銀行找到了對沖基金,
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
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簡直小意思!
於是憑借著關系,在世界范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
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 CDO 債券,
2006 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 1.5 %;
普通 CDO 利率可能達到 12 %,
所以光靠利差對沖基金就賺得滿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2001 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
天呀,這樣一來就如同阿?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
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屋貸款的事情,
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
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到各個一般銀行,
到對沖基金人人都賺錢,
但是投資銀行卻不太高興了!
當初是覺得普通 CDO 風險太高,才丟給對沖基金的,
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凈值拚命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
於是投資銀行也開始買入對沖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這就好像阿宅家裡有放久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隻討厭的小花狗,
本來打算毒它一頓,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
阿宅這下可傻眼了,難道發霉了的飯菜營養更好?
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對沖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
手裡有 1 塊錢,就能想辦法借 10 塊錢來玩的土匪啊,
現在拿著搶手的 CDO 當然要大幹一票!
於是他們又把手裡的 CDO 債券抵押給銀行,
換得 10 倍的貸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
然後繼續追著投資銀行買普通 CDO 。
科科,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普通 CDO 可都是歸我們的!!
投資銀行實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對沖基金和賣普通 CDO 給對沖基金之外,
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 CDS (註: 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違約交換)
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
一般投資人不是都覺得原來的 CDO 風險高嗎,
那我弄個保險好了,每年從 CDO 裡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險費,
白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以 AIG 為代表的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 CDO 這么賺錢,
1 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
對沖基金想,也還可以啦,已經賺了幾年了,
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
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
於是再次皆大歡喜, Win Win Situation ! CDS 也跟著紅了!
但是故事到這還沒結束:
因為 " 聰明 " 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 CDS 的創新產品!
找更多的一般投資大眾一起承擔,我們假設 CDS 已經為我們帶來了 50 億元的收益,
現在我新發行一個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 CDS 的,
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
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 50 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
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 50 億元墊付,
只有這 50 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
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次募集規模 500 億元。
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
1 元面額買入的基金,虧到 10% 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 看到這個天才的規畫,簡直是毫不猶豫:給出 AAA 評級!
結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
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
雖然首次募集規模是原定的 500 億元,
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
但是保證金 50 億元卻沒有變。
如果現有規模 5000 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凈值不虧到本金的 1% 時才不會虧錢,
也就是說虧本的機率越來越高。
當時間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風光了整整 5 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
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
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
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
然後阿?貸款公司倒閉,
對沖基金大幅虧損,
繼而連累 AIG 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布巨額虧損報告,
同時投資對沖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
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
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
接下來就是惡性循環
終於華爾街也撐不住了
要挾政府趕緊救市
政府救了這邊救不了那邊
忙得焦頭爛額,最後經過華爾街大頭Paulson的鼓吹
當然Paulson這個人就是高盛的原CEO
在做財政部秘書長之前卷了公司5億美元
當然啦,他早就知道次級債的事情
要不然能退休的那麼乾脆嗎
這下好了,但是雖然他退位了
可是華爾街的一堆朋友呢
當然好好好的救啊
要不然對不住這么多年的感情
可是怎麼救呢
只好威脅政府了,拿出美國納稅人的7000億美元
政府當然不爽阿
可是Paulson果然不愧是做了N年最強投行的CEO
口才一流,把那些政府官員,總統,兩黨領袖侃暈了
不救不行啊
終於Bush出來說話了
當著全美國的面,說了14分鍾MBS(Mortgage Back Security)
誰知道這14分鍾美國人的智商能夠懂多少
反正不管怎麼說,Bush終於忍不住了
參議院加班加點
連周末都沒有的趕協議
終於在這周趕了出來拿給眾議院
眾議院的人也不知道這些是個什麼東西
但是他們都是怎麼被選出來的呢
民眾投票阿,他們都代表了民眾的利益
為了保住議員的任職
只能投反對票了咯
結果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投票結果出來以後互相怪罪
誰也不敢得罪華爾街
這下投資者和華爾街嚇倒了
那些大銀行為了保證這個能通過做了多大的努力啊
周末搞倒了Washington Mutual(華盛頓互惠銀行)
周一搞倒了Wachovia(美聯合銀行)
結果還是沒通過
那叫一個苦惱啊
這下美國政治也亂了套
沒辦法啊
繼續投票唄,總要讓他通過阿
希望眾議院的第二輪投票果然通過~
可惜股票還在跌
估計下一輪就是會計准則修改了
⑶ 什麼叫「美國公司可以直接獲取中國銀行不良貸款」
就是不需要通過中間機構和中美合資公司,持有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
⑷ 美國不良貸款資料
建議去 美聯儲官網、華爾街日報 找找,多查Google~~~~
⑸ 美國次貸危機的危害有哪些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范圍將有多廣?這是目前世界經濟界和金融界密切關注的問題。
從其直接影響來看: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
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這場危機無疑給國內金融業帶來了不少啟示。在金融創新、房貸市場發展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美國次貸風波爆發以來,無論從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變化來看,次貸之殤在美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不容小覷。對於中國來說,這場風波為我們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鍾。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沖擊。然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事實上,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第一應該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適度提高貸款首付的比率,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第二應該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
在次貸風波爆發之前,美國經濟已經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有關美國房市「高燒不退」的話題更是持續數年。中國與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當前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採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那麼就應該警惕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貸款收緊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這可能造成開發商資金斷裂;第二是還款壓力提高對抵押貸款申請者的影響,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而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最終會匯集到商業銀行系統,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們需要認識中國和美國經濟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異性。美國是一個處於全球體系之下的有著悠久市場經濟歷史的國家,周期性很強,目前正處於本輪經濟周期的繁榮後期。
中國則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即使從改革開放算起到現在也只有30年的歷程,從1992、1993年提出市場經濟到現在更是只有15年歷史。處於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資需求大。這是區別於美國經濟接近10年一個周期的重點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國實施房改後,結束了此前多年無住房市場的局面,需求大幅飆升。雖然中國房市也存在投機因素的推動,但需求大而供給有限是促使房價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對於中國房市,政府有調控餘地。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也給中國宏觀調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啟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納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監測對象。因為一旦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或者其他渠道最終影響到總需求或總供給,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即使是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中央銀行,也很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的漲落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
第二,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美聯儲連續加息時,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因此而承擔的壓力重視不夠;
⑹ 2011年美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存貸比率有誰知道,跪求網址,2012年11月14日下午前急求啊~~
首先明確是美國的所有銀行嗎 不是說BA 吧 這個數字即使在美聯儲都不一定能找的到
⑺ 誰能告訴我金融風暴是因美國的那個家族或個人引起的
因為美國華爾街40萬金融從業人員,這東西不是一個人能翹動的。大家都想要錢,只好用杠桿和打包評級去誆咯。
⑻ 在美國,美國人還不起信用卡會怎麼樣
美國人和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是有很多差異的,美國人熱衷於消費,他們往往不會像中國人一樣把很多錢存起來,他們在沒有錢的時候會透支信用卡,而中國人對欠債很方案,對很多人來說,欠債就像懸在人頭上的一把刀,雖然現在很多中國人都會超前消費,但他們會用盡心思去還上,還不起信用卡的話,會將中國人的房產或者車子的能夠資產進行抵押。
還有就是信用分會降低,美國國家的居民都有信用度,每個人都有一個信用分,這個信用分對每個美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不論是貸款,申請信用卡還是工作都會用到。最後還可能讓專人上門催收,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