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東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後把款項給公司用,利息由公司承擔,公司能否稅前扣除股東能否免稅
問題一:屬於統借統貸。
理由:統借統貸是指「集團公司統一融資,所屬企業申請使用」的資金管理模式,即集團公司統一向金融機構借款,所屬企業按一定的程序申請使用,並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將利息支付給集團公司,由集團公司統一與金融機構結算的資金集中管控模式。
《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國稅發[2009]31號)第21條規定:「企業集團或其成員企業統一向金融機構借款分攤集團內部其他成員企業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從金融機構取得借款的證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業間合理地分攤利息費用,使用借款的企業分攤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稅前扣除。」該文件將統借方由集團企業擴大至其他成員企業。
問題二:符合條件的利息支出可以稅前扣除。股東從公司取得的利息大於其支付給銀行的部分須繳納個人所得稅、營業稅金及附加。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777號)規定:企業向內部職工或其他人員借款的利息支出,其借款符合條件的,其利息支出在不超過按照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部分,根據稅法第八條和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准予扣除。
根據《營業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營業稅問題解答(之一)>的通知》(國稅函發[1995]156號)第十條的規定,只要是發生將資金貸與他人使用的行為,均應視為發生貸款行為,按「金融保險業」稅目繳納營業稅,在我國境內提供金融保險業務並取得貨幣、貨物或者其他經濟利益的單位和個人均為金融保險業的納稅人,包括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及個人。有營業稅當然就涉及城建稅和教育附加等。
❷ 公司股東以個人名義貸款買的車 公司可不可以跟其個人簽訂一個租用協議然後由公司還貸 並把車記入固定資產
可以租但是不可以轉為公司財產。首先應當確認車的權屬問題,股東個人買車登記在自己名下, 並辦理的貸款,待、款是以車為抵押的,在車子沒有還完貸款前如果公司不能洗凈其抵押權則不能辦理轉讓。
經其他股東同意可以允許自己的公司與古董交易,協議屬於租車協議。但是還貸款必須股東自己換,股東和公司的財產應當分清楚,如果價錢部差距30%可以約定以租車款抵付貸款。
但是車最終的權屬應當歸股東個人所有,且,首付款必須是股東個人繳納。
❸ 公司股東可以用個人名義借款用於公司經營嗎
公司股東可以用個人名義借款用於公司經營。公司股東用個人的名義借款用於公司經營,屬於公司借款,可以作為公司借款入賬。
依《公司法》規定,公司享有由股東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股東以出資方式將有關財產投入到公司後,該財產的所有權發生轉移,成為公司的財產,公司依法對其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三條股東: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以企業名義與出借人簽訂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企業或者其股東能夠證明所借款項用於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個人使用,出借人請求將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列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股東義務: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
二、按時足額繳納出資,不得抽逃出資;
三、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四、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❹ 用公司名義貸款買車和以個人名義貸款買車有區別嗎
個人名義好一些,提供的資料少一些,不麻煩,如果用公司要提供好多公司的東西,很麻煩,浪費時間,而且貸款不支持公司去貸 。
❺ 企業法人以個人名義貸款購車可以嗎
企業法人以個人名義貸款購車是可以的。
辦理按揭車貸款的流程:
在銀行特約經銷商處選擇汽車並簽訂購車協議或合同;
借款人向貸款行申請個人汽車按揭貸款;
經調查同意後簽訂合同;
辦理汽車公證、抵押等手續;
銀行放款;
貸款還清後,注銷質押憑證,並退還給客戶。
❻ 關於個人名義貸款用於公司經營
個人名義貸款是你個人和銀行之間的關系。貸款由你自己還的。
其貸款用於公司經營。是你和公司之間的關系。
這些沒有關聯的。除非公司是你自己的。法人和負責人是你。才會有關聯。
❼ 股東以個人名義貸款用於公司經營
如果你們當地稅務部門比較開明,注重實質而非形式的話,是可以扣除的。可以咨詢一下當地稅務局,看他們是什麼意見。如果同意就萬事大吉。如果不同意,可以將借款變成兩個股東借給公司的,同樣可以扣除(不超過銀行同期利息),只不過可能要求提供發票,會比較麻煩
❽ 公司買車以公司和最大股東作為共同借款人可以在最大股東的個人賬戶扣款嗎
公司買車以公司和最大股東作為共同借款人,可以在最大股東的個人賬戶扣款的,但是最好最大股東的個人賬戶轉到公司賬上再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