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夫妻一方怎樣不讓對方知道單獨貸款買房
這個不可能,否則違法!
辦理購房和貸款都是以家庭為單位。
購房和貸款都需要出示你和配偶兩人身份證,戶口本,結婚證和收入情況證明,你一方,辦不成。
② 夫妻中的男方在女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拿對方身份證貸款能不能行
在生活之中,大家總是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糾紛,夫妻之間也可能會存在這種問題,小編在網路上就看到了有一個網友反映自己在結婚的時候男方在女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拿對方的身份證貸款,這種行為能不能成功呢?
如果大家在現實生活中,真的遇到了這種情況,一定要進行報警處理。如果自己的丈夫不聽你的勸,你必須要進行報警處理,因為這其實是違法行為。所以在夫妻中男方拿女方的身份證進行貸款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大家一定不要一時被愛情沖昏了頭腦。
③ 夫妻一方瞞著對方貸款怎麼辦
婚後債務,基本是屬於夫妻共同承擔的。即使離婚,債務也會一起平攤,除非你能舉證出夫妻債務,沒有用於你們的共同生活,並請法院裁決劃清債務關系,這種情況通常也需要你的丈夫,配合的情況下,才可以和他畫清界線,與你沒關系。
④ 老公貸款會查老婆徵信嗎並告知嗎
老公貸款不會查老婆徵信,也不會主動進行告知的。
一,信用貸款和經營性貸款,是不會查老婆的徵信的。只有抵押類的貸款,才會查老婆的徵信,會提前告知你的。
市面上的貸款很多,不過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信用貸和抵押貸。信用貸只需要查詢申請人的徵信,是不會查詢配偶徵信的。但是抵押類的貸款比如房貸和房產抵押,這類的貸款,如果老公申請,是需要查詢老婆徵信的。一般在查詢之前都會告知申請人的,如果老婆的徵信有問題,那麼也是申請不下來的。
二,銀行之所以查配偶的徵信,主要原因還是怕申請人,還款能力不足。比如申請房貸的時候,如果主貸人的流水不足,那麼就需要提供配偶的流水。只有當兩個人的流水,都滿足要求後,房貸才能批下來。同時銀行審核的時候,還需要提供結婚證和戶口本。而信用貸由於金額相對較小,所以是不需要查詢夫妻雙方徵信的,但是抵押類的貸款,一般貸款金額都比較大。這樣由兩個人一起貸,對於銀行來說,會更保險一點。而且新版徵信報告上的房貸申請,會同時在夫妻雙方的徵信上體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夫妻一方申請貸款,是需要另一方進行擔保的。雖然沒有紙質的擔保書,但是從審核流程上來看,已經把另一半作為擔保方進行審核了。
三,由於信用貸的產品很多,所以沒有必要查詢夫妻雙方的徵信。只要查詢申請人的徵信就可以了。而且信用貸並不屬於家庭開支,所以即使申請人逾期了,銀行在追債的時候,也不會向另一半進行追償。但是抵押貸款就不一樣了,如果主貸人逾期了,那麼次貸人是有償還義務的。如果夫妻雙方都無力償還,那麼銀行是有權拍賣申請的房產的。因為買賣房屋,必須要夫妻雙方都同意才可以。所以申請抵押貸款的時候,如果夫妻有一方不同意,不簽字,那麼這個貸款都是申請不下來的。同時信用貸的要求條件比抵押貸的簡單很多,不需要提供結婚證,戶口本之類的。只要提供個人身份證和徵信就可以了。
⑤ 夫妻在另一方不知情的情況下貸款,而且她留了我電話,貸款公司是不是應該打電話告訴我
貸款公司為了能貸出去款,不會打電話通知你的
⑥ 我有車老婆名字,可以貸款嗎,不讓我老婆知道的
如果如果你有車老婆的這如果你有車老婆的這個名字如果你有車,老婆的這個名字,當然是可以貸款的,不讓你老婆知道的,那是不可以的。
⑦ 夫妻一方偷偷貸款不告知對方屬於侵犯私人財產嗎
我不認為是侵犯私人財產,畢竟夫妻一方自己貸款是以自己的名義,並不是以對方的名義,所以並不屬於解放對方的私人財產。
⑧ 老婆貸款借錢老公不知道要還嗎
老公借的錢老婆不知情的不用還,原則上丈夫借錢妻子不知情,妻子不需要償還。但要是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法院應予支持。此時妻子就要償還了。
一)夫妻一方的婚前債務,已轉化為共同債務的除外;
(二)夫妻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資助沒有法定扶養義務人所的債務;
(三)夫妻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獨自籌資從事生產或經營活動所負債務且其收入確未用於共同生活的;
(四)遺囑或贈予合同中確定的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附隨該遺囑或贈予合同而來的債務;
(五)夫妻雙方約定由一方負擔的債務,但此種約定原則上不具有對抗債權人的效力;
(六)夫妻一方不合理的開支,如賭博、吸毒等所負債務;
(七)其他依法應由個人承擔的債
⑨ 法律中夫妻貸款為什麼就可以一個人貸款另一方可以不知道,在貸款人還不上還貸款後,卻要不知情的一方也
我也是夫妻當中另一方不知情的受害者,信貸公司在放貸的時候隨意放貸,也不通知另一方,雖然是夫妻但是也是獨立的個體,感覺好無辜,也很無奈,風險就是隨意轉嫁給了我們這種不知情的一方,欲哭無淚
⑩ 夫妻購房貸款時發現一方網貸信息會和對方說嗎
人家要看徵信的
上面都有記錄的
一般兩個人都要到的
銀行的人也會問的
現在都要結清,而且要結清證明